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依依,惜別凄凄
楊柳依依,不忍惜別,早在《詩經(jīng)》的《采薇》當(dāng)中,“柳”就成了送別必不可少的事物。原因是古人把“柳”視作“留”的諧音,表示挽留之意。當(dāng)彼此分別時,折枝柳條贈給赴遠(yuǎn)方的人,意即不想和他分別、戀戀不舍。所以李白才有“年年柳色,灞陵傷別”一說,講的正是折柳的風(fēng)俗。相傳古代長安灞橋的兩岸,十里長堤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在此處告別家人或朋友,都喜歡隨手折柳相送。從那時開始,“柳”與文人的詩詞一直有著不解之緣。
萋萋芳草春云亂,愁在夕陽中。短亭別酒,平湖畫舫,垂柳驕驄。
一聲啼鳥,一番夜雨,一陣東風(fēng)。桃花吹盡,佳人何在,門掩殘紅。
——張可久《人月圓》
一向多愁善感的張可久也喜好借柳抒情,但柳只是這曲《人月圓》的意象之一,并不能完全說明可久的離愁。芳草萋萋、夕陽亂云、短亭畫舫、馬蹄東風(fēng)、桃花虛門,除了垂柳以外,曲中的各種景致都蘊(yùn)含著別情,絲絲入扣,寸寸沁心。
可久開篇所用的“萋萋芳草”,是從秦觀那里借來的靈感。秦觀在他的《八六子》一曲中寫道:“恨如芳草,萋萋刬盡還生?!焙奘且环N綿長的痛,像芳草一樣蔓延在心田,縱野火焚燒亦春風(fēng)再生。所以有人才說恨比愛還苦,佛祖也強(qiáng)調(diào)莫要去“不辭辛勞”地痛恨一個人。然而可久從萋萋芳草那里得來的不是焚心的恨意,而是別緒,他的離愁情緒在夕陽中不斷攀升,使他的腦中閃現(xiàn)了無數(shù)離別場景:短亭踐行時舉杯相送;平湖畫舫中分袂訣別;垂柳下,載伊而去的青馬。這些情景宛然在目,如何能不使他愴然而涕下,因此“一聲鳥啼,一番夜雨,一一陣東風(fēng)”,便把可久的離愁別緒推向了高潮。然而花落人去,今日再回到曾經(jīng)去過的地方,他看到已經(jīng)不是曾經(jīng)熟悉的人了。
《人月圓》一曲的最后一句隱含的其實(shí)是唐人崔護(hù)的典故。崔護(hù)因失去了心愛之人的蹤影而凄絕,寫下了“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的傷情句子。張可久借用此典,想必也是因?yàn)楹汀凹讶恕狈謩e許久,回過頭來發(fā)現(xiàn)佳人已經(jīng)不在。
可久的“佳人”究竟是男還是是女,是愛人還是好友,已經(jīng)無從查知,但他的思念不比崔護(hù)輕淺,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短短的一曲中,景與情的交融沒有半分罅隙,典故與內(nèi)容沒有半點(diǎn)脫節(jié),不著一字,盡得神韻??删玫耐呏腥烁邧蛟澦安湃A壓盡香奩句,字字清殊”??梢娍删妹垦砸痪?,皆可讓人回味無窮,在這曲中他筆下的“柳”不著痕跡地成為他訴別情的工具,心甘情愿地化作可久相思的寄托。
不過,以“柳”作為別詞,并且將柳的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的人不只是張可久,曲人劉庭信更能善加利用“柳”的意蘊(yùn)。
劉庭信原名廷玉,在元代以閨情曲見長,相當(dāng)有影響力,他的曲子大多舉世皆歌,絕對堪當(dāng)流行曲作詞人。但這人長得五大三粗,傳聞又黑又高,朋友贈他外號“黑劉五”,大概因是家中的第五子而得名。有句話叫“我很丑但我很溫柔”,這話用在劉庭信身上再恰當(dāng)不過。他天性風(fēng)流,喜好風(fēng)花雪月的生活,以填詞為自己人生的唯一愛好。在他的筆下,感情纏綿悱惻、難解難分,離別更是凄苦淋漓,看其人與其詞有點(diǎn)恍如隔世的感覺。后人在說起劉庭信時,必提他的《一枝花·春日送別》。
絲絲楊柳風(fēng),點(diǎn)點(diǎn)梨花雨。雨隨花瓣落,風(fēng)逐柳條疏。春事成虛,無奈春歸去。春歸何太速?試問東君,誰肯與鶯花做主?
——劉庭信《一枝花·春日送別》
楊柳西風(fēng),梨花帶雨,雨隨花瓣落,風(fēng)吹柳條疏,一幕柳、梨樹旁依依告別的情景赫然在目。劉庭信的《一枝花》勾勒的便是這樣溫柔的畫面。畫中的兩人別得溫柔婉約,沒有疾風(fēng)驟雨的痛,使別情反而更沁人心脾。簡簡單單一句“春日成虛”,足言其中的別情之纏綿。春天就要走了,春的歸去意味著人將離開,今后再有良辰美景都是虛設(shè),斯人已經(jīng)走遠(yuǎn)。問春日為何離開得如此之快,問司春之神東君為何要這么輕易地帶走心上人,究竟誰能給他或她做主,把思念的人挽留呢?
春日送別,愁思滿腹。劉庭信的曲中人自比“鶯花”,應(yīng)是個女子,在送別愛人時心情跌宕起伏,不能自抑。曲子的最后一句話,更是把女子埋怨的情態(tài)寫得惟妙惟肖。
劉庭信雖然天生丑陋,卻多情至極,他每日于脂粉堆里廝混,自然常注意女子的風(fēng)貌和情態(tài),所以寫她們的閨怨極盡能事,鮮少有人能比得了,是以他的風(fēng)流之名遠(yuǎn)超同輩中人。
自古多情者易情殤,張可久和劉庭信都是多情之人,寫別曲絕不會放過既可憐又可愛的柳枝,只因柳下的離別比一般的告別更能誘引出人內(nèi)心的情感:一“柳”頂上千萬的“留”。
此時,叫人不禁想起“章臺柳”的逸事,這故事曾一度加深了許多文人對“柳”特殊的情感,大概張可久和劉庭信也深受此影響。唐代文人許堯佐在傳奇小說《柳氏傳》敘述了有關(guān)“柳”的故事:唐天寶年間的秀才韓翊赴京趕考,與李王孫成為好朋友,認(rèn)識了李王孫的蓄妓柳氏。此女人稱“章臺柳”,花容月貌、才思敏捷。韓、柳二人見過多次,漸漸互相愛慕,李王孫欣然答應(yīng)二人的婚事,還贈資千萬給韓翊助他科考。韓翊中了探花之后恰逢安史之亂,便去參軍打仗。哪知道朝廷任用的番將沙吒利自認(rèn)平反有功,到處強(qiáng)搶民女,相中了柳氏,將她擄走。韓翊回到家尋愛人不著,便跟青州勇將許俊說了此事,許俊對韓翊與柳氏的癡情相愛感動至深,幫他將柳氏又搶了回來,終使他們夫婦團(tuán)圓。
韓、柳分別時,互以詞道衷情,不知折殺多少人的心:
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yīng)攀折他人手。
——韓翃
楊柳枝,芳菲節(jié)。所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fēng)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柳氏
韓翃折的雖是柳枝,其實(shí)是想留柳氏。二人分別之際的一唱一答,都表達(dá)彼此愿朝朝暮暮、年年歲歲廝守在一起,兩不相負(fù),他們也的確不負(fù)對方的期望,在“好心人”協(xié)助下得以破鏡重圓。
但是,“章臺柳”中的“柳”所表現(xiàn)出的“歡喜”意思僅僅是在傳奇小說里才有,在現(xiàn)實(shí)生活中,離散還是居多的,否則張可久、劉庭信之輩也就不必總是拿“柳”來大做文章。而“柳”在古往今來的詩文中也不會那般高頻出現(xiàn)。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柳”的頻繁多見,正說明“留”之困難。
不過,有時想留不能留才最讓人傷痛,因?yàn)槲磥砑拍牟粌H是送別的人,離開的人也同樣寂寞。幸而許多人都意識到“此情無計可消除”,索性讓它“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離別未嘗不是一種對人生的體味,不知道個中的滋味,就永遠(yuǎn)也體會不到相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