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選
《詩經(jīng)》
《詩經(jīng)》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本名為《詩》,共有詩歌305首(除此之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nèi)容,即有目無辭,稱作笙詩,分別是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和由儀),因此又稱“詩三百”。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jīng)典,因此稱為《詩經(jīng)》?!对娊?jīng)》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起點,在中國文學(xué)發(fā)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对娊?jīng)》共分《風(fēng)》、《雅》、《頌》三大部分,對中國兩千年來的文學(xué)發(fā)展史有著深廣的影響,而且是很珍貴的古代史料。
秦風(fēng)·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1)。王于興師(2),修我戈矛(3),與子同仇(4)。豈曰無衣?與子同澤(5)。王于興師,修我矛戟(6),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7)。王于興師,修我甲兵(8),與子偕行。
【注釋】
(1)袍:直腰身、過膝的外衣,其形制不分上衣下裳。行軍者日以當衣,夜以當被。(2):指周王,秦國出兵是以周天子之命為號召。于:語助詞。興師:出兵。秦國常和西戎交兵。當時戎族是周王朝的敵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為周王征伐,秦國伐戎必然打著“王命”的旗號。(3)戈、矛:都是長柄的兵器,戈曲頭而旁有枝,橫刃;矛為兵刃中最長之物,是槍的前身,頭尖銳。(4)同仇:共同的敵人。(5)澤:通“”,貼身的內(nèi)衣,如今之汗衫。(6)戟(jǐ):是一種我國獨有的古代兵器,類似戈和矛的合成體,既有直刃又有橫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具有鉤、啄、刺、割等多種用途,其殺傷力勝過戈和矛。(7)裳:遮蔽下體的衣裙,男女都穿,此處指戰(zhàn)袍的下裳。(8)甲兵:鎧甲和武器。
【評析】
《秦風(fēng)》共10篇,為秦人、秦地的土風(fēng)樂歌,是秦人社會生活的生動寫照,是研究秦人歷史、地理、禮制、文學(xué)等極其寶貴的經(jīng)典文獻?!肚仫L(fēng)·無衣》是《詩經(jīng)》中最為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表現(xiàn)了秦地百姓英勇無畏的尚武精神。這首戰(zhàn)歌,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設(shè)問的句式、豪邁的語氣,分別寫“同袍”、“同澤”、“同裳”,表現(xiàn)戰(zhàn)士們克服困難、團結(jié)互助的情景和奮起從軍、慷慨自助的精神。每章第三句,先后寫“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現(xiàn)戰(zhàn)士們齊心備戰(zhàn)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寫“同仇”、“偕作”、“偕行”,表現(xiàn)戰(zhàn)士們的愛國感情和大無畏精神。詩在鋪陳復(fù)唱中,深化了戰(zhàn)士們共同對敵、奔赴戰(zhàn)場的高昂情緒,一層更進一層地凸顯了戰(zhàn)士們崇高的內(nèi)心世界。
秦風(fēng)·小戎
小戎收(1),五楘梁辀(2)。游環(huán)脅驅(qū)(3),陰靷鋈續(xù)(4)。文茵暢轂(5),駕我騏(6)。言念君子(7),溫其如玉(8)。在其板屋(9),亂我心曲(10)。四牡孔阜(11),六轡在手(12)。騏騮是中(13),驪是驂(14)。龍盾之合(15),鋈以觼(16)。言念君子,溫其在邑(17)。方何為期(18)?胡然我念之(19)!駟孔群(20),厹矛鋈(21)。蒙伐有苑(22),虎鏤膺(23)。交二弓(24),竹閉緄縢(25)。言念君子,載寢載興(26)。厭厭良人(27),秩秩德音(28)。
【注釋】
(1)小戎:周代兵車的一種。(jiàn):淺。收:軫,即車廂。收:淺的車廂,即“棧車”。(2)楘(mù):用皮革纏在車轅成X形,起加固和修飾作用。梁辀(zhōu):彎曲的車轅。(3)游環(huán):活動的銅環(huán),古代馬車駕具的一部分。用皮革制造,滑動在四駕馬車的當中兩匹馬的背上,中穿旁邊兩匹驂馬的韁繩,其作用是防止驂馬外逸。(4)靷(yǐn):引車前行的皮帶或繩索。鋈(wù):白銅環(huán)。續(xù):連續(xù)。鋈續(xù):白銅環(huán)緊緊扣住皮帶。(5)文茵:虎皮坐墊。暢:長。轂(ɡǔ):車輪中心的圓木,中有圓孔,用以插軸。暢轂:長轂,指兵車。(6)騏:青黑色如棋盤格子紋的馬。(zhù):左后蹄白或四蹄皆白的馬。(7)言:乃。君子:指從軍的丈夫。(8)溫其如玉:女子形容丈夫性情溫潤如玉。(9)板屋:用木板建造的房屋。秦國多林,故以木房為多。此處代指西戎(今甘肅一帶)。(10)心曲:心靈深處。(11)牡:公馬??祝荷?。阜:強壯。(12)轡:韁繩。一車四馬,內(nèi)二馬各一轡,外二馬各二轡,共六轡。(13)騮(líu):赤身黑鬣的馬。這句詩是說:青黑色如棋盤格子紋的馬和赤身黑鬣的馬在中間駕轅。(14)(ɡu?。狐S馬黑嘴。驪:黑馬。驂:車轅外側(cè)二馬稱驂。這句詩是說:黃色黑嘴的馬和純黑色的馬在兩側(cè)拉車。(15)龍盾:畫有龍紋的盾牌。合:兩只盾合掛于車上。(16)觼(jué):有舌的環(huán)。(nà):內(nèi)側(cè)二馬的轡繩。以舌穿過皮帶,使驂馬內(nèi)轡繩固定。(17)邑:秦國的屬邑。(18)方:將。期:指歸期。(19)胡然:為什么。(20)駟:駕一輛兵車的四匹披薄甲的馬。一說為駕一輛兵車的四匹不披甲的馬??兹海悍浅f(xié)調(diào)。(21)厹(qíu)矛:頭有三棱鋒刃的長矛。>(duì):矛戟柄末的平底金屬套。(22)蒙:畫有雜亂的羽紋。伐:盾。苑(yūn):花紋。(23)(chàng):弓囊。虎:虎皮弓囊。鏤膺(yīng):在弓囊前刻有花紋。(24)交:互相交錯。:此處用作動詞,作“藏”講。這句詩的意思是:兩張弓,一弓向左,一弓向右,交錯放在袋中。(25)閉:弓檠。竹制,弓卸弦后縛在弓里防損傷的用具。緄(ɡǔn):通“捆”。縢:纏束、系。(26)這句詩的意思是:且睡且醒,起臥不寧。(27)厭厭:安靜柔和的樣子。良人:女子對丈夫的稱謂。(28)秩秩:謂愛情引起的無盡思念。一說有禮節(jié)。德音:好聲譽。
【評析】
戍邊士卒是邊塞戰(zhàn)爭的見證人,他們在戰(zhàn)爭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是對邊塞戰(zhàn)爭最真實的反映。特別是征夫、思婦以他們豐富的感情、真實的經(jīng)歷對邊塞戰(zhàn)爭作出的評判,是時代群體意識的集中體現(xiàn)。這首《小戎》體現(xiàn)了先秦時期的秦國戰(zhàn)士踴躍從軍的慷慨、豪邁氣概。本詩有很多繁難字,你只須知道這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描繪戰(zhàn)車、戰(zhàn)馬及兵器的精良華美就夠了。春秋諸國,各有自己的時尚,秦國的時尚就是從軍打仗。所以,這首《小戎》詩才津津樂道于秦國軍隊的裝備精良。詩先寫兵車,繼寫戰(zhàn)馬,再寫兵器,反復(fù)地渲染其華貴、精美。詩中雖未明言心上人的儀容,但這女子所愛慕的對象卻已威儀棣棣,宛然在目。在盛大的軍容和森嚴的兵陣中,卻點綴了這樣一句經(jīng)典的言情之語:“言念君子,溫其如玉”,讓肅殺的氛圍中增添了一絲紅粉的色彩。這位女子雖因所愛的男人遠在戰(zhàn)場而心事紛亂不安,卻毫無怨言,其情調(diào)與后來中國古典詩詞中那些思婦的斷腸之曲大異其趣,溢出陣陣陽剛之氣。詩中雖敘寫了思念的深切,但更多的卻是對所愛戀男子的贊美,并以此來加深思念的深度。尤其是結(jié)尾句“厭厭良人,秩秩德音”,凸顯了整個社會對她所愛戀男子的高度評價,這女子也深以此為慰藉。從《小戎》詩這女子的心態(tài)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她雖珍視自己的愛,心中卻是以家國天下為重的。她期待著自己深愛的男人建功立業(yè),凱旋歸來。
豳風(fēng)·東山
我徂東山(1),慆慆不歸(2)。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3)。蜎蜎者蠋(4),烝在桑野(5)。敦彼獨宿(6),亦在車下。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果臝之實(7),亦施于宇。伊威在室(8),蟏蛸在戶(9)。町畽鹿場(10),熠耀宵行(11)。不可畏也,伊可懷也。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鸛鳴于垤(12),婦嘆于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13),烝在栗薪(14)。自我不見,于今三年。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倉庚于飛(15),熠耀其羽。之子于歸,皇駁其馬(16)。親結(jié)其縭(17),九十其儀。其新孔嘉(18),其舊如之何?
【注釋】
(1)徂(cú):往。(2)慆(tāo)慆:長久。(3)行枚:行軍時銜在口中以保證不出聲的竹棍。勿士行枚:不再行軍打杖。(4)蜎(yuān)蜎:蠕動的樣子。蠋(zhú):即蠶。(5)烝:乃。(6)敦:蜷縮成一團。(7)果臝(luǒ):蔓生葫蘆科植物。(8)伊威:一種小蟲,俗稱土虱或地鱉蟲。(9)蟏(xiāo)蛸(shāo):長腳蜘蛛。(10)町(tǐng)畽(tuǎn):野外。(11)熠(yì)耀:明滅不定貌。宵行:螢火蟲。(12)鸛(guàn):鳥名,俗名老鸛。垤(dié):土堆。(13)瓜苦:瓠瓜,一種葫蘆。古代婚禮上剖瓠瓜成兩張瓢,夫婦各執(zhí)一瓢盛酒喝。(14)栗薪:即列薪,是用木枝搭起的木架。(15)倉庚:黃鸝。(16)皇:指馬毛色黃白相雜。駁:指馬毛色不純。(17)親:此指女方的母親??r(lí):女子的佩巾,出嫁時由母親親手給女兒系在腰間。(18)新:指新婚??准危簶O好,舊時指已婚者。
【評析】
《豳風(fēng)》是《詩經(jīng)》十五《國風(fēng)》之一,共有7篇作品。豳地在今陜西彬縣一帶,是周民族的發(fā)祥地?!夺亠L(fēng)》全部產(chǎn)生于西周時期,是《國風(fēng)》中最早的詩?!夺亠L(fēng)·東山》寫的是一個出征在外的將士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他在歸鄉(xiāng)的途中,遇到淫雨天氣,倍感凄迷,為每章后面幾句的敘事準備了一個頗富感染力的背景。詩人首先抓住著裝的改變這一細節(jié),寫戰(zhàn)士復(fù)員、解甲歸田之喜,反映了人們對戰(zhàn)爭的厭倦,對和平生活的渴望。其次寫歸途餐風(fēng)露宿、夜住曉行的辛苦。他很想自己的妻子,最懷念兩人的新婚時光。詩中如數(shù)家珍般地回憶了兩人婚禮儀式的細節(jié),說兩個人結(jié)婚時拉車的馬個個漂亮,都是同一種顏色的高頭大馬,這在當時是非常有氣派的?!坝H結(jié)其縭”,詩中的母親親手為女兒系上佩巾,祝福女兒將來是個賢妻良母。新婚的儀式是十分煩瑣的,“九十其儀”,但正因為這煩瑣的儀式,在漫長的人生中,當你困苦不順時,才會有甜蜜的回憶。此詩最大的藝術(shù)特色之一是豐富的聯(lián)想,詩中有再現(xiàn)、追憶式的想象,也有幻想、推理式的想象,表現(xiàn)了士兵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對親人的思念。
小雅·出車
我出我車(1),于彼牧矣(2)。自天子所,謂我來矣(3)。召彼仆夫(4),謂之載矣。王事多難,維其棘矣(5)。我出我車,于彼郊矣。設(shè)此旐矣(6),建彼旄矣(7)。彼旐斯(8),胡不旆旆(9)。憂心悄悄(10),仆夫況瘁(11)。王命南仲(12),往城于方(13)。出車彭彭(14),旂旐央央(15)。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16),獫狁于襄(17)。昔我往矣(18),黍稷方華(19)。今我來思(20),雨雪載涂(21)。王事多難,不遑啟居(22)。豈不懷歸,畏此簡書(23)。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既見君子,我心則降(24)。赫赫南仲,薄伐西戎(25)。春日遲遲(26),卉木萋萋(27)。倉庚喈喈(28),采蘩祁祁(29)。執(zhí)訊獲丑(30),薄言還歸(31)。赫赫南仲,獫狁于夷(32)。
【注釋】
(1)我:詩人代南仲自稱。本詩中只有第五章的“我”字是代言將士妻子,其余的“我”都是南仲自稱。(2)牧:郊外可以放牧的地方。(3)謂:猶“命”或“使”。這兩句說周王命我來此。(4)仆夫:車夫。(5)維:發(fā)語詞,無實義。棘:扎手,刺手,比喻事情難辦。(6)旐(zhào):繪有龜、蛇圖案的旗幟。(7)建:豎立。旄(máo):旗竿上裝飾牦牛尾的旗子。(8)(yǔ):繪有鷹隼圖案的旗幟。斯:語助詞,無實義。(9)旆(pèi)旆:旗幟飛動、飄揚的樣子。(10)悄(qiǎo)悄:心情沉重、憂愁的樣子。(11)況瘁(cuì):辛苦,憔悴。(12):指周宣王。南仲:周宣王大臣,率軍伐獫狁有功?!逗鬂h書·馬融傳》:“獫狁侵周,周宣王立中興之功,是以赫赫南仲載在周師焉?!保?3)往:去。方:地名,即下文的“朔方”,在周王畿之北。城于方:在朔方筑城。(14)彭彭:形容車馬眾多。(15)旂(qí):上繪交龍并有鈴鐺的旗子?!吨芏Y》稱“交龍為旂”,就是在竿頭上懸鈴、在帛上畫龍作為旗幟。央央:鮮明的樣子。(16)赫赫:威儀顯赫的樣子。(17)襄(rǎng):古通“攘”,平息,掃除。這里指解除獫狁入侵之難。(18)往:指出征時。(19)方:正值。華:古同“花”,花朵。方華:正開花。詩中指黍、稷抽穗。(20)來:指伐獫狁后的歸途中。思:語助詞。(21)雨雪:下雪。載:滿。涂:古通“途”,道路。(22)遑:空閑。不遑:不暇。啟居:安坐休息。(23)簡書:寫在竹簡上的文書,指周王的命令,下文“薄伐西戎”即簡書的內(nèi)容。(24)“喓喓草蟲”六句:又見《詩經(jīng)·召南·草蟲》。喓(yāo)喓:昆蟲的鳴叫聲。草蟲:指蝗蟲,或泛指草間之蟲。趯(tì)趯:蹦蹦跳跳的樣子。阜螽(zhōnɡ):蚱蜢。君子:這里是征夫的眷屬稱征夫之詞。忡忡:不安?!拔匆姟薄凹纫姟倍际窍胂笾械那闆r。我:指代作者設(shè)想的在家女子。降:安寧,和悅。(25)?。赫Z助詞。西戎:古代西方戎族。這兩句是詩人用自己的口氣敘述南仲的軍隊在歸途中又奉命西征。(26)遲遲:天長的意思。此句又見《豳風(fēng)·七月》。(27)卉(huì):草的總稱。萋萋:草木茂盛的樣子。(28)喈(jiē)喈:鳥叫聲。(29)蘩:白蒿。祁祁:眾多的樣子。此句又見《豳風(fēng)·七月》。(30)執(zhí):捕。訊:審問。獲:就是殺而獻其左耳。丑:指首惡。這句詩是說:對待俘虜分兩類,需要問訊取得口供的就拘捕起來,罪魁就殺掉并割下左耳。(31)還:通“旋”,凱旋。(32)獫(xiǎn)狁(yǔn):古代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常年侵擾周王朝。夷:掃平。詩的最后把平定獫狁的事重敘一筆以作結(jié)束。伐戎只是小小插曲,包括在伐獫狁這一大事之中。
【評析】
先秦時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因而戰(zhàn)爭也就很自然地成為《詩經(jīng)》歌詠的對象?!冻鲕嚒芬辉?,正是通過歌詠周宣王初年討伐獫狁的勝利,頌揚了統(tǒng)帥南仲的英明和赫赫戰(zhàn)功。詩句開篇即渲染了王命緊急,將士出兵,軍威浩蕩。在君臣、將士的同心協(xié)力下,很快平定了叛亂,“獫狁于襄”了。將士們凱旋歸鄉(xiāng)途中,“雨雪載涂”,不禁回憶起當初離家時的情景:“黍稷方華”,正是五谷秀穗,豐收在望的勝景。如今大雪紛飛,道路泥濘,苦不堪行?!柏M不懷歸,畏此簡書”兩句詩,寫活了將士們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歸心似箭,一方面是使命在身,不敢懈怠。第五章以將士妻子的口吻寫兩地相思,帶有很多想象的成分:草叢之間,昆蟲鳴叫,獨守空房的妻子憂心忡忡地思念征戰(zhàn)在外的夫君,內(nèi)心備受煎熬。戰(zhàn)爭中,片刻的柔情都是奢侈的,在歸途中,南仲將軍又帶領(lǐng)著士兵攻打了西戎,并大獲全勝。勝利之后,詩人筆鋒一轉(zhuǎn),描寫“春日遲遲”,突出了將士們從冬走到春的漫長歸途。詩的最后重敘“赫赫南仲,獫狁于夷”,再次強調(diào)歌頌了南仲將軍的軍功。此詩最大的特點,是多處引用或化用了《詩經(jīng)·國風(fēng)》中《草蟲》和《七月》的詩句,反映了文人向民歌學(xué)習(xí)并汲取營養(yǎng),是古已有之的。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一說出生于今山東莘縣,一說出生于今山東鄄城。曹植是曹操與卞后所生第三子,魏文帝曹丕同母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他自幼聰敏,富于才學(xué)。一生以曹丕稱帝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受曹操寵愛,詩文多寫其安逸生活和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后期備受曹丕與曹叡父子迫害,詩文多表現(xiàn)其憤抑不平之情及要求個人自由解脫的心境。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后人因其文學(xué)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其詩以筆力雄健見長,有集30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存詩八十余首。
白馬篇(1)
白馬飾金羈(2),連翩西北馳(3)。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4)。少小去鄉(xiāng)邑,揚聲沙漠垂(5)。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6)??叵移谱蟮?sup>(7),右發(fā)摧月支(8)。仰手接飛猱(9),俯身散馬蹄(10)。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11)。邊城多警急,虜騎數(shù)遷移(12)。羽檄從北來(13),厲馬登高堤(14)。長驅(qū)蹈匈奴(15),左顧陵鮮卑(16)。棄身鋒刃端(17),性命安可懷(18)?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19),不得中顧私(20)。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21)。
【注釋】
(1)《白馬篇》:是漢樂府《雜曲歌辭·齊瑟行》歌辭,因其所寫的是邊塞游俠的忠勇,題名又作《游俠篇》。(2)羈(jī):馬絡(luò)頭。金羈:金飾的馬絡(luò)頭。(3)連翩:鳥飛的樣子,這里形容駿馬飛奔、輕捷迅急的樣子。三國魏的西北方為匈奴、鮮卑等少數(shù)民族居住區(qū),馳向西北即馳向邊疆戰(zhàn)場。(4)幽并(bīng):幽州和并州。幽州,大致在今河北北部和遼寧南部;并州,大致在今內(nèi)蒙、河北、山西太原一帶。這兩地自古是出勇俠人物較多的區(qū)域。游俠兒:指闖蕩江湖、行俠仗義、扶危濟困的人。(5)揚:傳揚。揚聲:即揚名。垂:即“陲”,邊疆地區(qū)。這兩句詩是說:青壯年時期即離開家鄉(xiāng),為保衛(wèi)國家而揚名邊疆。(6)宿昔:昔時,往日。秉:持。楛(hù):樹木名,莖可以做箭桿。楛矢:用楛木做箭桿的箭。何:多么。參差:長短不一,這里言其多。這兩句詩是說:他們的良弓日夜不離手,身邊還佩帶著許多箭。(7)控:引,拉開。控弦:開弓。的:箭靶。左的:左方的射擊目標。(8)摧:毀壞。與下文的“散”(破裂),都有穿透之意。月(ròu)支:箭靶名,又名“素支”。(9)仰手:指仰身而射。接:迎面而射。猱(náo):猿類,攀緣林木,輕捷如飛,故曰飛猱。從“的”、“月支”、“飛猱”、“馬蹄”一貫而下來看,這句詩說的是:抬手就能射中飛馳而來的東西。(10)散:碎裂,摧毀。馬蹄:箭靶名。邯鄲淳《藝經(jīng)》云:“馬射,左邊為月氏三枚,馬蹄二枚?!币陨纤木涫菍懹率康纳浼季?,左射右射、仰射俯射都能中靶。(11)剽(piāo):輕捷。螭(chī):傳說中的一種龍屬動物,龍生九子之一,沒有角。古建筑或器物、工藝品上常用它的形狀作裝飾,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裝飾,稱為“螭首散水”。(12)虜:胡虜,古代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蔑稱。數(shù):屢次。遷移:移動,指進兵入侵。(13)檄:用于軍事征召的文書,寫在一尺二寸長的木簡上。羽檄:插有羽毛的軍中征調(diào)文書。軍書插羽,以示緊急。(14)厲:奮起。厲馬:策馬。堤:高坡。以上兩句詩是說:邊方的緊急征調(diào)文書下來了,勇士們聞命策馬,登高堤以觀察敵情。(15)長驅(qū):一作“右驅(qū)”。蹈:踐踏,此處即指沖擊。匈奴:秦漢時期活動于今內(nèi)蒙和蒙古人民共和國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名,直到魏晉時期還有一定的力量,常構(gòu)成北部邊患。(16)陵:沖擊,這里指制服。鮮卑:漢末以來活動于遼西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名。東晉時期曾在黃河流域建立了北魏政權(quán),統(tǒng)治北方達一百五十余年。(17)棄身:投身。鋒刃端:指戰(zhàn)場。(18)懷:顧惜。(19)籍:名冊。(20)中:心中。顧私:考慮個人或家庭的私事。(21)忽:輕視。意謂把死看得很輕。曹植的《求自試表》有云:“昔漢武為霍去病治第,辭曰:‘匈奴未滅,臣無以家為!’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笨膳c此詩的最后六句互相參證。
【評析】
開頭的“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就使人感到氣勢不凡,白色的駿馬套上金色的籠頭,飛一般地向西北方馳去。這不僅寫出了壯士騎術(shù)的嫻熟,而且也表現(xiàn)了邊情的緊急,形象地傳達出一種勇往直前的精神。“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少小去鄉(xiāng)邑,揚聲沙漠垂”。詩人故設(shè)問答,增強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那個騎著白馬、馳向西北的壯士是誰呢?他是幽州、并州的游俠健兒。他從小就離開了家鄉(xiāng),名聲在邊塞傳揚。如此鋪敘之后,詩人沒有繼續(xù)寫騎白馬的壯士在邊塞如何沖鋒陷陣、為國立功,而是補敘壯士的來歷,刻意鋪陳了“游俠兒”超群的武藝。他整天良弓不離手,靈巧敏捷賽過猿猴,勇猛輕疾如同豹螭。這些描寫使我們了解到游俠兒“揚聲沙漠垂”的重要原因,也為后面所寫游俠兒為國效力的英勇行為做好了鋪墊。“邊城多警急,虜騎數(shù)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qū)蹈匈奴,左顧陵鮮卑”。這是說,邊塞頻頻傳來緊急情況,匈奴、鮮卑的騎兵常常入侵,告急的文書從北面?zhèn)鱽?,游俠兒立即策馬登上高堤,長驅(qū)直搗匈奴的軍營,掉轉(zhuǎn)頭來,又制服了鮮卑的騎兵。“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詩的最后八句,揭示了游俠兒的內(nèi)心世界。游俠兒之所以能夠克敵制勝,不僅是由于他武藝高超,更重要的是:為了國家,他投身在鋒利的刀刃中,根本不把自己的性命放在心上。他獻身國家,奔赴國難,把死亡看作如同回家一樣。在這首詩中,曹植濃墨重彩地描繪了一位武藝高超、渴望衛(wèi)國立功而不惜犧牲生命的游俠少年形象,借以抒發(fā)自己的報國激情。
蔡文姬
蔡文姬(約177—249),名琰,字昭姬,西晉時因避晉文帝司馬昭之諱,改字文姬,東漢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東漢大文學(xué)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既博學(xué)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她初嫁衛(wèi)仲道,后因無子,丈夫去世而回到母家。東漢末年社會動蕩,匈奴入侵,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成為匈奴左賢王的姬妾,飽嘗了異族異俗生活的痛苦,并生育兩個兒子。十二年后,曹操統(tǒng)一北方,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文姬歸漢后,再嫁董祀(事見《后漢書·列女傳》)。她的作品,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1卷,惜已失傳,載入《后漢書》本傳的有《悲憤詩》兩篇,一為五言體,一為楚辭體。另有長詩《胡笳十八拍》傳世,但是否為蔡文姬所作,一直有爭議。
悲憤詩(1)
漢季失權(quán)柄,董卓亂天常(2)。志欲圖篡弒(3),先害諸賢良(4)。逼迫遷舊邦(5),擁主以自強。海內(nèi)興義師(6),欲共討不祥(7)。卓眾來東下(8),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9),來兵皆胡羌(10)。獵野圍城邑(11),所向悉破亡。斬截?zé)o孑遺(12),尸骸相撐拒(13)。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長驅(qū)西入關(guān),回路險且阻(14)。還顧邈冥冥(15),肝脾為爛腐。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失意機微間,輒言斃降虜。要當以亭刃(16),我曹不活汝(17)。豈復(fù)惜性命,不堪其詈罵?;虮慵娱⒄?,毒痛參并下(18)。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19),乃遭此厄禍。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處所多霜雪,胡風(fēng)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20)。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迎問其消息,輒復(fù)非鄉(xiāng)里(21)。邂逅徼時愿,骨肉來迎己。己得自解免,當復(fù)棄兒子。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存亡永乖隔(22),不忍與之辭。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叭搜阅府斎?,豈復(fù)有還時。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nèi),恍惚生狂癡。號泣手撫摩,當發(fā)復(fù)回疑。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別。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馬為立踟躕(23),車為不轉(zhuǎn)轍。觀者皆歔欷,行路亦嗚咽。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24)。悠悠三千里,何時復(fù)交會。念我出腹子,匈臆為摧敗(25)。既至家人盡,又復(fù)無中外。城郭為山林,庭宇生荊艾。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煢煢對孤景(26),怛咤糜肝肺(27)。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奄若壽命盡,旁人相寬大。為復(fù)強視息,雖生何聊賴。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厲(28)。流離成鄙賤,??謴?fù)捐廢(29)。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注釋】
(1)選自《后漢書·列女傳》。(2)天常:即“天之常道”。亂天常:有悖天理。(3)篡(cuàn):臣殺君奪位。弒(shì):臣殺君、子殺父母為弒。篡弒:殺君奪位的不義之事。(4)諸賢良:指被董卓殺害的丁原、周珌等賢臣。(5)舊邦:指西漢京城長安。190年,董卓焚燒東漢京城洛陽,強迫百姓西遷長安。(6)義師:指起兵討伐董卓的以袁紹為盟主的軍隊。(7)不祥:亂軍。(8)卓眾:指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所帶的軍隊。192年,李、郭等出兵關(guān)東,大掠陳留、潁川諸地。(9)平土人:平原中土的人。(10)胡羌:指董卓軍中的羌胡。(11)獵野:古代稱(與少數(shù)民族)打仗為游獵,以顯中華氣質(zhì)。(12)孑(jié)遺:指戰(zhàn)亂之后遺留下來的少數(shù)人。(13)撐(chēng):攤開。相撐拒:互相支撐。這句是說尸體眾多,堆積雜亂。(14)“馬邊”四句:前兩句是形容戰(zhàn)爭殘酷,生靈涂炭;后兩句是形容道路陌生危險,充滿阻隔。(15)邈冥冥:形容遙遠不可預(yù)期的樣子。說明中原戰(zhàn)亂,人們流離失所,又敢怒不敢言。這兩句是形容生命飄零,轉(zhuǎn)瞬就有可能死亡。(16)亭:通“揨”,刺殺。亭刃:加刃,即殺死。(17)我曹:猶我輩,兵士自稱。這幾句詩是說兵士對于被虜者不滿意就說:“殺了你這死囚,我們不養(yǎng)活你了,讓你吃刀子?!保?8)參:兼。這句是說毒恨和痛苦交并。(19)彼蒼者:指天。這句是呼天而問。(20)肅肅:象聲詞,形容風(fēng)聲。(21)輒:就。復(fù):回復(fù)。(22)乖:背,離。(23)踟躕:躊躇難行。(24)遄征:急速的趕路。遐邁:遠行。(25)匈臆:即胸臆。(26)煢(qióng)煢:孤獨的樣子。(27)怛(dá)咤(zhà):悲傷感嘆。糜:粉碎,搗爛。(28)勖(xù):勉勵。(29)捐:放棄,拋棄。
【評析】
《悲憤詩》是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chuàng)作的第一首自傳體五言長篇敘事詩。詩的敘事,按時間順序,開頭先交代軍閥戰(zhàn)爭的來歷,接著寫國家變亂,必遭異族入侵,痛訴了自己被虜、陷胡、贖歸和歸家后的痛苦,都是國家衰弱、戰(zhàn)爭迭出造成的。在描寫這些經(jīng)歷中,作者把個人的苦難,置于廣大百姓的苦難之中,展現(xiàn)了當時戰(zhàn)爭造成人民亂離死亡的社會圖景,也增強了詩歌的現(xiàn)實性和大眾性。蔡文姬命運波折,經(jīng)歷了婚變和擄為人妻的恥辱之后,在異國他鄉(xiāng)依舊心懷故國,其詩文也有凄涼之感:“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將一個被俘匈奴的弱女子的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悲憤詩》的語言明白曉暢,無雕琢斧鑿之跡,卻字字是血,句句是淚。詩中最突出的就是口語的運用,某些人物的語言,逼真?zhèn)魃瘢哂袀€性化的特點。如賊兵罵俘虜?shù)膸拙鋹貉詯赫Z“我曹不活汝”,與人物身份吻合,聞其聲如見其人;還有文姬別子時,其子說的幾句話,似乎可以看到孩子抱著母親頸項哀求的神態(tài),孩子的天真、幼稚和對母親的依戀,躍然紙上。這種口語化的表達方式,在此前的詩歌中是罕見的。它真實而生動地描繪了詩人在漢末大動亂中的悲慘遭遇,也寫出了被掠百姓的血和淚,是漢末社會動亂和百姓苦難生活的實錄?!侗瘧嵲姟芬惨蛑哂辛耸吩姷囊?guī)模和悲劇的色彩,詩人的悲憤,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它是受難者對悲劇制造者的血淚控訴。這首《悲憤詩》深受漢樂府敘事詩的影響,激昂酸楚,堪稱以敘事體寫邊塞戰(zhàn)爭的佳作。
悲憤詩(1)
嗟薄祜兮遭世患(2),宗族殄兮門戶單(3)。身執(zhí)略兮入西關(guān),歷險阻兮之羌蠻。山谷眇兮路曼曼(4),眷東顧兮但悲嘆。冥當寢兮不能安,饑當食兮不能餐,常流涕兮眥不干。薄志節(jié)兮念死難,雖茍活兮無形顏。惟彼方兮遠陽精(5),陰氣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塵冥冥,有草木兮春不榮。人似禽兮食臭腥,言兜離兮狀窈停(6)。歲聿暮兮時邁征(7),夜悠長兮禁門扃(8)。不能寐兮起屏營(9),登胡殿兮臨廣庭。玄云合兮翳月星(10),北風(fēng)厲兮肅泠泠(11)。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嚶嚶。樂人興兮彈琴箏,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匈憤盈,欲舒氣兮恐彼驚,含哀咽兮涕沾頸。家既迎兮當歸寧(12),臨長路兮捐所生。兒呼母兮號失聲,我掩耳兮不忍聽。追持我兮走煢煢(13),頓復(fù)起兮毀顏形。還顧之兮破人情,心怛絕兮死復(fù)生(14)。
【注釋】
(1)選自《后漢書·列女傳》。(2)祜(hù):福。薄祜:薄福。世患:世間的禍患。(3)殄(tiǎn):盡,絕。(4)曼曼:形容距離遠或時間長。(5)陽精:有太陽、龍、玉等多種含意,這里指太陽。(6)兜離:形容言語難懂。(7)歲聿暮:指年歲終晚。(8)扃(jiōng):從外面關(guān)門的閂、鉤等。(9)屏(bīng)營(yíng):彷徨,惶恐。(10)翳(yì):原指用羽毛做的華蓋,這里指障蔽。(11)泠(líng)泠:寒冷清涼的樣子。(12)歸寧:女子出嫁之后回娘家。(13)煢(qióng)煢:孤單的樣子。(14)怛(dá)絕:憂傷,悲苦,痛不欲生。
【評析】
這首《悲憤詩》為騷體。騷體賦是漢賦中的一類,是從楚辭中的《離騷》發(fā)展而成的,在內(nèi)容上側(cè)重于詠物抒情,抒發(fā)懷才不遇的不平及哀怨之情;在形式上也與楚辭接近,常用帶有“兮”字的語句。用這種賦的寫法創(chuàng)作的詩歌,稱作騷體詩。騷體的《悲憤詩》共三十八句,題材內(nèi)容與五言《悲憤詩》大致相同。由于旨在抒情,所以對個人經(jīng)歷的敘述比較簡略,詩中雖然有許多描述景象風(fēng)物之處,但其實不過是用以渲染詩人背井離鄉(xiāng)悲痛心情的陪襯筆墨。匈奴的氣候是“陰氣凝兮雪夏零”,景物是“沙漠壅兮塵冥冥,有草木兮春不榮”,人物是“人似禽兮食臭腥”。在蔡文姬眼中,這一切都是野蠻、荒涼又令人費解的。在這些對景物和人情的描述中,詩人極言匈奴與中土的差異,以此襯托自己心情的沉痛悲憤。這首騷體詩雖重抒情,卻是有感而發(fā)。在悲情地抒寫自己慘痛的人生變故后,詩人具體描繪了在一個冬天的夜晚,她夜長難寐,起身徘徊,在陰云蔽天、朔風(fēng)呼嘯之中,她聽到胡笳的嗚咽、邊馬的嘶鳴和南飛孤雁的哀啼,激發(fā)起她思鄉(xiāng)的悲哀。然而她又不敢出聲啼哭驚動主人,只能獨自暗暗地“含哀咽兮涕沾頸”。詩人練字水平頗高,“胡笳動兮邊馬鳴”一句,以邊塞特有的樂器胡笳聲寫出心聲,又將心聲形諸吞泣聲精彩描寫出來,繪聲繪色地從細節(jié)上,將詩人的痛苦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描述了詩人那孤立無依的凄惶心靈。騷體《悲憤詩》所述情節(jié)與蔡琰生平頗不相合,不少學(xué)者認為是假托之作。然而,蔡文姬的名字伴隨著這兩首《悲憤詩》,已不可磨滅地留存在中國詩歌史中,表達了普通百姓在邊塞戰(zhàn)爭中遭受的百般痛苦。
陳琳
陳琳(?—217),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寶應(yīng))人,漢魏間文學(xué)家,“建安七子”之一。陳琳曾為袁紹記室,袁紹軍中文書多出自其手,最著名的是《為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歷數(shù)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戰(zhàn),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后又轉(zhuǎn)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染疫疾身亡。陳琳詩、文、賦皆佳,詩歌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擬作樂府詩作品之一;散文有《為曹洪與世子書》等,風(fēng)格雄放,文氣貫注,筆力雄??;辭賦代表作有《武軍賦》、《神武賦》等,當時亦稱名篇。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飲馬長城窟行(1)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2)。官作自有程(3),舉筑諧汝聲(4)。男兒寧當格斗死(5),何能怫郁筑長城(6)?長城何連連(7),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8),內(nèi)舍多寡婦。作書與內(nèi)舍:“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9),時時念我故夫子!”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10)!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11)?生男慎莫舉(12),生女哺用脯(13)。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結(jié)發(fā)行事君(14),慊慊心意關(guān)(15)。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注釋】
(1)長城窟:長城附近的泉眼。酈道元《水經(jīng)注》:“余至長城,其下有泉窟,可飲馬?!薄讹嬹R長城窟行》是漢代樂府舊題,又名《飲馬行》,屬《相和歌辭》瑟調(diào)曲。相傳古長城邊有泉眼,可供飲馬,曲名由此而來。(2)慎莫:懇請語氣,千萬不要?;簦簻?,指延長服役期限。太原:秦郡名,約在今山西中部地區(qū)。(3)官作:官府工程。程:期限。(4)筑:夯類等筑土工具。諧汝聲:要使你們的聲音協(xié)調(diào)。(5)寧當:寧愿,情愿。格斗:搏斗。(6)怫(fú)郁:煩悶。(7)連連:形容漫長而連綿不斷的樣子。(8)健少:健壯的年輕人。(9)姑嫜(zhāng):古代妻子對丈夫的母親和父親的稱呼,母親稱“姑”,父親稱“嫜”。(10)鄙:粗野,淺薄。(11)他家子:別人家的女子。(12)舉:養(yǎng)育成人。(13)哺:喂養(yǎng)。脯:干肉。(14)結(jié)發(fā):束發(fā),古代男子二十歲束發(fā)戴冠,女子十五歲束發(fā)加笄,表示成年,可以成婚。這里是指男女成年結(jié)為夫妻。(15)慊(qiàn)慊:怨恨的樣子,這里指兩地思念。關(guān):一作“間”。(16)久自全:長久地保全自己。
【評析】
本詩用樂府舊題,以秦代統(tǒng)治者驅(qū)使百姓修筑長城的史實為背景,通過筑城役卒夫妻的對話,揭露了無休止的徭役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zāi)難。詩中用書信往返的對話形式,揭示了男女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和他們彼此間的深深牽掛,贊美了筑城役卒夫妻忠貞不渝的深厚情感。
詩的開頭“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兩句,以“水寒”象征性地凸顯了邊地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由此引出役夫不堪忍受苦役,前去對督工的長城吏請求:“慎莫稽留太原卒?!睆摹吧髂眱勺挚梢钥闯觯麄儗Ρ辉偃舴鄣膿?dān)憂害怕。長城吏沒有正面回答役夫的問話,打著官腔說:“官作自有程,舉筑諧汝聲。”在長城吏的眼里,官家的工程是最重要的,役夫的悲苦無關(guān)緊要,役夫的生命如同草芥,累死、凍死都是無所謂的平常事。役夫面對無情的現(xiàn)實,憤怒地吶喊:“男兒寧當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長城?”從這一官一役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官家與役夫的尖銳矛盾,既然官家不顧百姓的死活,那么與其死在勞役中,不如豁出去拼命,求一條活路?!伴L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重復(fù)“連連”二字,凸顯了役夫內(nèi)心的痛楚。長城綿延千里,工程浩大無盡,役夫哪有歸期?。勘徊鹕⒌募彝ギ斎灰苍絹碓蕉?。役夫在絕望中寫信給在家的妻子,囑咐她“便嫁莫留住”,趕快趁年紀尚輕重新嫁人,要她“善事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好好地侍奉新公婆,只要能時常想念自己就足夠了。短短幾句話,寫出了役夫在不得已境況下的復(fù)雜內(nèi)心,充滿了悲涼氣氛。妻子一句“君今出言一何鄙”,直接駁斥了丈夫的話,表現(xiàn)了她對丈夫的愛是忠貞不渝的?!吧猩髂e,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是當時流行的民歌,詩人借民歌點醒主題—古代重男輕女,民歌卻一反常情,可見民憤之大。作者在這里借役夫之口,抒發(fā)了對繁重徭役的不滿與怨憤。接著是妻子以死明誓:“結(jié)發(fā)行事君,慊慊心意關(guān)。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逼拮油ㄟ^丈夫的信,明白丈夫必死無疑,但她不忍說出“死”字,而只說“苦”,以婉曲得當?shù)拇朐~表現(xiàn)役夫妻子的善良和對丈夫的擔(dān)憂與體貼,役夫妻子的心意是決絕的,說出來卻仍是委婉的,這樣就更加強了全詩的悲劇氣氛。全詩突出表示了一個“死”字,在這悲慘的苦役中死去的,不僅是役夫自己,還有發(fā)誓為他殉情的妻子。這不是一個人的不幸,也不是一個家庭的悲哀,這是成千上萬家庭的悲劇,揭露了統(tǒng)治者的無道與殘暴。
鮑照
鮑照(約415—470),字明遠,南朝宋文學(xué)家,祖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久居建康(今江蘇南京)。元嘉期間(424—453)被宋文帝劉義隆聘為國侍郎。孝武帝即位后,為大學(xué)博士兼中書舍人,出任魏陵(今江蘇南京)令,轉(zhuǎn)永嘉(今浙江溫州)令,后任臨海王劉子頊的前軍參軍,遷軍刑獄參軍,人稱“鮑參軍”。他長于樂府詩,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F(xiàn)存鮑照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鮑氏集》為較早。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鮑參軍集》最為流行。鮑照創(chuàng)作以詩為主,今存204首,其詩俊逸豪放、奇矯凌厲,直接繼承了建安傳統(tǒng),對唐代詩歌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代出自薊北門行(1)
羽檄起邊亭(2),烽火入咸陽(3)。征師屯廣武(4),分兵救朔方(5)。嚴秋筋竿勁(6),虜陣精且強(7)。天子按劍怒(8),使者遙相望(9)。雁行緣石徑(10),魚貫度飛梁(11)。簫鼓流漢思(12),旌甲被胡霜(13)。疾風(fēng)沖塞起,沙礫自飄揚(14)。馬毛縮如蝟(15),角弓不可張(16)。時危見臣節(jié),世亂識忠良(17)。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18)。
【注釋】
(1)《代出自薊北門行》是漢樂府舊題,屬《雜曲歌辭》。此詩通過邊庭緊急戰(zhàn)事和邊境惡劣環(huán)境的渲染,突出表現(xiàn)了壯士從軍衛(wèi)國、英勇赴難的壯志和激情。代:擬的意思。薊:古代燕國都城,在今北京市西南。(2)羽檄(xí):古代軍事文書,插鳥羽以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邊亭:邊境上瞭望敵情的戍樓。(3)烽火:邊防告警的煙火,古代邊境發(fā)現(xiàn)敵情,便在高臺上燃起烽火報警。咸陽:城名,秦曾建都于此,在今陜西咸陽,借指京城。(4)征師:征發(fā)的部隊。一作“征騎”。屯:駐兵防守。廣武:地名,在今山西北部。(5)朔方:漢代郡名,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區(qū)。(6)嚴秋:肅殺的秋天。筋竿:弓箭。這句詩的意思是:弓弦與箭桿都因深秋的干燥變得強勁有力。(7)虜陣:指敵方的陣容。(8)天子按劍怒:皇帝聽聞邊防警報,手按寶劍,異常震怒。(9)“使者”句:意思是說軍情緊急,使者奔走于路,絡(luò)繹不絕,遙相望見。(10)雁行:排列整齊而有次序,像大雁的行列一樣。緣:沿著。(11)魚貫:游魚先后接續(xù),比喻一個接一個地依序進行。飛梁:凌空飛架的橋梁。(12)簫鼓:兩種樂器,此指軍樂。漢思:指漢人的思想感情。這句詩是說軍樂聲中傳達出了漢人的思想感情,即對家國的思念。(13)旌(jīng)甲:旗幟和盔甲。(14)礫(lì):碎石。(15)縮:卷縮。蝟(wèi):刺猬。(16)角弓:用牛角和竹木、魚膠、牛筋制作的弓。張:拉開。(17)節(jié):節(jié)操。這兩句詩是說在國勢危急時才能顯示出軍士的堅貞節(jié)操,在社會動亂時才能看到軍士的愛國忠心。(18)投軀:舍身,獻身。國殤(shāng):為國犧牲的人。典出屈原《九歌·國殤》,頌揚為國捐軀的壯士,寄托了對英烈的無比崇敬之情。
【評析】
詩的開頭就表現(xiàn)了邊亭告警的緊急情況,用跳躍式鏡頭,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戰(zhàn)爭剛爆發(fā)時錯綜復(fù)雜的情景:“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征師屯廣武,分兵救朔方?!睌撤饺肭值木瘓蠼舆B傳入京城,漢軍征集馬隊,屯駐廣武,分遣精兵,出救朔方。進而表現(xiàn)了胡焰囂張,天子震怒的嚴重局勢,暗示一場殘酷的戰(zhàn)爭即將展開,很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接下來用兩聯(lián)工整的對句,極寫漢軍準備投入戰(zhàn)斗的壯闊場面:“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梁?!庇醚阈?、魚貫兩個比喻,刻畫漢軍跋涉辛苦、紀律嚴明的英雄風(fēng)貌;“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兩句,則突出將士們戰(zhàn)勝惡劣環(huán)境的大無畏精神。詩人接著著重描寫進入實戰(zhàn)狀態(tài)時氣候劇變的特殊情況:“疾風(fēng)沖塞起,沙礫自飄揚。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边@四句把邊塞風(fēng)光與戰(zhàn)地生活緊緊銜聯(lián):疾風(fēng)沖塞而起,沙礫漫天飛揚。戰(zhàn)馬瑟縮,不能奔馳,勁弓凍結(jié),難以開張。最后四句萬口流傳,幾乎成了古代衡量忠良行為的準則,是全詩的精華:“時危見臣節(jié),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睂憣⑹總?yōu)閲柢|、拼死沙場的壯烈情景,也是作者個人志向抱負的表白。
這首詩在表現(xiàn)壯士赴敵投軀的忠良氣節(jié)時,穿插胡地風(fēng)物的描寫,如邊亭、廣武、朔方、虜陣、胡霜,從中可見交馳的羽檄、連天的烽火、雁行的隊列、魚貫的軍容和簫鼓的節(jié)奏等。自古以來的忠節(jié)之士,都是在這些嚴峻的考驗中脫穎而出的,詩篇因之產(chǎn)生了鼓舞人心的強大力量。
盧思道
盧思道(約531—約582),字子行,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北齊時,為給事黃門侍郎。北周時,官至儀同三司,遷武陽太守。入隋后,官終散騎侍郎。盧思道是“北朝三才”之一邢劭的學(xué)生,北齊時期,盧思道即以文章聞名。北齊文宣帝死后,當朝文士各作挽歌10首,擇善用之。魏收、祖孝徵等人不過得一二首,唯盧思道得8首,故時人稱為“八米盧郎”。事跡見《北齊書》、《北史》本傳。盧思道長于七言詩,善于用典,融柔婉輕倩于剛健清遠的氣勢之中,開初唐七言歌行的先聲。有集30卷,已佚。今傳《盧武陽集》1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27首,《全隋文》存其文十余篇。
從軍行(1)
朔方峰火照甘泉(2),長安飛將出祁連(3)。犀渠玉劍良家子(4),白馬金羈俠少年(5)。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魚麗逐左賢(6)。谷中石虎經(jīng)銜箭(7),山上金人曾祭天(8)。天涯一去無窮已,薊門迢遞三千里(9)。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云起(10)。庭中奇樹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返。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間(11)。關(guān)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12)?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13)。邊庭節(jié)物與華異,冬霰秋霜春不歇(14)。長風(fēng)蕭蕭渡水來,歸雁連連映天沒。從軍行,軍行萬里出龍庭。單于渭橋今已拜(15),將軍何處覓功名!
【注釋】
(1)盧思道的這首《從軍行》是七言樂府詩中的佳品,亦被譽為盧思道的代表作。據(jù)《古今詩話》載:唐玄宗自巴蜀回,夜登勤政樓就吟詠了本詩中的“庭中奇樹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返”句,可見在唐代這首詩就很受欣賞。(2)朔方:位于今內(nèi)蒙古河套地區(qū)。戰(zhàn)國時為趙國領(lǐng)地,趙國衰落后,被匈奴占據(jù)。秦始皇時曾收復(fù),秦末又陷入匈奴之手。漢武帝時收復(fù),重置朔方郡,多次徙民移居朔方,穿鑿河渠,屯田戍守,并修筑長城、要塞。甘泉:即“甘泉宮”,在今陜西淳化縣北約五十里的甘泉山上,原為秦始皇離宮,漢武帝擴建后名為甘泉宮。漢武帝常于五月開始在此避暑,八月回長安,為漢武帝時僅次于長安未央宮的重要政治活動場所。照甘泉:這里代指向朝廷報警。這句詩的意思是:北方邊塞的戰(zhàn)火已照在秦漢時的離宮甘泉宮上。(3)飛將:指漢代飛將軍李廣。祁連:祁連山關(guān)隘。出祁連:(像李廣那樣的飛將軍兵出長安)再戰(zhàn)出祁連山關(guān)隘。(4)犀渠:用犀皮制成的盾牌。出自《國語·吳語》:“建肥胡,奉文犀之渠?!表f昭注:“肥胡,幡也。文犀之渠,謂楯也。文犀,犀之有文理者?!边@句詩的意思是:執(zhí)犀皮之盾和冰玉利劍的士兵都是征來的良家子弟。(5)金羈(jī):金飾的馬籠頭。(6)平明:天剛亮?xí)r。偃月:古代陣法,全軍呈弧形配置,形如彎月,是一種非對稱的陣形,作戰(zhàn)時注重攻擊側(cè)翼,兵強將勇者適用,也適用于某些不對稱的地形。薄暮:指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魚麗:古代戰(zhàn)陣名,指將步卒隊形環(huán)繞戰(zhàn)車進行疏散配置的一種陣法,殺傷力強。右地:指西域?!逗鬂h書·班梁列傳·班超傳》:“先帝……乃命將帥擊右地,破白山,臨蒲類,取車師。”泛指邊塞之地。左賢:即左賢王,匈奴貴族封號。在匈奴諸王侯中,地位最高,常以太子為之。此代指匈奴的重要首領(lǐng)。這兩句詩是說:凌晨起就在邊塞之地擺下“偃月”之陣,夜幕臨近時便以“魚麗”之陣戰(zhàn)勝匈奴的左賢王。(7)“谷中”句:典出《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打獵時看見草叢中的一塊大石,以為老虎,一箭射去,結(jié)果整個箭桿都射進石頭里。(8)金人:匈奴人所鑄的用以祭天的神器。漢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擊破匈奴休屠王,奪得匈奴人的珍寶“祭天金人”,放置于甘泉宮內(nèi)。(9)“天涯”兩句意思是說戰(zhàn)事綿綿沒有窮盡,戰(zhàn)場距薊門(今北京城北)有迢迢三千里之遙。(10)馬嶺:即馬嶺關(guān),位于今河北邢臺西部的太行山脈,是秦漢以來中國北部邊陲的一個重要關(guān)隘,乃兵家必爭之地。龍城:指匈奴祭祀天地、祖先、鬼神的地方,是匈奴的政治中心地,具體位置眾說不一:一說為今內(nèi)蒙古赤峰市附近;一說為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西側(cè)的和碩柴達木湖附近。古詩中經(jīng)常用龍城指代匈奴王庭所在地。這兩句詩是說:早上見到的是馬嶺關(guān)上的滾滾黃沙,晚上看見的是匈奴王庭處的兵陣如云。(11)五原:西漢武帝時始置,是西漢西北邊防一個非常重要的邊郡,西與朔方郡為鄰,是捍御匈奴入侵的要塞,直接關(guān)系到秦都咸陽和漢都長安的安危。(12)“關(guān)山”兩句意思是說:那萬里之遙的關(guān)隘、高山是不可穿越的,如何獨自應(yīng)對百花芬芳下的清明月色呢?(13)傷馬骨:典出漢末文學(xué)家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14)“冬霰”句意思是說:秋季的凍霜和冬天的雨夾雪在春天仍不停歇,形容塞外氣候冬秋長而春季短。(15)單于渭橋:指公元前51年,漢宣帝親臨渭橋迎接入朝的匈奴呼韓邪單于,時呼韓邪單于決定向漢稱臣,永做漢朝的外藩。
【評析】
這首《從軍行》大氣磅礴而又轉(zhuǎn)折多姿,既寫將士的英勇出征,又寫思婦閨怨;既有“長安飛將出祁連”、“白馬金羈俠少年”的奔放、雄健,又有“誰能坐對芳菲月”、“流水本自斷人腸”的婉約哀怨。開篇“朔方烽火照甘泉”,便渲染了強烈的戰(zhàn)爭氣氛:北方的烽火接連不斷地傳來戰(zhàn)爭的消息,軍情緊急,令人擔(dān)憂。緊接著,詩人以極簡練的文字,生動地寫出了將士們緊張的征戰(zhàn)生活。用“谷中石虎經(jīng)銜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兩個經(jīng)典典故,進一步表現(xiàn)出征匈奴將士的神威,也正因為有了這些英勇的將士,才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自“天涯一去無窮已”開始,詩風(fēng)一轉(zhuǎn),寫將士和他們妻子的兩地相思?!八E門”、“馬嶺”、“龍城”均為北方的地名,在這里都是虛指,寫出了將士們遙無歸期的征戰(zhàn)生活。連年的戰(zhàn)爭使將士家中的親人,對著遙遠的塞北望眼欲穿,但是“庭中奇樹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還”,詩人用襯托的手法寫出了戰(zhàn)爭的長期和殘酷。因此人們只能發(fā)出“關(guān)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的嘆息?!傲魉咀詳嗳四c,堅冰舊來傷馬骨”,既寫出了邊地將士的生活苦寒,又寫出了他們悲切的怨情。“長風(fēng)蕭蕭渡水來,歸雁連連映天沒”,雁歸而人未歸,蘊含著征夫思婦無限的思鄉(xiāng)離情?!皢斡谖紭蚪褚寻荩瑢④姾翁幰捁γ睘槿娍偨Y(jié),意思是說匈奴已投降了,將軍再到哪里去建功立業(yè)呢?言外之意是:邊塞的將士總該回來了吧!詩中把塞外肅殺的氣氛和征人懷鄉(xiāng)、思婦閨怨的情思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意境優(yōu)美,語言清麗流暢。
楊素
楊素(544—606),字處道,弘農(nóng)華陰(今屬陜西)人,隋朝權(quán)臣、軍事家、詩人。楊素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時任車騎將軍,曾參加平定北齊之役。他與楊堅(隋文帝)深相結(jié)納,楊堅稱帝,任楊素為御史大夫,后以行軍元帥率水軍東下攻陳。滅陳后,進爵為越國公,任內(nèi)史令。隋煬帝楊廣即位后,拜司徒,改封楚國公,卒謚景武。生平見《隋書》本傳、《資治通鑒》卷178。有集10卷,今不存,清人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漢魏晉南北朝文》中僅收錄10篇。
出塞(1)(其一)
漠南胡未空(2),漢將復(fù)臨戎(3)。飛狐出塞北(4),碣石指遼東(5)。冠軍臨瀚海(6),長平翼大風(fēng)(7)。云橫虎落陣(8),氣抱龍城虹(9)。橫行萬里外,胡運百年窮(10)。兵寢星芒落(11),戰(zhàn)解月輪空(12)。嚴息夜斗(13),骍角罷鳴弓(14)。北風(fēng)嘶朔馬(15),胡霜切塞鴻(16)。休明大道暨(17),幽荒日用同(18)。方就長安邸(19),來謁建章宮(20)。
【注釋】
(1)出塞:漢樂府《橫吹曲辭》,漢武帝時李延年依胡曲改制,多描寫邊疆將士生活情景。楊素的《出塞》共二首,本書選其第一首,根據(jù)《隋書》記載,本詩是時任車騎大將軍的楊素西征突厥時所寫。(2)漠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的地區(qū)。胡:胡人。(3)復(fù):再次,又。臨戎:身臨兵戎之事。(4)飛狐:古代要隘,在今河北淶源縣北、蔚縣南,兩崖峭立,一線微通,迤邐蜿蜒百有余里,為古代河北平原與北方邊郡間的交通咽喉。塞北:邊塞以北,指長城以北的北方邊境之地。(5)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縣北。碣石山余脈的柱狀石亦稱碣石,該石自漢末起已逐漸沉沒海中。遼東:指遼河以東的地區(qū),大致相當于今遼寧的東部和南部。(6)冠軍:古代官職名,這里指漢代名將霍去病?;羧ゲ≡蛘餍倥姽Ψ狻肮谲姾睢?。瀚海:古地名,其含義隨時代而變,或曰即今呼倫湖,或曰今貝加爾湖,或曰為杭愛山之音譯。唐代是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準噶爾盆地一帶廣大沙海的泛稱。(7)長平:古代官職名,這里指漢代名將衛(wèi)青。衛(wèi)青因出擊匈奴,屢建功勛,官至大將軍,封“長平侯”。(8)虎落:古代用以遮護城邑或營寨的竹籬,也用以作為邊塞分界的標志。(9)龍城:漢時匈奴王庭所在地,為匈奴人祭天之處。(10)胡運:胡人的運數(shù)。(11)星芒:星星的光芒。(12)戰(zhàn)解:戰(zhàn)事解除。月輪:圓月,泛指月亮??眨禾炜眨@里是“當空”的意思。(13)(jiāo):刁斗,古代軍用炊具,三足,有柄,夜間用來敲擊報更。嚴:嚴格的聲。夜斗:夜空的北斗星。(14)骍(xīng)角:紅色的牛角,這里指紅色的角弓。鳴弓:弓箭射出時發(fā)出的聲音。(15)朔:即朔方,古代郡名,這里泛指邊境之地。朔馬:朔方之馬,泛指北地之馬。(16)胡霜:胡地的霜。切:靠近,貼近。塞鴻:塞外的鴻雁。鴻雁秋季南來,春季北去,故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17)休明:美好清明,用以贊美明君或盛世。大道:指仁德的王道。暨:到,及,至。(18)幽荒:幽遠的邊荒之地。日用同:每天用的都一樣,這里指邊塞與中央統(tǒng)一。(19)方就:剛到。長安邸:長安的官邸,即家宅。(20)謁:拜謁。建章宮:是漢武帝于太初元年(前104)建造的宮苑,在漢長安直城門外的上林苑中。武帝曾一度在此朝會、理政,宮殿建筑毀于新莽末年戰(zhàn)火。
【評析】
楊素是隋朝重臣,文武兼?zhèn)?,位高?quán)重。同時,他也是隋代詩壇引人注目的詩人。他的詩雖也講求對偶和詞藻,但絕無南朝詩賦脂粉輕薄的氣息,而是在南方詩歌的精巧流麗中帶有鮮明的北方剛健質(zhì)直的風(fēng)格特征,是南北詩歌交融的產(chǎn)物。這首《出塞》詩開篇,就點明了詩人不顧自身而憂心國家的責(zé)任感。在朔方凄寒的背景下,詩人表現(xiàn)出積極建功立業(yè)的進取精神。詩中敘說平實,流動著粗獷深沉的悲涼情思,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不憂身”的愛國主義情緒,真實而形象地寫出了邊塞征戍的生活。詩中邊塞風(fēng)景的刻畫細膩真實,風(fēng)格蒼涼宏壯,可以看作是盛唐邊塞詩的先驅(qū)。
薛道衡
薛道衡(540—609),隋代詩人,字玄卿,河?xùn)|汾陰(今山西萬榮)人,歷仕北齊、北周、隋。隋朝建立后,任內(nèi)史侍郎,加開府儀同三司。隋煬帝時,初為番州刺史,后為煬帝所殺。生平見《隋書》、《北史》本傳。在隋代詩人中藝術(shù)成就頗高,文學(xué)成就與盧思道齊名。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隸集》1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錄存其詩二十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存其文8篇。
出塞
高秋白露團(1),上將出長安(2)。塵沙塞下暗(3),風(fēng)月隴頭寒(4)。轉(zhuǎn)蓬隨馬足(5),飛霜落劍端(6)。凝云迷代郡(7),流水凍桑干(8)。烽微桔槔遠(9),橋峻轆轤難(10)。從軍多惡少(11),召募盡材官(12)。伏堤時臥鼓,疑兵乍解鞍(13)。柳城擒冒頓(14),長阪納呼韓(15)。受降今更筑(16),燕然已重刊(17)。還嗤傅介子(18),辛苦刺樓蘭。
【注釋】
(1)高秋:天高氣爽的秋天。白露:秋天的露水?;驗槎墓?jié)氣之一,在每年陽歷的九月八日前后。(2)上將:泛指高級將領(lǐng)。(3)塞下:邊塞附近,泛指北方邊境地區(qū)。(4)隴頭:隴山的山頭,借指邊塞。(5)轉(zhuǎn)蓬:隨風(fēng)飄轉(zhuǎn)的蓬草,比喻飄零無定。(6)飛霜:飄落的秋霜,即降霜。劍端:即劍尖。(7)代郡:始置于公元前475年。趙襄子宴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代國滅。趙武靈王時置代郡,郡治在今河北蔚縣代王城。(8)桑干:河名,即今永定河上游,為海河的重要支流,位于今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朔州朔城區(qū)南河灣一帶,因每年桑葚成熟之時河水干涸,故得名。(9)烽微:烽火微弱。桔(jié)槔(gāo):俗稱“吊桿”、“稱桿”,是一種原始的汲水工具,其方式是在井旁架上設(shè)一杠桿,一端系汲器,一端懸、綁石塊等重物,用不大的力量即可將灌滿水的汲器提起。桔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普遍使用,這種簡單的汲水工具雖簡單,卻使勞動強度得以減輕。(10)轆轤:是古代利用輪軸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裝置。(11)惡少:勇猛少年。(12)材官:秦漢時期開始設(shè)置的一種地方預(yù)備役兵種。(13)伏堤:埋伏于堤岸。臥鼓:即息鼓,表示戰(zhàn)事已息。疑兵:布置疑兵。解鞍:解下馬鞍。(14)柳城:漢代柳城在今遼寧朝陽縣十二臺鄉(xiāng)袁臺子村。冒頓:西漢初年匈奴單于,姓攣鞮,秦二世元年弒父自立,建立軍政制度,東滅東胡,西逐月支,北服丁零,南服樓煩、白羊。西漢初年,經(jīng)常侵擾邊地。(15)長阪:一作“長坂”,即高坡。納:納降。呼韓:漢時匈奴單于呼韓邪的簡稱,此處借指古代北方和西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lǐng)。(16)受降:即受降城。漢受降城位于秦漢長城以北,大致在朔方郡高闕關(guān)西北的漠南草原地帶,于公元前105年為接受匈奴左大都尉投降而筑。(17)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的杭愛山。東漢永元元年(89),車騎將軍竇憲領(lǐng)兵出塞,大破北匈奴,漢和帝命著名史學(xué)家班固撰《封燕然山銘》,在燕然山上刻石勒功,記漢威德。這句詩是說:今天的將士們立下的功績,使得燕然山上的銘文要重新刊刻了。(18)嗤(chī):嗤之以鼻,諷刺的意思。傅介子:西漢大臣,漢昭帝時,西域龜茲、樓蘭均聯(lián)合匈奴,殺漢使官,劫掠財物。傅介子要求出使大宛,以漢帝詔令責(zé)問樓蘭、龜茲,并殺死匈奴使者。公元前77年(元鳳四年)又奉命以賞賜為名,攜帶黃金錦繡至樓蘭,于宴席中斬殺樓蘭王,另立在漢樓蘭質(zhì)子為王。以功封義陽侯。(19)刺樓蘭:刺殺樓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