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故鄉(xiāng)

王蒙自傳第1部:半生多事 作者:王蒙 著


1.故鄉(xiāng)

我是出生在北京沙灘的,那時父親正在北京大學讀書,母親也在北京上學。但是我很認真地每次都強調自己是河北省滄州市(原地區(qū))南皮縣潞灌鄉(xiāng)龍?zhí)么迦?,我樂于用地道的憨魯的龍?zhí)绵l(xiāng)音說:“俺是龍?zhí)脙旱摹!蔽乙挥袡C會就要表明,我最愛聽的戲曲品種是“大放悲聲”、蒼涼寂寞的河北梆子。我不想回避這個根,我必須正視和抓住這個根,它既親切又痛苦,既沉重又莊嚴,它是我的出發(fā)點、我的背景、我的許多選擇與衡量的依據,它,我要說,也是我的原罪,我的隱痛。我為之同情也為之扼腕:我們的家鄉(xiāng)人,我們的先人,尤其是我的父母。

我出生后過了一兩年,我被父母帶回了老家。我至今有記憶,也是我有生以來的最初記憶,我的存在應是從此開始。而我的從小的困惑是在這些記憶以前,那個叫作王蒙的“我”在哪里。而如果此前并無王蒙的自我意識與我的自我意識,那么這個“我”的意識——其后甚至有了姓名,煞有介事——又是從哪里掉下來的呢?

我在夏日睡午覺,我被兩只黑貓嚇醒了,兩只黑貓的眼睛是亮晶晶的棕紅色。有點血腥,有點兇險。我不能斷定的是是否我們在老家當真養(yǎng)著這樣的貓。

我還有一個夢,在老家房后的梨園里(家人稱為后園子)玩耍,一腳陷入了一個大坑,我嚇醒了。我聞到了秋梨的氣息。

我記得祖母去世的一點情景,相信也是此年,也是夏日,在正房的相對比較大的廳堂里,許多人緊張地走來走去,說是奶奶死了。事后分析,這事情的發(fā)生大概是在凌晨,睡夢中被喚醒了,只記住了影影綽綽。

我的母親董敏對奶奶的印象不佳,一直稱為“老乞婆”。此外我對奶奶一無所知。我的父親王錦第(字少峰,又字曰生)提起奶奶抱極尊敬態(tài)度。父親是遺腹子,只見過他的母親而沒有見過他的父親。

很晚了我才弄清,我的祖父名叫王章峰,參加過公車上書,組織過“天足會”,提倡婦女不纏腳,算是康梁為首的改革派。

又有一個記憶涌現(xiàn)腦海:有一個詞:逃難?逃什么難?應是盧溝橋“七七事變”,是從北京往鄉(xiāng)下逃還是從鄉(xiāng)下往北京逃?我記不清也問不出來了。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就是說我對于故鄉(xiāng)的少量記憶來自我三歲以前的經歷。逃難時母親抱著我,坐著一輛馬拉轎車。我的記憶是夜間宿在大車店時聽到的馬匹的吃草聲和工人的鍘草聲,咔嚓,咔嚓,唰啦,唰啦……深夜,沉睡,我被咔嚓聲吵醒,我似乎聞到了干草和青草的氣息。有一匹大馬充斥著我的印象與記憶空間。

我斷定,我是先學會了說滄州——南皮話,后來上學才接受了北京話的,我雖然出生在北京,說話卻和胡同串子式的京油子不同,我的話更像后來學會的普通話——“官話”而不是北京原生土話。至今我有些話的發(fā)音與普通話有異,例如常常把“我覺著”的覺讀成上聲,疑出自“我攪著”的讀法。一直到十四五歲了,我回到家,與父母說的仍然是鄉(xiāng)下話,而我的弟弟妹妹就不會說這種鄉(xiāng)下話了。我的這些表現(xiàn)似乎是要大聲強調,我,我們的起點是何等地寒磣!我們的道路是何等地艱難!本來就是這樣土,這樣荒野,這樣貧窮落后愚昧,遠離現(xiàn)代,不承認這個,就是不承認現(xiàn)實。

也是許多年后,我去龍?zhí)玫臅r候,才聽鄉(xiāng)親告訴,我家原是孟村回族自治縣人。后因家中連續(xù)死人,為換風水來到了離南皮(縣城)遠離孟村近的潞灌。本人的一個革新意識,一個與穆斯林為鄰,密切相處,看來都有遺傳基因。

一九八四年我首次在長大成人之后回到南皮——潞灌——龍?zhí)?。我看到的是白花花的貧瘠的堿地,連接待我的鄉(xiāng)干部也是衣無完帛,補丁已經蓋不上窟窿,衣褲上破綻露肉,房屋東倒西歪。我從縣志上讀到當地的地名與人名,趙坨子、李石頭……還有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的民謠:

蛋,上腳搓,

俺是你兄弟,你是俺哥。

打壺酒,咱倆喝。

喝醉了,打老婆。

打死(sā)老婆怎么過?

有錢的(dí),再說個。(王注,家鄉(xiāng)人稱娶媳婦為說個媳婦)

沒(mǘ)錢的,背上鼓子唱秧歌。

至今,讀起這首民謠,我仍然為之怦怦然。這就是我的老家,這就是北方的農村,這就是不太久前的作為偉大中華民族的后人的我們中多數人的生活。

而父親常常帶幾分神經質地告訴我,他小時候上廁所沒有衛(wèi)生紙可用,連石頭土塊也用光了,于是人們大便后在附近的破墻上蹭腚(肛門),結果一堵破墻的一角變得光滑锃亮。

這次回老家也找出一點事,一位年輕的當地農民數次來北京找我,他拿出判決書,告訴我他的哥哥因為盜竊牛只被判了刑,他生活困難。他不相信我沒有“權力”使乃兄釋放與給他解決掙現(xiàn)錢的工作崗位。我?guī)退娇h里一個建筑工地做工,他不干。他后來又談他的先人曾被侵華日軍抓到日本當勞工,如何索賠的問題,我也未能給以明確的指引。我面對故鄉(xiāng),面對農民,低頭尋思,拼命解釋,一籌莫展,更像是在推托。

二〇〇五年春節(jié),我與在京的親屬共訪龍?zhí)?。已經面貌一新,治理次生鹽堿化成績顯著,經過挖溝排堿,土地已經不見堿漬,到處都有塑料大棚之類的農業(yè)生產設施。鄉(xiāng)親們穿得囫囫圇圇,有的穿著皮夾克。新房很多。南皮的燈泡廠、汽車部件廠、針織廠、醬菜廠與縣醫(yī)院都搞得不錯。縣醫(yī)院新添的德國造CT掃描儀,比北京醫(yī)院的設備絲毫不差。龍?zhí)玫泥l(xiāng)親向我訴苦的是他們仍然喝著鹽堿苦水。與二十年前相比,已經是天上地下,我頗感欣慰。

但是我的子侄們紛紛私下里說:怎么這樣落后,改革開放在這里怎么沒有成果?他們的根據一是村子里的道路有許多泥濘,一是農民家里的家具極差,找不到幾把完整的椅子,更不要說沙發(fā)了。

南皮的一個鄰縣是同屬于滄州的吳橋,吳橋的一大出名之處是它的硬氣功,至今河北省的國際雜技節(jié)是以吳橋雜技節(jié)來命名的。我在文化部工作時批準了吳橋雜技學校的建立。家鄉(xiāng)人有習武的傳統(tǒng),家鄉(xiāng)話叫練把式,叫張跟頭豎直溜。這些都好。但是同時,我們的家鄉(xiāng)是清末義和團的一個基地,成為雜技成為武術的許多好東西,也極易帶著我們的父老鄉(xiāng)親走火入魔,投合我輩“中華當然高明,非蠻夷能望其項背”的集體潛意識。關鍵是文化科學常識的缺乏與自我評價上的不肯或不敢面對實際。

滄州下屬的黃驊縣由于修建海港而出名。黃驊與天津間有一大片葦坑,一望無際,說是當年這片葦坑里出沒著好幾撥土匪??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八路軍來收編他們,他們提出要與八路軍的干部赤身在蘆葦塘中過夜比賽喂蚊子,八路軍勝過了他們,他們乃進入了抗日隊伍。當然,這更像口頭傳說。

我不知道是由于習武而性情暴烈,還是由于性情急躁而習武。家鄉(xiāng)人說話嗓門大,像是吵架。家鄉(xiāng)人愛罵人,罵得千奇百怪花樣翻新,我在《活動變人形》一書中寫了一些,使高雅的冰心老人看了不爽。家鄉(xiāng)人還愛動手。一九八四年我坐著滄州文聯(lián)的車去滄州,路上因超速行駛受到交警攔阻,迎接我的一位寫作同行立即憤怒地下車與民警理論,好容易才勸解開。面包車恢復行駛以后,我的寫作同行還臉紅脖子粗地宣稱:“我要揍他!”

一位親戚嘲笑我們家人(說話嗓門大)說:“怎么個個像唱黑頭的?”我當然不能忍受這種侮辱,我立即反唇相譏:“我看你像是唱小旦的!”話雖然應對及時,不辱鄉(xiāng)梓,但是我至今的在家中突然動怒突然瞪眼之類的不良習慣,仍顯然與鄉(xiāng)風有關。

南皮出過一個大人物是張之洞,他的弟弟張之萬也很有名。在唐浩明的歷史小說《張之洞》里,寫到張之洞受到的教誨:“啟沃君心,恪守臣節(jié),厲行新政,不悖舊章”,我為之叫絕稱奇。啟沃是對上做宣傳啟蒙。恪守是講紀律講秩序。厲行是志在改革,向前看,一往無前。不悖是減少阻力,保持穩(wěn)定……中國嗎?深了去啦。

滄州是不是林沖發(fā)配的地方?我鬧不清楚。滄州倒是修了山神廟,供游人憑吊梁山好漢。可惜的是山神廟后面的背景竟是一道高壓輸電線。蔣子龍(滄縣)、柳溪(滄縣)、旅馬(馬來西亞)的女作家戴小華(青縣),歌唱家李雙江(南皮)、朱明瑛(南皮)都是滄州老鄉(xiāng)。

過去本地人嘲笑滄州,叫作:“一條大街一個樓,一個警察一個猴”。一條街是署前街,我姥姥家在此。一個樓是天主教會,舊稱“洋樓”,這里有早年的西醫(yī)醫(yī)院。日偽時期說是要弄什么動物園,搞了一只猴子來,底下就沒有下文了。

王任重同志是滄州相鄰的景州人,滄州的獅子景州的塔,東光縣的鐵菩薩,都很有名。滄州獅子是生鐵打造。揚首欲奔,形象生動。生鐵經數百年而不太銹,奇怪。后來為它修了遮曬遮雨的棚子,從此大銹,走向腐爛,再找什么專家研究也沒有轍了。

故鄉(xiāng)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詞兒。我完全不明白我為什么是滄州南皮人,這說明故鄉(xiāng)何處的問題不是一個可以用“為什么”來討論的合乎邏輯推理的問題。故鄉(xiāng)就是命運,就是天意,就是先驗的威嚴。故鄉(xiāng)一詞里包含著我的悲哀、屈辱、茫然與親切、熱烈,我要說是蝕骨的認同。

故鄉(xiāng)是我的發(fā)生圖,我個人的無極與太極,是我的最初的勢與能,最本初的元素,來自冥冥的第一推動力,是其后各種變化與生成的契機。我與我們,都是這樣開始的。

越是年長,我越是希望能夠與朋友共同重溫我的故鄉(xiāng)與初始,我的緣由與來由,我的最早(被?)設置的格式、定義、路徑和密碼,我希望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破譯。

而我之所以要有意識地強調自己的故鄉(xiāng)性和初始化,還由于,我已經隱隱感到,隨著個人與家庭生活的城市化首都化國際化,隨著社會的現(xiàn)代化全球化,隨著與時俱進與一日千里,我的過去、我的故鄉(xiāng)、我的初始將會淹沒,我的故鄉(xiāng)我的初始狀態(tài)由于乏善可陳而將被漠視、輕蔑和忘卻,我的童年的痛苦與心思,可憐的不開化的與傻氣的種種經驗和遺憾將被抹殺,我的此后的一切,將無法從根子上加以解釋和回味。而我與他人與讀者包括至愛親朋的交流,將留下一堵厚墻,留下一大段一大塊空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