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諸家《漢書》注考
班固《漢書》,義蘊宏深,文辭典雅,起元高祖,終于孝平王莽之誅,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綜其行事,旁貫五經(jīng),上下洽通,為春秋考紀、表、志、傳凡百篇。自永平中始受詔,潛精積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當世甚重其書,學者莫不諷誦焉。(1)
考班書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馬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伏于閣下,從昭受讀(2)。讀者,即今所謂音義之學,則其書之艱奧可知。自漢迄隋,代有名家、學者鉆研,幾與五經(jīng)等埒。
君治《魯詩》韋君章句,闕幘傳講《孝經(jīng)》、《論語》、《漢書》、《史記》、《左氏》、《國語》,廣學甄微,靡不貫綜,久游太學,藐然高厲。(《執(zhí)金吾丞任城武榮含和碑文》)
父防,字建公,雅好《漢書》名臣列傳,所諷誦者數(shù)十萬言。(《魏志司馬朗傳》注引司馬彪《序傳》)
劉殷有七子,五子各授一經(jīng),一子授《史記》,一子授《漢書》。一門之內(nèi),七業(yè)俱興。(《御覽》六百八引《晉書》)
南北朝學者,誦之尤勤。
東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讀班固《漢書》,苦假借不久,乃就姐夫劉緩乞丐客刺書翰紙末,手寫一本,軍府服其志尚,卒以《漢書》聞。(《顏氏家訓·勉學篇》)
精于《兩漢書》,時人稱為漢圣。(《北史·文苑·劉臻傳》)
或以之證經(jīng)術:
魏收之在議曹,與諸博士議宗廟事,引據(jù)《漢書》,博士笑曰:“未聞《漢書》得證經(jīng)術。”收便忿怒,都不復言,取《韋玄成傳》擲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尋之,達明,乃來謝曰:不謂玄成如此學也。(《顏氏家訓·勉學篇》)
或以之證誤文:
《漢書》:“御史府中列柏樹,常有野鳥數(shù)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朝夕鳥?!倍氖客`作鳥鳶用之。(3)(《顏氏家訓·文章篇》)
《漢書》云:中外福(見《司馬相如傳》)。字當從示。,安也,音匙匕之匙,義見《蒼雅》、《方言》。河北學士,皆云如此。而江南書本多誤從手,屬文者對偶,并為提攜之意,恐為誤也。(《顏氏家訓·書證篇》)
或以之考音讀:
邪者,未定之詞。《漢書》:是邪非邪(武帝李夫人歌,見《外戚傳》)之類是也。而北人即呼為也,亦為誤矣。(《顏氏家訓·音辭篇》)
或以之得字詁:
《商書湯誓》云:予則孥戮汝。孔安國《傳》云:古之用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今云孥戮,權以脅之,使勿犯也。按孥戮者,或以為奴,或加刑戮,無有所赦耳。此非孥子之孥,猶《周書·泰誓》稱“囚孥正士”,亦謂或囚或孥也,豈得復言并子俱囚也。又班固《漢書·季布傳》贊云:及至困亢奴僇茍活,蓋引《商書》之言以為折中矣。(《匡謬正俗》)
或以之征史例:
詳觀古今著述及評論,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無例,不可甲乙辨,后贊于理,近無所得,惟志可推耳。博贍不可及之,整理未必愧也。(4)(范曄《獄中與甥侄書》)
或以之資言談:
朝賢嘗上已禊洛?;騿柾鯘唬骸白蛴斡泻窝哉??”濟曰:張華善說《史》《漢》,裴論前言往行,袞袞可聽。王戎談子房、季札之間,超然玄著。(《晉書·王戎傳》)
觀其事不激詭,不抑抗,贍而不穢,詳而有體,使讀之者亹亹而不厭,信哉其能成名也。(5)
華棊上書曰:昔班固作《漢書》,文辭典雅,后劉珍、劉毅等作《漢記》,遠不及固,敘傳尤劣。(《三國志·吳書·韋曜傳》)
夷考班固述作,太初以前,大抵因循前業(yè),讀史遷之記,思實過半。(6)而史遷創(chuàng)體奇譎,辭筆瑰麗,班彪譏其文重思煩,刊落不盡,尚有盈辭,多不齊一。若序司馬相如,舉郡縣著其字。蕭、曹、陳平之屬及董仲舒并時之人,不記其字,或縣而不郡者,蓋不暇也。(7)后之論者,若王充則甲班而乙馬。
《論衡·超奇篇》:彪文義浹備,紀事詳贍,觀者以為甲,以太史公為乙也。
張輔又劣固而優(yōu)遷:
《御覽》六〇四引《晉書》:張輔嘗著論論班固、司馬遷。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千年事,唯五十萬言,班固敘二百年事,乃八十萬言,煩省不同,不如遷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獎勵,惡足以鑒戒,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無取焉,而班皆書之,不如二也。毀貶朝錯,傷忠臣之道,不如三也。遷既造創(chuàng),固又因循,難易益不同矣。又遷為蘇秦、張儀、范雎、蔡澤作傳,逞辭流離,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辨士則辭藻華靡,敘實錄則隱核名檢,此所以稱良史也(8)。
各逐好惡,妄加軒輊。實則《漢書》文體,運單于復,奇偶相生,而偶多于奇,已改易史遷之風。自漢末以迄今茲,史、漢二家,不獨為史學上各樹一幟。
《史通·六家篇》:諸史之作,不恒厥體,搉而為論,其流有六:一曰《尚書》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傳》家,四曰《國語》家,五曰《史記》家,六曰《漢書》家。
且亦為文家不祧之祖:
王闿運《答陳深之論文》:《國策》、《史記》、賈、晁、向、操諸人能用單,《國語》、《班書》、東漢以至梁初諸家之文善用復,不能者襲其貌。(9)
林紓《文微》:能自《史記》、《漢書》、《左傳》、《禮記》、《詩經(jīng)》中求根柢,再以八家法度學周秦及其他經(jīng)文,乃有把握。(10)
六朝文士,喜讀班書,縟旨星稠,繁文綺合,此風至盛唐而始革。
《隋書·經(jīng)籍志·史部敘》曰:《史記》、《漢書》,師法相傳,并有解釋。梁時明《漢書》者有劉顯、韋稜,陳時有姚察,隋代有包愷、蕭該,并為名家?!妒酚洝穫髡呱跷?。
司馬貞《史記索隱序》:《史記》比于班書,微為古質,故漢晉名賢,未知見重。
《隋書·經(jīng)籍志》載為《漢書》作注者達十五家之多:
應劭 服虔 韋昭 劉顯 夏侯詠 蕭該 包愷 晉灼 陸澄 韋稜 姚察 劉寶 劉孝標 蕭繹 蔡謨
而為《史記》作注者僅三家:
裴骃 徐野民 鄒誕生
已可覘時代之風尚矣。
自唐顏師古注行,而班書義顯,卓然號為功臣,而唐前諸家之書,因以盡廢。
錢大昕《漢書正誤序》:孟堅書自漢迄隋,名其學者數(shù)十家,小顏集其成而諸家盡廢。(11)
考顏注所引諸家,據(jù)《序例》所載,數(shù)凡二十三。
荀悅 服虔 應劭 伏儼 劉德 鄭氏 李斐 李奇 鄧展 文穎 張揖 蘇林 張晏 如淳 孟康 項昭 韋昭 晉灼 劉寶 臣瓚 郭璞 蔡謨 崔浩
而《史通·正史篇》云二十五家。景祐本《漢書》載秘書丞余靖上言,亦云顏師古總先儒注解名姓可見者二十五人。清代諸儒考史注者,對此各有訾議。若齊召南則以二十五系二十三傳寫之訛。
《官本考證》:臣召南按,師古所列諸家名氏,自荀悅至崔浩共二十三人,而監(jiān)本載宋景祐時余靖上言,總先儒注解名姓可見者二十五人,蓋二十五系二十三傳寫之訛也。不然,宋祁謂諸家名氏已附注顏師古《敘例》之下,益不可解矣。
王鳴盛則以二十五人者,外增師古及張佖也。(12)洪頤煊則以胡廣、王楙敘例不載,似宜補入。
《讀書叢錄》:《漢書·文帝紀》應劭注引胡公曰,《元帝紀》如淳注引胡公曰,《百官公卿表》如淳注引胡公曰,《賈誼傳》蘇林注引胡公漢官,胡公即胡廣也,當時名為尊,故不著其名,顏師古《敘例》不載廣名氏里爵。
又:《漢書·高帝紀》十二年師古注引臣瓚、王楙,或云公者比于上爵?!毒暗奂o》中三年臣瓚注引王楙言景帝薄后以此年死。
王楙是西晉以前人,《敘例》亦不載。
觀三家之說,當以齊氏為長,三與五形近,易致偽訛?!妒吠ā氛`之于前,余靖重謬于后。且景祐本余靖上書,除二十三人以外,僅增顏籀一名,張佖宋人,有《漢書刊誤》一卷,見于《宋史·藝文志》。顏籀作注,焉能預見,故王說不足取信于人。洪氏欲以胡廣、王楙補足二十五人之數(shù),殊不知師古集注以前,諸家音義蜂起,亦非僅二十五家而已,《敘例》言:
服、應曩說,疏紊尚多。蘇、晉眾家,剖斷蓋鮮。蔡氏纂集,尤為抵牾。自茲以降,蔑足有云。
蓋師古集注,擷取大家,余并刪除。若胡廣之說,見于應劭、如淳、蘇林之注。王楙之說,見于臣瓚注?!稊⒗芳容d應、如、蘇、瓚名氏,自不必重標胡、王。此顏注注例如此,洪氏未之察也。如顏注引許慎說凡三十二處:
《高紀》 而釁鼓。師古曰:許慎云:釁,血祭也。始大人常以臣亡賴。晉灼曰:許慎云:賴,利也。無利入于家也。亡可蹻足待也。晉灼曰:許慎云:蹻,舉足小高也。
陶唐氏既衰。師古曰:許慎《說文解字》云:陶,丘再成也。在濟陰。
《景紀》 令長史二千石車朱兩。師古曰:據(jù)許慎、李登說,,車之蔽也。
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臣瓚曰:許慎云:纂,赤組也。
《武紀》 無所流。師古曰:許慎《說文解字》云:,物之重次第也。
親射蛟江中。師古曰:許慎云:蛟,龍屬也。
立皇子髆為昌邑王。晉灼曰:許慎以為肩髆字。
《宣紀》 及應募佽飛射士。臣瓚曰:許慎曰:佽,便利也。
欲其毋侵漁百姓難矣。晉灼曰:許慎云:捕魚之字也。按捕字上當脫一漁字。
《元紀》 嚴籞池田。許慎曰:嚴,弋射者所蔽也。池田,苑中田也。
《成紀》 君得道,則草木昆蟲,咸得其所。師古曰:又許慎《說文》云:二蟲為,讀與昆同,謂蟲之總名。
《異姓諸侯王表》 箝語燒書。晉灼曰:許慎云:箝,也。
《食貨志》 而奸或盜摩錢質而取。臣瓚曰:許慎云:,銅屑也。
《五行志》 備水器。師古曰:許慎《說文解字》曰:罃備火,今之長頸瓶也。(13)
太后淫于呂不韋和嫪毐。師古曰:許慎說以為嫪毐,士之無行者。(14)
《藝文志》 《堪輿金匱》十四卷。師古曰:許慎云:堪,天道,輿,地道也。
《五音奇胲用兵》 二十三卷。師古曰:許慎云:胲,軍中約也。
《田儋傳》 齊王曰:蝮蠚手則斬手,蠚足則斬足。師古曰:《爾雅》及《說文》皆以蝮為虺也,博三寸,首大如擘。
《周勃傳》 勃以織薄曲為生。師古曰:許慎曰:葦薄如曲也。
《萬石君傳》 僮仆??如也。晉灼曰:許慎云:古欣字也。
《梁平王傳》 李太后與爭措指。晉灼曰:許慎云:措,置。字借以為笮耳。
《江都易王傳》 繇王閩侯亦遺建荃葛。師古曰:許慎云:荃,細布也。
《司馬相如傳》 右以湯谷為界。師古曰:許慎云:熱如湯也。
豐鎬潦潏。師古曰:許慎云:潏水在京兆杜陵。
于是蛟龍赤螭。師古曰:許慎云離,山神也。
追怪物,出宇宙。師古曰:許氏《說文解字》云:宙,舟車所極覆也。
《王貢兩龔鮑傳敘》 餓死于首陽,不食其祿。師古曰:許慎又云:首陽山在遼西。
《韋賢傳》 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jīng)。師古曰:許慎《說文解字》云:籝,笭也。
《匈奴傳》 周西昌伯伐畎夷。師古曰:許氏《說文解字》曰:赤狄,本犬種也。故字從犬。
《王莽傳》 其秋七月,天重以三能文馬。晉灼曰:許慎說,文馬縞身金精,周成王時,犬戎獻之。
而《敘例》不載許氏之名,蓋以許說為晉灼、臣瓚諸家所引,毋須更立。此與胡廣、王楙之不立名號,例正相同。據(jù)《后漢書》本傳,許氏撰《五經(jīng)異義》及《說文解字》十四篇,此外則《孝經(jīng)孔氏古文說》一篇(15),《淮南鴻烈解詁》二十一卷(16),《六韜注》若干卷(17)而已。清王鳴盛以顏注引許慎說特多,即以為嘗注《漢書》,而陶方琦又以許氏撰《史記》注,非《漢書》注。
《十七史商榷》 許慎嘗注《漢書》,今不傳,引見顏注中者尚多。
《許君年表》 《史記》、《漢書》注中引許君說,有出于《說文》、《淮南注》外者,王西莊以為許君有《漢書注》,方琦以為乃《史記注》。
今按許氏注《史》、《漢》,史無明文,顏注所引標明《說文》者,凡十一條,他亦無佚出《說文》、《淮南注》之域。顏監(jiān)珥筆撰箸,從心所欲,故于出處,或注或否,非許君另有《漢書注》或《史記注》也。清侯康纂補《后漢書·藝文志》,據(jù)王鳴盛之言,列許慎《漢書注》一書,注言存疑,亦慎之至也。
《漢書》文義艱奧,讀者時加曲解,顏介博覽書史,常辨時人當否,舉《家訓》所載數(shù)條,即可知之。
《勉學篇》:《漢書·王莽傳贊》云:紫色蛙聲,余分閏位。謂以偽亂真耳。昔吾嘗共人談書,言及王莽形狀,有一俊士,自許史學,名價甚高,乃云:王莽非直鴟目虎吻,亦紫色蛙聲。又《禮樂志》云:給太官挏馬酒。李奇注:“以馬乳為酒也,揰挏乃成?!倍植氖?,揰,都孔反;挏,達孔反,此謂撞搗挺挏之,今為酪酒亦然。向學士又以為種桐時,太官釀馬酒乃熟。其孤陋遂至于此。
《書證篇》:河間邢芳語吾云:“《賈誼傳》云:‘日中必熭?!ⅲ骸疅?,暴也?!娙私庠疲骸耸潜┘仓猓匀罩胁豁汈?,卒然便吳耳。’此釋為當乎?”吾謂邢曰:“此語本出太公《六韜》,案字書,古者暴曬字與暴疾字相似,唯下少異,后人專輒加傍日耳。言日中時必須暴曬,不爾者,失其時也。晉灼已有詳釋。”芳笑服而退。
自漢末訖隋,音注《漢書》者,無慮數(shù)十家,舉其最者,厥惟三家:一,晉灼;二,臣瓚;三,蔡謨。至師古撰注,總集諸家音義,然多掩襲他人之說,以為己有,又往往沒其名。清代諸家,辯之悉矣。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 以《詩王風譜》疏證之,《地理志》內(nèi)維邑與周通封畿注,乃臣瓚說。《舊唐書·顏籀傳》,叔父游秦撰《漢書決疑》十二卷,為學者所稱,師古注《漢書》,多取其義,今書中未見。
朱一新《漢書管見》 以《文選》李善注證之《枚乘傳》注,隱匿謂僻處于東南也,乃韋昭說,梁下屯兵方十里,乃張晏說。
洪頤煊《讀書叢錄》 以《史記索隱》證之《張蒼傳》柱下方書師古曰,是姚察說?!痘茨贤醢矀鳌窌性t訊公子師古曰,是樂產(chǎn)說?!督检胫尽分苁寂c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當復合師古曰,是顏游秦說,如此類甚多。
錢大昕《漢書正誤序》 裴注《史記》所引《漢書音義》,蓋出于蔡謨本。而小顏多襲為己說。且其叔父游秦撰《漢書決疑》,史稱師古多資取其義,而絕不齒及一字。則攘善之失,更難掩也。
今博稽載籍,鈔輯史志,凡八代茂士關于《漢書》之子注,略為考定,以備研討流覽云爾。
《漢書舊注》,卷數(shù)佚
案《風俗通·聲音篇》引,菰,吹鞭也。菰者,憮也,言其節(jié)憮威儀。又引篍,筩也,言其聲音篍篍,名自定也。稱《漢書舊注》。《史記·高帝紀集解》,《風俗通》引,沛人語發(fā)聲其其一條,稱《漢書注》。
洪頤煊《讀書叢錄》曰:顏師古《集注敘例》,惟服虔與應劭同時,余諸家皆在劭后?!端鍟そ?jīng)籍志》,《漢書》一百一十五卷,太山太守應劭集解。劭又撰《音義》二十四卷。劭以前注《漢書》者多矣。
姚振宗《補后漢書藝文志》曰:按舊書不知何人作,然應仲遠引之,則為東漢人無疑。
胡廣《漢書音義》
《后漢書》本傳:廣字伯始,南郡華容人也。舉孝廉,拜尚書郎,五遷尚書仆射,在公臺三十余年,歷事六帝,凡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又為太傅,封育陽安樂鄉(xiāng)侯,年八十二,熹平元年薨,謚文恭侯。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胡廣《漢書音義》。
侯康《補后漢書藝文志》曰:《漢書》注屢引胡公(即廣也),似皆出廣所注《漢官解詁》。惟《史記·賈誼傳》索隱兩引胡廣,《司馬相如傳》索隱九引胡廣,則顯為《漢書注》矣。
姚振宗《補后漢書藝文志》曰:《食貨志》亦引胡廣。
曾樸《補后漢書藝文志并考》曰:案《史記·匈奴列傳》索隱引鮮卑東胡別種。《御覽》二百六十六引秋冬廷尉課最殿,稱胡廣《漢書注》。又《史記·大宛列傳》正義引奄蔡國即闔蘇也,稱《漢書解詁》?!稘h書》未聞有解詁之名,疑即廣書。云解詁者,涉漢官而訛。
蔡邕《漢書音義》
《后漢書》本傳:邕字伯喈,陳留圉人也。建寧三年,辟司徒橋玄府,出補河平長,召拜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光和元年,下洛陽獄,髡鉗,徙朔方。明年赦還,亡命江海。中平六年,董卓為司空,辟為祭酒,補侍御史,又轉持(惠氏補注,邕集持作治)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惠氏補注,邕集言:三月之間,充歷三臺),周歷三臺。遷巴郡太守,復留為侍中。初平元年,拜左中郎將。從獻帝遷都長安,封高陽鄉(xiāng)侯。及卓被誅,王允收付廷尉,死獄中,時年六十一。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蔡邕《漢書音義》。
姚振宗《補后漢書藝文志》曰:按《史記索隱序》曰,班氏之書,共所鉆仰,其訓詁蓋亦多門,蔡謨集解之時,已有二十四家之說,今考顏氏序例所載諸家,如張揖、郭璞止解一卷兩篇者,亦具列之。蔡謨之前,只二十二家,是其尚有所佚。邕師胡廣,此兩家或各有解詁,而其書或早亡散,未編入本集,故顏氏不著于錄歟?又曰:按漢末應劭作《漢書集解音義》,見于本傳。夫曰集解,則非舊注一家及同時服虔一家之說。
顧櫰三《補后漢書藝文志》曰:蔡邕《漢書音義》見《太平御覽》。
服虔《漢書音訓》一卷
《后漢書·儒林傳》: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后改為虔,河南滎陽人也。少以清苦建志,入太學受業(yè),有雅才,作《春秋左氏傳解》,行之至今。舉孝廉,稍遷。中平末,拜九江太守,免。遭亂行客病卒。
《隋書·經(jīng)籍志》:《漢書音訓》一卷,服虔撰。《唐經(jīng)籍志》同?!端囄闹尽贩稘h書音訓》一卷。
李冶《敬齋古今黈》曰:“《霍去病傳》,為票姚校尉。服虔曰:音飄搖。此二字《集韻》皆收入去聲,杜詩悉作平聲?!眲t實用杜注也。又曰:《漢書·陳涉?zhèn)鳌吩唬杭芰顭o斬而戍死者固什六七,注引服虔曰:籍,猶借也。弟,使也。與《史記》服注不同?!妒酚洝贩⒃唬杭?,假也。弟,次弟也。冶曰:服說此弟非也。第本訓但,云亦且意,此言籍第令無斬,猶云假且使不殺。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曰:裴骃《史記集解》,于《左氏傳》引服虔注,亦襲取服虔《漢書注》。
按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二十二《袨服莊嚴》條,卷九十八《佽飛》條,并引服虔注《漢書》。顏師古《漢書序例》曰:《漢書》舊無注解,惟服虔、應劭,各為音義,自別施行。則稱注稱音義,皆此本也。
應劭《漢書集解音義》二十四卷
《后漢書·應奉傳》:奉,汝南南頓人也。仕至司隸校尉。子劭,字仲遠,少篤學,博覽多聞。靈帝時,舉孝廉,辟車騎將軍何苗掾。中平三年,舉高第,再遷。六年,拜太山太守。興平元年,前太尉曹嵩及子德從瑯邪入,太守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謙素怨嵩子操,數(shù)擊之,乃使輕騎追嵩、德,并殺之于郡界。劭畏操誅,棄郡奔冀州牧袁紹。為駁議三十篇,又刪定律令,為漢儀。建安元年奉上,獻帝善之。二年,詔拜劭為袁紹軍謀校尉。時始遷都于許,舊章堙沒,乃綴集所聞,著《漢官禮儀故事》。初,父奉為司隸時,并下諸官府郡國各上前人像贊,劭乃連綴其名錄為狀人紀。又論當時行事,著《中漢輯序》。撰《風俗通》。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漢書》,皆傳于時。后卒于鄴。弟子玚、璩,并以文才稱。
《顏氏家訓·勉學篇》:世之學徒,多不曉字。學《漢書》者悅應、蘇而略《蒼》《雅》,不知書音是其枝葉,小學乃其宗系。顏師古《漢書敘例》曰:服應曩說,疏紊尚多。
又曰:《漢書》舊無注解,惟服虔、應劭等各為音義,自別施行。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應劭《漢書》注,或稱集解。
按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二《誹謗》條,卷十五《眺望》條,卷二十《璽印》條,《六親》條,卷二十一《慰安》條,卷二十九《外撮》條,卷三十二《果蓏》條,卷三十四《六種親屬》條,卷四十一《撮磨》條,卷四十四《酣醉》條,卷四十七《殉利》條、《撮其》條,卷四十八《器仗》條,卷五十一《熔銅》條,卷五十四《果蓏》條,《搏撮》條,卷五十五《蒼頭》條,卷五十七《飲酣》條,《鼎沸》條,《撮取》條,卷五十九《厄中》條,卷六十四《果蓏》條,卷六十七《器仗》條,卷七十《詮量》條,卷七十三《撮摩》條,《銓日》條,卷七十四《火熔》條,卷七十五《蒼頭》條,卷七十六《飲酣》條,卷八十一《掖門》條,卷八十三《偓齪》條,卷八十六《璽書》條,卷八十七《涿鹿》條,卷八十八《璽誥》條,卷九十《》條,卷九十二《偓齪》條,卷九十七《稿秸》條,卷九十九《鳴蟬》條,續(xù)卷一《撮磨》條,續(xù)卷六《誹謗》條,并稱應劭《漢書注》。
延篤《漢書音義》
《后漢書》本傳,延篤,字叔堅,南陽犨人也。少從馬融受業(yè),博通經(jīng)傳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師。舉孝廉,為平陽侯相?;傅垡圆┦酷绨葑h郎,與朱穆、邊韶共著作東觀,稍遷侍中左馮翊,又徙京兆尹。后遭黨事禁錮。元康元年卒。篤論解經(jīng)傳,多所駁正,后儒服虔等以為折中。
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敘錄》:京兆尹延篤受左氏于賈逵之孫伯升,因而注之。
《天文志》:后流星下燕萬載宮極,東去。注:李奇曰:極,屋梁也。延篤謂之堂前闌楯也。
劉熙《漢書注》
明區(qū)大任《百越先賢志》:劉熙字成國,交州人,先北海人也。博覽多識,名重一時,薦辟不就,避地交州,人謂之徵士。建安末,卒于交州,崇山下有劉熙墓云。(注云:據(jù)《交廣春秋》、《文獻通考》參修。)
按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八十四《嬖臣》條,《氓俗》條,并引劉熙注《漢書》。
右東漢凡七家。
按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八《被帶》條,卷三十《怯懼》條,卷七十五《耐痛》條,卷七十七《燉煌》條,續(xù)卷十《燉煌》條,并引杜林注《漢書》。據(jù)《后漢書·杜林傳》,林卒于建武二十三年,時固年僅十六,《漢書》未成,林豈得預為之注。姑志于此,以示存疑。
伏儼《漢書音義》
顏師古《漢書·敘例》曰:伏儼字景宏,瑯邪人。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伏儼《漢書音義》。孫星衍《建立伏博士始末》伏氏世系曰:始祖勝,秦博士,《史》、《漢》儒林并有傳。九世湛,光武時大司徒,陽都侯。十五世完嗣爵,女為獻帝皇后。完誅后,國除。十六世典。十七世嚴。注云當作儼,注《漢書》。(姚《補三國志藝文志》即如此)
姚振宗《補三國志藝文志》曰:按世系則儼乃伏完之孫,孝獻皇后之侄,與顏監(jiān)稱瑯邪人相符。其人當在魏世,或非本支,或幸而得全。今《史記》、《漢書》注中,亦間有伏儼說。
劉德《漢書注》
顏師古《漢書·敘例》曰:劉德,北海人。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劉德《漢書注》。
姚振宗《補三國志藝文志》曰:按《通典·兇禮喪制》篇,凡六引劉德問田瓊。首一條稱后漢劉德,余多稱魏劉德。鄭珍《鄭學錄》謂劉德是鄭門弟子。錢東垣??多嵵尽钒希^劉德是鄭氏門人。蓋以為田瓊弟子也。顏監(jiān)謂北海人,則謂鄭氏弟子,鄭氏門人者,實近似之。
鄭氏《漢書音義》
顏師古《漢書·敘例》曰:鄭氏,晉灼《音義》序云,不知其名。而臣瓚《集解》,輒云鄭德。既無所據(jù),今依晉灼,但稱鄭氏耳。
宋祁《漢書校語》曰:景祐余靖校本云,鄭氏。舊傳晉灼《集注》云北海人,不知其名。而臣瓚以為鄭德。今書但稱鄭氏。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鄭德《漢書音義》。
洪頤煊《讀書叢錄》曰:《漢書集注》有鄭氏曰。汴本《史記索隱》以為鄭玄。案《高帝紀》,沛公還軍亢父。鄭氏曰:屬任城郡。《郡國志》任城國不名為郡?!锻踝雍畋怼?,揤裴戴侯道。鄭氏曰,揤裴音即非。在肥鄉(xiāng)縣南五里。肥鄉(xiāng)縣黃初二年置,皆在鄭康成后。汴本《索隱》以鄭氏作鄭玄誤。
侯康《補后漢書藝文志》曰:按鄭氏既在鄭康成后,又在晉灼前(晉灼,西晉人),并用黃初改置郡縣名,則為魏人無疑矣。至康成之無《漢書》注,本無可疑。洪亮吉據(jù)《史記集解》引鄭氏注數(shù)處,謂《漢書音義》所稱鄭氏,蓋康成居多。此晉灼、臣瓚所未及言者,后人能臆斷之乎?《十七史商榷》云:常熟毛氏《索隱》跋,謂宋刊鄭德誤作鄭玄,則裴骃《集解》,亦宋人妄改。其說近是。
姚振宗《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曰:按晉灼、臣瓚,并在西晉,灼不知鄭氏何名而瓚知之,見聞不同,事所恒有。又瓚多見古書,如《漢茂陵書》、《漢祿秩令》,為江左所不傳者,瓚皆見之。其言鄭德,必有所自。又其書進之于朝,必不致妄說,以惑視聽。顏監(jiān)偏信晉灼,其實瓚說可信也。
按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五十九《犎牛》條引鄭氏注《漢書》,則從晉灼說也。
李斐《漢書音義》
顏師古《漢書·敘例》曰:李斐,不詳所處郡縣。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李斐《漢書音義》。
按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九十九《舳艫》條引李斐注《漢書》。
李奇《漢書注》
顏師古《漢書·敘例》曰:李奇,南陽人。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李奇《漢書注》。
按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二十二《難制沮》條引李奇注《漢書》。原書誤作李琦。
鄧展《漢書注》
顏師古《漢書·敘例》曰:鄧展,南陽人。魏建安中為奮威將軍,封高樂鄉(xiāng)侯(孫詒讓曰:建安,漢獻帝紀元,展事曹氏,故系之魏)(18)。
《魏志·文帝紀》注引《典論·自敘》曰:嘗與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余與論劍良久云。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鄧展《漢書注》。
按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四十七《犎?!窏l,卷五十九《犎?!窏l,并引鄧展注《漢書》。
文穎《漢書注》
顏師古《漢書·敘例》:文穎,字叔良,南陽人,后漢末荊州從事,魏建安中為甘陵府丞。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文穎《漢書注》。
侯康《補三國藝文志》曰:案《漢書·敘例》,鄧展,“魏建安中為奮威將軍,封高樂鄉(xiāng)侯”。文穎,“后漢末荊州從事,魏建安中為甘陵府丞”。建安非魏年號而云然者,蓋是時魏國已建,二人實為魏臣,非漢臣。雖當建安時,不得系以漢也。
姚振宗《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曰:按漢魏之際,凡記前代時事,或曰漢,或曰建安,從無建安之上,加以魏字者(《文選·東方朔畫贊序》,稱魏建安中,李善已斥其誤。),此或采之《魏書》、《魏略》、《魏武本紀》等,見書中有初平、興平、建安等紀年,遂誤以為魏。顏氏錄舊文,不加更正,是其一失,亦何至如侯氏之曲說乎?
按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十六《姝特》條,卷二十四《御寓》條,卷三十五《奇特》條,卷五十五《錢雇》條,卷六十四《蹻腳》條,卷六十七《蹻足》條,卷六十九《蹻足》條,卷八十五《之酋》條,卷八十九《鋒鏑》條,卷九十九《妳媼》條,并引文穎注《漢書》。
張揖《漢書注》
顏師古《漢書·敘例》曰:張揖,字稚讓,清河人,一云河間人。魏太和中為博士(止解《司馬相如傳》一卷)。
高似孫《史略》曰:司馬相如一傳最難注,張揖曾作《博雅》,通于名物,所以止注此傳。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張揖《漢書注》。又曰:《文選》舊注中有張揖《子虛賦注》、《上林賦注》。
蘇林《漢書注》
《魏志·劉劭傳》注:《魏略·儒宗傳》曰:林字孝友,陳留人。博學多通古今字指。凡諸書傳,文間危疑,林皆釋之。建安中,為五官將文學(《文帝紀》: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黃初中,為博士給事中。文帝作《典論》所稱蘇林者是也。以老歸第。國家每遣人就問之,數(shù)加賜遺,年八十余卒。
《魏志·高唐隆傳》,始景初中,帝以蘇林、秦靜等并老,恐無能傳業(yè)者,乃詔科郎吏高才解經(jīng)義者三十人,從光祿勛隆、散騎常侍林、博士靜,分受四經(jīng)三禮,主者具為設科試之法。數(shù)年,隆等皆卒,學者遂廢。
《魏志·王肅傳》注:《魏略》以董遇及賈洪、邯鄲淳、薛夏、隗禧、蘇林、樂詳?shù)绕呷藶槿遄凇?/p>
顏師古《漢書·敘例》曰:蘇林字孝友(一曰彥友),陳留外黃人,魏給事中,領秘書監(jiān),散騎常侍,永安衛(wèi)尉,太中大夫。黃初中遷博士,封安成侯。又曰:蘇、晉眾家,剖斷蓋甚少。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蘇林《漢書注》。
按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十七《輦輿》條,卷四十九《圖牒》條,卷六十七《隄》條,卷八十四《耐羞》條,卷八十五《家牒》條,卷七十《回復》條,并引蘇林注《漢書》。
張晏《漢書注》
顏師古《漢書·敘例》曰:張晏,字子博,中山人。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張晏《漢書注》。
洪亮吉《曉讀書齋錄》曰:張晏《漢書注》于地理最詳。
按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二十六《擲石》條,卷三十二《果蓏》條,卷四十五《疇匹》條,卷七十《聚落》條,卷七十三《兵廝》條,卷八十九《悃愊》條,并引張晏注《漢書》。
如淳《漢書注》
顏師古《漢書·敘例》曰:如淳,馮翊人,魏陳郡丞。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如淳《漢書注》。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曰:《廣韻》引《晉中經(jīng)簿》云,魏有陳郡丞馮翊如淳注《漢書》。
按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八《抑挫》條,卷九《我曹》條,卷十二《疇昔》條,卷十三《鈍根》條,《挺埴》條,卷十六《胞胎》條,卷十七《鈍》條,卷三十一《埏埴》條,卷四十六《汝曹》條,《胞胎》條,卷四十七《鄙俚》條,卷五十一《檥方》條,卷七十《姬媵》條,卷七十一《汝曹》條,《鄙俚》條,卷七十八《頑鈍》條,卷八十四《薦席》條,《稗飯》條,《已痿》條,《鄙俚》條,卷九十四《鄙》條,并引如淳注《漢書》。
孟康《漢書音義》九卷
顏師古《漢書·敘例》曰:孟康,字公休,安平廣宗人。魏散騎侍郎、弘農(nóng)太守,領典農(nóng)校尉,勃海太守,給事中,散騎侍郎,中書令,后轉為監(jiān),封廣陵亭侯。
《魏志·杜恕傳》注引《魏略》曰:孟康字公休,安平人。黃初中,康以郭后有外屬,并受九親賜拜,遂轉為散騎侍郎。是時散騎皆以高才英儒充其選,而康獨緣妃嬙,雜在其間,故于是皆共輕之,號為阿九??导葻o才敏,因在冗官,博讀書傳,后遂有所彈駁,其文義雅而切要,眾人乃更加意。正始中,代杜恕為弘農(nóng)太守。康之始拜,眾人雖知其有志量,以其未當宰牧,不保其能也。而康恩澤治能,吏民稱歌焉。嘉平末,徙勃海太守。徵入為中書令,后轉為監(jiān)。
《隋書·經(jīng)籍志》,梁有《漢書孟康音義》九卷,亡。唐《經(jīng)籍志》,《漢書音義》九卷,孟康撰?!端囄闹尽罚峡怠稘h書音義》九卷。《史記集解序正義》曰:《漢書音義》中有全無姓名者,裴氏注《史記》,直云《漢書音義》。按大顏以為無名義,今有六卷,題云孟康,或云服虔,蓋后所加,皆非其實,未詳指歸也。
洪頤煊《讀書叢錄》曰:按《司馬相如列傳集解》,骃按《漢書音義》曰:蝦蛤,猛氏皆獸名?!段倪x》李善注引作孟康。
謝啟昆《小學考》曰:孟康《漢書音義》,《隋志》注云已亡,而新、舊唐志俱著錄,顏氏注亦多采用之。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孟康《漢書注》。
按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九《豪氂》條,卷十《捔》條,卷十七《任娠》條,卷二十一《從廣》條,卷四十六《便晴》條,卷四十八《攜從》條,《獷戾》條,卷五十一《檥方》條,卷五十四《攜手》條,卷六十五《圭合》條,卷八十一《辒辌》條,卷八十七《刁斗》條,續(xù)卷十《刁斗》條,并引孟康注《漢書》。又卷四十六《毫》條,卷七十《毫氂》條,并引孟康注《漢書·律歷志》,皆此書也。
項昭《漢書注》
顏師古《漢書·敘例》曰:項昭,不詳何郡縣人(按項,景祐本誤作瓚)。
姚振宗《補三國藝文志》曰:按顏氏《敘例》,具列諸家注釋,皆以時代為先后,自伏儼至此,凡一十三家。在應劭之后,韋昭之前,則皆為三國時人。
韋昭《漢書音義》七卷
《吳志·韋曜傳》:韋曜字弘嗣,吳郡云陽人也(曜本名昭,史為晉諱改之)。少好學,能屬文,從丞相掾,除西安令,還為尚書郎,遷太子中庶子。太子和廢后,為黃門侍郎。孫亮即位,為太史令。孫休踐阼,為中書郎博士祭酒。孫皓即位,封高陵亭侯,遷中書仆射,職省,為侍中,常領左國史。鳳皇二年,收付獄誅。
《隋書·經(jīng)籍志》:《漢書音義》七卷,韋昭撰。唐《經(jīng)籍志》,《漢書音義》七卷,韓韋撰(按此作韓韋寫訛也)?!端囄闹尽?,韋昭《漢書音義》七卷。
李冶《古今黈》曰:《漢書·刑法志》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鉆鑿。韋昭曰,鉆,臏刑也,鑿,黥刑也。韋以鑿為黥刑誤矣,黥復何于鑿。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韋昭《漢書注》。
按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九《須天》條,卷十《捔》條,卷十四《膺平》條,卷十五《軒檻》條,卷二十《隄封》條,卷二十一《聚落》條,卷二十三《不》條,卷二十三《階墀軒檻》條,卷二十七《蚖》條,卷二十八《》條,卷三十一《軒宇》條,卷四十三《相薄》條,卷四十六《憮然》條,《毫》條,卷四十七《薄蝕》條,卷五十二《酒》條,卷五十八《發(fā)舜》條,卷五十九《隄防》條,卷六十二《妍雅》條,卷六十七《隄》條,卷七十《聚落》條,《隄》條,卷七十二《蚖蛇》條,《隄》條,卷七十三《兵廝》條,《銓日》條,卷七十五《扁鵲》條,卷七十七《隄》條,《孱然》條,卷八十六《孱然》條,卷九十八《孱然》條,《棨戟》條,續(xù)卷二《聚落》條,并引韋昭注《漢書》。
諸葛亮《漢書音》一卷
《蜀志》本傳: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后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時先主屯新野,潁川徐庶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先主詣亮,凡三往乃見,于是情好日密。及曹公敗于赤壁,先主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成都平,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即帝位,策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jié)司隸校尉。后主建興元年,封武鄉(xiāng)侯。開府治事,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十二年八月,卒于軍中,時年五十四。遺命葬漢中定軍山,謚忠武侯。
《唐書·藝文志》:諸葛亮《論前漢事》一卷,又《音》一卷。
《通志·藝文略》:《漢書音》一卷,諸葛亮撰。
高似孫《史略》:《漢書諸葛亮音》一卷。
張休《漢書章條》
《吳志·孫登傳》:魏黃初二年,以權為吳王。是歲登為太子,權欲登讀《漢書》,習知近代之事。以張昭有師法,重煩勞之。乃令張休從昭受讀,還以授登。
《吳志·張昭傳》:昭少子休,字叔嗣。弱冠與諸葛恪、顧譚等俱為太子登僚友,以《漢書》授登。注引《吳書》曰:休進授,指摘文義,分別事物,并有章條,登甚愛之,常在左右。(休后至揚武將軍,坐事徙交州,又以譖賜死,時年四十一。)
姚振宗《補三國藝文志》曰:按《吳書》言“并有章條”則非徒憑口說,其必筆之于書可知。顏師古《漢書·敘例》載晉劉寶侍皇太子講《漢書》,別有《駁議》,即此之類,亦略如后世講義。(凡歷朝臣工進講,皆別具講義,知此制自魏晉已然矣。)而張子布父子《漢書》有師法,亦于此見之。
右三國凡一十六家。
劉寶《漢書駁義》二卷,(義,《隋志》作“議”)
顏師古《漢書·敘例》曰:劉寶字道真,高平人。晉中書郎,河內(nèi)太守,御史中丞,太子中庶人,吏部郎,安北將軍,侍皇太子講《漢書》,別有《駁義》。
《蜀志·諸葛亮傳》注引王隱《蜀記》曰:扶風王駿鎮(zhèn)關中,司馬高平劉寶。
《世說新語》: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匹贖之,用為從事中郎。
《玉?!罚簩殲橹惺?,侍皇太子講《漢書》。
《史記·高祖本紀》:心善家令言?!端麟[》引晉劉寶曰:善其發(fā)悟己心,因得尊崇父號也。
《通典》引劉寶與愍懷太子論《漢書》。
黃逢元《補晉書藝文志》曰:按宋祁《漢書校說》引景祐余靖校本曰:劉寶字道宇,高平人。晉吏部侍郎,余無說。官爵及字,與《敘例》稍異。靖云“余無說”者,是《駁義》一書外,再無它說,以釋顏注“別有”二字之疑?!妒酚洝じ咦姹炯o》索隱引“晉劉寶言”,當即《駁義》。
晉灼《漢書·集注》十四卷(《隋志》作十三卷)
顏師古《漢書·敘例》曰:晉灼,河南人,晉尚書郎。又曰:《漢書》舊無注解,惟服虔、應劭等各為音義,自別施行。至典午中朝,爰有晉灼,集為一部,凡十四卷。(兩《唐志》、《史通》并作十四卷。)又頗以意增益,時辯前人當否,號曰《漢書集注》。屬永嘉喪亂,金行播遷,此書雖存,不至江左。自以爰自東晉,迄于梁陳,南方學者,皆弗之見。
高似孫《史略》曰:灼《音》散存《漢書注》。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晉灼《漢書注》(或稱集注)。
姚振宗《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曰:《新唐志》別出《音義》十七卷,據(jù)顏氏說,集諸家音義為集注,即此書之別本,非集注之外,別有音義也。
按《文選》卷十八注引晉灼《子虛賦注》,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九《虜掠》條,《不僥》條,卷十《始洎》條,卷五十七《僥值》條,卷八十五《囹圄》條,并引晉灼注《漢書》,亦稱《漢書晉灼音義》。姚氏之言是也。
徐廣《漢書音義》
《晉書》本傳:廣字野民,東莞姑幕人,侍中邈之弟。世好學,至廣,尤為精純,百家數(shù)術,無不研覽。孝武世,除秘書,典校秘書省,數(shù)遷。至義熙初,封樂成侯,歷大司農(nóng),秘書監(jiān)。及劉裕受禪,恭帝遜位,廣獨哀戚,因辭衰老,乞歸桑梓。性好讀書,老猶不倦,年七十四,卒于家。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徐廣《漢書音義》。
丁國鈞《補晉書藝文志》曰:丁辰曰:徐廣《漢書音義》,《水經(jīng)注》、《文選》注均引。
蔡謨《漢書集解》
《晉書》本傳:謨博學于禮儀,宗廟制度,多所議定??倯恳詠碜喙獭稘h書》者為之集解。
顏師古《漢書·敘例》曰:蔡謨?nèi)〕辑懸徊浚⑷搿稘h書》,自此以來,始有注本,但意浮功淺,不加隱括,屬輯乖舛,錯亂實多,或乃離析本文,隔其辭句,穿鑒妄起。職此之由,與未注之前,大不同矣。謨亦有兩三處錯意,然于學者,竟無弘益。
《史記索隱·后序》曰:蔡謨集注之時,已有二十四家之說。文廷式《補晉書藝文志》曰:按《韋賢傳》注,蔡謨曰:滿籝者,言其多耳,非器名也,若論陳留之俗,則我陳留人也,不聞有此器?!敦浿硞鳌纷?,蔡謨曰:《計然》者,范蠡所著書篇名,非人也。謂之《計然》者,所計而然也。群書所稱勾踐之賢佐,種、蠡為大。豈聞復有姓計名然者乎?若有此人,越但有半策,便以致霸,是功重于范蠡,蠡之師也,焉有如此,而越國不記其事,書籍不見其名,史遷不述其傳乎?此條亦謨所錯意。
黃逢元《補晉書藝文志》曰:按《漢書注》有蔡謨曰,是謨亦有自注。
按蔡謨本今存者,有巴黎所藏《漢書·刑法志》,敦煌石室碎金所印匡衡、張禹、孔光等列傳及倫敦所藏《蕭望之傳》。
傅瓚《漢書集解音義》(二十四卷)
顏師古《漢書·敘例》曰:有臣瓚者,莫知氏族,考其時代,亦在晉初。又總集諸家音義,稍以己之所見,續(xù)廁其末,舉駁前說,喜引《竹書》,自謂甄明,非無差爽,凡二十四卷,分為兩秩,今之《集解音義》,則是其書。而后人見者,不知臣瓚所作,乃謂之應劭等《集解》。王氏《七志》,阮氏《七錄》,并題云然,斯不審耳。學者又斟酌瓚姓,附著安施,或云傅族,既無明文,未足取信。
《左傳·定公九年》正義曰:有臣瓚者,不知其姓,或云姓傅,作《漢書音義》。
裴骃《史記集解·序》曰:《漢書音義》稱臣瓚者,莫知氏姓。司馬貞《史記索隱》曰:按即傅瓚,而劉孝標以為于瓚,非也。據(jù)何法盛《晉書》,于瓚以穆帝時為大將軍誅死,不言有注《漢書》之事。又其注《漢書》有引《祿秩令》及《茂陵書》,然彼二書,亡于西晉,非于所見也。必知是傅瓚者。按《穆天子傳目錄》言:傅瓚為校書郎,與荀勗同校訂《穆天子傳》,即當西晉之朝,在于之前,尚見《茂陵》等書。又稱臣者以其職典秘書故也。
余靖景祐校本曰:臣瓚不知何姓,案裴骃《史記序》曰,莫知氏姓。韋稜《續(xù)訓》,又言未詳。而劉孝標《類苑》,以為于瓚(19)。酈道元注《水經(jīng)》(20)以為薛瓚。姚察《訓纂》曰,按《庾翼集》,于瓚為翼主簿兵曹參事,后為建威將軍?!稌x中興書》云,翼病卒,而大將于瓚等作亂,翼長史江虨誅之。于瓚乃是翼將,不載有注解《漢書》。然瓚所采眾家音義,自服虔、孟康以外,并因晉亂湮滅,不傳江左。而《高紀》中瓚案《茂陵書》,《文紀》中案《漢祿秩令》,此二書亦復亡佚,不得過江,明此瓚是晉中朝人,未喪亂之前,故得具(按當作見)其先輩音義及《茂陵書》、漢令等耳。蔡謨之江左,以瓚二十四卷,散入《漢書》,今之注也。若謂為于瓚,乃是東晉人。年代前后,了不相會,此瓚非于,足可知也。又案《穆天子傳目錄》言:秘書校書郎中傅瓚校。古文《穆天子傳》已記(案當作訖)?!赌绿熳觽鳌氛?,汲縣人不準盜發(fā)古冢所得書,今《漢書音義》臣瓚所案,所引汲書,以駁眾家訓義,此瓚疑是傅瓚。瓚時職典校書,故稱臣也。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傅瓚《漢書注》(多稱臣瓚)。
李慈銘《桃花圣解盦日記》丙集第二集曰:《漢書》臣瓚注,《博物志》以為晉將軍于瓚,《史記索隱》以為晉秘書郎傅瓚,至近儒姚氏范,桂氏馥,李氏賡蕓,皆據(jù)《水經(jīng)注》屢引薛瓚《漢書注》,薛嘗為姚襄參軍,后仕苻堅,則臣瓚者薛姓也。
按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二十一《統(tǒng)理》條,卷二十四《渤澥》條,卷四十九《殉命》條,卷八十九《龍驤》條,并引臣瓚注《漢書》??辑懼帐希匀巳耸?,當以《索隱》之說為近是。何法盛《晉書》稱于瓚以穆帝時誅死,不言注《漢書》。又其書引祿秩令及茂陵書,二書亡于西晉,非于所見,則題于者非也。《御覽》二百四十九引《后秦記》曰:姚襄使薛瓚使桓溫,溫以胡戲瓚,瓚曰:在北曰狐,居南曰狢,何所問也。據(jù)此則薛瓚不先于于瓚,酈氏所題亦非。洪頤煊謂《賈充傳》有著作郎王瓚,當即臣瓚,孤文單證,亦難取信(21)。又《文選·嘯賦》注引《漢書音義》傅瓚曰:沙土曰幕,《洛神賦注》傅瓚曰:瀨,湍也,可為確證。師古謂無明文,考之未審,故今題曰傅瓚。又按《隋志》有應劭書(《漢書集解音義》二十四卷)無傅瓚書。錢大昕據(jù)顏氏《敘例》之言,以《隋志》所載,即瓚所集(22)。侯康亦以《隋志》誤瓚書為應書(23)。姚振宗曰:據(jù)顏氏言,《七志》,《七錄》已然,則自宋至梁,由來已久,亦何至一誤再誤。至唐初修志,猶未刊正,而五代人、宋人修《唐書》,又復遞相延誤。揆諸事理,或不盡然。疑應書、瓚書,卷數(shù)相同,顏監(jiān)但見瓚書,不見應書,故有是言耳(24)。按姚氏此言,最為精當。應書原本,當亡于永嘉之亂,唐人所見,實為瓚書,特史家相承,題為應劭,實訛誤也。
齊恭《漢書注》
唐林寶《元和姓纂》三齊姓條曰:晉有齊恭,注《漢書》。
郭璞《漢書注》
《晉書》本傳:璞字景純,河東聞喜人也。好經(jīng)術,博學有高才?;?、懷之際,河東先擾,璞結姻昵,交于數(shù)十家,避地東南,王導引為參軍。元帝即位,以為著書郎。頃之,遷尚書郎。母憂去職。未期,王敦起璞為記事參軍。敦之謀逆也,溫嶠、庾亮使璞占吉兇。璞曰:大吉,于是勸帝討敦。敦將舉兵,又使璞筮。璞曰:無成。敦固疑璞之勸嶠、亮,又聞卦兇,乃曰:卿更筮吾壽幾何?答曰:明公起事,必禍不久,若往武昌,壽不可測。敦大怒曰:卿壽幾何?曰:命盡今日日中。敦怒,收璞斬之,時年四十九。及王敦平,追贈弘農(nóng)太守。顏師古《漢書·敘例》曰:郭璞,字景純,河東人,晉贈弘農(nóng)太守。(止注《相如傳序》、游獵詩賦。)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郭璞《漢書音義》。
司馬彪《漢書注》
《晉書》本傳:司馬彪字統(tǒng)紹,少篤學不倦。然好色薄行,為父所責,故不得為嗣。彪由是不交人事,而專精學習。遂博覽群籍,終其綴集之務。泰始中,為秘書丞。文廷式《補晉書藝文志》曰:《文選·諷諫詩》注引司馬彪《漢書注》云:岌岌,危也。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司馬彪《漢書音義》。
丁辰《補晉書藝文志刊誤》曰:司馬彪《漢書音義》,詳核之,彪只有《子虛》、《上林》賦注耳。
呂忱《漢書音義》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呂忱《漢書音義》。
秦榮光《補晉書藝文志》曰:《漢書音義》,呂忱撰。據(jù)《水經(jīng)注》、《文選》注引。
丁辰《補晉書藝文志刊誤》曰:考《水經(jīng)涑水》篇注引《漢書》下有呂忱說,乃忱所著之《字林》?!堕L楊賦》注引呂忱曰:,大言也。亦本之《字林》。伯雍實無《漢書注》也。
按呂忱書有無,諸家之說不一,姑志之以存疑。
劉兆《漢書音義》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劉兆《漢書音義》。
丁辰《補晉書藝文志刊誤》曰:近檢《文選注》,惟韋賢《諷諫詩》下曾引兆“旁言曰譖”四字。此當為兆所注《公羊》、《穀梁傳》中文,非真《漢書注》也。(王謨輯“旁言曰譖”句入兆《公羊注》,甚允。)
按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八十《夐期》條引劉兆注《漢書》,則兆注非僅見于選注也。
項岱《漢書音義》。又《漢書敘傳注》五卷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項岱《漢書注》。(亦稱《敘傳》)
黃逢元《補晉書藝文志》曰:《文選》十七《文賦》注引《漢書音義》項岱曰:殿,負也,最,善也。又曰:《漢書敘傳》五卷,項岱注?!端逯尽氛`題岱撰,《舊唐志》誤同?!缎绿浦尽钒司怼!队窈!纷黜椺纷?,據(jù)以改題。按《文選·答賓戲》注,《史述贊》注五引項岱曰,又《史記·高祖本紀》索隱引項岱言,即是書。顏注《漢書·敘傳》、《賓戲》、《述贊》,不引岱注,故《敘例》無岱名。又《續(xù)漢祭祀志》上,建武三十年宜封禪泰山,注引項威曰,威字疑岱之訛。
按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三十二《堂堂》條,卷四十八《逌爾》條,并引項岱注《漢書》。又《隋志》:梁有項氏注《幽通賦》,兩《唐志》題項岱,按班氏《幽通賦》在敘傳中,后人析出項注別行者也。今《文選》注《幽通賦》引項岱注十余條。
右兩晉凡一十一家。
夏侯詠《漢書音》二卷
《隋志》,《漢書音》二卷,夏侯詠撰。
按夏侯詠始末未詳。《兩唐志》詠作泳,蓋寫誤也?!额伿霞矣枴C篇》曰:謝炅、夏侯該(舊注作諺作詠未定)并讀數(shù)千卷數(shù)。隋陸法言《切韻序》曰:呂靜《韻集》,夏侯該《韻略》,該字疑即詠字形近致訛。詠別有《四聲韻略》十三卷,《隋志》著錄。
陸澄《漢書注》一百二卷,又一卷
《南齊書》本傳,澄字彥淵,吳郡吳人也,少好學博覽,無所不知,行坐眠食,手不釋卷。仕宋至御史中丞。入齊,累遷國子祭酒。隆昌元年,以老疾轉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未拜,卒。年七十。謚靖子,當世稱為碩學?!端逯尽罚骸稘h書注》一卷,齊金紫光祿大夫陸澄撰。又梁有陸澄注《漢書》一百二卷。
《史通·補注篇》曰:掇眾史之異辭,補前書之所闕,若裴松《三國志》、陸澄、劉昭兩《漢書》之類是也。又曰:陸澄所注班史,多引司馬遷之書,若此缺一言,彼增半句,皆采摘成注,標為異說,有昏耳目,難為披覽。
按陸澄注《漢書》一百二卷,梁有隋亡,另一卷,殆百二卷之外,別有新解歟?兩唐志稱《漢書新注》一卷良是。姚振宗《隋志考證》謂“新”為“雜”誤,蓋非。
劉顯《漢書音》二卷
《梁書》本傳:顯字嗣芳,沛國相人。好學博涉多通。天監(jiān)初,舉秀才。累遷尚書儀曹侍郎,兼中書舍人,步兵校尉。與河東裴子野,南陽劉之遴,吳郡顧協(xié),連職禁中,遞相師友,時人莫不慕之。顯博聞強記,過于裴、顧。遷尚書左丞,國子博士,云麾邵陵王長史,尋陽太守,大同九年卒。年六十三。第三子臻,早著名。
《顏氏家訓·書證篇》曰:《漢書》田肎賀上,江南本皆作宵字。
沛國劉顯,博覽經(jīng)籍,遍精班漢,梁氏謂之漢圣。顯子臻,不墜家業(yè),讀班史,呼為田肎。梁元帝嘗問之。答曰:此無義可求,但臣家舊本,此雌黃改宵為肎。元帝無以難之。
《隋志》:《漢書音》二卷,梁尋陽太守劉顯撰。
韋稜《漢書續(xù)訓》三卷
《梁書·韋叡傳》:叡,京兆杜陵人,自漢丞相賢以后,世為三輔著姓。叡第三子稜,字威直,性恬素,以書史為業(yè),博物強記。當世之士,咸就質疑。起家安成王府,行參軍,稍遷治書侍御史,太子仆,光祿卿。注《漢書續(xù)訓》三卷。
《隋志》:《漢書續(xù)訓》三卷,梁北平諮議參軍韋稜撰。錢大昕《隋書考異》曰:《經(jīng)籍志·漢書續(xù)訓》三卷,梁北平諮議參軍韋稜撰,北平當作平北。
按《梁書》《隋志》俱作《漢書續(xù)訓》三卷,《南史·韋叡附傳》,《兩唐志》則作二卷,二或三之訛也。
蕭繹《漢書注》一百一十五卷
《梁書·世祖本紀》:世祖孝元皇帝,諱繹,字世誠,小字七符,高祖第七子也。世祖聰悟俊朗,天才英發(fā),博綜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辨敏速,冠絕一時。所著《孝德傳》、《忠臣傳》、《丹陽尹傳》、《周易講疏》、《內(nèi)典博要》、《連山》、《洞林》、《玉韜》、《補闕子》、《老子講疏》、《全德志》、《懷舊志》、《荊南志》、《江州記》、《職貢圖》、《古今同姓名錄》、《筮經(jīng)式贊》、《文集》各若干卷。注《漢書》一百一十五卷。
《金樓子著書篇》曰:注前《漢書》十二帙,一百一十五卷。
《隋志》:梁有梁元帝注《漢書》一百一十五卷,亡。
姚振宗《隋志考證》曰:按《廣弘明集》二十七載梁簡文答湘東王書有云:注漢工夫,轉有次第,思見此書,有甚饑惄,即謂此《漢書注》也。
劉孝標《漢書注》一百四十卷
《梁書·文學傳》:劉峻,字孝標,平原平原人。天監(jiān)初,召入西省,與學士賀蹤,典校秘書,坐事免官。高祖招文學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進,擢以不次。峻率性而動,不能隨眾浮沈,高祖頗嫌之,故不任用。游東陽紫巖山,筑室居焉。峻居東陽,吳會之士多從其學。普通二年卒,時年六十。門人謚曰玄靖先生。
《隋志》:梁有劉孝標注《漢書》一百四十卷,亡。
姚振宗《隋志考證》曰:按《史通·補注篇》云,孝標善于攻謬,博而且精,固已察及泉魚,辨窮河豕。嗟乎,以峻之才識,足堪遠大,而不能探賾彪嶠,綱羅班馬,方復留情于委巷小說,銳思于流俗短書,可謂勞而無功,費而無當者矣。是劉知幾但知其注《世說新語》,而不知其于班書,已有注本百四十卷,見載《七錄》者也。
姚察《漢書訓纂》三十卷,《漢書集解》一卷,《定漢書疑》二卷。
《陳書》本傳: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也,梁簡文帝時,任至尚書駕部郎。元帝授察原鄉(xiāng)令。陳太建中,以通直散騎常侍報聘于周。使還,累遷吏部尚書。陳滅入隋。開皇十三年,襲封北絳郡公。察往歲聘周,因得與父僧垣相見,至是承襲,愈更悲感。年七十四,大業(yè)二年,終于東都。察于墳籍無所不睹。專志著述,白首不倦。手自鈔撰,無時或輟。尤好研核古今,正文字。所著《漢書訓纂》三十卷,《說林》十卷,《西聘》、《玉璽》、《建康三鐘》等記各一卷,并行于世。
《新唐書·姚思廉傳》:思廉孫,弟班,班曾祖察,嘗撰《漢書訓纂》。而后之注《漢書》者,多竊取其義為己說,班著《紹訓》以發(fā)明舊義云。
《隋書》:《漢書訓纂》三十卷,陳吏部尚書姚察撰。又《漢書集解》一卷,姚察撰。又《定漢書疑》二卷,姚察撰。
章宗源《隋志考證》曰:察著《訓纂》三十卷?!度A嚴經(jīng)音義》引:瑱謂珠玉壓座為飾也。釋元應《一切經(jīng)音義》引:鱔,蛇魚也。杜佑《通典·州郡門》引:戶、扈、鄠三字一也(《史記音義》亦引之)。又蕭何封沛之酂,夫人封南陽之鄧?!短江h(huán)宇記·河南道》引:函道,地如函也。
姚振宗《隋志考證》曰:《集解》一卷,本傳及《兩唐志》俱不載,或集諸家違義,本附《訓纂》之后者歟?又《訓纂》似即《集解》之異名,或是前書之錄本。
又曰:按《陳書》本傳,陳太建初,補宣明殿學士。除散騎侍郎,左通直,尋兼通直散騎常侍。報聘于周,江左耆舊先在關右者咸相傾慕。沛國劉臻,竊于公館訪《漢書》疑事十余條,并為剖析,皆有經(jīng)據(jù)。臻謂所親曰:名下定無虛士。《定漢書疑》二卷,疑是劉臻所訪之十余條歟?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姚察《漢書注》,或稱《訓纂》。
顧野王《漢書音義》
《陳書》本傳:野王字希馮,吳郡吳人也。遍觀經(jīng)史,精記嘿識。天文地理,蓍龜占候,蟲篆奇字,無所不通。梁大同四年,除太學博士。高祖作宰,為諮議參軍。天嘉元年,補撰史學士。太建六年領大著作,掌國史,知梁史事,兼東宮通事舍人。時宮僚有濟陽江總、吳國陸瓊、北地傅、吳興姚察,并以才學顯著,論者推重焉。遷黃門侍郎,光祿卿。十三年卒。時年六十三。贈右衛(wèi)將軍。野王少以篤學知名。其所撰著《玉篇》三十卷,《輿地志》三十卷,《符瑞圖》十卷,《顧氏譜傳》十卷,《分野樞要》一卷,《續(xù)洞冥記》一卷,《玄象表》一卷,并行于世。又撰《通史要略》一百卷,《國史紀傳》二百卷,未就而卒。有文集二十卷。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曰:選注所引群書有顧野王《漢書音義》。
崔浩《漢書音義》二卷
《魏書》本傳:崔浩,字伯淵,清河人也。少好文學,博覽經(jīng)史,百家之言,無不關綜。太宗初,拜博士祭酒,恒與軍國大謀,甚為寵密。始光中,進爵東郡公,拜太常卿。時議伐赫連昌,擊蠕蠕,朝臣盡不欲行,浩贊成之。大軍既還,加侍中,特進撫軍大將軍。后遷司徒,綜理史務,監(jiān)秘書事。作國書刻石。真君十六年六月,浩誅。
《顏氏家訓·勉學篇》曰,洛陽亦聞崔浩,張偉,劉芳,鄴下又見邢子才,此四儒者,雖好經(jīng)術,亦以才博擅名。
顏師古《漢書·敘例》曰:崔浩,字伯深,清河人。后魏侍中特進撫軍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司徒,封東郡公。(撰荀悅《漢紀》音義)
《新唐書·藝文志》曰:崔浩《漢書音義》二卷。
按《新唐書·藝文志》別有《漢紀音義》三卷。崔浩撰。核之敘例自注,則顏注未引《漢書音義》也。
右南北朝凡九家。
蕭該《漢書音義》十二卷
《隋書·儒林傳》:蘭陵蕭該者,梁鄱陽王恢之孫也。少封攸侯。梁荊州陷,與何妥同至長安。性篤學,《詩》、《書》、《春秋》、《禮記》,并通大義,尤精《漢書》,甚為貴游所禮。開皇初,賜爵山陰縣公,拜國子博士。奉詔書與妥正定經(jīng)史,然各執(zhí)己見,遞相是非,久而不能就,上譴而罷之。該后撰《漢書》及《文選》音義。咸為當時所貴。
《隋志》:《漢書音義》十二卷,國子博士蕭該撰。
宋祁《筆記》曰:余曾見蕭該《漢書音義》若干篇,時有異義,然本書十二篇,今無全本。顏監(jiān)集諸家《漢書》注,獨遺此不收,疑顏當時不見此書,今略紀于后云。
章宗源《隋志考證》曰:《隋書·蕭該傳》,該撰《漢書音義》,為當時所貴,章懷《后漢書·隗囂傳》,《劉伯升傳》注引之。
姚振宗《隋志考證》曰:按《史記》兩《漢》注所引蕭該《音義》,皆宋景文校《漢書》時所采入,實不止章氏所舉兩條。往曾見有輯本一卷,不記誰所錄也。
按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四《逶迤》條引蕭該《漢書音義》。清臧庸有輯本二卷,見《拜經(jīng)堂叢刊》。
包愷《漢書音》十二卷
《隋書·儒林傳》:東海包愷,字和樂。其兄愉,明五經(jīng),愷悉傳其業(yè)。又從王仲通受《史記》、《漢書》,尤稱精究。大業(yè)中,為國子助教。于時《漢書》學者,以蕭、包二人為宗匠。聚徒教授,著錄者數(shù)千人。卒,門人為之起墳立碣焉。
《隋志》:《漢書音》十二卷,廢太子勇命包愷等撰。
謝啟昆《小學考》曰:按《隋志》注曰廢太子勇命愷等為之,非一人手也。
張沖《前漢音義》十二卷
《隋書·儒林傳》:吳郡張沖(25),字叔玄。仕陳,為左中郎將,非其好也。乃覃思經(jīng)典,撰《前漢音義》十二卷,官至漢王侍讀。
右隋凡三家。
自東漢迄隋,為《漢書》注記者,綜凡四十六家。若:
荀悅《漢紀》三十卷
《后漢書》本傳:獻帝頗好文學,悅與從弟彧及少府孔融侍講禁中,旦夕談論,累遷秘書監(jiān)、侍中。帝好典籍,常以班固《漢書》文繁難省,乃令悅依《左氏傳》體,以為《漢紀》三十篇。詔尚書給筆札。辭約事詳,論辨多美。
應奉《漢事》十七卷
《后漢書》本傳:應奉字世叔,汝南南頓人也。
按《后漢書》本傳李注引袁山松書,奉又刪《史記》、《漢書》及《漢紀》三百六十余年,自漢興至其時,凡十七卷,名曰《漢事》。
張溫《三史略》二十九卷
《三國志·吳志》本傳:溫字惠恕,吳郡人也。
《隋志》:《三史略》二十九卷,吳太子太傅張溫撰(按兩唐志稱《三史要略》)。
葛洪《漢書抄》三十卷
《晉書》本傳: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也。少好學,以儒學知名,究覽典籍,凡所撰注,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贍,又抄五經(jīng)《史》《漢》百家之言、方技雜事二百一十卷。
《隋志》:《漢書抄》三十卷,晉散騎常侍葛洪撰。
桓范《世要論》
《三國志·魏志·曹爽傳》注引《魏略》曰:范嘗抄撮《漢書》中諸雜事,自以意斟酌之,名曰《世要論》。
劉昞《三史略記》八十四卷
《魏書》本傳:劉昞字延明,敦煌人也。以三史文繁,著《略記》百三十篇,八十四卷。
于仲文《漢書刊繁》三十卷
《隋書》本傳:于仲文,字次武,撰《漢書刊繁》三十卷。
并約撰舊書,掇會時事,雖為本傳之附庸(26),實非班文之邦邑,今之所敘,概以略諸。
后記
此稿系我1944年在重慶國立中央大學講《漢書》時所寫論稿之一??谷諔?zhàn)爭勝利后,又在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重印一次。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過“文化大革命”,書稿撕毀,不復記憶。此次汪越同志整理其父辟疆先生遺書,于叢殘中忽得我所寫《漢書》論文兩篇(另一篇《〈漢書〉古字論例》已見《學原》第一卷第十一期)。欣喜無量,輒舉以畀我,蓋系我在重慶時奉呈汪先生請益之油印本。紙粗墨劣,喪亂之跡象顯然。時易境遷,學海翻騰。宿學老生,抱古書而遠竄;異才舊士,逃批判而不談。微言垂絕,大義飄零。
《漢書》為黃先生生平篤好九部古籍之一,曾于南雍論授。有《略論〈漢書〉綱領》、《〈史通〉論〈漢書〉語抄撮》等作。鄙性獷放,未涉藩籬,而黃、汪二君,又先后辭世,音聲眇漠,感舊增愴。方今國運重開,文風轉正,繁花縟錦,采麗競萌,巨浪涓流,歸宗溟海。來年值先生誕辰一百周年、逝世五十周年紀念,同門諸子,征稿于予。予臥疴空林,累月不起,腕痹踝痛,握筆踟躕,爰將舊稿付印,求教于世之賢達君子,亦以存師門學術流別之盛也。
1984年國慶三十五周年于南京大學
本文由張伯偉、曹虹同學抄錄一遍,并為校正個別誤字,特此致謝。最后又由我審閱一次,增補一二條材料,雖非無謬戾,亦已盡力。
1985年3月8日 雄記
(1) 見《后漢書·班固傳》。
(2) 見《后漢書·列女曹世叔妻傳》。
(3) 見《漢書·朱博傳》,本皆作烏,宋祁因顏此言,謂當作鳥。
(4) 見《宋書·范曄傳》。
(5) 見《后漢書·班彪傳論》。
(6) 見《文心雕龍·史傳篇》。
(7) 見《后漢書·班彪傳》。
(8) 按論即《名士優(yōu)劣論》,見《史通·鑒識篇》原注。
(9) 見陳兆奎輯《王志》卷二論文答陳深之。
(10) 見朱羲胄纂述《文微籀誦》第三。
(11) 見《潛研堂文集》卷二十四。
(12) 見《十七史商榷》卷七“監(jiān)版用劉之同本”條。
(13) 按“今之”二字,各本《說文》皆無,段玉裁說。
(14) 按,“說”下奪一“文”字,各本《漢書》皆誤。
(15) 見許沖《上說文表》。
(16) 見《隋書·經(jīng)籍志》。
(17) 見《太平御覽》卷三五七兵部八八引。
(18) 見《籀庼述林》六《書顏師古漢書敘錄后》。
(19) 景祐本《漢書》于作干,蓋形近致誤,今為校正。
(20) 景祐本《漢書》附錄作鄭元注水經(jīng),鄭系酈字之誤。
(21) 見丁國鈞《補晉書藝文志》注。
(22) 見《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六臣瓚晉灼集解條。
(23) 見侯康《補后漢書藝文志》。
(24) 見姚振宗《補后漢書藝文志》。
(25) 汲古閣本《隋書》沖訛仲。
(26) 《史通·二體篇》曰:荀悅依左氏成書,剪裁班史,篇才三十,歷代褒之,有逾本傳。按本傳即謂本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