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化的根本觀念(下)
一 文化的層累
最先把文化的層累來分類的人要算琉克理細阿Lucretius(96—55B.C.)。他把文化的層累分為三個階級:一為石器時期,二為銅器時期,三為鐵器時期。后人對于這種分類多不注意,一直到一八三四年,丹麥哥本哈根(Copenhagen)博物院的創(chuàng)辦人湯姆臣(Thomsen)始再采用。此后人類學者像拉布克(Lubbock)在他所著的《史前時代》(Pre-historic Times,as Illustrated by Ancient Remains,and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Modern Sayages 1865 pp2-47th Ed,1913)分為四個時期:
(一)為古石器時代(Palaeolithic Period)。在這時代內(nèi),人類差不多同古象、穴熊及他種已絕滅的動物一樣。
(二)為新石器時代(Stone age or Neolithic)。人類于這時期內(nèi)用石為器具。
(三)為銅器時代(Bronze age)。
(四)為鐵器時代(Ironage)。
近代學者對于這種分類大體采納,惟較為詳細,比方:石器時代又分為下面三個時期:
(1)石器時代的起源(Eolithic age)。
(2)舊石器時代(Paleolithic age)。
(3)新石器時代(Neolithic age)。
同樣每種分類之下,又可分為若干時代。比方:舊石器時代分為低級、中級及高級舊石器時代。
上面的分類大概注重于物質(zhì)及器具方面,此外以思想為立腳點而分類者,最顯著的要算法國的孔德(Comte)??椎略谒摹秾嵶C哲學》里把人類一切的智識思想分為三個階級:
(一)神學時代。
(二)形而上學時代。
(三)實證時代或科學時代。
在神學時代里,又分為多神及一神時代。據(jù)孔德的意見,所有人類的智識的進步都要經(jīng)過這三個時代。人類文化的高低,也可從此而判決。人類在最初的時代,以為一切現(xiàn)象都有神為之主宰,逐漸乃認識所謂自然法則等。最后乃用科學方法去解釋一切現(xiàn)象。若把歐洲的文化史來做比例,則中世紀屬于第一時代,十七八世紀屬于第二時代,十九世紀逐漸趨到第三時代。
一八九六年,德國飛爾康特氏(Vierkandt)在他所著的《自然人民及文化人民》(Natür V?lker und Kultur V?lker)分人類為二種:一為自然人類,一為文化人類。他的分類的立腳點,也是注重思想方面。所謂自然的人類,就是以一切的風俗習慣的發(fā)展及存在是合乎自然的因果。他們以為一切的遺傳及信仰、情緒、動作都是自然而然的。這種自然的人類,照飛爾康特的意見,不但在文化較低的社會可以找出來,就是文化較為進步的社會里,也非沒有的。比方:一個人在某種文化較高的社會里,他對于一切的動作制度、言語、衣服,都隨著時勢所趨,而不問及其所以然,這個人也可以叫做自然的人。由此類推,設使某一個人因為了他的父母是回教徒,他也入了回教,因為了父母是入了什么黨,他也入了什么黨,這種人也可以叫做自然的人。
文化的人類卻不是這樣。他們對于社會一切都取研究疑問選擇的態(tài)度。他們決不會去做盲從的東西,他們也許跟從一般人的行為及動作,然他們所以跟從的原因,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經(jīng)過不少的思量。質(zhì)言之,他們對于一切都用智力和理性去批評和判斷。因此自然人和文化人的異點,不外是在于一者對于事物不問其所以然,一者注重理性和批評。
此外,又像斯泰恩密斯(Steinmetz)(看L'Année Sociologique,1898—1899,p71)對于飛爾康特氏的分類大致贊同。惟前者卻嫌后者的分類太過籠統(tǒng)。他因略為更改而分為四個時期:
(一)原始人類完全依賴感官。他們對于不能知的東西,完全沒有觀念。他們差不多可以叫做感覺的人類(Sensationalists)。他們的思想的方法,比之人猿是沒有差別的。這是人類文化的第一個階級。
(二)第二個階級為神學時期。人類在這時期內(nèi),以為一切都有神來主使,用不著人類的強求,用不著他們的努力。
(三)第三個階級是系統(tǒng)時期。照斯泰恩密斯的意見,這時期包括神話及宗教的創(chuàng)造者、形而上學者等。
(四)第四個階級為批評時期。這時期和飛爾康特的文化的人類大致相同。
從經(jīng)濟的立腳點來分類文化層累,有李士特(Liszt)、包斯(Bos)、春乃白(Sch?ueberg)及伊利(Ely)諸家。李士特分文化的層累為五個時期:
(一)為游獵時期。
(二)為牧畜時期。
(三)為農(nóng)業(yè)時期。
(四)為農(nóng)業(yè)兼制造時期。
(五)為農(nóng)業(yè)兼制造與貿(mào)易時期。(參看Liszt,Das nationale System,Gesch.Schr,Bd iii pl4)。
伊利氏也分為五個時期,但稍異于李士特的分類。
(一)為直接應用天然物產(chǎn)時期。
(二)為牧畜時期。
(三)為農(nóng)業(yè)時期。
(四)為手工藝時期。
(五)為工業(yè)時期(看Ely,Oulines of Economics. 4th Ed.1923 Chap.3)。
包斯氏卻注重于工業(yè)方面,然大致與前二者沒有大分別。他的文化層累的分類有四個時期:
(一)為采集的工業(yè),動植物及礦產(chǎn)的采集及游獵捕魚均屬此時期。
(二)為生產(chǎn)的工業(yè),像農(nóng)業(yè)牧畜。
(三)為變形式的工業(yè),像手工制造。
(四)為運輸?shù)墓I(yè),商業(yè)屬于這類。
春乃白氏分為六個階級:
(一)為游獵。
(二)為捕魚。
(三)為畜牧及游牧。
(四)為安居或純粹農(nóng)業(yè)。
(五)為手工或貿(mào)易。
(六)為制造。
最近韓瑾斯氏(Hankins)在他所著的《社會研究序論》里(看頁二一一)分文化層累為三個階級:
(一)為直接應用天然所供給的物產(chǎn)。人類在這階級里是沒有目的的努力,以增加其生產(chǎn)的來源。
(二)為有意識的培養(yǎng)。種植畜牧屬于這階級。
(三)為有目的的利用。
這就是人類有目的的去做有組織的研究,以使能預知其將來所得的結果。
比上面的分類為詳細,而其立腳點不但從文化的一方面的,要算摩爾根(Morgan)氏的分類。摩爾根氏于一八七七年刊行他的《原始社會》(Ancient Society, or Researches in the Lines of Human Progress from Savagery through Barbarism to Civilization)。摩爾根在他這本書的第一章里將文化的層累分為三級:第一級為未開化時期(Savagery)。第二級為半開化時期(Barbarism)。第三級為文明時期(Civilization)。又將第一級和第二級再分為低級、中級及高級三種,并說明每級的特點。到了一八九八年,色什蘭氏(Sutherland)著《道德本能的起源及生長》(The Origin and Growth of the Moral Instinct)遂采納摩爾根的分類并加以更改。色什蘭分為四個階級:第一、二級和摩爾根大致一樣。第三級也為文明的時期,不過這時期又分為三級:就是低級、中級及高級的文明時期,第四級是叫做(Cultured Stage)(文化時期)。(Ellwood)也采納色什蘭的分類,惟對于第四時期卻有點不同(看Ellwood,Cultural Evolution Chap.Ⅱ,特別頁三十注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