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去二三里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1],
煙村四五家[2]。
亭臺(tái)六七座[3],
八九十枝花。
(麻韻 -a)
注釋
[1]去:從這到那。里:長(zhǎng)度單位,一里相當(dāng)于今500米。
[2]煙村:炊煙繚繞的村子。
[3]亭臺(tái):供游人觀賞、休息之類的亭子。
今譯
從這里一下子走出去好幾里地,(看見了)住著幾戶人家的炊煙裊裊的小村莊,(還看見了)一些亭臺(tái),以及許多美麗的野花。
字源圖像
去:甲骨文作(前7.9.3)、
(甲3073)、
(甲764)、
(京津4634)。古時(shí)穴居,這個(gè)字就像一個(gè)人離開所居洞穴(居室)的樣子。所以“去”就是離去,引申為過(guò)去。
家:甲骨文作(甲207)、
(甲2307)、
(佚953),金文作
(商代晚期·家戈爵)、
(商代晚期·家戈父庚卣)、
(西周早期·枚家作父戊卣)。一座房子,里面養(yǎng)著一頭豬(而且多半是頭公豬),意味著古人(父系氏族初期)有了家畜而定居下來(lái)了,也就是有了“家”。
亭:《說(shuō)文》:“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樓,從高省,丁聲?!苯鹞淖?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9/11/19525892555768.jpg" />(戰(zhàn)國(guó)·陳純釜),古驛道上歇息用的高高亭子。是個(gè)形聲字,形符為“高”的省略,聲符是“丁”。
臺(tái):簡(jiǎn)化前作“臺(tái)”?!墩f(shuō)文》:“臺(tái),觀,四方而高者。從至,從之,從高省。與室屋同意?!薄芭_(tái)”是人們歇腳的四方高地,上加遮頂?shù)慕ㄖ褪恰巴づ_(tái)”。甲骨文臺(tái)字或作(花502),正像一個(gè)腳丫子止于一座房前的樣子。
花:本作“”或“華”?!墩f(shuō)文》:“華,榮也。從艸,從
?!薄?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9/11/195259412447.jpg" />,艸木華也?!苯鹞淖?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9/11/1952599941484.jpg" />(西周早期·命簋)、
(西周中期·不栺方鼎)、
(西周晚期·大克鼎)、
(西周晚期·華季益盨)。高鴻縉《中國(guó)字例》:“按字原象形,甲文用為祭名。秦人或加艸為意符,遂有華字。及后華借用為光華意,秦漢人乃另造荂,荂見《方言》。六朝人又另造花字。日久而華字為借意所專,荂字少用,花字遂獨(dú)行。”是說(shuō)“
”本象滿樹花朵之形,草木都有花,加艸成“華(華)”。后來(lái)“華”多表示華彩,又造形聲字“荂”,六朝人造更簡(jiǎn)單的形聲字“花”?!?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9/11/1952591082928.jpg" />—華—荂—花”是同一字,最后“花”通用了。
詩(shī)境
陽(yáng)光和煦的春日,我在村外的小溪邊貪看著這花紅柳綠的春色。也許是那春色太美,也許是那日光太柔和,我竟一時(shí)起了興致,又沿著溪邊走出了二三里。遠(yuǎn)處炊煙裊裊,一個(gè)小村落靜靜地臥在小溪的那頭。村子不大,大概只有四五戶人家。他們正忙著做晚飯呢。溪水仍然不停歇地向前流淌著,溪邊的青草地上,有著六七座亭子,大概是給行路的人歇腳的吧。一群小孩兒正圍著亭子嬉戲玩耍呢。突然,其中的一個(gè)小姑娘被亭子旁邊滿滿的一樹花兒吸引了,忘記了其他的小伙伴們,獨(dú)自一人站在樹下,踮起腳尖,用她小小的手指,點(diǎn)著樹上的花兒,數(shù)著:“八枝,九枝,十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