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筆走”壯舉(序二)
羅強烈
自從答應(yīng)為陳大剛的《筆走五大洲》作序后,我馬上想到他之前出版的姐妹篇《筆走大中國》。我在為《筆走大中國》作序時的一個朦朧感覺,到為《筆走五大洲》作序時,已經(jīng)相當(dāng)清晰而鮮明:自故鄉(xiāng)與文字一道成長開始,到知天命而付諸行動,大剛的一生似乎都在為這兩部游記做準(zhǔn)備——從人生的鋪陳,到知識的儲蓄、情感的醞釀和思想的磨礪……因為攝入這兩部書的,都是人類著名“自然景點”和“文明景點”,如果沒有相應(yīng)的眼光和情懷靈犀相通,進而吐納成珠,可就真像那個旅游笑話所講的一樣了:上車睡覺,下車撒尿,景點拍照,回家來什么都不知道……與那些人類著名景點擦肩而過。
為了寫作這兩部游記,大剛動用了一生的人文積累;而寫出這兩部游記,也成為大剛一生的壯舉。我在為《筆走大中國》作序時,稱之為“一個人的國家地理”,現(xiàn)在套用此稱呼,《筆走五大洲》就是“一個人的世界地理”:一個人,寫了一部“國家地理”,又寫了一部“世界地理”,這是何等的壯舉?——這就是大剛的人生壯舉,也是他的文學(xué)壯舉。這樣的壯舉對一個人來說,不僅是“小傲驕”的問題,而是頗為值得欣慰和自豪了。
在《筆走大中國》的序中,我受其宏闊壯美的結(jié)構(gòu)感染,情不自禁采用過一種排比的描述方式——
我曾經(jīng)接到大剛從西藏打來的電話,我們在電話中為世界屋脊興奮:那藍得驚心動魄的藍天、白得純潔透明的白云,那莊嚴(yán)肅穆、沉默不語的山峰,那靈氣氤氳、朝潮朝汐的神湖……以及由此而生的超拔絕塵、獨步世界的人文境界;我曾經(jīng)接到大剛從青海湖邊打來的電話,他說自己正站在金銀灘草原上,看王洛賓“在那遙遠的地方”,和那位帳篷里的哈薩克姑娘;我曾經(jīng)接到大剛從西安華清池旁打來的電話,感謝白居易為我們塑造了一位“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女性、譜寫了一曲“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情歌;我曾經(jīng)在北京送大剛東去,他要坐火車去北戴河領(lǐng)略曹操“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的英雄感慨;然后,我又在瀘州與大剛碰面,此時他為本書的最后一個章節(jié),剛從臺灣旅游歸來,我笑稱他將在書中把臺灣統(tǒng)一進來。
對于《筆走五大洲》,我想換一種描述方式——熟悉大剛的人都知道,“剛哥”其實個子不高、身體不壯,但要寫一部自己的“國家地理”和“世界地理”,你起碼先得有一個與此相應(yīng)的“國防身體”,支撐著你任性去走中國和世界的基本而典型的人類景點。為此,大剛通過堅持在瀘州的長江里冬泳來強身健體——有一個冬天,我從微信上看到大剛在長江里冬泳后,穿著一條“火窯褲”迎風(fēng)留影,簡直拉風(fēng)得很——外形雖然還是那個大剛,但體質(zhì)已經(jīng)外柔內(nèi)剛了。想到其透露出來的為寫作這兩部游記而產(chǎn)生的堅強意志,我是從內(nèi)心佩服不已。
我曾坐過十二三個小時的飛機,一萬多公里的天路,從北京到美國加州,如果再加上倒時差的話,那對人的身體和精神絕對是一種考驗。但大剛除南極洲外,把地球上有人居住的幾大洲都跑遍了,行程三十多萬公里,囊括四十二個重要國家——如果把《筆走大中國》和《筆走五大洲》的行程鋪開,就是一幅大剛用雙腳畫下的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人類那些著名景點,都成了大剛文學(xué)地圖上的一枚枚珍珠。
以上屬于“寫什么”范疇,大剛一旦認(rèn)準(zhǔn)兩部游記的文學(xué)價值,雖路漫漫其修遠兮,卻能不停地上下求索。我接著將要談的,是大剛這兩部游記的另一半價值,也就是在“怎么寫”方面所取得的藝術(shù)成績。
我從俄羅斯旅游回來后,就想寫一部長篇游記,標(biāo)題都想好了,叫“俄羅斯記”,想以中國視角來敘述俄羅斯歷史,寫出兩個國家共同的孤獨和憂傷:以俄羅斯為例,至少從十二月黨人開始,從普希金、果戈理、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萊蒙托夫,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他們都是一些何等偉大也何等善良、何等聰明又何等執(zhí)著的知識分子啊,他們?yōu)槎砹_斯民族的靈魂傾注詩意,然而他們的祖國卻也是在野蠻和專制的泥淖之中歷經(jīng)苦難,俄羅斯歷史的一江春水,仍然是滿當(dāng)當(dāng)?shù)墓陋毢蛻n傷——我曾和大剛交換寫游記的理念,大剛催促我寫出來供他“參考參考”,那時他的《筆走五大洲》似乎還未動筆;然而兩年多過去了,我的“俄羅斯記”仍然沒有動筆,大剛的《筆走五大洲》卻煌煌然地來到我面前。
我和大剛一樣非??粗赜斡浿歇毦邆€性的人文情懷——“人文情懷”是我在《筆走大中國》序中用過的詞,在《筆走五大洲》里,也可以用另外一個同義詞,那就是大剛曾經(jīng)說過的一個人的世界觀?!叭宋那閼选焙汀笆澜缬^”,應(yīng)該是任何一部游記作品的核心文學(xué)價值。這使我想起《百年孤獨》中那句著名的開頭:“許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亞諾·布恩迪亞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薄莻€遙遠的下午,外祖父帶馬爾克斯去見識冰塊,這能不能算旅游?反正,對于從沒見識過冰塊的馬孔多人來說,觸摸冰塊的那一瞬間,絕對是一種有體溫的感覺和體驗,碰撞到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地理文化。馬爾克斯的這次童年體驗,幾十年后變成了《百年孤獨》的著名開頭——從本質(zhì)上說,旅游就是對不同地域文化的體驗、認(rèn)知和分享;其間的深度,絕對不是對讀者來說的表面的新鮮感,而是源于作者對該地域文化體驗和認(rèn)知的深度。
我在這里僅舉《玫瑰,玫瑰,我愛你——寫在卡贊勒克玫瑰節(jié)》一篇為例。大剛的巴爾干半島之旅,主要就是沖著保加利亞去的,之所以想去保加利亞,又是沖著保加利亞的“卡贊勒克玫瑰節(jié)”而去的——這證明大剛的寫作主旨是相當(dāng)清楚的:他要通過這個玫瑰節(jié),寫出一種保加利亞精神,其實更是一種歐洲精神。這里是世界玫瑰之都,是上帝的后花園,這里的玫瑰“漫山遍野如同彩霞”……關(guān)鍵是生活在卡贊勒克玫瑰谷的人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詩一樣的“玫瑰節(jié)”——在這個玫瑰節(jié)上,人們無論從肉體到精神,都處在一種極為自由輕松的狀態(tài),無論是玫瑰花還是女人花,都達到了世界上最鮮艷亮麗的程度:《玫瑰,玫瑰,我愛你》中體現(xiàn)出來的那種生活歡樂的境界,與尼采所推崇的酒神精神,和海德格爾所提倡的詩意棲居境界,在哲學(xué)意義上是一脈相承的。我們通過這篇文章也可以看到,大剛是如何從題材、敘述角度和思想境界等多方面賦予他的游記以藝術(shù)深度。
在為《筆走五大洲》寫序時聯(lián)想到之前的《筆走大中國》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這兩部書實際上是一個整體,孿生一體,互相輝映,共同構(gòu)成了大剛的文學(xué)壯舉——所以,我還是要引用《筆走大中國》序中的一些語句來描述大剛這兩部游記的共同特色:大剛從地理的角度切入人類著名景點,他在這兩部書中傾注了一生才華與滿腔心血,唱響了一曲獨具個性基調(diào)的華麗而浪漫的人類贊歌——在這兩部相當(dāng)漂亮的游記中,充滿了磅礴噴發(fā)的激情、縱橫捭闔的視野、一唱三嘆的筆調(diào)、絢麗多姿的文字。
2018年4月12日于北京
(作者為《中國青年報》高級記者、著名作家、文學(xué)評論家、電視劇《雍正王朝》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