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保衛(wèi)蘇維埃

具有堅定意志的“二戰(zhàn)”領袖:斯大林 作者:馬良 著


保衛(wèi)蘇維埃

不管我們的成績有多么大,我們仍然應該清醒地估計敵人的力量,提高警惕,決不容許敵人顛覆我們的祖國。

——斯大林

領導十月革命

1917年9月12日至14日,列寧寫好了給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委員會、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兩委員會的兩封指示信,即《布爾什維克必須奪取政權》和《馬克思主義和起義》。他指出:“布爾什維克在兩個首都的工兵代表蘇維埃中獲得了多數之后,能夠而且必須把國家政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p>

9月15日布爾什維克黨中央討論了列寧的這兩封信。根據斯大林的提議,中央通過了將列寧的指示信分發(fā)給布爾什維克黨各個最大組織的決議,并決定動員黨的一切力量來組織起義。

10月7日,列寧秘密地來到了彼得格勒。斯大林向列寧報告了武裝起義的準備情況。在10月10日至16日舉行的有歷史意義的會議上,黨中央通過了列寧和斯大林制訂的武裝起義計劃。這次會議也堅決駁斥了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反對武裝起義的建議。斯大林說:

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所提出的辦法,客觀上是讓反革命有可能準備和組織起來,而要我們無止境地退卻下去,使革命遭受失敗。試問,為什么我們不應保證自己有可能選擇起義的日期和條件,使反革命沒有可能組織起來呢?

這次會議確定斯大林為中央政治局領導武裝起義的總指揮。后來斯大林寫道:

我回憶起1917年的情景,當時我經歷了牢獄和流放地的漂泊生活以后,奉黨的命令轉到彼得格勒去工作了。正是在那里,在俄國工人中間,在全世界無產階級偉大導師列寧身旁,在無產階級反資產階級偉大搏斗的風暴中,在帝國主義戰(zhàn)爭環(huán)境內,我第一次懂得了怎樣才配做一個偉大工人階級政黨的領導人。正是在那里,在俄國工人中間,我受到第三次戰(zhàn)斗的革命洗禮。正是在那里,在俄國,在列寧領導下,我成了一個革命家。

為了加強對這次武裝起義的領導,列寧和斯大林往各處都派去布爾什維克黨中央的代表。頓巴斯的起義準備事宜由伏羅希洛夫領導,北高加索是基洛夫,白俄羅斯是卡岡諾維奇,烏拉爾是日丹諾夫。在莫斯科準備指揮這次歷史性戰(zhàn)斗的是斯克沃爾措夫、斯捷潘諾夫、雅羅斯拉夫斯基等人。在彼得格勒,托洛茨基于9月當選為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并在十月革命期間擔任彼得格勒蘇維埃軍事革命委員會主席。

10月24日早晨,克倫斯基下令封閉了布爾什維克黨的《工人之路報》,并派裝甲車包圍該報編輯部和印刷所。臨時政府對革命展開了攻勢。

就在同一天的早晨,根據斯大林的指示,赤衛(wèi)隊員與革命士兵擊退了臨時政府軍隊,并在印刷所和編輯部周圍加崗防衛(wèi)。上午11時,《工人之路報》出版了,發(fā)表了斯大林寫的號召推翻臨時政府的社論。斯大林在這篇題為《我們需要什么?》的社論中寫道:

時機到了,此時若再稍事延緩,就會葬送整個革命事業(yè)。

需要以新的工農政府來代替現在的地主和資本家政府。

需要以人民公認的,由工農兵代表選舉的并對這些代表負責的政府,來代替目前的不是由人民選舉的也不對人民負責的偽政府。

需要以工人、士兵和農民代表的蘇維埃政府,來代替克倫斯基的反動政府。

起義開始了。起義總指揮斯大林和領導成員斯維爾德洛夫和捷爾任斯基,始終留在革命軍事委員會里。他們制訂了詳細的起義計劃,布置部隊占領電報局和電話局。革命軍事委員會分派部隊把守橋梁,以便與各區(qū)保持聯系。

10月24日夜間,列寧由他最后的秘密住處來到了斯莫爾尼宮,親自擔負起領導起義的重任。整夜都有革命軍隊和赤衛(wèi)隊向斯莫爾尼宮開來。布爾什維克隨即將這些部隊派往首都中心去包圍臨時政府盤踞著的冬宮。彼得格勒蘇維埃和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所在的斯莫爾尼宮,成了革命的戰(zhàn)斗司令部。

10月25日,赤衛(wèi)隊和革命軍隊占領了各火車站、郵政局、電報局、政府各部以及國家銀行。預備國會被解散了。參加起義的革命軍隊,認真地執(zhí)行了總指揮部的戰(zhàn)斗命令,同赤衛(wèi)隊肩并肩地進行了戰(zhàn)斗??Μ樖┧煤\娀爻闪瞬紶柺簿S克黨的堡壘,這里早就不承認臨時政府了。

喀瑯施塔得海軍基地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以其向冬宮轟擊的炮聲,奠定了10月25日是新紀元,即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新紀元。

這天夜里,革命工人、士兵攻下了冬宮,逮捕了臨時政府人員。起義勝利了。

當夜 10 時45分,第二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斯莫爾尼宮宣布開幕,當時彼得格勒的勝利起義已達沸點,首都的政權事實上已掌握在彼得格勒蘇維埃手中。

革命政權誕生的第二天,10月26日夜間,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了《和平法令》。代表大會向各交戰(zhàn)國建議,立即締結至少三個月的停戰(zhàn)協(xié)定,以便進行和平談判。代表大會向一切交戰(zhàn)國的政府和人民呼吁的同時,又向英法德三國工人呼吁,號召他們“把和平事業(yè)以及使被剝削勞動群眾擺脫一切奴役和一切剝削的事業(yè)有成效地進行到底?!?/p>

同一天晚上,蘇維埃代表大會又通過了《土地法令》,規(guī)定“立刻廢除地主土地私有制,不付任何贖金”。

《土地法令》的基礎就是根據242份地方農民委托書擬定的全國農民委托書。根據這個委托書,土地私有權永遠廢除,而代之以全民的、國家的土地所有制。地主、皇族和寺院的土地,一律無償地交給全體勞動者使用。

土地法令規(guī)定,所有地下礦藏,森林和河流都應該轉歸人民所有。

按照這個法令,農民因為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一共獲得了1.5億畝以上的新土地,并從而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繳納的五億盧布的租金。

最后,在第二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上成立了第一屆蘇維埃政府,即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第一屆人民委員會主席,斯大林為民族事務人民委員。

從此,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誕生了。

這次起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蘇維埃獨掌政權。1918年11月6日,為了紀念十月革命勝利一周年,斯大林在《真理報》發(fā)表了歌頌十月革命一文。

十月革命剛剛勝利,帝國主義列強就勾結俄國國內的反革命勢力,要用大規(guī)模的武裝干涉扼死剛誕生的社會主義共和國。在這樣的形勢下,斯大林轉戰(zhàn)各地,頻繁戰(zhàn)斗。他率領蘇維埃軍隊保衛(wèi)重要戰(zhàn)區(qū)察里津,他指揮東方面軍、南方戰(zhàn)線以及西南戰(zhàn)線的作戰(zhàn),為保衛(wèi)新生蘇維埃新生政權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保衛(wèi)重要戰(zhàn)區(qū)察里津

在1918年至1920年內戰(zhàn)期間,在反對白匪和外國帝國主義武裝干涉的斗爭中,斯大林作為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和紅軍的統(tǒng)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察里津保衛(wèi)戰(zhàn),充分體現了斯大林杰出的組織才能和軍事才能。他不僅顯示了勇猛頑強的精神,而且表現出制定政策的才能和日理萬機的能力,從而得到列寧的賞識。

1918年夏天,由于外國的干涉,戰(zhàn)局進一步嚴峻了。帝國主義列強不甘心于俄國無產階級戰(zhàn)勝地主和資產階級。

他們看到這即將燃起的革命烈火,很容易燃燒到歐洲其他國家。這些打著文明旗號的外國軍隊,就像盜賊一般,潛入俄國邊境,開進俄國領土。

6月6日,列寧派斯大林作為中央特派員到俄國南方的察里津去征集糧食,并委以全權,當地的各級政府、軍隊、鐵路、郵電、糧食等部門均必須執(zhí)行斯大林的命令。

7月底,頓河地區(qū)的哥薩克白衛(wèi)軍以4.5萬人和火炮150門,首次進攻察里津,企圖奪取這個重要鐵路樞紐和內河港口,與叛亂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烏拉爾斯克和奧倫堡的哥薩克白衛(wèi)軍會合,以打開進攻莫斯科的道路。

8月初,菲茨赫拉烏羅夫集群奪取察里津以北的葉爾佐夫卡、皮丘任斯卡亞,逼近伏爾加河。

18日至20日,馬蒙托夫騎兵集團開到察里津接近地。察里津三面被圍。

保衛(wèi)察里津的紅軍4.2萬人和火炮120門,在北高加索軍區(qū)軍事委員會主席斯大林領導下,運用炮兵尤其是裝甲列車的炮火,依托筑壘陣地頑強抗擊。

20日突破敵合圍正面,8月26日至9月6日發(fā)起全線反擊,迫使白衛(wèi)軍退至頓河右岸。

1918年秋,在察里津形勢進一步吃緊的情況下,北高加索的糧食、巴庫的石油、中亞的棉花都要通過這一鐵路樞紐和伏爾加河的港口,才能提供給國家的中心地區(qū)。伏爾加河下游成了當時頓河流域和東部反革命力量聚合的主要路障。

籌運糧食需要與軍事斗爭同時并舉。

斯大林迅速來到察里津后,調查了實際情況并向列寧轉告說,那里一片混亂,投機盛行。

斯大林馬上采取了有力措施:

對糧食實行配給制和固定價格,把那些腐化墮落和辦事不力的官員撤職,解散一些不必要的委員會,嚴厲打擊搶劫運糧火車的人。他向列寧保證過一個星期向莫斯科運送100萬噸的糧食。

在當時的情況下,斯大林深信采取管制和鎮(zhèn)壓是最有效的和最簡便的辦法。

斯大林認為糧食總會運去,他果斷地下命令說如果有人敢搶糧食,就把他們的村莊燒成灰燼,使他們不敢再襲擊火車。

斯大林的任務是運送糧食,但察里津作為伏爾加河和北高加索的軍事重鎮(zhèn),籌集運送糧食必須同時顧及軍事問題。列寧簽署的人民委員會給斯大林的委任狀也明確規(guī)定:

南俄各地方各區(qū)域人民委員會、農兵代表蘇維埃、革命委員會、各司令部和各部隊長官、各鐵路機關和車站站長、各內河和海上商船的組織、各地郵電和糧食機關、所有的專員和代表均須執(zhí)行斯大林同志的指示命令。

斯大林在這里為收集糧食進行了緊張的工作,并且在5天內向莫斯科發(fā)運了5列車糧食。

此外,他還直接參與了軍事領導。他領導區(qū)軍事委員會,將分散的部隊聯合起來,組建了一些新的師團、特種部隊和裝甲車縱隊,建立工人民兵隊伍。

在危險面前,斯大林沒有驚慌失措,堅決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察里津牢牢地掌握在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手中,同時,表現出他力挽狂瀾的氣魄和堅毅果敢的精神。

9月22日,克拉斯諾夫糾集6萬兵力再次進攻,對保衛(wèi)察里津的紅軍南翼實施主要突擊,企圖切斷察里津同阿斯特拉罕和北高加索的聯系。

為加強察里津的防御,在卡梅申方向和察里津方向的紅軍于10月初合編為第十集團軍。

10月2日和8日,白衛(wèi)軍先后奪取格尼洛阿克賽斯卡亞和京古塔并渡過伏爾加河,對紅軍后方構成威脅,至15日又相繼占領薩列普塔、別克托夫卡等地。

紅軍在環(huán)城鐵路沿線組成強大的炮兵群,以密集火力給敵人以重大殺傷,扭轉了戰(zhàn)局。

10至11月,第十集團軍在第八、第九集團軍等友鄰部隊配合下進行反攻,再次將白衛(wèi)軍趕回頓河右岸。

1919年1月1日,白衛(wèi)軍克拉斯諾夫第三次進攻察里津。他們攻破第十集團軍的頑強防御,再次對該城形成了半圓形包圍。

1月12日,他們在察里津以北發(fā)起突擊,奪取了杜博夫卡。為消除這一威脅,斯大林從南部防御地段抽調騎兵混成師抗擊突入之敵??死怪Z夫白匪乘南段防御空虛之機,于1月16日奪取了薩列普塔。但這是克拉斯諾夫的最后一次勝利。

1月14日,杜緬科師將白衛(wèi)軍逐出杜博夫卡,并突破敵軍正面。該師各部在布瓊尼指揮下對敵后方實施深遠的襲擊。從北部轉入進攻的第八、第九集團軍對哥薩克白衛(wèi)軍察里津集團的后方造成了威脅。

2月中旬,克拉斯諾夫被迫退卻。

在察里津保衛(wèi)戰(zhàn)中,蘇維埃軍隊獲得了保衛(wèi)大城市的寶貴經驗,豐富了蘇聯軍事學術。

如:在城市接近地建立防御地區(qū);大量集中使用炮兵和裝甲車;在防御戰(zhàn)斗和反攻過程,步兵、騎兵、炮兵、裝甲車及內河區(qū)艦隊密切協(xié)同作戰(zhàn)。

為了達到反攻的目的,在察里津保衛(wèi)戰(zhàn)中,蘇維埃軍隊指揮部巧妙地將各部隊在主要方向上,對敵人的翼側和后方的突擊與在各次要方向上固守筑壘陣地結合起來。在察里津戰(zhàn)斗中第一支蘇維埃騎兵團,即騎兵混成師的建立和使用,是國內戰(zhàn)爭中有效地使用大量騎兵的開端。

1919年5月14日,察里津“因百折不撓地、勝利地抗擊了敵人”,榮獲全俄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授予的革命榮譽紅旗。

指揮東方面軍進攻

從1918年8月至1919年2月,在蘇聯國內戰(zhàn)爭期間,斯大林指揮東方面軍在伏爾加河中游流域和烏拉爾對白軍實施了數次戰(zhàn)役。

至1918年8月底,東方面軍轄五個集團軍。伏爾加河區(qū)艦隊與展開在兩千多公里正面的蘇維埃軍隊協(xié)同作戰(zhàn)。東方面軍基本兵力部署在中央,以掩護薩馬拉—烏法方向、喀山方向、伊熱夫斯克—沃特金斯基方向。第四、第三集團軍分別在南翼和北翼行動,各在400至600公里正面上展開。蘇維埃土耳其斯坦軍隊與東方面軍相對推進。

第四集團軍和蘇維埃土耳其斯坦軍隊當面是烏拉爾斯克和奧倫堡的哥薩克白軍,第三集團軍當面是西伯利亞集團軍的葉卡捷琳堡集群。

白軍伏爾加河區(qū)艦隊支援東方反革命兵力。東方反革命勢力依靠富農和協(xié)約國援助,指望擴大伏爾加河中游基地,會合北方和南方反革命勢力,組織對莫斯科的進軍。

斯大林計劃的出發(fā)點是:

必須把敵人趕過伏爾加河,解放伏爾加河中游地區(qū)、卡馬河沿岸和烏拉爾,并與蘇維埃土耳其斯坦建立聯系。第一、第四、第五集團軍和伏爾加河區(qū)艦隊,負責粉碎捷克白軍的伏爾加河沿岸集群和立憲會議委員會的“國民軍”,第四集團軍以一部兵力,阻止烏拉爾斯克的哥薩克白軍與哥薩克首領克拉斯諾夫的軍隊會合;第二集團軍負責粉碎伊熱夫斯克—沃特金斯基叛匪;第三集團軍進攻葉卡捷琳堡,土耳其斯坦蘇軍進攻奧倫堡,他們應盡量牽制更多的伏爾加河流域白衛(wèi)軍隊。

東方面軍進攻于1918年8月底至9月初開始。8月底,第五集團軍擊退了卡佩利的志愿旅向斯維亞日斯克的進攻,迫其退至喀山。第一集團軍消除了捷克白軍第二師在辛比爾斯克地域的突破口,并以反突擊將其壓回出發(fā)地區(qū)。

在喀山戰(zhàn)役過程中,第五、第二集團軍擴大戰(zhàn)果,在伏爾加河區(qū)艦隊的艦艇支援下,于9月5日至10日粉碎了白衛(wèi)軍喀山集團,并解放了喀山,戰(zhàn)略主動權轉至蘇軍手中。

9月7日至12日,第一集團軍擊潰了敵軍辛比爾斯克集團,并于9月12日奪取了辛比爾斯克。9月14日至25日,第一、第五集團軍在保衛(wèi)辛比爾斯克的激戰(zhàn)中,擊退了白衛(wèi)軍和捷克白軍的反突擊,為粉碎敵軍塞茲蘭—薩馬拉集團和蘇軍第五集團軍進攻布古魯斯蘭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9月27日至10月7日期間,第一集團軍在第四集團軍一部兵力和伏爾加河區(qū)艦隊協(xié)同下重創(chuàng)塞茲蘭—薩馬拉集團。10月3日,他們攻克了塞茲蘭,10月7日開進了薩馬拉。

第四集團軍薩馬拉師向塞茲蘭—薩馬拉鐵路的迅猛開進和薩馬拉工人的起義,促進了戰(zhàn)役的勝利。

9月底至10月初,第二集團軍肅清了卡馬河河口的立憲會議委員會的部隊,在許多地點強渡了該河并攻占了奇斯托波爾、葉拉布加、薩拉普爾等城市。

這些戰(zhàn)役的結果是,白衛(wèi)軍和捷克白軍的戰(zhàn)線在750公里地帶和100公里至150公里縱深內被突破;“國民軍”士氣沮喪,捷克白軍迅速瓦解。

與此同時,在后方,布爾什維克地下委員會領導的工人起義此伏彼起,游擊運動蓬勃開展。

10月間,前方的第一、第五集團軍對退卻的白衛(wèi)軍和捷克白軍展開了平行追擊和正面追擊。11月初前,他們東進200公里至300公里,抵達新烏津斯克、布祖盧克、別列別伊、沃特金斯基一線。

至11月,第二集團軍以及第三集團軍特別支隊,在伏爾加河區(qū)艦隊協(xié)同下圍殲了叛匪伊熱夫斯克—沃特金斯基集團,使西烏拉爾重要工業(yè)中心伊熱夫斯克和沃特金斯基獲解放。

隨著冬季的到來,東方面軍各集團軍的前進顯著減慢。

這時,高爾察克海軍上將在協(xié)約國幫助下采取了緊急措施,補充兵員,企圖扭轉東方戰(zhàn)線的斗爭進程。

俄共中央委員會11月全會確認了盡快解放烏拉爾的任務,要求方面軍革命軍事委員會采取積極戰(zhàn)斗行動。

按照當時制訂的冬季進攻計劃,東方面軍各集團軍于11月28日至12月31日分別在葉卡捷琳堡、烏法、奧倫堡、烏拉爾斯克等四個方向同時發(fā)起戰(zhàn)役。第三、第二集團軍向葉卡捷琳堡實施主要突擊。

敵軍力圖與北方反革命勢力會合,于12月28日向彼爾姆、維亞特卡突擊,為此在方面軍北翼集中了一半以上的兵力對付第三集團軍。

東方面軍在遭受嚴重損失后,放棄昆古爾、彼爾姆,并退到卡馬河對岸。

第三、第二集團軍在彼爾姆防御戰(zhàn)役中頑強而積極的防御,以及第五、第一集團軍在烏法方向的順利進攻,迫使白衛(wèi)軍指揮部放棄與北方反革命勢力會合并將基本作戰(zhàn)力量轉移至烏法地域和奧倫堡—烏拉爾斯克方向的意圖。

第一集團軍和第四集團軍在該地1月和2月間的戰(zhàn)斗中取得了重大勝利。他們在解放奧倫堡、烏拉爾斯克、奧爾斯克之后,與蘇維埃土耳其斯坦軍隊會合,并將哥薩克白軍與高爾察克主力的聯系切斷。

斯大林在這一時期指揮的東方面軍的進攻結果,使協(xié)約國帝國主義者糾集東方、北方和南方反革命勢力的計劃被打破。伏爾加河流域、卡馬河沿岸、西烏拉爾和南烏拉爾部分地區(qū)重建了蘇維埃政權。

隨后,在1919年6月21日至1920年1月7日,斯大林又指揮東方面軍在烏拉爾和西伯利亞進行了數次戰(zhàn)役。

在東方面軍的反攻過程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集團軍于6月20日前抵達尼古拉耶夫斯克、伊列克、奧倫堡、斯捷爾利塔馬克、烏法河、奧薩、奧漢斯克、彼爾姆以西30公里一線。

五個集團軍在1300公里正面上行動,并掩護奧倫堡方向和烏拉爾斯克方向,以保障主力的進攻。高爾察克海軍上將的高爾察克南集團軍和哥薩克白軍兩集團軍守衛(wèi)南烏拉爾,并在奧倫堡方向和烏拉爾斯克方向采取積極戰(zhàn)斗行動。

東方面軍進攻計劃是根據列寧關于“向烏拉爾的進攻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必須無條件地加強,并補充新的力量”的指示制訂的,其出發(fā)點是必須在奧倫堡,烏拉爾斯克地域牽制哥薩克白軍各集團軍,并解放被哥薩克白軍封鎖的烏拉爾斯克。

實施進攻的基本兵力部署是:

以第五集團軍向茲拉托烏斯特,車里雅賓斯克方向進攻,以第二、第三集團軍與伏爾加河區(qū)艦隊協(xié)同,向彼爾姆、昆古爾、葉卡捷琳堡方向進攻。賦予第五集團軍和第二、第三集團軍的任務,是分別粉碎西集團軍和白衛(wèi)軍西伯利亞集團軍,越過烏拉爾山脈并解放烏拉爾。解放西伯利亞是本次進攻的最終目的。在斯大林領導下的東方面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制訂的計劃,在俄共中央委員會七月全會上獲得批準。

在奪取烏拉爾階段,東方面軍的進攻包括一系列同時而連續(xù)實施的相互聯系的集團軍群戰(zhàn)役和集團軍戰(zhàn)役。北集群未經戰(zhàn)役間歇即展開進攻,順利實施了彼爾姆戰(zhàn)役、葉卡捷琳堡戰(zhàn)役。在這兩次戰(zhàn)役中,將高爾察克的西伯利亞集團軍分割成兩個孤立集群,將其趕過烏拉爾并予以各個擊破,從而徹底打破了協(xié)約國企圖使高爾察克軍隊與北方英國武裝干涉者會合的計劃。第三集團軍騎兵集群對白衛(wèi)軍后方的深遠奇襲對此起了重要作用。

在茲拉托烏斯特戰(zhàn)役中,第五集團軍越過烏拉爾山脈并解放了茲拉托烏斯特。南集群第四集團軍加強恰帕耶夫的步兵第二十五師解除了敵對烏拉爾斯克的封鎖。第四集團軍進行烏拉爾斯克戰(zhàn)役的結果,使白衛(wèi)軍在俄國東南部建立反蘇維埃共和國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企圖破產了。此后,第二集團軍被調到南方面軍。

第五、第三集團軍繼續(xù)進行奪取烏拉爾的斗爭。在1919年7月17日至8月4日進行的車里雅賓斯克戰(zhàn)役中,第五集團軍在第三集團軍配合下再創(chuàng)高爾察克軍隊。第五集團軍先后解放了車里雅賓斯克、特羅伊茨克,將高爾察克方面軍割裂成兩個孤立集群,其中一個集群退向西伯利亞,另一集群退向土耳其斯坦。

西伯利亞的進攻基本上是對敗退的高爾察克軍隊實施戰(zhàn)略性正面追擊和平行追擊。在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戰(zhàn)役過程中,第五、第三集團軍擊退了高爾察克第一、第二、第三集團軍的反攻,解放了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伊希姆,并將敵軍趕至伊希姆河對岸。

在這三個連續(xù)進行的戰(zhàn)役中,東方面軍解放了西西伯利亞。

東方面軍擊潰高爾察克各集團軍,是對蘇軍在國內戰(zhàn)爭各戰(zhàn)線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一個重大貢獻。蘇維埃政權在烏拉爾和西伯利亞的廣大地區(qū)建立起來,并使這個邊疆區(qū)的豐富工業(yè)資源供年輕的蘇維埃共和國利用。

組織領導南方戰(zhàn)線

1919年秋天,外國武裝干涉者改變其進攻蘇維埃共和國的計劃,又發(fā)動了第二次進犯。從南俄庫班地區(qū)北上的鄧尼金匪軍是這次主要的突擊力量。

面對外國武裝干涉勢力的第二次進犯,列寧發(fā)出號召:

大家都去與鄧尼金斗爭!

成千上萬的共產黨員、青年團員、工人階級的優(yōu)秀兒女都紛紛響應號召,拿起了武器。

為了組織南方戰(zhàn)線的勝利,黨中央根據列寧的提議,派斯大林去擔任這個戰(zhàn)線的總指揮,以便整頓南方戰(zhàn)線的秩序,并保證把鄧尼金匪軍消滅掉。

斯大林抵達南方戰(zhàn)線后,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首先制訂了嚴格的軍紀和機動靈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他拋棄了原來主張從伏爾加河至諾沃羅西斯克突破鄧尼金陣線的計劃,最新制訂了由沃龍涅什一帶經過哈爾科夫—頓巴斯—羅斯托夫實施主要打擊的著名的戰(zhàn)略計劃。

按照這個計劃,鄧尼金所部將被截成兩段,并保證蘇維埃軍隊迅速通過許多由無產階級所控制的中心城市和鐵路密布的地區(qū),解放燃料工業(yè)城市頓巴斯。黨中央采納了斯大林的計劃。

為了打擊鄧尼金的主要部隊,在奧勒爾西北,斯大林把南方戰(zhàn)線第十三和第十四兩集團軍最有戰(zhàn)斗力的部隊,組成突擊隊。在他的親自指揮下首戰(zhàn)告捷,于1919年10月20日一舉解放了奧勒爾,使白匪軍遭到重大的損失和決定性的失敗,從而軍心大振。布瓊尼的騎兵隨即乘勝追擊,在沃龍涅什附近將白軍擊潰。

10月25日,斯大林在給列寧的報告中這樣寫道:

作為反革命的主要支柱,經過協(xié)約國和鄧尼金長期努力而建成的施庫羅和馬蒙托夫的騎兵軍,已在沃龍涅什附近戰(zhàn)斗中被布瓊尼的騎兵迎頭擊潰。沃龍涅什已由英勇的紅軍所占領。

鄧尼金的主力部隊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之后,斯大林就滿懷信心地指揮南方軍向敵人展開猛烈的進攻。根據他的建議而建立的以布瓊尼、伏羅希洛夫和夏殿科為首的第一騎兵軍對取得勝利起了極大的作用。鄧尼金的敗北使協(xié)約國的第二次進犯又徹底破產了。

1920年1月17日至4月7日,在蘇聯國內戰(zhàn)爭中,高加索方面軍為粉碎鄧尼金將軍的白衛(wèi)軍而在北高加索實施的戰(zhàn)略進攻,是蘇軍南方秋冬季總攻的繼續(xù)。

進攻開始前,高加索方面軍在從塔甘羅格灣到里海的基茲利亞爾灣八百余公里的地帶內展開。方面軍的編制為騎兵第一集團軍,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集團軍,兵力共計21.5萬人。

高加索方面軍在不斷擊退白衛(wèi)軍的同時,占領了頓河左岸巴泰斯克附近和薩爾河的許多登陸場。白衛(wèi)軍指揮部指望首先在頓河、薩爾河和馬內奇河設防固守,而后轉入反攻。

蘇軍統(tǒng)帥部的企圖是:用高加索方面軍右翼和中央兵力對季霍列茨卡亞、葉卡捷琳諾達爾和新羅西斯克總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第十一集團軍進攻基茲利亞爾,圣克列斯特。

1920年1月17日至2月6日,騎兵第一集團軍,第八、第九、第十和第十一集團軍部分兵力實施的頓河—馬內奇河戰(zhàn)役,削弱了鄧尼金戰(zhàn)線,使敵作為戰(zhàn)役預備隊的各騎兵兵團疲憊不堪。方面軍的中央和左翼兵力向敵縱深推進40公里至100公里,前出至整個馬內奇河一線,第十一集團軍右翼各兵團占領并固守馬內奇河登陸場。

2月14日至3月2日,高加索方面軍部隊進行了葉戈爾雷克斯卡亞戰(zhàn)役。在頓河下游、馬內奇河一線粉碎鄧尼金白衛(wèi)軍戰(zhàn)役過程中,在白格利納以北發(fā)生2.5萬人規(guī)模的騎兵遭遇戰(zhàn),蘇維埃軍隊擊敗白衛(wèi)軍。與此同時,蘇維埃軍隊以部分兵力協(xié)同斯塔夫羅波爾游擊隊實施了斯塔夫羅波爾進攻戰(zhàn)役。以上這幾次戰(zhàn)役,是北高加索戰(zhàn)役的組成部分。經過這些戰(zhàn)役,使蘇軍在北高加索牢牢掌握了主動權,攻破了鄧尼金戰(zhàn)線并對敵軍形成有利的包圍態(tài)勢。

隨后,高加索方面軍實施了庫班—新羅西斯克戰(zhàn)役,緊接著,斯大林又命令以第九集團軍和騎兵第一集團軍部分兵力協(xié)同游擊隊,實施了圖阿普謝進攻戰(zhàn)役。

與此同時,高加索方面軍左翼兵力于1920年3月12至24日實施了格羅茲尼進攻戰(zhàn)役,3月17日攻占格羅茲尼,爾后,協(xié)同捷列克河游擊隊和達吉斯坦游擊隊解放了弗拉季高加索、彼得羅夫斯克港和杰爾賓特。

4月初,解放了整個達吉斯坦地區(qū)和捷列克州,肅清了白衛(wèi)軍北高加索集群和資產階級民族部隊的殘余。高加索方面軍在從黑海到里海的全線,前出至外高加索邊境。

上述戰(zhàn)役以徹底粉碎北高加索的鄧尼金軍隊而告終。1920年4月至5月間,頓河集團軍和庫班河集團軍大部投降。鄧尼金殘部乘船只逃往克里木。

在兩個半月的時間內,蘇維埃軍隊解放了蘇維埃俄國的重要經濟區(qū),為重建黑海艦隊創(chuàng)造了條件,擴大了亞速海區(qū)艦隊和里海區(qū)艦隊的活動基地。

南方面軍的反攻是蘇聯國內戰(zhàn)爭年代蘇軍實施的歷時最短而作戰(zhàn)最堅決的進攻戰(zhàn)役之一。蘇軍大量騎兵參加戰(zhàn)役,對敵翼側和后方實施勇猛堅決的突擊。戰(zhàn)役表明,各快速軍團大量兵力行動的重大戰(zhàn)果,是靠與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密切協(xié)同取得的,只有在參加戰(zhàn)役的所有兵力迅猛行動的條件下才能圍殲敵軍。

反攻過程中的作戰(zhàn)經驗豐富了蘇聯軍事學術,這些經驗是:在寬大正面同時實施突擊,進行重大的戰(zhàn)役性變更部署,在敵淺近戰(zhàn)役防御縱深實施大規(guī)模騎兵遭遇交戰(zhàn),追擊敵人過程中正規(guī)軍同游擊部隊在戰(zhàn)役戰(zhàn)術范圍協(xié)同作戰(zhàn),強渡江河障礙和在山林地殲滅敵孤立集團。

在1920年初,蘇維埃政權有了一個短暫的喘息時期,蘇維埃國家勞動人民紛紛響應黨的號召:“一切為了恢復被破壞的國民經濟而斗爭!”這時斯大林奉列寧的指示,負責領導恢復烏克蘭被戰(zhàn)爭破壞的經濟,領導烏克蘭勞動軍委員會。

這年3月,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舉行了烏克蘭共產黨第四次代表會議。斯大林在關于經濟政策和其他問題的發(fā)言中,確定了黨組織在經濟戰(zhàn)線上的任務。他指出必須從工人中提拔新的領導干部,推行企業(yè)一長制及崗位責任制,發(fā)揮地方機關的創(chuàng)造性,組織各工廠、礦山、鐵路勞動者開展競賽。

在斯大林的具體領導下,烏克蘭工人以巨大的努力恢復生產。這對發(fā)展經濟、支援戰(zhàn)爭起了重要作用。

在反對國外武裝勢力發(fā)動第二次進犯的戰(zhàn)斗中,1920年11月7至17日,蘇維埃軍隊南方面軍為粉碎弗蘭格爾將軍的軍隊、解放克里木,實施了彼列科普—瓊加爾戰(zhàn)役。

斯大林命令南方面軍指揮伏龍芝在克里木打擊弗蘭格爾。伏龍芝最初計劃對瓊加爾方向實施主要突擊,但由于冰凍,無法利用亞速海區(qū)艦隊,因而把主要突擊改在彼列科普方向。諸兵種合成第六集團軍,騎兵第一和第二集團軍受命進攻彼列科普。第四集團軍和騎兵第三軍經瓊加爾和阿拉巴特沙咀實施輔助突擊。

突破敵彼列科普筑壘陣地的計劃是:步兵第十五和第五十二師,步兵第五十一師所屬步兵第一○三旅和獨立騎兵旅橫渡錫瓦什湖實施迂回;步兵第五十一師的另兩個步兵旅從正面進攻。突破敵筑壘陣地后,方面軍各部應向葉夫帕托里亞、辛菲羅波爾和刻赤發(fā)展進攻。鑒于地形復雜,需要突破敵堅固筑壘防御并迅猛向縱深發(fā)展進攻,方面軍各部采取了縱深梯次配置。

戰(zhàn)役準備階段,軍隊部署作了重大變更,加強了對敵偵察。黨政工作的重點是揭穿白衛(wèi)軍散布的其筑壘堅不可摧的謊言,動員蘇軍迅速突破敵人筑壘陣地。

11月7日夜間,第六集團軍突擊部隊強渡七公里長的錫瓦什湖水障礙,11月8日晝間攻占利托夫斯基半島。

11月9日,第五十一師攻克土耳其壁壘,繼續(xù)擴大戰(zhàn)果,協(xié)同突擊部隊把弗蘭格爾守軍擊退至伊順陣地,并局部攻入該陣地。第四集團軍突破瓊加爾筑壘陣地,插入敵后,對伊順陣地造成威脅。這種形勢使第六集團軍很快占領了伊順陣地。

驚慌失措的弗蘭格爾守軍于11月12日開始撤退。敵人匆忙退卻,擺脫蘇軍有一兩天的行程。結果白衛(wèi)軍和流亡分子約八萬人以渡海逃亡土耳其。

南方面軍于11月13日解放辛菲羅波爾,15日解放塞瓦斯托波爾和費奧多西亞,16日解放刻赤,17日解放雅爾塔。十天之內解放了克里木全境。在粉碎敵人的進程中南方面軍得到游擊隊的大力支持。

列寧評價這次戰(zhàn)役時寫道:

我們徹底地、堅決地、非常迅速地打敗了弗蘭格爾,這個勝利是紅軍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指揮西南戰(zhàn)線作戰(zhàn)

1920年春,協(xié)約國的武裝集團派波蘭地主軍隊和弗蘭格爾白軍開始第三次進犯蘇維埃共和國。1920年5月底,斯大林根據黨中央的決定,開始指揮西南戰(zhàn)線。列寧在發(fā)給他的電報中說:

我認為,你在權衡整個環(huán)境時,一定會發(fā)揮你的全部精力,并將獲得重大成就。

1920年5月26日至6月16日,西南方面軍首先實施了基輔戰(zhàn)役。

在西南方面軍與波軍對峙的地段上有第十二、第十四集團軍和騎兵第一集團軍,法斯托夫集群及隸屬該集群的第聶伯河區(qū)艦隊南中隊。協(xié)約國的最大軍隊集團集中于基輔附近和文尼察東南。波軍占領了預先構筑有工事的防御。其兵力比西南方面軍多出一半。

基輔戰(zhàn)役的企圖是:以騎兵第一集團軍和第十二集團軍沿向心方向實施深遠突擊,圍殲波軍基輔集團,隨后在文尼察附近粉碎第六集團軍。騎兵第一集團軍向桑姆戈羅多克、卡扎京、日托米爾方向實施主要突擊。

為了加強西南方面軍,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向軍隊派去了數千名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工會會員,對全體人員進行了目的在于提高軍隊士氣的大量教育工作。

進攻于5月26日開始,騎兵第一集團軍受命在5月27日拂曉,在卡查京總攻方向上對波軍的基輔集團和敖德薩集團之間的結合部發(fā)起堅決攻擊。命令規(guī)定,騎兵第一集團軍不得遲于6月1日攻占卡查京—別爾季切夫地區(qū),并派出阻擊部隊到斯坦羅—康斯坦了諾夫、舍根托夫卡方向去,從后方襲擊敵人,以掩護大部隊。

在南部支援騎兵的是第十四軍,在德斯托夫方向是由第四十四和第四十五步兵師,以及科托夫斯基騎兵旅組成的雅基爾兵團,第聶伯河艦隊第三分遣隊。

經過緊張的準備,5月27日進攻開始。戰(zhàn)斗一打響,騎兵第一集團軍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在騎兵軍前進的道路上是波軍堅固的防線,戰(zhàn)壕、掩體、路障和鐵絲網構成的縱深防御陣地。 在騎兵軍進攻地帶作戰(zhàn)的不只是預料中的波軍第十三步兵師,而幾乎是波蘭整個第二軍都在那里,此外還有烏克蘭的彼得留拉匪幫做波軍的幫兇。

盡管如此,騎兵第一集團軍全體指戰(zhàn)員和政工人員,英勇頑強地戰(zhàn)斗,雖傷亡慘重,仍然在兩天之內推進100公里,擊潰匪軍1.5萬余人,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更為有利的是,在作戰(zhàn)過程中,騎兵軍各部隊摸清了敵人的防線情況以及他們的抵抗能力等。從審問俘虜得知,在波軍防線的縱深地帶還保持著大量后備隊,考慮這一情況,騎兵第一集團軍革命軍事委員決定讓部隊作短暫的休整,以調集預備隊。

但是,西南戰(zhàn)線指揮部卻把騎兵軍的休整視為無力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向波軍縱深突進。很快騎兵軍接到了關于占領法斯托夫地區(qū)的命令。騎兵第一集團軍革命軍事委員會不贊同這一行動,因為進攻法斯托夫最多不過打擊波蘭第三軍的側翼,而根本打擊不了它的后方。

在這種情況下,騎兵軍不僅得不到開闊的作戰(zhàn)地帶,反而自身可能成為敵軍直接從防御地區(qū)攻擊的目標。因此軍委會決定不執(zhí)行第二道命令,而執(zhí)行第一道命令,即連續(xù)深入迂回包抄波軍。 他們把自己的結論報告給了西南戰(zhàn)線指揮部,戰(zhàn)線指揮部同意其意見,保留了騎兵軍原攻擊方向進攻卡查爾、別爾季切夫騎兵第一集團軍各兵團及其援軍第四十五步兵師繼續(xù)進攻,艱苦作戰(zhàn),頑強地向前推進。大雨和泥濘的道路增加了騎兵作戰(zhàn)的困難。波蘭白軍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騎兵已精疲力竭,將被迫停止進擊。

然而,騎兵軍團指揮部卻把主力部隊、炮兵和裝甲車隱蔽地推進到預定地點。1920年6月5日拂曉,騎兵的先頭部隊以凌厲的攻勢突破了波蘭軍隊12公里寬的防線,為整個第一騎兵軍開辟了通向遼闊作戰(zhàn)地帶的道路。

6月6日,科羅特恰耶夫率領的第四騎兵師切斷了卡查爾—基輔鐵路,沖向日托米爾市,6月7日,解放了這座城市。

與此同時,莫羅佐夫指揮的第十一騎兵師占領了別爾季切夫,跟隨皮爾蘇茨基駐在日托米爾的波軍參謀部倉皇逃往次倫斯基新城。波蘭第二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遭到了沉重打擊:前者損失5000人左右,近1000人被俘;后者損失了幾乎三分之一的兵力和裝備。

由于占領了日托米爾和別爾季切夫,騎兵第一集團軍便切開了波蘭軍隊縱深達120公里至140公里的防線,突然出現在波蘭第三集團軍的后方,使波軍的整個防線遭到破壞,并被割裂成兩部分,聯絡線和交通線也被中斷。

強大的、高度機動的騎兵出現在波蘭白軍基輔集團的后方,不僅迫使波蘭指揮部采取緊急措施,來解救自己的部隊,而且動搖了波蘭政權的基礎。到處是一片驚惶,甚至高級指揮部也不例外,隨同畢蘇斯基駐日托米爾的波軍參謀部倉皇逃往沃倫斯基新城。這種情緒越來越傳染到后方。

西南方面軍在其他地區(qū)的進攻也得到順利發(fā)展。法斯托夫集群和編入第十二集團軍的科托夫斯基騎兵旅,利用騎兵第一集團軍的戰(zhàn)果于6月8日攻占了白采爾科維,6月10日攻占了法斯托夫、斯克維拉。同時,第十二集團軍各部隊與第聶伯河區(qū)艦隊協(xié)同強渡了第聶伯河,并于6月11日在博羅江卡、伊爾沙地段切斷了基輔—科羅斯堅鐵路。

波蘭第三集團軍面臨被合圍的威脅,開始倉皇退卻。但是,西南方面軍盡管騎兵占優(yōu)勢,卻未能合圍波軍。在這方面,無論是騎兵第一集團軍和第十二集團軍的首長,還是數次改變騎兵任務的方面軍首長都有過錯。

波蘭第三集團軍經過瘋狂突擊,終于突圍成功,不過,波蘭第三集團軍基本兵力終究被粉碎了,僅部分軍隊突至科羅斯堅。

6月12日,第十二集團軍步兵第五十八師搭乘第聶伯河區(qū)艦隊船只渡過了第聶伯河,同登陸水兵一起進入基輔。第十四集團軍從南面保障了戰(zhàn)役總勝利,重創(chuàng)波軍第六集團軍,于6月13日解放了蓋辛。

至6月16日前,協(xié)約國部隊已被逐至契爾諾貝利、日托米爾、別爾季切夫、文尼察一線,西南方面軍開始對敵實施總追擊。

6月中旬,第一騎兵軍的部隊繼續(xù)攻擊占優(yōu)勢的波蘭白軍,占領了諾沃格勒—沃倫斯克,在羅夫諾市進行了艱苦的浴血奮戰(zhàn),城市幾經易手,終于在7月10日把敵軍全部趕走。在亞歷山德里亞到伊茲雅斯拉夫的廣大地區(qū),波蘭軍防線再次被沖破。在此期間,進攻的蘇維埃軍隊把大量敵軍圍困在這一地帶,使得紅軍西線各部隊能在白俄羅斯轉入反攻。7月11日,紅軍解放了明斯克。

波軍在基輔戰(zhàn)役中的潰敗,是他們被徹底趕出蘇維埃國土的開始。連靴子都穿不上的紅軍,卻打敗了裝備精良的波蘭侵略軍,體現了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充滿韌性的革命品質,是革命力量的一次大檢閱。紅軍和年輕的蘇維埃共和國在血與火的斗爭中日趨成熟強大。

列寧對此也看在眼里:斯大林是一個冷靜的現實主義者,這在戰(zhàn)爭期間很重要。在戰(zhàn)爭以后,這樣的人更是黨和國家所需要的。

在斗爭中,斯大林常以全權代表或政治委員的身份征戰(zhàn)于各個戰(zhàn)場,顯示出斯大林的獻身精神和鋼鐵般的意志。斯大林通過這些斗爭,已經逐漸成為蘇聯共產黨的二號人物,他的整個領導思想和體系已經初步建立起來。

當選為總書記

1922年,在黨的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當選為中央委員、組織局委員、政治局委員。

在接著召開的中央全會上決定設立中央書記處總書記一職,選舉斯大林為黨中央書記處總書記。從那時起,斯大林就一直擔任這個職務。

由斯大林擔任總書記這一職務是非常適合的。他有很強的實際工作能力,同黨內那些鼎鼎大名的理論家相比,斯大林沉默寡言,不喜歡長篇大論。更重要的是,他不屬于任何派系。

5月25日,列寧第一次腦血栓病發(fā)作,右手和右腿活動不靈,幾乎喪失了說話走路的能力,不得不住院治療。

在列寧治病療養(yǎng)期間,斯大林與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在政治局內形成了“三駕馬車”,實際上主持了中央工作。

1922年9月,斯大林主持起草《俄羅斯聯邦和各獨立共和國的相互關系》決議草案。

草案規(guī)定:烏克蘭、白俄羅斯、阿塞拜疆、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作為自治共和國加入俄羅斯聯邦,并接受俄羅斯聯邦最高權力機關的領導。就是說,各國加入俄羅斯一國,并受它的領導。

草案送給病中的列寧,列寧立刻把斯大林請到他的療養(yǎng)地莫斯科郊區(qū)的哥爾克進行談話。他們談了三個小時,最后斯大林同意作些讓步。列寧說斯大林有點操之過急。

列寧是打算成立一個各民族平等基礎上的共和國聯盟;而斯大林是打算由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對加入它的各民族自治共和國行使主權,建立各民族不平等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斯大林部分地接受了列寧的意見,對草案做了修改。主要是烏克蘭、白俄羅斯、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與俄羅斯聯邦一起組成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由俄羅斯聯邦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改組成聯盟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

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三國先組成外高加索聯邦,以外高加索聯邦的形式加入聯盟。

這就是說,改組后的俄羅斯聯邦中央執(zhí)委會仍然是各國的領導,與修改前的自治化方案實際上是換湯不換藥,而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等于降了一級。它們在形式上也不能和其他各國以平等的地位加入新的聯盟。

這個草案遭到格魯言亞共產黨人的堅決反對,他們要求直接地、平等地加入聯盟。

列寧針對這個草案在病中給加米涅夫寫信說:“我宣布要同大俄羅斯沙文主義決一死戰(zhàn)。我那顆該死的牙齒一治好,我就要用滿口好牙吃掉它?!?/p>

外高加索邊疆區(qū)委書記奧爾忠尼啟則拒絕了格魯吉亞要求以獨立平等的地位加入聯盟的要求。

格魯吉亞共產黨中央提出整體總辭職,奧爾忠尼啟則在斯大林的支持下接受了格魯吉亞黨中央的辭職,并處分了格魯吉亞黨中央的領導人,格魯吉亞給俄共中央打電話,要求將奧爾忠尼啟則調離外高加索邊疆區(qū)。

俄共中央派出以捷爾任斯基為首的中央調查團,到第比利斯去調查這糾紛。

列寧顯然對捷爾任斯基不放心。又派李可夫到第比利斯調查糾紛的原因,并將調查結果直接向列寧本人匯報。

在第比利斯奧爾忠尼啟則的家中,奧爾忠尼啟則因個人之間的問題打了格魯吉亞共產黨領導人卡巴希澤一個耳光,并且是當著李可夫的面打的。

捷爾任斯基調查結束后,回到莫斯科向列寧匯報調查結果。捷爾任斯基明顯地偏袒奧爾忠尼啟則一方,對奧爾忠尼啟則打人的事,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下。列寧對他的調查結論并不滿意。

李可夫回來后將他的調查報告仔細地向列寧做了匯報,列寧弄清了奧爾忠尼啟則的打人經過,十分氣憤,為奧爾忠尼啟則的行為感到羞恥,并認為是斯大林的支持才使得奧爾忠尼啟則如此粗暴地對待同志。

由于勞累,由于憤怒,1922年10月初,列寧回到克里姆林宮工作。但由于勞累,列寧在克里姆林宮剛剛工作了一天又發(fā)病了。

1922年12月18日, 中央全會討論對外貿易壟斷問題,終于采納了列寧的意見,重申堅決實行國家對外貿易壟斷。列寧與斯大林在對外貿易問題上的分歧算是解決了,但對臥病在床的列寧來說,所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

1922 年 12 月,蘇共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這次代表大會上, 根據列寧和斯大林兩人的提議,成立了各蘇維埃民族自愿成立的國家聯合,即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最初加入蘇聯的有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南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以及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不久后又在中亞細亞成立了三個獨立的加盟蘇維埃共和國,即烏茲別克、土庫曼和塔吉克蘇維埃共和國。后來,所有這些共和國都按自愿和平等原則聯合成一個統(tǒng)一的蘇維埃國家聯盟。

斯大林在代表大會上發(fā)言時說道:

今天是蘇維埃政權歷史上轉變的日子。它在新舊兩個時期中間立下了一座界碑:舊時期已經過去。當時各蘇維埃共和國雖然也曾協(xié)同動作,但它們是分頭行進,因為它們當時首先要設法維持本身的生存;而今新的時期已經開始,各蘇維埃共和國單獨生存的局面已告結束,各個共和國聯合成了一個聯盟國家,以求順利消除經濟破壞狀態(tài),此時蘇維埃政權已經不只力求維持本身的生存,并且力求發(fā)展成為一個擁有巨大影響的國際力量。

從此,在蘇聯歷史上,一個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開始了。但是,正當全國掀起建設高潮的時候,1924 年 1 月 21 日列寧卻與世長辭了。

列寧逝世后,由斯大林主持喪禮。

盡管有列寧《給代表大會的信》,即后來所謂列寧遺囑,斯大林卻有許多理由把自己看成是列寧的最忠實的學生和當然的繼承者。

斯大林已經是一個有著20多年黨齡的布爾什維克,列寧時期的歷屆中央委員,并曾在暴風雨般的革命年月中直接在列寧手下工作。特別是在十月革命和外國武裝干涉最嚴重的歲月里,立下了無人比擬的卓越功勛。

不圖虛榮圖實干

斯大林以“實干”著稱,他是不圖虛榮的。他更關心的是如何在蘇聯建成社會主義。

1929年,斯大林在《給祝賀斯大林同志50壽辰的一切組織和同志》的信中,斯大林仍謙虛地寫道:

我把你們的祝賀看做是對按照自己的形象誕生了我和培養(yǎng)了我的偉大的工人階級政黨的祝賀。正因為我把這種祝賀看做是對我們光榮的列寧黨的祝賀,我才敢于向你們表示布爾什維克的謝意。

同志們,你們可以相信,我決心今后繼續(xù)把我們的全部力量,把我的全部才能,必要時把我的全部熱血一滴一滴地獻給工人階級的事業(yè),獻給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

斯大林作為總書記,面對落后的俄國,年輕的蘇維埃,有一種緊迫感。他認為,俄國是被資本主義所包圍,必須以極快的速度發(fā)展工業(yè)、農業(yè)和國防,才能使自己的經濟實力強大起來,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不被外國入侵。

1928年初,俄國的大小城市突然被一場可怕的糧食饑荒所籠罩。

主要是因為農民拒絕交售糧食,他們害怕新經濟政策被取消,擔心集體化政策會沒收他們的余糧和牲畜,因而他們囤積糧食,拒不向國家交售余糧。斯大林糧食收購工作遇到相當大的困難。

為了完成征糧任務,防止災情擴大,斯大林決定采取“非常措施”,派出3萬多名工作者到農村,向農民征購糧食。政治局委員親自到那些抗糧嚴重的地區(qū)去做工作。

斯大林親自視察西伯利亞,他看到當地糧食豐收,農民的家里到處堆滿了糧食卻拒絕賣余糧,他非常氣憤,要富農立刻按照國家價格交出全部余糧,如果不服從,就把他們交法庭判罪,從沒收的糧食中抽出四分之一分配給貧農和中農。

在1928年7月中央全會上,斯大林正式提出了他的土地革命綱領。斯大林認為:工業(yè)化的進程太慢,為了迅速發(fā)展工業(yè),有必要暫時強求農民交貢款,以解決必需的資金。斯大林說:

農民交貢款,這是不愉快的事情,但是沒有其他的資金來源了,布爾什維克不能因為這些事令人不愉快而閉上他們的眼睛。

斯大林號召全黨打擊那些富農和投機分子。

斯大林十分憎恨軟弱、消極和失敗主義,他用這些詞來解釋右傾機會主義的政策,并且毫不留情地奚落他們。

1929年4月,他在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聯席會議上說:

你們看見過在葉尼塞那樣的大河上遇到風暴的漁夫嗎?我看見過不止一次。有一種漁夫在風暴來臨時動員自己的一切力量,鼓舞自己的同伴,勇敢地劃著船迎著風暴前進!

弟兄們,把舵掌得更穩(wěn)些,破浪前進,我們一定會勝利!但是也有另一種漁夫,他們一感到風暴要來臨就灰心喪氣,叫苦連天,瓦解自己隊伍的士氣:真倒霉,風暴就要來了,弟兄們,躺在船底里,閉上眼睛,也許能僥幸沖到岸邊。

斯大林在他關于一國首先建成社會主義的觀點中,提出了黨和人民是自己命運的主人。他號召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依靠英雄們的業(yè)績去創(chuàng)造一個沒有剝削的嶄新的社會。

他的呼吁特別在年輕的黨員中激起了一股熱情、苦干和奮發(fā)向上的精神。

一切都是為了在俄國盡快地實現社會主義,并為全世界開創(chuàng)出一條道路。斯大林在一次極能說明他的心情的講話中,以咄咄逼人的語調解釋了趕上和超過西方的迫切需要。

1931年2月,他在全蘇社會主義產業(yè)工人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說:“人們有時在問,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緩進展嗎?不,不能,同志們!絕不能減低速度!恰恰相反,必須竭力和盡可能加快速度。我們對蘇聯工人和農民所負的義務要求我們這樣做。我們對全世界工人階級所負的義務要求我們這樣做。延緩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