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竹塢無塵水檻清,
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
留得枯荷聽雨聲。
題解
崔雍和崔袞,是崔戎的兩個兒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大和七年(834),二十一歲的李商隱應(yīng)試不中,投奔做華州刺史的表叔崔戎。崔戎不僅待他極好,還送他去南山讀書。第二年,李商隱再次落榜,又回到了表叔家。當(dāng)時崔戎調(diào)任兗州觀察使,沒想剛到兗州一個多月就病故了。崔戎對李商隱不僅有親戚之情,還有知遇之恩。李商隱和崔戎的兩個兒子崔雍和崔袞也是情深義重。這首詩大概作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35)崔戎死后不久,詩人離開崔家,旅宿在駱姓人家的園亭里,寂寥中懷念起兩位朋友,寫下了這首很有情韻的小詩。
《荷汀水閣圖》局部 清代·佚名
句解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塢”,是四面高中間低的山地,可引申指四周筑有圍障養(yǎng)花種草的地方?!八畽憽?,指臨水而建有欄桿的亭軒。詩人置身其間,只見駱氏亭翠竹環(huán)抱,纖塵不染,一池清水,靜澄照影。這樣遠(yuǎn)離塵囂、幽靜清寥的境界,往往使人性情自適,但對客游獨(dú)宿的詩人來說,觸動的是故舊之思。詩人眼下所在與崔氏兄弟所居的長安,路途遙遙,中間隔著萬千高城,但他的相思之情,不絕如縷,倏忽間越過萬水千山,飛向遠(yuǎn)方。相思本無形之物,而說“隔重城”,則道出迢迢千里、情意綿綿的思念形態(tài),極為形象?!案簟弊衷谶@里不只是表明“身隔”,而且曲折地顯示了“情通”。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時已深秋,天空一片陰霾,遲遲不肯散去。詩人于孤旅相思中,本就有些惆悵?,F(xiàn)在,陰沉迷蒙的天色,沉沉地壓在心頭,更讓他心緒黯淡。因為秋霜晚降,水面的荷花雖已零落,尚還有幾莖枯枝。天下起了雨,淅淅瀝瀝,打在枯荷之上。詩人于孤寂寥落中,靜夜獨(dú)聽。盡管秋雨蕭瑟,枯荷殘敗,給人以凄清衰颯之感,但錯落有致的聲韻,似乎讓詩人略慰情思,稍解寂寥。一個“留”字,有慶幸之意,蘊(yùn)含著淡淡的不期而遇的驚喜。一個“聽”字,見出詩人寄情其中的神形。
秋雨打殘荷,自有一種別樣的情趣,然而這反過來又烘托出旅夜的清寂,詩人的孤獨(dú)。詩人不僅描繪出富有詩情畫意的景象,而且巧妙地暗示出自己夜不成寐的雨夜情懷。紀(jì)昀評點(diǎn)說:“分明自己無聊,卻就枯荷雨聲渲出,極有余味。若說破雨夜不眠,轉(zhuǎn)盡于言下矣?!?/p>
《紅樓夢》里林黛玉說素來不喜歡李商隱的詩,卻獨(dú)獨(dú)欣賞這兩句,大概那種落寞凄清的景象特具情味和詩意吧。這兩句確實是雋永精致,情味悠長。那低沉深遠(yuǎn)的意境與羈旅漂泊的情懷,不免使人想到凄冷的人生風(fēng)雨。
評解
這首詩抒寫對朋友的思念,也寄寓了詩人自己的身世冷落之感。除了一個十分平常的中性詞“相思”之外,其他都是景物的描寫,沒有一個字是直接抒發(fā)詩人自己感受的,然而卻意在言外,無處不見詩人的情感。
“竹塢無塵水檻清”本來給人一種清幽靜寂之感,而“相思迢遞”帶來一種綿綿的情思,“相思”與“迢遞”的組合,音律上圓潤婉轉(zhuǎn)?!案糁爻恰比齻€字下得比較重,字里行間的失落之情又帶來了詩歌情緒上的變化。而到了“秋陰不散霜飛晚”,詩境轉(zhuǎn)向抑郁悲涼,夾雜著些許煩躁不寧的心緒。最后一句突然變得輕盈了許多。雖是枯荷,在夜雨聲中卻別有一番情趣。而夜雨的清音恰恰又襯托出夜的沉靜、駱氏亭的清幽。這樣一來,幾經(jīng)起伏,詩人的情緒又慢慢地回到了第一句的境界。“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短短的四句詩,情緒多變,氣韻生動,回環(huán)往復(fù),內(nèi)涵豐富。
“竹塢”與“枯荷”,一榮一枯;“水清”與“雨聲”,一靜一動;“隔重城”與“霜飛晚”,一遠(yuǎn)一近,景色的搭配也頗見匠心?!扒镪幉簧⑺w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是千古名句,于衰颯凄清之中發(fā)掘出一種別樣的優(yōu)美、一份濃厚的詩情,因而意韻豐厚,興味悠長。
《設(shè)色山水圖》局部 宋代·馬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