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 論
自沈從文的作品問世后,對沈從文的研究就已經(jīng)開始了。20世紀20年代,魯迅將沈從文界定為一位“鄉(xiāng)土作家”。1此后,郭沫若、茅盾、馮乃超、巴人、蘇雪林、劉西渭、賀玉波、凡容、李同愈、林默涵等人從不同領域、角度和層面對沈從文進行過研究。這其中,除了蘇雪林和劉西渭對沈從文評價頗高外,其他同時代的批評家對其批判的聲音居多,其中羼雜著政治、黨派和階級等之類的因素,缺乏客觀公允,對沈從文貶多揚少。對于自己創(chuàng)作的際遇,沈從文似有自知之明,他這樣回憶道:“不幸得很是直到二十四年,才有個劉西渭先生,能從《邊城》和其他《三三》等短篇中,看出詩的抒情與年青生活心受傷后的痛楚,交織在文字與形式里,如何見出畫面并音樂效果?!?span >220世紀90年代以后,沈從文研究向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對于沈從文精神資源的探究也呈現(xiàn)出超越簡單化的政治闡釋局限的態(tài)勢,取得了較為矚目的成就。
然而,就沈從文的民族國家想象實踐而論,很多研究者意識到這是現(xiàn)代知識分子開啟民族國家想象的主體塑造工程,體現(xiàn)了其獨特的現(xiàn)代性價值。這與現(xiàn)代中國艱難的現(xiàn)代危機及棄舊納新的轉(zhuǎn)型背景密切相關。近代以來,中國遭遇了嚴重的現(xiàn)代性危機。在對中國社會強烈的劣敗感受中,一些思想先覺者開始探求走出當時困境的未來之路。關于民族國家的想象實踐也隨之開啟。圍繞著“中國”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所展開的思考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知識分子清醒的國家意識,為研究20世紀中國文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視野和思維背景。民族國家重構了中國人關于自我與世界秩序的想象,構筑了中國新文學最基本的現(xiàn)代性想象空間,是我們考察現(xiàn)代知識分子與現(xiàn)代性問題的重要維度。
應該說,國內(nèi)外學者對沈從文的研究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但也存在著某些不足和缺憾,值得我們進一步反思和探究。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來進一步推敲和完善:
其一,意識到沈從文中國想象的“反現(xiàn)代性”特征,但對于沈從文重建民族人格、改造社會以及向未來凝眸等重要觀念缺乏全面而深刻的梳理和確認。沈從文的中國想象有效地整合了“社會生活史”和“民族心靈史”的內(nèi)涵,關注到了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社會生活“橫截面”的豐沛內(nèi)容及民族心靈縱向演進的軌跡。這其中既有恢宏的歷史政治事件,又有世俗的人生百態(tài)。更為重要的是,它將國人的精神氣度、生存狀態(tài)滲透于微觀和宏觀的視域中予以觀照,呈現(xiàn)出國人共有的民族文化心理、民族心靈創(chuàng)傷以及民族精神。這其中,《邊城》等鄉(xiāng)土抒情小說和《湘行散記》《湘西》等散文呈現(xiàn)出關于“鄉(xiāng)土中國”的不同形態(tài)。與前者更多地呈示詩意的鄉(xiāng)土中國形象不同,后者似乎有意避開這種抽象抒情的筆調(diào),更多地呈現(xiàn)出現(xiàn)實湘西的樣貌,即凌宇所說的“沈從文意識到寫作這兩本書的責任——向湘西以外的人們報告湘西的實情”3。因而,一面是充滿抽象抒情的詩化鄉(xiāng)土;另一面則是真實湘西的再現(xiàn),兩者構成一種相互拆解又融通的關系。當然,沈從文散文所呈示的鄉(xiāng)土中國也滲透了“抒情幻想成分”。1934年和1938年,沈從文兩次回湘西,而后寫出的還鄉(xiāng)散文顯然有作家對于湘西實地考察后的“現(xiàn)實的震撼”,但也浸潤了其一貫的抒情氛圍。關于這一點,以往的沈從文散文研究中,很多學者雖也提到“抒情”,但基本上都是將其作為一種藝術手法和風格上的抒情特色,并未緊扣沈從文鄉(xiāng)土散文內(nèi)核,這顯然是有缺憾的。不管陳世驤、高友工、王德威等學者所謂的“抒情傳統(tǒng)”是否存在,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抒情”這一觀念的含義應該更豐富,絕不是僅僅限于一個文體、文類,它可能包括作者的理想、價值觀,甚至“意識形態(tài)”,以及作者是如何表達這些“意識”的。由此,沈從文的中國想象也必定在一個充滿動態(tài)的形象結構中穿梭,呈現(xiàn)出立體而多元的鄉(xiāng)土抒情的意緒。
其二,認識到了沈從文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中西、古今對接等問題,但對于兩者之間是如何沖突與互動等問題有待進一步擴展和思考。沈從文構建中國形象的文學實踐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工程,以往的研究多關注沈從文“鄉(xiāng)土中國”形象的審美維度,而對于沈從文開啟主體形象建構的“背景”(時機)、“契機”(機制)、“焦慮”(問題)等理論層面的綜合還較為薄弱。沈從文的中國想象正是基于中西文化碰撞而產(chǎn)生的,有著民族身份焦慮心理的驅(qū)動,他從自身文化血液中找尋本土文化的基因,構建了有別于外國人的“他塑”中國形象,其“自塑”的話語實踐是確立中國形象建構主體性的重要保障,有效地扭轉(zhuǎn)了“他塑”中存在的誤讀、曲解的現(xiàn)象,還原了中國形象該有的本土文化立場和實踐路徑。與此同時,沈從文的中國想象也豐富了中國作家構建國家形象的內(nèi)涵,尤其是沈從文詩化中國形象的傾向在催生、引導和凝聚國民精神方面起到了對內(nèi)文化整合的功能。毋庸置疑,國家形象的主體性與國家形象價值的主體性既有共通性又有差異性。確立了國家形象的主體性后,國家形象價值的主體性才能更好地得以確立。沈從文“自塑”中國形象有助于消除“他者化”“異質(zhì)化”的“他塑”實踐,避免誤入由某種意識形態(tài)或中心話語所制導的形象體系之中。
從學理上來看,作家的民族國家想象緊扣“中國”這一核心要素,用文字的表意來呈現(xiàn)現(xiàn)代中國紛繁復雜的演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文學與人,現(xiàn)實、歷史與文化等要素連接在一起,形構了飽含中國特質(zhì)的文學形象,而這一形象既是歷史的,也是審美的,“它是想象的,也是現(xiàn)實的,在真實與虛構的張力關系中展現(xiàn)中國的多樣化面貌”4。不言而喻,文學視域中的中國想象離不開現(xiàn)代“民族國家”意識的緣起、生成與演變,也無法離棄作家對于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認同與體驗,由此開啟的文學實踐自然就與其所置身的中國情境建立起了不可分割的關系。
人類對風景的認知從一開始就是文明史的一部分,風景問題是一個復雜的歷史性的文化和審美的問題。在美國學者米切爾看來,“我們不是把風景看成一個供觀看的物體或者供閱讀的文本,而是一個過程,社會和主體性身份(subjective identities)通過這個過程形成” 5。這樣一來,風景就由一個“名詞”轉(zhuǎn)變?yōu)椤皠釉~”。對于“鄉(xiāng)土”這一風景而言,以鄉(xiāng)下人自居的沈從文不僅要帶領讀者去“看”和“領略”其熟悉的故土,而且還要通過這種沉思性的觀看來照見其主體性的發(fā)明。前者視覺性的風景表呈和后者主體性的文化建構構成了沈從文對鄉(xiāng)土風景發(fā)現(xiàn)的主體內(nèi)容。當然,想要實現(xiàn)對鄉(xiāng)土風景的發(fā)現(xiàn),必須要有作為內(nèi)在于鄉(xiāng)土情境的人才能真正感知,同時又要有跳出鄉(xiāng)土自足圈子的“外在人”的凝視。即是說,只有兼具“內(nèi)在人”(insider)和“外在人”(outsider)的雙重要素才能對于鄉(xiāng)土風景有理性而客觀的發(fā)現(xiàn)。缺失了前者就無法真正進入鄉(xiāng)土,而缺失了后者則無法跳出鄉(xiāng)土。從這種意義上說,沈從文“寓居于都市的鄉(xiāng)下人”的身份定位是完全符合發(fā)現(xiàn)鄉(xiāng)土風景的條件的。
對于沈從文而言,“發(fā)現(xiàn)”鄉(xiāng)土風景意味著祛除他人對于鄉(xiāng)土認知的偏狹。這主要表現(xiàn)在:本地人對鄉(xiāng)土的漠視與不關心,外面人對鄉(xiāng)土“異托邦”式的誤讀6。沈從文兩次“返鄉(xiāng)”經(jīng)歷為其鄉(xiāng)土風景的發(fā)現(xiàn)提供了條件。在沈從文的意識之中有一個“原鄉(xiāng)”,它支撐著作家用溫情的筆調(diào)來詩意地懷想,為作家提供不可或缺的文化給養(yǎng)和精神資源。而正因為“生活在別處”,寓居于都市的沈從文不得不以“返歸”的姿態(tài)去冥想在現(xiàn)實中缺失的家園,這樣一來,“還鄉(xiāng)”書寫也就成為沈從文重構理想精神家園的具體表征。在沈從文這里,“還鄉(xiāng)”有兩層含義:一是記憶深處的鄉(xiāng)土情結,通過回憶性的表述來慰藉作家的思鄉(xiāng)、戀鄉(xiāng)之情。二是身體力行地從城市返歸鄉(xiāng)村,通過自己的見聞來與自己記憶中的鄉(xiāng)村比照??梢哉f,沈從文建構和發(fā)明的這種精神原鄉(xiāng)是一個與現(xiàn)實生活相異的文化板塊,“理想”和“現(xiàn)實”的碰撞與參照是沈從文還鄉(xiāng)書寫必不可少的敘事結構。對此,王德威指出隱藏于沈從文內(nèi)心深處的鄉(xiāng)土沖動:“沈從文的重游故地,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文本的,必將暴露其想象的根源。”7在回憶與現(xiàn)實兩條線索的交互網(wǎng)絡中,我們能發(fā)現(xiàn)沈從文或因身份、地位、閱歷的變化或因時代變動等因素而造成的還鄉(xiāng)心態(tài)、還鄉(xiāng)視角的變化,而這變化的河床之下,潛隱的是沈從文對城市的態(tài)度的變化,是“鄉(xiāng)下人”身份自我認知的不斷深入,是沈從文城鄉(xiāng)對立思維模式的慢慢明晰、成熟和成型,以及沈從文從一個“造夢”的寫作者到一個知識分子的思想蛻變。
盡管沈從文將其文學創(chuàng)作視為“夢夢”,但他始終沒有離棄現(xiàn)實生活的敏銳觀察和體悟,甚至可以這樣認為,如果沒有現(xiàn)實生活的刺激,他對于鄉(xiāng)土、民族及國人的理解以及自我身份的認同都無法達至更深層次的體悟。對于這個問題,王曉明就曾敏銳地指出:“當沈從文在北京開始創(chuàng)作時,首先觸動他的不是詩情而是一些很世俗的感情?!?span >8對于沈從文而言,城市是其謀生與文學生產(chǎn)之所,但也給這個“鄉(xiāng)下人”帶來過諸多困擾和反感,換言之,對于“城市文化圈”的厭棄強化了其對于文化原鄉(xiāng)中理想的人事的記憶,而這種召喚出來的記憶與現(xiàn)實生活的經(jīng)驗融為一起,生成出可供反應參照的文化系統(tǒng)。在這個“都市文化圈”里,“教授”“紳士”和“大學生”構成了常人欽羨的精英階層,然而,作為“作家”的沈從文卻對其“不能引起多少興味”。恰恰相反,他卻對那些看似低賤的鄉(xiāng)民多有好感,“到他們身邊時,我們談到的問題,實在就比我到一個學生身邊時可談的更多……若同一個大學教授談話,他除了說從書本上學來的那一套心得以外,就是說從報紙上學來的他那一分感想”9。這種愛憎是沈從文身份觀念的反映,也驅(qū)使其跳出都市那種嚴肅的人際圈子及教育環(huán)境,轉(zhuǎn)而去懷想“自然”這本人生大書。在他的文章中,我們能讀到這樣的情感傾向:“逃避那些書本去同一切自然相親近”,“當我學會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時,學校對于我便已毫無興味可言了?!?span >10在這里,社會是一本“大書”,而占據(jù)了這本“大書”主體位置的則是觀照現(xiàn)實生活的人生姿態(tài)。這種來自“童年”的文化記憶根深蒂固地植入了沈從文的思維深處,當他進入都市后,鄉(xiāng)下人難以融入社會的自卑感被凸顯出來,一種因陌生而顯得格格不入的狀態(tài)占滿了沈從文的內(nèi)心,“出了北京前門的車站,呆頭呆腦在車站前面廣坪中站了一會”11。在北京生活了幾年的他依然無法真正容身于都市文化圈,這種隔絕的狀態(tài)更多的不是來自他人“推搡”式的驅(qū)逐,而更是沈從文自我疏離的結果,其結果也只能是:“在北京文人集會上,他那衣衫襤褸,不修邊幅的舉止,在文人紳士中令人側目而視?!?span >12
基于此,沈從文采用一種“‘求孤獨’儼若即可得到對現(xiàn)象束縛的解放”13的姿態(tài)來調(diào)和自我與他人的關系。“自卑”和“自尊”相互作用,制導著沈從文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判斷和思考,他起初對都市的“醋意”般的揶揄其實也內(nèi)隱著其對于都市向往的本能,而當都市徹底撕裂了他保留理想的最后底線時,他的自卑激發(fā)了出于保護自尊的復仇心理。應該說,沈從文的鄉(xiāng)土書寫所預設的讀者并不是鄉(xiāng)下人,而是那些都市文化圈里的大學生、教授和知識分子。質(zhì)言之,是都市生活激活了沈從文的鄉(xiāng)下人意識,在沒來到都市之前,他的思維視域囿于鄉(xiāng)土生活的經(jīng)驗之中,沒有都市他者的燭照是不可能讓其真正觸發(fā)其內(nèi)隱的鄉(xiāng)土意識的。事實上,沈從文并非他所說的“鄉(xiāng)巴佬”,而是一個生活在小城里的城鎮(zhèn)人,他的家族也是當?shù)剌^有聲望的世家,“那時我家中每年還可收取租谷三百石左右,到秋收時,我便同叔父或其他年長親戚,往二十里外的鄉(xiāng)下去,監(jiān)視佃夫督促臨時雇來的工人割禾”。只不過后來家道中落,這種經(jīng)歷對其體悟鄉(xiāng)土和鄉(xiāng)下人的命運時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應該說,現(xiàn)實生活的殘酷并未完全剝奪沈從文的童年記憶,幼年心性自然的品格一直影響著沈從文小說的創(chuàng)作。只要稍加注意就會發(fā)現(xiàn),沈從文的敘述口吻也異樣于鄉(xiāng)民,他與那些純粹的鄉(xiāng)下人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蛘呖梢哉f,沈從文并不是鄉(xiāng)土或鄉(xiāng)下人的代言人,他更類似于一個往來于鄉(xiāng)土與都市之間的“游走者”。因而,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敘述:“學校有幾個鄉(xiāng)下來的同學,身體壯大異常,便有人想出好主意,提議要這些鄉(xiāng)下人裝成馬匹,讓較小的同學跨到馬背上去,同另一匹馬上另一員勇將來作戰(zhàn)”,“我常常設計把這些人馬調(diào)度得十分如法,他們服從我的編排,比一匹真馬還馴服規(guī)矩”。14進入軍隊當兵后,很長時間的文書身份也讓他與那些半軍半匪的“大兵”有較大的隔膜,甚至他還覺得自己優(yōu)于其他人。剛進部隊,他一直想不明白為什么有的兵士可以自由外出,有的卻不可以隨便出入,“照我想來則大約系城里人可以外出,鄉(xiāng)下人可以外出卻不敢外出”。然而作者馬上又寫道,“我記得我的出門是不受任何限制的”15。沈從文一方面以“鄉(xiāng)下人”自居,另一方面在回憶中又“有意無意”地表明自己與一般“鄉(xiāng)下人”身份的不同。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自覺疏離于城市文化圈的邊緣,身份的認同危機驅(qū)使其置于一種焦慮和游離狀態(tài),陷入了自卑又自負的情緒旋渦。
正如英國學者西蒙·沙瑪所說:“風景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自然;它是投射于木、水、石之上的想象建構?!?span >16從一個帶有地域印記的風景出發(fā),可以觀照這個民族性格與民族精神結構。沈從文的鄉(xiāng)土書寫既有對湘西自然風景的介紹,當然也不止于此,他要借湘西這一鄉(xiāng)土風景來全方位地審思鄉(xiāng)土中國的文化構成與現(xiàn)代走向。在沈從文這里,鄉(xiāng)土風景的發(fā)現(xiàn)與民族性的發(fā)現(xiàn)具有同構性。沈從文秉持“有意來作鄉(xiāng)巴佬”的真實意圖來觀照都市與鄉(xiāng)村,這顯然超越了單純湘西風俗民情的展示,而開啟了城鄉(xiāng)參照的敘事方式,從民族精神重建的高度來講述都市與鄉(xiāng)村故事。作為一個都市的失意者,沈從文所能做的是用記憶之筆再現(xiàn)家園的溫情,然而,“無法回家”的現(xiàn)實蠶食著其“期冀返家”的意緒,而這種眷戀與疏離的矛盾也進一步深化了其痛苦的心境。應該說,沈從文最初并不反感都市,抱著“看看我自己來支配一下自己,比讓命運來處置得更合理一點呢還是更糟糕一點” 17的念頭,他離開了家來到北京。他原本希望到都市“來尋找理想,讀點書”18,然而現(xiàn)實的殘酷逐漸吞噬著他樸素的文學理想,他無奈地接受了事實,文學創(chuàng)作成了他謀生的手段。
在外人看來,沈從文筆下的鄉(xiāng)土風景具有某種陌生而神秘的意味。因而沈從文要對鄉(xiāng)土進行“去魅”,這種“去魅”既是從內(nèi)而外的凝視風景的過程,也是由外而內(nèi)地審思自我以及隱藏在鄉(xiāng)土風景背后的民族主體的過程。畢竟在鄉(xiāng)土風景中表呈著當?shù)厝说纳娣绞健⑿叛雠c觀念。在沈從文看來,鄉(xiāng)土與都市的淪落和漢民族文化的根性是互為表里的關系。于是,他痛感這樣的民族及文化無法真正抗御西方文化的侵蝕,如果不加以療治,任其發(fā)展則后果不堪設想。在湘西時就沒有受過正規(guī)中學教育的沈從文,到城市后更加覺得自己的卑微,想通過上大學改變自己的地位卻也落空,“為了生活不得不把寫作作為取得獨立的職業(yè),他思想上還是念念不忘做學者”19。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沈從文為什么很少寫城市里那些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而反復揶揄教授、紳士、大學生們。因為他們所受的教育比他好,地位比他高,屬于高高在上的紳士階層,面對這樣的群體,沈從文遭受巨大的精神壓迫,內(nèi)心有著難以言表的自卑感。因而,他在文中那種對大學生、教授、紳士等這類人的鄙夷態(tài)度只是表面的,其真實心理深層結構是:因向往而被拒絕,所以抗拒;因愛而不得,所以憤慨。
沈從文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我以為我是讀書人,不應當被別人厭惡。可是我有什么方法使不認識我的人也給我一分尊敬?”強烈的自尊心從另一面激起沈從文的倔強和執(zhí)拗,逼迫他不斷努力,潛意識中總要和別人“比賽”,有一種超越他人的欲望,要證明自己比別人優(yōu)秀,如此來平衡自卑感。在軍隊里,沈從文曾花了很多時間“發(fā)憤去寫細字,一寫便是半天”20,他為自己的字深感自得,“我比他們字寫得實在好些”,由于這個原因而受到賞識,做了書記員,“因此更努力寫字”,每個月的薪水基本都用來買字帖。尤其當他的字為他贏得幾句主任的贊美時,他更加勤奮努力,“就因為這類話語,常常可以從主任那癟癟口中聽到,我于是當著眾人業(yè)已熄燈上床時,還常常在一盞煤油燈下,很細心地用《曹娥碑》字體謄錄一角公文或一份報告”21?!拔夷菚r所需要的似乎只是上司方面認識我的長處”。沈從文對自己受到稱贊總是念念不忘,后來在沅州,沈從文提到他的一個“有錢,有勢”的當?shù)氐摹按竽粗溉宋铩庇H戚,“對于我的能力,也異常稱贊”22。越是自卑的人越渴望得到認可,沈從文的自卑,使他很看重別人尤其上司、上等人物對他的肯定和賞識。自卑的人最大特點是自我價值感不足,總是覺得自己能力不足,低人一等,需要別人的稱贊和肯定來提升自我價值感。然而,正如斯圖亞特所說:“我們當下不應該低估或忽視關于重新發(fā)現(xiàn)的本質(zhì)身份的觀念所導致的想象性重新發(fā)現(xiàn)行為的重要性?!?span >23為了消減自己作為邊緣身份的自卑心理,沈從文有意識地從自己所經(jīng)驗的熟稔的文化基因中找尋可供彌補的有效質(zhì)素,以此來對抗這種文化的重壓。這種“重新發(fā)現(xiàn)”自我“本質(zhì)身份”的過程意味著沈從文要打撈和開掘被都市文化遮蔽的鄉(xiāng)土文化傳統(tǒng),要將這種鄉(xiāng)土文化傳統(tǒng)進行去蔽還原,這顯然內(nèi)合了沈從文關于民族文化重造的話語訴求,并擴充于中華民族整體性構想的宏大主題之中。
在《棉鞋》《松子君》《用A字記錄下來的故事》《老實人》《公寓中》《善鐘里的生活》《不死日記》《中年》等小說中,沈從文用自敘傳的方式書寫了“我”在都市中無所歸依、精神漂泊的生存境遇。這其中有在都市中賣文生存、朝不保夕生活的真實寫照,持守著“一點愚人的真”24以及“心性的不加雕琢的公布”25,作家真實地控訴了病態(tài)都市的生存狀態(tài),尤其是對知識者“我”的自我剖析則能窺見其深受郁達夫影響的印跡。在《郁達夫張資平及其影響》一文中,他聲稱郁達夫小說“給我們一個機會加以誠實的敬視”26。在上述小說中,作家對“我”頹廢的人生樣態(tài)的展示是郁達夫式的,不掩蓋壓抑的潛在意識和聲音。對此,金介甫指出:“這些作品中人物的苦惱計有:性的饑渴、手淫、失眠、結核病、精神疲憊和偏執(zhí)狂——就是說,郁達夫作品中人物的諸般雜癥,除了賭錢、嫖妓、酗酒之外,在沈的作品里幾乎照單全收?!?span >27
寓居在都市的沈從文始終不能忘懷自己的故鄉(xiāng),“我從二十歲起,先后轉(zhuǎn)入幾個大都市生活。經(jīng)過整整半個世紀,表面上我仿佛完全變了,事實上卻依然活在我頑童時代生活留給我的無比深刻的印象中”28。在沈從文的其他作品中,“還鄉(xiāng)”依然是一個重要的主題,這些多以第一人稱抒懷的隨筆散文,往往有一個思鄉(xiāng)戀土的游子形象:《流光》中的“喪魂失魄似的東蕩西蕩”的“失了家的我”;《狂人書簡》中的“人間擯棄者”;《怯步者筆記·雞聲》中的“空虛寂寞”的“客寓者”。這類懷鄉(xiāng)散文遵循著較為相似的思鄉(xiāng)抒懷模式:《流光》里由湘西一個親戚“三表兄”寄來的一封信,讓“我惘然想起了過去的事”29;由北京聽到雞聲想起鄉(xiāng)下的雞聲,“我至少是有了兩年以上沒有聽到過了”;因為夜間聽到雨聲和雷聲,想起消失的歲月,于是“記起小時覺得有趣的端陽將臨了”30。這類作品往往以觸景生情始,由“現(xiàn)在”聯(lián)想到“過去”,然后采用古今對照的方式來感嘆世事變遷、人事沉?。骸叭昵暗那锬?,“失了家的我”和三表兄同住“常德一個旅館中”,那時雖也很窮困,但“那時的心情,比如今要快樂高興得多了”31。北京的火車汽笛聲“若拿來同鄉(xiāng)村中午雞相互唱酬的叫聲相比,給人的趣味,可又不相同了……這樣的雨,在故鄉(xiāng)說來是為劃龍舟而落。若在故鄉(xiāng)聽著,將默默地數(shù)著雨點,為一年來老是臥在龍王廟倉房里那幾只長而狹的木舟高興,童心的歡悅,連夢也是甜蜜而舒適!北京沒有一條小河,足供五月節(jié)龍舟競賽,所以我覺得北京的端陽寂寞。既沒有劃龍舟的小河,為劃龍舟而落的雨又這樣落個不止,我于是又覺得這雨也落得異常寂寞無聊了”32。與現(xiàn)代的境遇相比,沈從文毫無掩飾地流露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和熱愛。敘述主體多以“在故鄉(xiāng)說來” “若在故鄉(xiāng)” “且當作故鄉(xiāng)”來行文開卷,言外之意,是自己已經(jīng)不在故鄉(xiāng)、不在家了。沈氏的思緒在過去與現(xiàn)在來回穿梭,當下現(xiàn)實景況的落魄沮喪,讓其深陷無助的“不在家”的痛苦境地。
沈從文的“不在家”的感受并非是進入城市才有的,早在他離開本鄉(xiāng)進入軍隊后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常年的軍隊生活經(jīng)歷讓沈從文目睹了愚蠢、殘忍的爭奪打殺,六年中眼見了上萬無辜百姓被殺頭的印象。這種灰暗、殘忍、墮落的軍隊生活和壓抑的社會環(huán)境,使沈從文恐懼、厭惡、痛恨,在精神上已經(jīng)與家鄉(xiāng)漸行漸遠了,“我實在呆不下了,才跑出來!”33于是他一心想離開半軍半匪的部隊,離開偏僻落后的湘西,想去另一個新鮮、文明、活力的世界尋點理想。然而到了北京后,身體上饑餓難耐,精神上遭受排擠和屈辱,城市生活讓他無法適應,城市人對他的輕蔑與刻薄讓他隱忍和自卑,這時候沈從文才真正意識到自己是個“失了家”的人?!拔蚁?,我是永遠在大地上獨行的一個人,沒有家庭,缺少朋友,過去如此,未來還是如此。”34“我總覺得我是從農(nóng)村培養(yǎng)出來的人,到這不相稱的空氣里不會過好日子,無一樣性情適合于都市這一時代的規(guī)則。”35在身心都受到極大創(chuàng)傷后,內(nèi)心長久的壓抑、孤獨、焦慮,使他急于傾訴和發(fā)泄,于是沈從文發(fā)現(xiàn)了湘西,思鄉(xiāng)戀土的情緒油然而生,本能地有一種“還鄉(xiāng)”的沖動。通過對童年趣事的甜蜜回憶,對家庭溫馨生活的懷舊,對湘西美好鄉(xiāng)村圖景或家鄉(xiāng)日常生活畫面的贊美,喚起“在家”的強烈訴求,這種“在家”感主要體現(xiàn)在沈從文對身份的歸屬與認同感、自我價值的存在感和優(yōu)越感。
身份的模糊與尷尬增加了沈從文的“不安全感”“無家感”。所以沈從文在以“鄉(xiāng)下人”“鄉(xiāng)巴佬”“鄉(xiāng)下人氣質(zhì)”定位自己的同時,還塑造和贊美了很多淳樸善良、勇敢可愛的“我那地方的人”與“下等人”,比如纖夫、腳夫、土匪、山民、馬夫、染坊工人、木匠、制鐵工人等等。在沈從文筆下,他們總是親切、熱情、智慧、勇敢的,讓“我”喜歡靠近,我經(jīng)?!俺龀堑侥切┐髨隼锶フ胰痉还と伺c馬夫談話”36,“我常到修械處,我歡喜那幾個小工人,我歡喜他們勇敢而又快樂的工作”37。其實他偏愛和想念的這些人,無非都是“鄉(xiāng)下人”的代名詞,沈從文所言的“我那地方的人”“下等人”與“鄉(xiāng)下人”是多位一體的。而且在作品中,作為當下作家的“我”經(jīng)常直接跳出記憶敘述進行插話,“就現(xiàn)在說來,我同任何一個下等人就似乎有很多方面的話可談”38。如此一來,“鄉(xiāng)下人”的美好淳樸,被作者無形中放大和凸顯。沈從文在“鄉(xiāng)下人”身上找到了歸屬與認同,從而尋找一點支撐下去的自信。
此外,沈從文以自豪和炫耀的口吻敘述自己的家世,并塑造了童年“我”的不凡形象。祖父年紀二十以內(nèi)“得到滿清提督銜”,“二十二歲左右時,便作過一度云南昭通鎮(zhèn)守使。同治二年又作過貴州總督”,死去時“所留下的一分光榮與一分產(chǎn)業(yè),使他后嗣在本地方占了一個優(yōu)越的地位”。然后便是引以為傲的父親,生來就不缺少一個將軍的風儀,而對沈從文成長影響更大的母親,“所見事情很多,所讀的書也似乎較爸爸讀的稍多”。“我的教育得于母親的不少,她告我認字,告我認識藥名,告我決斷。”39沈從文回憶這些時,很明顯是為自己的家世深感自豪的。家世在沈從文心靈上刻下的優(yōu)越感,讓他面對城市失衡的心理得到一點滿足。沈從文的幼年是在富裕而輕松的家庭環(huán)境下度過的,雖然“我”不愛學習、逃課、撒謊、狡猾野蠻、放蕩不羈、罵野話,甚至賭博,的確像一個“野孩子”,經(jīng)常逃學去捉魚摸蝦、游泳打架、偷人家園子里的果子。從作者的敘述中,我們分明看出的是一個頑劣、無憂無慮、不愛學習的“小少爺”和“公子”形象。而且作者在追溯當年“我”的時候,凸顯了很多“我”的過人之處以及品性的不凡。“初上學時我因為在家中業(yè)已認字不少,記憶力從小又似乎特別好,故比較其余小孩,可謂十分幸福。”沈從文在回憶童年中頻繁提到“其他小孩”,“我卻比其他一切孩子解事”,“只要我不逃學,在學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處罰的。我從不用心念書,但我從不在應當背誦時節(jié)無法對付”40。我們可以看出沈從文無意識地就將自己與“其他小孩”作對比,對比的結果當然是“我”在資質(zhì)或品性方面比“其他小孩”強,比他們優(yōu)秀。此外也有從物質(zhì)條件、身份地位上的對比,比如“家中那時經(jīng)濟情形很好,我在物質(zhì)方面所享受到的,比起一般親戚小孩,似乎皆好得多”41。在童年的回憶中,沈從文感到得意揚揚,有意無意地凸顯自己的不同尋常、“明慧”“聰明”、不同一般的“待遇”、“敏捷同機智”等。我們很難想象,這個聰明伶俐、勇敢機智、野蠻強悍的童年“我”與當下城市中這個敏感、多情、自卑、軟弱、謙遜甚至說話不敢大聲的“我”是同一個人。也許正因為作家對當下的“我”的諸多不滿,才要以夸張的筆法在童年“我”身上賦予諸多美好品性,以得到心理上的補償。正如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所論述的,越是自卑的人越是需要優(yōu)越感的補償。自卑的原因在于恐懼,恐懼自己的無意義、無價值和被忽視而缺少存在感。沈從文在塑造童年“我”的形象中,會“有選擇”(也許是無意識)地將童年“我”的優(yōu)點、長處進行夸張性的描繪,而盡量將缺點縮小或掩藏,在童年“我”的身上找到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存在感,然而這只是一種虛幻的自信,是自卑的防御而已。
即便沈從文感覺自己難以融入都市的生活,但都市對他的影響讓其再也無法真正回到故鄉(xiāng),這顯然加劇了其被拋擲于無可皈依境地的痛苦感。小說《雪》將沈從文這種雙重疏離的漂泊感真切地書寫出來了:“到了這鄉(xiāng)下以后,我把一個鄉(xiāng)間的美整個的啃住,凡事都能使我在一種陌生情形下驚異,我且能夠細細去體會這在我平素想不到的合我興味的事事物物。從一種樸素的組織中我發(fā)現(xiàn)這樸素的美,我才覺得我是雖從鄉(xiāng)下生長但已離開的時間太久,在我所有的鄉(xiāng)下印象已早融化到那都市印象上面了?!?span >42在城市這一大染缸里淘洗過后的“我”再也回不到故鄉(xiāng),要想再聽那些漸漸遠去的熟悉的歌聲也是一種奢侈:“我們再不能在一個地方聽長久不變的歌聲,第二次,也不能了!”43應該說,沈從文對“在家感”的訴求,是因為城市對他的拒絕和打擊才把目光投注在湘西,暫時性地尋求療傷和慰藉而已,此時沈從文并沒有真正上升到尋找精神“本源”的意識,此時“在家”的訴求并不是他“還鄉(xiāng)”的終極實現(xiàn)追求,而是特定時期內(nèi)心的慰藉需要。因而他早期的一些散文篇章并不太成熟,偏向于內(nèi)心的個人化表達甚至是乏味的情緒發(fā)泄,主觀情緒很鮮明,很容易流于淺顯瑣細,還沒有達到很深刻的人生感悟和蘊含。而之后的《從文自傳》相對成熟了不少,但我們依舊看出沈從文內(nèi)心的焦慮不安、急于傾訴的心理狀態(tài)。這部傳記,對沈從文來說意義非常,寫作這本傳記時正好是沈從文進入城市滿十年,《從文自傳》是他十年來第一次通過散文這樣的形式,真誠地回望故鄉(xiāng)和自己的心路歷程。他只用了三周便一氣呵成,沒有修改就直接印發(fā),是他寫的“最流暢的”一部作品,“沈先生說他寫東西很少有一氣呵成的時候。他的文章是‘一個字一個字地雕出來的’,這本書是一個例外”44。顯然,現(xiàn)實生活的刺激讓沈從文再一次將創(chuàng)作指向了自己陌生而隔膜的都市,回到了其熟諳的故鄉(xiāng)??上攵@十年城市生活,內(nèi)心長久的壓抑、苦悶、焦慮和孤獨寂寞,對沈從文來說,該是有多么想一吐為快。雖然《從文自傳》也涉及湘西歷史方面,但它的主旋律還是圍繞沈從文個人的,這是他心理情緒排遣的一個出口。況且創(chuàng)作自傳時沈從文“當時年齡剛過三十,學習情緒格外旺盛”。“工作效率之高,也為一生所僅有。”45三十歲寫自傳的作家不多,因為這正是人生、事業(yè)、理想正式起步之時,是積極的而非逃避城市,正如學者張新穎所說,沈從文這時寫自傳,“是為已經(jīng)可以觸摸到的將來而準備的”46。十年的努力讓他在城市漸漸站穩(wěn)腳跟,更能激發(fā)他超越的欲望了。所以這初期的“懷鄉(xiāng)” “思鄉(xiāng)”正是沈從文對過去的巡禮和告別,他不會真正回到故鄉(xiāng),而此時“他的鄉(xiāng)愁,與其說是原原本本的回溯過去,更不如說是以現(xiàn)在為著眼點創(chuàng)造、想象過去”47。因而這個階段溫情脈脈的湘西回憶只是他因當前身心受到創(chuàng)傷而尋求的一個短期的精神庇護所,是“靈魂受傷所誘發(fā)的‘懷鄉(xiāng)病’”48罷了。
鄉(xiāng)土中國是現(xiàn)代知識分子基于中國情境而建構出來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質(zhì)的形象,在費孝通看來,鄉(xiāng)土中國的“發(fā)現(xiàn)”則是在“近百年來更在東西方接觸邊緣上發(fā)生了一種很特殊的社會”49。即是說,如果沒有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燭照,鄉(xiāng)土中國在前文明階段還是一個自足的文化系統(tǒng),其落后、封閉、愚昧的鄉(xiāng)土特性根本不會被意識到,這也意味著鄉(xiāng)村與都市的對立根本不會形成,兩者價值層面的“中心”“邊緣”的分立也無從說起,更不用說文明形態(tài)的差異了。直至近代以來中國的現(xiàn)代危機,城鄉(xiāng)的這種混雜的狀態(tài)才被外來他者的闖入而打破。正如馮友蘭所說,清末中國的大變局徹底顛覆了“中國人的城里人底資格”,而成為鄉(xiāng)下人。這種變局也開啟了中國人重新認識城市與鄉(xiāng)村的精神歷程。50在“鄉(xiāng)土中國”與“現(xiàn)代西方”的錯位比照中,文明的對立與沖突日益彰顯,也成為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認知自我與社會的現(xiàn)代性焦慮的重要基點。
“鄉(xiāng)土”與“中國”被放置在同一平臺上思考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們都是在文化沖突中處于落后、邊緣、弱勢的指稱,而知識分子將“鄉(xiāng)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構思時,也就意味著對其所想象的“中國”的話語努力。如前所述,鄉(xiāng)土的發(fā)現(xiàn)有賴于現(xiàn)代性知識裝置的確立,然而也正是這種現(xiàn)代性知識裝置的存在讓鄉(xiāng)土又被置于遮蔽的狀態(tài)下。在現(xiàn)代的話語體系中,鄉(xiāng)土往往被想象成為落后、蠻荒、蕭瑟的“前文明”狀態(tài)。這種強勢的現(xiàn)代話語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鄉(xiāng)土的文化傳統(tǒng)與民族特性。
沈從文從不諱言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虛構性,他認同唯美派大師王爾德“敘述美而不真之事物,乃藝術之正務”51的觀點,主張從抽象與虛幻中構筑自己的文學夢想。在《遙夜》中,他借主人公之口道出了這一傾向:“一個人單單做夢,做一切的夢?!沂菍W鰤舻娜?,這也好?!?span >52也正因為如此,沈從文才得以踐行其“希臘小廟”的文學理想。然而,這種理想化的文學夢想也讓沈從文屢遭攻訐,在向自然的皈依過程中,淡化了對社會人生的觀照與批判,似乎也與作家民族國家想象的話語實踐有著較遠的距離。那么,沈從文的鄉(xiāng)土中國構想與現(xiàn)代民族國家想象的傳統(tǒng)真的沒有任何關系嗎?無視這個問題,我們很難真切地走進沈從文,甚至會誤讀沈從文。
要廓清上述疑問,我們有必要梳理沈從文思想發(fā)展的流變歷程。應該說,沈從文并沒有耽溺于“造夢”的幻境中,兩次返鄉(xiāng)的經(jīng)歷告訴他,湘西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湘西過去美好的人事正在蛻變,這也喚醒了長于做夢的沈從文。他意識到鄉(xiāng)土中國并不是一個獨立王國,“與生活不相黏附的詩”53其實是不存在的。更有甚者,隨著現(xiàn)代文明和戰(zhàn)爭的一步步逼近,鄉(xiāng)土中國早已失去了過去的光彩。正是基于鄉(xiāng)土中國的這種變化,沈從文才將視角轉(zhuǎn)向了對于這個民族命運的思考中來,從“新”與“舊”的框架中構思文學作品。如果說沈從文前期傳奇性鄉(xiāng)土書寫遠離歷史經(jīng)驗的滲入,擱置鄉(xiāng)土中國向何處去的現(xiàn)代議題,那么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讓他對文學有了全新的認知,他認為:“好的文學作品照例應當具有教育第一流政治家的能力”54,“文學可以修正這個社會制度的錯誤,糾正這個民族若干人的生活觀念的錯誤”55。這種強調(diào)文學對政治的參與意識與社會功用并非一日生成的,事實上,《邊城》已經(jīng)顯露出作家的這種認知和體驗,到了《長河》《蕓廬紀事》那里,他更是“從深處認識”56的情感來寫戰(zhàn)事,將鄉(xiāng)土的人事賦予了更加復雜的時代語境的內(nèi)涵,這種“現(xiàn)實人事”的滲入無疑為作家的民族國家想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情境與現(xiàn)場。
沈從文對民族命運的思考是積極的,對社會時局的判斷也是十分敏銳的。在他看來,中國一切現(xiàn)存的壞處,比如“帝國主義與鴉片煙,極左傾的殘殺與極右傾的獨裁,農(nóng)村破產(chǎn)與土匪割據(jù)”,雖可以由歷史去負責,但民族未來的存亡,卻“必需由我們活到這地面上的人來負責”,可是“如今老年人好像已不能為后人思索,年輕人又還不會來為自己思索,有知識有理性的中堅分子,則大多數(shù)在不敢思索情形中鬼混下去,這樣一個國家,縱想在地球上存在,還配在地球上存在下去嗎?”57對于民族國家的思考,沈從文將國家與青年有效勾連,并充滿希望地認為,國家、民族的未來掌握在青年人的手中,“青年人只要肯作事,作事時又能吃苦,勤勞,負責,永不灰心,國家和個人,都有個好前途可望”。他開始相信,“中國青年是能夠重造中國的”58。沈從文把民族危機解救與中國未來發(fā)展的希望寄托在年輕知識分子身上:“希望于明天,還是青年的真正覺醒。我們實需要一個更新的新青年運動,來扭轉(zhuǎn)危機,收拾殘破?!?span >59這與“五四”時代精神是非常契合的,并非一些批評家所認為的沈從文是一位無視時代社會發(fā)展的書齋作家。事實上,在沈從文的內(nèi)心深處,“五四”引領了包括他自己在內(nèi)的知識分子的文學創(chuàng)作,他指出:“‘五四’二字實象征一種年青人求國家重造的熱烈愿望,和表現(xiàn)這愿望的坦白行為?!?span >60以“五四”精神為代表的現(xiàn)代精神“二十年來的發(fā)展,不特影響了年輕人的生活觀念,且成為社會變遷的主要動力”61。沈從文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湘西這一地域中的人事為對象,其目的是將湘西與中國統(tǒng)攝起來,從一個點向一個面的滲透。那么,湘西能代表中國嗎?當然不能,但沈從文沒有停留在地方主義的狹小世界里,而是將其擴展于現(xiàn)代中國的文化語境中。這正如他所說:
雖然這只是湘西一隅的事情,說不定它正和西南好些地方差不多。雖然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戰(zhàn)爭一來都給淹沒了,可是和這些類似的問題,也許會在別一地方發(fā)生。或者戰(zhàn)爭已完全凈化了中國,然而把這點近于歷史陳跡的社會風景,用文字好好的保留下來,與“當前”嶄新的局面對照,似乎也很可以幫助我們對社會多有一點新的認識,即在戰(zhàn)爭中一個地方的進步的過程,必然也包含若干人情的沖突與人和人的關系的重造。62
他深諳“必須把湘西當成中國的湘西,才不至于出問題”63。也正是基于此,他筆下的湘西世界才是具有中國民族意蘊的鄉(xiāng)土中國。可以這樣說,有感于民族國家身份的焦慮,沈從文從熟諳或想象的“湘西世界”里追索適應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形象質(zhì)素,并與時代精神保持著默契關系,從而開啟了其想象現(xiàn)代中國的話語實踐。
在眾多的批評體系中,沈從文獨特的“鄉(xiāng)下人”定位及生命形態(tài)的書寫,讓很多批評者長時間駐足于其宛若“桃花源”式的鄉(xiāng)土中國的精神圖示之中,批評家從沈從文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抽繹出諸如“生命”“自然”“神性”等抽象概念,完成了對于沈從文形象的頗具概括性的確認。1934年蘇雪林寫的《沈從文論》,對沈從文的作品進行了分類比較,并嘗試確立他在文壇上的獨特地位。她說:“沈氏作品的藝術好處,第一能夠創(chuàng)造一種特殊的風格。在魯迅、茅盾、葉紹鈞等系統(tǒng)之外另成一派。”64劉西渭是在沈從文的鼓勵下走上文學評論這條道路的,對沈從文的作品有過深入研究,他認為沈從文是一個走向自覺藝術的小說家,他的小說“是叫我們感覺、想、回味”,“他的小說具有一種特殊的空氣,現(xiàn)今中國任何作家所缺乏的一種舒適的呼吸”。65這種作家形象的塑造有著重要的理性判斷性,因為這是沈從文文學創(chuàng)作非常鮮明的精神氣度,立足于此,能深入論析作家的創(chuàng)作個性和價值歸屬。當然,也容易因這種顯在的“簡單”而漠視歷史的多元性及知識分子本身的復雜性,進而用一種“本質(zhì)主義”的態(tài)度替代了一個作家形象的豐富內(nèi)涵。顯然,沈從文深諳此道,他坦言:“在技術上,我為我作品,似有說明必要的,是我自己先就覺得我走的路到近來越發(fā)與別人相遠。與別人不同,這成敗是不可知的,因為最好的批評家是時間?!?span >66可以說,簡單地附和時評效應、氣候背景,對變動的“沈從文形象”缺乏整體觀照均是不公允的。要真正地“回到沈從文那里去”,我們有必要梳理其被誤讀的方方面面,以文本為中心,洞悉沈從文文學創(chuàng)作與20世紀中國的文化生態(tài)之間的深微關系,尤其是以作家想象民族國家的話語實踐為內(nèi)核,呈示現(xiàn)代知識分子參與中國主體性建構的精神立場及文學實踐。
在很長的時間里,學界對于一種思想資源的認定是通過它對于中國現(xiàn)代思想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偉大意義而確立的。這樣一來,宣揚“對政治無信仰”67的沈從文就很難進入主流文學研究者或文學史家的視野。對此,沈從文將自己的遭遇戲稱為“我似乎失了蹤”68。王瑤的《中國新文學史稿》以大約700余字的篇幅來介紹沈從文,認為其創(chuàng)作“以趣味為中心的日?,嵤?,并未深刻寫出形象”,而且還指出其存在著“空虛浮泛”的傾向。69這種描繪當然有特定歷史語境的影響,對沈從文的評價當然無法客觀和公允,在這種標準的影響下沈從文的文學價值發(fā)掘受到了很大的壓制,制約著沈從文思想價值理性重估。只要研究者是從中國政治史或革命史的價值體系中抽繹出符合政治意義的一綹來看取沈從文,是在其多元復雜的思想體系中離析出一個既定的框架,就容易將沈從文的文學史價值遮蔽。這其實是不公平的。與此同時,一些研究者站在鄉(xiāng)土想象的立場上,充分肯定其反現(xiàn)代性的現(xiàn)代性想象鄉(xiāng)土的方式,將其與魯迅并舉為20世紀中國鄉(xiāng)土書寫的兩大鼻祖。針對沈從文不依附政治體制的自由主義寫作的原則,司馬長風贊許沈從文是“中國第一個職業(yè)作家”70。由此一來,沈從文形象被鑄就為兩種殊異的形象。然而,也正是這種并非定于一尊的闡釋豐富了沈從文形象的內(nèi)涵。事實上,沈從文的豐富性是由這些不同聲音混雜而生成的,恰恰彰顯了沈從文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闡釋沈從文的過程中,無論是拔高還是貶抑都應將其置于歷史語境中辨析和考量。透過對在復雜文化語境中生成的沈從文形象的認知,能科學審視不同語境中接受者對沈從文形象的選擇、闡釋和評判的異同,并發(fā)掘其背后潛藏的話語沖突與互動。
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中,無論是歷史的文化積淀還是理性的批評精神,沈從文的文學實踐包孕了浪漫主義、自由主義等文化基因,其開創(chuàng)的田園牧歌式的鄉(xiāng)土抒情小說體式為很多人所仿效,進而成為中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中無可爭議的重要精神資源,并輻射至其他領域之中。以“鄉(xiāng)下人”自居的沈從文對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非常自信,他毫不自謙地說道:“說句公平話,我實在是比某些時下所謂作家高一籌的。我的工作行將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會比這些人的作品更傳得久,播得遠。我沒有方法拒絕?!?span >71然而,盡管沈從文有把握創(chuàng)作的自信,但他也對自己路子的遭遇有著清醒的認知,這種尷尬的矛盾狀態(tài)折射了中國新文學發(fā)展內(nèi)在的復雜性,其復雜的精神實體所包孕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使沈從文成為學界無法繞開卻令人困惑的話題。這其中,既有肯定的聲音,也有批判的聲音。在1933年2月與美國作家斯諾的談話中,魯迅這樣說:“自從新文學運動以來,茅盾、丁玲女士、張?zhí)煲?、郁達夫、沈從文和田軍是所出現(xiàn)的最好的作家。”72左翼批評家對沈從文的認定對學界的沈從文研究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如郭沫若將沈從文視為“桃紅色”的作家,不僅寫性,還與時代為敵。73胡風將名家意見匯總,作一總檢討,檢討提出了當時文藝界的四種不良傾向,其中第一種傾向是“產(chǎn)生了一種自命清高,但不甘寂寞的人。脫離現(xiàn)實在清高的地位上說風涼話,這種人的代表是沈從文”74。除此之外,還有諸如“地主階級的弄臣”75 “空虛的作家”76等之類的判語。沈從文后來也曾這樣說:“我從二十年代寫了點文章開始,就是個被罵對象。逐漸升級,由‘多產(chǎn)作家’到‘無思想’ ‘無靈魂’作家?!?span >77站在抗戰(zhàn)語境中去考察這種批評是符合道理的,但是沈從文的文本是否真的完全與時代絕緣確是可以商榷的。事實上,沈從文盡管迷戀自己的精神原鄉(xiāng),但是這種遠離了世俗塵囂的鄉(xiāng)土背后依然有動態(tài)社會歷史潛存的影子。文學史家對沈從文的看法也多是從政治價值的角度來評價沈從文,因而使其文學史地位被窄化:“總是有意無意地回避尖銳的社會矛盾,即或接觸到了,也加以沖淡調(diào)和。作家對于生活和筆下的人物采取旁觀的、獵奇的態(tài)度;對于黑暗腐朽的社會,缺少憤怒,從而影響了作品的思想藝術力量?!?span >78新時期以后,學界對沈從文的評價出現(xiàn)了新的路向,朱光潛的《從沈從文的人格看他的藝術風格》充分肯定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他從沈從文的民族身份入手,闡釋了“少數(shù)民族在心坎里的那一股深憂隱痛”對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79。毋庸置疑的是,沈從文的“被發(fā)現(xiàn)”得益于海外漢學家(如夏志清、聶華苓、金介甫、王德威等)的發(fā)掘,經(jīng)過他們的努力,沈從文這個曾經(jīng)被塵封的存在才重新進入研究者的視野之中。甚至在金介甫看來,“不管是在卓越的藝術才華上,還是在把握二十世紀中國社會本質(zhì)的能力上,沈從文都接近了魯迅的水準”80。
應該說,沈從文創(chuàng)作心理所包蘊的“自然”和“人事”因素是無法完全融合的,這也生成了其復雜乃至矛盾的文學思想。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與“五四”新文學有著契合的內(nèi)在關系,但他也警惕自己的文學作品會成為某一種話語的注腳,可以說作家對于文學自主性的認知是深刻的。在《答凌宇問》中,沈從文多次以否定的語氣回復了凌宇的諸多提問。在問及其歌頌下層人民的雄強、獷悍等品質(zhì)與當時改造國民性思想有無相通時,他認為“毫無什么共通處”。他還申明“我最擔心的是批評家從我的習作里找尋‘人生觀’或‘世界觀’”81。為什么沈從文會這么決絕地下此論斷呢?究其因,他認為自己的習作沒有附加批評家所期待的“高深寓意”,從小說“講故事”的原理來看,這也是無可厚非的??v觀沈從文的小說創(chuàng)作,他并沒有無視故事之外的社會人生,這實際上也反映了他無法平衡“自然”與“人事”的關系。因而,對沈從文小說的評價以及對沈從文形象的理解不能離棄現(xiàn)代中國動態(tài)的文化語境。質(zhì)言之,文化語境與沈從文形象是相互建構的動態(tài)關系:文化語境塑造沈從文形象,沈從文形象反作用于文化語境。這種動態(tài)關系決定了沈從文形象既有穩(wěn)定性又有變動性的特點:穩(wěn)定的沈從文形象是具有普適性、常態(tài)的“源形象”,它融聚了20世紀中國復雜的歷史質(zhì)素,勾連于中國新文學發(fā)生、發(fā)展及轉(zhuǎn)型的過程之中;而變動的沈從文形象則是經(jīng)由選擇、過濾和延傳而成的“新形象”,它擴展了“源形象”的輻射面,其豐富內(nèi)涵在波瀾壯闊的歷史情境中得以充分呈現(xiàn)。20世紀中國文化的演進呈現(xiàn)出多元復雜的特點,文化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轉(zhuǎn)型,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變革,在空前的社會大變動中轉(zhuǎn)化。這正如沈從文所言:“世界在動中,一切存在都在動中,人的機心和由于長期隔離生分,相爭相左得失愛憎積累,在長長時間中,不同情感愿望中,繼續(xù)生長存在的,彼此儼若無關又密切聯(lián)系,相激相宕形成的不同趨勢,是和風甘雨有助于這個莊稼的成長,還是迅雷烈風只作成摧殘和萎悴?沒有人可以前知。我常說人之可憫也即在此。人實在太脆弱渺小。”82“自然”與“人事”的動態(tài)激蕩對沈從文形象的生成、傳播、嬗變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梢赃@樣認為,沈從文形象的建構和消解過程匯集了不同文化力量或不同政治觀點的意志較量,關于沈從文形象的討論或論爭,常是中國思想文化乃至社會變革的先聲,預示和折射了社會思想動態(tài)和現(xiàn)實政治的走向。
沈從文形象是由“自塑”和“他塑”合力生成的公共形象。一方面,沈從文的文學實踐確立了沈從文形象的內(nèi)在基質(zhì)和品格,在沈從文形象下匯集了幾乎大部分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傳統(tǒng),成為考察20世紀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進程無法繞開的精神資源。另一方面,政治權威的政治闡釋、文化精英的思想闡釋以及學院知識群體的文化闡釋外在地豐富和擴充了沈從文形象的內(nèi)涵。應該說,沈從文形象是20世紀中國復雜文化語境中被召喚、被建構的文化符碼,其生成的邏輯基點是文化認同危機與現(xiàn)代“形象范式”的找尋。在《狂論知識分子》一文中,沈從文對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況表示出了憂思,他所痛批的既非激進的左翼知識分子,也非極端的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倒恰恰是他所從屬的學院知識分子,“許多人表現(xiàn)到生活上與反映到文字上的都好像化然別無希望與幻想,只是在承認事實的現(xiàn)狀下, 等待一件事情,即‘勝利和平’。好像天下亂就用不著文人。必待天下太平,可以回老家那時一切照常,再來好好努力做人做事也不遲!”83在這里,沈從文是非常反感那些消極守常的知識分子的做派的,這也反映了他并非消極避世的精神氣質(zhì)。同時,他也批判了甘于中庸之道的學院知識分子,認為他們“近于一種不負責任,唯諾取容,軟弱無能者”84。于是,我們?nèi)菀装l(fā)掘沈從文拷問包括自己在內(nèi)的知識分子的文學實踐,正如小說《薄寒》中所書寫的知識分子那樣:“面前男子一群,微溫,多禮貌,整潔,這些東西全是與熱情離遠的東西。”沈從文批判道:“智識把這些人變成如此可憐,如此虛偽?!?span >85其《八駿圖》更有批判當時知識分子假紳士的立場,文中知識分子“偽士”的丑態(tài)被沈從文鞭辟入里的敘事深刻地揭示出來了。在《白話文問題》一文中,沈從文對于創(chuàng)作偉大作品的作家提出了這樣的要求:“由人類求生的莊嚴景象出發(fā),因所見甚廣,所知甚多,對人生具有深厚同情與悲憫,對個人生命與工作又看得異常莊嚴,來用宏愿與堅信,完成這種艱難工作,活一世,寫一世,到應當死去時,倒下完事。工作的報酬,就是那工作本身;工作的意義,就是他如歷史上一切偉大作者同樣,用文字故事來給人生作一種說明,說明中表現(xiàn)人類向崇高光明的向往,以及在努力中必然遭遇的挫折。雖荊棘載途,橫梗在生活中是庸眾極端的愚蠢、迷信、小氣、虛偽、懶散、自私……他卻憑韌性與犧牲,慢慢接近那個幻想。到接近幻想時,他諒已精盡力竭,快要完了。他本身一生實應當如一篇宏大莊嚴然而同時又極精美的詩歌?!?span >86這無疑是沈從文自身的寫照,他的創(chuàng)作緊接鄉(xiāng)土中國的地氣,從民族文化的沃土中搜尋講述“鄉(xiāng)土中國”的故事。對于自我的評價,沈從文曾借他人之口毫不諱言地道出了自身的矛盾:“正如一個共同相處二十年的熟人的批評:‘性格中實綜合堅強與脆弱,驕傲和謙虛,大懷和小氣,成熟和天真而為一。情感深厚而理智拙劣,對實際權勢淡泊,卻富有知識上學習的虛榮心。理解人事相當深細,可極端缺少自知。想象十分放縱,舉措取予又過于拘泥?!@種批評不一定完全對,但至少是一個熟悉我的人的一種客觀的印象。”87在與友人的通信中,他的表述如出一轍:“人到三十雖是由身體成熟向人生事業(yè)開始邁步的日子,但我總覺得我所受的教育——一段長長的稀奇古怪的生活——把我教訓得沒有天才的‘聰明’,卻有天才的‘古怪’,把我性格養(yǎng)成雖不‘偉大’卻是十分‘孤獨’。善變而多感,易興奮也易于遺忘,使我做事,使我吃飯,都差不多永遠像是為一種感情做去,有女人的同情,女人的依賴心,(所謂婦人之仁吧?)卻又有頂桀驁的男子氣,與頂不通達的冬烘氣。在做文章時,我好像明白許多事情,能說許多道理,可是從事實上看,譬如戀愛,我就趕不過一個平常中學生。”88在同期創(chuàng)作的《從文自傳》中,沈從文也表露了自己性格的上述特質(zhì)。
同時,沈從文還對作家自身的修養(yǎng)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一個天才的通信》中,他以一個作家的身份與讀者進行對話,彰明了一個知識分子該有的精神品格,“我是還應當把命運扔給我的一切,緊緊拿在手上,過著未來許多日子的。我還應當看許多世界上的事情。我還應當把流血和類乎流血的事苦惱到家中幾個人,同時也望到家中人的病廢情形度一些歲月”89。顯然,這與很多人心目中遠離社會與人生的沈從文形象是有差異的,相反,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沈從文并未放棄對于這個國家、國民及人生的文學參與。尤其是在飽經(jīng)風雨的中國情境中,人們對知識分子形象的文化認同容易轉(zhuǎn)變?yōu)槊褡逭J同或政治認同,而民族認同與政治認同又容易與文化認同保持著默契關系,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主流批評家對于沈從文形象的認定。沈從文形象是透過“沈從文本體”折射出的“沈從文映象”,構成了多維的“沈從文闡釋”世界。“沈從文本體”蘊含了豐富的資源,為多樣化的沈從文形象生成奠定了基礎,其生成途徑主要有三:一是文學作品圖示,二是文學史編寫建構,三是學術研究解讀。這些途徑經(jīng)由“知識化”傳播,對沈從文形象的“整合”與“打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不同文化語境的燭照則使“沈從文本體”被構織成為文化場域中有機構成要素,呈現(xiàn)出具有歷史、文化、審美特性的沈從文形象。
毋庸置疑,沈從文形象是在傳播與接受中逐漸確立的,在汪曾祺、蕭乾、王西彥等傳人的正向傳承中,沈從文形象在延續(xù)和更新中獲致新的風貌;同時,在郭沫若、邵荃麟等人的聲討與批判中,沈從文形象在背叛和消解中得以補充和豐富。但無論是前者的“學沈從文”,還是后者的“批沈從文”,都極大地強化了沈從文形象作為公共知識分子原型意義這一基本面的存在。除了上述兩種力量的推動之外,沈從文公共形象的傳播主要通過出版媒介、讀者消費機制、沈從文紀念活動、中小學教科書編撰等渠道的運作完成的。這種運作過程背后隱藏的復雜的話語較量,規(guī)約著沈從文形象傳播的走向與進程。在沈從文形象的闡釋過程中,現(xiàn)實與歷史的對話、傳播的推力和接受的過濾相互作用,促使其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被發(fā)掘、認識和重構,并參與價值重建,制約著特定歷史情境中的文化想象與文學實踐。當然,這種對沈從文形象的價值建構既有對沈從文傳統(tǒng)的延傳與深化,也有話語權力支配下的誤讀與利用,應予以理性的區(qū)別、辯證與融合。
1 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47頁。
2 沈從文:《關于西南漆器及其他》,《沈從文全集》(第27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頁。
3 凌宇:《從邊城走向世界》,岳麓書社2006年版,第366頁。
4 徐放鳴:《國家形象研究視域中的“形象詩學》,《江海學刊》2013年第4期。
5 ﹝美﹞ W. J. T. 米切爾:《風景與權力》,萬信瓊、楊麗譯,譯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1頁。
6 張箭飛:《風景感知和視角——論沈從文的湘西風景》,《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
7 王德威:《寫實主義小說的虛構:茅盾,老舍,沈從文》,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71 頁。
8 王曉明:《“鄉(xiāng)下人”文體與“土紳士”的思想——論沈從文的小說文本》,劉洪濤編:《沈從文研究資料》(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584頁。
9 沈從文:《常德》,《沈從文全集》第13 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 年版,第330頁。
10 沈從文:《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沈從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251 頁。
11 沈從文:《一個轉(zhuǎn)機》,《沈從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 年版,第365 頁。
12 ﹝美﹞ 金介甫:《沈從文傳》,符家欽譯,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 年版,第73 頁。
13 沈從文:《由冰心到廢名》,《沈從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 年版,第272頁。
14 沈從文:《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沈從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頁。
15 沈從文:《辰州》,《沈從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頁。
16 ﹝英﹞西蒙·沙瑪:《風景與記憶》,胡淑陳等譯,譯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67頁。
17 沈從文:《從文自傳》,《沈從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64頁。
18 沈從文:《從現(xiàn)實學習》,《沈從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74頁。
19 ﹝美﹞金介甫:《沈從文傳》,符家欽譯,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60頁。
20 沈從文:《女難》,《沈從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21頁。
21 沈從文:《保靖》,《沈從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39頁。
22 沈從文:《女難》,《沈從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22頁。
23 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10頁。
24 沈從文:《不死日記·獻辭》,《沈從文全集》(第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99頁。
25 沈從文:《不死日記》,《沈從文全集》(第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418頁。
26 沈從文:《郁達夫張資平及其影響》,《沈從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頁。
27 ﹝美﹞金介甫:《沈從文傳》,符家欽譯,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 年版,第88 頁。
28 沈從文:《德譯〈從文短篇小說集〉序》,《沈從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408頁。
29 沈從文:《流光》,《沈從文全集》(第11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頁。
30 沈從文:《生之記錄》,《沈從文全集》(第1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155頁。
31 沈從文:《流光》,《沈從文全集》(第11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頁。
32 沈從文:《生之記錄》,《沈從文全集》(第1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155頁。
33 沈從文:《從現(xiàn)實學習》,《沈從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74頁。
34 沈從文:《Láomei, zuohen!》,《沈從文全集》(第11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頁。
35 沈從文:《致王際真》,《沈從文全集》(第18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頁。
36 沈從文:《常德》,《沈從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29頁。
37 沈從文:《懷化鎮(zhèn)》,《沈從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頁。
38 沈從文:《常德》,《沈從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29頁。
39 沈從文:《我的家庭》,《沈從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248—249頁。
40 沈從文:《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沈從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260頁。
41 沈從文:《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沈從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251頁。
42 沈從文:《雪》,《沈從文全集》(第2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頁。
43 沈從文:《船上岸上》,《沈從文全集》(第2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7頁。
44 汪曾祺:《與友人談沈從文》,汪曾祺著,李輝主編:《我的老師沈從文》,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第120頁。
45 沈從文:《從文自傳·附記》,《沈從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66頁。
46 張新穎:《沈從文精讀》,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頁。
47 王德威:《寫實主義小說的虛構:茅盾,老舍,沈從文》,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71頁。
48 凌宇:《從邊城走向世界》,岳麓書社2006年版,第344頁。
49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5年版,第1頁。
50 馮友蘭:《貞元六書·城鄉(xiāng)辨》(上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48頁。
51 沈從文:《〈看虹摘星錄〉后記》,《沈從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44頁。
52 沈從文:《遙夜》,《沈從文全集》(第11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頁。
53 沈從文:《水云》,《沈從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頁。
54 沈從文:《給一個軍人》,《沈從文全集》(第17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28頁。
55 沈從文:《元旦日致〈文藝〉讀者》,《沈從文全集》(第 17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頁。
56 沈從文:《水云》,《沈從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頁。
57 沈從文:《元旦日致〈文藝〉讀者》,《沈從文全集》(第 17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 頁。
58 沈從文:《怎樣從抗戰(zhàn)中訓練自己——給沅州一個失學的青年》,《沈從文全集》(第14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頁。
59 沈從文:《“中國往何處去”》,《沈從文全集》(第14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24頁。
60 沈從文:《五四》,《沈從文全集》(第14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268頁。
61 沈從文:《“五四”二十一年》,《沈從文全集》(第14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33頁。
62 沈從文:《〈長河〉題記》,《沈從文全集》(第10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7頁。
63 沈從文:《〈沈從文散文選〉題記》,《沈從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85頁。
64 蘇雪林:《沈從文論》,《文學》1934年第3卷第3期。
65 劉西渭:《〈邊城〉和〈八駿圖〉》,《文學季刊》1935年第2卷第3期。
66 沈從文:《〈一個母親〉序》,《沈從文全集》(第7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頁。
67 沈從文:《水云》,《沈從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頁。
68 沈從文:《復蘇同志》,《沈從文全集》(第25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82頁。
69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上冊),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3年版,第274頁。
70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上卷),香港昭明出版社1975年版,第160頁。
71 沈從文:《橫石和九溪》,《沈從文全集》(第11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182頁。
72 魯迅:《七論“文人相輕”——兩傷》,《魯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18頁。
73 郭沫若:《斥反動文藝》,《大眾文藝叢刊》1948年第2輯。
74 胡風:《作家團年》,《文匯報》1946年12月30日。
75 馮乃超:《略評沈從文的熊公館》,《大眾文藝叢刊》1948年第1 輯。
76 侍桁:《一個空虛的作家——評沈從文先生及其作品》,《文學生活》1931 年第1 卷第1期。
77 沈從文:《復周健強》,《沈從文全集》(第26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32頁。
78 王瑤:《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第2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280頁。
79 朱光潛:《從沈從文的人格看他的藝術風格》,《花城》1980年第5期。
80 ﹝美﹞金介甫:《沈從文筆下的中國社會與文化》,虞建華、邵華強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頁。
81 沈從文:《答凌宇問》,《沈從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522頁。
82 沈從文:《致張兆和》,《沈從文全集》(第19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頁。
83 沈從文:《狂論知識分子》,原載《生活導報》第18期,1943年3月27日?!渡驈奈娜肺词珍?。
84 沈從文:《中庸之道》,原載《生活導報》第41期,1943年9月19日?!渡驈奈娜肺词珍?。
85 沈從文:《薄寒》,《沈從文全集》(第8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29頁。
86 沈從文:《白話文問題》,《沈從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62—63頁。
87 沈從文:《解放一年——學習一年》,《沈從文全集》(第27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1頁。
88 沈從文:《致王際真——住在上海不動了》,《沈從文全集》(第18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128頁。
89 沈從文:《一個天才的通信》,《沈從文全集》(第4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