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馮玉祥后,吳佩孚報請北京政府,授予張學良陸軍上將軍銜,張學良時年26歲。此后,他便在奉軍內(nèi)部逐漸獲得了“少帥”的稱謂。
蜚聲中國政界、軍界的張學良少帥,1901年6月3日,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出生于中國大陸東北,今天的遼寧省臺安縣桑樹林子鄉(xiāng)詹家窩堡村。其父張作霖官運亨通,一躍而成為奉系軍閥的首領(lǐng),北洋軍閥政府的末代元首。其僚屬尊稱他為“老帥”,故人稱其子張學良為“少帥”。
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共有妻妾六人,八子六女。張學良為張作霖原配夫人趙氏所生,兄弟八人中排行老大。【1】張學良11歲時,其母便因病離人世而去?!?】
在張學良很小的時候,其父張作霖就在中國稱霸一方了。但他發(fā)跡于綠林草莽之中,文化素養(yǎng)甚低,不通文墨,只上過一年私塾,所以他幾乎是個文盲。
文盲的張作霖,在與對手角逐中,吃了不少苦頭,深感文化在實現(xiàn)個人野心過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自己不通文墨之苦,在他的內(nèi)心世界里打下了極深的烙印。他不愿意看見自己遭受的苦痛再在兒女身上重演,望子成龍之心迫使他一心想把兒女培養(yǎng)成通達事理、識文通墨的文武全才。尤其對長子張學良,更是傾盡心血,全力栽培。張學良剛滿7歲,張作霖就特聘地方的儒學名流做家庭教師,為其啟蒙。后來又聘請當?shù)赜忻镍櫲鍨樗v授經(jīng)史典籍。然而,張學良這個既淘氣、又聰穎過人的小家伙,并不用心學習,專愛惡作劇,寧愿在父親的兵營周圍玩耍,也不愿在家里面壁讀書。因此,他的注意力始終也沒有集中到學習儒學上來。結(jié)果,中國式的傳統(tǒng)教育并未在張學良身上產(chǎn)生多大影響。
張學良11歲這一年,爆發(fā)了震驚全國的辛亥革命,中國歷史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他的父親張作霖就在這一年進入了東北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中心——奉天城,張學良也隨其父第一次來到大城市。
當時的奉天城,是一個國際性都市,日、英、法、美、俄等國的領(lǐng)事館都設(shè)在這里,還有一些商務(wù)機構(gòu)。特別是日本,不僅有總領(lǐng)事館,還有警察署、獨立守備隊、特務(wù)機關(guān)等。
張學良就是在這樣一個混亂、復雜的環(huán)境里開始了他新的學習生活。
張學良和與其同齡的中國青年不太相合,交上了一批英美朋友,對西方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經(jīng)常參加基督教青年會舉辦的講演會及各種球賽等?;浇糖嗄陼闪藦垖W良開闊視野的場所,學習社會知識的課堂,結(jié)交朋友的基地。他在基督教青年會里,開始接觸西方生活方式,深受西方文化熏陶,享受了一些在自己家里得不到的樂趣,呼吸著許多在傳統(tǒng)式的中國家庭、尤其是像張作霖這樣草莽綠林家庭所缺乏的氣息。他在這里學會了打網(wǎng)球、乒乓球和高爾夫球,學會了開汽車、駕駛飛機?!?】在今天看來,這些是比較平淡的事,但在60多年前的中國,實在是了不起的事情。他還學會了英文,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他在這段時間里,結(jié)識了一些西方朋友,如詹姆斯·愛爾德,他倆成了莫逆之交。后來愛爾德做了張學良的私人管家?!?】當張學良回憶這段往事時,曾寫到,他受西方老師和朋友的影響超過了本國的師友?!?】
張學良出生于草澤之間,孕育他的社會,是硝煙連年、殺伐常見的不安定社會;孕育他的家庭,過著朝夕不寧、動蕩無終的兵馬生活。他幼年喪母,其父熱衷于權(quán)力爭斗的官場,對家庭子女雖有撫育照顧之心,卻沒有多少時間。所以,張學良失去了母愛,應(yīng)該得到的父愛也沒有得到。家門前雖然每天都是車水馬龍,熙熙攘攘,但占據(jù)張學良心靈的卻是孤獨與空虛。
張學良的性格與綠林草寇、馬上梟雄的父親不同,他厭煩暴力、動蕩,希冀安定、和平。他不想做稱霸一方的草寇,不想做什么將軍,他希望過著普通人的日子,學一門知識。但這種念頭剛一萌生,就被他父親扼殺了。有一次,張學良提出去美國留學,希望得到父輩們的支持。結(jié)果,東北的父輩元老們不僅不支持,還抬出“父母在不遠游”的圣訓拒絕他?!?】還有一段時期,張學良決心成為一名學者,在北京國立大學登記報了名。但大帥為他選擇的是軍人的生涯,而不是學者之路。
1916年,張學良的父親當上了奉天督軍兼省長,獨攬奉天軍政大權(quán)。“君臨”奉天之后,他便開始為稱霸全東北做準備。不出兩年,他果然如愿以償,捧到了“東三省巡閱使”的印鑒,當上了“東北王”。張作霖是個很有政治謀略的人,稱霸東北之后,深感單靠“綠林”兄弟,不能創(chuàng)興大業(yè),必須招攬人才,提高部下的軍事素質(zhì)。1919年3月,張作霖下令恢復停辦多時的東三省講武堂。他把綠林伙伴張作相、湯玉麟、闞朝璽等都送到講武堂學習軍事理論。與此同時,他也從北京召回張學良,送他進講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學習。【7】
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是一所以培養(yǎng)中下級軍官為目的的軍事學校。張作霖對此寄予極大的希望,課程設(shè)置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相差無幾。教官多為日本士官學校、保定軍官學校、北京陸軍大學出身的軍官。
張學良學習勤奮,訓練刻苦,從不以老帥長子自居,深得教官與大多數(shù)同學敬慕。尤其是戰(zhàn)術(shù)教官郭松齡看他抱負雄偉,大有可為,足以承襲老帥之職而倍加賞識,不僅教他戰(zhàn)術(shù)課,還輔導他學習數(shù)學、物理及高等軍事學。張學良在講武堂系統(tǒng)學習了戰(zhàn)術(shù)、軍制、兵器、地形、交通、筑城等六大軍事課目,為他以后統(tǒng)帥奉軍,征戰(zhàn)沙場鋪下了堅實的基石,為他風暴性的人生注入了搏殺的資本。張學良畢業(yè)后,老帥采用一系列可能奏效的方法,促成其“將門虎子”的名聲,以便使之成為自己的繼承人。1920年春,張學良以20歲少齡統(tǒng)帶巡閱使署衛(wèi)隊旅。為改革舊軍隊,張學良向老帥推薦郭松齡做自己的參謀長。張學良在講武堂學習時就非常敬重郭松齡,佩服郭博學多識、遇事冷靜、剛正凜然的英雄氣質(zhì)。郭松齡年長張學良19歲,北京陸軍大學畢業(yè),擔任過廣東軍政府警衛(wèi)軍的中校參謀、韶關(guān)講武堂教官,既有經(jīng)驗,又精通理論。對張學良來說,郭松齡是可以彌補他自身缺憾的最理想的人物。老帥渴望少帥早日成熟,應(yīng)允了張學良的請求。郭松齡做了張學良的副手之后,專心整治軍隊,時間不到一年,衛(wèi)隊旅名冠各軍之首,軍容為之一新,綠林弊端一掃殆盡,一躍成為奉軍勁旅。1920年秋,吉、黑兩省土匪作亂,張作霖派長子張學良率隊進剿,大獲全勝,張學良在奉軍將領(lǐng)中初露鋒芒。同年,直皖戰(zhàn)爭期間,【8】少帥率領(lǐng)他的第三混成旅入關(guān)“調(diào)停”,參加過零星戰(zhàn)斗。從1920年起,張學良在東北政治、軍事各項事務(wù)中逐漸擔負起越來越重要的領(lǐng)導職能,開始進入決策圈。
1920年11月,張學良晉升為陸軍少將。
少帥是位民族自尊心極強的華夏驕子。1921年,他接受父命,東渡太平洋,觀看日本軍隊秋季軍事操練。豈知此次東渡,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損傷,強烈的反日情緒萌生于心底。當日本人問他有何觀感時,張學良回答:你們?nèi)毡灸茏龅降?,我們中國也能做到;你們?nèi)毡静荒茏龅降?,我們中國也能做到,請君等拭目以待?!?】歸國后,他提議對整個奉軍進行全面整治,整頓軍紀,選拔軍官,加強訓練,決心趕超日本。他父親采納了他的建議。
直皖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張作霖操縱北京政府,大有一言九鼎之勢。直系軍閥吳佩孚深感憤怒,痛罵張作霖把持政局。奉張、直吳兩軍劍拔弩張,達到了不兵戎相見別無他途的地步。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張作霖組織“鎮(zhèn)威軍”,自任總司令,坐鎮(zhèn)天津附近的軍糧城。軍分東西兩路,向直軍發(fā)起全面進攻。張學良任東路軍第二梯隊司令,郭松齡為副司令,位居中鋒,直搗直軍吳佩孚總部所在地保定,作戰(zhàn)對象是直軍精銳。
奉軍西路一戰(zhàn)即潰,東路第一梯隊、第三梯隊也先后崩潰,唯有張學良所部進軍順利,攻勢甚猛。直軍特別重視張學良的中路先鋒軍,調(diào)動勁旅,以優(yōu)勢兵力對付張學良。吳佩孚親臨前線督戰(zhàn),張學良在郭松齡的輔助下指揮有方,設(shè)計使直軍誤入奉軍埋伏圈內(nèi),致使直軍慘敗。
雖張學良、郭松齡所部取得了局部戰(zhàn)爭的勝利,但終因奉軍全線崩潰,敗局無法逆轉(zhuǎn)。張作霖見勢不佳,急令總部退卻,并用急電調(diào)張學良回部開會,脫離險境。張學良在山海關(guān)集結(jié)敗兵,重整旗鼓,迎擊直軍。郭松齡與張學良密切配合,臨危不懼,阻止了直系軍隊的進攻,使吳佩孚突破山海關(guān),直取奉天的計劃遭到了失敗。
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奉軍失敗了,但張學良卻在郭松齡的幫助、扶持下顯露了才能?;氐椒钐旌?,張學良被任命為軍長,兼奉天陸軍軍官學校的校長,主持軍官的訓練工作,并被委任為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參謀長,直接統(tǒng)領(lǐng)奉軍的訓練、編制的整理。整編中,成立了東北航空處,張學良任督辦。
1924年,東北空軍組建完畢,成立了四個空軍大隊,從國外購進新式飛機120架,張學良又出任東北空軍司令?!?0】
1924年9月,皖系軍閥盧永祥與江蘇直系督軍齊燮元之間爆發(fā)了江浙戰(zhàn)爭。張作霖為雪上次兵敗之恥,下令調(diào)兵入關(guān),“維護和平”,導致了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的爆發(fā)。張學良任第三軍軍長,與第一軍在戰(zhàn)斗序列上編成聯(lián)軍作戰(zhàn),負責向山海關(guān)的直軍主力正面進攻。實際上,這次奉直大戰(zhàn),奉軍的前敵指揮大權(quán)由張學良控制。奉直大戰(zhàn)的正面戰(zhàn)場在山海關(guān),雙方都投入了最精銳的部隊。直軍首先搶占了有利地形,構(gòu)筑了堅固的工事。張學良指揮部隊從左右兩翼進攻,因直軍憑險據(jù)守,屢攻不下,雙方戰(zhàn)事處于相峙狀態(tài)。為打破僵局,張學良令少數(shù)部隊佯攻山海關(guān)正面,另派副軍長郭松齡抄右翼,直搗秦皇島,從直軍前后兩面夾擊。直軍前進不能,后退無路,5萬主力直軍紛紛繳械投降。吳佩孚率殘軍乘船從海上狼狽南逃。【11】張學良一舉揚名,成為一名能征善戰(zhàn)的青年將領(lǐng),有勇有謀的“將門虎子”。
1925年,張學良被任命為奉軍津榆駐軍司令。5月,張學良逼迫馮玉祥部退出了中國的中心城——北京。后來,他又受命赴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鞏固軍事征服后的政局。6月中旬,張學良率兵2000進駐上海,為奉系勢力擴展到江蘇鋪平了道路。8月,他奉命檢閱秦皇島的渤海艦隊,同時,收編渤海艦隊為東北艦隊的一部分,擴大了自己的海軍力量。張學良年僅25歲,卻屢建功績,聲譽也隨之扶搖直上。
張學良等人在政治上、軍事上的接連告捷,使奉軍勢力從東北擴大到了江南,奉軍楊宇霆當上了江蘇督辦。楊宇霆就職不久,部署未竟,遭到了浙江督軍孫傳芳及皖系軍閥的進攻。楊宇霆倉皇離職,逃回奉天。直系吳佩孚乘機通電倒奉,馮玉祥也準備隨時策應(yīng)。張作霖腹背受敵,為保衛(wèi)東北和鞏固京津地盤,決心兩面作戰(zhàn),一方面防御西北的馮玉祥,一方面揮師東南,擴大勢力范圍。【12】當此緊要關(guān)頭,奉軍內(nèi)部發(fā)生了郭松齡倒戈事件,幾乎顛覆了老帥張作霖的軍政權(quán)。郭松齡是位頗有骨氣的標準中國軍人,他為人正直,才干過人,無論是為奉系軍隊的訓練,還是為老帥東征西討,擴充實力,他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作為張學良的師長和密友,他深得張學良的敬重和信賴,老帥對他的才干也頗為賞識,有意派他輔佐少帥,繼承東北基業(yè)。雖然郭松齡也是軍閥隊伍中的一個舊軍官,但他作為同盟會的老會員,【13】具有許多先進的新思想。他痛恨各派軍閥連年不斷的戰(zhàn)爭,主張退守關(guān)外,保境安民,休養(yǎng)生息,建設(shè)一個繁榮富強的東北。對此,張學良亦有同感。但是,這種想法斷難為雄心勃勃、好大喜功的張大帥和楊宇霆等人所容。1925年末,郭松齡手握奉系最精銳的軍隊,在馮玉祥的鼓動下,起兵反奉。11月22日,郭發(fā)表反奉宣言,要求張作霖下野;懲辦主戰(zhàn)派楊宇霆;擁護張學良接任奉軍總司令,改造東北政局;停止內(nèi)戰(zhàn)。隨后,郭松齡揮師倒戈出關(guān),一路斬關(guān)奪隘,直逼奉天?!?4】奉天主力除郭松齡所部之外,盡在關(guān)內(nèi),關(guān)外兵力空虛。張大帥驚慌失措,大罵張學良混蛋,看不出郭的陰謀,盛怒之下,竟要處死張學良,只是在其老伙伴們的懇求之下,才饒恕了他?!?5】張學良受命前往秦皇島勸郭息兵。郭拒絕與張學良會面,只是以書信相傳。郭松齡披肝瀝膽,向張學良表白其赤誠忠心,表示今日起兵倒戈,“成則公之事業(yè),敗則齡之末局”【16】。張學良百感交集,他敬佩郭的為人,理解郭起兵的原因,但也恨他貿(mào)然行事,陷自己于今日不忠不孝之尷尬境地,故復信郭松齡:“承兄厚意,擁良上臺,階誼足感。惟良對于朋友主義,尚不能背,安肯見利忘義,背叛乃父……”【17】最后力勸郭松齡,只要偃旗息鼓,放棄軍事行動,所提出的一切要求,均可磋商解決。無奈郭松齡志向已定,張學良勸和之舉,毫無結(jié)果,不得已黯然而返。
11月30日,張作霖正式發(fā)布“討伐令”,任命張學良為前線總指揮,并向日本關(guān)東軍求援。日本人經(jīng)過再三權(quán)衡,覺得郭松齡桀驁難馴,還是由張作霖主政東北對他們有利。故出兵協(xié)助奉軍,抗擊郭松齡。
郭松齡的部隊是奉軍最精銳之師,武器、裝備都比張學良臨時湊起來的關(guān)外留守部隊強。郭軍出關(guān)后,所向披靡,連破奉軍各部在榆關(guān)、綏中、興城、連山等地的防線。12月6日,長驅(qū)直入錦州。張學良被迫退到新民屯,在巨流河左岸構(gòu)筑最后一道防線。此地距奉天只有數(shù)十里地。張學良手下的雜牌軍,勉強湊足2萬多人,武器彈藥均極勉強,僅有重炮16門、山炮野炮62門、迫擊炮22門、重機槍28挺。但張學良除此武器之外,還有一個不戰(zhàn)自勝的武器,這就是陣前喊話。張學良與郭松齡自帶兵之日起,一直是合署辦公,郭松齡的部下對少帥非常熟悉,識其才能干練,知其為人大度恢弘,甚為敬佩,頗有感情。特別是作為一支舊式軍閥武裝,奉軍官兵都有一種強烈的宗法觀念,郭松齡的部下也不例外。所以張學良在陣前一喊話,倒戈部隊軍心大動,士氣頓消。軍中紛紛傳言:吃老張家飯,不打老張家。【18】郭松齡的參謀長鄒作華密令部隊將炮彈引線抽出,結(jié)果,郭軍射出的排炮炮彈,落地不炸,全軍由勝轉(zhuǎn)敗。郭召開緊急軍事會議,企圖扭轉(zhuǎn)戰(zhàn)局。席間,不少將領(lǐng)提出“停戰(zhàn)議和”,并事前就有幾個旅長已向張學良通報了軍情。12月24日,郭見敗局難轉(zhuǎn),率領(lǐng)部分官兵,準備退到榆關(guān),待機再戰(zhàn)。郭一走,參謀長鄒作華立即打電話,向張學良報告:“茂宸(郭松齡之字——著者注)已出走,部下已放下武器,現(xiàn)已控制一切,請軍團長放心?!薄?9】隨后,號令全軍,停止戰(zhàn)斗,主要將領(lǐng)全體向張學良投降。至此,郭松齡倒戈反奉,歷時月余,徹底失敗,郭本人于逃亡途中被俘。
你死我活的殘酷戰(zhàn)爭并未割斷張學良和郭松齡之間的眷戀之情。郭被捕后,曾想給張學良寫下一絕命書,但終因感慨萬千,似有千言萬語,卻又無從寫起,只得“擲筆作罷”。【20】張學良聞知郭被俘后,一再詢問郭的情況,唯恐他落入張大帥和楊宇霆之手,下令將郭解往自己的駐地,準備私自放他出國。不料楊宇霆早有防備,趕至張學良前面,將郭匆匆處死,以免夜長夢多。張學良跺足嘆息,悲憤萬分,此后,越發(fā)厭惡楊宇霆了。每當遇見不順心的事,常自發(fā)感嘆:有茂宸在,哪用我犯這份難?!?1】張學良對郭的眷戀之情,至今未泯。1981年東北“九一八”事變50周年之際,少帥回顧往事,仍扼腕長嘆:如果當時郭松齡在,日本就不敢發(fā)動“九一八”事變。【22】
反奉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楊宇霆等人不但力主從嚴懲處郭松齡,而且主張把郭松齡手下的軍長和沖鋒陷陣的旅長統(tǒng)統(tǒng)殺掉,以絕后患。張學良力諫老帥,不能再多殺一人。經(jīng)張學良苦苦哀求,老帥答應(yīng),“讓張學良看著辦吧!”【23】張學良不計前仇,對郭松齡舊屬一律寬恕,不殺一人,并全部錄用。
張學良的容人大度和平時在軍中享有的威望,使大傷元氣的奉軍,特別是接近崩潰的第三、四方面軍團很快復原。張學良迅速地集結(jié)散潰于新民、錦州、綏中各地,處于絕望之中的郭松齡舊部于自己的旗下,恢復了奉軍精銳。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大動蕩、大混亂的時期,大小軍閥割據(jù)一方,把中國分裂成許多獨立的領(lǐng)地。各派軍閥之間為了爭權(quán)奪利,時分時合,忽聚忽散,使得當時的中國政局,呈現(xiàn)出一幅紛紜雜亂的圖景。
1926年,西北軍閥馮玉祥成了奉系張作霖和直系吳佩孚的共同敵人。曾經(jīng)在戰(zhàn)場上拼得你死我活的直奉兩軍,此刻捐棄前嫌,結(jié)成了攻擊馮玉祥國民軍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4】在這場戰(zhàn)爭中,張學良統(tǒng)率第三軍,戰(zhàn)功卓著。打敗馮玉祥后,吳佩孚報請北京政府,授予張學良陸軍上將軍銜,張學良時年26歲。此后,他便在奉軍內(nèi)部逐漸獲得了“少帥”的稱謂。
1926年冬,張作霖在北京就任“安國軍”總司令,奉系的勢力達到了鼎盛時期。此后,張大帥又做了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學良則以上將軍團長的身份,統(tǒng)帥奉軍主力,開始與蔣介石率領(lǐng)的國民革命軍的北伐部隊作戰(zhàn)了。
1928年,由廣東誓師北伐的國民革命軍正在挺進華北,而加入國民革命的馮玉祥、閻錫山的軍隊已兵臨京津地區(qū)。“君臨”北京的張作霖見大勢已去,號令奉軍撤至關(guān)外,自己也顧不得全國陸海軍大元帥的身份,戀戀不舍地告別了象征著社稷、權(quán)力的北京,于6月3日乘專車返回他的獨立王國——東北。不料,野心勃勃、窮兇極惡的日本人再也不耐煩張作霖的回避、推托、裝糊涂式的對日交涉方式,決定置他于死地。1928年6月4日,當專車就要駛進奉天車站時,轟然一聲巨響,張作霖的專車被炸得粉碎,這位聲威顯赫、不可一世的大元帥,在逐鹿中原的槍林彈雨中安然無恙,然而卻在自己的大本營里遭到日本人的暗算?!?5】
大帥慘死之后,整個東北群龍無首,軍界、政界的領(lǐng)袖們面臨著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其中挑選大帥繼承人是最首要的問題。按照中國的傳統(tǒng)慣例,大帥的長子,早就以“少帥”聞名的張學良應(yīng)是東北新統(tǒng)治者的法定人選,大多數(shù)人也考慮到了這一點。然而,事實卻不盡其然。年僅28歲的張學良遠不能一帆風順地繼承父業(yè),相反,他的地位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少帥沒有老帥那種絕對的權(quán)威,他并不是東北新主人的唯一人選。例如,吉林省省長張作相德高望重,深得人心。他雖然與張作霖并不沾親,但同姓一個張字,是大帥最親密的結(jié)拜兄弟。大帥的總參議楊宇霆精明干練,足智多謀,頗具安邦治國之雄才大略,深為大帥所倚重,多年來掌管中樞,在東北形成了龐大的勢力。他們都是張學良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東京的日本政府官員和南滿的關(guān)東軍密切注視著東北的新動向,竭盡全力干預東北的政權(quán)轉(zhuǎn)移。顯然,他們的目的是希望進一步擴大日本在東北的權(quán)益。因此,他們急欲挑選出一個代表日本利益的繼承人,在這一地區(qū)創(chuàng)造一個傀儡政府。由于日本人在中國東北的地位和實力,獲得他們的支持是極為重要的。但是,殺父之仇,日夜煎熬著少帥的心,只是考慮到東北特殊的歷史背景,他才忍氣吞聲,對日本人隱忍不發(fā)。出于這種反日情緒,他沒有向日本人尋求一點幫助。【26】過去在張作霖強有力的統(tǒng)治下,軍隊中幾乎從未發(fā)生過反叛事件,郭松齡的倒戈反奉可說是僅有的一次例外,他是由于與馮玉祥合作,而由南方輸入到東北來的?!?7】大帥生前,關(guān)外東北一直是一個相對安定和睦的獨立王國??墒窃谒ナ乐螅貐^(qū)間的不和、派系間的紛爭開始表面化了。一時間謠言四起,飛短流長。有消息說張作相正在與張學良進行一場爭奪東北領(lǐng)導權(quán)的斗爭;另有人說,張學良不過是先大帥的總參議楊宇霆手中的一個傀儡。這些謠言有些出自日本人之口,有些則是由地方政客和各競爭派系的支持者們捏造出來的?!?8】有些報刊報道說,關(guān)東軍贊同楊宇霆做張作霖的繼承人;有些報道甚至還暗示,楊宇霆參與了炸死張作霖的事件?!?9】
當張作霖遇難之時,張學良仍在北京,他和楊宇霆所統(tǒng)帥的奉軍主力三、四軍團為全軍押后陣,掩護自1924年以來陸續(xù)進關(guān)的東北奉軍撤退?!?0】少帥獲悉了父親遇難慘死的噩耗之后,便與楊宇霆秘密地離開了北京,來到位于直隸(后改為河北省)北部山海關(guān)附近的灤州,這里是奉軍張學良所部的司令部。少帥在灤州召開了幾次重要會議。最后,張、楊以及其他軍事要人決定,少帥立即返回奉天主持大局,楊宇霆則繼續(xù)留在關(guān)內(nèi),指揮撤軍事宜?!?1】少帥歸心似箭,為預防重蹈其父親的覆轍,他微服秘密出關(guān),裝扮成一個普通士兵,混在運送軍隊的軍用列車之上,終于平安抵達奉天,免遭日本人的毒手?!?2】與此同時,奉天公安局長臧士毅等人巧設(shè)妙計,密不發(fā)喪,并揚言大帥的傷情正在好轉(zhuǎn),已接近康復,以此迷惑日本人,使之不敢輕舉妄動?!?3】
當時的局勢確是萬分危險,大帥猝死,東北軍政失去重心,人心渙散;奉軍主力尚在關(guān)內(nèi),東北兵力空虛;關(guān)東軍整裝待發(fā),虎視眈眈,隨時準備舉事發(fā)難。少帥回到奉天之后,一面盡可能繼續(xù)隱瞞大帥的死訊,一面迅速鞏固自己在奉天的個人地位,以便確保他能控制東北的軍政要務(wù)。
雖然官方隱瞞實情,秘而不宣,但對密切關(guān)注此事的中國政界來說,少帥的計謀很快就成為公開的秘密。6月中旬,張學良完成了政治上的準備和安排,軍事上也基本部署就緒。6月19日,大帥府終于開始非正式地透露了大帥張作霖的死訊?!?4】
在此之前,東北軍隊已基本上撤回奉天。6月16日,在一次高級會議上,由臧士毅提名,全體一致通過少帥為奉天督辦?!?5】第二天正式宣布了任命。6月19日,張學良宣誓就職,并兼任由17個權(quán)威人士組成的東北保安委員會委員長。同時,東北軍界的主要將領(lǐng)之一萬福麟將軍被任命為黑龍江省的督辦,代替了與張作霖同車炸死的原黑龍江省督辦吳俊升?!?6】
雖然少帥執(zhí)掌了奉天省的軍政大權(quán),但還遠未成為張作霖權(quán)力的繼承人,吉林和黑龍江仍在他個人管轄范圍之外。少帥清楚地知道:如果他公開與吉林省督辦張作相競爭,他就很可能遭到失敗。張作相是他父親的老伙伴,鑒于他的資歷和聲望,以及他在東北軍界、政界領(lǐng)袖中的好人緣,他在東北會受到更廣泛的擁戴,年輕的少帥恐怕不是對手。然而,張學良并未與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爭奪東北的最高權(quán)力,而是謙恭地請他出任東北保安部隊總司令這一東北最高統(tǒng)治者的新官銜。張作相乃是忠厚長者,他豈能辜負自己多年相隨的老首領(lǐng)。于是,張學良的正統(tǒng)地位發(fā)揮了作用,他沾了其父帥的光。張作相非但拒絕接受這一職務(wù),而且極其動情地發(fā)誓:他要像忠誠老帥那樣輔佐少帥,支持張學良。楊宇霆也發(fā)布通電,表示要以東北三省大局為重,擁立“漢帥”(少帥字漢卿)?!?7】少帥對張作相謙讓有理,對其余的人可就當仁不讓了。于是,1928年7月1日,張學良就任東北保安總司令?!?8】同時兼任奉天東北大學的校長。自此,“少帥”這一非正式的但極為流行的稱呼才算具有了名副其實的意義。張學良終于成了老帥的繼承人,開始了統(tǒng)治東北的少帥時代。
注釋
【1】王卓然:《張學良到底是個怎樣人》,北平,1937年,第3頁。另見霍華德·L.鮑曼:《“中華民國”人名辭典》,第1卷,第26頁。
【2】《張學良和西安事變懺悔錄》(以下簡稱《懺悔錄》),刊于香港《明報月刊》,1968年9月,第33期,第50頁?!稇曰阡洝肥菑垖W良的撰文,披露了一些有關(guān)他自己和“西安事變”的資料。文章是以“懺悔錄”的體裁寫的,原載于臺北《希望》雜志,1964年7月。這篇文章刊出后,該雜志即被臺灣當局查封。然而,此文已被香港、美國一些雜志、報紙轉(zhuǎn)載。
【3】王卓然前引書,第3頁。
【4】愛爾德(James Elder),英國人,其父為北寧鐵路的總工程師,也是大帥張作霖的親密顧問。愛爾德與少帥自幼一起長大。大帥去世后,愛爾德實際上成了少帥的私人管家。他多次去美國投資,特別是1931年日本侵占東北之后。見《紐約時報》,1936年12月19日,第6版。
【5】張學良:《懺悔錄》,第50頁。
【6】采訪張學良部下王鐵漢將軍,臺北,1977年8月9日。
【7】詹姆斯·貝特蘭(James Bertram):《中國的第一幕》(First Act in China),美國,紐約,1938年,第43頁。
【8】直皖戰(zhàn)爭,是1920年7—8月在華北軍閥之間爆發(fā)的一場戰(zhàn)爭,皖系以段祺瑞為首,直系則以馮國璋、曹錕和吳佩孚為首,雙方展開激戰(zhàn)。關(guān)于這場戰(zhàn)爭的詳情,見李劍農(nóng):《中國政治史》,第2卷,第4章。
【9】《中國周報》(China Weekly Review),1928年7月14日,第217頁。另見《在同張學良相處的日子里》,沈陽,1986年,第3頁。
【10】司馬桑敦等:《張老帥與張少帥》,臺北,1984年,第17頁。另見《遼寧文史資料》,沈陽,1985年,第6輯,第40—44頁。
【11】關(guān)于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的詳情,見司馬桑敦前引書,第19—22頁。
【12】同上書,第24頁。
【13】同盟會是孫中山先生于1905年創(chuàng)立的中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團體,其主張是推翻封建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
【14】有關(guān)郭松齡倒戈的詳情,見王鐵漢:《東北軍事史略》,臺北,1968年,第30—61頁。另見郭大鳴:《先兄郭松齡將軍傳》,載臺北《傳記文學》,第16卷,第2號,第5—13頁。
【15】王卓然前引書,第86頁。
【16】《晨報》,1925年11月28日。
【17】《申報》,1925年12月7日。
【18】魯穆廷:《憶灤州會議及其他》,載《遼寧文史資料》,第16輯,第58頁。
【19】《益世報》,1925年12月27日。
【20】任松等:《郭松齡將軍》,沈陽,1985年,第194頁。
【21】《沈陽文史資料》,第3輯,第135—136頁。
【22】臺灣《聯(lián)合報》,1981年9月28日。
【23】前引《郭松齡將軍》,第195頁。
【24】詳見前引書《張老帥與張少帥》,第35—37頁。
【25】張作霖乘坐的專車據(jù)說是前清慈禧太后所乘坐的花車,該車廂被日本人埋設(shè)在奉天車站附近皇姑屯的炸藥炸成了碎片。見日本國際關(guān)系協(xié)會、太平洋戰(zhàn)爭起源研究委員會編:《通向太平洋戰(zhàn)爭之路:戰(zhàn)前外交史》,東京,1926—1963年,第2卷?!稘M洲事變》,第309—312頁。關(guān)于此次事件的英文版資料,請見P. S.道爾:《暗殺張作霖》(“TheAssasination of Chang Tso-lin”),載《遠東季刊》(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第2卷,第4號,1952年,第453—463頁。
【26】同上。
【27】《益世報》,1928年6月22日,第1版。司馬桑敦:《張學良評傳》,載香港《中華月報》,1973年4月,第691號,第8頁。
【28】《晨報》,1938年6月26日,第3版。另見《現(xiàn)代支那的紀錄》,東京,1924—1932年,第1卷,第258頁。
【29】羅家倫編:《革命文獻》,臺北,1953—1959年,第21卷,第1773頁。
【30】在1928年北伐期間,東北的奉軍被蔣介石率領(lǐng)的南方革命軍所擊敗,張學良遂從北京撤出他的軍隊。
【31】前引《革命文獻》,第1773頁。
【32】同上書,第1774頁。
【33】另有資料表明:張學良指示當時的奉天省長劉尚清,推遲為他父親舉辦喪事,并嚴守機密,等他回來?!兑媸缊蟆?,1928年6月19日,第3版。另見前引《現(xiàn)代支那的紀錄》,第257—258頁;司馬桑敦:《張學良評傳》,第66頁。
【34】正式發(fā)表于6月21日。見司馬桑敦前引書,第67頁。
【35】“督辦”意為軍事長官。當時東北各省政務(wù)設(shè)省長,軍務(wù)設(shè)督辦,為雙重領(lǐng)導體制。《益世報》,1928年6月22日,第1版。另見王卓然前引書,第88頁。前引《現(xiàn)代支那紀錄》,第21卷,第180頁。
【36】羅家倫前引書,第21卷,第1801頁。
【37】見《張學良與楊常事件》,沈陽,1986年,第121頁。
【38】他是由東三省聯(lián)合會議推選的。見前引《“中華民國”人名辭典》,第1卷,第61頁。另見高蔭祖:《“中華民國”大事記》,臺北,1957年,第299—3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