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代序 真真假假的江湖:從天地會與紅花會說起

金庸江湖志 作者:劉勃 著


代序 真真假假的江湖:從天地會與紅花會說起

《鹿鼎記》,康熙年間的故事,寫了天地會反清。

《書劍恩仇錄》,乾隆年間的故事,寫了紅花會反清。

實則康熙年間未必有天地會,乾隆年間也并沒有紅花會。但天地會自述歷史,確實喜歡追溯到康熙年間;乾隆年間雖無紅花會,卻確實是幫會大發(fā)展的時期。這都是虛虛實實的地方。

一 誰創(chuàng)立了天地會

《鹿鼎記》第八回,韋小寶加入天地會,金庸借蓮花堂香主蔡德忠之口,介紹了鄭成功創(chuàng)立天地會的緣由與經(jīng)過:

當初國姓爺率領(lǐng)義師,進攻江南,圍困江寧,功敗垂成,在退回臺灣之前,接納總舵主的創(chuàng)議,設(shè)立了這個天地會……咱們大軍留在江南的甚多,無法都退回臺灣,有些退到廈門,那也只是一小部分,因此總舵主奉國姓爺之命,留在中土,成立天地會,聯(lián)絡(luò)國姓爺?shù)呐f部。凡是曾隨同國姓爺攻打江浙的兵將,自然都成為會中兄弟……

這一說,大約是辛亥革命前后提出,民國年間開始流行。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也就是金庸創(chuàng)作他的十五部武俠小說的時代,許多臺灣的學者和政治人物對這個設(shè)定尤其喜歡。

實際上,鄭成功創(chuàng)立天地會的可能性很小。學者們早已對關(guān)于鄭成功的史料,做過廣泛深入的收集,但沒有什么材料提到鄭成功創(chuàng)立過天地會;清代官方記錄里關(guān)于天地會的內(nèi)容也不少,也沒哪條記錄說天地會是鄭成功創(chuàng)立的。

甚至于,康熙時有沒有天地會存在,都很可疑。因為學者們所找到的最早的關(guān)于天地會的官方記錄,是乾隆年間的,這些材料追溯創(chuàng)會時間,也只到乾隆前期。

所以,要么就是康熙時尚無天地會——幫會自述來歷時把歷史拉長,那是屢見不鮮的事情;要么就是天地會雖然已經(jīng)有了,但尚不足以引起官方的注意。總之,絕不可能有《鹿鼎記》里那么大的聲勢。

畢竟,組織幫會創(chuàng)業(yè),是需要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做基礎(chǔ)的??滴跄觊g,剛經(jīng)歷了改朝換代的喪亂,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態(tài),是賈誼所謂的“寒者利裋褐,而饑者甘糟糠”,所以“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過秦論》)

這種情況下,在家過安生日子,特別符合“經(jīng)濟人”的理性訴求。相反,偏要學人家反清復明,那是非常有情懷的事。

從這個角度說,《鹿鼎記》里虛構(gòu)的天地會,寫得非常真實。它把陳近南這樣真有情懷者的奔波憔悴徒勞無功寫得可欽可敬,也寫了這種情懷在家國與人道之間難以面對的道德困境:

白衣尼見到這兩個白骨骷髏,不禁打一個突,再見到遠處又有三名喇嘛的尸體,不禁長嘆,抬起頭來。此刻太陽西沉,映得半邊天色血也似紅,心想這夕陽所照之處,千關(guān)萬山,盡屬胡虜,若要復國,不知又將殺傷多少人命,堆下多少白骨,到底該是不該?(第二十六回)

同時,金庸還寫了理想大旗下的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天地會和沐王府之間的蠅營狗茍嘰嘰歪歪,把無聊問題上升到大義的高度從而陷入相互攻擊的死循環(huán),其間真包含著無窮的世俗人生。

到了乾隆年間,情況則大不一樣了。

二 乾隆年間幫會多

有些變化,和皇帝的個人素質(zhì)未必有多大的關(guān)系。

先列兩個數(shù)據(jù):康熙十八年(1679年),天下人口一億六千萬,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人口則是三億一千一百五十萬?!坏揭话倌甑臅r間,人口增加了幾乎一倍。

這時的中國,能開發(fā)的土地都已經(jīng)開發(fā),還引進了來自美洲的番薯、玉米等作物,但無論如何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所以乾隆朝這個盛世,看經(jīng)濟總量確實很可觀,但一算人均,則非常難看。有學者推算,唐宋盛世,人均原糧占有量都在600千克左右,清代中葉,則僅剩314千克?!稌鴦Χ鞒痄洝返诹?,描寫了這樣的景象:

眾人走了一夜,天明時已近黃河決口之處,只見河水濁浪滔天,奔流滾滾,再走幾個時辰,大片平原已成澤國。低處人家田舍早已漂沒。災(zāi)民都露宿在山野高處,有些被困在屋頂樹巔,遍地汪洋,野無炊煙,到處都是哀鳴求救之聲,時見成群浮尸,夾著箱籠木料,隨浪飄浮。群雄繞道從高地上東行,當晚在山地上露宿了一宵,次日兜了個大圈子才到杜良寨,真是哀鴻遍野,慘不忍睹。

這樣的慘狀,當時確實不罕見。

在生產(chǎn)技術(shù)沒有突破的條件下,單位面積的土地上勞動力的增加,并不能帶來多少產(chǎn)量上的提升。所以,即使不考慮土地兼并之類的因素,也會產(chǎn)生大量離開土地的農(nóng)民。這些流動人口,固有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人際關(guān)系很少會為之提供什么保障,所以他們必須緊密團結(jié)在一起保護自己,于是也就產(chǎn)生了所謂的“江湖義氣”。正是這些人,構(gòu)成了幫會的主體。

時代的另一個不穩(wěn)定因素和科舉制有關(guān)。科舉本是社會重要的穩(wěn)定閥,為社會下層提供了向上流動的通道。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巨大誘惑刺激了無數(shù)人讀書求官,而古代簡單的官僚體制根本容納不了如此之多的識字人口,大批人被阻隔在官場大門之外。而就像現(xiàn)在擴招之后的大學生,即使“畢業(yè)即失業(yè)”也往往不愿意去從事體力勞動一樣,這些古代的讀書人大多也回不到躬耕生活中去了。

尤其是考取了初級功名,但并不能因此進入統(tǒng)治階層的秀才,這個自命不凡而并未獲得多少特權(quán)的群體,自然也傾向于惹是生非。《書劍恩仇錄》第二回里有這樣一段:

余魚同乃江南望族子弟,中過秀才。他父親因和一家豪門爭一塊墳地,官司打得傾家蕩產(chǎn),又被豪門借故陷害,瘐死獄中。余魚同一氣出走,得遇機緣,拜馬真為師,棄文習武,回來把土豪刺死,從此亡命江湖,后來入了紅花會。

這是站在余魚同的立場上敘事,即使屬實,這種極端案例也未必有多大代表性。事實上在當時很多人看來,這些秀才們是一個相當令人厭惡的群體。顧炎武曾評論說:當今天下之出入公門阻撓官府行政的,是秀才;仗勢欺人武斷鄉(xiāng)里的,是秀才;官府一旦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就群起而哄之的,是秀才;拿住官員見不得人的陰私,而和官員搞利益交換的,是秀才;一個秀才鼓噪,一伙秀才起哄,一個秀才行動,一伙秀才跟進;政府管也沒法管,抓也沒法抓,對秀才們稍微不客氣一點,秀才們就喊上了:這是殺士,這是坑儒。(《生員論》)

今天罵“公知”的詞兒,這里基本齊了。

自然,太平的年月越久,考試的次數(shù)越多,積壓的秀才也就越多,“去庫存”的壓力也就越大。他們也很容易滑向幫會,扮演狗頭軍師一類的角色??傊嘤嗟淖x書人和多余的農(nóng)民源源不斷的產(chǎn)生,遂構(gòu)成了幫會發(fā)育生長的豐沃土壤。

三 這個幫會有點假

金庸小說好看,但不是了解古代幫會的好材料。天地會寫得真實,是因為曲折反映了一般的社會生活,跟江湖的距離反而比較遠;紅花會作風俊爽,心態(tài)陽光,思維中二,結(jié)局悲壯,體現(xiàn)的是一個年輕的(寫《書劍恩仇錄》時金庸剛?cè)鲱^)現(xiàn)代文人的俠客夢,跟事實無關(guān)。

這一層,跟雖然也經(jīng)過美化,但還保留著較多游民社會真實生態(tài)的《水滸傳》一比,一目了然。

這里簡單捋四點:對殺戮的態(tài)度,對女人的態(tài)度,對富貴的態(tài)度,對皇帝的態(tài)度。

今人讀《水滸傳》,往往震驚于其中描寫的殺戮之瘋狂,更受不了作者對殺人、吃人的細節(jié)那種津津樂道的態(tài)度。金庸小說無疑要人道主義得多,涉及大規(guī)模的死亡時,筆下必帶悲憫。《書劍恩仇錄》的最后,紅花會群雄明明已將乾隆逼入絕境,卻為了保全一個嬰兒的性命,而功虧一簣。這是孟子說的,“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的情懷,按照今日的網(wǎng)絡(luò)輿論,要被罵“圣母”的。對比《水滸傳》里為了賺朱仝上山,李逵可以一斧子把一個可愛男孩兒的腦袋一劈兩半的行徑,真是不啻霄壤。

金庸也常被現(xiàn)在的讀者批,說是男權(quán)視角,女性角色都是按照男人的品味塑造的。這當然也不無道理,因為把女人當珍寶,把女人當玩物,把女人當工具,把女人當毒品,把女人當毒蛇猛獸……都可以叫作“物化女人”,但就從前面的羅列也可以看出,同屬物化,區(qū)別也還是很大的。

《水滸傳》里,潘金蓮、潘巧云是毒蛇,顧大嫂、孫二娘是猛獸,湊上一個木雕泥塑的扈三娘,對女人真是惡意滿滿。但從游民社會的角度說,產(chǎn)生這樣的價值觀其實很自然。因為幫會組織強調(diào)資源共有,所謂有福共享有難同當,大碗喝酒大秤分金,而女人偏偏很難分享,所以極容易造成兄弟情義的破裂,而對本就處身社會邊緣的江湖好漢來說,這種破裂的后果往往是致命的。所以要保證組織效率,就非得歧視女人不可。金庸要提供現(xiàn)代讀者喜聞樂見的故事,也就不能如實反映這樣的事實,恰恰相反,紅花會群雄常常就得以贊賞的心態(tài)扮演好女人的保護者的角色——駱冰少奶奶的年歲也不小了,不是全會上上下下都捧著,哪能那么完好的保存著一顆少女心?

早有人指出,所謂及時雨宋江,其實就是及時的銀子。要被江湖稱頌為“有義氣”的好漢,撒錢必須個頂個的麻利。相應(yīng)的,好漢貪財也不被認為是缺陷:武松在張都監(jiān)手下的時候,幫人走后門收受了許多賄賂,對這種行徑,施耐庵大爺寫了四個字——“不在話下”,再正常也沒有了。

在金庸這里可不行。英雄好漢當然要視金錢如糞土。《飛狐外傳》里,紅花會三當家趙半山要資助窮小子胡斐,錢是這么給的:

趙半山哈哈大笑,翹起大拇指贊道:“好!”飛身上馬,向西疾馳而去,只聽他遠遠說道:“石上的小包,哥哥送了給你?!?/p>

胡斐回過頭來,只見大石上放著一個包裹,本來是趙半山掛在白馬背上的。他伸手一提,只覺沉甸甸的有些壓手,急忙解開,但見金光耀眼,卻是二十枚二十兩重的金錠,一共是黃金四百兩。胡斐哈哈一笑,心道:“我貧你富,若是贈我黃金,我也不能拒卻。三哥怕我推辭,贈金之后急急馳走,未免將我胡斐當作小孩子了。”(第四章)

金錢往來,無論接受還是贈予,都不是什么體面的事。胡斐“你給我錢我就要了”的態(tài)度,反而要算不拘小節(jié)的名士風。《笑傲江湖》里面,莫大和劉正風師兄弟失和,原因竟是“本來朋友都有通財之誼,何況是師兄弟?但莫師哥由此見嫌,絕足不上小弟之門”,似乎是劉正風想贊助莫大,莫大因此覺得受到了侮辱,所以兩人就掰了。

這其實都是讀書人的矯情,真實的江湖好漢哪講究這個?

對皇帝的態(tài)度不必多說,梁山好漢是“貪官污吏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梁山好漢對體制始終是既仇恨又羨慕,所以最大最終的理想是招安夢。紅花會為了利用乾隆排滿興漢,那一陣對皇帝客氣一點,就陷入遇到其他江湖好漢,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窘境。

《神雕俠侶》里,郭靖講述“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道理時,刻意把皇帝和國家兩者做了區(qū)分:

不錯,理宗皇帝乃無道昏君,宰相賈似道是個大大的奸臣……郭某縱然不肖,豈能為昏君奸臣所用?只是心憤蒙古殘暴,侵我疆土,殺我同胞,郭某滿腔熱血,是為我神州千萬老百姓而灑。(第二十一回)

十五部金庸小說串起來,非常明顯,鄙視廟堂,乃是江湖的核心價值觀。

四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以上,都是說不同,不是論高下。

說到底,金庸小說和《水滸傳》,是性質(zhì)完全不同的兩種作品,不能用同一套標準來衡量。做個簡單化的劃分:

精英階級寫給精英階級看的,是雅文學。

草根階級寫給草根階級看的,是俗文學。

精英階級寫給草根階級看的,是通俗文學。

俗文學對精英階級可能有陌生化的效果,也就顯得格外有趣;通俗文學滿足草根的同時,可以保留一些精英的趣味,所以它們都有可能做到雅俗共賞。

但雅對俗文學的賞,正是因為它“俗”;雅對通俗文學的賞,卻是因為它“不俗”,所以仍有本質(zhì)不同。

《水滸傳》是俗文學,本質(zhì)上是游民社會的產(chǎn)物,雖然經(jīng)過金圣嘆這樣的文人改造,無關(guān)大體。所以小說中今人視為奇葩的事實和價值觀比比皆是。然而它也提醒我們,不管你喜不喜歡,這種暴力與血腥是真實存在的,這也是教你直面慘淡的人生。

金庸小說是通俗文學。金庸國學,深淺幾何?固然是網(wǎng)友常常爭論的話題,但金庸無論家庭出身還是自身履歷,都屬于精英階級。他自稱寫小說是娛人兼自娛,既然要自娛,那實際上就充當著“把關(guān)人”的角色:大眾喜歡,自己也不反感的,這個可以有;大眾喜歡,自己不能接受的,這個過濾掉;自己喜歡而大眾本來未必關(guān)注的,也可用巧妙的手法放進來。最后這一層,喜歡的,管這叫提升格調(diào);討厭的,管這叫大塞私貨。

俗還是通俗,換著看看,挺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