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王安石
南京很少有人知道,在城東,有一處十分寂寞的園子,叫半山園。小園分東西兩院,粉墻黛瓦,典型的江南民居風格。西院為正院,兩進三開間,朱紅花木門窗,不事雕琢,樸素莊重,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王安石晚年就生活在這里。長期以來,園子因深鎖在一家部隊大院內(nèi)而不為外界知曉。一個城市能擁有如此杰出的人物本是件幸事,可南京卻冷落了他。
王安石原籍臨川(今屬江西撫州),17歲時隨任江寧(南京的舊稱)通判的父親來到南京。兩年后父病逝,葬在城南牛首山。此后,他守制三年,22歲進京應試,中進士,曾三任江寧知府。由于父母和長子王靂都葬于此,故王安石對南京感情甚深。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因改革失敗再辭宰相一職,從此閑居南京。他要在這里思考一生,陪伴親人。
半山園原是東晉名相謝安的園池故址,時世更替,只在附近留下一個土堆,被后世稱為謝公墩。王安石選擇這里度過余生,大約是為了遠離喧囂的城市,同時也是出于對謝安的崇敬,謝家后代出過謝眺、謝靈運這樣的大文豪。由于不具備山的規(guī)模,王安石便起名為半山,充滿著哲學意味。
王安石在文學史上地位甚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張“文以適用為本,多求有補于世”?!渡先首诨实垩允聲烽L達萬言,《答司馬諫議書》不足四百字,都思想縝密,議論精辟。他的描述性散文如《游寶禪山記》富有哲理,讓你在不經(jīng)意間得到啟迪。中國古代文人大都有一種政治使命感。王安石先后當過十八年的地方官,深諳朝政得失,洞察民間疾苦,積累了豐富的地方工作經(jīng)驗。宋神宗即位,王安石被提拔為參知政事,繼而兩度出任宰相。他深知這是實現(xiàn)政治抱負的最好時機,便提出改革時政的設想。在獲得充分認可后,他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保甲、兵役等新法,抑制官商特權(quán),積極發(fā)展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開源節(jié)流,充實國庫,列寧稱其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但王安石的改革是激進的,良好的強國意愿卻給社會帶來災難,引起民怨。他的好友蘇東坡作《山村絕句》:“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币脖徽J定是“譏鹽法太急”,釀成著名的“烏臺詩案”。改革以失敗告終,心灰意冷的王安石只能請辭,作為府判退居南京,后再辭,當起了半山園主??梢?,中國古代文人的從政態(tài)度對辭職制度的建立還是有所貢獻的。
王安石具有超然的人格魅力,雖身居高位,卻清廉自守。黃庭堅盛贊他“視富貴為浮云,不溺于財利聲色”,是“世之偉人”。就連他的政敵司馬光也認為他“平生行止無污點”。他是中國封建社會唯一不愿讓人抬、不愿坐轎的宰相,拒奢華、拒納妾的宰相,也是唯一死后無任何遺產(chǎn)的宰相??删褪沁@樣一位具有著強烈民本思想的大儒所實施的改革卻得不到人民的認可,原因在于其改革推進過急,用人失察。在社會矛盾積壓很深的背景下,在小人當?shù)赖纳鐣Mㄟ^快速改革獲得成功,無異于天方夜譚。王安石是文人,不免天真,他要依靠明君的支持推進改革,皇帝稍有猶豫或換了皇帝,改革就可能前功盡棄,因此,他必須爭取時間,不惜冒進,不惜偏執(zhí),以至于作為一位充滿著民本思想的政治家、文學家,反而做出有違民意的事情來。
我曾經(jīng)請人幫忙才走近半山園,卻是大門緊鎖,我不知在深墻里有沒有王安石的遺跡,他整日散步的庭院是否布滿青苔,我想站在院子里感受王安石改革失敗后的痛苦和寂寞。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哲宗嗣位,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全部廢止,他“時時以手撫床而嘆”,正如他在詩中寫道:“國人欲識公歸處,楊柳蕭蕭白下門?!卑笥谛乃?。次年五月,王安石含憾去世。
從記載看,王安石死后,好像再沒有人來半山園憑吊過,南京似乎對這位在歷史上值得大書的人物有些冷落。眼下,連西門慶之流都受到城市的追捧,王安石算得上是個南京人,可半山園卻無人問津,不免遺憾。從歷史的長河看,王安石改革失敗不應有太多的詬病,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改革出現(xiàn)偏差或失誤在所難免。最起碼說,王安石改革的動機是好的,不改革沒有出路。需要反思的是,如何把握改革的“度”,以及用什么人去實施改革。
王安石具有超然的人格魅力,雖身居高位,卻清廉自守。他是中國封建社會唯一不愿讓人抬、不愿坐轎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