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永載史冊:追求長青夢想的民族英雄

大機車 作者:鶴蜚 著


第三章 永載史冊:追求長青夢想的民族英雄

我們是旅順、大連,孿生的兄弟。

我們的命運應該如何地比擬?——

兩個強鄰將我來回地蹴蹋,

我們是暴徒腳下的兩團爛泥。

母親,歸期到了,快領我們回來。

你不知道兒們如何地想念你!

母親!我們要回來,母親!

這是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于1925年在美國留學期間創(chuàng)作的組詩《七子之歌》中的一首,專門寫大連和旅順?!捌咦印彼笧榘拈T,香港(今香港島),臺灣,威海衛(wèi)(今山東省威海市),廣州灣(今廣東省湛江市),九龍(今香港九龍半島),旅順、大連。詩人選擇了七塊地,各寫了一首詩歌,哀嘆飽受欺凌的祖國,也以此喚起全國人民的覺醒。

大機車走出共產(chǎn)黨員大連第一人

1925年2月,32歲的毛澤東回到家鄉(xiāng)韶山,通過創(chuàng)辦農(nóng)民夜校,建立農(nóng)村基層組織,發(fā)動農(nóng)民進行反封建、反剝削的革命斗爭。而此時,遠在中國北方大連的一個年輕人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共產(chǎn)黨員大連第一人。他莊嚴地宣誓,要將一生獻給共產(chǎn)主義事業(yè)。

傅景陽,共產(chǎn)黨員大連第一人

在大連瓦房店以東30多公里、西臨渤海20多公里的復州城鎮(zhèn),從西漢時期建立縣治至大連解放初期,這里一直是州、縣治所在地,也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橫山書院,曾經(jīng)是清末的最高學府,也是遼南唯一現(xiàn)存的古書院。從建院至1905年前后六十年間,復州考生高科連捷,甲于遼南,造就了一大批賢達人士。

1900年6月,傅景陽出生在這個著名的文化古鎮(zhèn),父母給他取名傅成春。小時候的傅景陽非常聰明,7歲時就讀于復縣縣立第一小學,四年后,考入當時有名的復縣縣立高等小學,15歲時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大連滿鐵沙河口工場技工見習養(yǎng)成所,成為該所第七期見習生,1919年12月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沙河口工場臺車職場當鉗工。

從少年時代起,傅景陽就酷愛讀書,到了滿鐵沙河口工場技工養(yǎng)成所后,他開始接觸一些進步報刊,他從報上看到有關“五四”愛國運動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俄國“十月革命”等文章,逐漸接受了民主主義思想,懂得了一些爭取工人解放和救國的道理。他加入了老同盟會會員、大連地區(qū)中文報紙《泰東日報》編輯長傅立魚發(fā)起的大連中華青年會,受到了啟蒙教育,開始覺醒。他相繼和當時在泰東日報社做工的關向應、趙悟塵等同志接觸,后經(jīng)關向應介紹認識了《泰東日報》編輯、北京共產(chǎn)主義研究小組的劉恂躬,開始學習《共產(chǎn)黨宣言》等革命書籍,并在工人中宣傳馬列主義,繼而領導大連地區(qū)的革命運動。1922年年初,他結識了我黨早期領導人羅章龍。1923年12月2日,以他為首的30余人發(fā)起創(chuàng)立了沙河口工場華人工學會,使大連地區(qū)的工人階級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臺。1924年6月,傅景陽由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派到東北進行革命活動的干部李震瀛和陳為人兩位同志介紹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當選為共青團大連特支工運委員,不久結識了鄧中夏。

傅立魚,大連中華青年會會長,中國同盟會會員,1913年來大連任《泰東日報》編輯長

1925年2月,他代表大連中華工學會出席在鄭州召開的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第二次代表大會,在會上做了《關于大連工運情況》的報告,被選為執(zhí)行委員。會后,為貫徹會議精神,他首先在沙河口工場發(fā)起組織大連地區(qū)第一個國際性組織——中日工人懇親會。上海“五卅慘案”發(fā)生后,他積極組織大連工人和各界愛國人士聲援上海工人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發(fā)起成立了“滬案后援會”,被選為執(zhí)行委員,領導大連工人階級和社會各界市民群眾舉行示威游行、散發(fā)傳單、開追悼會、募捐等。

1925年,經(jīng)李震瀛介紹,傅景陽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成為大連地區(qū)也是遼寧省第一個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同年7月,他擔任了中共大連特支工運委員,兼任沙河口工場黨支部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成為大連地區(qū)地下黨組織創(chuàng)始人之一。

1926年,傅景陽赴天津出席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第三次代表大會,被選為執(zhí)行委員。福紡紗廠工人大罷工開始后,他不顧敵人的威脅和鎮(zhèn)壓,6月24日,在福紡紗廠門外召開了近3000人的聲援福紡罷工大會,并做了慷慨激昂的講話。第二天,他被捕入獄。在法庭上,他同敵人進行了不屈的斗爭,表現(xiàn)了堅強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氣節(jié)。在監(jiān)獄中,雖然被敵人施以酷刑,但他始終沒有暴露自己的共產(chǎn)黨員身份,更沒有向敵人屈服,他積極同黨組織聯(lián)系,念念不忘正在開展的工人運動,表現(xiàn)出了一名共產(chǎn)黨人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1927年春,經(jīng)黨組織的積極營救,日本殖民當局被迫宣布傅景陽無罪,并釋放出獄。出獄后,他被大連日本殖民當局驅逐出境,回到原籍。傅景陽曾先后從沈陽到各地尋找黨組織未果,成為終生遺憾,后病死于沈陽,年僅42歲。

老鐵山上的美麗候鳥

大連老鐵山是冬季來臨前候鳥由北越海南遷的棲息地。老鐵山上孤獨的燈塔和那些美麗的候鳥,見證了歲月的輪回和時代的波濤中先驅者搏擊風浪、奔向自由的身影,激勵著后來者勇往直前……

在遼東半島最南端的旅順老鐵山上,有一座著名的燈塔,這座燈塔系清政府于1893年請英國人建立的,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燈塔位于旅順的最高峰,三面環(huán)海。燈塔前沿南北方向的海面恰好是黃海和渤海的分界線,與山東蓬萊隔海相望,藍色的黃海和黃色的渤海在此交匯,涇渭分明,形成一道清晰的界線,天然地劃分出兩個海域,堪稱大自然的奇觀。這里也是候鳥南北遷徙的中轉站,每年秋季,老鐵山上候鳥有上百萬只,景象蔚為壯觀。

1904年,在美麗的老鐵山腳下雙甸子村一個富裕農(nóng)民家庭,誕生了一個男孩,名叫王立功。王家在當?shù)厥谴髴?,父親王逢信,全家上下十幾口,種有300多畝土地,日子過得殷實富足。

少年時代的王立功聰敏好學,16歲那年他從旅順師范學堂附屬公學堂畢業(yè),在在滿鐵當工人的姐夫徐立勝的帶領下,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滿鐵沙河口工場技工見習養(yǎng)成所,成為第二期見習生。

1926年10月,王立功當選中共大連地委工運部副部長

王立功到技工見習養(yǎng)成所后,開始接觸進步青年,沙河口工場華人工學會(后改為大連中華工學會)成立后,他先后被推選擔任工學會組織部干事和宣傳教育部副部長、部長等職。他文筆好,被稱為“秀才”,他利用業(yè)余時間,為工學會夜校學員講課,教工人識字,進行革命宣傳,同時,他負責編寫、組稿、印刷和發(fā)行的《工學會周刊》很受歡迎。王立功后來到滿鐵客車場當木型工人。他心靈手巧,多才多藝,很快精通了業(yè)務。

1925年2月,他經(jīng)傅景陽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被選為共青團大連特支青工委員。1926年春,他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擔任中共大連特支工運部部長兼地下黨交通員。接著他在沙河口區(qū)小列家屯王陽街63號舉辦了黨員訓練班,發(fā)起成立“大連中華職工見習同窗會”。同年7月,王立功被選為地委委員、工運部副部長。同年底,受中共大連地委委派,王立功和辛培源兩人到上海向黨中央?yún)R報大連“四二七大罷工”(即福紡大罷工)的斗爭經(jīng)過,后受黨中央委派,由上海直達廣州,參加省港罷工勝利結束后的總結大會。王立功回到大連后,主編發(fā)行了《大連工人》和《大連人民》兩份油印月刊,轉載中央指示和大連各界人民的反帝愛國斗爭情況。王立功還代表大連中華工學會到漢口參加了第四次全國勞動代表大會。返連后不久,大連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王立功遭到通緝。

此時王立功身患重病,他告別父母妻兒,拖著病重的身體到了哈爾濱,找到了北滿黨組織,并一度擔任了中共北滿地委書記。之后,王立功深入工廠、礦山等地,組織工人開展斗爭。

1927年10月,中共滿洲省臨委成立,王立功擔任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領導全東北的工人運動。1928年9月,滿洲省臨委改為滿洲省委。1929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根據(jù)王立功在滿洲省臨委工作期間表現(xiàn)出的工作才能,正式任命王立功為中共滿洲省委書記。同年秋,“中東路事件”爆發(fā),黨中央決定讓參加中央黨訓班學習的王立功和唐宏經(jīng)提前畢業(yè),奔赴東北,加強中東路斗爭前線哈爾濱特委的領導力量。

1930年9月,王立功肺病復發(fā),由于當時黨的活動經(jīng)費緊張,無錢治病,耽誤了治療時機,住院期間靠醫(yī)院的醫(yī)生接濟。這時的王立功已經(jīng)因病不在滿洲省委任職,但他利用在煙草店當雜役的條件,繼續(xù)開展地下斗爭。后因為敵人追殺,到了上海,這時的王立功已身無分文,處境十分困窘。1933年1月10日,他給分別多年的叔兄王立忠寫了一封家信,他寫道:“為了人類幸福,弟近數(shù)年來事多勞碌,生活惡劣,因之身體漸弱,病勢漸增,所以不能幫助你們去過日子,也許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1934年初春,王立功病情惡化,不久在沈陽病逝,時年30歲。這位從大連沙河口工場走出來的工人運動的先驅者,走完了他光榮而艱辛的歲月。他像一只受傷的美麗的候鳥,在老鐵山上美麗的花叢中永遠地安息了。

驕子情懷

26歲的人生雖然短暫,卻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歷史的長卷里,記載著他光輝的名字……

金伯陽,原名金永緒,曾用化名楊贊文、辛永溪,別名北揚(“伯陽”即從“北揚”演變而來),漢族,1907年生于遼寧省旅大市旅順老鐵山麓金家屯(今旅順口區(qū)鐵山鎮(zhèn)金家村)一個富裕的農(nóng)民家庭里。他目睹了長工的沉重勞動和廣大農(nóng)民的貧窮生活情景,因此,他深切地同情勞動人民,并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金伯陽1925年考入滿鐵沙河口工場技工見習養(yǎng)成所第十六期做見習生,后參加大連中華工學會。1926年經(jīng)王立功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曾任工學會宣傳部宣傳干事,負責保管和分發(fā)《青年周報》《中國青年》《向導周報》等革命刊物,刻印《大連人民》刊物。

抗日民族英雄金伯陽

金伯陽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任中共滿洲省委機關機要文書兼交通員。第二年,他到哈爾濱開展工人運動,1931年2月,當選為中共滿洲省委候補委員,同年12月任省委常委、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巡視員等職。他多次領導和發(fā)動東省鐵路及煙草公司工人的罷工斗爭,并和趙尚志一起組織哈爾濱反日總會。1932年兩次被派參加遠東赤色職工國際會議,同年秋天,同楊靖宇一起在南滿一帶鐵路沿線巡視工作,開展抗日武裝斗爭。1933年夏天,到磐石縣等地領導對日作戰(zhàn),同年11月15日,在戰(zhàn)斗中為掩護戰(zhàn)友而犧牲,年僅26歲。

金伯陽是從大連沙河口工場走出來的年輕人,他是機車工人的英雄。他懷揣著真理和革命理想,為祖國嘆息,為民族悲憫,不甘心為亡國奴,一生追隨黨,堅持革命真理,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奮斗終生,成為民族英雄。

金伯陽在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1935年發(fā)表的著名的《八一宣言》中被列為民族英雄,被家鄉(xiāng)人民稱為“鐵山驕子”。他家鄉(xiāng)的金家村小學已經(jīng)易名為伯陽小學。1981年,家鄉(xiāng)人民在旅順八一烈士陵園建立了金伯陽烈士紀念碑。1997年黨的生日那天,旅順太陽溝風景區(qū)解放橋廣場矗立起一尊4米高的金伯陽半身銅像,銅像正面基座鐫刻的“抗日民族英雄金伯陽”幾個金色大字在陽光下格外耀眼奪目。

世紀老人的榮耀

他以超群的智慧、超人的勇氣、超凡的組織能力,為中共“六大”在莫斯科的勝利召開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

中共“六大”期間,唐宏經(jīng)任滿洲省臨委代表團書記,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1993年11月23日上午,大連下起了冬天里的第一場雪,那天的天氣非常寒冷,雪花在狂風中漫天飛舞,但大機車廠史陳列室里卻洋溢著一派熱烈的氣氛,大家正圍坐在一位紅光滿面的老人身邊,聚精會神地聽他在講著什么。他就是時年92歲高齡的唐宏經(jīng)老人,他正在回憶六十多年前,他帶領當時的滿洲省臨委代表團遠赴莫斯科參加黨的“六大”那些個不平凡的往事。

唐宏經(jīng),曾用名唐韻超,1901年3月出生在金縣董家溝,16歲那年進入滿鐵沙河口鐵道工場,先后在鉸鑌職場(現(xiàn)車體車間)和制罐職場(現(xiàn)焊接車間)當學徒和鉚工,曾參與發(fā)起沙河口工場華人工學會。1926年年初,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大連中華工學會副委員長、工學會黨支部書記、中共大連地委工運部部長等職,后任中共滿洲省臨委執(zhí)行委員、常委、工運部部長,滿洲省委常委、工運部部長,哈爾濱市委職運委員等職。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chǎn)黨開始走上了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道路,迫切需要召開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以統(tǒng)一思想,明確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前途等重大問題。處于革命低潮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面臨著險惡的環(huán)境,汪精衛(wèi)對共產(chǎn)黨人采取的“寧可錯殺一千,決不放過一個”的血腥政策,使黨很難找到一個安全的開會地點。就在這時,中央得知,赤色職工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共產(chǎn)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和少共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將于1928年春夏在莫斯科舉行,考慮到屆時中共也將派代表團出席這幾次會議,遂將中共“六大”會址定在了莫斯科。

1928年1月20日,沙河口工場重新建立黨支部,開展了張貼反日標語、散發(fā)反日傳單等一系列地下活動。

1928年4月,滿洲省臨委接到中共中央決定在莫斯科召開“六大”的通知,通知要求滿洲省臨委在全省選舉5名代表參加“六大”。當時中共中央考慮到中共黨組織領導機構中知識分子較多,需要增加工人和農(nóng)民出身的干部,按通知精神,要求滿洲省臨委多選舉工人和農(nóng)民代表?;诖筮B沙河口鐵道工場早期黨組織在東北地區(qū)產(chǎn)生的影響力,加上中央提出要多派工農(nóng)代表的指示,滿洲省臨委研究決定,以沙河口工場工人黨員唐宏經(jīng)及朱秀春、于治勛、王傳碧為代表,在全省選出5人組成代表團參加大會。代表之一的朱秀春是在到達莫斯科后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入黨介紹人正是唐宏經(jīng)。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共“六大”在莫斯科近郊茲維尼果羅德鎮(zhèn)的塞列布若耶鄉(xiāng)間別墅召開,這是我黨歷史上唯一一次在中國境外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140多位代表冒著生命危險前往莫斯科參加會議。在參加“六大”的142名代表(其中工人代表44人)名單中,有許多在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閃光的名字,他們是周恩來、劉少奇、羅章龍、李立三、鄧中夏、鄧穎超、瞿秋白、關向應等。

這次大會完全是秘密的,出席大會的代表由國內秘密地分批到達莫斯科,其中周恩來、鄧穎超等主要領導是經(jīng)大連前往莫斯科的,而承擔重要護送任務的正是唐宏經(jīng)。

中共“六大”召開之前,唐宏經(jīng)接受當時中央一位常委的秘密指示,擔任秘密護送到莫斯科參加會議的代表的負責人。組織上擔心南方代表的語言問題,擔心他們暴露身份,讓唐宏經(jīng)組織人員護送南方代表到莫斯科開會。唐宏經(jīng)按照上級指示,機智有謀,周密安排,分兩次從滿洲里護送周恩來、鄧穎超夫婦和李立三等黨的重要領導人,以及山東和云南等地的黨代表成功過境滿洲里,到達莫斯科,得到了當時我黨設在哈爾濱工作站的黨組織的肯定。組織要求唐宏經(jīng)繼續(xù)護送羅章龍和夏曦等第三批代表,并隨他們一起去莫斯科開會,唐宏經(jīng)用他的機智和大膽圓滿地完成了任務,跟隨最后一批代表,順利地抵達莫斯科,保障了會議的順利召開,為中共“六大”的召開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中共“六大”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毛澤東后來曾評價說:“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路線是基本上正確的,因為它確定了現(xiàn)時革命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確定了當時形勢是處在兩個革命高潮之間,批判了機會主義和盲動主義,發(fā)布了十大綱領等,這些都是正確的?!?/p>

中共“六大”期間,唐宏經(jīng)任滿洲省臨委代表團書記,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可以說“六大”的勝利召開,唐宏經(jīng)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大連地區(qū)解放后,他組織大連工人成立了職工總會,擔任大連總工會主席、市參議會議長,并重新負責黨的領導工作,任中共大連市委常委,負責總工會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東北人民政府勞動部部長兼東北總工會常委等職務。

2005年2月16日,唐宏經(jīng)在大連逝世,享年104歲,他走過了世紀滄桑,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功績。

赤心永鑒

他是從大機車走出來的革命家,他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杰出代表,他是思想解放的先驅,他在工人階級中播撒革命的火種,他是我們城市的光榮與驕傲。

侯立鑒,又名侯康光,化名吳鳳山,1891年出生在大連市沙河口侯家溝一個貧苦的農(nóng)民家庭。他念了四年書,16歲到市內一家私營工廠當學徒,后來在沙河口工場做工時,結識了傅景陽、王立功、高及三等進步青年,常常一起尋求民族解放的道路。大連中華工學會成立時,他是第一批會員。

工學會為了擴大組織,發(fā)展會員,利用大連福紡紗廠公開招工的機會,將侯立鑒派去開展工作。侯立鑒到福紡紗廠后,經(jīng)常利用午休時間和空閑時間,將他熟讀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繪聲繪色地講給工友們聽。工友們都聽得津津有味,時間長了,侯立鑒干活兒的鐵工房成了工友們聚會的場所。在同工人接觸的過程中,他了解工人們的要求,有意識地講些英雄人物的斗爭故事,講“二七大罷工”關內工人團結斗爭的故事等,啟發(fā)工友們的覺悟。

1926年4月27日,福紡紗廠千余名工人舉行大罷工,侯立鑒任大罷工總指揮

1925年3月,福紡紗廠的日本人田中定治郎無故殺死中國工人李吉祥后逃走,侯立鑒帶著工友追兇,迫使日本殖民當局拘捕兇手。他領導工人群眾和被害人家屬同廠主談判,向廠主提出了4項要求,廠主拒不接受,侯立鑒領導工人消極怠工,給工廠造成了很大損失。死者家屬還帶來了五十幾名農(nóng)民沖進工廠砸機器,廠主被迫答應了要求。3月6日,福紡紗廠全廠停工,在哀樂聲中,廠主角野久造和日本的大小工頭垂首戴孝,跟著送殯的隊伍向市郊辛寨子墓地進發(fā),沿途有大量群眾圍觀,顯示了中國工人團結斗爭的威力。這一年,他宣布成立福紡紗廠工學會分會,并任分會委員長。

1926年年初,侯立鑒經(jīng)傅景陽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4月27日,福紡紗廠千余名工人舉行大罷工,侯立鑒任大罷工總指揮。4月29日,日本廠主勾結日本殖民當局以談判為名,誘捕侯立鑒等3名代表。在旅順監(jiān)獄里,種種酷刑都沒有使他屈服。侯立鑒在監(jiān)獄里整整三十五天,后經(jīng)地下黨組織多方營救出獄。出獄后他并未停止斗爭,6月19日,他再一次被捕,直到1927年2月他才被黨組織再次營救出獄。

1927年7月24日,大連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侯立鑒再次被捕入獄。1930年出獄后,他又積極投身到革命活動中,介紹沙河口工場工人江崇仁、褚丕祿、黃耀典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重新組建了沙河口工場黨支部,并發(fā)展福紡紗廠李有久等8名青年加入共青團,組建福紡紗廠團支部。

侯立鑒的活動嚴重地威脅了大連日本殖民當局的統(tǒng)治,他被工廠開除。1933年4月,黨組織派他到新京(今長春),以在福昌公司從事修理工作為掩護,繼續(xù)從事革命活動。同年10月,大連黨組織再一次遭受破壞,他在敵人的跟蹤追捕中,轉移到哈爾濱,化名吳鳳山,住在南崗的益昌泰水磨房,繼續(xù)從事革命活動。

由于長期的牢獄折磨和艱苦的革命斗爭,侯立鑒積勞成疾,于1935年去世,年僅44歲。

侯立鑒的革命意志堅定不移,他的生命雖然短暫,但那不平凡的革命斗爭經(jīng)歷,卻彰顯著一個革命者愛國、愛黨的赤子之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