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沉寂、積蓄了很長時間,終于要動筆開工了,雖然尚有不完善、不全面之處,但看看所列之游戲,都能將我引到那無憂無慮的歲月,那一幕幕場景仿佛立現(xiàn)眼前。
然而在寫這些游戲之前,我總覺著要將一些背景資料先回憶一番,以免贅述。
兒時所住的地方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地處郊區(qū)卻仍屬市區(qū),周圍皆是那種坐北朝南的平房,獨有我們那一片是樓房,頗有些傲視群雄的感覺。并且我們那六座樓又獨成一個院,雖然前后大門從來不關,但四周的圍墻卻為我們?nèi)Τ隽艘黄杂傻奶斓亍?/p>
大院南門外的一條不寬的土路,使東面的幾個村莊(東南渠、灣頭)與西邊的小白干路(現(xiàn)在的重慶中路)連接起來。路南邊便是我們的圣地了——一條無名小河,我們親切地稱為“南河”,這條涓涓小河清澈見底、常流不息,倘若哪一年雨水多,還能抓到幾條大魚呢!河兩岸綠樹成蔭,花團錦簇,河南岸還有一片小樹林,很多人早晨都過去打太極、遛鳥、壓腿,頗有點現(xiàn)在的小廣場的意味。
東邊與我們院隔墻相鄰的就是名噪一時的鋼廠子弟小學,簡稱鋼?。ɡ锩嬗幸粋€很好的籃球場——這一點一直到我初二時才意識到)。那個時候,也不知為什么,我們都很羨慕能到那里去上學的孩子。許是因為那時鋼廠的效益好——到那上學的多是有錢人家的小孩吧!但這也造成了遵義路小學和鋼小十幾屆學生之間的恩怨,現(xiàn)在看來,頗有些像窮人孩子和富家子弟之間的斗爭。由此,也可略微體會出農(nóng)民起義的一些根源來吧。
院北邊是一片空地,這也是我們的樂園,空地的東南角,也就是鋼小的西北角墻外,是一個大垃圾堆,這個垃圾堆并不高,可占地夠大,一直延伸到我們的院門口,不過還好,有幸能在夏天聞到氣味的是我們的同院“死敵”——整流器廠宿舍的人。這還得說說我們院內(nèi)的結構。院內(nèi)共六座樓,兩排,南邊四座是我們汽車制造廠宿舍,北邊兩座就是他們整流器廠宿舍。由于是兩個單位,學校在分班時,就給分開了,也不知從何時起,兩邊起了恩怨,互相之間少有往來,而且還經(jīng)常有些小的糾紛,最經(jīng)典的就是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兩邊都要來一場爆竹大戰(zhàn),現(xiàn)在想想,都有些后怕。也可見兩邊的積怨有多深。當然,等到我們這撥人大了,這戰(zhàn)爭也漸漸煙消云散了。
灣頭東邊還有些小山頭,也是我們非常向往的。我們常在暑假去,山上的那些碉堡被小伙伴們傳得神乎其神,愣說是當年八路軍某司令待過的地方。我看了《三國演義》后,也指著某個山坡非說是當年鄧艾滾山的地方,想想都好笑。那個時候連毛主席和關云長誰先誰后都分不清楚,就儼然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一樣下定論。
我們學校位于東南渠村的西北,靠近小白干路,周圍有一些樓房,多是工廠宿舍,后來在學校的西北部又多了一個“劉家新村”。
………
我們那些人就處在這樣一個農(nóng)村包圍城市的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中,從懵懂少年逐漸成長,見證了20世紀80年代的變革,深受滄口文化的影響,延續(xù)著國棉六廠流行時尚的余波……所有這些,也造就了我們這么一批仗義、率直、純真,樂于尋夢的小小男子漢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