正文

第一章 天降文曲

世間已無張居正 作者:宏瞻 著


第一章
天降文曲

就歷史而言,張居正是一位“蓋棺不論定”式的人物。身為明代最具爭議的一代權(quán)臣,張居正無論生前身后,都是萬眾矚目的焦點,“譽之者或過其實,毀之者或失其真”。

張居正只手撐起風雨飄搖的大明帝國,挽救了自正德、嘉靖以來的頹勢,造就了晚明數(shù)十年的社會安定和經(jīng)濟富庶,從而使萬歷朝成為明末清初士大夫緬懷的太平盛世。但他專斷獨行的行事風格和剛愎偏狹的性格弱點,又使他背負了數(shù)百年的罵名。

不管怎樣,張居正五十八年的人生歲月里充滿著個人的激情、時代的激蕩以及歷史的落殤。

白龜?shù)恼Q生

四百多年前(公元1525年),梅子黃熟的五月初五,大明王朝的百姓們吃著香粽、劃著龍舟,熱鬧非凡。

荊楚大地的江陵(今湖北荊州)張府,有著比過節(jié)更令人激動的喜事,一大家子人圍坐在一起,焦急地等待著一個嬰兒的呱呱墜地。

端午節(jié)本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而今年端午時節(jié),在屈原故里,誕生了一位日后將改變明朝,甚至影響世界的偉大人物。

自古不凡之人出世多伴有異象,江陵張家這個嬰兒還沒出生時,就顯露出非凡的“才能”。一般人娘胎里待十月出世,個別心急的孩子還提前出來見爹媽,可他倒真沉得住氣,愣是拖了一年才悠哉游哉地來到人間,似乎要和神話故事中手套金鐲、腹圍紅綾的哪吒比上一比。

奇異之事遠不止此。張居正乳名喚作白圭,取自諧音“白龜”之意,這乳名背后隱藏著這樣一段趣聞:

在他出生前,其曾祖父張誠做了一個神奇的夢。

在一個萬籟寂靜的不眠之夜,張誠一個人走進院子,抬頭望著那月朗星稀的夜空,心中有一種莫名的激動。他捋一捋胡須,正想賦詩一首,忽見空中皎潔的月亮迅速下墜。

那月亮越來越近,只聽得“撲通”一聲巨響,這月亮不偏不倚墜入了院里的水甕,照得滿甕亮晶晶的。張誠被眼前的這一幕驚呆了,他小心翼翼地靠近水甕,只見水中的明月瞬間化作一只白色的烏龜,從水中慢慢浮起。萬分驚喜的張誠沒能仔細欣賞這只白龜,就被一道閃光驚醒。

過了幾日,張誠的曾孫降生,全家人苦思冥想該給孩子取個什么名字,張誠想到了那個神奇的夢,想到了那只可愛的白龜,這個曾孫正如那夢中的白龜,是上天賜予張家的珍寶,于是就為他起名“白圭”。

張居正便這么獲得了“白圭”的乳名。白圭是家中長子,后來,其母又給他添了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

再來說說江陵張氏。張誠的先祖張關(guān)保原是淮西鳳陽定遠人,早年跟隨朱元璋東征西討,因?qū)伊?zhàn)功,受封到歸州(今湖北秭歸)做世襲千戶,就這樣入了湖廣的軍籍。因此,張氏門宗也算將門之后。

按照明代的衛(wèi)所制,地方部隊分為司、衛(wèi)、所三級,5600人為一衛(wèi),每衛(wèi)下設五個所,每所設千戶一人,統(tǒng)兵1120人,千戶所下再分百戶所,各統(tǒng)兵112人。

張關(guān)保這個千戶,屬于中級軍官,雖說是無名之輩,但這軍籍對張家的子孫后代影響重大。

張關(guān)保千戶的職務已由在歸州的長子承襲,因此張白圭的曾祖父張誠不再擁有軍職和俸祿,千戶的榮耀自然也沒能傳到張白圭頭上。也幸好沒傳到他頭上,否則,明代只不過多了一位“千戶大人”,卻少了一位治世能相。

在歸州無法繼承祖上的千戶職務,張誠成家后索性就從歸州搬到了江陵。

張居正因此常自稱“江陵張?zhí)馈薄诱柼?,后人索性稱他為“江陵公”、“江陵相君”或“張江陵”。

張誠是一個有軍籍而又要自謀生路的平民,他生性豪爽,急公好義,自家生活不甚富裕,卻盡力周濟窮人。張居正言談舉止也豪邁仗義,頗具其曾祖父風范。

張誠對孩子們寄予很高期望,希望后人有無堅不摧的銳氣,所以他給兒子們起的名都是金字旁的。

張誠的三個兒子,長子張鉞擅長治產(chǎn),家道日漸殷實;三子張釴愛好讀書,補縣學生;而次子張鎮(zhèn)既不讀書,又不治產(chǎn),終日游手好閑。

張誠偏偏最疼愛老二張鎮(zhèn)。既然老二不如他的兄弟出色,那么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他能生一個好孫子上。

老二張鎮(zhèn)生子文明的時候,張誠對天祈禱:他一生幫人無數(shù),希望上天能饋贈給他一個優(yōu)秀的孫子。

張文明字治卿,別號觀瀾,二十歲補上府學生,但考過七次鄉(xiāng)試,始終沒有被錄取,在悠悠歲月中又耗去了二十個春秋。直到他兒子張居正進了翰林,三年秩滿以后,眼看“長江后浪推前浪”,張文明這朵“前浪”認輸了,擲下考籃,徹底放棄了科舉考試。

他終于明白,原來他名字中那個“文治武功、公卿明相”的理想是為他那個天才兒子準備的。

成名須趁早

張白圭的聰慧遠遠超過同齡兒童,自幼便贏得家鄉(xiāng)父老的眾口交贊。

一天,奶娘抱著小白圭在院里嬉耍,正好遇到他堂叔父正在津津有味地誦讀《孟子》。堂叔父也許是聽聞了些傳言,拿著書逗小孩:“世上哪有什么天才,要認得字才算真天才??纯催@兩個字,叫‘王曰’,認不得‘王曰’就不算天才。”

堂叔父只是隨口說說,哪知第二天,奶娘又抱著白圭出來玩,正好堂叔父又在院子里看書,不到兩歲的張白圭走過來,指著書上的那兩個字擲地有聲地念道:“王曰!”

堂叔父大開眼界,才知世上真有無師自通的天才!以這二字啟蒙,似乎預兆了他日后言必稱“王曰”,或有與王者對話的身份。

張白圭五歲入私塾讀書,十歲就能粗通六經(jīng)大義,十二歲即投考秀才,在江陵已是小有名氣的傳奇人物。

考秀才那天,張白圭提著考籃,帶著文房四寶,隨著一大群讀書人,來到江陵的最高學府——文廟書院參加童生考試。

當時的考官、荊州府的父母官李士翱在考試的前夜做了一個夢,夢見天帝要他把一枚玉印獎給一個孩童。

考完閱卷時,李士翱對張白圭的卷子大為贊賞,還在一卷旁寫下評語:“此子當為太平宰相”。于是列之六百人之首。放榜之后,李士翱以主考的身份召見了張白圭,一見到這個才十二歲的新科秀才,他大吃一驚:這小孩不就是夢中授印的孩童嗎?頓生愛才之心,對張白圭賞識不已。

小張才貌雙全,但白圭這名字著實不雅。

“圭”,諧音“龜”。雖說龜是長壽、吉祥的象征,古時以龜命名者也并不少見,但在明代的方言中,“龜兒子”、“龜孫子”、“烏龜王八”等罵人的詞已經(jīng)出現(xiàn)。

張白圭為棟梁之材,前途無量,豈能頭頂烏龜做人?

為了勉勵這位少年才俊,李士翱特地為其更名為“居正”,取“居”官需遵循“正”道之意?!鞍坠纭倍?,成為歷史。

愛才心切的李大人對這位少年寄予厚望,預言他日后必為“帝王師”,并立刻把他薦給湖廣學政田頊,當場面試。面試之時,張居正揮筆立就《南郡奇童賦》一文,洋洋灑灑,深受主考官們欣賞。

一位考官指著呂洞賓的畫像讓他即席賦詩,張居正撲閃著一對機靈的眼睛,回頭看看遠處圍觀的眾考生,再看看瞇眼凝視的考官,不假思索,揮筆寫出:

這個道人黃服藍巾,分明認得,卻記不真。呵呵,原來是醉岳陽、飛洞庭、姓呂的先生。

在座諸人掌聲如雷,無不為他的才思敏捷而驚嘆不已。

就這樣,張居正以優(yōu)異的成績順利考中了秀才,進了府學,學習禮、射、書、數(shù)四科。

禮與書為經(jīng)史、典章、律詔、書法;射與數(shù)則為射箭和九章算法。

人們往往為經(jīng)史之學皓首窮經(jīng),付出畢生的精力。天賦是橫亙在天才與尋常人之間的一座高山。書呆子雖然滿腹經(jīng)綸,腦中卻是一團亂麻,終其一生無所建樹。而張居正不僅讀書破萬卷,還善于讀書,在書海中“獨觀大義,惟務宗旨,不求蔓引泛溢”,善于切入要點,洞悉大義,擷英揚華。

張居正考中秀才以后,于當年秋天來到省城武昌參加三年一度的鄉(xiāng)試。如果再次順利考取舉人,進則赴京會試繼續(xù)摘取進士的桂冠,仕途無量;退則享受縉紳地位,衣食無憂。

鄉(xiāng)試途中,張居正心血來潮,作五言絕句《題竹》:

綠遍瀟湘外,疏林玉露寒。鳳毛叢徑節(jié),直上勁頭竿。

竹形典雅,凌云挺立,經(jīng)霜不凋,小小年紀就以竹自喻,并有“直上勁頭竿”的意氣,足可見其不同凡響的志向。

對比成年以后張居正以竹自喻的《修竹篇》:

亭皋霜露下,凄其卉草衷,愿以歲寒操,共君搖落時。

可以看出,與年少氣盛、鋒芒畢露的《題竹》不同,中年時期其作品蒙上了歷經(jīng)歲月后的滄桑,委婉道出他即使身在山林也不改凌霄之志的夙愿。

張居正一生垂青于翠竹勁拔有節(jié)、直上凌霄的品格,隱示了他矢志不渝的志向。

幸運的是,張居正初涉科場,得到知府李士翱的器重;再進考場,又受到主考官湖廣巡撫顧璘的高度贊賞,并斷言他日后必是將相之才。

顧璘又名顧東橋,是金陵(今江蘇南京)有名的才子,與同鄉(xiāng)陳沂、王韋合稱“金陵三俊”,在江南一帶家喻戶曉。

而且他不僅是儒林名士,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在應天巡撫、湖廣巡撫任內(nèi),大行惠民善政,深受當?shù)厝嗣竦膼鄞鳌?/p>

一次,他翻閱荊州來客攜帶的詩冊,其中有一首詩令他玩味不已,驚嘆其作者是“異人也,我不可不物色此人”。

得知其名后,顧璘第二天即到荊州學校查詢:“哪位是張居正?”

此時的張居正還是一個童稚未脫的孩子,尚未在學,眾人回答:“查無此人?!?/p>

恰巧有一學生與其相識,連忙解釋:“張居正只是一個乳臭未干的小孩子。”

顧璘大為震驚,立即把傳說中的神童秀才召來,當場出題測試:“玉帝行師,雷鼓旗云作隊,雨箭風刀?!?/p>

張居正不甘示弱,脫口而出:“嫦娥織錦,星經(jīng)宿緯為梭,天機地軸?!?/p>

顧璘又對:“雛鶴學飛,萬里風云從此始。”

張居正即曰:“潛龍奮起,九天雷雨及時來。”

顧璘喜出望外,連呼小友,并解下象征身份的腰帶,送給尚未束發(fā)的張居正。

張居正接過腰帶,顧大人語重心長地拍拍他肩膀:“你有宰相之才,將來是要佩玉帶的,老夫的這條犀角帶配不上你,只不過是見面禮而已。”

他一再告誡張居正:“將來位列宰輔,一定要做到無富貴心、無富貴氣,就可以成為一名賢相了?!?/p>

張居正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顧璘惜才,慷慨資助他五十金,并反復囑咐張父,為國為家都要善待此子。

張居正并沒有把顧璘贈予的獎學金完全為己所用,而是“廣吾師德”,分給了他的同學朋友們。

更為傳奇的是,顧璘把自己小兒子顧峻托付給了尚未考取舉人功名的小友張居正。興奮之余,渾身散發(fā)著文人氣的顧璘和詩言樂:

贈寄張童子

今看十歲能長賦,何用從前咤陸機。

麟子鳳雛難可見,碧蹄卅喙定堪夸。

小神童張居正憑著聰明才智,考中舉人本是小菜一碟。可就在大家熱切期盼他大展身手時,意想不到的事發(fā)生了。

器重張居正的顧璘故意讓他落選,令所有人費解。

顧璘畢竟是經(jīng)歷過風吹雨打的老前輩,他自有他的理由。

玉不琢,不成器。

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經(jīng)歷無數(shù)艱難困苦,顧璘希望這場適時的磨煉能幫助他日后成為棟梁之材,不因榮譽而驕傲自滿。功名利祿,都是浮云;始終保持一顆赤子之心,自強奮進,才是人生的真諦。

張居正牢記顧大人教誨,他珍惜時光,發(fā)奮苦讀。

功名未得,何以見人?他連父母都拒之門外,其父張文明屢屢勸他出門拜友,張居正不為所動,依舊閉門讀書。一怒之下,張文明斷其肉食。

張居正頗有志氣,以粗食度日,三年后再度赴試,一舉中第,獲得舉人的身份。那一年,他十六歲。

顧、張邂逅,為明代歷史留下一段伯樂識才、才遇伯樂的動人佳話,張居正也將李、顧二人的知遇之恩牢牢銘記在心。

時光流逝,李士翱、顧璘相繼離開人世,他們的英名也漸被世人所淡忘。但張居正繼承了古代士人知恩圖報的傳統(tǒng)美德,他秉國期間,為二老請求恤蔭,還捐獻俸祿資助顧璘后人,幫助他們調(diào)解家族遺產(chǎn)糾紛。

縱觀張居正的一生,始終逃不出恩怨二字。他快意恩仇,宦海仕途中雖與政敵爭斗無數(shù),卻對所有幫助過他的人心懷感恩。

種下善因,必有善果。張居正謝世不久,家中慘遭覆巢之禍。他最小的兒子張靜修當時未滿二十歲,母親囑托仆人掩護他和他的未婚妻(李幼滋之女)南下避禍,恰恰又投奔到了昔日恩人顧家。顧璘小兒子顧峻欣然收留張靜修,并為他找到一份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從此張家這支血脈就在江蘇興化生根發(fā)芽。

才俊初長成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英姿颯爽的張居正只身一人北上,參加三年一度的禮部會試。會試競爭激烈,數(shù)萬考生只錄取三百余人,張居正憑借扎實的功底金榜題名,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時年二十三歲,當時他的主考官為湖廣籍閣臣張治。

明朝的進士分為一甲、二甲、三甲。

一甲只有狀元、榜眼、探花三名,謂之“鼎甲”,考中就可直接被授予修撰或編修這樣極具潛力的翰林史官職位。二甲、三甲進士則根據(jù)成績的好壞,一流的選授庶吉士(見習生),二流的授予低級京職,三流的外放地方知縣等。

明代的翰林嚴格規(guī)定必須進士出身,而入閣拜相又必須有翰林官經(jīng)歷,即“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nèi)閣”。

有明一代,內(nèi)閣宰輔共一百七十余人,九成出自翰林院,翰林之盛前所未有。翰林院雖只是五品中層衙門,卻融政治、文化、教育于一體,既是國家考試議政的職能機構(gòu),又是儲備人才的重要場所。

庶吉士屬于翰林院最底層的見習生,無官品,在翰林院以學習為主,學習國家的典章制度、行政運作,三年后通過考試,即告結(jié)業(yè)“散館”。

散館之后,有的留任編修、檢討等史官,有的出任御史、給事中等言官??傊砍錾淼墓賳T只要仕途順暢,必能躋身顯貴。

因此,庶吉士是國之精英,是晉升翰林學士甚至內(nèi)閣大學士的基石,被人看作是“儲相”。此時的張居正已身居儲相之列。

科舉考試以為國家選拔人才為宗旨,但新科進士以及被選為庶吉士之人,也并非都是國家棟梁,人員中魚龍混雜:有些人不過是當朝權(quán)貴的子弟姻親;有的急于升官,只盼望早日散館;更為投機取巧的,不過以翰林院為跳板,四處鉆營,奔走權(quán)要,以求飛黃騰達;還有一些清高之流,則終日詩酒自娛,吟花弄月。

當同僚們忙于為仕途奔競趨迎,或沉醉歌臺舞榭、吟風弄月之時,張居正并沒有隨波逐流,他不屑做個舞文弄墨的文士。相對清閑的職務給他提供了散心讀書、思考的時間。

在紛爭不斷的官場,張居正不忘顧璘當年的教誨,始終堅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閉門謝客,攻讀歷朝典章制度,默默探求救國興邦之道。

機會鐘愛有準備的大腦,今日的知識積累是他日當國的資本儲備。張居正在象牙塔中每日刻苦學習,而象牙塔外面的世界是一派陰森,殺氣騰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