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光影
在對自然過程的各項研究中,光的研究最令探索者愉悅。而在數學的主要特點中,論證的確定性最能提高研究者的智力。因此,透視學應列于經院學者的所有論述和體系之前。在透視學的領域中,闡述光束的方法是論證法,其中不僅能發(fā)現數學的美,也能感受到物理學的榮光,兩門科學之花便這樣裝點著它。其中所設定的多條定理十分冗長,但我將簡述其結論性的摘要,并根據論題的性質,從自然或數學引證;有時從原因推斷結果,有時從結果推求原因。我還在結論中增加了一些論題,這些論題雖未曾包含在那些定理中,卻可從中導出。萬物之光的天主將賜予我研究光的啟示。
觀察光,體味它的美。眨眼再看,所見的光已與適才不同,適才的光已不見。
若創(chuàng)造者不斷死去,那么是誰在不斷造出新光?
光和光源
不透明物體拋光表面上的光與光澤[高光]有何區(qū)別?即使觀察的視線移動,不透明物體拋光表面上的光是靜止不動的;而隨眼睛觀察位置的變動,同樣物體上的反射光則會出現在不同的地方。
物體上的高光或光澤并非一定位于光線所照部分的中心,而會隨眼睛觀察位置的移動而移動。
光澤[或高光]不帶有色彩,而類似于在潮濕物體表面所見的一種白亮的感覺。光則帶有反射其光芒的物體的色彩。
空氣極適于即時集取并展示所見各種物體的每一幅影像。太陽一出現在東方的地平線上,我們的半球便完全布滿陽光,充滿了太陽燦爛的影像。一切固體物的表面朝向太陽或被陽光照射的空氣,便會浸染陽光或空氣中的光。一切固體都被光和影環(huán)繞包裹。若所見部分完全處于光亮或陰影中,便無法透徹認知物體的細節(jié)。
被照亮的物體上,離光源最近的部位最亮。每一個渾圓的物體,被光影包圍時,看上去會有一邊比另一邊大,因為一邊比較亮。
眼睛與物體間的距離決定明暗兩部的增減。
若物體的邊界接有與其本身相近的顏色,且眼睛處于明暗兩部之間,便無法準確地感知物體的形狀。
論及一切可見的物體,應考慮三點,即眼睛的觀察位置、所觀察的物體的位置,以及照亮物體的光源的位置。
清晰的單個光源比漫射的光使物體更突出,更醒目。一景致的一側被陽光照射,而另一側則覆有云層,其光源只是空中漫射的光線,比較這兩者,便可看出這一點。
處于光和影中的物體,其向光的一面相比于陰影中的一面,能更為迅速而清晰地將細部的像傳送給眼睛。
發(fā)光體放出的光越明亮,所照物體投下的陰影便越深。
經驗證明,若光線從一點放出,并以此點為圓心,于空中四散漫射,射得越遠,這些光線便散得越開。將一物體置于光源和墻體之間,墻上的影總大于物體本身,這是因為照射物體的光線抵達墻體時已散開了。
與球形的光源相比,一個狹長的發(fā)光體會讓派生陰影的輪廓更復雜,從而會違背下述規(guī)律:陰影距原生陰影越近(或者應該說,距投下陰影的物體越近),其輪廓就越清晰,原因是發(fā)光體的狹長形狀。
照射不透明物體的光分為四種:普通光,如地平線上空氣的光;特殊光,如陽光、窗口的光、門洞的光,以及其他空間的光;第三種為反射光;第四種則是透過類似亞麻布、紙張等半透明物體的透射光。玻璃、水晶,或其他的透明物體則不行,它們都會顯得物體和光源之間似乎毫無介隔。
陰影研究
光驅逐黑暗,影阻斷光。
影阻斷光。在我看來,透視中陰影最為重要,因為沒有陰影,便無法清晰地描繪不透明的固體物;若不透明的固體物不以別的色調為背景,限定物體的輪廓線本身也將模糊不清。因此,我關于陰影的首要論點為,一切不透明物體的全部表面均為光和影所包圍。我將用第一節(jié)專門闡述這一論點。
而且,由于陰影中所抽離的光線的量不同,陰影具有不同的暗度。這樣的陰影我稱為原生陰影,因為它們是覆蓋有關物體的最初的陰影。我將用第二節(jié)專門論述原生陰影。
原生陰影放出一些暗沉的射線,散布于空氣中。這些射線的強度隨源頭原生陰影的暗度變化而變化。因此,我將這些陰影稱為派生陰影,并用第三節(jié)專門討論。
而且,這些派生陰影投射至物體上時,隨投射處的不同,所造成的效果也不同。對此,我將用第四節(jié)專門論述。
由于光線常照射于派生陰影所到之處的周圍,派生陰影便與光線雜糅,一同反射回源頭,這一變化多少改變了派生陰影的性質。關于這一點,我將用第五節(jié)專門論述。
此外,我將用第六節(jié)探討反射光在反射時的種種不同,這些反射光會改變原生陰影的色彩,色彩改變的種類與這些明亮反射線不同反射點的數目一樣多。
我還將用第七節(jié)探討各條反射光的反射點與落點間不同的距離,以及反射光投射至不透明的物體上所獲得的各種色差。
陰影具有普遍物質的共性。萬物在初始時都更為強壯,在終結時則變得較為虛弱。我是說初始時,無論其形狀或情況,無論可見或不可見。陰影不像小小的橡子長成參天的橡樹那樣,由初始的微小逐漸壯大,而像橡樹的主干,于甫出土處最為粗壯。由于黑暗是最深的陰影,光亮是最淺的陰影,所以,畫者們,請將物體在近處投下的陰影畫得深些,讓陰影的末端沒入光亮,似乎渾然無盡。
陰影是光的弱化,也是黑暗的弱化,它介于光明和黑暗之間。陰影可能非常深,也可能非常淺淡。
陰影的起止介于明和暗之間,可能無限弱化,也可能無限增強。
陰影是因不透明物體的介入而致使的光的弱化,它與被不透明物體阻斷的光線相對應。
在同一截面上,陰影的深度看上去從來不是均勻的,除非該截面的每個部分與發(fā)光體等距。由于圍繞它的背景更暗或者更亮,陰影會顯示更亮或更濃。
投在坑洼表面上的陰影將會顯示出與投影物體相似的所有輪廓,如果眼睛正好在光源中心看的話。
因為已經證明每種確定的光都是或似乎是源自一點,被它照亮的一側中,光線垂直入射的部位最亮。如直線ag、ah和al所示。入射光線傾斜角度大的部位則得光少,如b、c、d所示。由此你還可知道哪些部位得不到光。如m、k。
柳樹和其他相似的樹種,其大枝每三四年被修剪掉,這些樹會抽出非常直的枝條。它們的陰影在中部,即這些大枝生出的地方,而樹梢陰影很少,因為葉子小,樹枝少而細。
因此,朝天空生長的枝條產生極少的陰影及浮雕感。而和地平線形成夾角向下生長的枝條,從陰影的暗處發(fā)出,越往末端越稀疏。這些枝條會有很強的浮雕感,因為在黑暗背景襯托下光亮度漸變。
坐在暗室門口者的臉部明暗顯得特別動人。觀者會發(fā)現,其陰影部分的臉隱入室內的幽暗,而受光部分的臉則從美麗的天空汲取光彩。如此強化的明暗對比使光亮處展現出最柔和的陰影,使暗處展現出最微妙的光,從而極大地增強了臉部的立體感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