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回鄉(xiāng)偶書[10]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11]。
兒童相見不相識[12],
笑問客從何處來。
(灰韻 –u?i)
注釋
[10]偶書:隨便寫寫。偶:偶然的,不經(jīng)意的。
[11]鄉(xiāng)音:家鄉(xiāng)的口音。無改:沒什么變化。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發(fā)。衰:這里指鬢毛稀疏減少。為了押韻,這里應(yīng)按古音讀作cuī。
[12]相見:見我,看見我。相:這里偏指一方,指作者“我”。
今譯
(我)小時候就離開了家鄉(xiāng),到了老年才回來。(我的)家鄉(xiāng)口音雖然沒有改變,但鬢發(fā)卻越來越稀疏。(回到家門口)孩子們看見我都不認識我,笑著問我是從哪里來的客人。
字源圖像
回:《說文》:“回,轉(zhuǎn)也。從囗,中象回轉(zhuǎn)形。,古文?!奔坠俏淖?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9/11/1953172532132.jpg" />(甲903)、
(林2.9.2),金文作
(西周早期·回父丁爵),表現(xiàn)的是某種回旋的抽象形象。引申為回還、回答等常用詞義。
鄉(xiāng):簡化前作“鄉(xiāng)”。甲骨文作(前1.36.3)、
(拾6.8),金文作
(商代晚期·宰甫卣)、
(商代晚期·卿爵)。楊寬《古史新探》:“‘鄉(xiāng)’和‘饗’原本是一字……整個字像兩人相向?qū)ψ?,共食一簋的情況,其本義應(yīng)為鄉(xiāng)人共食?!薄班l(xiāng)邑的稱‘鄉(xiāng)’……實是取義于共食?!薄笆怯脕碇缸约耗切┕餐嬍车氖献寰勐涞?。”古代有“鄉(xiāng)飲酒禮”。又“在金文中‘鄉(xiāng)’和‘卿’的寫法無區(qū)別,本是一字”,“‘卿’原是共同飲食的氏族聚落中‘鄉(xiāng)老’的稱謂,因代表一鄉(xiāng)而得名。進入階級社會后,‘卿’便成為‘鄉(xiāng)’的長官的名稱。”
書:簡化前作“書”。金文作(西周中期·格伯簋)、
(西周晚期·頌簋)。《說文》:“
,箸(著書之意)也。從聿,者聲?!笔钦f“書”原本是個以“聿”為形符、“者”為聲符的形聲字。其中“聿”是“筆(筆)”的古文,是書寫的工具,也是書寫的動作。甲骨文作
(京津3091)、
(前7.23.2),金文作
(商代晚期·聿戈)。《說文》:“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薄皶保词治彰P寫字,今天“書法”的書還是“書寫”義。
傳河南安陽出土商代雙丫角童玉人
兒:簡化前作“兒”。甲骨文作(前7.16.2)、
(京津1341),金文作
(商代晚期·小臣兒卣)、
(西周中期·兒鼎)、
(春秋中期·庚兒鼎)?!墩f文》:“兒,孺子也。從兒,象小兒頭囟未合?!笔钦f“兒”表現(xiàn)的是個囟門未合的小孩形象。而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契、金文兒字皆象總角之形。”是說“兒”表現(xiàn)的是扎有犄角發(fā)髻的小孩形象,也可備一說。
客:金文作(西周中期·師遽簋蓋)、
(西周晚期·仲義父鼎)?!墩f文》:“客,寄也。從宀,各聲?!备鳎鹞淖?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09/11/19532048561473.jpg" />(宰椃角),與腳趾頭向外的“出”(
)相反,是別人的腳趾頭(夊)向自己家門口(口)走來,所以“各”本是“至、到”的意思,加房子(宀)成為“客”,表示走到家里來的客人。擴展指客人、客居、客體等。
詩境
故鄉(xiāng),我終于回來了!五十載的風(fēng)雨,五十載的漂泊,我終于回到了我的故鄉(xiāng)。還是有些緊張吧,不知家中的院墻是否已經(jīng)斑駁?院中的青草是否已經(jīng)荒蕪?當(dāng)年種下的那棵柳樹,是否仍然在風(fēng)中飛揚?“老爺爺,您是從哪里來的呀?”一陣嘻嘻哈哈的清脆的童音打破了我的回憶。原來是一群在村口放風(fēng)箏的小孩兒,他們正好奇地打量著我??粗麄冎赡鄣哪橗?,那是我無法再擁有的年幼時光啊。是的,小孩怎么會認識我呢?現(xiàn)在的我,只是一個陌生的老頭兒啊。我的步履已經(jīng)蹣跚,我的頭發(fā)已經(jīng)稀疏蒼白,可我的赤子之心依然如初。我那親切的鄉(xiāng)音啊,依然能清晰地在我的唇齒間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