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納蘭性德,原名納蘭成德,順治十一年甲午農(nóng)歷臘月十二日生于京師,是日為公歷1655年1月19日。同年三月,清朝圣祖玄燁出生,如果以舊歷計,與成德同齡。二人日后的親密關(guān)系,冥冥中似乎早已有了定數(shù)。
成德之父明珠是年二十歲,任鑾儀衛(wèi)云麾使。成德之母覺羅氏,英親王阿濟(jì)格正妃第五女,她是在順治八年嫁與明珠的,后被封為一品誥命夫人。納蘭家族十分顯赫,隸屬滿洲正黃旗,是清朝初年滿族中八大姓氏里最風(fēng)光、最有權(quán)勢的家族,也就是后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
追溯納蘭家的興盛起源,要說到成德的曾祖父。成德的曾祖父名叫金臺石,是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于明萬歷十六年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這之間的關(guān)系令之后的納蘭家族與皇室有了緊密的聯(lián)系。這場聯(lián)姻使得納蘭家族的勢力節(jié)節(jié)攀升,當(dāng)?shù)搅思{蘭成德出生的時候,納蘭家族在清王朝已經(jīng)是權(quán)貴之家了??梢哉f,納蘭成德一出生就被命運(yùn)安排到了一個天生貴胄的家族中,他是銜著金湯匙出生的富貴公子,注定了一生榮華富貴,錦衣玉食。但命運(yùn)弄人,這樣一個貴公子,卻偏偏是“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于世無所芬華,若戚戚于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
成德在21歲的時候,皇子保成被立為太子。因為與東宮太子名諱相重,為了避嫌,便將成德改為了性德。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下文為了方便闡述,一概以容若相稱。容若的才思敏捷,文采斐然,這似乎是天生就帶來的靈氣。他從小聰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數(shù)歲時即習(xí)騎射,17歲入太學(xué)讀書,為國子監(jiān)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其兄內(nèi)閣學(xué)士,禮部侍郎徐乾學(xué)。后容若18歲參加了順天府的鄉(xiāng)試,考中舉人,19歲又準(zhǔn)備參加會試,本來是信心滿滿、十拿九穩(wěn)的事情,但卻因為自身突然犯病,身體不適,而無法上場考試作罷。
容若的悲劇命運(yùn)也似乎是與他的天生富貴一起注定的,上天總是公平的,他給予你一樣?xùn)|西,必然也會收回一樣。容若擁有令全天下男子都艷羨的財富與門第,但卻有著一個孱弱的身體,他自幼身患寒疾,這難以根治的疾病總是會時不時爆發(fā),折磨容若。
所以,容若性情中憂郁淡漠、傷感悲情的一面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自身的疾病原因,容若在青春大好的年華,有相當(dāng)一段時間是在病榻上度過的,所以,容若的詞作中,總是充滿了無聊悲涼,甚至有些戚戚然的情緒。
不過這些都無法遮掩容若在清朝詞壇的光芒,作為一個后起之秀,容若在詞的造詣上漸漸無人可及。清朝初年的詞壇景象較為不景氣,好的詞作者并不多,詞壇一片寂寂無聲之景象,容若猶如一顆新星,在清初詞壇掀起軒然大波。在當(dāng)時詞壇中興的局面下,他與陽羨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掌門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稱“清詞三大家”。年紀(jì)輕輕就可以鼎立詞壇,容若的才華不容小覷。更主要的是,容若是滿族顯貴,他并沒有接受過系統(tǒng)的漢文化,但卻能夠?qū)h文化掌握,并且運(yùn)用得如此精深靈動,這才是容若最讓人稱奇的地方。
容若的詞清新雋秀、哀感頑艷,頗近南唐后主??v觀容若的詞風(fēng),清新淡雅間又不乏真情實意,雖然多是哀婉抒情之詞,但卻并不艷俗,反倒是清新脫俗,不流于坊間一些低俗之作,有著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和特色。
作為一個滿族人,容若對漢文化的學(xué)習(xí)不遺余力,他早年就勤讀詩書,為漢文化與滿文化的融會貫通打下了很好的基礎(chǔ)。之后,在容若的青年時期,他發(fā)奮研讀,并拜徐乾學(xué)為師。在名師的指導(dǎo)下,容若的文化功力日漸深厚,而且,在拜師學(xué)習(xí)的這幾年期間,他還主持編纂了一部1792卷編的儒學(xué)匯編——《通志堂經(jīng)解》,受到了皇帝的賞識。這一舉動為容若日后在朝廷的發(fā)展贏得了一個頭彩。不但如此,容若還熟讀經(jīng)史子集,并且還把讀書過程中的見聞和學(xué)友傳述記錄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時間,編成四卷集《淥水亭雜識》,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xué)、音樂、文學(xué)、考證等方面知識??梢娙萑粲兄喈?dāng)廣博的學(xué)識,愛好也十分廣泛。
在容若22歲的時候,他再次參加進(jìn)士考試,并以優(yōu)異成績考中二甲第七名。這次的成績讓容若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贊賞和青睞,康熙皇帝后來授他三等侍衛(wèi)的官職,之后不久升為二等,再升為一等。御前侍衛(wèi)是很風(fēng)光的,可以常伴帝王身邊,容若相貌堂堂,文才武略都很了得,而他當(dāng)了御前侍衛(wèi)后,更是經(jīng)常隨著康熙一起南巡北狩,游歷四方,遍訪大江南北,走訪塞外山河要塞。時常與康熙皇帝一同參與重要的戰(zhàn)略偵察,或者陪同皇帝唱和詩詞,譯制著述,這樣的生活簡直是羨煞人了。
可是容若卻并不滿足,他雖然有著奇才,卻并不留戀官場,作為詩文藝術(shù)的奇才,他在內(nèi)心深處是厭倦官場庸俗和侍從生活的,他無心功名利祿,只想獲得自由,過飲酒作詩、無拘無束的生活。
可惜世事難兩全,多次受到恩賞的容若難逃圣恩,縱使他有歸隱之心,家族也難以成全他的心愿,為了自己家族的榮耀和發(fā)展,他也只有做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留在自己并不愿意留的地方。所幸的是,上天還是眷顧容若的,在他20歲的時候,娶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為妻,賜淑人。是年盧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孌,性本端莊”。成婚后,二人夫妻恩愛,感情篤深,美滿的婚后生活給容若的人生多少帶來一些安慰。
他在此期間的詞作也大多風(fēng)格明亮,偏于柔美溫情??上Ш镁安婚L,婚后三年,盧氏死于難產(chǎn)。愛妻的離去,給容若精神上帶來了巨大的傷痛,從此他“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作為情深意重的男子,容若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從盧氏的死亡陰影中掙扎出來,這段時間寫下了大量的悼亡詩,祭奠他和盧氏之間的情感。古時男子當(dāng)以事業(yè)為重,兒女情長并不是很被看重,所以,容若的這番悲情,無人能懂。
這一腔的愁緒,容若無處可訴,只有傾訴于詩詞之中,高產(chǎn)的詞作還有高質(zhì)量的詩詞,讓容若著稱于世。24歲時,他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cè)帽集》。后來因參透世事,又改名為《飲水集》。他的詞作非常之多,后人在他原有詞作的基礎(chǔ)上,進(jìn)行增遺補(bǔ)缺,共342首,編輯一處,名為《納蘭詞》。
流傳后世的《納蘭詞》可以說是容若短暫一生的心理寫照,期間悼亡詞中不乏傳世之作,一首《采桑子》就是范例。
謝家庭院殘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銀墻,不辨花叢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憶,零落鴛鴦。雨歇微涼,十一年前夢一場。
張任政的《飲水詞·叢錄》中寫道:“后之讀此詞者,無不疑及與悼亡有關(guān),并引以推證其悼亡年月。余近讀梁汾《彈指詞》有和前韻一首,詞云:‘分明抹麗開時候,琴靜東廂。天樣紅墻,只隔花枝不隔香。檀痕約枕雙心字,睡損鴛鴦。孤負(fù)新涼,淡月疏欞夢一場?!^上二首,詠事則一,句意又多相似,如謂容若詞為悼亡妻作,則閨閣中事,豈梁汾所得而言之?!?/p>
沉重的精神打擊使得容若在悼亡詞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盡相思之情和悵然若失的懷念心緒。后來容若又續(xù)娶官氏,此前又有側(cè)室顏氏,都與她們感情平和,雖然沒有太多的深情,倒也是舉案齊眉,相敬如賓。
關(guān)于容若的愛情,值得一提的還有兩個人,一人是容若從小定情、青梅竹馬的表妹,二人成婚之前,表妹被選入宮,成為皇妃,這段初戀的夭折,也令容若一度萎靡不振,傷心欲絕,不過這段歷史在史書中并無太多記載,更多還是出現(xiàn)在野史上,所以,難以斷定真?zhèn)?,僅能作為一個參考。還有一個人便是江南才女沈宛,此人字御蟬,浙江烏程人,著有《選夢詞》。容若三十歲時,在好友顧貞觀的幫助下,結(jié)識江南才女沈宛。此女美麗聰慧,知書達(dá)理,更重要的是她與容若有著惺惺相惜之情感,容若對她十分珍愛。
不過美好的愛情總是不能長久,容若是滿族貴胄,而沈宛只是一個民間普通漢女,門第的懸殊令二人無法最終結(jié)合。沈宛隨同容若在京城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后,容若迫于家庭壓力,一直不能將沈宛接入家中,而沈宛也因為懂得容若的難處,便忍痛離去,回歸江南。二人之間這段有始無終的愛情故事,成為千古絕唱,令人哀婉。
作為才子,容若的愛情生活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但由于歷史記載偏少,許多史料都是以訛傳訛,終不可考。
除了對愛情執(zhí)著外,容若對友情也是十分執(zhí)著,在交友上,容若最突出的特點是其所交“皆一時俊異,于世所稱落落難合者”。容若不流于俗世,他的朋友不論門第,不論出身,也不論功名,只要是有才氣的有志之士,與容若志同道合之人,都被容若視為好友,看做今生知己對待。他的許多朋友都是不肯落俗之人,多為江南漢族布衣文人,如顧貞觀、嚴(yán)繩孫、朱彝尊、陳維崧、姜宸英,等等。容若對待朋友十分真誠,感情真摯,從無虛假。他真誠地對待每一份友情,為朋友兩肋插刀,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敬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華,不會小看和低視他們。
這使得容若擁有許多朋友,當(dāng)時無數(shù)的名士才子都追隨在他身邊,而容若也對他們十分禮遇,照顧有加。當(dāng)時容若居住的淥水亭(現(xiàn)宋慶齡故居內(nèi)恩波亭),就因為文人騷客雅聚而著名,容若招徠文人雅士的這一舉動,在無形之中也促進(jìn)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榮。
容若作為一個年紀(jì)輕輕的滿族人,能夠令諸多滿腹才學(xué)的漢人都為之欽佩,他是有著自己的過人之處的。容若的詞作有著漢文化的底蘊(yùn),還有滿族人自身所帶著的不羈、無拘無束的風(fēng)格,令詞風(fēng)清新自由,不拘于一格。容若對李煜十分贊賞,他曾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贝送猓脑~也受《花間集》和晏幾道的影響。
在諸多詞風(fēng)的影響之下,容若寫出了自己的詞風(fēng),并被萬千人效仿。究其原因,無非也就是上面談到的那幾點。容若出身于主流上層社會,卻是一生都在躲避上流社會,這讓他自身充滿了矛盾的焦點。
容若的一生,無不是后人關(guān)注與研究的。他落拓?zé)o羈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脫俗的秉賦,加之才華出眾,功名輕取的瀟灑,都與他出身豪門、從小錦衣玉食、功名利祿輕而易舉得到手成了鮮明的對比。一些男子苦苦追尋的東西,容若嗤之以鼻。而尋常男子毫不在乎,或者說是稀松平常的自由與感情,卻是容若求之不得之物。世間之事就是如此奇特,想要的不會給你,不想要的卻無法逃避。
這樣的情形,構(gòu)成了容若內(nèi)心一種讓常人無法體察的矛盾感受,他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壓抑情愫。愛情的來了又散、家庭的不理解,還有摯友們紛紛生離死別的這些境況,讓容若本就脆弱的內(nèi)心,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傷害。而原本就孱弱的他,也終于在不公的世道面前妥協(xié)了,他的寒疾再次乘虛而入,在容若對人生幾乎了無希望的時候,侵入他的體內(nèi)。容若病倒了,而他這一病卻是再也沒能夠從病榻上起來。
抱病的容若于康熙二十四年暮春,在病榻上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度過短短三十一載的歲月,生命在容若這里如此之輕,又如此之重。
一生掙扎于富貴與自由、家族與愛情之間的容若,歷經(jīng)悲觀心態(tài),走完了人生之路,而他留給后人的除了無盡的哀嘆與惋惜之外,還有那部寶貴的《納蘭詞》。納蘭詞作現(xiàn)存349首(一說342首),內(nèi)容涉及廣泛,包括婚姻愛情、友誼分離、家庭思索、邊塞江南、詠物詠史及雜感等方面。雖然詞作本身的眼界并不算很開闊,高度上也無法與唐宋那些大詞人相比,但他的每一首詞都是緣情而旖旎,道出了極為真摯的情感。這讓后人沉浸在他的詞作中,無法自拔,近代著名的學(xué)者王國維就給其極高贊揚(yáng):“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fēng)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況周頤也在《蕙風(fēng)詞話》中譽(yù)其為“國初第一詞手”。
可見容若詞作的影響力之大。不過,后人雖然熱捧納蘭詞,但卻未必能夠真懂納蘭詞中的真含義。容若好友曹寅在《題楝亭夜話圖》中就哀嘆道:“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曾知?”
是的,納蘭詞雖然流傳天下,容若的詞名雖然遍及天下,可是人們在爭相誦讀納蘭詞的時候,容若那“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的心事究竟又有幾人懂得?容若這位相府的貴公子,皇帝身邊的大紅人,寫入詞中的點點斑駁心情和刻骨銘心的愁苦,誰人又能真的懂得?只怕是容若的親生父親明珠,也難以懂得。
容若享盡了別人眼中的快樂,而他自己內(nèi)心,卻是無法體會到快樂的真諦。容若死后,納蘭家族似乎也失去了生機(jī),隨后便日漸衰落,政治間的權(quán)力爭斗無聲無息,卻是無比凌厲,納蘭家族最終落沒在了這場爭斗中,所幸的是,容若早逝,沒有看到自己的家族落入塵土中,被人遺忘。這也算是不幸中的幸事了。后多年過去,乾隆晚年,和珅為了博得圣上龍顏一悅,獻(xiàn)上了一部《紅樓夢》,乾隆讀罷后良久,掩卷長嘆一聲:“書中所寫,不正是明珠的家事嗎?”世事無常,容若最終還是逃離了最殘忍的懲罰,沒有親眼目睹家族中道衰敗,不然那時,他又該何去何從呢?
本書收錄的納蘭容若的詞,是對他一生情感的真實寫照。書中所附原文、注釋、賞析等欄目,從多角度將詞作的主題思想、創(chuàng)作背景、詞人境況以及詞作的意境、情感全面地展示出來。輕輕翻開這本書,透過三百多首婉麗雋秀、明凈清婉、感人肺腑的小令長調(diào),仿佛能看到那個擁有著絕世才華、出眾容貌、高潔品行的人站在那里,散發(fā)著一股遺世獨立、浪漫凄苦的氣息,華美至極,多情至極,深沉至極,孤獨至極。一個才華橫溢、欲報效國家而不能如愿,一個因愛而陷入愛的旋渦中掙扎的多情男子,都塵封在這本《納蘭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