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萍鄉(xiāng),我的故鄉(xiāng)

贛水在我心中流淌:劉天仁散文詩詞集 作者:劉天仁 著


故土情懷

萍鄉(xiāng),我的故鄉(xiāng)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今年元旦,兒子和兒媳帶著他們的雙胞胎孩子走親戚去了,老伴也去另一個兒子那里了。我一個人在家,屋外冷颼颼,屋內冷冷清清,于是打開了電爐。不知怎么搞的,這不禁使我思念起童年時代在老家烤火的情景來:在一間黑咕隆咚的小屋子里,靠墻挖了一個淺坑,里面擺放著一個燃燒著的偌大樹兜,全家人(有時也會夾雜一兩位鄰居)圍著樹兜取暖,談天說地,講鬼評妖,火焰明明滅滅,心情跌宕起伏,夜深了也不愿上床睡覺。有時煨上幾只紅薯,不用說吃,就是聞香氣也會垂涎欲滴……此后思鄉(xiāng)的情緒竟一發(fā)而不可收,幾乎整個元旦都沉浸在思念之中……

我的故鄉(xiāng)在江西萍鄉(xiāng)。掐指算來,我離開那里已超過了半個世紀。當然期間也回去過,最初比較頻繁,隔兩三年回去幾天;以后的間隔越來越長,如今已是十七八年沒有回去了。盡管如此,我心里一直牽掛著她,永遠為她感到驕傲。

我生長在農(nóng)村的貧寒之家,從小就有些自卑感。但當離開故鄉(xiāng)來到南昌,發(fā)現(xiàn)許多同學和同事之前連火車都未見過,才知道我也有比別人優(yōu)越的地方。因為浙贛鐵路就從老家門口正前方經(jīng)過,不但對火車司空見慣,而且由于旅客列車都掛有起點和終點的牌子,所以我打小時起就知道鐵路的一端有南昌、杭州和上海,而鐵路的另一端有長沙、廣州、重慶和昆明。至于鄉(xiāng)親們更是對鐵路產(chǎn)生了某種依賴。在我的童年時代,農(nóng)家鮮有鐘表。自火車打家門口經(jīng)過起,鄉(xiāng)親們逐漸淡化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習慣,而代之以旅客列車作為他們計時的參考。當然有時因火車晚點或看走了眼也會出現(xiàn)一點小問題。后來我發(fā)現(xiàn),我比有些人更早認識的不只是火車,還有纜車,就是現(xiàn)在許多旅游景點都有的那種纜車。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萍鄉(xiāng)有兩家隔著一座山的煤礦——高坑煤礦和王家源煤礦。高坑煤礦建有鐵路支線,煤炭運輸沒有問題。而王家源煤礦僅有一條繞山而行的簡易公路與高坑相通,不但路程遠,而且那時又沒有大噸位汽車。為了解決王家源煤礦的煤炭運輸問題,于是就在它和高坑之間修筑了一條跨越山嶺的運煤纜車線路。因為我的姐夫做過纜車的操作工,所以我對此有所了解。以后我在旅游景點看到人們對纜車趨之若鶩,不禁有幾分自鳴得意。上帝關上了一道門,就會打開一扇窗,我雖然有許多不如人的地方,但故鄉(xiāng)也給了我一些優(yōu)于人的東西,于是我漸漸有了自信。此長彼消,我的自卑感也逐漸淡化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有了一些閱歷,我對故鄉(xiāng)的認識就越來越深入了:原來我的故鄉(xiāng)也曾有過明星般的輝煌。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是她閃光的一段日子。萍鄉(xiāng)煤炭資源豐富,但一直未能進行規(guī)模開發(fā)。直到1898年,近代官僚買辦盛宣懷創(chuàng)辦了萍鄉(xiāng)煤礦,使之成為我國最早開采的煤礦之一。1899年,浙贛鐵路建成。同年動工修筑的萍鄉(xiāng)至株洲的延長線,于1905年竣工并與粵漢鐵路銜接,極大地推動了萍鄉(xiāng)煤炭資源的開發(fā)。1908年,盛宣懷在漢陽制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xiāng)煤礦的基礎上成立了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由官督商辦改由完全商辦,成為中國第一代新式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辛亥革命前,漢冶萍公司年產(chǎn)鋼7萬噸、鐵礦50萬噸、煤60萬噸,僅鋼產(chǎn)量就占當時全國年產(chǎn)量的90%。漢冶萍公司實際控制了清朝的重工業(yè),萍鄉(xiāng)也因漢冶萍公司的顯赫地位而變得令人矚目了。

我的故鄉(xiāng)也曾受到一代偉人的青睞。煤炭資源的開發(fā),給萍鄉(xiāng)帶來了空前的繁榮,使她有了“江南煤城”的稱號,但同時也使老百姓遭受著更為嚴酷的壓迫和剝削?!吧倌赀M炭棚,老來背竹筒(討飯),病了趕你走,死了不如狗?!边@便是當年煤礦工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劉少奇、李立三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早年就曾來萍鄉(xiāng)安源從事革命活動,并于1922年9月領導了震驚中外的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坐落于萍鄉(xiāng)安源半邊街的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是工人運動的組織形式。劉少奇在萍鄉(xiāng)安源近三年,曾任俱樂部總代表、窿外主任、總主任等職。在罷工期間,劉少奇、李立三作為工人的全權代表,與資方進行談判。因為當時的談判地點為敵戒嚴司令部,工人代表來此談判猶如深入狼窩虎穴,所以“劉少奇一身是膽”當時被傳為佳話。毛澤東也曾來安源從事革命活動,安源張家灣軍事會議舊址,是毛澤東在萍鄉(xiāng)從事革命活動的見證。1927年9月上旬,毛澤東從湖南來到萍鄉(xiāng)安源,召集了安源、瀏陽等地的黨、軍負責人會議,討論了秋收起義具體計劃,宣布了暴動日期、進軍路線口號等。安源的路礦工人參加秋收起義的人眾多,那位寫過《把一切獻給黨》的吳運鐸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

不要認為這只是“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的效應,此時我想到的的確盡是故鄉(xiāng)的好。故鄉(xiāng)不是沒有給我磨難,但我認為那些磨難對我的人生也不無好處。記起了現(xiàn)代京劇《杜鵑山》,我喜歡它優(yōu)美的曲調,其中那句“家住安源萍水旁”的唱詞更中聽。每當我聽到這一句時,都感到熱血上涌,想從心底里說出一句話:萍鄉(xiāng)啊,我引以為豪的故鄉(xiāng)!

萍鄉(xiāng),我的夢鄉(xiāng)

“晨起臨風一惆悵,通川湓水斷相聞;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我今因病夢顛倒,惟夢閑人不夢君?!边@是白居易和元稹之間涉及夢的唱和詩篇,讀后方感夢也值得玩味。其實文人墨客的夢和村夫野老的夢應該沒有什么區(qū)別:只不過前者有生花妙筆,加以渲染,所以他們的夢得以流傳。而后者沒有文人的這種本領,只好眼巴巴地讓夢瞬間飄然而逝。

我近來常做村夫野老式的夢。夢中的時間大多是我的童年時代,夢中的地點大多在我的故鄉(xiāng)——萍鄉(xiāng)。那夢中的人物呢?

我常夢見細嬸。她并不是我的親嬸嬸,而只是老家的鄰居。她寡居,有一個和我同年的兒子。由于我的父親也早逝,所以細嬸和母親常有來往。當年一個外鄉(xiāng)人來我們那里燒石灰,那時石灰不但是重要的建筑材料,而且廣泛用于農(nóng)田殺蟲與中和土壤。石灰窯設在離我們村莊六七里遠的一個山頭,取山上的石灰石為原料,而燃料取自我們村莊另一端山頭上的小煤窯,大約也有七八里地遠。為了賺點運費,有一天細嬸帶著她的兒子去運煤,我也跟去了,當時我不超過十歲。通往小煤窯的山路崎嶇而又陡峭,有一段路挑著空筐勉強可以上去,但挑著裝了煤的擔子下山,對我們來說卻是寸步難行。我們兩個孩子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這時細嬸一聲不響,挑著百八十斤的擔子小心翼翼、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她的兒子急得哭了起來。但細嬸很快又返回來了,接過她兒子的擔子走下去。她的兒子也跟在身后走了。此時我非常難過,不由得想起母親,可母親不在身邊;想丟棄擔子空手下山,又無法跟家里交代。正當我絕望的時候,細嬸奇跡般地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她接過我的擔子,一面招呼我跟在背后,一面抓住路旁的柴草,緩慢地走下山去。聽著她氣喘吁吁的呼吸聲,看著她汗水濕透了的衣衫,我的聲音哽咽了,我的眼睛模糊了。那次我挑了十幾斤煤,走了十幾里路,賺到了一毛多錢,但令我終生難忘的卻是細嬸給予一個鄰居孩子的母親般的愛。

志德叔叔也常入我的夢中。志德叔叔是我的堂叔,在城里做生意。當時的教育比較落后,我所在的鄉(xiāng)沒有一所完全小學,我上高小就在縣城的城區(qū)小學。由于家里窮無錢住校,剛開始時我寄居在姑姑家里。但姑姑家住小西門汪公潭一帶,離學校也遠,所以后來我又回到家里,每天早出晚歸,走十幾里地去上學,晚上又趕回家。我在萍鄉(xiāng)一中讀初中,開始時一中校址分本部(青草沖)和分部(縣城東門),新生在分部上課。祖母向志德叔叔請求,讓我寄居在他家,他爽快地答應了。那時他家生活條件較好,但他們一家對我這個窮孩子并不嫌棄,我的吃喝拉撒睡和他的孩子一個樣。嬸嬸每天清早要準備早餐,雖然他們的孩子也上學,但是他們上小學,離家近,而我上學遠,嬸嬸為了我就要起得更早。記得有一次天氣很冷,嬸嬸起得遲了一些,我沒有吃早餐就去上學了。但當我上完第一節(jié)課時,發(fā)現(xiàn)嬸嬸竟在教室門口等候。我熱淚盈眶地吃完她送來熱氣騰騰的飯菜,一股暖流涌上心頭。我在志德叔叔家?guī)缀跏前壮园缀龋冶徽疹櫟萌绱酥艿?,能不讓我銘記一輩子嗎?第二個學期,我去青草沖上學了,離城里遠了,也就離開了志德叔叔家。

當然進入我的夢境最多的要數(shù)我的祖母了。我兩歲喪父,祖父也差不多是那個時候逝世的,家里全靠祖母和母親兩個女人支撐。母親幾乎包攬了全部體力活,家務則由祖母打理,所以我是由祖母拉扯大的。那時農(nóng)家婦女識字的很少,但祖母卻認得一些字。因為我的曾祖父是一位私塾先生,祖母常一面做針線活,一面“旁聽”曾祖父講課。久而久之,不但認得一些字,也曉得“桃園三結義”一類故事和“懵里懵懂,清明下種”一類諺語。她把所知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全給我了。她不但用五谷雜糧、野果野菜將我養(yǎng)大,而且盡其所能為我上學創(chuàng)造條件。在萍鄉(xiāng)念書,由于學校離家遠,又無錢住校,我大多是天蒙蒙亮就出發(fā),斷黑時分才回家,中午往往餓肚子。實在太苦,我多次想放棄學業(yè),是祖母使我得以堅持下來,使得我以后能有在學海泛舟的機會。令我悲痛的是,我剛參加工作那年,祖母就逝世了。難道讓我自立就是她最終的任務?我有了工資后,連一塊糖、一塊餅、一盒煙、一瓶酒都來不及買去孝敬她老人家,真令我傷心不已。記得當時得知祖母病危,我去請假,單位不準,說我又不是醫(yī)生,何況又只是祖母,他們哪里知道那是我相依為命的祖母?。康鹊玫剿乃烙嵹s回家,她已經(jīng)入土安葬了,因為當時正值炎熱的夏天,沒有能見上祖母最后一面,怎能不叫我悲痛欲絕呢?記得我最后一次離家時,祖母送我一程,她迎風站在高坡上,久久地凝視我,我也不停地回望她。這是我對祖母永遠都不會忘卻的記憶。

和祖母一樣,細嬸和志德叔嬸也都離世了。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那涌泉之恩呢,何以為報?在生不能報答他們,只有到天堂再與他們商議。在此之前,我要去夢中會會他們,告訴他們我不是一個忘恩負義的人,我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所以我常夢回童年,夢回故鄉(xiāng)……

萍鄉(xiāng)啊,我魂魄牽繞的夢鄉(xiāng)!

啊,萍水河

浙贛鐵路橫貫萍鄉(xiāng),好像她的一條鋼鐵大動脈。而發(fā)源于宜春市袁州區(qū)水江鄉(xiāng)的萍水河,流經(jīng)萍鄉(xiāng)全境,猶如她的一條大靜脈。有意思的是,盡管一個筆直伸展,一個蜿蜒曲折,但“動脈”和“靜脈”竟然形影不離。也不知是浙贛鐵路看上了柔情的萍水河“姑娘”,還是萍水河被外來的鋼鐵“漢子”所吸引?總之,萍水河不聽從贛江水系的召喚,竟然與浙贛鐵路雙雙奔向湖南。然而到了湖南,浙贛鐵路就止步不前了,因為與粵漢鐵路(即今京廣線)銜接是它的終極目標。而萍水河進入湖南以后,就改稱為淥水,流入湘江,注入洞庭湖,匯入長江,還要奔向海洋,走向世界。由于“姑娘”志向遠大,最終只得與“漢子”分道揚鑣了。這難道是解釋“萍水相逢”這一詞語的另一種版本?

我離開故鄉(xiāng)已逾半個世紀,后來只是蜻蜓點水式地回過幾次,所以在我腦海里根深蒂固的是關于半個世紀前萍水河的記憶。童年時代的母親河是美麗的,她不但水量充沛,河水澄澈,而且水網(wǎng)密布。離我們村莊不遠處有一條河,那是萍水河的支流,我們稱之為“大河”。在我的家門口有一條小溪,那是大河的支流,我們稱之為“小河”。至于細小的溝渠,更是難以勝數(shù)。那些溝渠、小河、大河直至萍水河,都留下了我的印記。

記得小時候,我常和小伙伴在溝渠邊游蕩,選擇積水比較深的地方(我們稱之為“蕩”),在其上游用泥巴筑一道壩,截斷潺潺流水,用桶將蕩里的水舀干,歡蹦亂跳的小魚小蝦、泥鰍黃鱔便會呈現(xiàn)在眼前,足夠每個人家里吃一兩餐。下次當然會選擇另一個蕩去作業(yè)。即使還在同一個蕩,只要間隔一段日子,也同樣會有收獲。

家門口那條小河,更是我們小小少年的玩耍戲水之地。記得有一次我回家探親,在城里大哥家遇到一位從老家村莊里來的年輕人,他竟然稱我為恩人,弄得我一頭霧水,后來聽了他解釋才弄清楚。原來我七八歲時與小伙伴在小河里戲水,一個比我們小兩三歲的孩子也跟來玩耍,一不小心掉進水深的地方,哭了起來,我只是順手把他拉起來而已。舉手之勞,競被稱作恩人,真是受之有愧!一件芝麻大的事,竟讓人家記住一輩子,看來真是“莫以善小而不為”??!

等稍大一點,我便到了可以進入大河的時代了。在小河里只是玩耍,并沒有真正學會游泳,所以一到大河便傻了眼,只會抓住岸邊的石頭或柳枝用腳打水。時間一長,人家都看不過去了。村里一個稍大一點的孩子說教我游泳,把我?guī)У胶又醒耄瑨佅戮妥?。我急得大聲哭叫,手腳并用在水中胡亂拍打,也不知喝了多少水才漂到岸邊。上岸以后,我不停地罵那個孩子,很長時間內都恨他。但奇怪的是,打那以后,我對河中央充滿了好奇,躍躍欲試,總想游到那里去。一段日子以后,終于取得了突破。如果不是那個孩子,我未必能在短時間內學會游泳。從這個意義上講,我不但不應該恨那個孩子,而且應該感激他才是。

上中學以后,我才和萍水河有親密接觸。萍水河從我們學校不遠處經(jīng)過,整個夏天便成了師生們的泳場和浴場。我不但和師生們一樣,對萍水河有著深厚的感情,而且還有令我刻骨銘心的記憶。那是一天下午,天氣特別悶熱,因為正值洪水季節(jié),并沒有人敢去游泳解暑,而有一個綽號叫“墨斗”的同學卻偷偷地約我去游泳。我們到了河邊,但見河水渾濁泛黃,水流湍急,河面寬了許多?!澳贰钡乃院?,對此毫不在乎。而我只會“狗爬式”,雖然有些猶豫,但又不好意思打退堂鼓,只好硬著頭皮也下了水。原本打算游到對岸后,休息一下恢復體力再往回游,但到了對岸,才發(fā)現(xiàn)腳下的泥沙也在滾滾流動,根本無法站立,而岸邊可以用來抓的柳枝已被水淹沒,無法登岸。我心頭一慌,只好竭盡全力往回游。游到最后一段,真是可以用“垂死掙扎”來形容。我被“墨斗”拉上岸,便癱到了地上……當時我想,大概是萍水河動了惻隱之心,才沒有將我席卷而去。萍水河饒了我一命,我怎能不對她一往情深呢?

喝了十四五年萍水河的水以后,我離開了故鄉(xiāng),長時間喝贛江水,而后又喝珠江水,但我永遠忘不了萍水河河水的滋味。如果說贛江水和珠江水是滋潤我心田的綠茶和紅茶,那么萍水河河水是哺育我成長的乳汁。據(jù)說一個人體內的水每隔十幾天就要全部更換一次,但我至今仍然感到身上有萍水河河水的殘留。這難道是至柔的河水在我心上打上的不可磨滅的烙?。课以鴶?shù)度去過石鐘山,那時還沒有修通公路大橋,汽車到了那里要等待輪渡。石鐘山附近水面是長江和鄱陽湖的交匯處,江水和湖水界限分明。旅客下車以后,紛紛涌向清澈的湖水洗臉洗手。而我則走向了相對渾濁的長江水,雙手并攏捧起水,頓時感到了與萍水河河水再度親密接觸,盡管我知道她在長江水中的比例是微乎其微。而且我每次都用礦泉水瓶灌上一瓶長江水,帶到石鐘山上,沉淀一下泥沙,坐在小亭子里,喝上幾口,仿佛又喝上了萍水河的水,盡管我知道或許其中只有她的幾個水分子而已。此時我舉頭左眺波濤滾滾的長江,右望煙波浩渺的鄱陽湖,想到它們都是由無數(shù)條“萍水河”匯流而成的,不由使我聯(lián)想起渺小和偉大、平凡與神圣的辯證關系。

啊,萍水河!令我難以釋懷的萍水河……

故鄉(xiāng)的油茶樹

油茶樹是一種極普通的樹。從樹形來說,多為灌木,頂多只能長成小喬木。從氣質來說,它沒有松樹的偉岸,又不及柏樹的凝重,更缺乏楊柳的婀娜多姿。然而我打心眼兒里喜歡油茶樹……

我的故鄉(xiāng)地處丘陵地帶。小時候聽老人說,早年故鄉(xiāng)周圍的山丘大多是荒山:要么雜草叢生,像叫花子的胡楂兒;要么寸草不生,光禿禿地露著“脊梁”。一代代淳樸勤勞的故鄉(xiāng)人,含辛茹苦,一鏟一鋤地開墾荒山,或種松、衫,或種毛竹,但大多數(shù)種上了油茶樹,終于使故鄉(xiāng)的山丘披上了綠裝。漫山遍野的油茶樹,襯托著農(nóng)家的裊裊炊煙,輝映著天空的燦爛彩霞,構成一幅恬淡素雅的畫卷,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長期以來,鄉(xiāng)親們都心照不宣地視油茶樹為家鄉(xiāng)的象征。

早先我對油茶樹并不是很在意。相對而言,我更欣賞東村的桃紅李白,也更羨慕西村的橙黃橘綠。直到了解了祖父的經(jīng)歷,我才改變了對油茶樹的態(tài)度。由我這個做了祖父的人來談論自己的祖父,講的自然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祖父是個詼諧的人,但走路是一拐一瘸的。他的腿殘要追溯到抗戰(zhàn)末期。有一次聞訊日本鬼子要打過來了,村子里亂作一團。家里準備了幾天吃的飯,并將所有的雞鴨統(tǒng)統(tǒng)宰殺,煮了一大鍋,裝進水桶,全家人帶上躲進了油茶林。唯獨祖父自恃年高,何況還有一頭老牛需要保護,不肯隨家人上山。結果鬼子一來,不但搶走了牛,還把祖父打倒在地上,直到家人回來,他還躺在血泊里。鑒于當時的醫(yī)療條件和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祖父腿部骨折一直未能治好,而且傷口潰爛。這不但使他從此走路一拐一瘸,而且成為他的致命傷。通過對祖父致殘原因的了解,我知道了油茶林掩護過我們全家,其中也包括剛剛出生的我,我開始對油茶樹有了感激之情。

禍不單行。祖父致殘后一年,父親因承受壓力過大,不幸得急性病身亡。惡性循環(huán),次年祖父傷病大發(fā)作,相繼逝世。從此家庭的重擔便落到了祖母和母親兩個女人肩上,生活舉步維艱。然而就是在那些極其困窘的日子里,我對油茶樹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發(fā)現(xiàn)油茶樹的影子時常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每年寒露和霜降之間,油茶籽成熟了,全村人便傾巢出動上山采摘。記得最早我家也有一塊油茶林,不過不在村子的周邊,而是在離村十幾里的地方。那里基本上是荒山,只有少量的油茶樹。但很奇怪,那些躲藏在雜亂柴草中的小茶樹居然也果實累累。農(nóng)村合作化以后,我家那塊幾近荒蕪的油茶林便易其主了。自家已經(jīng)沒有油茶林,母親便帶領我們幫人家采摘油茶籽。因為采摘油茶籽是一件季節(jié)性較強的事情,那些擁有較多油茶林的家庭根本忙不過來,很希望有人來幫忙。對我們來說,既幫助了人家,又可以賺些工錢,一舉兩得,何樂不為呢?

等到油茶籽采摘告一段落,母親又帶領我們上山去撿油茶籽。因為有些油茶籽成熟較早,外殼被曬裂而掉在地上,在采摘油茶籽的過程中也有一些“漏網(wǎng)之魚”,這些油茶籽的歸屬就不分你我了,誰拾到便歸其所有。我們一家人起早貪黑連續(xù)作戰(zhàn),撿到的油茶籽居然數(shù)量可觀。經(jīng)祖母精心曬干和分揀后,送到離家不遠的榨油作坊榨油。那間榨油作坊地處小河邊,其上方有一道攔河壩,靠岸留有一條泄水道,利用水的落差帶動水車轉動,榨油作坊完全利用水力,用現(xiàn)在的眼光看來十分環(huán)保。油茶籽被碾碎,裝好進行壓榨,看著清亮的茶油汩汩流出,順著溝槽流到容器里,我心里甭提有多高興了!

隨著冬天的來臨,我們又得準備過冬用的柴火了。油茶樹的枯枝在當時無疑是最棒的一種柴火了。燃燒時火苗旺,又耐燒,燒后火頭久久不滅。寒冬臘月,祖母鏟些火頭放在炕籠里,用灰燼稍加掩蓋,至次日還保留有火種。每當遇到這種情況,祖母總要大聲說“還有火種”,仿佛提醒我們:生活還有希望!

我的童年更是和油茶樹結下了不解之緣。由于油茶林要定期墾復,林間沒有雜亂的柴草,地面顯得比較光潔,所以我和小伙伴常到油茶林玩耍,油茶林便成了我童年的樂園。油茶樹開花季節(jié),漫山皆白,我們伴隨著蝴蝶的翩翩舞姿,聆聽著蜜蜂的低吟淺唱,在花海中徜徉嬉戲,好不愜意!玩得有些累了,便找來一根稻草芯,插入油茶花的花蕊,用嘴輕輕一吸,甜絲絲的花蜜便進入口中,沁人心脾。更有趣的是,油茶樹的果實除了油茶籽之外,有時還會長出少許可以生吃的東西:一種我們稱之為“茶苞”,青灰色,不規(guī)則圓形,空心;另一種我們稱之為“茶餅”,呈葉狀,肉質厚實。兩種果實均略帶酸甜味。而一旦越過油茶林的邊界,到了那些長著雜亂柴草的山坡,則更有意外的驚喜,因為那里有更多的野果。有一種矮小的灌木可以結出紫色的果實,成熟后十分好吃,雖然只有綠豆大小,但像葡萄那樣成串,我們稱之為“陽冬瓣”。還有一種帶刺兒的植物,其長形的枝條伸出呈半圓形,上面依次掛著一排花瓶狀的橙色果實,活像一串安在拱形門上的小燈籠,煞是好看。奇怪的是,這些小果實也渾身長滿了刺,但特甜,因而有了“糖罐子”的美稱。吃得痛快,玩得盡興,但終要曲終人散。此時我們還不忘在油茶林搜索一遍,看油茶樹下是否長出蘑菇,因為茶樹菇是一種食之安全的菌類植物,誰不想讓晚餐增加一道味道鮮美的菜肴呢?

長大以后,我離開故鄉(xiāng)到外地謀生,那是一個人聲鼎沸、車馬喧囂的地方。離開了曾經(jīng)朝夕相處的油茶樹,我對它有著不盡的思念。待熬到回故鄉(xiāng)探親時,我匆忙趕到油茶林,但此時和油茶樹只能默默相對,再不可能像童年那樣在油茶林玩耍嬉戲了。雖然采摘油茶籽、吮吸茶花蜜、品嘗“茶餅”“茶苞”等場景一一在腦海涌現(xiàn),但這些令人興奮的事情已不可能再親歷親為了,我不免感到有些惆悵。后來母親也遷入到城里,我就再也沒有回過童年廝混的那個村莊,與故鄉(xiāng)油茶樹的重聚只有在夢中了。

說來也奇怪,每當夢見故鄉(xiāng)的油茶樹時,總有我的母親在場。自從我們兄弟姐妹相繼離家之后,老家只有母親和祖母兩人了。后來祖母去世,便剩母親一人孤苦伶仃廝守老家。有一次,她上山拾了幾根油茶樹的枯枝做柴火,被生產(chǎn)隊停發(fā)了口糧。無奈之下,她只能遷到大哥處。最初幾年為大哥帶孩子,忙得不亦樂乎,倒也相安無事。等孫子們長大了,她有些閑了,問題便接踵而至。先是常常發(fā)呆,繼而常發(fā)脾氣,甚至嚷著要遷回老家去。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時我不在母親身邊,加上自己的生活也是焦頭爛額,對母親這些變化并沒有太放在心上,作為兒女也沒有給予她足夠的關心。我退休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也變得喜歡回首往事了,有時甚至像閱讀一部長篇小說那樣欲罷不能。自己的這些變化使我不禁聯(lián)想起母親來:母親沒有文化,一生操持家務,與外人接觸甚少;又因為生病失聰,對外部世界知之不多。她的整個人生故事,都是在那個周邊長滿油茶林的村子里發(fā)生和演繹的,那個村子幾乎是她的整個世界。她步入老年后情緒上的變化,應該是其對故土不盡思念的體現(xiàn)。遺憾的是,當我能夠理解這一點時,她已早離人世了,想起來仍然感到悲痛……如今我也出現(xiàn)了像母親步入老年時情緒變化相似的征兆,只是由于經(jīng)歷的不同,我的回憶相對零散一些,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內容,而那些曾經(jīng)與童年的我親密相處的油茶樹更是其中最為精彩的篇章……

油茶樹是一種極普通的樹。它沒有松樹的偉岸,又不及柏樹的凝重,更缺乏楊柳的婀娜多姿。然而它見證了我童年的辛酸,也給我的童年帶來過歡樂,我怎能不打心眼里喜歡它呢?

小路悠長

如今交通確實便利:不但鐵路縱橫交錯,公路更是密如蛛網(wǎng);出行動輒坐高鐵,走高速。那些曾經(jīng)熟悉的鄉(xiāng)間小路幾乎已成為過去,那些迂回曲折的羊腸小道也漸行漸遠了,然而小路的形象始終存在我的記憶之中……

記憶中的小路是悠長的。我的老家在農(nóng)村,離當時的縣城大約十幾里地。雖然路過村莊不遠的浙贛線也直插縣城,但與之溝通主要還是靠一條小路。幼年時期,足跡基本不出村莊,小路似乎與我沒有多大關系。但等我念高小的時候,小路對我的意義就非同小可了。那時由于教育落后,我們一個偌大的鄉(xiāng),連一所完全小學都沒有。從高小開始,我不得不“就近”到縣城里上學了。當時小學也是可以寄宿的,但因為家里窮,拿不出錢供我寄宿。我只得早出晚歸,每天得走三十里地,名副其實地與那條小路朝夕相處了。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從我上高小到以后上初中的5年內,如果每年上學250天,每年得走7500里,5年下來就是37500里,除去我曾短暫的寄居親戚家和寄宿的時間,那么我在那條小路上踽踽獨行,至少也有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路程。能說小路在我的心目中不悠長嗎?

記憶中的小路是蜿蜒的。它穿插于田間地頭,順從于溪流溝壑,輾轉于屋場廟宇,登攀于茶山荒丘。當時我想要是有一條筆直的路,可以少走多少冤枉路??!可后來當我來到城里,走在寬闊筆直的馬路上,前方的目標清晰可見,走著走著,總是遇見同樣的電桿、同樣的樹木,似乎永遠走不到頭,不禁又懷念起小路的好處來……

記憶中的小路是泥濘的。江南多雨,特別是冬春兩季更是雨雪不斷,而家鄉(xiāng)的土壤又是“天晴一塊銅,下雨一包膿”。一到下雨天,走在這樣一條小路上,十分艱難,我在小路上不知跌倒過多少次。但奇怪的是,小路似乎也通人性,對一個孤獨的少年似乎有點惻隱之心。每次摔跤,小路總是讓我順勢坐在地上,用那些雜草交織的“墊子”兜著我,用那些黏稠而又柔軟的泥漿撫慰著我。爬起來一看,毫發(fā)未損,只不過人像泥猴,不由得對之又愛又恨……

記憶中的小路是多彩的,“一路稻花誰是主,紅蜻蛉伴綠螳螂?!睆奈业募依锍鰜?,小路便在一片開闊的水稻田里穿插。春天的油菜花黃得明亮;夏天的稻花很像茉莉;秋天的稻田里,成熟的稻谷一片金黃;冬天紫云英緊貼地面綻開小花,宛如給田野鋪上了一張毛茸茸的地毯。長年累月在花海徜徉,花容飽我眼福,花香沁我心脾,也不知道花之神韻是否對我的心智產(chǎn)生過些許影響?越過一條小溪,小路便傍鐵路而行。我交替在小路和鐵路上行走,似乎可以緩解疲乏。而鐵路穿山而過處有一泓清泉,好像是特別為我而準備的,我每天往返必要飽飲一頓。在我的印象中,那是我一生飲用過的最甘洌的泉水。還有那些呼嘯而過的旅客列車,讓我幼小的心也隨著飛快的節(jié)奏而跳動,對遠方、對未來產(chǎn)生了許許多多的憧憬。當小路拐進山林的時候,那里有著大片大片的油茶樹,夏日里給我以蔭翳,使我避免烈日的直曬。當油茶花盛開的時候,漫山皆白,取一根稻草芯,插入花蕊,用嘴輕輕一吸,甜絲絲的花蜜滑溜溜地進入口中,沁人心脾,頓時將我的疲憊驅散……

記憶中的小路又是多情的。它似乎是撥動我情思的一根琴弦。想到小路,有時我的心會隱隱作痛。記得我剛參加工作那年,探親返回之際,祖母要送我到村莊附近的那個小火車站。哪有長輩送晚輩的道理?但她一再堅持,我只得順從。我們祖孫倆在小路緩慢地走著,說不完的話語。走到一個地勢比較高的地方,我硬是不準她再送了。她才停下來,站在那里久久地凝望。我也不停地回望,看到她的衣袂和銀發(fā)在風中飄動,誰知這竟是我們的永別……就在這一年,祖母得重病,請假單位不準,等得到死訊,趕回家里,她已經(jīng)入土安葬了。我的祖父和父親早逝,母親要承擔家里全部的重體力勞動,所以我是由祖母拉扯大的。由于這么一種特殊關系,我對祖母的感情至深。所以只要想起來,至今依然十分傷感。想到小路,當然也會誘發(fā)我的鄉(xiāng)思。雖然一輩子都在外邊混,但我很看重鄉(xiāng)情和親情。有一年我回家探親,大哥下放到離城八九十里的農(nóng)村,母親也隨之而去。那時交通不方便,我在姐姐家里,要第二天才可等到一輛自行車,但我見母心切,決定步行。從上午九點多鐘踏上那條小路,到傍晚六七點鐘才找到家。真可謂走得天昏地暗,真可謂走得筋疲力盡。但當我見到母親熟悉的身影,看到母親親切的笑容,所有的疲憊都煙消云散了……

如今鄉(xiāng)間小路快要成為過去,羊腸小道更是漸行漸遠。我的兒孫輩沒有走過小路,甚至也沒有見過小路。走大道當然方便,無需體驗走小路的艱辛。但他們能夠領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嗎?他們會有“一百八盤攜手上,至今猶夢繞羊腸”的那種跌宕起伏的豐富情懷嗎?所以這不知是孩子們的幸運,還是他們的遺憾?反正此生我是忘不了那條悠長的小路!

青草沖的懷念

離開青草沖已逾半個世紀了,然而她始終是我生命中夢系魂牽的一塊綠洲。青草沖是我的母?!监l(xiāng)一中的所在地。在我的記憶中,當年萍鄉(xiāng)只有四所中學。唯一的一所高中地處汪公潭,其余三所都是初級中學:萍鄉(xiāng)二中設在文昌宮,萍鄉(xiāng)三中在上栗,而萍鄉(xiāng)一中則像一塊光彩奪目的翡翠一樣鑲嵌在青草沖這塊風水寶地。

青草沖離當時的縣城約有五里,當年那里其實是一片星羅棋布的小山丘,我們的校園便被這些小山丘所環(huán)抱。校園的后面是一片零零星星種著一些旱作物的坡地。校園的右面是一座種滿了松樹的小山丘。校園的前面是操場,操場的盡頭是幾塊巴掌大的水稻田,再過去又是一座小山丘,像一扇屏風擋在那里。校園左面的小山丘上有一片茂密的混交林,綠葉之間,常有淡霧輕煙繚繞;青枝之上,間有黃鸝麻雀棲息。由于常有師生光顧流連,林間的地面顯得光潔,但邊緣處還是有幾叢雜草和荊棘,隨著季節(jié)的更替,總會冷不丁冒出一些不同的花朵來,姹紫嫣紅,絢麗多姿,引來蝴蝶翩翩起舞,惹得蜜蜂低聲吟唱……漫步林間,令人爽身悅目,心曠神怡!我以為用珠聯(lián)璧合和相得益彰來形容青草沖和萍鄉(xiāng)一中的關系是最為貼切的了:如果沒有萍鄉(xiāng)一中的瑯瑯讀書聲,青草沖哪有別于其他小山?jīng)_的那種書卷氣?而沒有青草沖濃郁的這田園氣息,萍鄉(xiāng)一中就缺少類似古代書院的那種韻致!

乍看起來,青草沖和縣城有些游離,其實它們是藕斷絲連。從縣城北門出發(fā),有一條通往北部鄉(xiāng)村的大道,正好從校園前面那座屏風似的小山丘后面經(jīng)過,學校有一條道路直插那條大道。這條通道與另一條崎嶇的小路構成一個近似的直角三角形,小路就是那條斜邊。師生們出入縣城都喜歡走那條小路,不僅因為它是一條捷徑,而且由于穿插田間地頭,沿途風光旖旎。或聞稻花香,或見菜花黃,途中還有一兩間白墻灰瓦的小巧農(nóng)舍。農(nóng)舍門前一簇簇箭竹直指天空,屋旁小橘園綠蔭掩映。每當收獲季節(jié),橘子壓彎了枝頭,擠退了綠葉,紅彤彤的果實格外吸引路人的眼球,惹得來往過客垂涎欲滴……往來于小路上,不知不覺便走完了全程。記得我們大約每兩周要看一次電影,而當時縣城僅一家電影院,全體師生進城看電影時也走那條小路,因為小路太窄只容一人通行,于是我們的隊伍便在小路上擺成一字長蛇陣??鋸堃稽c說,“蛇頭”已扎進了城里,而“蛇尾”仍然在操場上蠕動,蔚為壯觀!那時大姐的婆家住在北門橋頭,每當我們的隊伍經(jīng)過,大姐總要探頭張望,直到見到我,兩人相視,會心一笑,也不搭腔,她才轉身進屋去?;爻倘ゴ蠼慵倚∽?,大姐總要留我吃一頓飯,菜肴多是豆腐、豆芽,但熱飯熱菜,暖在心窩。

蜿蜒的萍水河打北邊來,流經(jīng)青草沖,向縣城緩緩流去。萍水河在青草沖段也位于屏風似的小山丘后面,與那條出城大道毗鄰。她是青草沖連接縣城的另一條紐帶。那時萍水河水量充沛,河水清澈見底,不但為青草沖增添了秀色,在夏天更成為師生的天然浴場。由于師生長期與之親密接觸,所以對萍水河的感情頗深。而我與她更有一種特殊的情誼,在漲水的季節(jié)有一次游泳被淹但幸免于難。當時我想,大概是萍水河動了惻隱之心,才沒有將我席卷而去。萍水河饒了我一命,我怎能不對她一往情深呢?但現(xiàn)在想來,如果當時萍水河吞噬了我這條幼小的生命,很有可能會就地埋葬在青草沖,這或許是我靈魂理想的安息之地!

一枝一葉總關情。我不但忘不了青草沖詩畫般的環(huán)境,而且對當年一些同班同學也仍然記憶猶新。人如其名。記得有一個同學的名字取自“鶴立雞群”這一成語,果然長得漂亮超眾;而另一位同學的名字取“端莊中允”之意,人也長得美麗端莊。其實她們都是我的學姐,但不知為什么,當時我和她們一講話就會臉紅。接觸最多的就是袁君和宋君了。還依稀記得在新生報到的時候,一個新生一句“既然如此,就此罷了”引來哄堂大笑,后來方知這個文縐縐的書生和我分在一個班,他就是袁君。袁君和我都是坐第一排的一類,而宋君坐第二排,正好是我身后那個座位。記得袁君和我一同去過宋君五陂下的家,最深的印象是他家里整齊地擺放著一排皮鞋,當時令我這個連一雙膠鞋也買不起的“赤腳大仙”羨慕不已。袁君的滔滔不絕,深得宋君家長的夸獎;而我沉默寡言,不免有自慚形穢之感。袁君在中考時遭遇波折,現(xiàn)如今不知在哪里發(fā)財;而宋君后來對萍鄉(xiāng)的曲藝——春鑼頗有研究,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還拜讀過他寫的有關文章。還有一位肖君,離開青草沖和我一道赴南昌就讀,又同窗兩年,后來也分道揚鑣了。肖君成了一名經(jīng)驗豐富的技師,而我似乎受到秦始皇的暗示,陰差陽錯地干了一輩子統(tǒng)一度量衡的差事。

時光像一把梳子,不停地梳理著停留在腦海的印象,除去塵埃,保留真容;時光又像一把篩子,不停地篩選那些經(jīng)過梳理的零碎記憶,剔除空癟,留下充實。正是在這種梳理和篩選中,許多老師漸漸淡出了我的記憶,而有的老師卻始終留在我的腦海里,如氣質高雅的音樂老師,稚氣未消、講課還略帶羞澀的物理老師,還有一位老師的板書特別漂亮,被同學們當作練字的楷?!袔拙湎雽蠋熣f的話在我的心里藏了幾十年,只是連我自己也已年屆古稀,現(xiàn)在說出來,不知是否為時已晚?

一句話是想對另一位物理老師說的。他總是匆匆而來,上課除了帶三兩支粉筆外,從不帶其他東西,待粉筆寫完,話音剛落,下課鐘聲隨即響起,又匆匆而去。由于他個子比較矮小,在講“80立方厘米”時聲音拉得很長,聲調又很特別,所以同學們就給他取了一個綽號——“80厘米”。如今我只記得這個綽號,倒忘了他的姓氏。老師,請恕我的不恭!

另一句話是要對教化學的易老師說。那時我的化學成績比較好,易老師自然比較滿意。當發(fā)現(xiàn)易老師有點喜歡自己,我在他面前便放肆起來。有一次上化學課,課前休息我盡興玩,上課鈴聲響起才走進教室,發(fā)現(xiàn)教室后邊臨時擺放了兩三排凳子,坐了一二十位本校和外校的老師。這是一堂公開課。我預感到大事不好,因為上一堂課后就沒有摸過書本。一上課,易老師果然第一個向我提問,我吱吱唔晤、結結巴巴,半天回答不出來,十分狼狽,無地自容??吹贸鲆桌蠋熞灿悬c尷尬。易老師,我辜負了您的厚愛!

還有一句話要對教生物的辛老師說。有一次辛老師帶我們上實習課,到校園后一塊地上鋤草。雜草長得茂盛,苗卻長得很小,加上我當時有點近視,分不清苗和草,一鋤下去,把苗鋤掉了,卻留下了一根粗粗的雜草。辛老師發(fā)現(xiàn)后,十分生氣,當時給我打了1分。我當時不敢爭辯,滿腹委屈,無處申訴,但那時我正年少氣盛,不知天高地厚,便以辛老師為題材,寫了一篇小品文,投寄到《中國青年報》。文章當然沒有刊登。但報社很快回信對我進行安慰,并說我反映的問題已轉給了學校。巧合的是,下一個學期,辛老師就不再擔任教研組的負責人了。人微言輕,我不相信這和我有什么關系;但現(xiàn)在想來,社會復雜,我的舉動被人利用也未可知。倘若果真那樣,辛老師,真對不起,那不是我的本意!和您一樣,我只不過是想發(fā)泄一下而已!

還有一位老師不得不提,他姓周,是一位語文老師。他沒有教過我們的課,我們甚至沒有說過一句話,但他對我的人生卻有些影響。我的家離青草沖十幾里,由于家境貧寒,不得不走讀上學。每天清晨就從家里出發(fā);上午上完課,當同學們吃飯休息時,我卻空腹在教室寫作業(yè),時間有寬余,便趴在課桌上打個盹;下午上完正課,不參加任何課外活動,便匆匆往回趕,到家已是斷黑時分。那時我要走很長一段鐵路線,久而久之,每天要跨過多少根枕木都數(shù)得清清楚楚。由于困倦和饑餓,我在回程中常邊走路邊打瞌睡。為了躲避火車,這時我就會跳到一條傍鐵路而行的小路上……一個新學期開始的時候,我還沒有籌到十幾塊錢的學費,祖母要我去找校長求情,我哪里敢去?我哪里說得清楚?然而祖母的“懿旨”難以違抗,我又只得清晨出發(fā),但走到中途,沒有從世家沖插入青草沖,而是沿浙贛線而下,來到了縣城,一頭扎進了縣文化館,一直磨蹭到下午才返家,對祖母謊稱我去了學校。這樣一連十多天,我把縣文化館兒童閱覽室里的書報幾乎全部看完了。直到班上派了兩個同學到家里,才揭穿了事情的真相……與此同時,大姐發(fā)現(xiàn)一個戴眼鏡的青年早晚從家門口經(jīng)過,估計他是萍鄉(xiāng)一中的老師,便鼓起勇氣攔住了他,一打聽果然是,就是前文中提到的周老師。大姐向周老師說明了我的家境,周老師聽后詳細向學校作了反映。由于雙管齊下,那個學期我破例評上了丙等助學金,住進了學校,暫時結束了走讀的日子。如果沒有周老師的幫助,那時我肯定輟學了,也許將有另外一條人生軌跡……

離開青草沖后,我便去了南昌。最初幾年,雖然也回家探親,但總是來去匆匆,沒有眷顧青草沖。后來迫于生計,四處漂泊,疲于奔命,連回萍鄉(xiāng)也少了,何況青草沖?倒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和她有過一次邂逅。那時江西省的無線電計量工作是以協(xié)作的形式開展的,而我所在的單位為這個協(xié)作組的組長單位。一次我奉命到萍鄉(xiāng)無線電專用設備廠了解情況,當我們來到廠門口,走下車來,我不禁愣住了,這不是青草沖嗎?這不是萍鄉(xiāng)一中的校園嗎?這里怎么成為工廠了?一中搬到哪里去了?但不知為什么,當時看到的似乎比印象中的校園小了許多??邕M大門,里面更顯得局促而凌亂。面對著這熟悉而又些陌生的環(huán)境,我激動不已,又滿腹狐疑。但我未露聲色,對同行的同事掩飾了我的心跡。為使青草沖在我心目中的固有的印象不至于被顛覆,我向有關人員草草地了解一些情況后,未作片刻停留,甚至連我曾經(jīng)的教室和寢室也沒有去看一眼,便匆匆地離開了那里。打那以后,我再也沒有涉足過青草沖了。

時光荏苒,滄海桑田。最近我心血來潮,想了解一下一中的下落,上網(wǎng)搜索了一下,倒是跳出了許多鏈接,仔細一看,方知此一中乃非彼一中。不禁有些傷感,也不禁聯(lián)想起青草沖的命運來。想自己十四歲離開青草沖,如今已垂垂老矣,青草沖肯定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已不想追尋這些變化了,因為在我心目中,一中和青草沖是連為一體的。既然那個以青草沖為烘托的一中已經(jīng)消失,那個以一中支撐門面的青草沖也不復存在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好在那個以一中唱主角的青草沖像一幅美麗的畫卷已鐫刻在我的心坎上,她又像一組纏綿動聽的音符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

啊,青草沖,我永遠懷念的青草沖!

贛水在我心中流淌

我曾寫過故鄉(xiāng)的萍水河,盡管離開她已逾半個世紀,但至今仍然感到身上有萍水河水的殘留。我與另外一條河也闊別二十年了,至今豈止是仍然感到有她那河水的殘留,甚至感到她的河水至今仍然在我心中流淌。她就是我一直魂牽夢繞的贛江……

與故鄉(xiāng)的萍水河相比,我和贛江相處的日子更長。我的童年受到源源不斷的萍水河河水的恩惠,但我十四五歲就與之揮別,遠走他鄉(xiāng)。緊接著碧波滔滔的贛江伴隨我三十六載。如果說萍水河河水像乳汁一樣哺育了我,那么贛江水就像茶水一樣滋潤著我,不但使我不至于像秋天的野草那樣蔫巴枯萎,而且啟迪了我的心智,成為我意識中有時會出現(xiàn)一點閃光或靈感的泉源。

與故鄉(xiāng)的萍水河相比,我對贛江有更多的了解。雖然萍水河的流程比贛江短多了,但因為小小年紀活動范圍有限,我也僅涉足過她流經(jīng)萍鄉(xiāng)城區(qū)附近的那一段。而贛江則不同,我?guī)资暝谮M江邊生活,對南昌的贛江河段說不熟也難。不僅如此,我曾從南昌乘船順流而下,瀏覽了贛江下游的風光。進入鄱陽湖,見到過江豚追逐行船的有趣場面。面對主要由贛江造就的號稱全國第一的淡水湖,不禁感慨萬千。我曾靜立郁孤臺前,凝視著章水和貢水的匯流,這里即是贛江的起點。饒有趣味的是,不但贛江是由章水和貢水匯流而成,而且贛江的“贛”字也由“章”“貢”兩字合二而一,成為一個對江西來說不同尋常的漢字。我也曾數(shù)度到石鐘山,在通幽的小徑流連,左眺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右對碧浪滾滾的長江水。這里是鄱陽湖和長江的交匯處,由于江水和湖水色澤不同而界線分明,實際上這里也是贛江注入長江的地方。雖然我沒有在南昌以上的贛江上游連續(xù)行駛過,但卻到過樟樹、豐城、吉安等地,到過所在地的贛江河段。應該說我對贛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自認為對她比較熟悉。以至于有一年酷暑季節(jié),我初到吉安,盡管人生地不熟,但見不少當?shù)厝嗽谮M江游泳,也毫不猶豫地跳進了水里,一見贛江就毫無陌生之感……

我領略了贛江的秀美。初到南昌見到贛江時,將之與家鄉(xiāng)的河流相比,贛江的大氣給了我深刻的印象。八一大橋跨度兩千多米,可見贛江之壯闊。而在撫河橋附近,正是撫河與贛江交匯處,水面尤其開闊。而且此處贛江突然有一個大轉折,站在這里可以縱向看到贛水滾滾西來的壯觀場面,領略到水天一色的美麗畫卷。記得當初的確偶爾可見鶩(俗稱野鴨子)在水面上棲息嬉戲,鶩的羽毛光潔漂亮。當夕陽西下,晚霞滿天,鶩突然從水中躍起,披著霞光飛翔,與波光粼粼的江水交相輝映,畫面確實很美。難怪王勃會寫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流傳千古的名句。

我體驗過贛江的溫柔。除了洪水季節(jié)外,當年贛江水質優(yōu)良,清澈見底。南昌的夏天很熱,除了不少人集中在撫河橋附近游泳外,還有人在下沙窩的江心設立了游泳場,前往那里消暑游泳的人絡繹不絕。我也不知有多少次前往那里接受贛水的洗禮。下沙窩游泳場地處江心,四周的沙灘懷抱著一大片水域。下班之后,騎車趕到那里,已是大汗淋漓,但一進到水里,任憑溫柔的江水輕輕地撫摸,暑氣漸漸消退,疲乏也緩解了許多??偸翘旌诹硕疾蝗屉x去。

我見證過贛江的狂野。洪水季節(jié),贛江就像放蕩不羈的野馬,恣意馳騁。泥漿色的江水掀起的巨浪就是“野馬”揚起的“灰塵”。記得有一年江水猛漲,離八一大橋橋面也僅數(shù)尺,江北已是一片澤國,公路交通中斷,自然沒有汽車從大橋通過,就是行人也鮮有貿(mào)然前行的。但由于那時我的工作單位在江北,非過橋不可,只得鼓起勇氣,騎著自行車風馳電掣地駛過八一大橋。過橋之后,面對一片汪洋。好在那時贛江大橋(鐵路橋)已經(jīng)修通,江北一段廢棄的南潯鐵路線仍高出水面。我攀登上去,推著自行車在鐵路上艱難地行走,好不容易才趕到工作單位。還有一年洪水季節(jié),省里組織工作組分赴贛江沿線的縣市,我被安排在了樟樹(那時叫清江縣),我對水利一竅不通,自然對抗洪防洪毫無發(fā)言權。省里的考慮,可能一方面是派人下去表示對此事的重視;另一方面當時尚無手機一類方便的通訊工具,派人下去可起傳聲筒的作用。縣里的人也心知肚明,所以除了安排我住進招待所之外,一切情況都得靠我自己去了解。我常獨自一人漫步在江堤,凝望著滔滔江水,江面甚至高出堤這邊低洼處的屋頂,如果大堤出了問題,后來真是不堪設想。面對滾滾的贛江,頓時感到自己渺小得如同一只螞蟻在堤上爬行。心想此時如果贛江水將我席卷而去,我又能有什么怨言呢?

我也曾尋覓過贛江的蒼茫。我當然知道,自己說對贛江有一定的了解,只是個人的人生體驗。要想比較全面地了解贛江,必須了解她的歷史。讀蘇軾的“山憶喜歡勞遠夢,地名惶恐泣孤臣”,似乎感到贛江對貶臣的同情和慰藉。讀文天祥的“惶恐灘頭說惶恐,伶仃洋里嘆伶仃”,仿佛體驗到贛江對忠心耿耿的贊許和對無力回天的無奈。讀辛棄疾的“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又不禁使人聯(lián)想起我國歷史上中原流向嶺南的三次人員大遷徙。當數(shù)以萬計甚至幾十萬計的人浩浩蕩蕩翻山越嶺蜂擁而至奔向嶺南,場面會是多么壯觀和慘烈啊!而贛江作為主要通道,又流淌過這些人多少血淚??!也許只有毛主席的“贛水蒼茫閩山碧”中的“蒼?!弊钅荏w現(xiàn)贛江的特質。正是在這種體現(xiàn)歷史深度和厚度的“蒼?!敝?,毛主席運籌帷幄,終于使“贛水那邊紅一角”,逐漸形成星火燎原之勢,從而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贛江給我的印象是如此深刻,贛江一直令我夢系魂牽,以至于只要靜下來,就似乎能感到贛水在我心中流淌……

南昌印象

在我國的長江流域,有幾個號稱“火爐”的城市,南昌就是其中的一個。也許光說火爐恐怕還難以理解南昌的熱,而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領略個中滋味。南昌的夏季很長,大約五月便開始熱起來,十月初才逐漸轉涼。期間有一個熱的高峰期,約七至十天,這幾天的氣溫都在40℃以上,房間里四處都熱:桌椅是熱的,床鋪是熱的,地面是熱的,墻壁是熱的……在這幾天內,最熱的時刻并非中午,因為中午還能感覺到一點熱風拂面,到了傍晚連熱風也止息了,樹葉紋絲不動,一天之中熱的高峰來到了。人們仿佛處在一個蒸籠里,都要榨出油來似的。最使我難忘的是1978年夏天那個熱的高峰期,當時沒有空調,我們一家四口整天蜷縮在小廳堂里,因為廳堂為家里僅有的一塊水泥地面。我們往地面上澆水,但很快就蒸發(fā)了,所以得不停地澆;一臺破電扇24小時連續(xù)工作,還是難以抵御熱魔,全家人都生痱長癤。既然南昌這么熱,冬天應該不冷了吧?其實不然。南昌的冬天也是很冷的,時有冰凍,鵝毛大雪是常事。我們單位的宿舍是一排兩層樓房,上二樓的樓梯是外露的,好像登飛機的舷梯,材料當然是水泥的,兩邊扶手的地方呈封閉狀態(tài),很像傾斜的渡槽。下雪天早晨起來,常見“渡槽”里裝滿了雪,阻斷了二樓的出路。于是我們便拿起鐵鍬鏟雪,等把“渡槽”里的雪清理干凈,已是大汗淋漓了。南昌的建筑無供暖設施,室內室外一樣冷,所以在家里也常凍得打哆嗦。我初到南昌時,發(fā)現(xiàn)大熱天夜晚常有人露宿街頭,感到好奇。但后來在這個季節(jié)里,我也常與同事到天臺上露宿。我早年在一個小單位工作,單位內有一小院,最熱的日子里,每到傍晚,家家都占據(jù)小院一角,擺好竹床,支起蚊帳,蚊帳便成了一家人整夜享用的空間。天天如此,一點也不嫌麻煩。這既是那個沒有空調的年代一種有趣的現(xiàn)象,又是那個夜不閉戶的年代一道獨特的風景。如今空調已經(jīng)普遍使用,家庭小環(huán)境大為改善,無需在外露宿了,但今天又有誰敢在外露宿呢?在冬天冰凍的時候,在那個以自行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年代,常見地上摔成一片,摔倒的人從地上爬起來,拍掉身上的雪花,又繼續(xù)騎車前行……循環(huán)往復地經(jīng)歷了南昌冬夏的洗禮,對于極端的熱和冷都習以為常,遇險不驚,泰然處之,南昌人都有這么一種特質。

在南昌居住,不但生活在南昌特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里,也生活在南昌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里。我沒有研究過南昌話,但處于這樣一個語言環(huán)境,當然也有點點滴滴的感覺。江西話屬于贛方言。但據(jù)我所知,贛北的九江話有些湖北腔,贛東的玉山話有些浙江調,贛西的萍鄉(xiāng)話有些湖南味,而贛南有些地方操客家話。應該說南昌話是比較正宗的贛方言。在南昌話里,往往要在單字的形容詞加一個前綴。如“白”要說“雪白”,“黑”要說“墨黑”,“紅——眩紅”,“黃——善黃”,“綠——橘綠”,“藍——咻藍”……在南昌話里,有些看似生僻的詞,卻被頻繁地使用。如“狼犺”一詞,在《西游記》和《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出現(xiàn)過。在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我只在《圍城》里見過一次。說的是方鴻漸一行好不容易買到長途汽車票,可是李梅亭的那個裝滿藥品的箱子體積太大,在行李架上不好擺放(那時行李要放在汽車頂上),的確是個“狼犺”的家伙。南昌話里的“狼犺”,不但具有笨重的本義,還引申為“棘手”、“難于對付”的意思。試問人的一生中,誰沒有碰到過棘手的和難于對付的人和事?所以南昌人頻繁使用“狼犺”一詞,實屬順理成章!有時為了加重語氣,甚至還把它說成“狼狼犺犺”。南昌話里,有些比喻相當有意思。例如,類似于上海人說的“十三點”和廣東人說的“八婆”,南昌人稱之為“夾沙糕”。只要想一想吃到一塊帶沙的糕點是什么滋味,就會知道這個稱呼是多么貼切。在南昌話里,看似有些不著邊際的話,卻充滿著智慧和幽默。有一次,我見一位同事臉色不好,問其原因,他說“彭家橋墻倒了”,弄得我一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直到一段時間以后,我才搞清楚這句話的意思:原來彭家橋為南昌的一個地名,那里有一所精神病醫(yī)院,精神病醫(yī)院的圍墻倒塌了,意味著病人跑出來了。我那位同事不爽,因為出去辦事碰到一個胡攪蠻纏的人,回來說“彭家橋墻倒了”,其實就是說“我碰到了一個神經(jīng)病”?;腥淮笪蛑嗷匚哆@句繞了一個彎的話,確實頗有幾分幽默的感覺。

“粉墜百花洲,香殘燕子樓”,這是《紅樓夢》里的詩句。燕子樓在徐州,而百花洲在哪里?反正我知道南昌有個百花洲。早年在原江西省圖書館報刊閱覽室旁邊,豎立著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百花洲”三個大字,為清乾隆年間江西布政使彭家屏所書。據(jù)說此碑已經(jīng)損壞,可那時卻沒有多少人在意。原江西省圖書館瀕臨東湖,其前身為南昌行營,是蔣介石圍剿中央蘇區(qū)的指揮中心。東湖中的半島和數(shù)個小島就是百花洲的所在,現(xiàn)為八一公園,是南昌市風景最為優(yōu)美的地方之一。江西有個大型文藝刊物取名《百花洲》,還有《南昌日報》副刊亦名《百花洲》,雖然都有百花齊放中“百花”的意思,但也是以南昌百花洲為依托的。除百花洲外,還有西湖孺子亭、青山湖等處的秀麗風光,將南昌點綴得分外妖嬈。

南昌不但是一座美麗的城市,也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早年我工作的單位地處象山北路,由于涉世膚淺,孤陋寡聞,我老在尋思象山是什么地方的山?后來同事告訴我象山不是山名而是人名時,才恍然大悟,原來象山就是宋代著名理學家陸九淵,并由此知道了南昌的許多路名都與歷史人名有關,如疊山路——謝枋得,船山路——王夫之,中山路——孫中山,淵明路——陶淵明,陽明路——王守仁,孺子路——徐稚,永叔路——歐陽修,子固路——曾鞏,安石路——王安石(易名為八一大道),黎洲路——黃宗羲(易名為榕門路)??梢哉f南昌每條路都有一個故事,每條路都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

當然說起南昌的厚重文化底蘊,不能不提滕王閣。滕王閣與黃鶴樓、岳陽樓合稱江南三大名樓,曾備受韓愈的推崇:“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觀臨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麗絕特之稱……”如果說滕王閣是南昌厚重文化底蘊的一個載體,那么王勃的《滕王閣序》則是滕王閣的靈魂。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概括了南昌的壯美;一句“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由唐宋八大家中的江西人作出了詮釋;而一句“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則賦予南昌以精神。古往今來,一批批志士仁人實踐了這一精神,譜寫了一曲曲青云之志的贊歌!

南昌是一座英雄城。1927年舉行的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我黨開展武裝斗爭的第一槍,成為八一軍旗升起的地方。為了紀念南昌起義,南昌以“八一”命名的場所不勝枚舉,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和八一南昌起義紀念碑自不必說,還有八一大道、八一公園,以及以八一命名的工廠、學校、商店等,八一大橋和八一禮堂也是。南昌的八一大橋長達兩千多米,為溝通南北的大動脈。有一段時期,我經(jīng)常騎自行車從橋上經(jīng)過,有時被汽車擠得靠邊,自行車輪子與人行道邊緣磨得“嘎嘎”作響,由此可見橋梁之狹窄。此橋為蘇聯(lián)專家設計,當時的省長邵式平就持異議,甚至拒絕參加橋梁的竣工典禮。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此橋終于被爆破拆除,并在附近建成了新的八一大橋,可見邵省長的眼光是頗為長遠的。八一禮堂為省政府的禮堂,全省的許多大型會議常在這里舉行。平日則是省直機關的活動中心?!拔母铩鼻埃±飼ㄆ谠诎艘欢Y堂舉行形勢報告會。在八一禮堂,我還聆聽過胡耀邦同志的報告,那時他的身份是團中央第一書記。報告的主題與形勢和青年有關。

洗馬池抒情

南昌有兩條有名的商業(yè)街,一條叫中山路,一條叫勝利路。勝利路由北而南走來,中山路自東向西而去。兩條路在你——洗馬池這里成丁字形相交。猶如兩根分別帶有正負電荷的電棒發(fā)生碰撞,產(chǎn)生耀眼的火花一樣,你吸取了兩條道路的精華和靈性,從而成為商業(yè)貿(mào)易的一塊風水寶地,成為南昌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洗馬池——這個名字對于南昌人來說耳熟能詳,但我認為你的芳名還應為更多的人所知曉。為了盡我所能介紹你,我與你相約重聚在這個火熱的夏天……

與你結識已有半個世紀了,幾十年前,我只身來到南昌。最初的一兩年,人生地不熟,但到南昌后不久便知道了你,鑒于你的名氣,我不敢貿(mào)然前往造訪你,偶爾路過也不敢對你多加打量。后來我去郊區(qū)一家科研所上班,本來離你很遠了,可是單位為了創(chuàng)收,在勝利路開了一家科學儀器修理部,我被派到那里工作,離你只有幾十米遠。而后我調往一個新單位,新單位地處瓦子角,與你相距也僅幾十米??磥砻\已經(jīng)注定了我和你有緣。記得當時我不但能從遠處眺望你,而且每天只要有閑暇便會到你那兒溜達。有的星期天,則有大半天在你那兒廝混:在人民電影院看場電影,在太陽升餐廳吃一碗炒粉,然后掏盡所有錢到三泰商場買一件衣服或一雙鞋子……總是入夜時分才往回趕。那時的路燈有些暗淡,此時打量你,雖然紅顏素面,但我覺得很美。我們這樣親密相處近兩年,之后我住得遠些了,但也能不定期與你相聚,直至我十幾年前離開南昌。

闊別十幾年后與你重聚,我驚異于你的變化;當年素面朝天的你,如今卻是濃妝艷抹了。說實話,我此時面對你,再不像過去那樣毫無顧忌,而是有點拘謹了。也許你也會驚異于我的變化,當初的小伙子已是老態(tài)龍鐘了。不錯,我們都在變化!人生大多呈百年以內的周期變化,而你的變化周期要大得多。我有點羨慕,又有點傷感,但這種情緒只是一掠而過。在我有限的生命里,能與你結識已是幸事,我為能目睹你的急劇變化和了解你的滄桑巨變感到榮幸。遙想當年,漢高祖劉邦派大將灌嬰平定豫章郡。軍事行動之余,飲馬贛江,發(fā)現(xiàn)沙洲中有一水池,面積不到半畝,水深不及一丈,但四周綠草如茵,便在此放馬吃草飲水,并讓部下在池邊洗刷戰(zhàn)馬。此后灌嬰便經(jīng)常來這里放馬。久而久之,洗馬池一名便傳開了。這就是你的大名之來由。今天的贛江大約離你一百多米,疇昔的灘涂地已是高樓林立,商埠云集,人流如潮。漢代戰(zhàn)馬的嘶鳴早已飄至天際,也許只有這一縷陽光還有漢代的印記。歲月悠悠,滄桑巨變,真是令人感慨!

長期相處使我對你有了好感,而你因為擁有的那棟灰色樓房和它演繹的故事,才贏得了我對你的尊重。眼前這幢五層高的樓房,看上去色彩有些單調,式樣比較陳舊,與周圍那些新潮的現(xiàn)代建筑有著較大的反差。然而那些林立的高樓大廈卻像眾星拱月一樣將其團團圍住,可見其地位的顯赫和尊貴。原來這幢顯得有些寒磣的建筑的確不同凡響。它始建于1924年,在木版平房占主導的當時,五層樓房猶如鶴立雞群。而它又冠以江西大旅社的大名,昭示此為那些長袍馬褂和西裝革履的達官貴人的出沒之地,其氣派不亞于今天的五星級賓館。1927年是一個血雨腥風的年份。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了“4·12”反革命政變,舉起屠刀屠殺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面對于此,你也和許多富有正義感的人一樣憤憤不平。1927年7月下旬,當一支由我黨掌握的北伐軍部隊開進南昌,你騰出當時最好的江西大旅社接待了他們。稍后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你更是滿懷熱情地迎來了英姿勃發(fā)的周恩來,以及隨之而來的朱德、葉挺、賀龍、劉伯承……殊不知你這一系列漂亮動作,不但實現(xiàn)了南昌人民的洗馬池到中國人民的洗馬池的飛躍,而且使你擁有了商業(yè)價值無法估量和歷史價值無法估量的雙重桂冠。就是這一天,這批時代風云人物在旅社喜慶廳召開了會議,成立了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轉眼之間,這里不再是接待來去匆匆旅人的地方,而成為一處刀光劍影所在,成為一個風云變幻的場所,成為了南昌起義的策源地。周恩來運籌帷幄,指揮若定,排除了張國燾的干擾,粉碎了叛徒的破壞圖謀,果敢地于8月1日發(fā)動了武裝起義,打響了我黨開展武裝斗爭的第一槍,促成了人民軍隊的誕生……

瞻仰了陳毅元帥題寫的“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牌匾之后,走進已經(jīng)辟為紀念館的灰色樓房,觀看了介紹八一起義的文物和圖片。饒有趣味的是,周恩來當年住過的房間仍按原樣擺設,墻上的日歷為8月1日,臺子上的時鐘仍指向凌晨2時。目睹眼前的一切,宛如進入了時空隧道,桌上的電話鈴聲隨時可能響起,一代偉人即將從內室走出,硝煙彌漫的戰(zhàn)斗場景又將重演……此時此刻,站在這個孕育了人民軍隊的地方,一種莊嚴神圣的感覺油然而生。南昌起義以后,參加起義的隊伍幾經(jīng)輾轉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隊伍會師,組建了工農(nóng)紅軍。從此,這支隊伍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可以說,八一起義的槍聲是和慶??谷諔?zhàn)爭勝利的鞭炮聲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和共和國開國大典的禮炮聲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從紀念館走出來,天色已經(jīng)暗淡,華燈初上。在霓虹燈的閃爍中,你顯得珠光寶氣,商鋪內燈紅酒綠,歌舞升平。我有點陶醉。但一家商店的“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條幅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你的表白,同樣也是我的心聲!我猛然意識到:雖然漢代戰(zhàn)馬的嘶鳴已漸行漸遠,雖然八一起義的硝煙已經(jīng)散盡,但還遠不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站在人民軍隊的誕生之地,回顧她所建樹的豐功偉績,寄托著對她的殷殷期許,我仍然固執(zhí)地堅持自己的一個信念——

洗馬池應不止于只是南昌人耳熟能詳,你的芳名還應該為更多的人所知曉!

滕王閣,我一直在讀你

滕王閣,我最早是在讀初中課本上的《岳陽樓記》知道你的。老師在介紹岳陽樓時,順便提到了你。說你曾與黃鶴樓、岳陽樓合稱“江南三大名樓”,備受韓愈推崇:“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觀臨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麗絕特之稱……”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我只身前往南昌,對那里的情況兩眼一抹黑,唯獨記得你,盡管知道那時你的身影已經(jīng)消失。老實講,最初你曾令我失望。記得我初到南昌不久,便去尋覓你的蹤跡。那時的沿江路,冷落蕭條,還是煤灰渣路面;從八一橋到撫河橋,也僅三四家木板房店面,而且全都做竹木生意。除了一所以“滕王閣”命名的小學外,連你原來所在的位置都沒有人知道?!蔼殲榈谝弧焙汀肮妍惤^特”更是從何談起?面對波濤滾滾的贛江,我只有不盡的失望和惆悵……

生活在你曾經(jīng)聳立的土地上,當然不能不時時想到你。當時我常到行人稀少的沿江路溜達。雖然找不到你,卻結識了贛江并對之有了一定的了解。贛江給我深刻的印象是大氣,它比家鄉(xiāng)的萍水河大多了。八一大橋跨度兩千多米,贛江之壯闊可見一斑。更為壯觀的是撫河與贛江交匯處,水面尤其開闊。由于贛江在此有一個大轉折,站在撫河橋附近可以縱向看到贛水滾滾西來的情景,領略到水天一色的美麗畫卷。我初到南昌的時候,沿江路比較冷落,似乎還可以看到一點原生態(tài)的東西。譬如偶爾可見野鴨子在水面上棲息嬉戲。野鴨子的羽毛光潔漂亮。當夕陽西下,晚霞滿天,野鴨子突然從水中躍起,披著霞光飛翔,與波光粼粼的江水交相輝映,畫面確實很美。后來當我因為你而接觸到王勃的《滕王閣序》,讀到文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想到與我見到過的贛江景色如此吻合,很是驚奇,自然對這一名句印象很深。說實話,最初讀《滕王閣序》,并不能完全讀懂,印象最深的也就是這兩句。但就是這兩句,促使我更加頻繁地出現(xiàn)在贛江邊??梢哉f正是你,使我逐漸認識到南昌的壯美,領略到了贛江的壯美,并由此聯(lián)想到江西乃至祖國河山的壯美!

在沒有你的日子里,我只得通過資料去了解你。本想按韓愈的說法,讀“三王”的《記》《序》《賦》。但在尋找“三王”的文章過程中,知道王緒的《滕王閣賦》和王仲舒的《滕王閣記》已經(jīng)散失,所以基本上只讀《滕王閣序》。我讀得很慢,而且讀得很少,翻來覆去讀的也只是其中兩三句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其中一句。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有了一些閱歷,讀到了《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也不詳其姓字,宅邊五柳樹因以為好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又讀了類似的《六一居士傳》:“……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五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備酒一壺……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這些奇文使我知道了五柳先生和六一居士。從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詩句,知道了曾經(jīng)躊躇滿志而后又落魄的半山老人。另外,還有山谷道人和南豐先生。其中三位江西籍的先生幾乎占據(jù)了“唐宋八大家”的半壁江山,在感慨和自豪之余,覺得他們似乎為《滕王閣序》中的“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作出了詮釋。我不禁也開始為此找一些旁證。聯(lián)想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我曾隨省里組織的工作組到吉安縣的固江、梅江一帶,當時一些偏僻村莊里房屋的外墻上,仍然清晰地保留著許多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標語口號,足以說明江西在土地革命時期作出的貢獻。我還聯(lián)想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的困難時期,江西三年內調出糧食120多萬噸,為人民解了難,為國家分了憂,因此周總理當面親切地稱省長邵式平為“江西富農(nóng)”……所有這些,使我豁然開朗,對《滕王閣序》中的“物華天寶,人杰地靈”這句話似乎有了感覺,對《滕王閣序》和對你的理解也進了一步加深。同時,我深感江西這塊土地擁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之美譽當之無愧!

當你的身影消失于江湖的時候,我曾苦苦地尋覓;1989年,當你以嶄新的姿態(tài)重新屹立與贛江之濱時,最初我也不知有多少次多角度從遠處眺望,面對這臨江構筑、氣勢恢弘的建筑,嘴里喃喃地念叨著“層臺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句子,頗為感慨。但我很快意識到:就建筑而論,如果縱向比較,你的雄偉和華美無疑是空前的,但如果橫向比較,唐時的你可以稱為尊貴。因為那時在江南三大名樓中,你“獨為第一”,在民居中恐怕更是鶴立雞群。但而今全國各地的亭榭樓閣難以勝數(shù),孰為第一真很難說;況且如今就是在南昌,雄偉的民用建筑比比皆是,你恐怕也難以名列前茅。我不得不思考,如今應該怎樣來看待你呢?我想你的優(yōu)勢其實在于厚重的歷史承載和文化承載,你的特色在于有靈魂和精神!只有突出你的優(yōu)勢和特色,那些雄偉而華美的新民用建筑就只不過是“青皮梨子”了。那么什么是你的精神呢?

十年前,我曾回過一次闊別十年的南昌,特地去參觀了在南昌南部的“八大山人書畫陳列館”。這個八大山人,本名朱耷,是明王朝的后裔。清朝推翻明朝后,用現(xiàn)代的話說,他是一個被鎮(zhèn)壓的對象,所以惶惶不可終日,猶如喪家之犬,不得不采用改名換姓、裝瘋賣傻、削發(fā)為僧等手段瞞天過海,逃命避禍。就是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他不曾向清政權低頭,也絕不與那些投靠清政權的人為伍,而是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終于詩、書、畫樣樣精通,特別在繪畫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以此為武器與清朝抗爭。他本為一僧人,晚年卻成了一道觀——天寧觀的住持,并將道觀易名為青云圃,后改為青云譜。圃,苗圃也;譜,贊歌也。八大山人的事跡,頓時使我聯(lián)想到《滕王閣序》中的“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感到這就是你的精神,其實像方志敏這樣的共產(chǎn)黨人何嘗沒有受到這種精神的影響?區(qū)別在于:前者是在窮途末路的情況下,立下“青云之志”,其“志”也不過是為了一個舊王朝的利益與一個新王朝抗爭,結果也只是成就了個人;而后者的“青云之志”是為了共產(chǎn)主義的遠大理想,為此不怕受苦受難,不怕流血犧牲,最終是為了給人民造福,其境界不知要高出多少!

滕王閣,我一直在讀你。但我讀得很慢,也讀得很少,基本上只讀《滕王閣序》,翻來覆去讀的也是其中兩三句話。但在有生之年,我仍將讀下去……

青云譜

對于青云譜,我是熟悉的。南昌市有一個地名叫青云譜,也有一市區(qū)以青云譜命名,但它們都是衍生物。其實最早青云譜是一個道觀的名字,如今這所道觀已成為八大山人書畫陳列館,是南昌一個有名的旅游景點。我在南昌度過了半輩子,而在老福山住了十幾年。老福山雖為西湖區(qū),但與青云譜區(qū)毗鄰,離青云譜近在咫尺,我不知多少次從八大山人書畫陳列館前經(jīng)過,所以對青云譜怎能不熟悉呢?

對于青云譜,我又是陌生的。雖然我無數(shù)次打八大山人書畫陳列館門前經(jīng)過,但始終沒有跨進它的門檻。人的行為似乎有一種定勢:大凡難求的東西,往往會高度關注;而對于容易得到的東西,卻往往不太在意。原先我總以為離青云譜近,什么時候拜訪都可以,結果反倒把事情耽擱了。后來由于倉促離開了南昌,使得本來易如反掌的事情變成為奢求了。

終于有機會拜訪青云譜,這里原來是一座景色秀麗的江南園林。院內小橋流水,綠蔭掩映。庭院西側有一片櫻花樹,雖然櫻花早已謝世,但仍引得游人翹首駐足。毗鄰的丹桂正含苞待放,芳香四溢,招來蜂飛蝶舞。院內的花木中外合璧,相得益彰,別具一格。我獨自在庭院中轉悠,光是這里的景色就使我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當然我也不能沉溺于景色之中,因為畢竟是沖著八大山人來的。小山坡上三株明植古柏,而今老干虬枝直指蒼穹,仿佛在訴說著世事的滄?!?/p>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起義軍攻克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標志著明王朝的覆滅。后來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導致清王朝的建立。正是這場重大的社會變革,使得南昌郊外這所稱作天寧觀的道觀出現(xiàn)了轉折。它迎來了一位頗副盛名的新住持,人們捐資將道觀修葺一新,從此香火旺盛,香客絡繹不絕。

如今這位道觀住持的塑像,巍然屹立庭院之中,氣宇軒昂,風骨凜凜,雙目傲視,神態(tài)飄逸。但眉宇間也流露出抑郁的神色,也許這是經(jīng)歷了大起大落留下的印記。當然人們紀念他,更主要還是因為他的另一個身份——畫家。他就是大名鼎鼎而又有點神秘色彩被稱作“八大山人”的畫家。

那場改朝換代的社會變革,對天寧觀是幸事,但對八大山人來說是天大的不幸。八大山人原名朱耷,系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權的九代孫。作為明宗室的一員,他不愿承認明朝覆亡這一現(xiàn)實,但又不得不面對清朝建立這一殘酷的現(xiàn)實。為避免殺身之禍,他喬裝成啞巴,佯扮癲狂,削發(fā)為僧,甚至改名換姓。他先后以雪個、個山、個山驢等自稱,而八大山人則是他晚年在書畫作品中的署名。在這種背景下,他的個性受到了極大的壓抑。

“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還是舊山河;橫流亂后檥椏樹,留得文林細揣摩?!遍L期的壓抑,使他不得不采取自己的方式宣泄感情。他在繪畫作品落款中,往往把“八大山人”四個字寫得像“哭之”或“笑之”;有的畫上還有一鶴形符號,經(jīng)提示知是由“三月十九”四字組成……用這種獨特的方式,宣示忠貞不渝,表達思念自己家族王朝的情懷,真可謂是用心良苦!意想不到的是,日子一長,他的感情宣泄競逐漸形成了一種嶄新的風格,具有鮮明的個性。這種嶄新的風格和鮮明的個性在他的詩、書、畫得到充分體現(xiàn)和張揚。

“如何了得論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鼻宄囔柟桃院?,為了籠絡漢族,實行懷柔政策,一些明朝的遺老紛紛歸順清朝。康熙南巡時,他們恨不得能長三只耳朵,四處打探消息;一些被安排五更去覲見皇帝的人,為迫不及待向新主子獻媚,竟冒著寒冷在二更天便前往等候。八大山人的詩句,就是對這些人丑態(tài)的辛辣諷刺。他堅決不與這些人為伍,堅決不向清朝政權妥協(xié)。他的詩總是在抒發(fā)思念感情的同時,表現(xiàn)出寧折不彎的氣節(jié)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在陳列室內,欣賞八大山人留下脫胎于魏晉的墨寶,無疑是一種藝術享受。然而誰能想象得到,其中有些書法作品竟是一支禿筆所為。八大山人就是這樣與眾不同!人家丟棄的禿筆,到他手里卻揮灑自如。他巧妙地隱藏禿筆表現(xiàn)的缺點,從側勢逆勢歸納到均勢,不但開創(chuàng)出書法筆勢的獨有情調,而且表現(xiàn)出傲岸不馴的情懷,筆走龍蛇更是對世俗的無言抗爭!

在繪畫上,八大山人一反當時流行的“精研彩繪”技法,充分把握墨色的變化,以高度概括的新奇章法,簡潔雄闊的筆畫,來表現(xiàn)繁雜的形體特征;并寓以深刻的意念,寄托他那抑郁卻傲岸不羈的情懷。在陳列室懸掛的八大山人留下的繪畫作品中,我看到那些弓背鼓腹的鳥、睜目怒視的魚、昂首挺胸的獸、干涸枯竭的池塘以及枝葉敗落的殘荷,真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八大山人的大筆寫意風格聞名我國畫壇,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都無不受到他的影響。

“談吐趣中皆合道,文章妙處不離禪?!卑舜笊饺松砜绲?、佛兩教,并將之融會貫通。他在為僧13年之后,來到天寧觀做了住持,改天寧觀為青云圃,后來再度易名為青云譜。據(jù)說此名取自“呂純陽乘青云來降”的神話。但我不以為然,像他這樣有著極高文化素養(yǎng)的人,而又生活在南昌這一特殊環(huán)境里,不可能不熟悉王勃的《滕王閣序》,不可能不熟悉其中的點睛之筆——“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窮且益堅,就是青云之志,我想青云譜的名字應來源于此。何況他本身的經(jīng)歷就是一首青云之歌,就是一首青云之志的贊歌。

方墓情思

在一般情況下,誰會將一塊墓地放在心上?然而,由于特殊的因緣際會,我卻把一塊墓地揣在了心里……

幾十年前,我上五七干校,而江西省五七干校地處南昌市北郊。校園是一獨立院落,上不著村,下不著店,孤零零地坐落于梅嶺腳下。按校方規(guī)定,非星期日不能回家,就是允許回家又能怎樣呢?那里離城大約三十余里,說遠不遠,說近不近,雖然有一路通往梅嶺的公共汽車路過,但每天僅三四個班次,車是那種老式的車,路是一條塵土飛揚的沙石路,誰愿每天去坐那顛簸不堪的老牛破車呢?雖然說來五七干校主要是勞動和學習,但總有一點業(yè)余時間吧?那時沒有以打麻將和打撲克來打發(fā)業(yè)余時間的風氣,那就散步吧!校園雖說不算太小,但對于幾百號人來說,空地就略顯少了些。何況這里已較長時間沒有人住過,空氣中散發(fā)著淡淡的霉味;那些女貞樹也沒有及時修整,使整個院落顯得有些雜亂無章,并不是散步的好場所。壓馬路,灰塵太大;上梅嶺,路程太遠。正當我有點發(fā)愁的時候,有人提到了方志敏墓。我以前沒有拜謁過方志敏墓,但知道它在這個方向,只是沒有想到它競與省五七干校毗鄰!于是我們急不可耐在報到當天便去了方志敏墓。

方志敏墓占地大約10余畝,陵墓三面被水田所包圍,水田中留了一條窄窄的通道。這里原來本是一個小山丘,陵墓就建在小山丘之巔。除了一條水泥墓道和一百余級的石階通往陵墓外,整個山丘為蒼松翠柏所環(huán)抱,顯得十分幽靜和肅穆。由于不久前剛被雨水沖刷過,松柏顯得青翠欲滴,墓道、石階和陵墓一塵不染。我們來到陵墓前,只見一側擺放著兩三只花圈,紙花和裱糊的紙大多已經(jīng)脫落,露出了篾片做的骨架,很明顯墓園已經(jīng)許久沒有人來過了。墓園的冷清,意味著墓主的寂寞。首次接觸我便喜歡上這個地方了。我們在陵墓前向方志敏表示了敬意,并提出了要經(jīng)常來這里打擾的請求。從此以后,我們便成了方墓的???,晨練時去,傍晚散步時也去,甚至三更半夜也去過一次……

記得當時我們住在一棟平房里,與我同居一室的有老杜和老肖,一個好酒,一個喜酒,每天晚上都要喝兩口。那時我本滴酒不沾,但在他們的引誘和糾纏下,哪能獨善其身?很快就與他們?yōu)槲榱恕:染瞥3]有什么菜,只是邊喝邊聊。有一次老杜不知從哪里搞來一把辣椒,在電爐上一烤,也不記得撒沒有撒鹽巴,就當作下酒菜。烈酒配辣椒,很快肚里翻江倒海,三人都無法入睡,于是一同走向方墓……我們坐在墓園的臺階上,毫無顧忌,大聲說話。但老杜很快就鼾聲大作,接著老肖也支撐不住了。而我在恍惚之中,覺得我們幾個仍在飲酒,只不過有了正規(guī)的坐席,桌上也擺著大魚大肉,觴觥交錯中,仿佛還有第四人的身影,但總是看不清他的臉,難道方志敏也來到了我們中間?正當我迷惑不解的時候,忽然感到臉上又痛又癢。原來不是我們在喝酒吃肉,而是大把的蚊子正在吃我們的肉,吸我們的血。我連忙把旁邊的兩位叫醒,離開了方墓。次日起來發(fā)現(xiàn),三人臉上都布滿了蚊蟲叮咬的紅斑。說實話,我們每次去方墓都是舉止文靜,心態(tài)虔誠,唯獨這次有點失禮。

我不知有多少次在陵墓前駐足,撫摩著漢白玉的墓碑,凝視著“方志敏烈士之墓”幾個大字,那是根據(jù)毛澤東的手跡而鐫刻的。透過這道勁有力的字體,體會到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筆端所傾注的感情……遙想當年,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率領隊伍挺進井岡山。與之相呼應,方志敏則發(fā)動了弋(陽)橫(峰)起義,創(chuàng)建了贛東北革命根據(jù)地。當時有著“上有朱、毛,下有方、邵(式平)”的說法。1934年年底,方志敏率領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由于叛徒出賣,于1935年1月被捕,同年7月被國民黨反動派槍殺于南昌市下沙窩?!俺鰩熚唇萆硐人溃L使英雄淚滿襟。”20世紀70年代初期,當毛澤東獲悉找到方志敏的遺骨并籌建陵墓時,欣然題字。佇立于方志敏陵墓前,心里涌現(xiàn)出來的當然是對烈士的崇敬。但那時人們對毛主席有一種特殊情結,我也不例外,見有毛主席的題字,對領袖的愛戴之情油然而生。兩種感情緊緊地交織在一起……

我不知有多少次在方志敏塑像前沉思。在五七干校一年,經(jīng)歷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一個周期。我們科教文衛(wèi)口的一撥人組成的第六隊從事蔬菜種植,但在水稻生產(chǎn)春耕春種、夏收夏種、秋收等關鍵環(huán)節(jié)也要參與。剛到校才幾天,我就參與了秧田的整治。那天相當寒冷,還下著小雨,一下水田便感到刺骨,不一會雙腳就有些麻木了。一兩個小時上岸洗凈泥巴,發(fā)現(xiàn)雙腿凍成紫紅色?;厝ズ攘诵┙獪?,但還是感冒了,在床上躺了兩天之后,我來到方志敏塑像前,正想說些什么,忽然一陣清風將樹枝搖動,樹葉颯颯作響,仿佛有一個聲音在耳邊響起:“為著階級和民族的解放,為著黨的事業(yè)的成功,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寧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那舒服的鋼絲床,寧愿睡在豬欄狗窩似的住所?!蹦菚r我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回味著方志敏的這番話,不禁有些熱血沸騰,方才想要說的話也煙消云散了。除了交流之外,當然也有分享。當我們自己種植的番茄果實累累的時候,我挑選了兩只又紅又大的番茄擺放在方志敏塑像前,與他分享勞動的成果和收獲的喜悅。

開始的時候,覺得漫長;結束的時候,又感到短暫。一年的五七干校生活很快結束了。在這一年里,大致有兩點收獲:一是進一步體會到農(nóng)民的艱辛。我只是一個平頭百姓,當然不得不為自己的生計奔波,并不能為農(nóng)民做點什么,但我打心眼里敬重他們,畢生不敢對他們說三道四。二是有幸結識了方墓,促使我讀了方志敏的一些著作,了解了烈士的高尚情操和優(yōu)秀品質,通過潛移默化,或許對我的人生產(chǎn)生過些許影響。

時光流逝,一晃就是幾十年。期間社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神州大地“到處都是活躍的創(chuàng)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但我也深知,社會的變革是不會一蹴而就的。例如,腐敗仍然是社會的一個毒瘤。在層層的監(jiān)管之下,在繁復的制度之下,那些腐敗分子仍然可以毫無顧忌地貪污上億的錢財,有的甚至還將之匯往國外。令人氣憤之余,不禁又緬懷起方志敏來:“在這長期的奮斗中,我一向過著樸素的生活,從沒有奢侈過。經(jīng)手的款項,總數(shù)在數(shù)百萬元。但為革命而籌集的金錢,是一點一滴用之于革命事業(yè)?!泵慨斘蚁氲竭@些,就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方墓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