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輯 散文

我是一個寂寞的夜行人 作者:戴望舒 著


夜鶯

在神秘的銀月的光輝中,樹葉兒啁啾地似在私語,綷縩地似在潛行;這時候的世界,好似一個不能解答的謎語,處處都含著幽奇和神秘的意味。

有一只可愛的夜鶯在密蔭深處高囀,一時那林中充滿了她婉轉(zhuǎn)的歌聲。

我們慢慢地走到饒有詩意的樹蔭下來,悠然聽了會鳥聲,望了會月色。我們同時說:“多美麗的詩境!”于是我們便坐下來說夜鶯的故事。

“你聽她的歌聲是多悲涼!”我的一位朋友先說了,“她是那偉大的太陽的使女:每天在日暮的時候,她看見日兒的殘光現(xiàn)著慘紅的顏色,一絲絲的向遼遠的西方消逝了,悲思便充滿了她幽微的心竅,所以她要整夜的悲啼著……”

“這是不對的,”還有位朋友說,“夜鶯實是月兒的愛人:你可不聽見她的情歌是怎地纏綿?她贊美著月兒,月兒便用清輝將她擁抱著。從她的歌聲,你可聽不出她靈魂是沉醉著?”

我們正想再聽一會夜鶯的啼聲,想要她啟示我們的懷疑,但是她拍著翅兒飛去了,卻將神秘作為她的禮物留給我們。

都德的一個故居

凡是讀過阿爾封思·都德(Alphonse Daudet)的那些使人心醉的短篇小說和《小物件》的人,大概總記得他記敘兒時在里昂的生活的那幾頁吧。(按:《小物件》原名Le Petit Chose,覺得還是譯作《小東西》妥當。)

都德的家鄉(xiāng)本來是尼麥,因為他父親做生意失敗了,才舉家遷移到里昂去。他們之所以選了里昂,無疑因為它是法國第二大名城,對于重興家業(yè)是很有希望的。所以,在一八四九年,那父親萬桑·都德(Vincent Daudet)便帶著他的一家子,那就是說他的妻子,他的三個兒子,他的女兒阿娜,和那就是沒有工錢也愿意跟著老東家的忠心的女仆阿奴,從尼麥搭船順著羅納河來到了里昂。這段路竟走了三天。在《小物件》中,我們可以看見他們到里昂時的情景。

在第三天傍晚,我以為我們要淋一陣雨了。天突然陰暗起來,一片濃濃的霧在河上飄舞著。在船頭上,已點起了一盞大燈,真的:看到這些兆頭,我著急起來了……在這個時候,有人在我旁邊說:“里昂到了!”同時,那個大鐘敲了起來。這就是里昂。

里昂是多霧出名的,一年四季晴朗的日子少,陰霾的日子多,尤其是入冬以后,差不多就終日在黑沉沉的冷霧里度生活,一開窗霧就望屋子里撲,一出門霧就朝鼻子里鉆,使人好像要窒息似的。在《小物件》里,我們可以看到都德這樣說:

我記得那罩著一層煙煤的天,從兩條河上升起來的一片永恒的霧。天并不下雨,它下著霧,而在一種軟軟的氛圍氣中,墻壁淌著眼淚,地上出著水,樓梯的扶手摸上去發(fā)黏。居民的神色,態(tài)度,語言,都覺得空氣潮濕的意味。

一到了這個霧城之后,都德一家就住到拉封路去。這是一條狹小的路,離羅納河不遠,就在市政廳西面。我曾經(jīng)花了不少的時間去找,問別人也不知道,說出是都德的故居也搖頭。誰知竟是一條陰暗的陋巷,還是自己瞎撞撞到的。

那是一排很俗氣的屋子,因為街道狹的原故,里面暗是不用說,路是石塊鋪的,高低不平,加之里昂那種天氣,晴天也像下雨,一步一滑,走起來很吃勁。找到了那個門口,以為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卻仍然是那股俗氣:一扇死板板的門,虛掩著,窗子上倒加了鐵柵,黝黑的墻壁淌著淚水,像都德所說的一樣,伸出手去摸門,居然是發(fā)黏的。這就是都德的一個故居!而他們竟在這里住了三年。

這就是《小物件》里所說的“偷油婆婆”(Babarotte)的屋子。所謂“偷油婆婆”者,是一種跟蟑螂類似的蟲,大概出現(xiàn)在廚房里,而在這所屋里它們四處地爬。我們看都德怎樣說吧:

在拉封路的那所屋子里,當那女仆阿奴安頓到她的廚房里的時候,一跨進門檻就發(fā)了一聲急喊:“偷油婆婆!偷油婆!”我們趕過去。怎樣的一種光景?。N房里滿是那些壞蟲子。在碗櫥上,墻上,抽屜里,在壁爐架上,在食櫥上,什么地方都有!我們不存心地踏死它們。噗!阿奴已經(jīng)弄死了許多只了,可是她越是弄死它們,它們越是來。它們從洗碟盆的洞里來。我們把洞塞住了,可是第二天早上,它們又從別一個地方來了……

而現(xiàn)在這個“偷油婆婆”的屋子就在我面前了。

在這“偷油婆婆”的屋子里,都德一家六口,再加上一個女仆阿奴,從一八四九年一直住到一八五一年。在一八五一年的戶口調(diào)查表上,我們看到都德的家況:

萬桑·都德,業(yè)布匹印花,四十三歲;阿黛琳·雷諾,都德妻,四十四歲;曷奈思特·都德,學生,十四歲;阿爾封思·都德,學生,十一歲;阿娜·都德,幼女,三歲;昂利·都德,學生,十九歲。

昂利是要做教士的,他不久就到阿里克斯的神學校讀書去了。他是早年就夭折了的。在《小物件》中,你們大概總還記得寫這神學校生徒的死的那動人的一章吧:“他死了,替他禱告吧。”

在那張戶口調(diào)查表上,在都德家屬以外,還有這那么怕“偷油婆婆”的女仆阿奴:“阿奈特·特蘭蓋,女仆,三十三歲?!?/p>

萬?!ざ嫉卤阍诶饴飞嫌种乩砥鹚呐f業(yè)來,可是生活卻很困難,不得不節(jié)衣縮食,用盡方法減省。阿爾封思被送到圣別爾代戴羅的唱歌學校去,曷奈斯特在里昂中學里讀書,不久阿爾封思也改進了這個學校。后來阿爾封思得到了獎學金,讀到畢業(yè),而那做哥哥的曷奈思特,卻不得不因為家境困難的關系,輟學去幫助父親掙那一份家。關于這些,《小物件》中自然沒有,可是在曷奈思特·都德的一本回憶記《我的弟弟和我》中,卻記載得很詳細。

現(xiàn)在,我是來到這消磨了那《磨坊文札》的作者一部分的童年的所謂“偷油婆婆”的屋子前面了。門是虛掩著。我輕輕地叩了兩下,沒有人答應。我退后一步,抬起頭來,向靠街的樓窗望上去:窗閉著,我看見靜靜的窗帷,白色的和淡青色的。而在大門上面和二層樓的窗下,我又看到了一塊石頭的牌子,它告訴我這位那么優(yōu)秀的作家曾在這兒住過,像我所知道的一樣。我又走上前面叩門,這一次是重一點了,但還是沒有人答應。我佇立著,等待什么人出來。

我聽到里面有輕微的腳步聲慢慢地近來,一直到我的面前。虛掩著的門開了,但只是一半;從那里,探出了一個老婦人的皺癟的臉兒來,先把我從頭到腳打量了一番:

“先生,你找誰?”她然后這樣問。

我告訴她我并不找什么人,卻是想來參觀一下一位小說家的舊居。那位小說家就是阿爾封思·都德,在八十多年前,曾在這里的四層樓上住過。

“什么,你來看一位在八十多年前住在這兒的人!”她懷疑地望著我。

“我的意思是說想看看這位小說家住過的地方。譬如說你老人家從前住在一個什么城里,現(xiàn)在經(jīng)過這個城,去看看你從前住過的地方怎樣了。我呢,我讀過這位小說家的書,知道他在這里住過,順便來看看,就是這個意思?!?/p>

“你說哪一個小說家?”

“阿爾封思·都德?!蔽艺f。

“不知道。你說他從前住在這里的四層樓上?”

“正是,我可以去看看嗎?”

“這辦不到,先生,”她斷然地說,“那里有人住著,是蓋奈先生。再說你也看不到什么,那是很普通的幾間屋子?!?/p>

而正當我要開口的時候,她又打量了我一眼,說:

“對不起,先生,再見?!本涂s進頭去,把門關上了。

我躊躇了一會兒,又摸了一下發(fā)黏的門,望了一眼門頂上的石牌,想著里昂人的紀念這位大小說家只有這一片頑石,不覺有點悵惘,打算走了。

可是在這時候,天突然陰暗起來,我急速向南靠羅納河那面走出這條路去:天并不下雨,它又在那里下霧了,而在羅納河上,我看見一片濃濃的霧飄舞著,像在一八四九年那幼小的阿爾封思·都德初到里昂的時候一樣。

記馬德里的書市

無匹的散文家阿索林,曾經(jīng)在一篇短文中,將法國的書店和西班牙的書店,作了一個比較。他說:

在法蘭西,差不多一切書店都可以自由地進去,行人可以披覽書籍而并不引起書賈的不安;書賈很明白,書籍的愛好者不必常常要購買,而他之走進書店去,目的也并不是為了買書;可是,在翻閱之下,偶然有一部書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就買了它去。在西班牙呢,那些書店都是像神圣的圣體龕子那樣嚴封密閉著,而一個陌生人走進書店里去,摩娑書籍,翻閱一會兒,然后又從來路而去這等的事,那簡直是荒誕不經(jīng),聞所未聞的。

阿索林對于他本國書店的批評,未免過分嚴格一點。法國的書店也盡有嚴封密閉著,像右岸大街的一些書店那樣,而馬德里的書店之可以進出無人過問翻看隨你的,卻也不在少數(shù)。如果阿索林先生愿意,我是很可以舉出兩地的書店的名稱來作證的。

公正地說,法國的書賈對于顧客的心理研究得更深切一點。他們知道,常常來翻翻看看的人,臨了總會買一兩本回去的;如果這次不買,那么也許是因為他對于那本書的作者還陌生,也許他覺得那版本不夠好,也許他身邊沒有帶夠錢,也許他根本只是到書店來消磨一刻空閑的時間。而對于這些人,最好的辦法是不理不睬,由他翻看一個飽。如果殷勤招待,問長問短,那就反而招致他們的麻煩,因而以后就不敢常常來了。

的確,我們走進一家書店去,并不像那些學期開始時抄好書單的學生一樣,先有了成見要買什么書的。我們看看某個作家是不是有新書出版;我們看看那已在報上刊出廣告來的某一本書,內(nèi)容是否和書評符合;我們把某一部書的版本,和我們已有的同一部書的版本作一比較;或僅僅是我們約了一位朋友在三點鐘會面,而現(xiàn)在只是兩點半。走進一家書店去,在我們就像別的人們踏進一家咖啡店一樣,其目的并不在喝一杯苦水也。因此我們最怕主人的殷勤。第一,他分散了你的注意力,使你不得不想出話去應付他;其次,他會使你警悟到一種欠意,覺得這樣非買一部書不可。這樣,你全部的閑情逸致就給他們一掃而盡了。你感到受人注意著、監(jiān)視著,感到擔著一重義務,負著一筆必須償付的債了。

西班牙的書店之所以受阿索林的責備,其原因就是他們不明顧客的心理。他們大都是過分殷勤討好。他們的態(tài)度是沒有惡意的,然而對于顧客所發(fā)生的效果,卻適得其反。記得一九三四年在馬德里的時候,一天閑著沒事,到最大的“愛斯巴沙加爾貝書店”去瀏覽,一進門就受到殷勤的店員招待,陪著走來走去,問長問短,介紹這部,推薦那部,不但不給一點空閑,連自由也沒有了。自然不好意思不買,結(jié)果選購了一本廉價的奧爾德加伊加賽德的小書,滿身不舒服地辭了出來。自此以后,就不敢再踏進門檻去了。

在“文藝復興書店”也遇到類似的情形,可是那次卻是硬著頭皮一本也不買走出來的。而在馬德里我買書最多的地方,卻反而是對于主顧并不殷勤招待的圣倍拿陀大街的“迦爾西亞書店”,王子街的“倍爾特朗書店”,特別是“書市”。

“書市”是在農(nóng)工商部對面的小路沿墻一帶。從太陽門出發(fā),經(jīng)過加雷達思街,沿著阿多恰街走過去,走到南火車站附近,在左面,我們碰到了那農(nóng)工商部,而在這黑黝黝的建筑的對面小路口,我們就看到了幾個黑墨寫著的字:La Feria de los Libros,那意思就是“書市”。在往時,據(jù)說這傳統(tǒng)書市是在農(nóng)工商部對面的那一條寬闊的林蔭道上的,而我在馬德里的時候,它卻的確移到小路上去了。

這傳統(tǒng)的書市是在每年的九月下旬開始,十月底結(jié)束的。在這些秋高氣爽的日子,到書市中去漫走一下,尋尋、翻翻,看看那古舊的書,褪了色的版畫,各色各樣的印刷品,大概也可以算是人生的一樂吧。書市的規(guī)模并不大,一列木板蓋搭的,骯臟、零亂的小屋,一共有十來間。其中也有一兩家兼賣古董的,但到底賣書的還是占著極大的多數(shù)。而使人更感到可喜的,便是我們可以隨便翻看那些書而不必負起任何購買的義務。

新出版的詩文集和小說,是和羊皮或小牛皮封面的古本雜放在一起。當你看見圣女戴蕾沙的《居室》和共產(chǎn)主義詩人阿爾倍諦的詩集對立著,古代法典《七部》和《馬德里賣淫業(yè)調(diào)查》并排著的時候,你一定會失笑吧。然而那迷人之處,卻正存在于這種雜亂和漫不經(jīng)心之處。把書籍分門別類,排列得整整齊齊,固然能叫人一目了然,但是這種安排卻會使人望而卻步,因為這樣就使人不敢隨便抽看,怕?lián)v亂了人家固有的秩序;如果本來就是這樣亂七八糟的,我們就百無禁忌了。再說,舊書店的妙處就在其雜亂,雜亂而后見繁復,繁復然后生趣味。如果你能夠從這一大堆的混亂之中發(fā)現(xiàn)一部正是你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書來,那是怎樣大的喜悅??!

書價低廉是那里的最大的長處。書店要賣七個以至十個貝色達的新書,那里出兩三個貝色達就可以攜歸了。寒齋的阿耶拉全集、阿索林、烏拿莫諾、巴羅哈、瓦利英克朗、米羅等現(xiàn)代作家的小說和散文集,洛爾迦、阿爾倍諦、季蘭、沙里納思等當代詩人的詩集,珍貴的小雜志,都是從那里陸續(xù)購得的。我現(xiàn)在也還記得那第三間小木舍的被人叫作華尼多大叔的須眉皆白的店主。我記得他,因為他的書籍的豐富,他的態(tài)度的和易,特別是因為那個坐在書城中,把青春的新鮮和故紙的古老成著奇特的對比的,張著青色憂悒的大眼睛望著遠方的云樹的,他的美麗的孫女兒。

我在馬德里的大部分閑暇時間,甚至在革命發(fā)生,街頭槍聲四起,鐵騎縱橫的時候,也都是在那書市的故紙堆里消磨了的。在傍晚,聽著南火車站的汽笛聲,踏著疲倦的步子,臂間挾著厚厚的已絕版的賽哈道的《賽房德思辭典》或是薄薄的阿爾多拉季雷的簽字本詩集,慢慢地沿著燈光已明的阿多恰大街,越過熙來攘往的太陽門廣場,慢慢地踱回寓所去對燈披覽,這種樂趣恐怕是很少有人能夠領略的吧。

然而十月在不知不覺之中快流盡了。樹葉子開始凋零,夾衣在風中也感到微寒了。馬德里的殘秋是憂郁的,有幾天簡直不想閑逛了。公寓生活是有趣的,和同寓的大學生聊聊天,和舞姬調(diào)調(diào)情,就很快地過了幾天。接著,有一天你打疊起精神,再踱到書市去,想看看有什么合意的書,或僅僅看看那青色的憂悒的大眼睛??墒?,出乎意外地,那些小木屋都已緊閉著了。小路顯得更寬敞一點,更清冷一點,南火車站的汽笛聲顯得更頻繁而清晰一點。而在路上,凋零的殘葉夾雜著紙片書頁,給冷冷的風寂寞地吹了過來,又寂寞地吹了過去。

再生的波蘭

他們在瓦礫之中生長著,以防空洞為家,以咖啡店為辦事處,食無定時,穿不稱身的舊衣,但是他們卻微笑著,驕傲地過著生活。

波蘭的生活已慢慢地趨向正常了,但是這個過程卻是痛苦的?;靵y和破壞便是德國人在五年半的占領之后所留下的遺物。什么東西都必須從頭做起。波蘭好像是一片殖民的土地,必須要從一片空無所有的地方建立一個新的社會、一個經(jīng)濟秩序和一個政治行政。除此以外,帶有一個附加的困難:德國人所播下的仇恨和猜疑的種子,必須連根鏟除。

這里是幾幅畫像。在華沙區(qū)中,磚瓦工業(yè)已差不多完全破壞了,而華沙卻急著需要磚瓦,因為它百分之八十五的房屋都已坍敗了。第一件急務是重建磚瓦工業(yè)。那些未受損害的西萊細亞區(qū)域的工場,在戰(zhàn)前每年能夠出產(chǎn)七萬萬塊磚瓦。它們可能立刻拿來用,但是困難卻在運輸上。鐵路的貨車已毀壞了,殘余下多少交通材料尚待調(diào)查。政府想用汽車和運貨汽車來補充。UNNRA已經(jīng)開始交貨了,而且也答應得更多一點。

百分之六十的波蘭面粉廠已變成瓦礫場了。政府感到重建它們的急要,現(xiàn)在已開始幫助它們重建了。在一萬二十間面粉廠之中,二千間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這些大都是被趕去了的德國人的產(chǎn)業(yè)。其余的面粉廠也由官方代管著,等待主有者來接收。

華沙是戰(zhàn)爭的最悲劇的城,又是世界上最古怪的城。在它的大街上走著的時候,你除了廢墟之外什么也看不到。這座城好像是死去而沒有鬼魂出沒的;可是從這些廢墟之間,卻浮現(xiàn)出生活來,一種認真的,工作而吃苦的生活,但卻也是一種令人驚奇的快樂的生活。

你看見那些微笑的臉兒,忙碌的人物,跑來跑去的人。交通是十分不方便,少數(shù)的幾架電車不夠符合市民的需要,所以停車站上都排著長長的隊伍。

今日華沙的最動人的景象,也許就是廢墟之間的咖啡店生活吧。化為一堆瓦礫的大廈,當你在旁邊走過的時候,也許會辨認不出來吧。瓦礫已被清除了,十張桌子和四十張椅子,整整齊齊地安排在那往時的大廈的樓下一層的餐室中,門口掛著一塊招牌,驕傲地宣稱這是“巴黎咖啡店”。顧客們來來去去,侍者侍候他們,生活就回到了那廢墟。在今日,這些咖啡店就是復活的華沙的象征。

人們住在地下防空洞,臨時搭的房間,或是郊外的避彈屋。這些住所是只適合度夜的,成千成萬的人都把他們的日子消磨在咖啡店中。那些咖啡店,有時候是設在一所破壞了的屋子的最低一層,上面臨時用木板或是洋鐵皮遮蓋著;有時設在那在轟炸中神奇地保全了的玻璃頂陽臺上;但是大部分的咖啡店,卻都是露天的。在那里,人們坐著談天、講生意、辦公事。他們似乎很快樂,但是如果你聽他們談話,你可以聽見他們在那兒抱怨。他們不滿意建筑太慢,交通太不方便。

這種臨時的咖啡店吸引了各色各樣的顧客:販子們兜人買自來水筆和舊衣服,孩子賣報紙,還有一種特別的人物,那就是專賣外國貨幣的人。什么事情都有變通辦法,如果有一件東西是無法弄得到的,只要一說出來,過了一小時你就可以弄到手。和咖啡店做著競爭的,有店鋪和攤位。只消在被炮火打得洞穿的墻上釘幾塊木牌,店鋪就開出來了。那些招牌宣告了那些店鋪的存在和性質(zhì):“巴黎理發(fā)店”,“整舊如新,立等即有”等。在另一條街上,在破碎的玻璃后面,幾枝花和一塊招牌寫著“小勃里斯多爾”——原來在舊日的華沙,勃里斯多爾飯店是最大的旅館。

這便是街頭的生活,但是微笑的臉兒卻隱藏著無數(shù)的憂慮。人民的衣服都穿得很壞;在波蘭全國,衣服和皮革都缺乏得很,許多人都穿著幾年以前的舊衣服,用不論任何方法去聊以蔽體。有的人則買舊衣服來穿,也不管那些衣服稱身不稱身,袖短及肘,褲短及膝的,也是常見的了。

在生活的每一部門,都缺乏熟練的人手。醫(yī)生非常稀少,而人民卻急需醫(yī)藥。幾年以來,他們都是營養(yǎng)不良而且常常生病。孩子們都缺乏維他命和醫(yī)藥。留在那里的醫(yī)生都忙得不可開交,他們不得不去和希特勒的饑餓政策和缺乏衛(wèi)生的后患斗爭,然而人民卻并不僅僅生活。他們還親切而驕傲地生活。那最初在華沙行駛的電車都結(jié)滿了花帶。那些并不比攤子大一點的店鋪都賣著花。在波蘭,差不多已經(jīng)有三十家戲院開門了,而克格哥交響樂隊,也經(jīng)常奏演了。

報紙、雜志和專門出版物,都漸漸多起來,但是紙張的缺乏卻妨礙了出版界的發(fā)展。小學和大學都重開了,但是書籍和儀器卻十分缺乏。

在波蘭,差不多任何東西都是不夠供應。物價是高過受薪階層的購買力。運輸?shù)娜狈υ黾恿耸称贩峙涞睦щy,但是工廠和餐室,以及政府機關的食堂,卻都竭力彌補這個缺陷。在波蘭的經(jīng)濟機構中,是有著那么許多空洞,你剛補好了一個洞,另外五個洞又現(xiàn)出來了。經(jīng)濟的發(fā)動機的操縱桿不能操縱自如,于是整部車子就走幾碼就停下來了。

除了物質(zhì)的需要之外,還有精神的不安。精確地估計算出,從一九三九年起,波蘭死亡的總數(shù)有六百萬人?,F(xiàn)在還有成千成萬的人,都還不知道自己的家屬的存亡和命運。幸而人民的精神拯救了這個現(xiàn)狀。他們泰然微笑地穿著他們不稱身的衣服,吃著他們的不規(guī)則的飯食,忍受著物品的缺乏和運輸?shù)倪t緩。他們已下了決心,要使波蘭重新生活起來。

香港的舊書市

這里有生意經(jīng),也有神話。

香港人對于書的估價,往往是會使外方人吃驚的。明清善本書可以論斤稱,而一部極平常的書卻會被人視為稀世之珍。一位朋友告訴我,他的親戚珍藏著一部《中華民國郵政地圖》,待價而沽,須港幣五千元(合國幣四百萬元)方肯出讓。這等奇聞,恐怕只有在那個小島上聽得到吧。版本自然更談不到,“明版康熙字典”一類的笑談,在那里也是家常便飯了。

這樣的一個地方,舊書市的性質(zhì)自然和北平、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等地不同。不但是規(guī)模的大小而已,就連收買的方式和售出的對象,也都有很大的差別。那里賣舊書的僅是一些變相的地攤,沿街靠壁釘一兩個木板架子,搭一個避風雨的遮棚,如此而已。收書是論斤斷秤的,道林紙和報紙印的書每斤出價約港幣一二毫,而全張報紙的價錢卻反而高一倍;有硬面書皮的洋裝書更便宜一點,因為紙板“重秤”,中國紙的線裝書,出到一毫一斤就是最高的價錢了。他們比較肯出價錢的倒是學校用的教科書、簿記學書、研究養(yǎng)雞養(yǎng)兔的書等,因為要這些書的人是非購不可的,所以他們也就肯以高價收入了。其次是醫(yī)科和工科用書,為的是轉(zhuǎn)運內(nèi)地可以賣很高的價錢。此外便剩下“雜書”,只得賣給那些不大肯出錢的他們所謂“藏家”和“睇家”了。他們最大的主顧是小販。這并不是說香港小販最深知讀書之“實惠”的人,在他們是無足重輕的。

舊書攤最多的是皇后大道中央戲院附近的樓梯街,現(xiàn)在共有五個攤子。從大道拾級上去,左手第一家是“齡記”,管攤的是一個十余歲的孩子(他父親則在下面一點公廁旁邊擺廢紙攤),年紀最小,卻懂得許多事。著《相對論》的是愛因斯坦,歌德是德國大文豪,他都頭頭是道。日寇占領香港后,這攤子收到了大批德日文學書,現(xiàn)在已賣得一本也不剩,又經(jīng)過了一次失竊,現(xiàn)在已沒有什么好東西了。隔壁是“焯記”,攤主是一個老是有禮貌的中年人,專賣中國鉛印書,價錢可不便宜,不看也沒有什么關系。他對面是“季記”,管攤的是姐妹二人。到底是女人,收書賣書都差點功夫。雖則有時能看顧客的眼色和態(tài)度見風使舵,可是索價總嫌“離譜”(粵語不合分寸)一點。從前還有一些四部叢刊零本,現(xiàn)在卻單靠賣教科書和字帖了?!凹居洝备舯诒緛磉€有“江培記”,因為生意不好,已把存貨稱給鴨巴甸街的“黃沛記”,攤位也頂給賣舊銅爛鐵的了。上去一點,在摩羅街口,是“德信書店”,雖號稱書店,卻仍舊還是一個攤子。主持人是一對少年夫婦,書相當多,可是也相當貴。他以為是好書,就一分錢也不讓價,反之,沒有被他注意的書,討價之廉竟會使人不相信。“格呂尼”版的波德萊爾的《惡之華》和韓波的《作品集》,兩冊只討港幣一元,希米忒的《莎士比亞字典》會論斤稱給你,這等事在我們看來,差不多有點近乎神話了?!暗滦艜辍备舯谑恰叭A記”。雖則攤號仍是“華記”,老板卻已換過了。原來的老板是一家父母兄弟四人,在淪陷期中舊書全盛時代,他們在樓梯街竟擁有兩個攤子之多。一個是現(xiàn)在這老地方,一個是在“焯記”隔壁,現(xiàn)在已變成舊衣攤了。因為來路稀少,顧客不多,他們便把滯銷的書盤給了現(xiàn)在的管攤?cè)?,帶著好銷一些的書到廣州去開店了,聽說生意還不錯呢?,F(xiàn)在的“華記”已不如從前遠甚,可是因為地利的關系(因為這是這條街第一個攤子,經(jīng)荷里活道拿下舊書來賣的,第一先經(jīng)過他的手,好的便宜的,他有選擇的優(yōu)先權),有時還有一點好東西。

在樓梯街,當你走到了“華記”的時候,書市便到了盡頭。那時你便向左轉(zhuǎn),沿著荷里活道走兩三百步,于是你便走到鴨巴甸街口。

鴨巴甸街的書攤名聲還遠不及樓梯街的大,規(guī)模也比較小一點,書類也比較新一點。可是那里的書,一般地說來,是比較便宜點。下坡左首第一家是“黃沛記”,攤主是世業(yè)舊書的,所以對于木版書的知識,是比其余的豐富得多,可是對于西文書,就十分外行了。在各攤中,這是取價最廉的一個。他抱著薄利多銷主義,所以雖在米珠薪桂的時期,雖則有八口之家,他還是每餐可以飲二兩雙蒸酒??墒墙鼇硭臄傋由弦矝]有什么書,只剩下大批無人過問的日文書,和往日收下來的瓷器古董了?!包S沛記”對面是“董瑩光”,也是鴨巴甸街的一個老土地??墒侨藗儏s稱呼他為“大光燈”。大光燈意思就是煤油打氣燈。因為戰(zhàn)前這個攤子除了賣舊書以外還出租煤油打氣燈。那些“大光燈”現(xiàn)在已不存在了,而這雅號卻留了下來?!按蠊鉄簟钡臅緛硎遣毁F的,可是近來的索價卻大大地“離譜”。據(jù)內(nèi)中人說,因為有幾次隨便開了大價,居然有人照付了,他賣出味道來,以后就一味地上天討價了。從“董瑩光”走下幾步,開在一個店鋪中的,是“蕭建英”。如果你說他是書攤,他一定會跳起來,因為在樓梯街和鴨巴甸街這兩條街上,他是唯一有店鋪的——雖則是極其簡陋的店鋪。管店的是兄弟二人。那做哥哥的人稱之為“高佬”,因為又高又瘦。他從前是送行情單的,路頭很熟,現(xiàn)在也差不多整天不在店,卻四面奔走著收書。實際上在做生意的是他的十四五歲的弟弟。雖則還是一個孩子,做生意的本領卻比哥哥更好,抓定了一個價錢之后,你就莫想他讓一步。所以你想便宜一點,還是和“高佬”相商。因為“高佬”收得勤,書攤是常常有新書的??墒?,近幾月以來,因為來源涸絕,不得不把店面的一半分租給另一個專賣翻版書的攤子了。

在現(xiàn)在的“蕭建英”斜對面,戰(zhàn)前還有一家“民生書店”,是香港唯一專賣線裝古書的書店,而且還代顧客裝潢書籍號書根。工作不能算頂好,可是在香港卻是獨一無二的。不幸在香港淪陷后就關了門,現(xiàn)在,如果在香港想補裱古書,除了送到廣州去以外就毫無辦法了。

鴨巴甸街的書攤盡于此矣,香港的書市也就到了盡頭了。此外,東碎西碎還有幾家書攤,如中環(huán)街市旁以賣廢紙為主的一家,西營盤兼賣教科書的“肥林”,跑馬地黃泥甬道以租書為主的一家,可是絕少有可買的書,奉勸不必勞駕。再等而下之,那就是禧利街晚間的地道的地攤子了。

悼杜萊塞

美聯(lián)社十二月二十九日電:七十四歲高齡的美名作家杜萊塞,已于本日患心臟病逝世。

這個簡單的電文,帶著悲悵、哀悼,給與了全世界愛好自由、民主、進步的人。世界上一位最偉大而且是最勇敢的自由的斗士,已經(jīng)離開了我們,去作永恒的安息了,然而他的思想,他的行動,卻永遠存留著,作為我們的先導,我們的典范。

杜萊塞于一八七一年生于美國印第安納州之高地,少時從事新聞事業(yè),而從這條鄰近的路,他走上了文學的路。他的文學生活是在一九〇〇年開始的。最初出版的兩部長篇小說《加里的周圍》和《珍妮·葛拉特》使他立刻聞名于文壇,而且確立了他的新現(xiàn)實主義的傾向。

他以后的著作,就是朝著這個方向走過去的,他抓住了現(xiàn)實,而把這現(xiàn)實無情地攤陳在我們前面?!敦斦摇啡绱?,《巨人》如此,《天才》也如此,像愛米爾·左拉一樣,他完全以旁觀者的態(tài)度去參加生存的悲劇。天使或是魔鬼,仁善或是刁惡,在他看來都是一樣的文獻,一樣的材料,他冷靜地把他們活生生地描畫下來,而一點也不參加他自己的主觀。從這一點上,他是左拉一個大弟子。

他的寫實主義不僅僅只是表面的發(fā)展,卻深深地推到心理上去。他是心理和精神崩潰之研究的專家,而《天才》就是在這一方面的他的杰作。

在《天才》之后,他休息了幾年,接著他在一九二五年出版了他的《一個美國的悲劇》。這部書,追蹤著雨果和陀斯托也夫斯基,他對于犯罪者作了一個深刻的研究。忠實于他的方法,杜萊塞把書中的主人公格里斐士的犯罪心理從萌芽,長成,發(fā)展,像我們拆開一架機器似的,一件件地分析出來。到了這部小說,從藝術方面來說,杜萊塞已達到了它們的頂點了。

然而,杜萊塞真能夠清清楚楚地看到美國社會的罪惡、腐敗,而無動于衷嗎?作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對于這一切骯臟、黑暗,他會不起正義的感覺而起來和它們戰(zhàn)斗嗎?他所崇拜的法國大小說家左拉,不是也終于加入社會主義的集團,從象牙之塔走到十字街頭嗎?

是的,杜萊塞是一個有正義感的藝術家,他之所以沒有立刻成為一個戰(zhàn)士,是為了時機還沒有成熟。

這時,一個新的世界吸引了他:社會主義的蘇聯(lián)。在一九二八年,他到蘇聯(lián)去旅行。他看見了。他知道了。他看到了和資本主義的腐敗相反的進步,他知道了人類憧憬著的理想是終于可以實現(xiàn)。從蘇聯(lián)回來之后,他出版了他的《杜萊塞看蘇聯(lián)》,而對于蘇聯(lián)表示著他的深切的同情。蘇聯(lián)的旅行在他的心頭印了一種深刻的印象,因而在他的態(tài)度上,也起了一個重要的變化。

從這個時候起,他已不再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一個明知道黑暗、腐敗、罪惡而漠然無動于衷的人了。新的世界已給了他以啟示,指示了他的道路,他已深知道單單觀察,并且把他所觀察到的寫出來是不夠,他需要行動,需要用他藝術家的力量去打倒這些黑暗、腐敗和罪惡了。

在一九三〇年,他就公開擁護蘇聯(lián),公開地反對帝國主義者對蘇聯(lián)的進攻,從那個時候起,蘇聯(lián)已成為他的理想國。他說:“我反對和蘇聯(lián)的任何沖突,不論那沖突是從哪方面來的?!痹谝痪湃荒?,這位偉大的作家更顯明了他的革命的崗位。他不僅僅把自己限制于對于時局的反應上,卻在行動上參加了勞動階級的斗爭。他組織了一個委員會,去揭發(fā)出在資本主義的美國,勞動者們所處的地位是怎樣地令人不能忍受。他細心地分析美國,研究美國的官方報告,經(jīng)濟狀況,國家的統(tǒng)計,預算,并且親自去作種種的實際調(diào)查。經(jīng)過了長期的研究、調(diào)查、分析,他便寫成了一部在美國文學史上空前,在他個人的文藝生活中也是特有偉大的作品:《悲劇的美國》,而把它擲到那自在自滿的美國資產(chǎn)者們的臉上去。

杜萊塞的這部新著作,可以說是他的巨著《一個美國的悲劇》的續(xù)編。在這部書中,杜萊塞矯正了他的過去,他在一九二五年所寫的那部小說是寫一個美國中產(chǎn)階級者的個人的悲劇,在那部書中,杜萊塞還是以為資本主義的大廈是不可動搖的。可是在這部新著中呢,美國資本主義的機構是在一個新的光亮之下顯出來了。杜萊塞用著無數(shù)的事實和統(tǒng)計數(shù)字做武器,用著大藝術家的尖銳和把握做武器,把美國的所謂“民主”的資產(chǎn)階級和社會法西斯的面具,無情地撕了下來。

這部書出版以后,資本主義的美國的驚惶是不言而喻的了。他受到了各方面的猛烈的攻擊,他被一些人視為洪水猛獸,然而,他卻得到了更廣大的人,奮斗著而進步著的人們的深深的同情,愛護。

從這個時候起,他已成為一個進步的世界的斗士了。他參加美國的革命運動,他為《工人日報》經(jīng)常不斷地撰稿,他親自推動并擔任“保衛(wèi)政治犯委員會”的主席,他和危害人類的法西斯主義作著生死的戰(zhàn)斗。西班牙之受法西斯危害,中國之被日本侵略,他都起來仗義發(fā)言,向全世界呼吁起來打倒法西斯主義。

從這一切看來,杜萊塞之走到社會主義的路上去,決不是偶然的事,果然,在他逝世之前不久,他以七十四的高齡加入了美國共產(chǎn)黨,據(jù)他自己說,他之所以毅然加入共產(chǎn)黨,是因為西班牙大畫家比加索和法國大詩人阿拉貢之加入法國共產(chǎn)黨,而受到了深深的感動,亦是為了深為近年來共產(chǎn)黨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斗爭中的英勇業(yè)績所鼓舞。在他寫給美國共產(chǎn)黨首領福斯特的信中,他說:“對于人類的偉大與尊敬的信心,早已成就了我生活與工作的邏輯,它引導我加入了美國共產(chǎn)黨?!比欢?,我們?nèi)绻麖乃乃枷胄袆涌磥?,這是必然的結(jié)果,即使他沒有加入共產(chǎn)黨,他也早已是一個共產(chǎn)黨了。

然而在這毅然的舉動之后不久,這個偉大的人便離開了我們。杜萊塞逝世了,然而杜萊塞的精神卻永存在我們之間。

載《新生日報·文協(xié)》第四期,一九四六年一月七日

瑪麗亞

西班牙 阿索林

瑪麗亞是海水浴場的歡樂的標志。

“瑪麗亞,你給我一朵石竹花嗎?”

瑪麗亞采下一朵石竹花,擲到街上去。那個浴人走過去了:他是一個青年人,戴著一頂軟草帽,穿著一雙光亮的紅皮靴。

“瑪麗亞,你給我一朵石竹花嗎?”

瑪麗亞采下一朵石竹花,擲到街上去。那個浴人走過去了:他是一個笑嘻嘻的老人,生著扭曲的灰色的髭須。

“瑪麗亞,你給我一朵石竹花嗎?”

瑪麗亞采下一朵石竹花,擲到街上去。那個浴人走過去了:他是一位生著長胡須的先生,戴著一頂鴨舌帽,帽檐放得很低。

“瑪麗亞,你給我一朵石竹花嗎?”

于是瑪麗亞笑著、叫著,快樂而喧囂地答辯著,接著便離開了露臺。因為瑪麗亞已經(jīng)沒有石竹花了,或是——這是更可靠一點——她不想再把她所剩余的來割舍了。

你們觀察過大畫師戈牙的《狂想》嗎?你們記得那些裊娜、脆弱、波動、蜿蜒的女性的姿容嗎?我眼前就有著這些《狂想》中的一幅:那是一個懶洋洋地站立著的蕩婦,梳著低髻,玄紗蓋頭一直垂到眼睛邊,折扇貼著嘴。在她后面,一個丐婆貼得很近,向她求施舍;她呢,輕盈地擺開,向她轉(zhuǎn)過臉兒去,帶著一種鄙夷的姿態(tài),而那標題是寫著:“憑上帝原諒吧……而她是她的母親?!?/p>

呃,這個蕩婦就是瑪麗亞,我并不是要說瑪麗亞是不近人情,鐵石心腸,兇暴。不是,不是。我之所以提起這幅《狂想》,是因為那位大師也許在這幅畫中給予了一個最裊娜、最有風度、最愉快、最漂亮的婦女的典型。而瑪麗亞就是一個與此類似的典型;可是如果你們對于她詳加注意:假如你們觀察她的態(tài)度,她的姿勢,她的步行,坐下,起立,穿過一間客廳的樣子,那么你們就可以看到——而這就是她的最獨特的魅力——在她身上,那純粹的蕩婦典型,和比爾巴奧婦女的最新的典型,是交錯而混淆著……而你們,讀到這里,便要問了:是不是確實有一種比爾巴奧婦女的典型的?這不是一種無稽之談嗎?這也許不是一種對于女人的殷勤嗎?不是,不是,讀著。幾天之前,在比爾巴奧那面,在天剛晚的時候,我從在橋?qū)γ娴囊患铱Х鹊甑拇箝T口,觀察過那些美麗的婦女們的輕盈而不斷的來來往往。

那時天是灰色,氛圍氣是涼爽的。馬車、貨車、汽車、電車,穿梭地奔馳來往著;在左面,一片黑色的濃煙在拉·洛勃拉車站的鐵和琉璃的拱廊前面升起來;在右面,大路上樹木的新葉罩上了它們的鮮明的幕。尖銳的叫子聲,機關車的隆隆聲,車掌的呼喊聲,馬蹄的得得聲,電車觸輪的磔格聲都傳過來……而在那寬闊的大路上,在嘈雜之中,向橋走過去或是從橋走過來的,是那些來來往往的比爾巴奧的婦女,戴著白色,粉紅色,青色的夏季帽,稍稍有點向前僂,稍稍有點直挺挺,多筋肉,強壯,也許腳微微大了一點,但卻全部穿著襪子,全部——而這一個細微之點是萬無差錯的——穿著毫無缺陷的靴子,黑色的靴子,光耀的靴子,漂亮的靴子……

這里我已經(jīng)隨便三言兩語表白出比爾巴奧婦女的特性來了;有時,如果她是屬于高等階級的,你就可以從那個在一個驟然致富的時期成長而教育出來的她的身上,注意到她服飾中有一種炫夸和率真的依微的渲染??墒?,在她的強健的美貌前面,在她的斷然的態(tài)度前面,在她的性情的奔放和氣概的不可一世前面,這一切你便不久就完全忘記了……

瑪麗亞也是強健,多筋肉的,她有著一個溫柔的下頦,帶著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曲折在那熨平的直領上面?,旣悂喿呗返臅r候也上身微俯向前,而她的手臂是輕松地沿著身體垂下去的?,旣悂喿呗芬餐瑯邮恰苍S這是比爾巴奧的婦女的最顯眼的特性吧——并不匆促,并不一往直前,并不跨著一致而勻整的步子,卻是和諧地時快時慢,正出奇地和這種態(tài)度的典型相符。在早晨,瑪麗亞在白色的衫子上面披上一方蓋頭,這樣把臉兒遮住一半,在做彌撒回來的時候,在那有石竹花的露臺上顯身出來。這樣你們就以為自己看見了我上文對你們說起過的戈牙的那種蕩婦,或是這位大師所畫的圣昂多紐修道院中的那些憑著欄桿的游女。

夜里,晚飯之后,她在鋼琴邊唱一支小曲子,或是跳華爾茲和麗戈同舞……那年輕的貝呈達瓜侯爵,直挺著身子,并著腳,帶著一種“紳士”的僵直的動作,向她鞠了一個躬,“瑪麗亞,你可以賞臉和我跳這華爾茲舞嗎?”于是瑪麗亞站了起來,于是他們兩人便在大廳中,在那又亮又滑的地板上,很快地轉(zhuǎn)著轉(zhuǎn)著了。因為瑪麗亞是寡婦,所以當她舞著,當她走路,當她坐下,當她站起的時候,你便在她那里看到有某一種平坦,某一種莊嚴,某一種也許宣漏出無限的幻滅的安靜……

倍拿爾陀爺

西班牙 阿索林

這個人是徽章的反面,就是說,一個使你們引起某種狂想,但實際上卻毫無異常的人……當你們在食桌上安靜一點的時候,你們就聽到一個人大聲怒喊著:

“可是這是多么笑話?難道我要一輩子這樣下去嗎?”

這就是倍拿爾陀爺,他在責叱一個女仆,因為她上菜上得太慢了。你們對于倍拿爾陀爺?shù)倪@種發(fā)脾氣覺得奇怪嗎?你們也覺得在圓桌上這樣嚷嚷是過分嗎?你們并不以為奇怪;倍拿爾陀爺,據(jù)他的自白,是在二十九年以前從薩爾第瓦爾來的。怎么沒有權利嚷嚷呢?如果強叫牙床一動也不動至四分鐘之久,怎么沒有權利發(fā)脾氣呢?想象一下一個紅色的、發(fā)光的、橢圓形的大斑點吧;在那上面,放兩粒小小的芥子上去;在下部,抹一筆白色,然后,垂直于這一筆,再闊括地抹一筆白色……于是你就會得到倍拿爾陀爺?shù)男は窳恕?/p>

“倍拿爾陀爺,”剛杜艾拉說,“你知道那天我在索拉雷斯看見了誰?是倍尼多?!?/p>

“嘿!”倍拿爾陀爺用一種有力的聲音驚嘆著。

于是便是一個長長的沉默;而當你以為這短促的話題已被忘記了的時候,倍拿爾陀爺又大聲說道:

“我已長久沒有見過了!”

“他現(xiàn)在很胖了?!眲偠虐卮?。

“不,”倍拿爾陀爺說,“我說我已經(jīng)長久沒有看見索拉雷斯了?!?/p>

“那一定是一個新建筑物吧?!眲偠虐f。

“是古老的。”倍拿爾陀爺回答,“但是已經(jīng)修改過了?!?/p>

請你們不要再問我倍拿爾陀爺?shù)募窝攒残小N宜赖谋M于此矣;沒有人知道得更多一點,知道得更多一點是決無此理。當你們退席到衣帽架上去拿你們的帽子的時候,你們看見一根巨大的藤,活像是一棵樹的極大的樹干。這就是倍拿爾陀爺?shù)氖终?;他曾在林中把它斬了下來,并且在藤皮上用小刀刻劃了許多有趣的圈子和花紋。而在飯后,倍拿爾陀爺便扶著這巨棍,帶著他的極小的眼睛,帶著他的發(fā)光的臉兒,帶著他的白色的胡子,像一位牧神似的,孤獨而猙獰地,到俱樂部去了。

婀蕾麗亞的眼睛

西班牙 阿索林

賽斯多拿是一所漂亮、時髦、舒服的旅館;烏爾倍魯阿迦是一個療養(yǎng)院。也許賽斯多拿,帶著它的似乎是客廳的對稱的寬走廊,使你發(fā)生一種耶穌會的最新式的書院的印象;也許烏爾倍魯阿迦,帶著它的曲折,刷石灰而低頂?shù)莫M甬道,使你起一種法朗西思各會的樸素的修道院的觀念。這一個和那一個浴場都處在同一樣的地位,在一個山谷的底里;但是在烏爾倍魯阿迦,山坡互相逼得更緊一點,溪流是更湍急一點;那些栗林是更不寬闊一點,而且當你走到它的門前的時候,有一種好像是憂悶,好像是輕微的壓迫似的情緒——已由一種偏見勾引起的——便向你襲來了。你更努力一點去隱蔽住它并克制住它吧;你跨過那浴場的門檻吧。那所建筑的整個結(jié)構是歷年陸續(xù)地建造成的臺基和亭閣底集合。主要部分聳立在一片微凹的洼地上;我們走下四級石級……于是我們就到了門前了;我們走進一個狹窄的門洞;在底里,開展著一條空洞的長走廊,它通到一個被三根柱石界分著的寬敞之處。這里有一扇小門通到石窟,那里有一道皎白而晶瑩的活水涌現(xiàn)出來。我們再向前進一步;一間鋪陳著長椅和木柜,擺設著盆花的小廳,在我們眼前顯露出來。接著我們穿過一個小院子走到另一個走廊,然后我們又碰到另一個寬敞的地方,那里有郵務處,醫(yī)務處,和陳著雜七雜八的東西的長長的陳列櫥。我們再走幾步;另一個客廳和另一個長走廊把我們引到那些噴霧室和蒸汽浴室……隨后我們又退回來走那已走過的地方;我們重又看到那石窟,那醫(yī)務室,那郵政辦事處;我們重又經(jīng)由原先的走廊去找尋那領我們到上層去的階梯。到了那里,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是在一條滿是小門的甬道中;地板是用堅固的木板鋪砌的,上過蠟,發(fā)著光;一道狹狹的反光消失在那邊遠處;我們聞到一種野生的新鮮的香草,氯氣和以太的撲鼻的氣味。我們?yōu)槭裁床浑S那走廊走過去呢?還有什么事比觀覽我們所不識的屋子更有趣呢?還有什么感覺比逐漸地去發(fā)覺那些突然涌到你眼前來的不尋常的事物更愉快嗎?

這條走廊引到另一道走廊。向右轉(zhuǎn),穿過一個有玻璃門的短短的客廳,走下幾級,于是你終于到了一個夸大的樓梯頂,面對著其他的樓梯級,你必須走下這些梯級,才走進一間很寬大的客廳,那里四面安著長椅,掛著橫闊的鏡子,陳著一架直立的鋼琴,在背景上烘托出它的背面的紅色的斑影來。你心滿意足了嗎?你是不是已把一種剛在這新環(huán)境中突然起來的,對于這新環(huán)境的綜合的感覺,帶給了你的貪切的心靈?這一切的走廊,這一切的樓梯頂,這一切的客廳,都是闃無一人的,靜悄悄的;地板發(fā)著光,墻壁好像都已粉刷過。而不時地,在沉靜之中,你聽到一聲短促的干咳,或是一聲頑強的長咳。于是你感到在這氛圍氣之中,是有著一點親切而深沉的下省情味:在那層次高低不一的客廳和走廊的交錯中,在陳設的簡單中,在那些病房的高和深之中,在仆役們的坦白和率真中,在菜肴的純粹的平淡之中……但是你們,像我一樣,是在一個你們欣賞著這一切那么西班牙固有的東西的時刻。不久之后,當你們在這大廈中再耽擱一小時的時候,你們的趣味就會充實地滿足了。因為你們覺察到那你們所呼吸著的氛圍氣,不僅深深地是下省的,而且,由于一種合理而必然的聯(lián)系,也是飽和著一種如夢而憂郁的浪漫精神。也許你不知道這些水的神效吧?你不知道那些從字眼真正的原意說的“審美的”病人都群趨到這些湯泉來嗎?而你又怎樣能夠否認那存在于浪漫精神和蒼白的臉色,黑眼圈,纖弱以及悲劇的永遠的絕望之間的親切的關系?如果你愛小城中的這些,那么溫柔、那么悒郁、那么纖弱、那么富于幻想的少女嗎?她們呻吟著,流著眼淚,突然從歡樂轉(zhuǎn)到傷心,在小抽屜底里藏著一張褪色的肖像和一些有一家咖啡店或一家旅館的印戳的信件,培養(yǎng)著寄生草,在鋼琴上奏著“洋娃娃葬曲”,讀著用報紙包著的岡保阿謨或倍蓋爾所著的書,匆匆地照一下鏡子看看自己是否變丑了,在冬天陰暗的日子隔窗帷守望著一個陌生的過客——也許就是一個能改變我們的生活的風流少年——的步履的……;如果你們愛這樣的少女,到烏爾倍魯阿迦來吧。那些日子我認識了歐拉麗亞、華尼妲、蘿拉、珈爾曼、瑪麗亞、萏麗葛妲,而我尤其看見過婀蕾麗亞的那雙蒼茫,悒郁的大眼睛。

“你在做什么,婀蕾麗亞?”一個我昨夜看見和她一起跳舞的青年對她說。

“沒有什么,”她回答,“我在看河里的水……”

婀蕾麗亞倚身在橋欄上,顯著一種凝神,瀟灑和無拘無束的姿態(tài)。迦爾瓦尼便是在這種姿態(tài)之中,把那些一八五〇年的纖柔而蒼白的婦女,安插在一個花園的平壇上或是一張長椅的扶手上的。婀蕾麗亞望著柔順的河水;但是她的凝注的眼睛卻并不看見柔順的河水。她的側(cè)影是在黃昏的灰色的天上描剪出來。

這正是大路施暴于浴人的時辰,但是你們并不唯命是聽。在浴場的后面,傍著那條小河,有一條漫漫的白楊夾道的大路。你們移步向那邊去吧。地上是鋪著細草;一邊聳立著蔭著栗樹的山坡;另一邊舒展著一帶低低的,繁密的蘋果樹,枝葉在水面橫斜著。三四列的白楊把這白楊樹林分成一些寬闊的路徑。那些樹干是細長、挺直、裊娜;枝葉不在枝干間,卻是在很高的地方長出來,所以你們在其枝葉下經(jīng)過的時候,就像在支撐著一個綠穹窿的一行行最精致的圓柱間經(jīng)過一樣。而當你們這邊那邊游倦了的時候,你們便在河岸上一個大水潭邊坐下來。無數(shù)的水蜘蛛,行蹤無定地,伸長著四只輕捷游移的腳,在水面上溜著。它們有時迅速地前進,有時停止,有時轉(zhuǎn)著驀忽而急驟的圈子。而它們的每一個動作,都在水面形成一個圓圈,去和其他無窮盡的圈子交錯組合成一片飄忽而任意的花紋。

但是夜到來了。你必須回浴場去了。一口鐘剛帶著一種執(zhí)著的聲音敲過了。你們重新穿過樓下的甬道,又走上正屋的甬道。燈火已點上了,而那上過蠟的木板的長長的反光,像一條狹窄的水銀帶似的,消失在那邊遠處。一片人語的應響的煩囂聲,有點像一片低沉而悅耳的合唱似的,傳到了你們的耳邊:這就是在附近的圣堂里,正如每晚一樣,浴客們在念玫瑰經(jīng)。接著,你一邊在走廊中踱著,一邊聽著這神秘的圣詩,于是你們的眼睛就第一次注意到那些掛在門上的古舊而可愛的小鈴,瘋狂的電鈴的可敬的祖先。而這個無足重輕的瑣事便已經(jīng)把你們沉浸到一個浪漫的悠遠的夢中去了。你們還缺少什么嗎?你們還剩下那最主要的東西。晚飯之后,一定得到樓下客廳里去坐一會兒。這里,你們又碰到華尼妲,蘿拉,珈爾曼,萏麗葛妲,歐拉麗亞,于是你們又看見了婀蕾麗亞的視而不見,茫然看著扇子上的風景的蒼茫而悒郁的大眼睛。鋼琴放出幾聲舒徐而響朗的音;那些漂亮而蒼白的姑娘們都站了起來,一直走到廳的中央,慢慢地前進,后退,互相握住了一會手,又互相屈膝行禮而散開,終于跳著我們的母親或祖母穿著滿是褶褶的寬衫子所跳的那種恬靜的“長矛騎兵舞”。于是你們似乎已經(jīng)濃密地飽和著感傷的理想性了;可是在場的人都要求瑪麗亞唱歌,于是瑪麗亞愉快地笑著分辯,接著就正經(jīng)起來,而在咳嗽了幾聲之后,她終于唱出一支懶散,憂郁,凄婉的歌來了……

于是你們便告退,在你們的精神上帶著一種不可名狀的情感。走廊是沉靜的了。你們也許聽到一聲遼遠的,突然的干咳,或是頑固的奇咳。而當你們上床的時候,你們便一邊睡過去一邊想著婀蕾麗亞的夢沉沉的大眼睛,以為自己感到了最大的荒唐和最大的誠樸,以為自己感到了慈愛的一片微茫的感覺。

剛杜艾拉

西班牙 阿索林

我是在什么地方認識剛杜艾拉的?在迦爾陀思的一部小說中嗎?在《朋友芒梭》中,在《禁物》中,在《山德諾醫(yī)生》中,在《昂葛爾·蓋拉》中?剛杜艾拉正坐在桌邊,在你們對面;他生著圓圓的,細致的臉兒,而在臉上,在兩旁,在顳颥上,是兩個長長的三角形的脫了發(fā)的鬢角;剛杜艾拉蓄著兩撇好像是剪短的八字須,使你們回想起一八五〇年的文官的八字須,兩撇濃厚、黑色,很快地收窄而變成兩個尖銳的須端的八字須;剛杜艾拉穿著一套樸實的灰色羊毛呢的衣服;剛杜艾拉光彩地佩著一條難以言狀的領帶,這種領帶,你相信是曾經(jīng)在一個新委的軍官,一個在咖啡店中演奏的提琴家,一個商店中的店員,一個醫(yī)科大學生的胸前看見過一千次的;剛杜艾拉默不作聲地進食像大家一樣,像他的左面,右面,對面的同桌人一樣。于是你注視了他一會兒,想道:“這里是一個完全平凡的人,這里是一個可憐的人,也許是一個什么部的職員,也許是一個做小本經(jīng)營的人。”

但是你們錯了。立刻,那位正在和倍拿爾陀爺談話的剛杜艾拉,說道:“有一次我搭快車從勃魯賽爾到巴黎去……”這樣,你們就把那放到嘴邊的叉子拿住不動,愕然地望著剛杜艾拉。而剛杜艾拉卻從容不迫若無其事地繼續(xù)吃著。于是你又想道:“無疑地,這位可憐的先生曾經(jīng)偶然搭國外的特別快車旅行過一次。”可是剛杜艾拉又和愛米留爺談起來了:“是的,我認識他,因為他在王家劇院的長期座位是在我的旁邊……”于是你們又舉起目光,格外詫異地,格外驚愕地,望著剛杜艾拉。這樣,你們漸漸地明白,這位剛杜艾拉——一位著名的銀行家的承繼人——是擁有一筆極大的財產(chǎn),曾經(jīng)旅行過外國,住在一所豪華的住宅中,并且高興的時候就坐著馬車游玩。于是你們便凝思著,把你們的一切印象集合起來,于是又說道:“這里是一個樸素,充實,自然的人;這里是那些罕有,例外,具有一切長處,然而卻有毫不顯露的微妙的藝術的人們中的一個?!?/p>

而當日子漸漸地過去的時候,當你們已經(jīng)和剛杜艾拉長談過的時候,你們便看出這個可憐的人是一個地道的馬德里人,真正的馬德里人的例范和綱要;那就是說,一個精細,能屈能伸,善諷的人,有點兒平凡無奇,有禮貌,勤勉,直覺,伶俐……沒有剛杜艾拉,薩爾第瓦爾的生活便不可領會。剛杜艾拉每年都來;他經(jīng)過這里到圣塞巴斯諦昂,又從圣塞巴諦昂到比阿里茲去。剛杜艾拉是大家的朋友;他對你們講兩句關于這個或那個浴客的生活,他不時奉敬你們一句機智的話。剛杜艾拉憑著他有分寸而合時宜的和藹態(tài)度得到一切婦女的歡心。他第一個問她們,在她們最近的旅行中作什么消遣;他扶持她們上落馬車的踏腳鐙;他為了某件或幾件小事而向她們假裝一種滑稽的微慍之色。

“侯爵夫人,我對你很生氣。”

日涅福安德侯爵夫人,那位大家都認識的有點天真的粗心的貴婦人,呆望著他。

“為什么呢,剛杜艾拉?”

“今天早晨在公園里碰到你,你沒有和我招呼?!?/p>

“天哪,剛杜艾拉!”那侯爵夫人用著一種使你們大家都不會忘記的那種哭喪著的聲音喊著。

于是剛杜艾拉便低倒了頭對著食盤,裝著一種愁容滿面的,可怕的沉默……

在快鏡頭下

捷克 卻貝克

趕飛蛾

一個人手里拿著一本書或是一張報紙坐著;突然,他抬起頭來,游目追望看空中的什么東西,好像望著一幅看不見的照相似的。接著他跳了起來,用手抓了一把,此后就跪了下來,用手掌拍了一下地。他又跳了起來,用手抓著空虛;奔到一個角隅去,一邊拍著他的手,拍了一下墻,然后小心地看著自己的手。接著他無可奈何地搖著頭,而走過去又坐了下來,懷疑地望著他剛才拍過一下的那一個角隅。三秒鐘之后,他又一躍而起,跳到空中,擊著手掌,倒在地上,打著墻壁和家具,發(fā)狂地揮動著他的臂膊,跳來跳去,頭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然后又坐了下來。五秒鐘之后,他又跳了起來,把這儀式一般的跳舞又重頭至尾表演了一次。

追電車

這一件事,你須得要有一輛剛要開出去的電車。在這個時候,一個走到停車站去的人掉過頭去,開始把他的腿更快地活動著,動作像一把剪刀似的;此后他像游戲一般地輕跳著,接著就跑慢步,一邊還微笑著,好像這樣做不過是玩玩而已。接著,他一手按住帽子,開始竭力奔跑了。那輛當時的確等過一會兒的電車,現(xiàn)在開足速力開出去了。那追電車的人絕望地奔跑了幾步,而那電車卻隆隆地毫不關心地馳過去了。這時候,那追電車的人下了這樣的一個結(jié)論:他趕不上那輛電車了,他的熱衷崩潰而消失了;他帶著沒力的奔跳向前跑了幾步,然而停了下來,在那已去的電車后面揮著手,好像是說:“沒有關系,你到地獄去也盡便,走吧!我可以等第二輛電車——比你更好一點!”

牽狗散步

一個牽狗散步的人,往往自以為他牽著狗,而不是狗拉著他。如果那頭狗要嗅一下什么東西,它的主人也停了步子,望著周圍的建筑物或是自然景象;而當那頭狗爬下來大小便的時候(這樣做便是降低它的主人的身份了),它的主人就慢慢地燃起一根紙煙,或是表示出他正需要在這里逗留一會兒,表示他正在凝想什么事情,竟一點也不知道他的狗這時在做什么。

顛躓

一個人踏著什么東西滑了一下,或是為了什么完全外來的理由突然變更了他的步伐的韻律。他往往驚愕地揮動著他的臂膊,好像要抓住什么人似地,然后用那最失體面的匆忙去重獲他的失去的平衡。但是他一這樣做了之后,他就帶著一種顯著而有精力的敏捷繼續(xù)走著,好像對一切過路的人說:“喂,你們在呆看什么?你們以為我要跌一交了嗎?嘿,我沒有跌,可是這又和你們有什么關系呢?難道你們不看見,我現(xiàn)在這樣大踏步走著嗎?”

避泥濘

一個踏過泥水潭的人實在是這樣干的。他先站在潭邊,想一個方法不弄濕腳越過那水潭;接著他輕輕地跨著步子,像一只貓似的,只用他的腳尖兒踏地;此后他振作起精神,在水潭中跳著,改變方向,非常小心地前進;然而,出乎他意料地,他恰巧踏在泥濘的最深最骯臟之處。那時這想避開泥濘的人,便會表現(xiàn)出一種喊“啊喲”的面目;他頹然地停止了一會兒,然后從泥水潭的最深之處掙扎出來。在長長的旅程中,像人生的旅程一樣,這叫作安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