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51年(辛卯) 2歲
1月4日 史鐵生[1]出生。
3月3日 柳青完成了第二部長篇小說《銅墻鐵壁》。
3月26日 林達出生。
4月 柳青應馮文彬、蔣南翔邀請,參加《中國青年報》的創(chuàng)刊工作。后在《中國青年報》任編委和文藝副刊主編。期間,培養(yǎng)了一批青年作者。
春 王汶石作為西北文學界的代表參加了中國人民第一屆赴朝慰問團,回國后,創(chuàng)作了四幕歌劇《戰(zhàn)友》,深得好評。該劇由《劇本》月刊發(fā)表,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6至8月 文藝界展開對蕭也牧《我們夫婦之間》和《海河邊上》的批評。柳青參加批評電影《我們夫婦之間》座談會,與會者還有嚴文井、黃鋼、瞿白音、韋君宜、吳祖光等。
9月底 柳青的長篇小說《銅墻鐵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初版。
10至12月 柳青隨中國青年作家代表團訪問蘇聯(lián)。
本年 居清澗縣王家堡村。
王家堡村地處清澗縣北端,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建村,其時居住王姓,故得名,沿用至今。這是一塊氣候干燥、荒寒且貧瘠的土地。文學評論家趙學勇說:“從人文地理學的角度看,陜北高原背依甘寧蒙古沙漠,高聳的秦嶺與濁浪滔天的黃河、渭河,阻擋了中原文化向這里的進一步延伸?!?sup>[2] 歷史上這里受儒家思想影響甚微,是所謂“圣人布道此處偏遺漏”的空白之地。在這里,歷史主義的史詩意識,道德主義的生活追求和神秘主義的文化傾向普遍存在。“陜北這塊土地上,中華民族的主題文化和次生文化、異質(zhì)文化形成了我們民族文化的混交林帶,構成了一種全息性與流失性相結合的特異色彩?!?sup>[3] 陜北的本源文化里既有農(nóng)耕文化,又有草原的游牧文化,經(jīng)過發(fā)展形成了以秦漢文化為主體,融合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獨特文化個性。文學評論家李繼凱說:“陜北高原屬草原文化過渡地帶,人種與文化均呈現(xiàn)出多民族融合的特征,民勤稼穡,俗尚鬼神,民性粗豪,昂揚悠長的信天游,狂跳猛擂的腰鼓,娛神娛己的秧歌等等,是這一地區(qū)民間藝術的代表,其內(nèi)涵的生命文化精神對陜北作家很有影響?!?[4]
20世紀30年代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延安并建立了政權,后來又有許多城市的知識青年懷著美好的夢想來到這塊革命的圣地,黃土文化又一次受到外來影響,形成以黃土文化為根基而又區(qū)別于它的“延安文化”。黃土文化在這里是一種兼有農(nóng)耕文化與牧獵文化的綜合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對立性的特點,有著“開放與守舊、怯懦與勇敢、畏縮與進取”等對立而統(tǒng)一的文化模式。因而,陜北人的思維方式和情感模式,帶有鮮明的游牧民族和漢民族童年期的尚古印跡。由于屢受外來文化的影響,陜北文化又呈現(xiàn)出駁雜性和包容性的特征。
1927年10月,清澗起義爆發(fā),這是西北地區(qū)革命武裝斗爭的第一槍;1936 年2月,毛澤東率中央機關來到清澗,在高杰村鎮(zhèn)袁家溝村生活、戰(zhàn)斗了十九個晝夜,并在此發(fā)表了著名的《東征宣言》,寫下了著名的辭章——《沁園春·雪》。
面對蒼茫壯闊的陜北,作家陳忠實曾寫下這樣的話:“陜北自古就是一塊古老神奇的地方,每座山、每道溝、每個村莊,每走一步都有如詩的傳說和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挖掘這些深層次的藝術寶藏,無疑是對這塊土地最好的回報?!?sup>[5] 特定的人文地理條件產(chǎn)生特定的文化果實。
路遙的母親天生有一副好嗓子,會唱秧歌、道情,是王家堡村里有名的民間歌手。本家“五叔”性格開朗、喜歡說“古朝”,路遙童年深受這種原生態(tài)音樂和民間文化熏陶,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扮演了路遙最早的“藝術老師”。陜北文化就給予了路遙最初的啟蒙教育,這對他后來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年內(nèi) 大妹王荷出生。因為王荷的出生,路遙被奶奶接去撫育。
【注釋】
[1] 史鐵生(1951—2010),北京人,文學家。1967年畢業(yè)于清華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qū)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后因急性腎損傷回家療養(yǎng)。1979年后,相繼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等小說與散文發(fā)表。1998年病情轉為尿毒癥,終至透析。
[2] 趙學勇:《生命從中午消失——路遙的小說世界》,蘭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16頁。
[3] 呂靜:《陜北文化研究》,學林出版社,2004年,第3頁。
[4] 李繼凱:《秦地小說與三秦文化·導言》,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0頁。
[5] 王世雄、王存峰主編:《題詞》,《陜北地名故事》,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