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敗為勝
1923年5月,北洋政府的“曹錕賄選丑聞”被曝光,舉國輿論大嘩。孫中山在廣東重建軍政府,熊克武被任命為“四川討賊軍”總司令,開始興兵討伐曹錕,這就是歷史上的“討賊之役”。
伴隨著“討賊之役”而起的,是新一輪的南北大戰(zhàn)。當時共有八部人馬盤踞成都,時稱“八國聯(lián)軍”,他們都與第一軍為敵,也就自然而然地歸入了北軍陣營。
熊克武在遂寧召開會議,決心進攻成都。第二混成旅直趨成都郊外的石板灘,與第一軍正面進攻部隊實施夾擊,將“八國聯(lián)軍”截為東西兩段。5月11日,聯(lián)軍撤出成都,向綿陽敗退。
劉伯承率部向綿陽追擊,尚未得勝,數(shù)百里之外的成都再傳警報:楊森從重慶出發(fā),集中兵力猛攻成都,成都方面的“討賊軍”已敗退至龍泉山。
熊克武遂命令劉伯承緊急馳援。劉伯承率部晝夜兼程,用七天七夜趕到龍泉山。到達龍泉山時,官兵們已饑疲交加,接著又聽到敵軍尚未能夠擴展到他們所在陣線,心理上為之一寬,身體立刻就支撐不住了,一個個全都躺倒在大道旁呼呼大睡。
楊森很早就以“川中呂布”之名勇冠巴蜀。此番再次入川,來勢更加兇猛,轉(zhuǎn)戰(zhàn)一兩千里,無人能攖其鋒。劉部雖見隙增援,仍無濟于事,只得后退至場后高地。
龍泉山為成都屏障,龍泉山一旦失守,成都將無險可據(jù)。不過在劉伯承看來,這一類似于杜家?guī)r之戰(zhàn)的態(tài)勢,恰恰也為己方提供了反敗為勝的可能。
呂布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勇將,可惜有勇無謀。楊森的特點與呂布相仿,在川戰(zhàn)中,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他氣勢很大,尤其慣用中央突破來攻堅。從以往的經(jīng)驗來看,若讓楊森攻堅得手,那就是長江大河一瀉千里,誰都擋他不住,可若是遭到挫折,立刻又會變得一籌莫展,不知如何是好。
正是估計到楊森會從正面猛攻,且除了這一招,并沒有其他更高明的戰(zhàn)法,劉伯承便集中了十二挺重機槍指向通往高地的要道。
不出所料,楊森真的集中兵力對場后高地進行了夜襲,結(jié)果就遭到了重機槍的迎面痛擊。當時正好楊森部隊所據(jù)區(qū)域失火,火焰沖天,遍地紅光,更有利于機槍手瞄準目標。楊部死傷慘重,前敵指揮官、楊森的侄子楊天驊也于此役戰(zhàn)死。
夜襲失敗后,楊森也不知道變換打法,仍然一味蠻攻。到第三天,終于讓他攻占了場后高地,但龍泉山的主陣地諸如張飛營、石經(jīng)寺等,因地勢更為險要,終究無法得手。
一天天過去,隨著部隊傷亡不斷增加,曾經(jīng)氣勢如虎的楊森也逐漸泄了氣?!坝戀\軍”派一個旅抄至側(cè)背,隔河進行炮擊,楊部立刻軍心動搖乃至大潰。潰退時,又再次出現(xiàn)了夔府兵敗時找不到主帥的情況,上上下下亂得不可收拾,部隊一退兩百余里,到資陽才得以組織防線。
第二混成旅追到資陽后,即向敵陣右翼也就是五凰場陣地發(fā)動進攻。在進攻中,他們出現(xiàn)了一些傷亡,劉伯承馬上發(fā)覺這是北軍駐守的陣地。
四川人習(xí)慣將北洋政府派來的北方部隊統(tǒng)稱為北軍,援助楊森的這股北軍乃是從湖北開來的鄂軍。鄂軍子彈多,士兵的槍法好,又是尚未直接參加過戰(zhàn)斗的生力軍,所以才使第二混成旅碰了個釘子。
此時原來指揮第二路的劉慕賢稱病在后方休養(yǎng)。劉伯承獨挑大梁,集合全旅營長以上軍官開會,決定實施夜襲。
劉伯承指揮作戰(zhàn),以部署周密著稱。夜襲前,他對攻擊目標、攻擊時間都一一進行了明確,連預(yù)備隊怎樣緊跟前面的出擊部隊,從而擴大戰(zhàn)果以及繼續(xù)追擊敵軍,也沒有遺漏。
當天晚上無雨卻有微風(fēng),莊稼地里瑟瑟作響,十分有利于掩護部隊的行蹤,直至出擊部隊匍匐接近鄂軍陣地,仍未暴露目標。一聲炮響之后,出擊部隊殺入敵陣。鄂軍毫無防備,頓時潰不成軍,旅長宋大霈從夢中驚起,赤著腳就由后院跳墻逃跑了。
天亮?xí)r,“討賊軍”發(fā)起全線進攻,鄂軍完全崩潰,楊森部也連帶垮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