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悲苦的家世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帝國主義用炮艦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訂立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鴉片戰(zhàn)爭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從此西方侵略者紛至沓來,發(fā)動一次又一次對中國的戰(zhàn)爭,把中國一步步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淵。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加劇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爭奪。1900年,英、美、法、德、俄、日、意、奧八國聯(lián)軍發(fā)動侵略中國的戰(zhàn)爭。侵略軍所到之處,進行野蠻的燒殺淫掠,北京城尸橫遍野,遭受空前的洗劫。帝國主義在中國領土大肆掠奪,爭奪地盤,把中國推向了瀕臨亡國滅種的境地。
從1840年到1905年的65年中,幾乎所有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強國都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強迫中國簽訂一個比一個苛刻的不平等條約,強迫中國割地、賠款,貪婪地攫取在中國的種種特權。這些國家對中國不斷加強軍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方面的侵略。僅支付戰(zhàn)爭賠款一項,中國就損失白銀十幾億兩,而當時清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不過8000多萬兩白銀。
江蘇不僅受到西方殖民者無孔不入的經(jīng)濟滲透和剝削,還因“富名”在外,被迫替清政府分擔大量賠款和外債。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一次就分擔400萬銀圓賠款,占《南京條約》規(guī)定清政府賠款總額的19%。以后又年年替清政府賠款還債。直到清王朝被推翻的1911年,江蘇還分攤到“應”代為“償付”1131多萬兩銀子的賠款和債款,占全國當年應付賠款、債款總額的22.1%,當年江蘇預算支出的41.1%,成了江蘇沉重不堪的財政負擔。江蘇廣大農民因不堪忍受官僚、地主沉重無比的壓榨,加之水、旱、蟲災不斷,日日掙扎在死亡線上。
史硯芬出生地
在這風雨飄搖、山河破碎的衰弱國運下,這個江南的冬季感覺格外寒冷,雖然臨近春節(jié),卻沒有迎接新年的喜悅和熱鬧氛圍。衰敗、凄苦、愁緒籠罩著鄉(xiāng)村。1904年的1月29日,離春節(jié)還有十幾天,史硯芬出生在宜興縣官林鎮(zhèn)義莊村。
義莊村位于官林東南部宜金公路西側,是一個聚居著四五百戶人家的大村。相傳義莊為陳氏莊園,建有農舍,設有義倉。元代溧陽埭頭史氏“祥三公”入贅陳家,居住于此,世代繁衍,形成村落。因“祥三公”重義氣并建有義倉而得義莊之名。義莊是史氏宗族聚居之地,史姓數(shù)百家聚族而居,素有“義莊史家”之稱。史硯芬正是埭頭史氏58世孫。
史氏原為宜興望族之一,與芮氏、儲氏、孫氏諸大族一起左右著官林地區(qū)的生產和經(jīng)濟命脈。物換星移,時乖命蹇。史硯芬家到了祖父史燮臣這一代逐漸衰敗、貧困起來。村上除了10余戶人家是所謂書香世澤,不事生產,過著高人一等、剝削有閑的生活外,大多數(shù)的人家都處在被剝削、被壓迫的境地,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
史硯芬的祖父是個正直勇敢、疾惡如仇、富有反抗精神的人。他希望通過抗爭改變自己的命運。在致力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太平軍到達宜興后,他也毅然加入了太平軍的隊伍。
1853年,洪秀全在南京建立了與清王朝對峙的太平天國政權,頒布了中國農民運動史上第一個完整的土地綱領——《天朝田畝制度》,明確主張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實行人人有田種,人人有飯吃,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太平天國的這一土地綱領雖因帶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實踐中難以施行,但其“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原則反映了千百年來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愿望,對于發(fā)動和鼓舞廣大農民參加反封建斗爭起了積極的作用。史硯芬的祖父雖然在鄉(xiāng)間并不懂得多少民族危亡的大道理,但對鄉(xiāng)間農民的疾苦他是深切地感受到了。他覺得太平天國的主張能讓百姓“耕者有其田”,是正確的,應該擁護。正是受到這樣的鼓舞,他參加了太平軍,希望通過革命獲得土地,改變自己的命運。但由于這一制度本身的局限性,背離了中國近代社會的發(fā)展,因此它并沒有給農民帶來任何實質性的改變。太平天國運動爆發(fā)在中國已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時代,由于農民本身的局限性,再加上內部斗爭,最終被中外反動勢力聯(lián)合絞殺了。
因為太平軍是反抗清政府的,故被清王朝統(tǒng)治者蔑稱為“長毛”。成者王,敗者寇。參加過太平天國、敢于與朝廷為敵的人,在清王朝維護者的眼里自然也就是“孽障”了。而太平軍當年到達宜興時,曾強令老百姓剪辮子,否則就要殺頭,清軍也放出話來,誰剪辮子就殺頭。結果,沒剪辮子的被太平軍殺了,剪了辮子的后來又被清軍殺了。以至于宜興農村一片荒蕪,十室九空。因此,失敗后的太平軍在百姓眼里也是不那么受歡迎的。而參加過太平軍的人,更是會受到歧視和白眼。史硯芬的祖父希冀得到土地、過上平等幸福日子的愿望不僅沒有實現(xiàn),反而家道中落,日漸貧困起來,在鄉(xiāng)間飽受冷眼。史硯芬的父親史福增雖想有所作為,但在這樣的背景下也無可奈何。
盡管世道艱難,生活困苦,史家長孫史硯芬的出生,還是給這個落魄、苦難的家庭增添了些許的喜氣。史硯芬母親是宜興本縣張渚人,出身書香門第,知書達理,生下史硯芬后,又陸續(xù)生了一個女兒史如孟和一個兒子史硯蕓。由于史硯芬父親身體孱弱,全家基本是老弱婦孺,史母毅然承擔起家庭的重擔,她一面操持家務,將各處打理得井井有條,不僅耕種著家里的幾畝薄地,在閑時還做些紡織和女紅,總算是維持生計。
史硯芬的母親性情堅韌,為人賢惠,把振興家族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們身上,所以雖然家境貧寒,但對史硯芬的家教極嚴,常教導他要自尊自愛、自立自強,要做一個正直、誠懇的人,不準他與村上不務正業(yè)的人在一起。那時的宜興城鄉(xiāng)深受煙、賭、酒“三害”荼毒。義莊村上有個叫“橋頭”的地方比較熱鬧,有小店、茶館,那里人多嘴雜、良莠不齊,母親是從不允許他去的,怕他沾染上不良的習慣。
史硯芬家在村上沒有地位,經(jīng)常受到其他大族勢力和本族大戶的欺凌和打壓。史硯芬從小便飽嘗辛酸。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苦讓史硯芬顯得比同齡人成熟、穩(wěn)重,不茍言笑。隨著年歲的增長,他看到了更多的社會黑暗和不公。村中有權有勢的人不事生產,過著安逸閑適的生活,甚至吸毒、賭博。這些現(xiàn)象讓史硯芬深惡痛絕,也喚起他對公平和正義的追求。這些都為他日后參加革命、為勞苦大眾謀福祉打下堅實的基礎。史硯芬從小就聽祖母講述著爺爺?shù)墓适麻L大,知道了太平軍的一些英勇事跡,也萌生了長大后要像爺爺一樣當英雄,除暴安良、救貧濟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