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小學語文的古典詩詞怎么講?當然是要用適合小學生兒童心理的方式來講。
小學生上到六年級還在兒童階段,還是孩子。孩子認識事物、學習知識,主要用感性的方式,所以孩子對小動物、動畫片、游戲、圖畫等形象類知識,具有天生的興趣和喜好。孩子極其富于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會對這些知識進行再建性想象,創(chuàng)造出富有個性特點和童趣的多姿多彩的作品來。
我們的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最初的字形構(gòu)造就是從“象形、會意”開始的。寫象馬形,寫
象長鼻子大象形,寫
象犬(獵狗)形,寫
象梅花鹿形。寫
象山形,寫
象水流形。寫
象木(樹)的樹干樹根樹枝形,一木為“木”,二木為“林”,三木為“森”。寫
,象有禮貌的人側(cè)面垂臂而立形;寫
,用正面人的手腳都張開到最大限度表示“大”;寫
,用正面人兩腿交叉表示“交”;寫
,用一人跟隨一人表示“從”;寫
,用兩人并肩表示“比”;寫
,用三人一起勞動表示“眾”,等等。
這種按物的形象來繪形表意的造字方式,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也就是從大家最熟悉最直觀的人自身和周圍常見的事物形態(tài)來取象構(gòu)字。用這些形象的字根(約470個),再組合出成千上萬的形聲字。漢字一直具有表意性質(zhì),也就是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每一個漢字就是一朵花,構(gòu)形直觀,生動形象,易學易用,富于美感,這就是只有漢字才形成書法藝術(shù)的道理。
漢字最初的取象構(gòu)形,用的就是孩子觀察事物的直觀形象視角,因此最適合兒童學習。古代稱文字學為“小學”,據(jù)《周禮》記載,兩千多年前就是“八歲入小學”,教學童漢字構(gòu)造的道理,即“教之以六書”。這個教學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清末,明清(乃至民國)的私塾,小學階段主要是教學童識字并知字理,教材是“三百千千”?!度纸?jīng)》、《百家姓》、《千字文》,就是挨個認常用字并掌握構(gòu)字原理(六書)的?!肚Ъ以姟穭t是歷代短小優(yōu)美詩歌的選本,讓孩子們背會這些詩,感受詩歌的優(yōu)美意境,從而對所學的字形加深印象和理解,并模仿這些詩開始練習寫作。
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被隔斷得相當厲害,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需要多方面的不懈努力,其中,小學階段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尤為重要。好在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收入了一定數(shù)量的古代詩詞,我們就從這些詩詞的講授、學習方法入手吧。
現(xiàn)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印行的小學語文教材,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選收古代詩詞64首,其中課文正文53首,附錄練習11首,另收簡短文言文2則。
怎樣才能講好這些古代詩文,是小學語文老師都很困惑的問題。只教朗讀和背誦吧,孩子完全不理解意思,當然不行。用現(xiàn)行的注釋、翻譯、賞析模式去講吧,那是給成人講解、賞析詩詞的模式,孩子們基本上聽不明白也聽不下去,收效甚微。
我們說,要從講解詩詞中的“關(guān)鍵字”入手。選入小學課文的古典詩詞,篇幅相對短小,以五、七言的四句兩聯(lián)體為多。題材內(nèi)容上,適合兒童階段理解和把握的較多。詩詞是有意境的,把握并能欣賞一首詩詞的意境,才算讀懂了,才更容易背誦,才有可能模仿寫作。那么,教孩子進入詩詞意境的最佳途徑是什么?當然是要適合孩子的思維特點,也就是直觀形象可感性的特點。古典詩詞的直觀形象在哪里?當然是在字形上。前面說過:我們的漢字具有表意性質(zhì),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古詩詞都是用漢字寫出來的,古代詩人對漢字構(gòu)形的熟悉和運用都遠勝于現(xiàn)代人,詩詞名篇的作者無疑都是一流的用字謀篇高手。漢字的形象是孩子可以直觀感受的,由關(guān)鍵字的形象連接而成的詩詞全篇的形象和意境,孩子們也是可以直觀感受的。孩子最富于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他們根據(jù)這些字的形象,去聯(lián)想,去建構(gòu),去創(chuàng)造,可能得出我們大人想象不到的很多新東西。這,就是一向強調(diào)而難做到的“素質(zhì)教育”,就是真正“激發(fā)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
舉個例子:小學一年級上學期第三首詩,是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首千古名篇,不同年齡段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讀一輩子,且常讀常新。給6歲的一年級孩子講詩中有什么哲理,有什么樣高妙的寫作手法,有什么樣的深含意蘊,這樣不行,孩子聽不懂,不聽。那就先挑幾個關(guān)鍵的字來講。
床,本作“牀”,也就是爿,是木()的左半邊,橫放下來跟幾案、茶幾的“幾”相似,睡人的床很晚才有。疑,就是
,一人手拄拐杖在交叉路口四面張望,不知走哪條好。舉,就是“舉”,也就是
,很多手往上抬拋物體。望,就是
,人踮腳挺身睜大眼睛仰望月亮。低,就是人加
。石頭從懸崖上往下掉,是表示分支的“氏”,掉到地底了,加一小橫為“氐”,人往下低頭就是“低”。思(
),上面為“囟”,是嬰兒(
)頭頂蓋骨還未長攏的樣子,表示腦袋;下面是心臟形的心(
),腦袋和心臟放在一起,表示思考。“床-疑-舉-望-低-思”,六個關(guān)鍵的字都有形象了。連起來:李白在客店院子里靠著小矮幾(床)喝酒,喝得暈乎乎的,斜眼看地下一片白,他弄不清(疑)是霜還是月光。就抬(舉)起頭,望(望)見天上的月亮很亮。心里就觸動了:幾年前這樣的月夜我還在家鄉(xiāng)呢。就低下(低)頭來,思念(思)起故鄉(xiāng)來了。
這樣講來,孩子們很容易地掌握了五個關(guān)鍵字的形象,連起來就懂得了全詩的整體形象,也就把握住了全詩的意境。形象,生動,有趣,有想象的空間。易學易懂,輕松快樂。
講完了,可能有的孩子還繼續(xù)興奮著,意猶未盡,有要表述心得和感悟的想法,那就讓他們盡情地講吧,給予鼓勵。然后,我們對詩的意境作一個散文式的描寫:“這個小小的旅舍真安靜啊!微風拂過,樹影搖曳。院中的小小幾案上,半盞清酒,香氣幽幽。咦,地面上怎么會有白白的一層,是不是下霜了?我使勁晃了晃微醺的腦袋,仔細一看,哦,哪里是什么霜,原來是冷冷的一地月光??!我仰起頭,踮起腳,望向夜空中那一輪孤獨的明月。不知不覺中,秋天到了,我在外面漂泊多久了呢?月色無邊,清冷無言,是否也曾用那如霜的月光輕撫過我的家鄉(xiāng)?我默默地低下頭,端起那半盞酒一飲而盡,飲盡了滿滿的鄉(xiāng)愁?!笨梢岳首x給孩子們聽,或讓他們自己朗誦,他們一定會很愉快的。
等到三年級,要開始寫小作文了,這樣的詩境模仿,是非常好的寫作能力訓練。很多小學生寫不成文章,就是因為找不到寫的內(nèi)容。而這些詩詞都是他們懂的,感興趣的,甚至是多有想法的,寫起來就不愁沒話說了。說不定,就有小學生寫出很有新見很優(yōu)美的文章來呢。
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將小學六個年級語文課正文中的53首古典詩詞作如下的處理:先為題目、時代與作者,詩詞正文注上現(xiàn)代漢語拼音。為每首詩詞的韻腳字加上方框(□),再標上中古韻目及其韻母的國際音標,韻寬的近代詞曲則標上十六攝的攝名。然后是注釋、今譯、字源圖像、詩境四大部分。
字源圖像是為每首詩詞選出幾個關(guān)鍵字,對這些字作構(gòu)字意圖的分析。一般列出《說文解字》對字形的說解,再列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形體并用小括號注明該字形的出處。為讓小學生對字的“圖像”有深刻的印象,有典型、生動、形象的古文字字形,就會多列出一些,有的還配上相應的示意圖片,然后作明晰而簡要的字形解說。該部分由劉會龍執(zhí)筆。由于是為授課教師提供字形構(gòu)造講解的依據(jù),專業(yè)性就要強一些。老師們可以轉(zhuǎn)化為更通俗、生動、活潑的形象,再展示給孩子們,有的還可以增加輔助性的其他圖畫或動態(tài)圖像。
詩境是對各首詩詞的整體意境的形象化展示,用的是散文筆調(diào)。該部分由黃雪晴執(zhí)筆。其作用有二:一是幫助孩子們對各首詩詞的意境及其蘊含有準確而形象的理解;二是為孩子們對詩詞的再建性想象與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提供一種引導,孩子們可以依循這樣的思路去寫自己的閱讀感想和詩意發(fā)揮。
由于不想限制老師們講解詩詞的思路,我們不對這53首詩詞作“講析”。因為有了注釋和今譯的疏通,又有字源圖像和詩境擴寬視野,老師們的講解完全可以準確無誤,又可以別開生面,各具特色。盡管如此,也選擇《春夜喜雨》這類關(guān)鍵字(看、重)有兩讀兩義的詩,作詳細辨讀與講析;又選《題西林壁》這類較難講的哲理詩,作簡明扼要的講析。這樣的講析或可作為示范,供老師們參考。
給小學生講解文言文,相對較為困難。文言文2則,我們注釋得較為詳細,譯文也較為清楚。因為是散文,字源圖像就少一些。又因為沒有“詩境”的引導,我們就各作了一個簡要的導讀。
作為附錄練習的11首詩詞,是練習及課外閱讀內(nèi)容,不是課文正文,不必作詳細講解。我們也作了注音、注釋和今譯,不再作字源圖像和詩境,而作了“講析”,用于閱讀的引導。目的是給學生提供實踐性篇目,讓他們?nèi)フ易衷?、寫詩境,以利于提高動手能力和?chuàng)造力。
本書的編纂,為國家教育規(guī)劃課題“創(chuàng)建特色學校”(FHB 110051)的成果之一,項目由山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管理,太原中正明德學校承研。我們在太原舉辦了四百名小學語文教師的培訓班,與一線教師研討如何進行“大語文”教學,如何講授小學語文課中的古典詩詞。我們探索這種解字、講詩、寫意境的新思路,經(jīng)過實踐,效果很好。課程形象生動,活潑有趣,知識扎實,易學易用,陶冶性情,啟發(fā)創(chuàng)造力,深得孩子們的喜愛。老師們呼吁快速寫出教材,以利于快速推廣。于是,我們?nèi)σ愿埃幾氤鼋滩牡臅濉?/p>
為小學課本中的詩詞作這樣的講讀處理,也只是一種探索。不成熟、不適當處,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萬獻初
201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