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焦慮的世界,焦慮的心
大約一年前的一段對話
我心慌意亂。
我焦躁地踱步轉(zhuǎn)圈,發(fā)狠要在網(wǎng)上和人一決雌雄。安德莉婭望著我,或者我覺得安德莉婭望著我。其實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因為我一直在盯著手機。
“馬特?馬特?”
“呃,什么?”
“你怎么了?”她問我,聲音中透著因婚姻而生的絕望。或者是因為和我的婚姻而生的絕望。
“沒什么?!?/p>
“你盯了一個多小時的手機,連頭都沒抬一下。你只是走來走去,偶爾還撞在家具上?!?/p>
我的心跳得飛快。胸口一陣發(fā)緊。是打回去還是走為上?我感覺自己被人步步逼近直至退無可退,雖然對方住在8000英里(1)以外,雖然對方和我此生無緣相見,但他就是有通天的本事,就是能把我的周末毀得連渣都不剩?!拔以诿Α!?/p>
“馬特,放下手機?!?/p>
“我只是——”
精神焦慮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許多讓你一時爽的解藥會把你打入地獄,永世不得翻身。但在你真正需要了解自我時,卻怎么也集中不了注意力。
“馬特!”
一小時后在車里,安德莉婭坐在副駕駛座上瞟了我一眼。我沒有盯著手機,但為了安全起見,我的手仍死死地捏著它,仿佛修女手不離念珠一般。
“馬特,你沒事吧?”
“沒事,問這干嗎?”
“你看起來魂不守舍的,好像以前……”
她把“以前得抑郁癥的時候”這幾個字生生咽了下去,但我明白她的意思。就算她不說,我也可以感覺到焦慮和抑郁情緒向我反撲過來。雖然它們沒有真正撲過來,但卻在步步逼近。記憶中那種生不如死的痛苦感覺又回來了,我?guī)缀蹩梢栽谲噧?nèi)令人窒息的空氣中觸摸到它。
“我沒事,”我撒謊道,“我沒事,真的沒事……”
整整一個星期,我都躺在沙發(fā)上,深陷于焦慮癥第11次發(fā)作的痛苦之中。
編輯生活
我惶惶不可終日。我沒法不這樣?;炭质墙箲]癥的全部內(nèi)容。
即將發(fā)作的感覺越來越近。我不知自己會發(fā)作到何種程度,這太可怕了。絕望似乎沒有上限。
我試圖分散注意力。然而,根據(jù)過去的經(jīng)驗,我知道酒精是碰不得的。因此,我開始做一些曾經(jīng)幫我爬出黑洞的功課,即那些我一度在日常生活中拋之腦后的功課。我開始注意飲食。我做瑜伽。我嘗試冥想。我躺在地板上,把手放在小腹上深深吸氣——吸氣,呼氣,吸氣,再呼氣——我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上氣不接下氣。
只是一切都困難重重,即便只是早上選擇穿什么衣服都讓我急得要哭。是的,我以前焦慮過,但這于事無補。你嗓子疼并不會因為以前疼過就痛感減半。
我嘗試閱讀,但無法集中精神。
我聽播客。
我追Netflix上面的新劇。
我瀏覽社交網(wǎng)站。
我努力好好工作,我認真回復所有郵件。
我每天一醒來就牢牢抓住手機,祈禱能找到帶我爬出黑洞的解藥。
但是——溫馨提示——這毫無作用。
我的心情開始一落千丈。許多“分心之物”只會讓我越來越分心。在讀T.S.艾略特的《四個四重奏》時,我“從一個分心之物被分心到另一個分心之物”(2)。
我盯著一封未回復的郵件,汗毛倒豎,渾身發(fā)冷,繼而一個字也回不了。然后,我去Twitter上廝混,那里有無數(shù)的數(shù)字化分心之物,我發(fā)現(xiàn)焦慮感越發(fā)強烈了。即使只是渾渾噩噩地翻看工作日程,就足以讓我產(chǎn)生傷口被撕裂的痛苦。
我改看新聞網(wǎng)絡——另一個分心之物,但注意力仍然無法集中。知道這世上有無數(shù)受苦受難的人并不能使我正確看待自己的痛苦。它只會令我沮喪無望。與此同時,我還會自嘆自憐,這世上這么多人的痛苦看得見、摸得著,我的雖然無影無形,卻讓我癱瘓如廢人,這才最要命!我的絕望感越發(fā)強烈。
所以,我決定做點兒什么。
我斷網(wǎng)離線。
我好幾天不看社交網(wǎng)絡,還給電子郵件設置了自動回復。我不看新聞,不看電視,不看任何音樂視頻。我甚至連雜志都避之唯恐不及(幾年前第一次發(fā)作時,雜志上燦爛明媚的圖片總是盤踞在我的腦海中,每次我嘗試入睡時它們便如鬼魅般瘋狂閃現(xiàn))。
我上床前故意把手機留在樓下。我強迫自己多出門。我的床頭柜一片狼藉,橫陳著電線、數(shù)碼產(chǎn)品和我并沒有真正看的書。我干脆把它們通通清理拿走。
在房間里,我盡量躺在黑暗中,諸位得了偏頭痛的時候可能也會這樣。自20多歲第一次嚴重抑郁乃至產(chǎn)生自殺念頭以來,我一直都很清楚,要想好起來就得學會編輯生活。
編輯意味著拿走。
正如極簡主義代言人佐佐木文雄所說的那樣,“擁有更少的東西才能真正快樂”。我第一次經(jīng)歷恐慌發(fā)作后,在最開始的幾天只拿走了煙酒和濃咖啡。不過幾年之后的今天,我終于意識到問題的癥結(jié)在于越來越多的過載。
生活過載。
當然也有科技過載。在目前康復的這段日子里,除了汽車和爐具之外,唯一與我產(chǎn)生互動的科技只有YouTube上的瑜伽視頻,看視頻的時候我還故意把亮度調(diào)低。
焦慮感并沒有神奇地消失。當然不會。
焦慮癥和智能手機不一樣,它沒有“滑動關機”的功能。
但我的情緒不再惡化。我漸漸穩(wěn)定下來。幾天之后,一顆心開始重歸安寧。
熟悉的康復感很快就來了。戒絕刺激物——不僅僅是酒精和咖啡因,還有一些其他的東西——是康復的一部分。
簡言之,我重獲了自由。
寫這本書的起因
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當今世界會對我們的生理產(chǎn)生影響。盡管如今科技進步,但現(xiàn)代生活卻有威脅我們身體的一面。車禍、抽煙、空氣污染、“肥宅”生活模式、外賣比薩、輻射和第四杯梅洛葡萄酒。
即使對著一部筆記本電腦也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整天待在電腦前有可能得“鼠標手”。一位眼鏡驗光師甚至告訴我,我的眼部感染和淚腺阻塞是因為盯著屏幕的時間過長。顯然,用電腦的時候我們眨眼的頻率大為降低。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說當今世界和我們的精神狀態(tài)之間也是如此?在當今世界,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否會影響我們的所知所感?它是否應承擔一定的責任?
應該負責的不僅僅是當今世界中的“物”,還有它的價值觀。那些誘發(fā)我們貪欲的價值觀,那些對工作頂禮膜拜、對玩樂不屑一顧的價值觀,那些用我們的所短與他人的所長一較高下的價值觀,那些永遠讓我們產(chǎn)生匱乏感的價值觀。
我一天天地好起來了,這時我開始有了寫書的愿望——于是就有了這本書。
我已經(jīng)在《活下去的理由》中寫過自己身患抑郁癥的經(jīng)歷。不過,如今這本書提出的問題不是“我為什么應該活下去?”這次我的問題的意義更為廣泛:“在這個瘋癲的世界里,我們該如何不瘋癲?”
來自焦慮星球的新聞
我開始做研究了,很快我就發(fā)現(xiàn)了一些抓人眼球的標題,它們的受眾當然是那些年紀尚輕、眼球容易被抓住的人。眾所周知,新聞的目的差不多就是販賣焦慮。如果販賣的是寧靜,那它就不應該叫“新聞”,而應該叫“瑜伽”或“寵物狗”。因此新聞媒體是個具有諷刺意味的玩意兒,它們一邊報道焦慮,一邊又激發(fā)我們的焦慮。
好了,我們來看看這樣一些聳人聽聞的標題吧:
“壓力和社交媒體引爆精神健康危機,少女人群易中招”——《衛(wèi)報》
“慢性孤獨癥是一種現(xiàn)代傳染病”——《福布斯》
“Facebook表示,F(xiàn)acebook‘可能讓你陷入痛苦’”——天空新聞頻道
“青少年自殘現(xiàn)象激增”——BBC
“73%的雇員深受職場壓力影響”——《澳大利亞人報》
“飲食失調(diào)癥患者激增,名人過度炫瘦難辭其咎”——《衛(wèi)報》
“校園自殺屢現(xiàn),完美壓力是禍首”——《紐約時報》
“職場壓力急劇上升”——新西蘭廣播電臺
“機器人會跟我們的孩子搶工作嗎?”——《紐約時報》
“學童眾生相:活著是為了優(yōu)秀,而不是快樂”——《南華早報》
“焦慮癥肆虐校園,心理醫(yī)生軍團進駐助力”——《電訊報》
“網(wǎng)絡是否容易引發(fā)注意缺陷障礙(伴多動)?”——《華盛頓郵報》
“‘我們的思想可能會被劫持’:科技大佬擔心智能手機或引發(fā)地獄版烏托邦”——《衛(wèi)報》
“罹患焦慮癥、抑郁癥的青少年逐年增多”——《經(jīng)濟學人》
“Instagram:摧毀年輕人心理健康的最毒社交媒體”——CNN
“這座星球上的自殺率為何一路飆升?”——Alternet
正如我前面所說,讀這些解讀我們?yōu)槭裁磿钟?、會焦慮的新聞其實正在令我們真正焦慮,這真是太諷刺了。而且,這類新聞毫無營養(yǎng)可言,讀一遍標題就夠了。
我寫這本書不是為了告訴諸位這個世界沒有指望了,更不是說我們所有人都完蛋了,因為我們已經(jīng)有了Twitter這張烏鴉嘴。不,當然不是。我甚至也無意告訴諸位當今的世界比以前更糟糕。從某些特定的方面來看,這個世界正在明顯好轉(zhuǎn)。根據(jù)世界銀行的數(shù)據(jù),全球極度貧困人口的數(shù)量正在急劇減少,在過去的30年里,已有10多億人擺脫了極度貧困的狀態(tài)。想想疫苗在全世界拯救了多少兒童的生命,應該是數(shù)以百萬計吧。2017年,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弗在《紐約時報》上發(fā)文指出:“對父母來說,最可怕的事情莫過于喪子之痛,不過現(xiàn)在發(fā)生這一人間悲劇的概率只有1990年的一半左右。”因此,盡管暴力、偏執(zhí)還有貧富差距一直在折磨著我們?nèi)祟?,但在全球這個大范圍來看,我們還是有值得驕傲和期許的理由的。
可問題在于每一個年代所面臨的挑戰(zhàn)都千差萬別且錯綜復雜。在我們這個年代,雖然許多方面都大為改善,但并非所有的方面都如此。不平等依舊存在,而且還出現(xiàn)了一些新問題。我們常??謶只蜃员?,甚至有自殺念頭,雖然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勝過以往任何時候。
我亦深切地認識到,我們沒必要一條條地列出現(xiàn)代生活的種種優(yōu)越之處。例如,衛(wèi)生醫(yī)療、教育或平均收入的改善,這種老掉牙的套路毫無用處。對于抑郁的人而言,這就像一根戳戳點點的手指:“數(shù)數(shù)你有多幸福!你看,所有的人都活得好好的,你哭喪著一張臉干嗎?”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告訴諸位,我們的感受和我們所擁有的物質(zhì)條件一樣重要。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樣不可或缺——事實上,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一部分。從這些角度來看,這個世界肯定有哪里不對勁。
如果當今的世界令我們痛苦,那么無論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有多富足都于事無補,因為心理上的痛苦太憋屈了。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對你說這是吃飽了撐的強說愁,那就更憋屈了。
我希望在這本書中列出那些令人焦慮不安的標題,順便和諸位探討一下,在這個恐慌情緒四處潛伏的世界里,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無論我們擁有多少物質(zhì),我們的精神依舊脆弱。諸多精神健康問題明顯上升。如果我們認為精神健康至關重要,那么目前我們亟須探尋精神疾病盛行的根源。
精神疾病并非——
流行風尚。
趕時髦。
時尚。
名人效應。
深入了解精神健康問題之后的結(jié)果。
始終都是很容易啟齒的一件事。
一成不變,今天的精神健康問題并非和過去一樣。
陰與陽
好了,這是一個有關兩個現(xiàn)實的故事。
誠然,在這個日益發(fā)達的世界里,我們許多人都有無數(shù)值得慶幸之處。預期壽命增長了,嬰兒死亡率降低了,我們衣食無憂。與此同時,橫掃所有大陸的世界大戰(zhàn)這幾十年也銷聲匿跡了。我們的多種基本物質(zhì)需求亦得到了滿足。因此,我們許多人生活在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之中,最起碼頭頂有瓦,桌上有飯。但是,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后,我們是否還有其他問題?社會進步是否會產(chǎn)生新問題?這是自然。
有時我會覺得,我們暫時解決了匱乏的問題,可隨之而來的卻是過剩的問題。
滿世界的人都在用減法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這種對節(jié)制的熱愛無處不在,節(jié)食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再想想,還有盛行一時的純素食主義或戒酒主義,人們愿意用幾個月的時間遠離葷、腥、酒、肉。與此同時,還有越來越多的人渴望戒斷網(wǎng)癮。方興未艾的正念、冥想和極簡生活就是對這種過載文化的有力反擊——它們是“陰”,能有效調(diào)節(jié)我們“陽”氣過盛的21世紀生活。
崩潰
將最近發(fā)作的焦慮情緒按捺下去之后,我開始動搖了。
也許這完全是個愚蠢至極的念頭。
我開始懷疑自己每天老琢磨問題到底是不是個壞事,但接下來我意識到,我所指的“問題”確切來說并不是本身已成為問題的問題。事實上,它指的是導致人們在辦公室或教室情緒崩潰的原因,它亦是戒癮機構(gòu)和醫(yī)院人滿為患、自殺率一路攀升的原因。最后我決定,我有必要追根溯源。我固然想找到保持積極心態(tài)的理由和尋找快樂的方法,但首先得認清現(xiàn)實。
例如,就我個人而言,我必須想明白我為什么害怕自己會慢下來,總是仿佛置身于電影《生死時速》中那輛時速只要降到50英里以下就會自動爆炸的巴士上。我想弄明白我的速度是否與這個世界的速度有關。
原因很簡單,也許還有幾分自私。我的思緒天馬行空,不受控制,我為此心生畏懼,因為我之前已領教過它的厲害。而且,我也深知20多歲時我之所以深陷抑郁癥的折磨,部分原因在于我生活的方式。我酗酒、失眠,渴望成為我無法成為的人,還要承受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壓力。我永遠都不想再次陷入那個深淵,因此我必須警惕。我不僅得弄清楚壓力要將人們帶到哪里去,還必須明白它來自何處。有時,我感覺自己仿佛處于崩潰的邊緣,我想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這樣,它的部分原因是不是在于這個世界有時也貌似處于崩潰的邊緣?
“崩潰”是個不太具體的詞,這也許可以解釋這個時代的醫(yī)務人員為什么要回避使用這個詞,不過我們很容易領會“崩潰”所傳達的真正意義。從字典解釋來看,它有兩種含義:第一,機器故障;第二,關系或體系的破裂和失敗。
崩潰的警告標志不僅存在于我們自身之內(nèi),也存在于這個廣泛的世界中。這一點很容易看清。在我看來,這顆星球正在走向崩潰。也許這樣說有些危言聳聽,但我們都深刻地認識到,從技術(shù)、環(huán)境和政治等所有層面來看,這個世界正在變化,而且是飛速變化。因此,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有必要知道該如何編輯這個世界,讓它永遠不會使我們崩潰。
生活如此美好(但是)
生活如此美好。
即便是現(xiàn)代生活也同樣美好。也許現(xiàn)代生活尤為美好。我們擁有億萬種瞬變魔法。我們可以拿起某個設備,與遠隔半個地球的人聯(lián)系。選擇度假的酒店時,我們可以參考上個星期在我們青睞的酒店里住過的游客所發(fā)表的評論。我們可以看到非洲廷巴克圖每一條街道的衛(wèi)星圖像。生病的時候,我們可以看醫(yī)生、服用抗生素,輕松治愈曾經(jīng)的不治之癥。我們可以去超市買越南的火龍果和智利的葡萄酒。當某個政客說了讓我們不爽的話或做了讓我們看不順眼的事,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表達不滿。我們訪問的信息、觀賞的電影、閱讀的書籍以及所有的一切其數(shù)量之多、范圍之廣都遠勝于以往任何時候。
早在20世紀90年代,微軟就打出了“今天你想去哪里?”的標語,它其實是一個帶有修辭色彩的問句。在如今這個數(shù)字時代,這個問題的答案為“任何地方”。在哲人索倫·克爾凱郭爾(3)看來,焦慮可能是“自由帶來的眩暈”,但不管怎么說,這種選擇的自由真的是一種奇跡。
選擇雖無涯,可我們此生有涯。我們沒法體驗每一種生活,我們沒法觀賞每一部電影、閱讀每一本書或游覽這座星球上的每一處勝地。我們必須編輯如洪水一般涌來的選擇,而不是被它吞沒。我們必須找出對我們有益的,然后將其他的一一放棄。我們不需要另一個世界,我們所需的一切都在這里。
看不見的鯊魚
焦慮讓人沮喪,原因之一在于我們往往很難找出這種焦慮背后的根源。也許根本沒有明顯的威脅,但你就是惶惶不可終日。它不采取任何行動,卻能制造出強烈的懸疑感,就像一部沒有鯊魚的《大白鯊》。
不過現(xiàn)實中往往還是有鯊魚的,是那種具有隱喻意義、看不見的鯊魚。原因很簡單,即便我們有時覺得自己的擔心毫無理由,但事實上理由就在那里。
“你需要一艘更大的船?!薄洞蟀柞彙分械牟嫉暇L這樣說道。
也許這就是我們的問題。它不是隱喻意義上的鯊魚,而是隱喻意義上的船。鯊魚到底在哪里?要想毫發(fā)無傷地悠游于茫茫的人生海洋,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裝備?也許等我們知道了這些答案之后,才能更從容地應對這個世界。
死機
有時我覺得自己的大腦有如開了無數(shù)個窗口的電腦,這臺電腦的桌面上堆滿了東西,雜亂無章。我的內(nèi)心仿佛有一只不斷旋轉(zhuǎn)的彩虹輪,它令我癱軟無力。如果設法關掉一些窗口,將一些項目扔進回收站,那我便能恢復如常??蓡栴}是,所有的這些窗口似乎都很重要,我到底該如何抉擇?在這個過載的世界里,我該如何讓自己的大腦停止過載?是的,我們的大腦愛想什么就想什么,沒人管得著。但有的時候,我們會落到無所不想的地步。我們有時真的必須鼓起足夠的勇氣,關掉大腦中一些不必要的窗口,將自己重啟回正常狀態(tài)。將自己斷開,為下一次重新鏈接做好準備。
速度比以前更快的一些事物
郵件。
汽車。
奧運短跑運動員。
新聞。
電腦處理能力。
照片。
電影場景。
金融交易。
旅程。
全球人口增長。
亞馬孫雨林的亂砍濫伐。
航行。
技術(shù)進步。
戀愛與婚姻。
政治事件。
你大腦中的思緒。
一天24小時、一周7天的災難
“擔心”是一個微小而甜蜜的詞,有如需要你精心照護的嬰兒。然而,擔心未來——擔心下一個十分鐘、下一個十年——卻是阻礙我體驗和享受當下的一大絆腳石。
我是忠實的災難主義者。我可不是簡單地擔心,當然不是。我的擔心自有其野心。我的擔心無窮無盡。我的焦慮大到無窮,無處不在。我總是鬼使神差地往最壞的地方想,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自記事起,我就一直這樣焦慮。我看了許多次醫(yī)生,最后確信我的大難臨頭之感源于自己在網(wǎng)上沒完沒了地搜索,結(jié)果被嚇出來的一種病。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如果母親接我晚了,我馬上就會說服自己她很可能被車撞死了。當然,這種悲劇從未發(fā)生,但一直不發(fā)生不等于它就沒有發(fā)生的可能。只要母親不在那里,我便會立即聯(lián)想到她也許永遠都不會出現(xiàn)在那里。
我的想象力極其豐富,災難的恐怖畫面在我腦海中纖毫畢現(xiàn),車身扭曲變形,藍白相間的碎玻璃散了一地,閃著耀眼的光芒。我的大腦被這些畫面塞滿,很難容下任何理性思維,我無法相信這種災難不可能發(fā)生。如果安德莉婭不接電話,我就會情不自禁地猜測她可能已經(jīng)從樓梯上摔下去了,或者遭遇了神秘的人體自燃。我擔心我會無意中冒犯他人。我擔心我沒有好好看看自己的特權(quán)。我擔心人們會蒙冤入獄。我擔心人權(quán)被踐踏。我擔心偏見、擔心政治、擔心污染,擔心我的孩子以及子孫后代會從我們手中繼承一個污穢不堪的世界。我擔心人類會使所有物種滅絕。我擔心自己會污染環(huán)境。我擔心這個世界有無數(shù)人受苦受難,可我對此卻無能為力。我擔心自己杞人憂天,可結(jié)果反而杞人憂天得更厲害。
在真正體驗性愛之前,我就已經(jīng)動不動就想象自己得了艾滋病的悲慘場景了,這讓我不得不感嘆,英國政府20世紀80年代在電視節(jié)目中插播的“反艾”宣傳片實在是太深入人心了。但凡我吃的食物味道有一點兒不對勁,我便會立即想象自己因食物中毒住院的畫面,即便我這輩子一次都沒有食物中毒過。
每次在機場我都會疑神疑鬼,因此我的形跡也會變得可疑。我沒法不這樣,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每一個腫塊、每一處潰瘍、每一顆痣都是潛在的癌癥。每一次記憶失誤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前兆。我的擔心無窮無盡,反復循環(huán)。更要命的是,這一切還僅僅是我相對正常時的感受。等到焦慮發(fā)作時,我的災難想象便突飛猛進、瘋狂運轉(zhuǎn)。
現(xiàn)在回想起這一切,我才明白這就是我的焦慮癥的主要特征,即不斷地把事情往最壞的方面想,而且,直到最近我才意識到,原來我們的焦慮都是這個世界不遺余力地灌輸給我們的。我們的精神狀態(tài)——無論是真正的焦慮癥還是僅僅壓力過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社會狀態(tài)所造成的結(jié)果,反之亦然。我很想徹底弄明白這顆焦慮星球的來龍去脈。
感覺有壓力和真正的焦慮癥之間存在著天壤之別,但兩者之間還是有某種關聯(lián)的,舉例來說,就像饑餓和餓死一樣——對其中一種有害的東西(例如,缺少食物),對另外一種也好不到哪里去。因此,我痊愈了,只是偶有壓力時,致使我情緒略為惡化的誘因往往是那些在我生病時把我逼瘋的東西。同理可得,生病時如果你知道什么會傷害你,那在痊愈后也應該盡量避免。痛苦是我們頂級的老師。
除上一節(jié)提到的焦慮之外,還有一些更多的焦慮(這世上永遠都有更多的焦慮)
——新聞。
——地鐵。坐地鐵的時候,我腦海中總會浮現(xiàn)所有的災難畫面。列車可能會卡在隧道里,可能會出現(xiàn)火災,可能會發(fā)生恐怖襲擊。我也可能會心臟病發(fā)作。說實話,我真有一次坐地鐵遇險的經(jīng)歷。那時我剛剛從巴黎的地鐵里出來,一股催淚瓦斯的煙霧就撲面而來,嗆得我喉嚨痛。工會工人和警察在地面上開戰(zhàn)了,警察果斷投放了催淚瓦斯??蓡栴}在于,他們的戰(zhàn)場離地鐵站太近了。我當時根本不知道地面上發(fā)生了什么。我用圍巾捂住臉只能勉強呼吸,心中暗忖肯定是發(fā)生恐怖襲擊了。事實上當然沒有。不過,只是這樣猜測就足以造成某種心理創(chuàng)傷。正如蒙田(4)所說,“害怕痛苦的人其實已在承受他所害怕的痛苦”。
——自殺。年輕的時候我有自殺傾向,甚至差一點兒從懸崖上一躍而下。最近這幾年,我還是老惦記著自殺,不過這種惦記變成了對自殺的恐懼,而非真正想自殺。
——與健康相關的其他焦慮。這類健康問題包括恐慌發(fā)作引發(fā)的心臟驟停(這種情況太過荒謬,發(fā)生的概率極低)、抑郁癥(我的抑郁癥曾讓我“哀莫大于心死”,我一動也不想動,恨不得癱成爛泥直到永遠,仿佛看到了美杜莎(5)的臉被下咒變成了石頭)、癌癥、心臟?。ㄎ乙驗檫z傳問題,膽固醇一向偏高)、去世太早、去世太晚、平均死亡率。
——外表?!澳腥瞬粨淖约旱耐獗怼边@種說法已經(jīng)過時了。我就一直很擔心自己的外表,我曾定期買《男士健康》雜志,對它頂禮膜拜。為了讓自己也如封面上的模特一樣帥氣,我把健身當成了一種信仰。我擔心我的頭發(fā)——擔心頭發(fā)不夠順滑,也擔心脫發(fā)。我擔心臉上的痣,我曾盯著鏡子良久,仿佛這樣就能說服它改變心意。如今,臉上的皺紋還是能讓我觸目驚心,但我的擔心少了很多。也許擔心衰老的解藥有時就是衰老,這真是荒謬而諷刺。
——內(nèi)疚。有時我因自己不是一個完美的兒子、丈夫、市民和人類有機體而內(nèi)疚不已。工作太賣力我會內(nèi)疚,因為這樣會忽略家人;工作不夠賣力我也一樣會內(nèi)疚。內(nèi)疚不一定非要有原因,有時它只是一種感覺。
——自卑。我擔心空虛,我擔心自己無法把它填滿。我時常感覺內(nèi)心有一個空洞,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一直在想方設法地用各種事物來將它填滿,例如,酒精、派對、Twitter、處方藥、娛樂性藥物(6)、健身、美食、工作、人脈人氣、旅行、花錢、掙錢、出書——當然,這些都不能完全奏效。我往洞里扔的東西越多,往往只會使這個洞越來越深。
——核武器。每次只要在新聞上看到核武器(最近它在新聞中的出鏡率似乎越來越高),我總?cè)滩蛔∠胂竽⒐皆茝拿可却皯糁序v空而起。美國前任陸軍五星上將奧馬爾·布萊德雷曾說:“我們的世界是核力量上的巨人、倫理道德上的嬰兒。我們對殺戮遠比挽救生命在行?!比缃裨倏催@句話,我還是忍不住打了個冷戰(zhàn)。
——機器人。我只是半開玩笑、半認真。我們完全有理由擔心機器人在未來是否會成為主宰。我堅決抵制自助結(jié)賬服務,因為它違反了以人為本的基本準則。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多想想機器人有時能讓我們更珍惜生而為人的誘人奧秘。
生而為人,而非有知覺能力的機器人是一大幸事,有五大理由可證明
1. 莎士比亞不是機器人。艾米莉·狄金森不是機器人。亞里士多德也不是。歐幾里得當然也不是。畢加索更不是。瑪麗·雪萊自然也不是(雖然她在小說里寫了機器人)。你鐘愛的、心心念念的每一個人都不是機器人。一個人會被另一個人所深深折服。而且,我們是人類。
2. 我們高深莫測。我們不知道我們?yōu)槭裁丛谶@里。我們必須尋找生而為人的意義。機器人存在的意義很簡單,它們只是為了一個任務或一系列的任務而生。而我們在這里已有數(shù)萬代之久,時至今日,我們?nèi)栽趯ふ掖鸢浮_@個謎越來越吊我們的胃口。
3. 和你只隔了幾代人的祖輩既能寫浪漫詩,也能在戰(zhàn)場上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戀愛,他們跳舞,他們望著夕陽發(fā)呆。而未來的機器人雖然有知覺能力,但它們的祖輩只是自助結(jié)賬機和出故障的真空吸塵器。
4. 這份列表其實只有四條理由。我這樣做純粹是為了折騰機器人可憐的小腦仁兒。不過我問了幾位網(wǎng)友做人為什么比做機器人幸福,他們給的答案五花八門:“自嘲”“愛”“柔軟的肌膚和性高潮”“好奇心”“同情心”等。也許有一天,機器人也能進化出這些品質(zhì),不過現(xiàn)在我們不妨用這些答案來提醒自己——人類是多么神奇的一個物種!
焦慮止于何處?新聞始于何處?
所有的災難化思維都荒謬離奇,但蘊含著情感力量。懂得這一點的并非只有焦慮癥患者。
廣告商懂得這一點。
保險推銷人懂得這一點。
政客懂得這一點。
新聞編輯懂得這一點。
政治煽動者懂得這一點。
恐怖主義者懂得這一點。
他們販賣的不是性。他們販賣的其實是恐懼。
如今,我們不僅能想象最可怕的畫面。我們差不多還能看到。拍照手機誕生之后,我們所有人都成了現(xiàn)場記者,但凡發(fā)生了真正可怕的事——恐怖事件、森林火災、海嘯,人們總是站在一邊興致勃勃地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