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祖國的建筑傳統與當前的建設問題

戀上一座城 作者:林徽因 著


祖國的建筑傳統與當前的建設問題

本文由梁思成與林徽因合作完成,發(fā)表于1952年9月16日《新觀察》第16期。

兩年多以前,解放了的中國人民就開始了全國性的建設工作。從那時到今天這短短的期間內,全國人民所建造的房屋面積比以往五千年歷史中任何一個三年都多。土地改革后的農村中出現了數以百萬計的新農舍;城市中出現了無數的工廠、學校、托兒所、醫(yī)院、辦公樓、工人住宅和市民住宅。通過這樣龐大規(guī)模的工作,全國的建筑工人、建筑師和工程師都不斷地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覺悟,以最愉快的心情和高度的熱情接受了全國人民交給他們的光榮任務——全心全意地進行一切和平建設,為美好的社會主義社會打下基礎。

過去一世紀以來,我國沿海岸的大城市赤裸裸地反映了半殖民地的可恥的特性。上海是倫敦東頭的縮影,青島和大連的建筑完全反映日耳曼和日本的氣氛。官僚地主喪失了民族自尊心,買辦們崇拜外國商人在我們的土地上所蠻橫地建造的“洋樓”,大城市的建筑工人也被迫放棄了自己的傳統和藝術,為所謂“洋式建筑”服務。我國原有的建筑不但被鄙視,并且大量地被毀滅,城市原有的完整性,藝術風格上的一致性,被強暴地破壞了。帝國主義的軍事、經濟、文化的侵略本質,在我們許多城市中的建筑上顯著而具體地表現了出來。

建筑本來是有民族特性的,它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表現之一;新中國的建筑必須建筑在民族優(yōu)良傳統的基礎上,這已是今天中國大多數建筑師們所承認的原則。凡是參加城市建筑設計的建筑師們都負有三重艱巨任務:他們必須肅清許多城市中過去半殖民地的可恥的丑惡面貌,必須恢復我們建筑上的民族特性,發(fā)揚光大祖國高度藝術性的建筑體系,同時又必須吸收外國的,尤其是蘇聯的先進經驗,以滿足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中眾多而繁復的需求,真正地表現毛澤東時代的新中國的精神。

在人類各民族的建筑大家庭中,中華民族的建筑是一個獨特的體系。我們祖先采用了一個極其智慧的方法:在一個臺基上用木材先樹立構架以負荷上部的重量;墻壁只做分隔內外的作用而不必負重,因而門窗的大小和位置都能取得最大的自由,不受限制。這個建筑體系能夠適應任何氣候,適用于從亞熱帶到亞寒帶的廣大地區(qū)。這種構架法正符合現代的鋼架或鋼筋水泥構架的原則,如果中國建筑采用這類現代材料和技術,在大體上是毫不矛盾的。這也是保持中國風格的極有利條件。

我們古代的建筑匠師們積累了世代使用木材的特別經驗,創(chuàng)造了在柱頭之上用層疊的挑梁,以承托上面橫梁,使得屋頂部分出檐深遠,瓦坡的輪廓優(yōu)美。用層疊擾出的木材所構成的每一個組合稱作“斗栱”?!岸窎怼焙退鼈兯型械那f嚴的屋頂,都是中國建筑上獨有的特征,和歐洲教堂石骨發(fā)券結構一樣,都是人類在建筑上所達到的高度藝術性的工程。我們古代的匠師們還巧妙地利用保護木材的油漆,大膽地把不同的顏色組成美麗的彩畫、圖案;不但用在建筑內部,并且用在建筑外部檐下的梁枋上,取得外表上的優(yōu)異的效果。在屋瓦上,我們也利用有色的琉璃瓦。這種用顏色的藝術是中國建筑體系的一個顯著特征。在應用色調和裝潢方面,中國匠師表現出極強的控制能力,在建筑上所取得的總效果都表現著適當的富麗而又趨向于簡練。另外還有一個特點:在中國建筑中,每一個露在外面的結構部分同時也就是它的裝飾部分;那就是說,每一件裝飾品都是加了工的結構部分。中國建筑的裝飾與結構是完全統一的。天安門就是這一切優(yōu)點的卓越的典型范例。

在平面布置上,一所房屋是由若干座個別的廳堂廊廡和由它們圍繞著而形成的庭院或若干庭院組合而成的。建筑物和它們所圍繞而成的庭院是作為一個整體而設計的。在處理空間的藝術上也達到了最高度的成就。

中國的建筑體系至遲在公元前十五世紀已經形成,至遲到漢朝(公元前二〇六至二二〇年)就已經完全成熟。木結構的形式,包括梁柱、斗栱和屋頂,已經被“翻譯”到石建筑上去了。中國建筑雖然也采用磚石建造一些重要的工程和紀念性的建筑物,但仍以木結構為主,繼續(xù)發(fā)展它的特長,使它日臻完善,這樣成功地賦予純粹木構建筑以宏大的氣魄,是世界各建筑體系中所沒有的現象。

這種莊重堂皇的建筑物最卓越顯著的范例莫如北京的宮殿,那是所有到過北京的人們所熟悉的。當然,還有各地的許多廟宇衙署也都具有相同的品質。它們都以廳堂、門樓、廊廡以及它們所圍繞著的庭院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雄偉壯麗,它們能給人以不易磨滅的印象。這種同樣的結構和部署用作住宅時,無論是鄉(xiāng)間的農舍或是城市中的宅第,也都可以使其簡樸而適合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古代木結構中一些個別罕貴重要的文物是應當在這里提到的。山西省五臺山佛光寺的正殿是一座八五七年建造的佛教建筑,至今仍然十分完整。河北省薊縣的獨樂寺中,立著中國第二古的木建筑。一座以兩個正層和一個暗層構成的三層建筑也已經屹立了九百六十八年。這三層建筑是圍繞著國內最大的一尊泥塑立像建造的。上兩層的樓板當中都留出一個“井”,讓立像高貫三樓,結構極為工巧。

木結構另一個偉大的奇跡是察哈爾應縣佛宮寺的木塔,有五個正層和四個暗層,共九層,由剎尖到地面共高六十六米。這個極其大膽的結構表現了我國古代匠師在結構方面和藝術方面無可比擬的成就。再過四年,這座雄偉的建筑就滿九百年的高齡了。

從這幾座千年左右的杰作中,我們不唯可以看到中國木構建筑的紀念性品質和工巧的結構,而且可以得出結論,這種木結構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持久性,就是因為它的結構方法科學地合乎木材的性能。

年齡在七百年以上的木建筑,據建筑史家局部的初步調查,全國還有三十余處。進一步有系統的調查,必然還能找到更多的遺物??上н@三十余處中已經很少完整的全組,而只是個別的殿堂。成組的如察哈爾大同的善化寺(遼金時代)和山西太原的晉祠(北宋)都是極為罕貴的。北京故宮——包括太廟(文化宮)和社稷壇(中山公園)——全組的布局,雖然時代略晚,但規(guī)模之大,保存之完整,更是珍貴無比的。

在磚或石的建筑方面,古代的工程師和建筑師們也發(fā)揮了高度的創(chuàng)造性。在陵墓建筑、防御工程、橋梁工程和水利工程上都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