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發(fā)生在比較與聯(lián)想之后
近年來,對《水滸傳》及其有關(guān)史料的評述,越來越趨于深入,也越來越客觀公允了。如對李贄的《忠義水滸傳敘》,經(jīng)過認識上的多次反復之后,許多研究者指出,這篇最早、最著名的《水滸傳》論文,對于作家創(chuàng)作題旨的論斷,最接近作品的本來面目。這一發(fā)現(xiàn)是很有意義的,它有助于廓清那些飄忽不定的形而上學迷霧,并引起人們對古代美學遺產(chǎn)的再度重視。
但問題恰恰是從這里引出來的。當人們從李贄的《敘》中受到有益的啟示之后,某些文章中便出現(xiàn)一種簡單繼承的傾向,仿佛李贄當年的每一句話都接近客觀真理,都可以當作打開《水滸傳》之謎的鑰匙。這種理解,顯然不符合《敘》的實際。比如說,《敘》中有關(guān)宋江的那一段議論,就多有借題發(fā)揮、言過其實之嫌。全面肯定這一論斷,并把它作為撥亂反正的理論依據(jù)之一,就難免引出新的疑惑、新的偏頗了。《敘》中那段議論原文是這樣的:
獨宋公明者,身居水滸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專圖報國,卒至犯大難,成大功,服毒自縊,同死而不辭。則忠義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單八人之心,故能結(jié)義梁山,為一百單八人之主。最后南征方臘,一百單八人者,陣亡已過半矣,又智深坐化于六和,燕青涕泣而辭主,二童就計于混江。宋公明非不知也,以為見機明哲,不過小丈夫自完之計,決非忠于君、義于友者所忍屑也。是之謂宋公明也,是以謂之忠義也。
上面的話,旨在贊譽宋江,其實,是把內(nèi)涵復雜、獨具個性的宋江性格簡單化、類型化了。
據(jù)實看來,說宋江是“有忠有義之人”(也見《忠義水滸傳敘》),尚可;說宋江是“忠義之烈”,則不妥。說燕青、李俊、二童等人“見機明哲”,尚可;說宋江不屑于采取“小丈夫自完之計”,則不妥。李贄之所以如此推崇宋江,實際上是一種寄托,一種自慰,即古人中常見的“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李贄的苦心,當然是很值得同情的,然而,正由于他摻進了太多的主觀情致,其論斷的科學性、精確性也就被大大地沖淡了。因而我們不應把他《敘》中的每一句話都過分當真。
提到忠義之烈,人們自然會產(chǎn)生某些聯(lián)想。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史傳文學和戲曲小說中,并不缺少忠臣義士典型,其中可以稱之為“烈”的人物,也比比皆是。倘把《水滸傳》里的宋江,也放到古代忠臣義士的形象畫廊中去考察,就不難發(fā)現(xiàn),較諸那些被類型化了的、婦孺皆知的忠臣義士形象,宋江是頗有一點不同的。這種不同,并不單單是因為他走過一段被“逼上梁山”的曲折道路,而主要在于,他事君、處友的思想準則和道德風范,與傳統(tǒng)的忠臣義士形象對不上號。
如前所說,宋江性格最醒目的特征便是信奉忠義。小說中那些“全忠仗義”的贊語,也并非虛比浮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家并沒有依照古已有之的忠臣義士模式來塑造宋江。在宋江“事君”的全部活動中,作家沒有賦予他“宗教的虔誠”;在宋江“處友”的全部活動中,作家也沒賦予他“騎士的熱忱”。什么“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忠肝蓋地”“義膽包天”等等套話,用到宋江身上都不大合適。明白地說,宋江的忠與義,都遠沒有達到“烈”的程度。作為刀筆小吏,他的封建性不夠濃重;作為義軍首領,他的江湖氣又不夠強烈。在盡忠與盡義兩個方面,他都相機行事,務實而不務虛,絕不墨守成規(guī),作繭自縛。換言之,在宋江性格中,除了信奉忠義之外,還潛存著、表露著一種比忠義思想更穩(wěn)定、更頑強的質(zhì)素,這就是:對生存的欲望,對功名的需求。正是這種貫穿始終的功利觀念,使宋江形象從古已有之的模式中脫穎而出,成了一個獨具特色、非常個性化的、不同于以往(甚至以后的)任何“忠義之烈”的、既真誠地信奉忠義又執(zhí)著地崇尚功利的藝術(shù)典型。
誠然,對“建功立業(yè),官爵升遷”的向往,在封建知識分子中本是帶普遍性的,其最高理想便是“生當鼎食死封侯”。這一點,連許多令人崇敬的志士仁人也不能免俗。他們也往往把盡忠報國(或見義勇為)與功成名遂當成一碼事來追求。這是不足為怪的。問題在于,以往的小說戲曲作家大都不樂意深入細微地揭示這一類性格質(zhì)素,大都不希望在自己心愛的正面主人公身上涂抹上謀功計利的色彩;以往作品中出現(xiàn)的志士仁人形象,大都是被凈化了的、擯棄了一切人欲的、帶著圣潔光環(huán)的超人。換句話說,羅、施以前,甚至以后的大多數(shù)小說戲曲作家,在為忠臣義士塑像的時候,往往把全部筆墨、全部熱情都潑灑在主人公的“崇高”理性上面,而不在多側(cè)面、多層次的性格刻劃上花費功夫。宋江形象則不然。盡管他也是作家筆下的正面主人公,也被罩上一層淡淡的理性光澤,但總體看來,作家并沒有把他神圣化,沒有把他雕飾成一個供朝野人物共同景仰的道德楷模。作家大模大樣地展示了他的一切。從而,為中國14世紀的文壇提供了一個多色彩的、立體的、像“現(xiàn)實的人”一樣充滿矛盾的忠臣義士典型。并且,作家在描述宋江“崇尚功利”這一性格側(cè)面的時候,其筆調(diào)如同描述忠義行為一樣的平和、坦直、鄭重、嚴肅,字里行間無所褒貶抑揚,大有天經(jīng)地義的味道。這一藝術(shù)現(xiàn)象,很值得注意。
看來,宋江性格的出現(xiàn),反映著一種新的動向,即:我國古典戲曲小說的人物塑造,已經(jīng)在更深刻的意義上,從人物性格結(jié)構(gòu)的深層處,開始了從類型化典型向個陛化典型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