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奎報
【作者簡介】
李奎報(1169~1241),初名仁底,字春卿,號白云居士、止軒、三嗜好先生。高麗時期著名詩人、唯物主義哲學(xué)家。京畿道驪州人。李奎報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父親是高麗朝的戶部郎中李允綏,母親出自有著“三韓甲族”、“海東第一高門”盛譽的開京姚氏家族。李奎報一生性喜詩、酒、琴,故自稱“三嗜好先生”。仕宦的家庭生活使李奎報自幼就受到了濃厚的文化熏陶和良好的教育。他博覽群書,9歲時能寫詩文,有“奇童”之稱。他自幼輕視科舉,“不事科舉之文,作賦荒蕪不合格律”,在18歲和20歲時經(jīng)父親督促,雖勉強兩次赴試,但都未中。22歲時考中狀元。23歲時赴禮部試,登同進士第。但李奎報“嫌其科劣”,想辭掉它,只是由于嚴(yán)父的干預(yù),才未能辭去。24歲時,因父親去世,隱居天磨山專心從事撰著。33歲后出仕,在地方任牧司錄兼掌書記等小官。李奎報性格耿直,不滿于官場中的丑惡現(xiàn)象,抨擊貪官污吏,因而遭到當(dāng)權(quán)階層的誣告和排斥,屢次被謫貶流放。66歲時出任戶部尚書、政堂文學(xué)、守太尉、參知政事等要職。李奎報晚年已對官場生活不感興趣,70歲時辭去官職,返回故里。72歲時去世,謚號“文順公”。
李奎報在哲學(xué)上頗有造詣。哲學(xué)代表作有《問造物》、《理屋說》等篇。他主張?zhí)斓厝f物由“元氣”的分化和作用所“自生”。在《問造物》中說“元氣肇判,上為天,下為地,人在其中”。在論及具體事物和人的生成時說:“夫蒸人之生,夫固自生而已,天不使之生也,五谷桑麻之產(chǎn),夫固自產(chǎn)也,天不使之產(chǎn)也”,否定有意志的“造物主”、“天神”等的存在。
李奎報在《天開洞記》中提出“夫否極則泰,塞久則通,是陰陽常數(shù)”的辯證思想。他認(rèn)為宇宙萬物離不開“陰陽之?dāng)?shù)”,天地萬物依據(jù)陰陽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而運動,事物發(fā)展達(dá)到極點就轉(zhuǎn)為對立物。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是不徹底的,未完全擺脫儒家的“天人感應(yīng)”和禪學(xué)的“心常身滅”的影響。
他以“理屋”即維修房子為喻,主張改革陳腐的統(tǒng)治制度,清除貪官污吏,實行德治的“王道政治”。他發(fā)揮自己卓越的藝術(shù)才能,寫出了許多詩歌和散文,揭露當(dāng)權(quán)者的暴政,同情農(nóng)民的疾苦。這些文學(xué)作品,為朝鮮古典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和唯物主義美學(xué)思想的發(fā)展做出了一定貢獻(xiàn)。
李奎報是古代朝鮮文學(xué)史上最早描寫民間疾苦的詩人之一。作為古代朝鮮四大漢詩詩人中的一位,李奎報在朝鮮自古以來就有“朝鮮的李太白”之稱。他一生熱愛和向往中國,尤醉心于學(xué)習(xí)中國優(yōu)秀漢詩傳統(tǒng),創(chuàng)作受漢詩影響頗深。李奎報年輕時便熟讀中國經(jīng)史百家、佛老之書,后來逐漸達(dá)到精通的程度。同時,李奎報還曾與“海左七賢”派詩人交游,經(jīng)常參與他們的詩會活動。
李奎報著有《東國李相國集》53卷,其中收錄了2000多首詩和700多篇散文?!稏|國李相國文集》是朝鮮歷史上直到當(dāng)時為止的作品數(shù)量最多的一部個人文集。李奎報除詩歌成就卓著之外,賦的成就也很高。
賦的代表作有《陶甖賦》、《畏賦》、《夢悲賦》、《放蟬賦》、《祖江賦》、《春望賦》共6篇。
夢悲賦
【原文】
有美王孫,蟬聯(lián)茂族[1]。邈風(fēng)流之可愛兮,顔又澤腴兮如玉[2]。出擁高蓋,入處華屋[3]。舞如意兮碎珊瑚,曾何蔕兮心曲[4]。後房蛾眉簪翠曳縠爛盈盈兮,更侍琤然珠佩之相觸[5]。目倦乎華靡,耳慣乎絲竹[6]。冬而至於涼,不知其凝嚴(yán)[7];夏而至於溫,不知其暑溽[8]。又安知人生有羈窮困躓憂愁哀怨之屬哉[9]?
當(dāng)春陽之?dāng)尜?,感芳華之蕩意[10]。召賓友於華堂兮,玉爲(wèi)簪兮珠爲(wèi)履[11]。酌芳醑兮行金鍾,莫不濡首而霑醉[12]。焚綠桂兮繼頽光,尙歡樂之未已[13]。倐春宵之易闌兮,落月窺窓兮嫵媚[14]。忽體倦以神疲,遂頽然兮就寐[15]。
博山熏兮噴香炷,斗帳垂兮掩綺被[16]。赤羽奮迅登扶桑兮,尙雷鳴而酣睡[17]。於是怳然惚然,夢遊乎廣漠之墟、無人之地,四顧茫茫不見阡里[18]。深江自波,灌木叢倚,野草少色,危石如墜[19]。日掩掩兮沈紅,煙冥冥兮疊翠[20]。猿哀哭兮相吊,衆(zhòng)鳥啾啾兮不止[21]。慘然思家欲亟還兮,迷不知路何自[22]。念嬪御兮安在,掩翠衫而拭淚[23]。
登崇阿以延佇兮,鬱千峯之邐迤[24]。披蒙茸兮尋崎嶇,慮髬髵之攸庇[25]。奔還以陟隴兮,墳纍纍兮錯峙[26]。上有蹲狐與伏兔兮,紛侶集兮族戱[27]。拂頽碑以俯窺兮,伊昔綺紈之公子[28]。歌堂舞館屬何人兮,爲(wèi)此一丘兮山之趾[29]。富貴兮如浮,瓊?cè)A兮易悴[30]。吊斯人以彷徨兮,益凄切以酸鼻[31]。足累繭兮無攸歸,飢與渴兮交至[32]。
俄欠伸以忽寤兮,喜窓櫳之猶是[33]。顧尙臥於一床,夫何爲(wèi)此遐遊[34]。以須臾之一夢,悟榮辱之相酬。王孫兮可以銘肌,永不忘貧賤羇離者之憂[35]。
【題解】
《夢悲賦》是一篇抒情賦?!皦舯闭撸櫭剂x,因夢而悲,由夢生悲。此賦融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dá)方式于一爐,通過對“王孫公子”的一場夢境的敘寫,展現(xiàn)了一個幽暗悚然、令人心悸的夢境,借“王孫公子”奢靡驕逸的現(xiàn)實生活與壓抑駭人的夢魘的反差,得出“榮辱相酬”的感悟,同時又以噩夢反映現(xiàn)實,借王孫公子的夢境,生發(fā)出“永不忘貧賤羇離者之憂”的感悟,表達(dá)了作者參透利害、不忘憂苦的情懷。
【注釋】
[1]王孫(孫):泛指貴族子孫,古時也用來尊稱一般青年男子。蟬聯(lián)(蟬聯(lián)):綿延不斷;連續(xù)相承。茂族:大家族。
[2]邈:高遠(yuǎn);超卓。
[3]擁(擁)高蓋:乘坐著高車。
[4]舞如意兮碎珊瑚:出自《世說新語·汰侈》:“石崇與王愷爭豪,并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yīng)手而碎?!彼椋菏埂榱?。蔕(dì):同“蒂”。芥蒂。心曲:內(nèi)心深處。
[5]後(后)房:姬妾的代稱。蛾眉:美女的代稱。簪:插;戴。曳:穿著。縠(hú):縐紗。爛(爛)盈盈:粲然眾多;粲然充滿?,b然:聲音清脆貌。觸(觸):撞;碰。
[6]華(華)靡:華麗奢靡。絲(絲)竹:弦樂器與竹樂器之總稱,也泛指音樂。
[7]涼:微寒;清涼。凝嚴(yán)(嚴(yán)):嚴(yán)寒。
[8]溫(溫):暖和;不冷不熱。暑溽(rù):夏季潮濕悶熱。
[9]羈窮(羈窮):漂泊窮困。困躓(躓):受挫;顛沛窘迫。屬(屬):類。
[10]春陽(陽):春天的陽光。舒:使人舒暢。芳華(華):春景茂美。蕩(蕩):蕩滌;去穢惡。
[11]華(華)堂:高大的房子,后泛指房屋的正廳。
[12]芳醑:美酒。行:斟酒。鍾(鐘):盛酒器。濡首:沉湎于酒而有失本性常態(tài)之意。出自《易經(jīng)·未濟》:“上九:有孚于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jié)也?!彪暎ㄕ矗┳恚捍笞?。
[13]綠(綠)桂:綠背桂花,植物名。頽(頹)光:余暉;將熄的燈光。
[14]倐:犬疾行貌。引申為疾速;忽然。闌(闌):將盡;將完。
[15]忽:恍惚;不明。
[16]博山熏兮噴(噴)香炷:博山香爐香煙繚繞。博山,博山爐的簡稱。中國漢、晉時期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香炷,點燃著的香。斗帳(帳):小帳。形如覆斗,故稱。
[17]赤羽:羽毛赤色的鳥。奮(奮)迅:形容鳥飛或獸跑迅疾而有氣勢。扶桑:神話中的樹名。
[18]怳然惚然:迷離恍惚;模糊不清。墟:故城;廢址。阡:道路。里:房舍。
[19]深江:大江。波:起波浪。叢(叢)倚:多而互相緊靠。危石:高大的巖石。
[20]掩掩:隱約;模糊。沈紅(紅):殷紅。沈,沉的古字。冥冥:昏暗貌。疊(疊)翠:層疊的翠綠色,指層疊的山色。
[21]相吊:互相慰問。啾啾:鳥獸蟲的鳴叫聲。
[22]亟:疾速。何自:何以;由何。
[23]嬪(嬪)御:古代帝王、諸侯的侍妾與宮女。
[24]崇阿:高丘;高山。延佇(zhù):引頸企立。邐(邐)迤:曲折連綿貌。
[25]披:折斷;割斷。蒙茸:蔥蘢叢生的草木。髬髵(pī ěr):猛獸怒而鬃毛奮張貌。代指猛獸。
[26]陟:由低處向高處走;升上。隴(隴):通“壟”。高丘。纍纍(累累):重疊。錯(錯)峙:錯雜峙立。
[27]紛侶(紛侶):結(jié)為伴侶;同伴。族:叢集;聚集。
[28]拂:擦拭;撣除。頽(頹):崩潰;坍塌。伊昔:從前。綺紈(綺紈):猶紈绔。指富貴之家或其子弟。
[29]山之趾:山腳下。
[30]?。嚎仗?。瓊?cè)A(瓊?cè)A):即瓊花。一種珍貴的花。
[31]斯人:指名字刻在石碑上的富家子弟。
[32]繭(繭):通“趼”。手掌或腳掌等部位因摩擦而生的硬皮。攸歸(歸):所歸;歸所。
[33]欠伸:打哈欠;伸懶腰。寤(寤):醒;睡醒。窓櫳(窗櫳):窗戶;窗欞。
[34]遐遊:遠(yuǎn)游。指夢境之游。
[35]銘(銘)肌:銘刻于身。
【譯文】
有一位俊美的青年,繼承了盛大的家族。超卓瀟灑,令人喜愛。容顏潤澤豐滿,就像是美玉。外出時乘坐著高車,回來后居住華美的屋宇。即使揮動如意把珊瑚珠打碎,內(nèi)心也不曾有什么介意的。姬妾美女戴玉穿紗粲然眾多,又有侍女的珠玉配飾相互碰撞,音色清脆悅耳。眼睛疲憊于華麗奢靡之物,耳朵聽?wèi)T了音樂之聲。冬天只感受到微寒,卻不知道冬天的嚴(yán)寒;夏天只感受到溫暖,卻不知道夏天的潮濕和悶熱。又怎么會知道人生有漂泊窮困、顛沛窘迫、憂愁哀怨之類的事呢?
正值使人舒暢的陽春時節(jié),感慨春景茂美蕩滌心神。在華麗的內(nèi)堂召集賓客友人,(賓客們)戴著玉做成的簪子,穿著珍珠制成的鞋子。暢飲美酒,斟滿金飾的酒杯,沒有誰不是沉湎其中失去常態(tài)而大醉的。點燃綠桂延續(xù)將熄的燈光,(宴會)尚處于歡飲未停之際。春宵短暫易到盡頭,落月窺視窗欞何等嫵媚。忽然身體疲憊、精神倦怠,(公子)于是萎靡入睡。
博山香爐香煙繚繞,小帳低垂,掩蓋了綺麗的被子。一只毛色赤紅的鳥振翅飛上扶桑樹,公子尚且鼾聲如雷,酣然沉睡。在這時,(公子)恍惚間在夢中游至廣漠無人的廢墟之境。四下望去茫茫然,看不見道路和屋舍。幽深的大江自然地泛起波浪,灌木叢生相互緊靠,野草顏色暗淡,高大的巖石幾乎要墜落下來。日光模糊而殷紅,煙云昏暗而呈現(xiàn)層疊的翠綠色。猿哀號啼叫,像在相互慰問,眾鳥啾啾鳴叫無止無息。心里悲傷思念家園,想要疾速返還,迷途而不知路在何方。思念侍妾婢女,她們都在哪里?(公子)以翠衫掩面擦拭淚滴。
登上高山來引頸企立,郁郁蒼蒼的崇山曲折連綿。折斷蔥蘢叢生的草木,探尋高低不平的道路,擔(dān)心猛獸隱藏其中。疾奔回來登上高丘,看到墳?zāi)怪丿B錯雜。上面有蹲坐著的狐貍與隱伏著的兔子,(它們)眾多結(jié)伴會集,相聚嬉戲。(公子)擦拭坍塌的石碑俯身觀看,(碑上刻的名字正是)從前的富家子弟。歌舞行樂的堂館歸屬于什么人了,(現(xiàn)在)成了這么一座山腳下的荒丘?富貴如同浮云,瓊花容易枯萎。憑吊此人心神不寧,更感到凄涼悲哀鼻酸欲泣。腳下生出層層厚繭而不知歸所,又饑渴交加起來。
一會兒,(公子)打了一個哈欠忽然蘇醒過來,驚喜于窗欞還是與從前一樣?;匾曌约荷刑稍诖采?,那又為什么會在夢中遠(yuǎn)游?因為片刻的夢境,悟出榮辱相伴相和的道理。王孫公子可以把(這道理)銘刻于身,永世不忘那些貧苦微賤漂泊他鄉(xiāng)的人的憂苦。
【賞析】
本文是李奎報的一篇借敘寫夢境而抒發(fā)感情的賦作。感情的表現(xiàn)形式極其獨特,把對人世蒼涼的感慨借一場噩夢傳達(dá)出來,文風(fēng)極似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內(nèi)容類同于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梢哉f,本賦的生動性與傳奇性都達(dá)到了較高的藝術(shù)水準(zhǔn)。
《夢悲賦》鋪陳筆法運用嫻熟,所述故事情節(jié)完整,跌宕起伏。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家世背景顯赫、生活極其奢靡的“美王孫”。為狀寫他窮奢極欲的生活狀態(tài),作者對其住行玩樂等多個方面加以鋪陳:“出擁高蓋,入處華屋”,這是從他的“行”與“住”兩個方面介紹的;“舞如意兮碎珊瑚”、“后房峨眉簪翠曳縠爛盈盈”,這是從他的“玩”與“樂”兩個方面介紹的。終日尋歡作樂,使之“目倦乎華靡,耳慣乎絲竹”,甚至感受不到人世間真正的冬與夏,更不知“人生有羈窮困躓憂愁哀怨之屬”。開篇欲抑先揚,對現(xiàn)實生存狀態(tài)的刻畫為后文跌入夢魘埋下伏筆。就在這位紈绔“美王孫”召集的一場宴會上,與會賓朋華服異佩,美酒盛滿金杯,宴飲通宵達(dá)旦,嘉賓無不醉酒失態(tài)。對宴會場面的描寫,讀來如在眼前。席間酒酣沉醉,美王孫不覺入夢,夢中置身于與現(xiàn)實反差極大乃至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中,一切景物都是作者的“造景”,一切情緒都是作者的“幽情”,因此說,對夢境的描繪成為本文鋪陳的妙筆。最后恍然出夢,雖然一切只是一場夢境,但是他對生命的認(rèn)識已經(jīng)與先前截然不同,他將“永不忘貧賤羇離者之憂”。
《夢悲賦》的另一大特色是浪漫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作者對夢境的描寫生動形象,蒼涼驚悚,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李奎報素有“朝鮮的李太白”之稱。唐代大詩人李白作有膾炙人口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詩,詩中李白“一夜飛度鏡湖月”,夢中游歷天姥山,他對奇幻莫測的天姥山之景的描寫可謂綺句迭出、意境極真,堪稱浪漫主義的極致。本賦所營造的夢境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從空間建構(gòu)上看,美王孫先是怳然間來到“廣漠之墟、無人之地”,“四顧茫茫不見阡里”,空曠寥廓,令人空虛悲愴;從景物設(shè)置上看,“自波”的“深江”、叢生的“灌木”、“少色”的“野草”、“如墜”的“危石”、殷紅的落日、濃綠的煙靄,凄寂幽暗,令人避之不及;從夢游的情節(jié)上看,茫然無路之時又生波折,美王孫“登崇阿以延佇”,累累墳冢錯雜峙立,“拂頹碑以俯窺”,公子之名赫然碑上,觸目驚心,令人悲從中來。相對于現(xiàn)實來說,夢境本為虛誕,不可捉摸,難以坐實。然而,李奎報以自己奇幻的想象,大膽的夸張,使“美王孫”的潛意識變成了一幅流動的畫,真令人拍案叫絕。
本文還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酒酣入夢,忽寤出夢,情節(jié)安排合理有序;美好的現(xiàn)實與殘酷的噩夢,對比反差十分強烈;入夢前“落月窺窗”,出夢后“窗櫳猶是”,銜接布局周密細(xì)致。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共同構(gòu)成了生動真切的《夢悲賦》。
作者的感情也不言而喻,美王孫以夢自警,悟出“榮辱相酬”的道理,這道理何嘗不是李奎報的人生感悟?人生如夢,世事無常,禍福相依,榮辱相伴。淡泊從容、心懷天下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春望賦
【原文】
欣麗日之方酣,聊登髙以游目[1]。穀雨始晴兮,濯濯樹容之新沐[2]。遠(yuǎn)水蕩漾,麴塵浮綠[3]。鳩鳴拂羽,鸎集珎木[4]。衆(zhòng)花敷兮錦幛張,雜以青林兮,一何斑駮[5]。草芊兮碧滋,牛布野兮散牧[6]。女執(zhí)筐兮採稚,桑援柔枝兮手如玉[7]。俚歌相和,何譜何曲[8]。行者坐者去者復(fù)者,感陽煕煕,其氣可掬[9]。欝予望之止玆,何區(qū)區(qū)而齪齪[10]。
有若丹禁日長,萬機多簡[11]。感韶光之駘蕩,時登覽乎飛觀[12]。羯皷聲髙,紅杏齊綻[13]。望神州之麗景,宸歡洽兮玉觴滿,此則春望之富貴也[14]。彼王孫與公子,結(jié)豪友以尋芳,後乘載妓,茜袂紅裳[15]。隨所駐兮鋪筵,吹瑤管兮吸玉簧[16]。望紅綠之如織,擡醉眼以倘佯,此則春望之奢華也[17]。有美婦人兮守空閨,別宕子兮千里[18]。恨音塵之迢遞,情搖搖其若水[19]。望漆鷰之雙飛,倚雕櫳而流淚,此則春望之哀怨也[20]。故人遠(yuǎn)遊兮送將行,雨浥輕塵兮柳色青[21]。三疊歌闋,別馬嘶鳴[22]。登崇丘兮望行色,煙花掩苒兮蕩清,此則春望之別恨也[23]。至若征夫邈寄乎關(guān)山,見邊草之再榮;逐客南遷乎湘水,望青楓之冥冥[24]。莫不翹首延佇,抱恨怦怦,此則春望之羈離也[25]。
吾知夫夏之望兮拘於蒸暑,秋專蕭瑟,冬苦凝閉[26]。玆三者之偏兮,若昧變而一泥[27]。唯此春望,隨物因勢:或望而和懌,或望而悲悷,或望而歌,或望而涕[28]。各觸類以感人兮,紛萬端與千緖[29]。若隴西子者何爲(wèi)哉?醉而望也樂,醒而望也哀,窮而望則雲(yún)霧塞,達(dá)而望則天日開[30]??梢韵矂t喜,可以悲則悲。誠能遇境沿機,與物推移,而不可以一揆測知者乎[31]?
【題解】
《春望賦》是李奎報所作的一篇抒情小賦。“春望”就是在春天遠(yuǎn)望。文中描寫了不同的人在春日望見的不同景致和心情,并且用春望與其他季節(jié)之遠(yuǎn)望作比較,表明了春望“隨物因勢”的特點,最終抒發(fā)“可以喜則喜,可以悲則悲”的感懷。
【注釋】
[1] 麗(麗)日:指春日。酣:形容事物發(fā)展的濃烈程度。游目:放眼縱觀;流覽。
[2] 穀(谷)雨: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濯濯:明凈貌;清朗貌。
[3] 麴(qū)塵(塵):初春時嫩柳倒映水中而呈鵝黃色的春水。
[4] 鸎:同“鶯”。珎:同“珍”。
[5] 敷:鋪開;擴展。文中指花兒綻放。青林:蒼翠的樹林。斑駮:又作“斑駁”。色彩錯雜貌。
[6] 芊:即“芊眠”,猶芊綿。草木蔓衍叢生貌。碧滋:形容草木翠綠而潤澤。
[7] 女執(zhí)(執(zhí))筐兮採(采)稚,桑援柔枝兮手如玉:疑此句斷句有誤,應(yīng)為“女執(zhí)筐兮採稚桑,援柔枝兮手如玉?!痹娜砸馈俄n國文集叢刊》刊出。採,摘取。援,攀折。
[8] 俚歌:通俗淺近的民間歌謠。
[9] 熙熙:和樂貌??赊洌嚎梢杂檬峙踝?。多用以描寫景色鮮明或情緒充溢。
[10] 欝:同“郁”。憂愁、氣憤在心里積聚得不到發(fā)泄。區(qū)區(qū)(區(qū)區(qū)):拘泥;局限。齪齪(齪齪):拘謹(jǐn)貌;謹(jǐn)小慎微貌。
[11] 丹禁:指帝王所住的紫禁城。萬機(萬機):指帝王日常處理的紛繁的政務(wù)。簡(簡):怠慢;怠惰。
[12] 韶光:美好的時光,常指春光。駘蕩(駘蕩):無所局限、拘束;放縱。飛觀(飛觀):凌空而起的望樓。指宮門兩邊的闕。闕也稱觀。
[13] 羯皷:古代打擊樂器的一種。皷,又作“鼓”。
[14] 神州:指中原地區(qū)。宸:北極星所居。即紫微垣。借指帝王之所居,又引申為王位或帝王的代稱。玉觴(觴):玉杯。亦泛指酒杯。
[15] 豪友:有地位和勢力的朋友。尋(尋)芳:游賞美景。茜:絳紅色。
[16] 瑤管:玉飾的管樂器。吸:吹奏。
[17] 倘佯:徘徊;安閑自在地步行。
[18] 宕子:蕩子。指離鄉(xiāng)外游、久而不歸之人。
[19] 音塵(塵):音信;消息。迢遞(dì):同“迢遞”。遙遠(yuǎn)貌。搖搖:心神不定貌。
[20] 漆鷰(燕):黑色的燕子。漆,黑。雕櫳(櫳):雕花的窗欞。
[21] 雨浥輕塵(輕塵)兮柳色青:春雨濕潤了泥土,柳枝(在雨水的滋潤下)顏色分外青翠?;猛蹙S《送元二使安西》詩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
[22]三疊(疊):即《陽關(guān)三疊》,又名《陽關(guān)曲》、《渭城曲》,是根據(jù)唐代詩人王維的七言絕句《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一首著名送別之曲。別馬(別馬)嘶鳴:出自唐代錢起《送崔校書從軍》:“別馬連嘶出御溝,家人幾夜望刀頭?!?/p>
[23] 崇丘:高丘;高山。行色:行旅出發(fā)前后的情狀、氣派。煙(煙)花:泛指綺麗的春景。掩苒:同“掩冉”??M繞貌。蕩(蕩):洗滌。清:潔凈;純潔。
[24] 征夫:從役之人;出征的士兵。關(guān)山:古稱隴山,在今甘肅省天水市。逐客南遷(遷)乎湘水:指西漢時賈誼被貶至湖南長沙一事。逐客,指賈誼。冥冥:昏暗貌。
[25] 翹(翹)首:抬頭而望。多以喻盼望或思念之殷切。延佇(佇):長久地站立。怦怦:心急貌;心跳貌。羈離(羈離):飄泊他鄉(xiāng)。
[26] 蒸暑:形容盛暑天氣悶熱。專(專):單;只是。凝閉(閉):猶言天寒地凍。
[27] 昧:違背。一泥:拘執(zhí);不變通。
[28] 和懌(懌):喜悅;和悅。悷(lì):悲傷。
[29] 萬(萬)端與(與)千緖(緒):即千緒萬端。形容頭緒極多而紛繁。
[30] 隴(隴)西子:李奎報的自稱。窮(窮):特指不得志。與“達(dá)”相對。達(dá)(達(dá)):顯貴;顯達(dá)。
[31] 沿:遵循。機(機):心意。一揆:出自《孟子·離婁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后也,千有余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jié),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币庵^古代圣人舜和后代圣人文王的所作所為是完全相同的。后因以“一揆”謂同一道理,一個模樣。
【譯文】
為春光明媚而感到愉悅,姑且登上高處以放眼縱觀(這美好的春景)。谷雨之后天開始放晴,剛剛被雨水澆灌過的樹木呈現(xiàn)出明凈的樣子。遠(yuǎn)處水波蕩漾,嫩柳倒映水中,春水呈現(xiàn)一片綠色。斑鳩一邊整理羽毛一邊鳴叫,黃鶯聚集在樹枝上。各種鮮花競相綻放,好像錦幛鋪展開來,同蒼翠的林木參雜在一起,顏色多么鮮艷啊。青草郁郁蔥蔥,長得翠綠而潤澤,散牧的牛遍布田野。女子拿著籃筐去采摘稚嫩的桑葉,攀折柔軟枝條的素手如玉一般光潤潔白。她們唱著民歌相互和應(yīng),那是什么歌譜,什么曲調(diào)?。孔咧娜?、坐著的人、離開的人、返回的人,都感受到春光的和樂,那快樂的氣氛十分濃郁。為我所眺望的春景僅止于此而憂郁,(目光所及)是多么的有局限。
又如(君王)在紫禁城白日漫長,紛繁的政務(wù)多被從簡處理。只想感受美好的時光無所拘束,這個時節(jié)登上凌空的望樓飽覽美景。羯鼓的聲音高高響起,紅色的杏花齊齊綻放。觀望神州美好的景色,帝王滿心歡喜并斟滿玉杯中的酒,這就是春望中的富貴之望。那王孫和公子,與有權(quán)有勢的朋友結(jié)伴游賞美景,后面的馬車之中載著歌伎,穿著艷麗的服飾。隨時在停留的地方擺上筵席,吹奏瑤管和玉簧。一眼望去紅色與綠色交織在一起,抬起醉意朦朧的眼睛隨意行走,這就是春望中的奢華之望。又有美貌的婦人獨守空閨,與遠(yuǎn)游的丈夫相別千里。怨恨很久沒有丈夫的消息,心神不定就像那水波蕩漾??粗茄嘧映呻p成對地飛來飛去,靠著雕花的窗欞而流下淚水,這就是春望中的哀怨之望。朋友即將遠(yuǎn)游,在他出發(fā)的時候為他送行,春雨濕潤了泥土柳枝,(在雨水的滋潤下)顏色分外青翠。唱著《陽關(guān)三疊》,離別之情使馬兒也嘶鳴不已。登上高山看他出發(fā)后的情況,綺麗的春景縈繞,水波清澈,這就是春望中的離別之望。至于那出征的士兵寄身于遙遠(yuǎn)的關(guān)山,看到邊塞野草又一次繁榮;被逐之人往南貶謫到湘水之濱,看見青楓幽深。(這些人)沒有不抬頭駐足的,懷抱著遺憾,心里怦怦直跳,這就是春望中的羈離之望。
我知道夏天遠(yuǎn)望局限于天氣悶熱,秋天遠(yuǎn)望只是蕭瑟之景,冬天遠(yuǎn)望則苦于天寒地凍。這三個季節(jié)都很片面,沒有變化而不知變通。只有春望,隨著事物的規(guī)律、順應(yīng)形勢的改變:有的人遠(yuǎn)望感到喜悅,有的人遠(yuǎn)望感到悲傷,有的人遠(yuǎn)望潸然涕下。接觸各種相類的事物然后使人感動,思緒萬端。我隴西子(如果春望)會怎樣呢?醉的時候遠(yuǎn)望就快樂,清醒的時候遠(yuǎn)望就悲哀,不得意的時候遠(yuǎn)望就看見云霧充斥,顯達(dá)的時候遠(yuǎn)望就云散日出??梢砸驗橄矏傊戮拖渤鐾猓梢砸驗楸粗戮捅从^。假如遇到情境卻能順著它自身的機奧,隨外物變化而變化,就不會用單一的標(biāo)準(zhǔn)去推知客觀萬物了。
【賞析】
《春望賦》是作者李奎報于春日登高遠(yuǎn)望有感而作的一篇抒懷賦。作者描寫了春日的美景,通過人們對不同景物的觀望而產(chǎn)生的不同感情,又與“夏望”、“秋望”、“冬望”對比,凸顯出觀物要“隨物因勢”的觀點,表達(dá)作者“可以喜則喜,可以悲則悲”的隨意、達(dá)觀的生活態(tài)度。
本文可分為三段。第一段主要是寫作者在春意正濃時登高遠(yuǎn)望之景,景物隨作者視線的變化而變化:樹木生機勃勃,春水碧波蕩漾,鳥兒拂羽啼鳴,百花如織錦一般艷麗,盛開在青翠的樹林之間;一片碧綠的春草,散牧的牛群,采桑的女孩兒,這是寫春天的景色。唱著不知名的民歌,來來往往的人都感受到了春日的美好。這一段景物描寫,有靜景,有動景,有色彩,有聲音,有物有人,一幅春天朝氣蓬勃、熱鬧歡唱的美景圖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第二段主要寫了五種不同的春望:富貴、奢華、哀怨、別恨、羈離之望。第一種是富貴的春望:帝王站在皇宮之中,登高而望,一片麗景,一杯美酒,富貴之處可見一斑。第二種是奢華的春望:王孫公子結(jié)豪友,攜名伎,佳肴美樂,覽勝景,實是奢華至極。第三種是哀怨的春望:空閨怨婦的丈夫遠(yuǎn)行在外,音信渺茫,婦人思情似水,看見成雙成對的燕子,只能倚窗默默淚流,哀怨之情盡現(xiàn)。第四種是別離的春望:離別之人在春雨之中送人遠(yuǎn)行,唱著《陽關(guān)三疊》,連馬兒也受離別之情感染而嘶鳴不已,別離之恨盡出。第五種是羈離的春望:只見邊關(guān)的草又一次茂盛,青楓幽深,翹首而望,心中滿是遺憾之情。這五種春望是作者面對春景所幻所想,表達(dá)不同的人對同一景物所生發(fā)出的不同情感。
第三段將春望同其他三個季節(jié)的遠(yuǎn)望對比,夏天只有一片暑熱,秋天徒有蕭瑟之景,冬天則一片凋零,突出春望“隨物因勢”的特點。最終表達(dá)“可以喜則喜,可以悲則悲”這一思想。
文中“可以喜則喜,可以悲則悲”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句子,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范仲淹表達(dá)的是一種超然物外、平靜淡然的心態(tài);而李奎報的“可以喜則喜,可以悲則悲”卻也未嘗不是一種豁達(dá)、超脫的處世態(tài)度。
李奎報是古代朝鮮的文學(xué)大家,他的這篇賦作,景物描寫筆法成熟,動靜結(jié)合,有層次感,有畫面感。典故運用準(zhǔn)確恰當(dāng),是一篇優(yōu)秀的抒情賦作。
畏賦
【原文】
有獨觀處士,杜門端居,常若有畏[1]。顧形而畏,顧影而畏,擧手動足,無一不畏[2]。沖默先生造焉,問其所以[3]。
處士曰:“堪輿之內(nèi),物孰無畏[4]?戴角揷牙,翼翍足趡[5],蠕蠕蠢蠢,厥種繁熾[6]。慳生嗇命,各讋非類[7]。鳥畏鷹於天,魚畏獺於水[8]。兔畏獹,狼畏兕。鹿脅于貙,蛇愯于豕[9]。猛莫猛兮虎豹,遇狻猊而奔避[10]。何玆類之孔多兮,羌難覼縷而備記[11]。物固然矣,人亦有焉[12]。莫尊者君,猶畏上天。祇栗齊肅,夙夜以虔[13]。惟君惟臣,若堂陛然[14]。由陛及地,窊崇亦懸[15]。卑者畏高,後者畏先。揆尺計寸,莫不畏旃[16]。
胡世路之嶮嶬兮,紛理緖之倒顚[17]。冠苴履兮在底,甈先鼎兮居前(甈音五列反)[18]。跛驢踸踔兮將白蟻共軛[19],犨麋乎,能不畏乎?吾將介立高蹈,背耦離徒[26],遊乎壙埌之墟,子以爲(wèi)何如[27]?”
沖默先生傲然憑幾而笑曰[28]:“僕則異於是。上天之威,吾不畏矣[29];萬乘之貴,吾不畏矣[30];暴客攘臂,吾不畏矣[31];猛虎切齒,吾不畏矣[32]?!?/p>
言未旣,處士愕然起曰:“過矣。子之不自揆也,何談之容易哉[33]!於皇上帝降監(jiān)善惡,設(shè)或震怒,雷霆暴作[34]。烈風(fēng)間之,飛沙走石。盲海聾山,激薄忽霍[35]。電刃所掣,遺光儵爚[36]。劃若天裂,剨似地拆[37]。擊六丁以增威,雖周成猶褫魄[38]。皆失匕以罔圖,孰倚柱而自若[39]。是上天之威赫赫也!子言無畏,何也[40]?”先生曰:“守正不欺,則天不吾威,吾何畏于玆[41]?”處士曰:“金床晃晃,幄座密勿[42]。嚴(yán)更巡于徼道,羽林列於雙闕[43]。參旗井鉞,出警入蹕[44]。左憲臺兮凜鐵冠,右執(zhí)法兮秉丹筆[45]。肅肅詻詻,百辟咸秩[46]。於是,振雪霜於威怒,馳風(fēng)雷於咄叱[47]。一有不恪,族赤禍溢[48]。是天子之威栗栗也,子亦無畏耶[49]?”先生曰:“夫君尊臣卑,勢若冠屨[50]。居下事上,趨蹌中矩[51]。望則跽腳,拜則頓首[52]。聞命益僂,當(dāng)局善守[53]。若此則君何威爲(wèi),臣何畏有?”處士曰:“若夫賁育之輩,怒而狼顧[54]。一啑一,風(fēng)激雲(yún)騖[55]。白日刺人,血流市路[56]。餘威未渫,飛揚跋扈[57]。目欲裂兮星逬,髮直衝兮棘竪[58]。足踏虎兮截皮,手拉熊兮裂股[59]。小項莊之劒舞,卑藺生之睨柱[60]。此刺客之強暴也,子亦無畏耶?”先生曰:“唾面待乾,出胯俛就[61]。虛心而行乎世,我不彼忤[62]。彼何自怒哉,此亦無足畏也?!碧幨吭唬骸叭榛⒊鲅?,擇肉舐血[63]。淬牙磨爪,其聲鎗[64]。一嘯兮風(fēng)生,一兮電瞥[65]。不翼而飛,萬里一輟[66]。雖馮婦之善搏,亦神喪而氣奪[67]。此猛虎之咆勃也,子其何如[68]?”先生曰:“有挾有設(shè),此不足愕也。[69]”
處士曰:“然則子之所畏,果何物乎?有乎無乎?”[70]先生曰:“僕亦安得而無乎?僕之所畏,不在諸物,特關(guān)於己。俯頷戴鼻,中齟外哆。一闔一闢,維門之似[71]。物入由是,聲出由是。誠不可不有,而亦不可不畏之地也。銘可鑑兮金緘口,《詩》可觀兮垣屬耳[72]。一語一默,榮辱所自。食其以之而烹,伍被以之而死[73]。禰衡以之而敗身,灌夫以之而棄市[74]。是以,聖人不畏於人,唯畏於口。茍愼其口,於行世乎何有[75]。今處士騁舌吐辭,鋒攢屑霏[76]。談世路之嶮易,議人間之是非。誠辯則辯矣,奇而又奇[77]。然口能覆身,言出禍隨。子以此求免於時,亦猶擊鼓而求亡者也,其何益於迅馳哉[78]?僕竊笑處士聲其畏而實無有也,惡其禍而祇自招之[79]。”
處士聞之,避席逡巡[80],聳然作貌曰:“小子不肖,今聞先生之?dāng)湥瑫匀蝗襞炼姶箨滓?span >[81]。”
【題解】
《畏賦》選自《東國李相國文集》。畏,即畏懼、害怕之意。本文即是一篇講述何為世間最可畏之物的大賦。本文以主客問答的形式指出世間最為可畏之物為口,論述了“人言可畏”、“禍從口出”的道理,勸誡作者及世人要“慎言”。
【注釋】
[1] 獨(獨)觀(觀)處(處)士:文中虛構(gòu)人物。處士,本指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過官的士人。杜門(門):閉門。端居:謂平常居處。
[2] 顧(顧):視;看。形:形體;身體。
[3] 沖(沖)默先生:文中虛構(gòu)人物。造:到;去。
[4] 堪輿(輿):天地。
[5] 戴角:頭頂上生角。揷(插)牙:口生長牙。指口生長牙的動物。翍:“披”的古字。披散。趡(cuǐ):奔跑。
[6] 蠕蠕:昆蟲爬動的樣子。蠢蠢:蠕動貌。繁熾(熾):繁盛。
[7] 慳(慳):吝嗇。讋(詟)(zhé):懼怕;喪膽。
[8] 獺(獺):獸名。哺乳動物,善游泳,主食魚類。
[9] 獹(lú):古代良犬名。兕(sì):古代獸名。皮厚,可以制甲。脅(脅):逼迫;威嚇。貙(chū):獸名。也稱貙虎。愯(sǒnɡ):古同“悚”??謶?。
[10] 狻猊(suān ní):傳說中龍生的九子之一,形如獅。古書記載它是能食虎豹的猛獸。
[11] 孔多:很多。覼(luó)縷(縷):亦作“覶縷”。謂詳述。
[12] 焉:相當(dāng)于“之”、“此”。
[13] 祇:地神。栗:莊敬;嚴(yán)肅。齊肅(齊肅):莊重敬慎。夙夜:朝夕;日夜。
[14] 堂陛:朝堂中的臺階。
[15] 窊(w?。合掳迹坏拖?。崇:高,高大。
[16] 揆:度量;揣度。旃(zhān):之;焉。
[17] 嶮(崄):同“險”。險要。嶬(yǐ):山勢高峻。
[18] 冠苴履兮在底:頭冠被墊在鞋底?;谩稘h書·賈誼傳》:“履雖鮮不加于枕,冠雖敝不以苴履。”苴,鞋中草墊,亦泛指襯墊。甈(qì):陶制的壺。甈音五列反:據(jù)《韓國文集叢刊》,正文中出現(xiàn)了這幾個字。為“甈”字的注音,反即反切的省語。文中括號為注者所加。
[19] 踸踔(chěn chuō):跛行貌。白蟻(蟻):駿馬名。軛(軛)(è):牛馬拉物件時架在脖子上的器具。
[20] 犨麋(chōu mí):人名。敦洽犨麋的省稱。相傳為貌丑而有德之人?!秴问洗呵铩份d:“陳有惡人焉,曰敦洽犨麋,椎顙廣額,色如漆赭,陳侯悅之。”犨,《文選》作“犫”,今本《呂氏春秋·遇合》作“讎”。(dié xiě):視惡貌。形容丑陋的樣子。子都:古代美男子名。
[21] 慢:驕傲;怠慢。佞:用花言巧語諂媚人。踈:同“疏”。
[22] 鑽(鉆)皮:比喻極意夸飾自己偏愛的人,引申為極力描寫無中生有的手段。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下·趙壹·刺世疾邪賦》:“所好則鉆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求其瘢痕?!便@,穿孔。熾(熾):昌盛;興盛。射影:傳說一種叫蜮的動物,在水中含沙噴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擊或陷害人。羶:指某些動物身上發(fā)出的羶腥臊臭的氣味。
[23] 微質(zhì)(質(zhì)):謙稱自己的身軀。跡(跡):至;蹈。攸:同“逌”。謂遠(yuǎn)。寰:指廣大的地域、區(qū)域。
[24] 梗:有刺的草木。
[25] 擠(擠):陷害;排擠。
[26] 懍(lǐn):危懼;戒懼。:疑應(yīng)為“懼(懼)”。害怕。介立:謂操守清高。高蹈:指隱居。耦(ǒu):二人并肩而耕。也指對手,相關(guān)兩方中的另一方。
[27] 壙(壙)埌(lànɡ):空蕩遼闊,一望無際貌。多形容原野。
[28] 憑(憑):靠著。
[29] 僕(仆):自稱的謙詞。
[30] 萬(萬)乘:萬輛兵車,用以指代天子。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車萬乘,因以“萬乘”指天子。
[31] 暴客:強盜;盜賊。攘(rǎnɡ)臂:捋起衣袖,伸出胳膊。常形容激奮貌。
[32] 切齒(齒):咬牙。極端痛恨貌。
[33] 揆:度量;揣度。
[34] 於皇:嘆詞。用于贊美。上帝:天帝。降監(jiān)(監(jiān)):下視。設(shè)(設(shè))或:假如。震怒:盛怒;大怒。雷霆:震雷;霹靂。暴作:突然發(fā)作。
[35] 盲:昏暗。激?。航佑|;撞擊。忽霍:短暫貌。
[36] 掣(chè):疾行;疾飛。儵爚(shū yuè):疾閃貌。
[37] 劃(劃):象聲詞。剨(huò):象聲詞。拆(chè):同“坼”。裂開;綻開。
[38] 六?。旱澜陶J(rèn)為六?。ǘ∶?、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為陰神,為天帝所役使;道士則可用符箓召請,以供驅(qū)使。周成:即周成王。褫(chǐ)魄:奪去魂魄。
[39] 失匕以罔圖(圖):指劉備為了掩蓋圖謀而受驚、丟掉餐具之典。出自《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shù)也。’先主方食,失匕箸。”匕,古代取食的用具,曲柄淺斗,有飯匕、牲匕、疏匕、挑匕之分。狀類后代的羹匙。罔,蒙蔽。圖,意圖。倚柱而自若:靠在柱子上而鎮(zhèn)靜自如。指夏侯玄倚柱讀書之典。出自《世說新語》:“夏侯玄,字太初,嘗倚柱讀書。時暴雨,霹靂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玄神色無變,讀書如故?!?/p>
[40] 赫赫:顯赫盛大貌;顯著貌。
[41] 守正:恪守正道。
[42] 金床:尊者所坐的交椅?;位危好髁撩病aⅲ褐羔?。密勿:勤勉努力。
[43] 嚴(yán)(嚴(yán))更:警夜行的更鼓。 徼(jiào)道:巡邏警戒的道路。羽林:禁衛(wèi)軍名。漢武帝時選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良家子宿衛(wèi)建章宮,稱建章營騎。后改名羽林騎,取為國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一說象天文羽林星,主車騎。隋以左右屯衛(wèi)所領(lǐng)兵為羽林。唐置左右羽林軍。元羽林將軍為扈從執(zhí)事官。明親軍有羽林衛(wèi)。雙闕(雙闕):借指宮門。
[44] 參(參):羅列;并立。井:像井田一樣。比喻法度;條理。鉞(鉞)(yuè):古兵器。圓刃,青銅制。形似斧而較大。文中泛指兵器。出警入蹕(蹕):謂帝王出入時警戒清道,禁止行人。
[45] 憲臺(憲臺):后漢改稱漢御史府為憲臺。后為同類機構(gòu)的通稱,亦以稱御史等官職。鐵(鐵)冠:古代御史所戴的法冠。以鐵為柱卷,故名。執(zhí)(執(zhí))法:執(zhí)法的官吏。王莽時曾改御史為“執(zhí)法”。丹筆(筆):猶史筆。
[46] 肅肅(肅肅):恭敬貌。 詻詻(è è):嚴(yán)肅貌。百辟:百官。
[47] 威怒:猶震怒;盛怒。咄叱:呵責(zé)。
[48] ?。汗Ь矗还е?jǐn)。赤:誅滅。
[49] 栗栗:戒懼貌。栗,通“慄”。
[50] 勢(勢):形勢;情勢。冠屨(屨)(jù):帽與鞋。頭戴帽,腳穿鞋。因以喻上下、尊卑。
[51] 趨蹌(趨蹌):形容步趨中節(jié)。古時朝拜晉謁須依一定的節(jié)奏和規(guī)則行步。亦指朝拜、進謁。中矩:合乎曲尺的標(biāo)準(zhǔn)。文中意為合乎禮儀的標(biāo)準(zhǔn)。
[52] 跽(jì):兩膝著地,上身挺直。頓(頓)首:磕頭。
[53] 聞(聞)命:接受命令或教導(dǎo)。僂(僂):使身體彎曲,表示恭敬。當(dāng)(當(dāng))局:對局。比喻身當(dāng)其事。
[54] 賁(賁)育:戰(zhàn)國時勇士孟賁和夏育的并稱?!稘h書·司馬相如傳下》載:“臣聞物有同類而殊能者,故力稱烏獲,捷言慶忌,勇期賁育?!鳖亷煿抛ⅲ骸懊腺S,古之勇士也,水行不避蛟龍,陸行不避豺狼,發(fā)怒吐氣,聲響動天。夏育,亦猛士也?!崩穷櫍櫍豪切凶邥r,常轉(zhuǎn)過頭看,以防襲擊。文中比喻兇狠。
[55] 啑(dié):通“喋”。流血貌。亦指流血。:通“吼”。激:吹刮。騖(騖):猶急馳;奔趨。
[56] 白日刺人:指聶隱娘“受以羊角匕,刀廣三寸,遂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人莫能見?!敝?,詳見裴铏《傳奇·聶隱娘》。文中用以表現(xiàn)刺客的勇猛。
[57] 渫:發(fā)泄。飛揚(飛揚):放縱。跋扈:驕橫;強暴。
[58] 目欲裂兮星逬(迸),髮(發(fā))直衝(沖)兮棘竪(豎):指樊噲。文中用以表現(xiàn)刺客的兇暴。出自《史記·項羽本紀(jì)》:“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敝睕_,直對著。棘,泛指有芒刺的草木。
[59] 截:斷;割斷。拉:擊;打。股:大腿。
[60] ?。阂灾疄樾?;輕視。項莊(項莊)之劒(劍)舞:指項莊舞劍之典。出自《史記·項羽本紀(jì)》:“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碧A(藺)生之睨(nì)柱:指藺相如不畏強秦,巧妙周旋,完璧歸趙的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碧A生,指藺相如。睨,斜著眼睛看。
[61] 強暴:強橫兇暴。強,亦作“強”。唾面待乾(干):形容逆來順受,受辱而不計較、反抗。出自《新唐書·婁師德傳》:“其弟守代州,辭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絜之乃已?!瘞煹略唬骸匆病=e之,是違其怒,正使自干耳。’”出胯俛就:指韓信受胯下之辱之典。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娙柚唬骸拍芩?,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眰a就,彎下身子靠近。
[62] 忤:違逆;觸犯。
[63] 乳虎:育子的母虎。擇(擇)肉:謂選取禽獸為射獵的對象。
[64] 淬:鍛煉;錘煉。 鎗(qiāng):象聲詞。金玉撞擊聲。:齒利。
[65] 瞥:暫現(xiàn);很快地出現(xiàn)一下。:視;看。
[66] 輟(輟):中途停止;中斷。
[67]馮婦(馮婦)之善搏:指馮婦善搏虎。出自《孟子·盡心下》:“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fù)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瘪T婦,古男子名,善搏虎。氣奪(氣奪):勇氣喪失。
[68] 咆勃:亦作“咆哱”。發(fā)怒貌。
[69] 挾(挾):同“夾”。夾??;夾住。這里引申為夾子。設(shè)(設(shè)):指設(shè)置。
[70] 果:究竟;終究。
[71] 齟(齟)(jǔ):本意為牙齒不正。文中指牙齒。哆(chǐ):謂張口。文中指口。闔(闔):閉合。闢(辟):開啟。
[72]銘(銘)可鑑(jiàn)兮金緘(緘)口:出自《孔子家語·觀周》:“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焙笠蛑^閉口不言為“緘口”。鑑,亦作“鑒”,本義為鏡子。文中引申為借鑒。《詩(詩)》可觀(觀)兮垣(yuán)屬(屬)耳:謂以耳附墻,竊聽人言。出自《詩·小雅·小弁》:“君子無易由言,耳屬于垣?!庇^,鑒戒;借鑒。垣,矮墻。屬耳,以耳觸物。常謂竊聽。
[73] 食其(yì jī):即酈食其(前268~前204),陳留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西南)人,是漢王劉邦的謀臣,因游說齊王田廣停戰(zhàn),而漢卻賡續(xù)攻齊,田廣大怒,將之烹殺。伍被(pí)(?~122):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的謀士。劉安后來想謀反,召見伍被策劃。被用昔日子胥諫吳王,吳王不用其計而被迫自殺的故事諫劉安,安憤怒,囚被的父母三個月。后劉安謀反事泄,伍被被告與劉安謀反,被捕。天子以伍被對漢有溢美之辭,欲不誅。御史大夫張湯進言說:“伍被為劉安設(shè)計謀反,罪不能赦”。遂誅被。
[74] 禰(禰)衡(173~198):字正平,平原郡(今山東臨邑)人(《山東通志》載禰衡為今樂陵人)。東漢末年名士,文學(xué)家。與孔融等人親善。因出言不遜觸怒曹操,被遣送至荊州劉表處,后又因出言不遜,被送至江夏太守黃祖處,終為黃祖所殺,終年26歲。灌夫:字仲孺,西漢人,初以勇武聞名,為人剛直不阿,好飲酒罵人。七國之亂時,與父俱從軍,以功任中郎將,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任太仆。次年徙為燕相,坐法免官。喜任俠,家財錢數(shù)千萬,食客日數(shù)十百人,橫暴潁川,與丞相田蚡不和,后因在蚡處使酒罵座,戲侮田蚡,為蚡所劾,以不敬罪族誅。
[75] 行世:處世。何有:“何難之有”的省稱。
[76] 鋒(鋒):鋒芒;勢頭。攢(攢):簇聚;聚集。霏屑:出自《晉書·胡毋輔之傳》:“胡毋輔之字彥國……與王澄、王敦、庾敳俱為太尉王衍所昵,號曰四友。澄嘗與人書曰:‘彥國吐佳言如鋸木屑,霏霏不絶?!焙笥谩蚌肌敝柑咸喜唤^的談吐。
[77] 辯(辯):文辭雄辯。
[78] 擊(擊)鼓而求亡:打著鼓去尋找逃亡的人。比喻做法和初衷背道而馳。出自《莊子·天道》:“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馳(馳):追逐。
[79] 祇(zhǐ):但;只。
[80]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離席起立,以示敬意。逡巡:倒退而行,形容恭順的樣子。
[81] 聳(聳)然:驚懼貌。不肖:不成材。曉(曉)然若披肓而見(見)大曜也:意思是就好像撥開盲翳而重見光明。披,打開。句中“披肓”之“肓”字疑為“盲”。曜,明亮。
【譯文】
有一個叫做獨觀的隱士,他閉門隱居,總好像害怕什么似的??吹轿矬w會害怕,看到影子也會害怕。舉手投足,沒有一樣不害怕。沖默先生拜訪他,問他(這樣害怕)的原因。
獨觀處士說:“天地之內(nèi),哪樣?xùn)|西不令人畏懼呢?有的頭頂生角、口生長牙,有的披散翅膀、長足騰躍,有的蠢蠢蠕動,(這些東西)種類繁多。吝惜生命,都各自懼怕不同的物類。鳥在天上害怕鷹,魚在水中害怕水獺,兔子害怕獵犬,狼畏懼猛獸,鹿會受到虎的威嚇,蛇害怕豬。沒有比虎豹更兇猛的動物了,但它遇到狻猊還要奔跑逃命。這類情況這么多,難以詳細(xì)地述說與記載。動物本來就是如此,人也是這樣。沒有人比君主更尊貴,(君主)還害怕上天。對神祇莊重敬慎,日夜保持恭敬。君和臣,就像朝堂的臺階一樣。由臺階到地面,低與高差距懸殊。地位低的人害怕地位高的,在后面的人畏懼在前面的人。計較到尺寸,沒有不害怕的。
為何人世間的道路如此險峻,紛繁的思緒雜亂顛倒。頭冠被墊在鞋底當(dāng)草墊,甈壺被放在鼎的前面。瘸腿的驢子和駿馬被套在一個軛上,像敦洽犨麋那樣丑陋的人和像子都一樣的美男子被同列在一個筵席上。下人怠慢侮犯尊長,靠近小人、疏遠(yuǎn)賢才。無中生有的誹謗日益嚴(yán)重,暗中陷害他人的毒氣像動物身上發(fā)出的膻腥之氣越來越惡臭。何況以我微不足道的身軀,卻處身于這廣大的天地之間。別人靈巧,我笨拙,我勢單力薄而別人人多勢眾。我踏上土地,土地就生出荊棘,變成了令人生畏之途。如果放縱身軀行走而不害怕,大概十步之中有九步被排擠。多令人畏懼啊,能不害怕嗎?我要堅守清高的操守去遠(yuǎn)方隱居,遠(yuǎn)離這人世間,在遼闊空蕩的原野中游蕩,您認(rèn)為怎么樣呢?”
沖默先生傲然地倚靠著幾案笑著說:“我則和你不一樣。上天的威嚴(yán),我不畏懼;君主的尊貴,我不畏懼;強盜攔路,我不害怕;猛虎磨牙,我也不害怕?!?/p>
(沖默先生) 話還沒說完,獨觀處士驚訝地站起來說:“錯了?。∧鷽]有估量您自己?。≌f得多么輕率?。∩咸煜乱暽茞?,假如大怒,震雷突然發(fā)作。暴風(fēng)夾雜其中,飛沙走石。如盲如聾的海與山,在一瞬間相互撞擊。電光的利刃疾速劃過,(在天空中)留下的光也疾閃而過。發(fā)出‘劃’‘剨’的巨響,仿佛天地都裂開了。(召喚)六丁之神來進攻以增加威勢,即使是周成王也會嚇得失去魂魄。都會像劉備那樣,因受驚而掉落手中的餐具來掩蓋意圖。誰能(像夏侯玄那樣在被閃電擊中柱子,衣服燒焦之時)靠著柱子泰然自若呢。這就是上天的威儀顯赫盛大啊,您說不害怕,是為什么呢?”沖默先生說:“恪守正道而不欺騙,那么上天不會威嚇我,我為什么要害怕他呢?”獨觀處士說:“君主亮晃晃的金床,軍帳中讓人勤勉努力的座椅,被帶在警戒的道路上巡邏的更鼓,羽林軍列隊于宮門前,插好旗幟擺好兵器,帝王出入時警戒清道,禁止行人。左邊是戴著法冠的御史,右邊是拿著史筆的執(zhí)法官吏,恭敬嚴(yán)肅,百官都井然有序。如此,(君主)在盛怒時(好似)霜雪降臨,在呵責(zé)時(好像)風(fēng)雷奔馳。(臣子)有一點不恭敬,就會招禍滅族。這就是天子讓人戰(zhàn)栗的威嚴(yán),您也不畏懼?”沖默先生說:“君主尊貴,臣子卑微,關(guān)系好像帽子和鞋子。處在下位的臣子侍奉處在上位的君主,朝拜進謁合乎禮儀的標(biāo)準(zhǔn)。遠(yuǎn)望就挺直上身,拜見就行頓首之禮,接受命令和教導(dǎo)就更畢恭畢敬,身當(dāng)其事,善于守職。如此,那么君主的威嚴(yán)有什么呢?臣子又有什么害怕的呢?”獨觀處士說:“像戰(zhàn)國時的孟賁和夏育一類的人,發(fā)怒時像狼一樣盯著敵人,一撕一咬,像狂風(fēng)疾馳。像聶隱娘一樣在白日殺人,鮮血流在集市的道路上。余威還沒有散盡,便放縱驕橫。眼睛像要裂開迸出火星,頭發(fā)直立著像荊棘一樣。腳下踩住老虎割掉皮毛,用手擊打熊以至其大腿裂開。輕視舞劍的項莊,瞧不起完璧歸趙的藺相如。這就是刺客的強橫兇暴,您也不害怕嗎?”先生說:“就像婁師德一樣讓臉上的唾沫自然風(fēng)干,像韓信一樣彎下身體爬出兩胯之間。保持謙虛的心態(tài)而行動于世,我不違逆別人,別人從哪里發(fā)怒呢?這也不足為懼?!碧幨空f:“育子的母虎走出洞穴,尋找獵物而舔其血。磨練爪牙,發(fā)出響亮清脆的聲音。咆哮一聲,狂風(fēng)便起;掃視一眼,像電光閃過。沒有翅膀卻能騰飛,很遠(yuǎn)才停下。即使是善于搏虎的馮婦,也喪失魂魄和勇氣。這種發(fā)怒的猛虎,您認(rèn)為怎么樣?”沖默先生說:“有所設(shè)置,有捕獸用的夾子進行捕捉,這也不足為懼?!?/p>
獨觀處士說:“既然如此,那么先生所害怕的,究竟是什么呢?有害怕的事物還是沒有呢?”沖默先生說:“我又怎么會沒有(害怕的事物)呢?我所害怕的,不在于外物,只是關(guān)系到自身。(口的)下面是下巴,上面是鼻子,中間是牙齒,外面是嘴唇。一開一閉,就像門戶一樣。食物由此進入,聲音由此發(fā)出。實在是不能沒有它,卻也不能不害怕它。孔子記載的金人三緘其口的銘言值得借鑒;《詩經(jīng)》中君子不要輕易說話以防隔墻有耳的話也值得借鑒。說話和沉默,是榮耀和恥辱的來源。酈食其(因游說)被烹殺,伍被也因(失言)而死。禰衡因(出言不遜)而死亡,灌夫也因言語而被處以棄市之刑。因此,圣人不害怕于人,只害怕于口。如果能夠謹(jǐn)慎其言,對于處世又有何難?,F(xiàn)今處士放縱言辭,鋒芒集聚,話語滔滔不絕。談?wù)撊松缆返碾U易,議論人世間的是是非非。誠然是文辭雄辯,說得很好。但是言語能毀人聲譽,言語中能生出禍患。一個人希望能用巧言善辯幸免一時,但這就好像打著鼓去追尋逃亡的人一樣,對于快速追到逃犯毫無益處。我暗笑處士您聲揚有所畏懼而實際上沒有,害怕禍患卻是在自己招致(禍患)。”
獨觀處士聽了這些,恭敬地離席,表現(xiàn)出驚懼的神色說:“我沒有才能,現(xiàn)今聽聞先生的教誨,就好像撥開盲翳而重見光明(那樣豁然開朗)。”
【賞析】
《畏賦》是所見李奎報辭賦作品中篇幅最長、極具藝術(shù)特色的一篇大賦。該賦通過設(shè)置獨觀處士和沖默先生兩個虛構(gòu)人物關(guān)于“何物可畏”的探討,提出“口為可畏之物”的觀點并勸誡世人要“慎言”。這篇賦以主客問答形式結(jié)構(gòu)全篇,韻散結(jié)合,音韻協(xié)調(diào),鋪陳而有節(jié)制,在體式、用韻和句形上都有漢大賦的特點,是古代朝鮮辭賦史上一篇難得的佳作。
全文可分為七段,開篇設(shè)置了獨觀處士和沖默先生兩個人物,交代了獨觀處士無所不畏的生活狀態(tài)和沖默先生的造訪。并由此展開了關(guān)于“畏”的爭論。獨觀處士認(rèn)為,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有所畏懼,第二段中,他列舉了鳥、魚、兔、狼、鹿、蛇、虎豹等動物的所畏之處,并由物及人,“物固然矣,人亦有焉”,人物不論地位高低,“揆尺計寸,莫不畏旃”。在廣泛地論述完動物和人之后,第三段中,獨觀處士將視線轉(zhuǎn)移到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感嘆世路艱辛,“理緒倒顛”。并指出自己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黑白、是非不分、賢愚顛倒的時代,充斥著“鉆皮之謗”和“射影之毒”,自己“踏地生梗,皆成畏途”,在這樣一個危難境地,只能夠“介立高蹈,背耦離徒”。李奎報生活在高麗朝備受沖擊的年代,官場黑暗、武臣專權(quán)、農(nóng)民起義頻繁并屢受外族侵凌,再加上李奎報自身耿直狂放的性格,所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李奎報也幾乎就是“踏地生梗,皆成畏途”。這里,李奎報實際上是借沖默先生之口感嘆自己所處時代的可怖。第四段中,沖默先生表達(dá)了自己和獨觀處士不同的觀點,認(rèn)為普遍覺得“可畏”的上天、君主、暴客、猛虎都不可畏。接下來第五段中,獨觀處士分別從上天、君主、暴客、猛虎四個方面對沖默先生的觀點加以反駁,然而,沖默先生對其層層設(shè)問給予了有理有據(jù)的回答。在第六段中,獨觀處士懷疑沖默先生有無可畏之處,沖默先生才道出真意:“唯畏于口”。認(rèn)為“口能覆身,言出禍隨”,“聲其畏而實無有也,惡其禍而祇自招之”。最后一段中,獨觀處士恍然大悟,謹(jǐn)遵教誨。賦中提出的“畏于口”、“慎言”的忠告可能是李奎報在經(jīng)歷了坎坷的仕途之后的切身體會。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薄吧餮浴钡闹腋媾c勸誡在今天仍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
《畏賦》是一篇大賦,具有典型的漢大賦的特征。
首先,以設(shè)辭問答結(jié)構(gòu)全篇?!段焚x》全文都是以獨觀處士和沖默先生的對話來結(jié)構(gòu)的,通過層層設(shè)問,層層作答,針鋒相對,提出最后的觀點。這在漢大賦中比比皆是,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揚雄的《長楊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等。
其次,韻散結(jié)合。漢大賦中,一般分為首、中、尾三大部分,首部多用散文句式,交代緣由、引出話題。中部則由大段的韻文組成,構(gòu)成賦的主體,尾部則以散句結(jié)尾,“曲終奏雅”,在結(jié)束全文之時托出作者的真意。《畏賦》即是如此。首部為第一段,說明緣由,引出“畏”的話題。中部即為二、三、四、五段。這一部分整體上多為韻文,如:“物固然矣,人亦有焉?!癯哂嫶?,莫不畏旃?!薄昂缆分畭亷K兮,紛理緖之倒顛?!梁?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7/15/2016055929687.jpg" />乎,能不畏乎?”等。當(dāng)然,中部之內(nèi),也呈現(xiàn)出韻散結(jié)合的特征。韻文中句句用韻、隔句用韻、兩句一韻和三句一韻和首尾用韻都有運用,音韻和諧。在講求用韻的同時,句式也顯得靈活多變,三、四、五、六、七字句相雜使用,長短兼行,句式靈活自由。第五段中即是如此。尾部是第六、七段,第六、七段收攝全篇,道出了文章真意,在句式上靈活自由,散句居多。
再次,表明諷諭之意,即諷諭了由口而出的禍患是猛于上天、君主、暴客、猛虎的。由此可見,言論不自由的現(xiàn)實是何等的殘酷。班固在《兩都賦》中說:“或曰:賦者,古詩之流也。……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楊,著于后嗣,抑亦《雅》《頌》之亞也。”賦在政治方面的功用就是頌德諷失,《畏賦》也不例外,具有較強的諷諭之意,并且在表達(dá)這種諷諭之意時,通過表面上鋪陳、夸飾的肯定方式去表達(dá)實際上的否定意圖,如文中對君王之怒的描繪:“于皇上帝降監(jiān)善惡,設(shè)或震怒,雷霆暴作。烈風(fēng)間之,飛沙走石。盲海聾山,激薄忽霍。電刃所掣,遺光儵爚。劃若天裂,剨似地拆。擊六丁以增威,雖周成猶褫魄?!睒O盡鋪陳夸張之能事,然而,表面上要突出帝王威嚴(yán)無比,之后再否定它,以此說明君王的威嚴(yán)和威怒不是最可怕的。對于勇士、猛獸、暴客的夸張鋪飾也是這樣,都是先肯定、后否定,以此來說明“口之可畏”。這種以肯定—否定的結(jié)構(gòu)形式的表達(dá)方式在漢大賦中也比比皆是,如《子虛賦》、《上林賦》等。
雖然《畏賦》具有典型的漢大賦的特征,但是它和多數(shù)漢大賦極盡鋪張、辭藻繁復(fù)的特點還有區(qū)別。相比而言,《畏賦》在鋪陳夸張上有所節(jié)制,給人恰到好處之感,這與李奎報在創(chuàng)作上反對一味雕琢的創(chuàng)作觀念有關(guān)。李奎報曾說:“攬華遺其實,所以失詩旨”。即認(rèn)為過分注重形式而忽略內(nèi)容,是會失去詩之要旨的。相比那些辭藻繁復(fù)華麗的漢賦,《畏賦》在鋪飾辭藻上的節(jié)制顯得更為可貴。
此外,《畏賦》在藝術(shù)上的另一大特色即是典故運用的廣博與恰切。李奎報自幼熟識中國經(jīng)典,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深刻,因此在辭賦作品中對典故的運用十分嫻熟。《畏賦》中典故的運用達(dá)到了二十多處,來源有《詩經(jīng)》、《孟子》、《莊子》、《世說新語》、《前漢書》、《后漢書》、《史記》、《新唐書》等。如“射影”、“項莊之劍舞”、“唾面待干”等等。《畏賦》中,典故的運用不僅廣博,而且運用得十分貼切,起到了良好的表達(dá)效果。如沖默先生談及面對刺客之強暴時,僅僅用“唾面待干,出胯俛就”八個字就找到了解決辦法。通過婁師德和韓信的典故說明面對暴客之時,只需保持隱忍順從即可??梢?,典故運用的含蓄、凝練。
總之,《畏賦》是一篇體式規(guī)整、音韻協(xié)調(diào)、鋪陳而有節(jié)制的大賦作品,極具藝術(shù)特色。崔滋在《補閑集》中評價李奎報說“觀其詩文,如日月不足譽”,從本文來看,李奎報當(dāng)之無愧。
放蟬賦
【原文】
彼黠者蛛,厥類繁滋[1]。孰賦爾以機巧,養(yǎng)丸腹於網(wǎng)絲[2]。有蟬見絓,其聲最悲[3]。我不忍聞,放之使飛。
傍有人兮誰氏子,仍詰予以致辭[4]:“惟茲二物,等蟲之微[5]。跦於子何損,蟬於子何裨[6]。惟蟬之活,乃蛛之飢。此雖德君,彼必冤之。孰謂子智,胡放此爲(wèi)?”
予初矉額而不答,俄吐一言以釋疑[7]:蛛之性貪,蟬之質(zhì)清。飽之意難盈,吸露之腸何營[8]。以貪汚而逼清,所不忍於吾情[9]。何吐緖之至纖,雖離婁猶不容晴[10]。矧茲蟲之不慧,豈覘視之能精[11]。將飛過而忽罥,翅拍拍以愈嬰[12]。彼營營之靑蠅,紛逐臭而慕腥[13]。蝶貪芳以輕狂,隨風(fēng)上下而不停[14]。雖見罹而何尤,原厥咎本乎有求[15]。汝獨與物而無競,胡爲(wèi)遭此拘囚[16]。解爾之纏縛,囑汝以綢繆[17]。遡喬林而好去,擇美蔭之清幽[18]。移不可屢兮,有此網(wǎng)蟲之窺窬[19]。居不可久兮,螗蜋在後[20]。以爾謀愼爾去就,然後無尤[21]。
【題解】
《放蟬賦》是李奎報所存辭賦作品中篇幅最短的一篇抒情小賦?!胺畔s”即“把蟬放飛”。全文記敘了關(guān)于“我”和“誰氏子”就是否應(yīng)該放飛被蛛網(wǎng)所掛的蟬的討論,贊美了蟬的高潔品質(zhì),并叮囑被放飛的蟬要謹(jǐn)慎前行,表達(dá)出作者在黑暗的官場中也要擦亮雙眼、謹(jǐn)慎前行的自警之意。
【注釋】
[1] 黠:狡猾。繁滋:繁殖滋生。
[2] 機(機)巧:聰慧靈巧。
[3] 絓:通“掛”。絆??;掛礙。
[4] 傍(pánɡ):旁邊;側(cè)近。誰(誰)氏子:指不知名的人,猶某家子。詰(詰):追問;詢問。
[5] 等:等同;同樣。
[6] 跦於(于)子何損(損),蟬(蟬)於(于)子何裨:意思是蜘蛛對您有什么損害,蟬又對您有什么裨益呢?跦,疑為“蛛”。裨,補益。
[7] 矉:通“顰”,皺眉。一言:一番話。
[8] :同“規(guī)”,謀求;謀劃。營(營):需求;謀求。
[9] 貪汚(貪污):貪利。
[10] 纖(纖):細(xì)?。晃⒓?xì)。離婁(離婁):傳說中的視力特強的人。容:適宜;可以;允許。晴:疑為“睛”之誤,指視力。
[11] 覘(覘)(chān)視(視):窺視,探看。精:明白。
[12] 罥(juàn):纏繞。拍拍:象聲詞。鼓翅起飛聲。嬰(嬰):糾纏;羈絆。
[13] 營營(營營):象聲詞。
[14] 輕(輕)狂:放浪輕浮。
[15] 罹:憂懼的事;苦難。尤:責(zé)備;怪罪。原:推究;考究。
[16] 拘囚:拘束;束縛。
[17] 纏縛(纏縛):纏繞束縛。綢繆(綢繆):情意殷切。
[18] 喬(喬)林:樹木高大的叢林。好去:送別之詞。猶言好走,一路平安。美蔭(蔭):濃蔭。
[19] 屢(屢):急速。窺(窺)窬:覬覦。
[20] 螗蜋在後(后):即“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典故,比喻只顧眼前而忽視身后隱藏的危險。出自《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zhí)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p>
[21] 去就:離去或接近。尤:過失;罪愆。
【譯文】
那狡猾的蜘蛛,繁殖滋生。是誰將那機巧賦予了它們,用絲網(wǎng)(捕食)來供養(yǎng)彈丸大的小腹。一只蟬被蛛網(wǎng)掛住了,它的叫聲很悲慘。我不忍心聽,便把蟬放開讓它飛走了。
旁邊有一個不知名的人,質(zhì)問我說:“蜘蛛和蟬這兩個東西,同樣都是小昆蟲。蜘蛛對您有什么損害,蟬又對您有什么裨益呢?讓蟬活命了,蜘蛛就得挨餓。給蟬放生的行為雖然使您積了德,那蜘蛛一定因此而含冤了。誰說您有智慧,為什么放了蟬呢?”
我最初皺眉而不應(yīng)答,過了一會兒,說了一番話來消除(他的)疑惑:蜘蛛本性貪婪,而蟬本質(zhì)清高。(蜘蛛的)口腹之欲難以滿足,而(蟬)吸吮清露的肚腸又營求什么呢?用貪利之心去逼迫高潔,這是我的情感所不能容忍的。蜘蛛為何吐出如此纖細(xì)的絲,即使是離婁這樣視力好的人也看不清。況且蟬不聰慧,(那絲網(wǎng))怎是仔細(xì)看就能看清的呢?在將要飛過去的時候被纏繞,拍動翅膀來擺脫束縛。那些嗡嗡飛行的青蠅,紛紛追慕腥臭之物。蝴蝶不停地隨風(fēng)上下飛舞。(這些昆蟲)即使遇到災(zāi)難又有什么奇怪的呢?推究這種災(zāi)禍的根源在于有所貪求。而你(蟬)獨獨與他物沒有競爭,為什么要遭受這種束縛呢?解開纏繞你的束縛,情意殷切地叮囑你:沿著樹木高大的叢林一路走好,選擇清幽的濃蔭棲居。飛動時不能太急速,有蜘蛛這樣能織網(wǎng)的蟲子覬覦著。停留也不能太久,要小心螳螂在后。用你的謀略謹(jǐn)慎地考慮你的去留,才不會再有過失。
【賞析】
在中國古代文學(xué)中,蟬歷來是被文人們爭相歌詠的對象,自《詩經(jīng)》“四月秀葽,五月鳴蜩”(《豳風(fēng)·七月》)、“菀彼柳斯,鳴蜩嘒嘒”(《小雅·節(jié)南山之什》)開始,到曹植的《蟬賦》,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古代文人一般都借助蟬的意象來表達(dá)悲秋之嘆、吟詠高潔之質(zhì)或寄托長生之夢。文學(xué)作品中,蟬由于其“饑噏晨風(fēng),渴飲朝露”(晉溫嶠《蟬賦》)的自然習(xí)性,往往被擬人化,被視為高潔品質(zhì)的化身,成為具有道德人格的代名詞。
古代朝鮮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蟬也成為了古代朝鮮文人用來表達(dá)心志的一個意象。李奎報的《放蟬賦》是一篇抒情小賦,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記敘了關(guān)于“我”和“誰氏子”就是否應(yīng)該放飛被蛛網(wǎng)所掛的蟬而展開的討論,贊美了蟬的高潔品質(zhì),并叮囑被放飛的蟬要謹(jǐn)慎前行。本賦實際上是以蟬自況,表達(dá)作者在官場上要像蟬一樣保持高潔的品性,時刻要謹(jǐn)小慎微、防備潛在危險的感懷。李奎報性格耿直狂放,在黑暗的官場中屢遭誣陷和排擠,就好比“與物而無競”卻“遭此拘囚”的蟬一樣。文中對蟬的忠告與教誨即是作者在經(jīng)歷官場險惡之后的深刻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