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戒單

隨園食單 作者:(清)袁枚


戒單

為政者興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飲食之弊,則思過半矣。作《戒單》。

譯文:

從政的人為人民做一件好事,不如除掉一個弊端。而在飲食方面,能除掉其中的弊端,也就對飲食之道悟透一大半了。因此寫了《戒單》一章。

戒外加油

俗廚制菜,動熬豬油一鍋,臨上菜時,勺取而分澆之,以為肥膩。甚至燕窩至清之物,亦復受此玷污。而俗人不知,長吞大嚼,以為得油水入腹,故知前生是餓鬼投來。

譯文:

水平不高的廚師做菜,動不動就要熬一鍋豬油,臨上菜時,用勺子把油舀出,分別澆在各種菜上,認為這樣會給菜增加肥膩之感。甚至連燕窩這種非常清淡的食物,都免不了被豬油玷污。一般人也不甚了解,大口吞咽,以為可以多吃點油水入肚,簡直就像餓鬼投胎轉世來的。

戒同鍋熟

同鍋熟之弊,已載前“變換須知”一條中。

譯文:

把不同食物放在一個鍋里共同燒制的弊端,已經在前一章“變換須知”一條中做了說明。

戒耳餐

何謂耳餐?耳餐者,務名之謂也,貪貴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遠勝燕窩;海菜不佳,不如蔬筍。余嘗謂雞、豬、魚、鴨,豪杰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海參、燕窩,庸陋之人也,全無性情,寄人籬下。嘗見某太守宴客,大碗如缸,白煮燕窩四兩,絲毫無味,人爭夸之。余笑曰:“我輩來吃燕窩,非來販燕窩也。”可販不可吃,雖多奚為?若徒夸體面,不如碗中竟放明珠百粒,則價值萬金矣,其如吃不得何?

譯文:

什么是耳餐?耳餐就是只看重食物的名聲,貪念食物的貴重,為主人增添“敬客”的虛名而已,這是給耳朵準備的菜肴,而不是為嘴巴準備的。要知道,如果把豆腐燒制得入味,它的美味遠勝過昂貴的燕窩;海菜雖然貴重,如果做得不好,還不如普通的蔬菜和竹筍。我曾經把雞、豬、魚、鴨稱為菜中豪杰,因為它們各有獨特的味道,可以各自成為一道佳肴;而海參和燕窩則如同食物界的庸俗鄙陋之輩,沒有自己的味道,需要靠與其他食物搭配成菜。曾經有一位太守宴請賓客,用的碗像缸一樣大,碗中盛著四兩水煮燕窩,燕窩一點味道都沒有,客人卻爭相夸贊。我笑著說:“我們是來吃燕窩的,不是來販賣燕窩的?!蹦敲炊嘌喔C就如同販賣它一樣,但如果做得不好吃,就算再多又有什么用?如果僅僅是為了追求一種很體面的感覺,不如在碗中放上百十粒明珠,就算是無價之寶,不能吃又怎樣?

戒目食

何謂目食?目食者,貪多之謂也。今人慕“食前方丈”之名,多盤疊碗,是以目食,非口食也。不知名手寫字,多則必有敗筆;名人作詩,煩則必有累句。極名廚之心力,一日之中,所作好菜不過四五味耳,尚難拿準,況拉雜橫陳乎?就使幫助多人,亦各有意見,全無紀律,愈多愈壞。余嘗過一商家,上菜三撤席,點心十六道,共算食品將至四十余種。主人自覺欣欣得意,而我散席還家,仍煮粥充饑,可想見其席之豐而不潔矣。南朝孔琳之曰:“今人好用多品,適口之外,皆為悅目之資?!庇嘁詾殡瑞倷M陳,熏蒸腥穢,目亦無可悅也。

譯文:

什么叫目食?目食,就是貪圖菜品的數量。現在的人都羨慕菜品眾多、菜式奢華的虛名,滿桌菜肴,盤子和碗都擠不開了,但這只是給眼睛吃的飯席,并不是給嘴巴吃的。要知道,即使是有名的書法家,字寫多了也會出現敗筆;即使是名詩人作詩,寫的詩句多了也會出現多余的、失敗的句子。同理,一位名廚就算用盡心力,一天之內能做出的好菜也不過四五道,這已經是很難得的了,何況還要應付擺放得亂七八糟的桌席。即使有很多助手,但助手之間對菜肴的理解也各不相同,這就會使一桌菜變得毫無章法,助手越多效果越差。我曾經到一位商人家中赴宴,席間上菜換了三次席,上了十六道點心,算起來總共有四十多道菜。主人為菜品種類之多而揚揚得意,而我在散席回家之后,仍要靠自己煮粥來充饑,可以想見飯席雖然豐盛,品位卻很低。南朝孔琳之曾說過:“現如今人們都喜好飯席上菜品的數量眾多,但除了有幾樣可口的菜肴外,其他的多是拿來悅目的裝飾品?!蔽矣X得,一大堆菜混雜地擺在飯桌上,氣味也變得污穢不堪,眼睛怎么會感到舒服呢?

戒穿鑿

物有本性,不可穿鑿為之,自成小巧。即如燕窩佳矣,何必捶以為團?海參可矣,何必熬之為醬?西瓜被切,略遲不鮮,竟有制以為糕者。蘋果太熟,上口不脆,竟有蒸之以為脯者。他如《遵生八箋》之秋藤餅,李笠翁之玉蘭糕,都是矯揉造作,以杞柳為杯棬,全失大方。譬如庸德庸行,做到家便是圣人,何必索隱行怪乎?

譯文:

食物都有自己的特性,是什么樣的食物就應該做成什么樣的菜,不可以把它們做成不符合各自特性的菜式,順其自然,效果最佳。燕窩本來就是好東西,何必要捶成團之后再吃?海參也是好東西,可何必要把它做成醬?切開西瓜之后,吃得稍微晚一點都會變得不新鮮,而竟然有人把西瓜制成糕點。熟透了的蘋果,吃到嘴里感覺不到脆,竟然還有人把它制成果脯。其他的如《遵生八箋》記載的秋藤餅,李漁所說的玉蘭糕,烹制這些食物是做作又沒有意義的,就像要把杞柳制成杯子一樣,失去了原有的自然大方的本性。一個人要做圣人,把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準則遵守好,他就是圣人了,何必要去追求一些隱秘又稀奇古怪的行為呢?

戒停頓

物味取鮮,全在起鍋時極鋒而試,略為停頓,便如霉過衣裳,雖錦繡綺羅,亦晦悶而舊氣可憎矣。嘗見性急主人,每擺菜必一齊搬出。于是廚人將一席之菜,都放蒸籠中,候主人催取,通行齊上。此中尚得有佳味哉?在善烹飪者,一盤一碗,費盡心思;在吃者,鹵莽暴戾,囫圇吞下,真所謂得哀家梨,仍復蒸食者矣。余到粵東,食楊蘭坡明府鱔羹而美,訪其故,曰:“不過現殺現烹,現熟現吃,不停頓而已?!彼锝钥深愅?。

譯文:

菜肴的鮮美,全在剛燒制完成的那一刻,吃得稍微晚一點,菜就像發(fā)了霉的衣服,即使是優(yōu)質的錦羅綢緞做的,也會因為霉氣太重而令人厭煩。我在做客時曾見過性子比較急的主人,每次請客,總是要把所有的菜同時擺上桌。于是廚師只好把一桌子的菜都先放到蒸籠之中,等候主人要求時再把它們一起端上桌。蒸籠里的菜,大概也剩不下什么美味佳肴了吧。善于烹飪的廚師總是要精心準備飯菜,一盤一碗,費盡心思;而吃的人卻粗暴地囫圇吞下,不知道細細品味,就好像是吃哀家梨一樣,本來就很好吃的梨,非要蒸了再吃。我到粵東楊國霖縣令家去做客,吃到了他家美味的鱔魚羹,我問他為什么他們家做的鱔魚羹這么好吃,他回答:“不過是現殺現做,現煮現吃,沒有停頓過罷了?!睂τ谄渌澄?,“現殺現做,現煮現吃”的道理也是同樣適用的。

戒暴殄

暴者不恤人功,殄者不惜物力。雞、魚、鵝、鴨,自首至尾,俱有味存,不必少取多棄也。嘗見烹甲魚者,專取其裙而不知味在肉中;蒸鰣魚者,專取其肚而不知鮮在背上。至賤莫如腌蛋,其佳處雖在黃不在白,然全去其白而專取其黃,則食者亦覺索然矣。且予為此言,并非俗人惜福之謂,假使暴殄而有益于飲食,猶之可也。暴殄而反累于飲食,又何苦為之?至于烈炭以炙活鵝之掌,剸刀以取生雞之肝,皆君子所不為也。何也?物為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

譯文:

殘暴的人不懂得體恤人力,愛糟蹋東西的人不知道珍惜食物。雞、魚、鵝、鴨,從頭到尾,都有各自的滋味,不應該只吃一小部分,而把大部分扔掉。我曾見過烹甲魚時只吃甲魚的裙邊的人,卻不知道甲魚的美味在肉中;也有人在烹制鰣魚時,只吃肚子上的肉,而不知鰣魚的鮮美在魚背上。最常見的就是腌蛋,雖然腌蛋最好吃的部分是蛋黃,而不是蛋白,但如果只吃蛋黃不吃蛋白的話,也會覺得索然無味。我說這些話,并不是為了使自己惜福積德,如果糟蹋食物有助于飲食的話,暴殄也是可以的。但糟蹋食物不僅對飲食沒有好處,反而對食物的美味有所損害,既然如此,又何必要這樣做呢?而那些用炭火炙烤活鵝掌,用尖刀取活雞肝的行為,都是為人所唾棄的。為什么呢?因為動物是給人食用的,宰殺它們是必須的,但讓它們活活受折磨,這就不行了。

戒縱酒

事之是非,惟醒人能知之;味之美惡,亦惟醒人能知之。伊尹曰:“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口且不能言,豈有呼呶酗酒之人,能知味者乎?往往見拇戰(zhàn)之徒,啖佳菜如啖木屑,心不存焉。所謂惟酒是務,焉知其余,而治味之道掃地矣。萬不得已,先于正席嘗菜之味,后于撤席逞酒之能,庶乎其兩可也。

譯文:

只有頭腦清醒的人,才能分辨是非;同樣地,也只有頭腦清醒的人,才能品嘗出食物味道的好壞。伊尹說過:“食物美味的微妙之處,是用語言表達不出來的?!鼻逍训娜松星译y以用語言表達清楚,那些縱酒喊鬧的人,豈不是更不知道食物的滋味了?經常可以看到,那些喜好喝酒猜拳的酒徒,美味佳肴在他們嘴里就像木屑一樣,他們的心根本就沒放在吃上。心思全在喝酒上,其他的東西一概不顧,美味佳肴也就引不起他們的興趣了。如果萬不得已不得不喝酒,那應該先在正席上仔細品嘗菜肴的味道,吃完撤席后再喝酒逞能,這樣大概可以兩相兼顧吧。

戒火鍋

冬日宴客,慣用火鍋,對客喧騰,已屬可厭。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難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問哉?近人用燒酒代炭,以為得計,而不知物經多滾,總能變味?;騿枺骸安死淠魏??”曰:“以起鍋滾熱之菜,不使客登時食盡,而尚能留之以至于冷,則其味之惡劣可知矣?!?/p>

譯文:

冬天宴請賓客,主人往往習慣用火鍋招待?;疱佒袩崴序v的喧鬧聲,已經足以令人生厭。況且菜要美味,就必須要掌握火候,需要用猛火還是小火,需要撤火還是添火,這些都是有一定的講究的,不能有絲毫的偏差。而今一味地用火煮,食物的味道可想而知。近來有人用燒酒代替木炭,自以為得了條妙計,卻不知道食物經過長時間燒煮后,總是要變味的。有的人會問:“菜變涼了又能怎么辦?”我回答:“剛出鍋的熱氣騰騰的菜,客人沒有馬上吃完,還能留到變涼,這道菜的味道之差,就可想而知了?!?/p>

戒強讓

治具宴客,禮也。然一肴既上,理宜憑客舉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聽從客便,方是道理,何必強讓之?常見主人以箸夾取,堆置客前,污盤沒碗,令人生厭。須知客非無手無目之人,又非兒童、新婦,怕羞忍餓,何必以村嫗小家子之見解待之?其慢客也至矣!近日倡家,尤多此種惡習,以箸取菜,硬入人口,有類強奸,殊為可惡。長安有甚好請客而菜不佳者,一客問曰:“我與君算相好乎?”主人曰:“相好!”客跽而請曰:“果然相好,我有所求,必允許而后起?!敝魅梭@問:“何求?”曰:“此后君家宴客,求免見招?!焙献鵀橹笮?。

譯文:

置辦酒席宴請賓客,是一種禮節(jié)。因而一道菜上來后,理應任憑賓客自己去夾菜,瘦的、肥的、整塊的、細碎的,各人有各人的喜好,讓客人自己去選擇,才是待客之道,何必強讓客人吃菜呢?經常會看到,主人把菜夾起堆到客人面前,弄臟了盤子裝滿了碗,令人生厭。要知道客人都是有手有眼的,也不是因怕羞而忍著饑餓的兒童或少婦,何必以鄉(xiāng)下老婦的小家子氣來待客呢?這是極其怠慢客人的行為。近來,這種惡習在歌伎中尤其盛行,歌伎們夾起菜直接塞到客人口中,就跟強奸一樣,特別可惡。長安有位非常愛請客的人,但是他家的菜卻并不好吃,在席間,一位客人問道:“我跟你是不是好朋友?”主人回答:“當然是!”客人跪在地上請求道:“如果真的是好朋友,我有一個請求,你答應我我才起來?!敝魅梭@慌地問是什么請求。客人回答說:“以后你家再請客,請求你不要再邀請我?!痹趫龅乃腥硕紴橹笮Α?/p>

戒走油

凡魚、肉、雞、鴨,雖極肥之物,總要使其油在肉中,不落湯中,其味方存而不散。若肉中之油,半落湯中,則湯中之味,反在肉外矣。推原其病有三:一誤于火太猛,滾急水干,重番加水;一誤于火勢忽停,既斷復續(xù);一病在于太要相度,屢起鍋蓋,則油必走。

譯文:

魚、豬、雞、鴨,都是非常肥美的食物。燒制成菜時,要讓它們身上的油脂都留在肉里,不溢出到湯中,肉的美味才不致消失。如果肉中的油脂,有一半溶解在湯中,那湯的美味,經過揮發(fā),反而會散發(fā)到肉外面。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火力太猛,鍋中水分蒸發(fā),然后往鍋中不斷加水,導致走油;二是火停了之后,又重新點上,導致走油;三是性子太急,老是想著查看燒制的進度,頻繁地掀開鍋蓋,導致走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