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創(chuàng)世紀
人啊,你來到這世上,或者說你在宇宙中出現(xiàn)的時間太短了,而墮落的速度又太快,你高傲、自負,“自夸為永恒、并自稱是宇宙之君王”。
——霍爾巴赫《大自然的秩序》
盡管我在用筆寫宇宙的創(chuàng)生,更多的時候我卻寧可回想,我總是無法避免言說,但,我努力在回想中言說。
回想創(chuàng)世紀,其實就是回想混沌。
混沌包含了一切,但混沌卻是無、無有。
當混沌時,必定為黑暗。
是的,我們可以說那是黑暗,有黑暗了,但黑暗是什么?黑暗什么都沒有。就連黑色也不成其為黑色,因為那時沒有白色,沒有任何別的顏色。所謂黑色、黑暗是在有光之后,人類分辨出來的一種顏色,然后用來言說創(chuàng)生之初。
混沌無色,無色即原色。
對于混沌之回想的困難是:我們的回想總是太有條理,或者囿于某種理念,使回想中的混沌如同天文館一樣一目了然,一切都由人擺布好了的各種圖案、模型,其實明明白白。
那不是混沌。
讓思想漸入混沌之境,猶如在一條林中路上把秋日楓丹白露的各種色彩揉碎,并且切斷電源,還要讓星月無光。
創(chuàng)生就是給混沌以光嗎?
大爆炸的概念是1927年由天主教神父、物理學家勒梅特(1894~1966)首先提出來的,他認為河外星系紅移說明宇宙正在膨脹,而膨脹總是從一個特殊的端點開始的,因而勒梅特進一步提出宇宙起源于一個“原始原子”,同時也帶來了奇點——物理學上質量、密度、時空曲率都無窮大的點——的問題。
20世紀40年代末,出身俄國的極聰慧的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發(fā)揮了勒梅特的思想,認為宇宙起始于一個極端高溫、高密度的“原始火球”,伽莫夫也稱這個原始火球為混沌,物質在這一火球中以基本粒子形態(tài)存在。大約180億年前,這個混沌體發(fā)生大爆炸,向外飛走擴散,密度降低,溫度也從幾十億度漸降至幾百萬度。約在5500萬度時,中子自動形成質子與電子,輻射使這些微粒結合形成氫原子、氦原子等。人類所知的一切元素都是在這次混沌初開的大爆炸之后半小時之內產(chǎn)生的。在隨后的大約3000萬年中,那些原子繼續(xù)外沖,宇宙進一步冷卻,原子開始化合,出現(xiàn)了密度較高的氣體團,星系的雛形或者說母體。
大爆炸理論的基本想法是把宇宙時空的膨脹與物質產(chǎn)生、演化聯(lián)系起來,并且伽莫夫預言,宇宙之中肯定還有作為大爆炸余跡的背景輻射。
標準的大爆炸宇宙模型分為四個演化階段:
原始火球亦即混沌體階段。大爆炸發(fā)生,時間為零,宇宙在一開始便急劇膨脹,輻射和物質均勻分布,一切成分都處在熱平衡狀態(tài),溫度極高。歷經(jīng)普朗克時代、大統(tǒng)一時代、強子時代、輕子時代,進入輻射為主的輻射階段。這時候宇宙年齡為10秒,幾乎所有能量均以輻射形式呈現(xiàn)。經(jīng)過最初3分鐘,宇宙已膨脹為直徑約為1光年的實體,同時有近三成的物質合成氦,核反應消失,但宇宙的輻射密度仍大于物質密度。直到1000年時,宇宙從輻射階段過渡到物質階段。自此,物質密度大于輻射密度,并出現(xiàn)原始星團,星系形成,有了最早的類星體,然后一直到現(xiàn)在,我們看見的和看不見的宇宙的這個樣子,這個樣子的宇宙。
伽莫夫的這一理論對天文學界、宇宙學界的影響有如巨大沖擊波一般。有的人深表贊同,甚至進一步加以發(fā)揮,認為宇宙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一連串無數(shù)次的大爆炸,擴張之后收縮,收縮之后爆炸,如是往復,等等。
但,對于當時大多數(shù)的科學家來說,霹靂一聲突造創(chuàng)生出宇宙的想法,是太大膽了,尤其是一些赫赫有名的高等學府,流傳著一句笑話:“伽莫夫的理論妙極了,一次爆炸可以造出所有元素!”伽莫夫的批評者進而追問伽莫夫:“混沌從何而來?因何而爆炸?”
伽莫夫并非無詞以對。他讓圣奧古斯汀出面奚落了一通他的對手們,據(jù)伽莫夫說,圣奧古斯汀曾經(jīng)在著作中答復別人的質問——上帝在創(chuàng)造天堂與人間之前在做什么——時回答道:“上帝那時在創(chuàng)造地獄,以準備接收問此種問題的人?!?/p>
宇宙起源的另一種學說幾乎與伽莫夫的學說同時興起了,英國宇宙學家提出了穩(wěn)恒態(tài)學說。
穩(wěn)恒態(tài)學說沒有大爆炸那樣的突發(fā)奇想,以無始無終巧妙地避開了最敏感也是最激動人心的宇宙的開始和終結的話題。按此理論,宇宙不僅每一處大概相同,而且在每一時也大概相同,要保持這種穩(wěn)恒狀態(tài),必須有新的物質不斷被創(chuàng)造出來。因而宇宙越來越大,永無限度,這也同樣使不少學者感到不安。
兩派宇宙學者基本上不失風度地激辯了許多年。
到20世紀50年代后期,穩(wěn)恒態(tài)論者漸處下風,因為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在宇宙的遼遠區(qū)域中,強力射電源的數(shù)目多于較近的區(qū)域。這些遙遠的射電源是射電星系及類星體,它們之間的距離足以證實它們是宇宙中的古老天體,這表示宇宙在幼年時期確實要比后來擁有多得多的強大射電源。
穩(wěn)恒態(tài)學說眼看就要支離破碎了,因為他們的一根重要理論支柱是:宇宙只膨脹而無變化。
1965年,美國的兩位射電天文學家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宇宙中的微波輻射,此時與伽莫夫最初發(fā)表大爆炸論已經(jīng)相隔19年了。
彭齊亞斯和威爾遜得以青史留名純屬偶然,他們當時并不想尋找什么東西,而只是致力于消除他們的射電望遠鏡的一些干擾。他們把望遠鏡接收機用液體氦冷卻到絕對零度之上的幾度,但仍有殘余的噪聲均勻地由天空各方面?zhèn)鱽?,晝夜不息?/p>
這是一種奇妙的信息。
彭齊亞斯和威爾遜請教從事宇宙研究的美國物理學家迪克。迪克的研究正沿著伽莫夫的理論進行,他認為宇宙的各個方向上都殘存大爆炸之后的射電波,隨著宇宙的膨脹和冷卻,射電波也愈來愈長。經(jīng)過科學家們的論證,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無意間探測到的“噪聲”正是當年大爆炸的余音。多么遙遠的回聲?。?/p>
那是古老得不能再古老的宇宙創(chuàng)生時期所發(fā)生的宇宙過程的信息,人稱“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至此,穩(wěn)恒態(tài)論煙消云散。
按照宇宙大爆炸學說,宇宙物質在大尺度上是均勻而各向同性的,宇宙的膨脹造成了星系的退行,大爆炸的宇宙是一個演化著的宇宙,宇宙年齡為100億~200億年,所有天體都比它年輕。這一以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為基礎的模型,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一個理論模型。
宇宙學原理、遙遠星系退行和微波背景輻射是大爆炸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撐,這個模型把一個極端密度的原始點作為宇宙的起源。相信這一模型的人愈來愈多了,但問題——而且還是老問題——一樣紛至沓來:宇宙為什么發(fā)生大爆炸?宇宙為什么是由物質而不是由反物質組成的?宇宙是如何在開放或封閉這兩種可能性之間作出選擇的?宇宙的未來還是一個謎嗎?如果稍稍改動一下語匯,那么這些問題仍然是: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科技使人類知道的事物無疑是愈來愈多了,在看起來十分壯觀的深入中,我們仍然茫然,甚至更茫然,那是離開本質愈來愈遠嗎?
以上種種老問題,科學家用科學的語言告訴我們:
初始條件一旦確立,(普遍的)定律就預言了結果。因此因果性問題通常采用物理定律以內的初始條件來作答。同樣地,給出宇宙現(xiàn)在的情景,愛因斯坦方程“預言”大爆炸必然已經(jīng)發(fā)生。當然,這不是對“為什么發(fā)生大爆炸”的令人滿意的解釋,但是目前所能說的確實也只能如此(《宇宙的觀念》,肖巍著)。
不過,我們可以從另外一些角度來回想大爆炸。
那是真正的神機妙算。
1977年,洛弗爾(英國天文學家、射電天文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人類和宇宙的現(xiàn)代觀》的講話中,提供了若干有趣的數(shù)據(jù)證明著宇宙的無與倫比的奇妙。按他的計算,倘若在宇宙大爆炸開始第1秒鐘時,它的膨脹速度慢了一萬億分之一秒,那么在短短的百萬年后,宇宙便會收縮并且崩坍,若曇花一現(xiàn)。這就沒有了地球形成的時間,更別談地球之上的萬物生靈如何出現(xiàn)了。
這是巧合嗎?
為使這樣的巧合得以成為事實,其高難度——有科學家認為——等于一個人能準確地猜中太陽是由多少粒原子構成的。
洛弗爾又說,假如大爆炸的理論條件稍有改變,宇宙只能產(chǎn)生氦氣,而實際上宇宙產(chǎn)生了100多種元素。
洛弗爾問:
我們的宇宙是不是為了創(chuàng)造生命而建立的呢?
洛弗爾強調說:“我們的出發(fā)點是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知識?!币蚨藗儾荒懿粏枺骸坝钪嬷匀绱?,是否是為了人的生存呢?是思維的邏輯錯了,還是我們數(shù)學和物理的基本公理不對?”因而,洛弗爾指出:
科學的各部門存在著大量懸而未決的問題,而專業(yè)科學家的基本信念是,應用科學的方法和技術定能找到謎底和答案。許多情況已經(jīng)表明,這種信念是正確的。然而20世紀卻有如下特點,即當人們在一些關鍵的領域探討時,諸如涉及宇宙的存在、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人對它的理解等基本問題時,卻宛如在黑暗中摸索,一程暗似一程。
并且洛弗爾斷言:“科學并非制高點。”
很多科學家認為,大爆炸是時間的開始。
196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澳大利亞的??藸査菇淌谡f:“沒錯,大爆炸發(fā)生以后3分鐘內發(fā)生的情景已有詳細描述。至于大爆炸以前的問題,科學家說是沒有意義的。他們對這個問題不感興趣,因為答案要明顯連上神學。”
1990年,美國天文物理學家伯力治說:“至今尚未有人告訴我們,誰引發(fā)大爆炸和怎樣引發(fā)的。”
是的,不少人相信大爆炸理論,創(chuàng)生宇宙的大爆炸絕不是隨便炸一下就算了,而是炸得如此精密、圓滿、周到,那是自然演化可以做到的嗎?埃克爾斯又說:“對于大爆炸是一位超自然的創(chuàng)造者的作為這種說法,我感到很滿意。”
大爆炸以后10萬年,因為宇宙的迅速擴張,溫度已冷卻至3000度,宇宙最主要的基本元素氫和氦已由原子核狀態(tài)結合電子而成為原子。所有的物質已組成星云。星云中間有氣體和星塵。
創(chuàng)造生命的基本條件已經(jīng)準備好了。
太陽是一個很晚才出現(xiàn)的恒星,它已經(jīng)燃燒了約50億年,現(xiàn)在還在燃燒。
太陽再大一點或再小一點,對地球生命來說都是不敢想象的,我們的太陽剛好不大不小,適合維持生命的存在,至今還只是壯年之星。
太陽的光啊,我們當如何贊美你呢?
1983年,美國物理學家魏斯哥夫也問道:“大爆炸以前是什么情景呢?”或許有人提出宇宙在循環(huán)不斷地爆炸擴張和收縮,但是仍然存在一個不能避免的問題,那就是第一次原始的爆炸?;蛟S有人說科學只能解釋大爆炸以后的情景,這個回答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很可惜這卻是唯一的回答。
并且魏斯哥夫認為:
除了用科學解釋宇宙的起源外,也可以用神學,兩者是和諧的。明顯地,猶太教和基督教(即《圣經(jīng)》)對宇宙起源的傳統(tǒng)描述與今天的科學模式很巧妙地相似。過去若有人說太陽產(chǎn)生以前就有了光,就被認為不科學。但今天的科學觀點是同意在太陽產(chǎn)生以前,宇宙就已經(jīng)充滿了強光和放射線的?!妒ソ?jīng)》作了這樣的描寫:“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
回想創(chuàng)世紀,便不能不回想關乎宇宙起源的另外一類思考與描述,它們并不具體,卻充滿著大智大慧,它們往往省略了過程,把開始與終結之間的荊棘路留給人們自己去冥思苦想,即便在科學輝煌之極的今天,它們依然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
圣奧古斯汀說:
毫無疑問,世界不是在某時創(chuàng)造,而是逐漸創(chuàng)造的。在某個時間發(fā)生的事,也可能早于它,或晚于它而發(fā)生。早于它的時間是過去,晚于它的時間是將來……然而世界是逐漸創(chuàng)造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的可變運動。
利希滕貝格說:
我們在自然界看見的不是字,而是字的開頭字母,當我們隨后想讀時,卻發(fā)現(xiàn),新的所謂字又只不過是另外的開頭字母。
歌德說:
如果要提到原始,就應說原始的話,那就是詩一般的語言。因為,歸我們日常用語所有的是,經(jīng)驗、理智、判斷,這些是不夠的。當深入此荒蕪的巖縫時,我首先羨慕詩人。
老子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古吠陀《創(chuàng)世頌》:
那時無所謂存在或不存在。
沒有大氣層,也沒有上面的天空——
誰穩(wěn)妥地堅守世界?誰保管它?
哪里是深淵?哪里是大海?
那時既無死亡,也無不朽,
晝與夜尚不分明。
無風,卻散發(fā)著淳樸,
只有一個,沒有別的。
黑暗籠罩著全世界,
無光的海洋在夜色中消失。
有東西隱藏在殼中,
這一個在灼熱痛苦的力量中誕生,
由此產(chǎn)生了起源。
發(fā)現(xiàn)精子的萌芽就是愛,
智者出自內心沖動而探索,
發(fā)現(xiàn)存在之根為不存在。
用尺橫向量此根,
下面是何物?上面是何物?
幼芽的基座為激動之力,
自我栽種在下,竭盡之力在上。
然而,誰能成功地探出,
誰可聽說世界起源于何方?
眾神來自世界的這邊!
是誰說的?他們從哪里來?
親手創(chuàng)造世界者,
從至高的天穹向它俯視,
他究竟造了它,還是沒有造它?
他知道!——還是連他也不知?
《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
起初,上帝創(chuàng)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上帝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上帝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
上帝說,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上帝就造出空氣,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了。事就這樣成了。上帝稱空氣為天,而且有晚上,而且有早晨,是第二日。
上帝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上帝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上帝看著是好的。上帝說,地要發(fā)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并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事就這樣成了。于是地發(fā)生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各從其類;并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上帝看著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
上帝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做記號,定節(jié)令、日子、年歲。并要發(fā)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于是上帝造了兩個大光,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又造眾星。就把這些光擺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晝夜、分別明暗。上帝看著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上帝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鳥飛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上帝就造出大魚,和水中所滋生各樣有生命的動物,各從其類,又造出各樣飛鳥,各從其類。上帝看著是好的。上帝就賜福給這一切,說,滋生繁多、充滿海中的水,雀鳥也要多生在地上。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五日。
上帝說,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于是上帝造出野獸,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地上一切昆蟲,各從其類。上帝看著是好的。上帝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上帝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yǎng)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上帝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樹上一切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做食物。至于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并各樣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將青草賜給它們做食物。事就這樣成了。上帝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
天地萬物都造齊了。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已經(jīng)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上帝賜福給第七日,定為圣日,因為在這日上帝歇了他一切的創(chuàng)造的工,就安息了。
創(chuàng)造天地的來歷,在耶和華上帝造天地的日子,乃是這樣。
1975年,梵蒂岡羅馬教廷把“有杰出成就的年輕科學家”庇佑斯12世獎章頒發(fā)給史蒂芬·霍金,他和白納德·卡爾一同飛往羅馬。
白納德·卡爾寫道:
那是一個非常感人的場合。在正常情形下,得獎的人必須走到教宗面前去接受獎章。可是,因為史蒂芬不能上前,所以教宗一直走到史蒂芬面前來。
這是一個歷史時刻。教會——尤其是天主教會,和宇宙學之間一向有沖突,這可一直追溯到伽利略時代。史蒂芬對伽利略有極大的親切感。我記得,我們去梵蒂岡時,他非??释綑n案館去查閱被認為是伽利略悔過的文件。在這文件中,伽利略在教會的壓力下,收回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理論。
科學和教會之間的爭論仍然方興未艾。最后,教會宣布他們犯了錯誤,事實上伽利略是對的,這使我們感到很欣慰。但是我很懷疑,如果教宗真的理解史蒂芬的發(fā)現(xiàn),他是否會認可。(《時間簡史續(xù)編》)
在同一本書里,史蒂芬·霍金所記錄的是1981年在梵蒂岡召開宇宙學會議時?!拔矣种匦聠酒鹆藢τ钪骈_端和命運問題的興趣,之后我們受到教皇的召見”?;艚鹌届o地記下了教皇的應該具有歷史意義的一番話,霍金說:
他剛從那次謀殺中恢復過來。教皇告訴我們,研究宇宙在大爆炸以后的演化是可以的,但是由于大爆炸本身是創(chuàng)生的時刻,因而是上帝的事務,所以我們不應該去詢問那個時刻本身。
教皇有所不知,就在梵蒂岡的這次宇宙學會議上,霍金提出了一篇名為《宇宙的邊界條件》的論文?;艚鹫J為:“空間和時間在范圍上有限,但是自己包容起來,而沒有邊界或邊緣,正如地球的表面面積是有限的,卻沒有邊界或邊緣一樣。在我所有的旅行中,我從未從世界的邊緣掉下去?!?/p>
霍金并沒有斷言,上帝是不存在的,他只是小心翼翼而又自信果斷地認為,宇宙在開端處沒有邊界,所以宇宙是一個自足的整體。“只要宇宙有一個開端,我們就可以設想有一位造物主。但是,如果宇宙確實是完全自足的,那還會有造物主的存身之處嗎?”霍金如是說。
當·佩奇是物理學和天文學博士,1976年到1979年,他在劍橋從事研究工作時與霍金一家住在一起。佩奇是一名虔誠的福音基督徒,他相信理解這個宇宙可以揭示上帝的某些方面,但上帝擁有比這個宇宙更多的東西。
在霍金家,佩奇通常在早上7點15分或7點半起床,沖一下澡,接著讀《圣經(jīng)》、禱告。8點15分,佩奇幫助史蒂芬·霍金起床。吃早飯時,佩奇會告訴霍金自己在《圣經(jīng)》里讀到的內容,“希望這最后總有些影響”。
佩奇告訴霍金一個故事:“耶穌遇到了一個瘋子,這個人被一群魔鬼附身,這群魔鬼要耶穌把他們轉附到一群豬身上。這群瘋豬跑到懸崖邊跳進了海中?!笔返俜姨岣吡松らT說:“哦,保護動物學會不會欣賞這個故事,是不是!”(《時間簡史續(xù)編》)
還有一次佩奇講到耶穌談論末日,他說當末日來臨,有兩個人在地里干活,一個人上天而另一個人留下;還有兩個人在床上,一個人上天而另一個留下。說這個故事的時候,佩奇與霍金正在共進早餐,史蒂芬·霍金說:“有兩個人在吃早餐,一個人上天,而另一個人留下?!?/p>
佩奇對此評論道:“他理解故事的要點,并且友善地接受?!?/p>
造物主存身何處呢?佩奇認為:“上帝是否創(chuàng)造宇宙的問題與宇宙是否有邊緣并沒有直接關聯(lián)。”
我們或許還可以這樣說,對造物主而言根本就不存在存身之處的問題,因為他是造物主。
正是造物主卷緊了大爆炸的發(fā)條,并做了周詳、精當?shù)陌才牛炀土艘粋€有限無界的宇宙。對他來說,無所謂開端也無所謂終極,因為他創(chuàng)造了開端和終極,他就是開端,他就是終極。
佩奇說:
我們必須先有信仰,才能問它是否由上帝創(chuàng)造的問題。這是科學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的事件。
約翰·泰勒說:
“上帝是什么?上帝是宇宙的性質?!?/p>
羅杰·彭羅斯說:
“我想,宇宙和他的存在還有遠為深入的東西,我們現(xiàn)在只有非常膚淺的領悟。”
回想創(chuàng)世紀——敬畏與愧疚從心底里涌出——在今夜無月的星空下我閉上雙目,傾聽不絕如縷的大爆炸的余音——我有何能去言說創(chuàng)造的奇妙與細節(jié)呢?
我只是重復。
我只是撿拾。
最初為混沌。
最初為黑暗。
最初為寂靜。
最初為冰冷。
最初為起始。
最初為爆炸。
從冷極到熱極。
從暗極到亮極。
創(chuàng)造是從粉碎開始的。
創(chuàng)造是從釋放開始的。
大爆炸的最初3分鐘終了時,宇宙充滿了光。
氣體開始成為云團,并且愈來愈濃,星云變幻或者星云起源,除了造物主以外誰能看得見呢?
該發(fā)生的便發(fā)生了……
康德說:“人們將無法接近神的創(chuàng)造力的無限性?!标P于“自然界的秩序”,康德還說:“讓我們悄悄愉快地于此想象中沉浸片刻吧?!薄拔覀儗⒖吹?,神性所在的無限空間,種種自然界形成所需的儲備之處,消失在一個寂靜之夜,充滿了產(chǎn)生未來世界需用的材料和推動諸世界的動力。后者稍為啟動,世界便開始運動,于是,荒涼空間的無可比擬性便因此而活躍起來?!?/p>
我只能在星空下回想,回想神奇、夢幻、人的幸運并感覺著自己的渺小。
現(xiàn)在是白天了。
地球還在自轉,把夜晚轉給我,也把白晝轉給我。
白天是污濁而喧囂的。
有些人永遠在勞作,這是收割麥子的季節(jié),農民還在領白條嗎?
有些人永遠在奔走和格斗,但內心里充滿著恐慌。他不得不借助“大哥大”在所有公共場合顯示自己的存在,他永遠不會懂得自行退隱的才是存在,自我顯露的卻是毀滅。但,可以驚訝的是,在剛剛買得起“大哥大”的中國,這樣的人竟是如此之眾!
星空使我想起創(chuàng)生。
白晝使我想起毀滅。
人啊,你來到這世上,或者說你在宇宙中出現(xiàn)的時間太短了,而墮落的速度又太快,你高傲、自負,“自夸為永恒,并自稱是宇宙之君王”。(《大自然的秩序》,霍爾巴赫)
德日進說:“縱然有眾多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無可置疑20世紀的人是可悲的——為何如此恐慌,說到底還不是由于作為成長中這個物種的莊嚴展示的結果,另一種明顯的跡象正在我們的視野中興起:已消滅的物種的跡象?”(《人與自然》,狄特雷爾特等編)
人已經(jīng)不是野獸了,但肯定還不是天使。
問題是,倘若有誰為野獸張目進而與人爭執(zhí)道:野獸吸毒嗎?野獸為了財富的增長而污染大氣、河流嗎?野獸整天開會公款吃喝耗費民脂民膏嗎?野獸行賄受賄嗎?
夫復何言?
人仍在執(zhí)迷不悟地以揮霍浪費的方式,耗去著大自然賜給我們的最后的財富。
結局為熱量消失。
當能量不再轉換時,形體既不能形成也不會消失,而是凝固。
在《最初三分鐘》這本風靡世界的書里,溫伯格也寫了宇宙的結局,“目前的宇宙系從一種無法描寫的起始狀態(tài)發(fā)展而來,面臨的卻是在無限寒冷或難以忍受的炎熱中的毀滅。宇宙愈容易理解,便愈是顯得無意義”。
大約50億年后,如果人類還有殘余在,他們看到的部分情況,將如達維斯在《最終為新的開端》中所預言的那樣:
宇宙的坍陷程度愈大,收縮運動便愈增強。到了某一時刻星辰將或多或少地均勻地擠滿空間,相互之間的距離也縮短了,夜空將比現(xiàn)在明亮得多……溫度超過百億度后的1秒鐘左右,量子過程便起作用,在強大的潮汐力下,空間內的時間開始破碎,在此用我們熟悉的物理學無法再前進,所以說不出以后將如何。假如沒有量子過程的話,也許宇宙間的全部物質將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消失,從而宇宙的存在湮滅。這一結局與構成先前描寫的景象的空洞黑暗迥然不同,那里至少還有不斷擴展的空間——此時則相反,無論空間或時間都經(jīng)受不住這種獨特的方式。宇宙具有對稱的歷史:誕生、生命和死亡。其間誕生和死亡很難區(qū)分:宇宙在火球中消失,正如它從火球中出現(xiàn)。
達維斯同時還告誡人類不必驚慌,太陽還會給我們幾十億年時間,也許真正可怕的不是星辰的終將毀滅,而是人類在地球上無節(jié)制的活動所造成的自取其辱、自取其亡。達維斯說:
現(xiàn)代天體物理學向我們指出,星辰不僅形成和發(fā)展,而且在某個時刻必定會消失。這是一場對地球也起作用的、不可避免的災難:雖是一場局部的有限的災難,對宇宙的發(fā)展不會有影響,卻會結束地球上的人類史。不過太陽還會給我們數(shù)十億年時間,如我們不過早地消滅自己,則人類生存的兩三百萬年不過是天色剛剛破曉而已。
人類對末日的恐懼是根深蒂固的,然而對自己加快走向末日的所作所為,卻又是麻木不仁的。
末日并非一日。
末日除了有終極的意義外,它還是個過程,因著這個過程的可長可短,人類并非沒有自救的機會,所謂愛護地球、守望家園、世代可持續(xù)不是一句空話,當然如果得其反,那便是末日災難的提前降臨。
作為過程的末日有各種景象。
你見過沙塵暴嗎?滿天塵沙隔斷了太陽,白天是昏暗的。有大風,樹上的花蕾紛紛落地,孩子和羊羔被卷到遠處的水塘里,作為人的驕傲和中心的城市不再有光明,連哭泣與呼喊都沒有。親愛的讀者,你說這是什么景象!
地球正在沙漠化的過程中。
地球沙漠化就是地球金星化。
可是,只要沙漠還沒有涌到我們腳下,只要沙漠還沒有把我們從一個城市里驅逐出去,這個城市必定仍然是奢靡的,到處燈紅酒綠,醉生夢死。
筆者寫完《荒漠呼告——土地之卷》后從報章上得知:中國沙漠化的速度已經(jīng)從每年2100平方千米增至2600平方千米。我們一共有多少土地,還可以沙化多少年!
真的,“沒有人相信,這已發(fā)生”。
我常常想起米洛奇《詩集》中的一首詩——世界結局之歌:
世界結局之日
一只蜜蜂嗡嗡地圍著旱金蓮轉。
漁夫在給發(fā)亮的漁網(wǎng)打補丁,
快活的海豚躍入大海,
小麻雀蜷縮在檐溝上,
蛇皮金燦燦,這本應如此。
世界結局之日。
婦女打著陽傘走過田野,
酒鬼在草地邊緣入睡,
蔬菜商販在街上吆喝,
黃色風帆的船只在島前準備起航,
空中飄忽著小提琴聲,
黑夜倏然不見。
對閃電和雷擊期待過的人
甚為失望。
期待過天使長的預示和吹號者
不體會,這已發(fā)生。
只要日月依然當空旋轉,
只要蜜蜂仍在玫瑰花上飛,
只要有孩子出生,
沒有人相信,這已發(fā)生。
唯一個白發(fā)老者,可能是預言家,
但,他也有別的事干,
他一邊拴番茄秧一邊說:
沒有別的結局。
沒有別的結局。
啊,回想創(chuàng)世紀——是誰在回想——我們因何能回想,又為什么要回想?
回想是與空氣和風一般自由的。
回想其實是一種選擇,人并非只是在走路的時候顯出其姿態(tài)、步伐與方向的,這一切的初始條件往往在回想中形成,一樣是無中生有。
回想的選擇是生命選擇。
回想之路千姿百態(tài)、大小不一,或者連綿,若山巒若江河若荒漠;或者斷續(xù),如雨滴如落花如秋葉?;叵肟梢允谷烁诱鎸嵰部梢愿犹撏?,回想可以使人更加敬畏也可以更加狂傲,回想可以使人愛也可以使人恨。
回想如風。
回想那風。
回想是靈魂的反芻。
咀嚼昨天,昨天是那么豐厚,有甘甜有苦澀有潔凈的空氣有大草原有大荒涼,否則我們怎樣面對今天和明天的多彩而又喧囂的淺薄呢?回想,是一杯沒有污染的清水,可以滋養(yǎng)疲倦的心靈和饑渴的細胞。一般來說,我回想故我在,是排除了行尸走肉的生命的象征,沉浸回想好比自己親手釀一種酒,拾回昨天的麥?;蛘邉e的什么,比如:人的生命是哪一陣風卷來的完美而又脆弱的種子?
如果沒有回想,這個世界還會溫情脈脈、靈智閃射嗎?
時光之箭在我們絲毫不知人生的時刻,把我們扔到了人間。為此,我們都曾哭鬧過表示抗議。然后是吮奶、學步、聽風看雨數(shù)星星,窮鄉(xiāng)僻壤處的一間草棚便是家園所在,有羊圈,有小河,有蘆葦,河里有魚,地上長草,有炊煙,有獨木橋。當歲月把僅剩的天真絲絲縷縷地連根拔走,人便隨風而去,像河畔的蒲公英那樣飄走了,后來我才知道蒲公英總會落到地上,而人卻成了流浪者,找不到回家的路。
于是便回想。
母親的背影,草棚和竹床,獨木橋頭的牽?;?。
回想那風。晃動的楊花柳絮晃動的村落晃動的家園,風的濕潤使我想發(fā)芽,風牽著我的手要去觸摸風的深處,撥動一根琴弦,讓大爆炸的余響轟隆隆地滾過。
春天的風是綠的。
秋天的風是黃的。
冬天的風是白的。
回想的自由自在,可以讓時光短暫地倒流。
回想之時,世界便充溢著無序和混沌的交叉、重疊、對稱,或者撞擊與撕裂,彗星不知道在追逐什么,碎片是想回到原先的軌道嗎?一朵烏云把一朵白云撕裂了,一朵白云把一朵烏云包裹了。黑洞是誘惑,也是期待。讓太陽穿過黑洞,讓月亮穿過白洞,讓所有彗星的彗尾同時放出萬丈光芒,照亮宇宙太空中的星墳,讓新生的小星們做一回小蠟燭,讓光對風說,讓風對云說,讓云對雨說,讓雨對人說。
親愛的讀者,你猜猜說了些什么。
日落西山,月上東山,一切依舊。所有大睜著的眼睛看不見的,則是時光在意識中的另一種形態(tài),它可以彎曲,它可以回溯,重現(xiàn)過去,失而復得,死而復生。
這個世界繁華得像荒漠。
到處都是被占領的大地上的鋼筋水泥、高樓大廈,假如回想碰壁而回你不要感到驚訝。但,你還是要回想,回想那風并且讓風帶著你穿過夾縫,尋找退隱的大地,無視一切禁令與紅綠燈。沒有地域疆界,沒有人群貴賤,只是呼喚著家園的歸去來兮,門口的昨夜之雪,海棠與紅櫻桃。
一陣風吹走的,能由一陣風吹回嗎?
回想不是夢。
回想要寬闊得多,隨意得多,清醒得多。回想是回想存在,而夢之所以為夢就是不存在。偶爾,夢里也有回想,那是無序狀態(tài)的另一種壯觀:夢與回想重疊,回想與夢爭執(zhí)?;叵胝f你是夢,夢說我也可以回想;回想說我是存在,夢說原先我們都不存在,沒有光的時候你在哪兒?有了光就有了回想,就有了夢,存在是人不存在也是人。你在黑洞的邊緣回想黑洞,讓太陽和月亮鉆進鉆出,我可以把夢做到黑洞里面去,在洞口掛個簾子斜插一面酒旗……哦,這真是太荒唐也太美麗了。真的,倘若沒有這樣的萬物錯位、時空倒置、物我兩忘的混沌境界,理性的機床將在電腦的指揮下按照標定的尺寸,校正人的每一根骨頭,每一種思維,每一個細胞,不再有任何真正的想象。
所有的事物當發(fā)生之初,便已經(jīng)有結果了。
一切的回想因而都是時間的倒流,回想那風的驅動,人是樹的最高枝,落葉紛紛的日子早已包含在新芽里了。可是,時間又是什么呢?我們都看見了或者感覺到了,時間滲透一切,時間又是捉摸不定的。對于每一個作為個體的人來說,他只知道他出生的時間——那還是別人告訴他的,他不會知道死亡的時間——他死了,對他來說時間也就完了。如果我說,人是為死而生的,可能會被指責為悲觀厭世,但人的生命倘若沒有死做終結,時間的意義又何在呢?
讓我們回想愛因斯坦悼念青年時代的摯友貝索時的一段著名的話:“現(xiàn)在,他又一次比我先行一步,他離開了這個離奇的世界。這沒有什么意義,對于我們有信仰的物理學家來說,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之間的分別只不過有一種幻覺的意義而已,盡管這幻覺很頑強?!?/p>
回想時間,回想幻覺,回想那風。
我沉默,但我回想。
回想不盡的風??!因為年輕而圣潔的風,因為老成而和煦的風,帶著天真的風,刻著皺褶的風,像榴花下裙裾一樣展開的風。花零落了,葉剪碎了,連墳塋也沒有,只有野草守望著。
這是一處家園嗎?
我從回想中落到地上,我趕著朝霞經(jīng)過這里,那么多年輕的水汪汪的眼睛啊,杜鵑啼了,荒野綠了,細小的根先是裸露著,后來便縮骨,濃得化不開的一粒刺兒梅。
回想是飄逸的?;叵霝槭裁达h逸?
回想的根基在大地,因而我才穩(wěn)固,穩(wěn)固地回想。
世界不過是個驛站。
當我們這代人的時間用完,不再回想,還有樹木山泉嗎?還有藍天白云嗎?
當我們回想之時,未來之路便已經(jīng)在腳下了。
除了傾聽大地,人類別無選擇。
寫在星空的扉頁上
我站在地上,也置身天宇,白日云海蒼茫,夜晚星空如穹,或者陰或者晴或者雨或者風或者花開絢爛或者落葉飄零或者惆悵或者做夢或者行色匆匆……
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
宇宙是亙古以來就有的嗎?倘說是星云起源,它為什么要起源?是偶然的呢還是必然?假如是偶然,又怎么去設想宇宙中至真至善至美的縝密與和諧及奇妙,并且至少迄今為止獨獨把一個有光有水有空氣有土壤有月亮和星星照耀的地球,留給了人類及別的萬類萬物?
初始和終極是永遠的初始和終極。
有多少偉大的頭顱在星空下消失了。
那些試圖穿過神秘天宇的目光,也終于茫然地墜落,如迅忽的流星。但,這一點也不妨礙人們敬仰那些觀星者,并且在無助之際仰望星空云海,在心里輕聲地呼喚“天哪!天哪!”這時候人會感到靈魂的某種寄托,有了溝通和慰藉。盡管,我們仍然很難言說“天”是什么。
今夜,星空溫柔地低垂著黑色的帷幕。都市的高樓只是把我的視線切割了,我知道在群樓的那一邊,在大地被強行擠占的各種縫隙間,在更遙遠的曠野、山鄉(xiāng)和荒漠戈壁,這夜的帷幕是不可阻擋地低垂著的,從天上到地上。我甚至還敢斷言,這塵世間的所有繁華都市的燈火,不過是為了掩飾蒼白徒然地浪費能源,卻無法在這暗夜的一角燒出一扇通紅的窗戶來。
技術炫目地展現(xiàn),靈智黯淡地衰微。
自從天真被放逐,人類競相成為掠奪者、操縱者,仰望與崇拜星空的年代,已經(jīng)變得十分遙遠了。
星空的愛仍然是寬闊的。
誰不是星空下去而不返的過客呢?
我愛聽墓中人語。
我常常在夜行時尋訪墓地,感覺著另一個世界的平等、自由以及溫馨,真正的安息。
走過一生,走得太累。
現(xiàn)在好了,他們不再爭吵了,不再打仗了,不再勞作了。
眼前會升起一塊墓碑,以及墓碑上的話:
有兩種東西我們愈是經(jīng)常愈加反復思索時,它們就愈是給人灌注了時時更新、有加無已的驚贊和敬畏之情:頭頂?shù)男强张c內心的道德律。
康德死了。
那墓碑活著。
有過對星空的仇恨嗎?我不知道。但,贊美與敬畏卻幾乎是永存的。我之所以說“幾乎是”,因為宇宙要毀滅,太陽有熱寂的一天,到那時,關于星空、自然的贊美將不得不在毀滅中毀滅。我們可以想象新的開始,但是很難。
仇恨因為是仇恨而消散。
贊美因為是贊美而長存。
愛因斯坦說:
任何一位認真從事科學研究的人都深信,在宇宙的種種規(guī)律中間明顯地存在著一種精神,這種精神遠遠超越于人類的精神,能力有限的人類在這一精神面前應當感到渺小。
我在大自然里所發(fā)現(xiàn)的只是一種宏偉壯觀的結構,人們對于這種結構的了解還很不完善,這種結構會使任何一個勤于思考的人感到“謙卑”。這是一種地道的宗教情感,而同神秘主義毫不相干。
牛頓的墓碑上寫的是別人刻上去的話:“人們歡欣吧,這個偉大的人物曾經(jīng)為人類的光榮而活在世上?!庇娙瞬ㄆ者@樣熱情地贊美過牛頓:
當整個宇宙都在黑暗中時,
神若下令:牛頓你出來吧,
光就會出現(xiàn)。
牛頓則是這樣說自己的:
如果說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我不知道,在世人眼里我是什么樣的人;但在我自己看來,我不過像是在海邊玩耍的孩子,為不時撿到一塊比較光滑的卵石、一只比較漂亮的貝殼而喜悅,真理的汪洋大海就在我面前,而我卻完全沒有發(fā)現(xiàn)它。
七尺之軀,頭顱至上。
當畢達哥拉斯第一個認定地球是圓形時,他只是出于想象而沒有任何實證。這位精通幾何的天才從最美的幾何圖形——圓形——得到啟發(fā),進而認定地球的形狀應是最美的圓形。更多的星空下的觀星者是由自己的頭顱想象天宇的,圓形或者類似圓形的形狀便被其視為神圣、神秘。中國古觀象臺的儀器都離不開圓或半圓或弧狀,就連最早的象形文字也都是圓形的,而現(xiàn)在的方塊字——方形是圓形的變體——則是為了書寫方便。當我們的先民在樹上“筑巢而居”時,那巢也是近似圓形的。有資料證明,中國長江流域最初并延續(xù)了千百年的民居是一種用蘆葦、稻草搭成的半圓的“環(huán)洞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器皿如鍋、碗、盆、碟無不都是圓形,等等,均是沒有文字可資說明的先人與天地感應的妙不可言!
圓的奧秘?。?/p>
圓的誘惑??!
《科學的歷程》的作者吳國盛說:“這頭頂?shù)男强站褪怯钪??!奔确钦軐W家,也不是天文學家的我,在一次又一次地仰望星空時,感覺到的是一切的一切,澄明而深邃。它不同于北斗七星這樣的天體以及夏夜群星閃爍的銀河,它們都有空間位置,有軌跡可尋,而宇宙呢?它是什么?它在哪里?
目光開始尋覓,并且和星光碰撞,想象便絲絲縷縷地在頭頂升空,從一朵烏云下來到一朵白云上,拽住彗星的尾巴,徘徊于黑洞的邊緣,月亮像銀鉤。
我用我的目光裁剪我的想象。
像裁剪一朵云,像裁剪一塊布。
然后編織成各種帶子,掛在月亮銀鉤上,再用剩余的小布頭裝飾黑洞……
可是,星月黑洞之外呢?哪里是開始?哪里是終極?
在沒有望遠鏡的古代,人的目光反而能看得更遠、更透徹。明朝的楊慎說:“天有極乎,極之外何物也?天無極乎,凡有形必有極?!?/p>
宇宙是不可言說的,但我們擁有宇宙。因為“宇宙固然不是我們的經(jīng)驗對象,但我們總是以經(jīng)驗對象的方式生活著”(吳國盛語)。
我們擁有宇宙是因為我們存在。
我們追問宇宙則源于“思的虔誠”。
“思正以它單純的說,在語言中犁出不顯眼的溝。這些溝比農夫邁著緩慢的步子,在土地中犁出的那些溝還要不顯眼?!保ā逗5赂駹栒Z要》,第29頁)
宇宙的神秘使我們莫測高深。
宇宙的澄明是提醒人類記起我們的存在,我們的家園的存在。即便當無家可歸的感覺蒼涼地襲來,能知其為蒼涼者豈不依然證明著我們的存在?
“思亙古如斯又倏忽閃現(xiàn)誰的驚愕能深究它?”
宇宙的秘密就是光
人類關于宇宙的最基本的知識,都是觀星者的記錄。
最初的觀星只是出于好奇,而不曾想到要創(chuàng)建一門科學,在后來的科學毫不猶豫地埋葬了好奇之后,當我們回首,誰都會感到:古星空是格外璀璨的!你甚至在星空下會碰巧遇見原始思維中敬畏的目光,以及企圖讀懂它的愿望。誰知道古人離開宇宙更近呢,還是今人離開宇宙更遠?
我們還會想象嗎?我們還能想象嗎?
如是白晝,云遮著天,云總是白云與或濃或淡的烏云,夏日的傍晚還有紅色火燒云,透過云的裂縫,天是藍的。如是晚上,夜空晴朗,星光璀璨,那光閃亮而且袒露,我們的童年都還有過數(shù)星星的經(jīng)歷,數(shù)著數(shù)著便會想:那星是什么?那光是什么?那星光之外又是什么?
當神話與傳說被放逐,現(xiàn)代的書上告訴我們,所謂天就是大氣層,包圍著地球的氣圈從地面往上測算約有2000千米厚,不過大氣總量的90%都集中在約15千米以下的范圍內,在50千米的高度內已占去99.9%。再往高處,大氣便日益稀薄漸至真空,那是接近星際空間的邊緣了,屬于另一個世界。
因而,我們已經(jīng)大概知道天并非實體,沒有固態(tài)硬殼,后者只是以觀天者為中心的假想的圓球面而已。
你說你看見天了,其實你什么也沒有看見。
你說你什么也沒有看見,你天天在天底下匆匆來去。
那么宇宙呢?
中國的古籍《尸子》謂:“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說:“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p>
顯然,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一切,天、天體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可以用史蒂芬·霍金的一番話代表西方的或者說當今世界的宇宙觀念:
古老的關于基本上不變的、已經(jīng)存在并將繼續(xù)存在無限久的宇宙的觀念,已為運動的、膨脹的并且看來是從一個有限的過去開始并將在有限的將來終結的宇宙觀念所取代。
“更概括地說:從混沌中誕生出有序的宇宙;有序的宇宙轉變?yōu)槿f有的宇宙;而這個‘萬有’的宇宙竟創(chuàng)生于‘無’?!保ā队钪娴挠^念》,肖巍著)
宇宙空間之大,天文學上只能以光年作計算。光,是宇宙間速度最快者,l秒鐘為30萬千米,眨眼之間便繞了地球7圈半。一年約3155萬秒,光,在一年中走了多遠呢?大約是9.5萬億千米,這便是1光年。
光,一直在走,從不停息地運動。
光,從有光的那個瞬間起就開始了光的歷程。
不知道光的神速是在逃逸呢,還是在追尋?
如是逃逸,它為什么逃逸?如是追尋,它又追尋什么?
愛因斯坦說:“如果我趕上一束光線去看世界,它會是怎樣的呢?”
它會漸漸地顯現(xiàn)出來,但顯現(xiàn)之路極為艱難,遠非平坦,許許多多如今看來屬于常識的觀念,在當初,卻正好相反。比如現(xiàn)在盡人皆知的地球自轉與繞太陽公轉;地球盡管稱為地球卻也只是天體的小小不言的一部分,等等。然而,假如我們換一個角色,把自己設想成史前底格里斯河畔的觀星者,以為天空是一個巨大的蒼穹,晚上懸掛著的星星開始發(fā)光,太陽每天橫越蒼穹,早晨從東方的海上升起,晚上則落到西方的大山中,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
人們找到了光,也為光迷惑了。
但,即便是最初的觀測,星空好像還是雜亂無章的年代,從四季往復中得出了春種秋收的規(guī)律,又知道了“礎潤而雨,月暈而風”,“南閃火門開,北閃雨來來”,月亮的圓缺又約略地與春汛及秋雨相關聯(lián),便有了“天垂象,圣人執(zhí)之”的古訓。總之,天與地與人的生產(chǎn)、生活的關系是從開始就顯現(xiàn),并愈來愈密切了,密切度的增加與人的活動有關,只要你以為對星空、天宇有了一些了解了,哪怕這了解后來被證實是錯的,也一樣會把人與天纏結得更密切,人的敬畏之心也愈加強烈。人以為自己偉大是在地上,人發(fā)現(xiàn)自己渺小,則是在天上。人以為自己偉大的時候,其實只是渺小地站立著;人發(fā)現(xiàn)自己渺小的時候,精神的偉大已開始試圖去追問星光了。
《宇宙》的作者大衛(wèi)·伯爾格米尼認為:
在舊大陸(歐、亞、非三洲)的古老文明中,在精確觀測方面,只有中國人足以與美索不達米亞人比美。中國人遠在公元前2137年就曾記錄下日食,而且建造了大量的天文臺。新大陸(美洲)的瑪雅人也是古時出色的天文學家。他們采用的歷法,在許多方面都比我們目前通用的星期、月份、年和閏二月為29天的這一公歷方便??上覀冎荒鼙嬲J瑪雅人的數(shù)碼,而不能認出他們的文字,所以對他們天文知識的整個范圍,至今仍不了解。
人類留在天宇中的目光、探求與想象,是如此地繽紛、曲折,我們最好不要用冷冰冰的“準確”與“錯誤”這樣的理性的判決字眼去評估它們,一切都是珍貴的思的絲絲縷縷,無須編織,不是網(wǎng)羅,更沒有想到名垂千古。任何一種假設都是大膽的,任何一種想象都是奇特的。它們有時互相重疊,有時也互相沖撞,為了尋找并確定宇宙的中心。晚年的柏拉圖“非常內疚,為的是把地球放在宇宙的中心”(普盧塔克語),并且柏拉圖認為“這個正中而且最崇高的地方應該留給更有價值的東西”。
當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希臘的文化之都從雅典移至埃及亞歷山大港,仍有地球運動說的天文學者堅持認為地球自轉、公轉而且并非宇宙中心,塞摩斯的阿利斯塔克(前310~前230)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阿利斯塔克日心說的細節(jié)已無從得知,但他確曾指出過: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月亮及五大行星以各自不同的速率繞太陽運轉。結果是阿利斯塔克被視為異端,這個被史學家稱為“古代哥白尼”的天才最終不僅是無法淹沒的,而且讓千百年之后的人們認識到所謂異端很有可能是真理的新思維?;魻栴D在《物理科學的概念和理論導論》中莊重地說:
但正是這些推測在1800年后啟發(fā)了哥白尼去完成他的關鍵性工作。顯而易見,凡屬有成果的思性是不受時間或空間限制的,而且永遠不能以最終的定論來衡量它們的價值。
哥白尼(1473~1543)的出場是小心謹慎的。
1500年,人類進入16世紀之后,天文觀測技術的進步,對光的進一步的跟蹤以及對阿拉伯計數(shù)制的接受,使古老而偉大的托勒密體系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哥白尼不能不小心謹慎,這不僅是因為中世紀教會的勢力和影響是如此巨大,托勒密個人的影響及他的《天文學大全》也已深入人心。我們無論怎么看托勒密,他都并非是一般意義上的偉大者,這一點也不妨礙后人糾正他的理論上的缺陷或錯誤。但,正如克萊因所言:“托勒密理論提供了第一個相當完整的證據(jù),說明自然是一致的而且具有不變的規(guī)律,它也是希臘人對柏拉圖提出的合理解釋、表現(xiàn)天體運動這一問題的最后解答。在整個希臘時期沒有任何一部著作能像《天文學大全》那樣對宇宙的看法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并且除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之外,沒有任何別的著作能獲得這樣毋庸置疑的威信?!?/p>
因而波蘭人哥白尼只能小心翼翼地在托勒密的宇宙體系中把地球挪開,將太陽放在所有行星軌道的中心,使之光芒四射。1543年,他說:“太陽肯定居于一切事物的中心……從那里它為各行星帶來光明。”同時哥白尼又表示這些軌道還是圓的。在許多情況下沿用的還是托勒密的“本輪”說之后,哥白尼仍然受到攻擊。1543年,哥白尼臨終前在床上看到了他自己的著作《天體運行論》。終于,地球繞著太陽旋轉了……
哥白尼長眠在星空下之后,意大利人布魯諾不顧教會的禁令,研讀《天體運行論》,并認為: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它只是無數(shù)恒星中的一顆,宇宙中有無數(shù)的“太陽”……
布魯諾比哥白尼走得還要遠。
1600年2月17日,羅馬教廷執(zhí)行對布魯諾的火刑,羅馬百花廣場上,熊熊的火焰吞噬了一個追尋光的秘密的偉大探求者的生命。布魯諾在最后的遺言中說:
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來的世界會了解我,會知道我的價值的。
100年后,羅馬百花廣場上建起了一座布魯諾的銅像。
布魯諾被火刑處死后9年,即1609年,伽利略在地球上舉起了人類用來觀測星空、追問光線的第一臺望遠鏡。欣喜若狂的伽利略在望遠鏡里看到的是這樣一些圖像:月亮表面并非潔白光滑,而是坎坷不平、坑坑洼洼,環(huán)形山比比皆是。特別使伽利略震驚的是,金星像月球一樣有盈虧的位相變化;木星擁有自己的4顆衛(wèi)星;蒼茫銀河系原來是由那些看似針尖般大小的星星及其光構成的……
哥白尼的設想,布魯諾為之被活活燒死的那一個完全不同于托勒密“地心說”體系的宇宙體系,被伽利略及他的望遠鏡證實了。
科學其實就是望遠。
伽利略為哥白尼、布魯諾的學說激動,并且因此而常常仰望迷人的星空。當柔和的星光布滿心田時,伽利略深信,在那星星閃光處,在那藍寶石一般的天幕的深處,人類不知道的秘密太多了。
1604年,伽利略親眼目睹了夜空中一顆“新星”的出現(xiàn),它是生出來的,還是閃出來的?
1609年,伽利略從朋友的來信中聽說了一個傳聞:荷蘭的眼鏡匠利帕希發(fā)明了一種能使遠物近移的“魔管”。這一信息使伽利略激動之余頓時心生一念:制作望遠鏡。也許是“眼鏡匠”啟發(fā)了伽利略,他憑著自己科學知識的功底和豐富的想象力,開始磨制鏡片,制作鏡筒。靠近眼睛的凹透鏡為“目鏡”,另一面對著被觀察物體的凸透鏡為“物鏡”。一架放大32倍的望遠鏡由伽利略親手制作成功,并且也使伽利略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個把望遠鏡指向空中的人。
伽利略發(fā)現(xiàn)木星的4顆衛(wèi)星的時間,是1610年1月初,當他把望遠鏡指向木星時,真相顯露了——木星的淡黃色圓面附近有3個小亮點,那是3顆小星星。連續(xù)幾個夜晚的觀測之后,伽利略有點困惑了,這3個小亮點有時會成為4個,有時卻只有2個。困惑之后的豁然開朗使伽利略長長地吐了一口氣:那是木星的4顆衛(wèi)星,它們環(huán)繞木星運轉,有時互相遮掩,有時轉到木星后面去了,原來如此。
哪是什么地球中心?哪里只是地球才有衛(wèi)星?
木星的這4顆衛(wèi)星現(xiàn)在被稱為伽利略星。
用眼睛直接觀察太空的歷史由伽利略結束了。但,伽利略為此付出的種種代價之一是常年患眼疾,到老時雙目失明。
伽利略還用望遠鏡觀測太陽,并最早發(fā)現(xiàn)了“太陽黑子”,虧得有云霧遮擋而他的望遠鏡放大率也不大。但即便如此,直接以望遠鏡觀測太陽的結果也使伽利略的眼睛受到了極大損害。他曾經(jīng)看見過,他后來什么也看不見了。
伽利略把自己的觀察結果寫成《星際使者》一書。
1616年,伽利略被羅馬天主教宗教法庭傳訊,庭長命令他懺悔并放棄“有關地球、太陽及其他恒星的異端邪說”,同時宣布《星際使者》為禁書。伽利略還之以沉默。
伽利略一定想到了夜的沉默,星空的沉默。
那沉默是如此巨大,因為它是自身的顯現(xiàn)。
1633年6月22日,羅馬宗教法庭拘押伽利略并判處他終身監(jiān)禁。當這位已經(jīng)年邁的老人被帶離法庭時,他喃喃自語:
可是,地球仍然在轉動著呀!
1642年,伽利略在監(jiān)禁中病逝。
哥白尼之后的另一個觀測者是第谷。
丹麥人第谷及他的學生——德國人開普勒,在16世紀臨近后期的日子里,與伽利略一樣,都是光的追問者。后來,伽利略為“日心說”的確立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jù),開普勒則在第谷精密觀測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了行星運動三大定律,即:行星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橢圓形的,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行星在循橢圓形軌道運行中,離太陽近時比離太陽遠時速度要快一些;行星圍繞太陽運動的公轉周期的平方,與軌道半長徑的立方成正比。
第谷是在17世紀開始時離開人間的。
如果說第谷是16世紀末葉最后的也是最偉大的觀星者,當不為過——10年后伽利略的望遠鏡就問世了,人類用眼睛直接觀測星空的年代結束了。
但,世人仍可為第谷的發(fā)現(xiàn)而驚訝。
1572年11月11日,日落之后,第谷看見了仙后星座中出現(xiàn)的一顆他過去從未見過的明亮的星,他記錄道:
11月11日晚間太陽落山之后,按照習慣,我正在觀察天上的繁星。忽然間,我注意到這一顆從未見過的、異常的星,它比任何星都亮,正在我的頭頂閃耀著。
我覺得很奇怪,以為我的視覺發(fā)生了毛病。但我把那顆星的方向指給別人看時,他們也都看到了那里確實有一顆星,我便不再懷疑,這真是一個奇跡呀!
第谷還詳細記錄了這一顆星的顏色和亮度的變化:該星起初呈明亮的白色,亮度與金星最亮時相當;后來漸漸變成黃色,再變成紅色,最后是鉛灰色;到1574年2月間,它的亮度已弱到眼睛剛能看見的6等星;然后就再也看不見了。
先是輝煌突起,然后迅即暗淡,乃至消失,迷人的星光??!
后來的天文學家根據(jù)第谷的詳細記載斷定:這是一顆老年恒星的爆發(fā)現(xiàn)象,即超新星爆發(fā),是這一顆老年恒星坍縮,成為星墳黑洞之前的回光返照。如果它的殘骸還在,或許還能找到第谷多情而執(zhí)著的目光。
1577年11月13日,第谷又發(fā)現(xiàn)了一顆人稱“掃帚星”的大彗星。他持續(xù)觀測3個半月之后,經(jīng)逐日測量計算其位置,得出彗星運行的速度,并證明彗尾之光是由太陽對彗星的影響造成的。第谷撒手人間時,開普勒已經(jīng)雄心勃勃地站到了他的位置上。在第谷觀測的紛繁而又詳盡的星光閃爍的軌跡上,開普勒終于發(fā)現(xiàn)火星運動并非是勻速的,據(jù)此可知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也并非是“完美”“完滿”的圓形,開普勒的行星運動三定律就是這樣誕生的。
伽利略辭世之年即1642年,牛頓在英國南部林肯郡的一個小村落里出生。傳說的蘋果落地的故事發(fā)生在1666年,牛頓在家鄉(xiāng)的果園里讀書時。
蘋果為什么落向大地?
月亮為什么不從天上落下來?
總之,現(xiàn)在該由牛頓來追問開普勒的行星運動三定律了:行星為什么會如此這般地繞太陽運動,而不是別的模式呢?是什么樣的力量驅使著行星似乎是永不疲倦地繞著太陽萬古奔波并且還將奔波下去呢?
親愛的讀者,請想一想“萬有引力定律”!
我們完全可以說牛頓征服了人的世界。
我們絕對不能說牛頓征服了光的宇宙。
人類因為牛頓而知道,天空的那些球體在絕對的、靜態(tài)的外太空的框架之內自轉公轉。根據(jù)牛頓的理論計算,兩顆只憑肉眼看不見的行星即海王星、冥王星(冥王星于2006年被定義為“矮行星”),也終于被發(fā)現(xiàn)。關于光和其他電磁波、原子物理學的各種定律也都陸續(xù)問世了,太陽在宇宙中的位置也全無中心可言,而是帶著它的行星疾速地莫名其妙地朝向天鵝星座奔馳。它的軌道的中心竟然是一個巨大的被稱為銀河系的星系。在這本來就令人難以想象的星系之外,還發(fā)現(xiàn)了數(shù)以億萬計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距離我們實在太為遙遠了,還有人類未曾發(fā)現(xiàn)的呢。
牛頓之后,世界天文學界在將近兩個世紀的時間里,如同發(fā)現(xiàn)天王星的威廉·赫歇爾所希望的那樣,致力于“測量全部天空”并且“查明其全面結構的藍圖”。此種豪情與樂觀一直占據(jù)著主導地位,使人覺得揭開宇宙全部秘密仿佛就是明天早晨的事情了。事實遠非如此簡單,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觀星者往往把光看得太簡單了。
宇宙的秘密絕大部分是由光譜寫的或者是與光密切相關的,觀星者在千百年來不斷發(fā)明、更新更好的接收器以錄取太空之中光的秘密的信息。他們把望遠鏡從伽利略當年最先使用的粗糙的透鏡,改進成如今的帕洛瑪大型望遠鏡,再加上一個有力的伙伴射電望遠鏡,乃至把天文臺送到大氣層外和直指宇宙深處的哈勃太空望遠鏡,這一切組成了人類關于光的追尋、追問之路,氣象萬千而又艱難困苦。
牛頓已經(jīng)遇到了的光給望遠鏡制造者帶來的困擾之一,便是光在透過棱鏡或別的剖面為楔形的玻璃片時,會散開形成多色彩虹造成的色差,于是人們便把最初的折射望遠鏡制成反射望遠鏡??傊@些孜孜不倦的觀星者們總是面對著光、追問著光、離不開光卻又因為無法記錄光而好比是在黑暗中摸索。不過,這樣的摸索除了伽利略、第谷之外還有成就驚人者:17世紀時,波蘭但澤的約翰尼斯·赫維里厄斯用笨拙的透鏡望遠鏡測繪月球面貌,把1564顆星列成星表,觀測太陽黑子,并發(fā)現(xiàn)了4顆彗星。為了使各色光的聚焦更加鮮明,使用長焦距望遠鏡便成了唯一的解決辦法。最壯觀也最能說明捕捉光之艱難的是一種架空望遠鏡,連鏡筒都不用,在安置好高高的透鏡之后,觀星者就坐在透鏡下面,在幾十米外的距離處往上搜索。使約翰尼斯·赫維里厄斯成為月面地形學之父的架空望遠鏡高達46米,相當于現(xiàn)代12層樓高。而發(fā)明擺鐘、首先看出土星光環(huán)確為光環(huán)而并非是朦朧月影的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的望遠鏡更是高達64米!
由伽利略開始,望遠鏡伸向太空之后的一個世紀中,太陽系各行星的衛(wèi)星總數(shù)已達到10顆,除了月球以及4顆“伽利略星”之外,又發(fā)現(xiàn)了土星的5顆衛(wèi)星,但行星卻還是只有6顆,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與土星。
星空是層出不窮的。
問題是誰發(fā)現(xiàn)了它,或者說誰也別想徹底地發(fā)現(xiàn)它。
1738年11月15日,又一個與星光極有關系的人物出生于德國漢諾威城,他就是威廉·赫歇爾,他后來隨同父親及妹妹移居英國。對觀測星空的興趣使他決心自己制作望遠鏡,并和他妹妹一起煉制出了一種反射率高達60%的白青銅合金作為主鏡。
1781年3月13日晚,將近半夜時,赫歇爾和他的妹妹用一架自己磨制的、口徑15厘米、放大倍率227倍的望遠鏡觀測雙子星座中的恒星時,突然發(fā)現(xiàn)附近有一顆陌生的星。
所有的觀星者都希望面對陌生。
赫歇爾改用放大倍率400多倍和900多倍的目鏡再做仔細觀察之后,斷定這不是恒星,或許是一顆彗星??墒窃诤招獱柍掷m(xù)一個月的觀測中,這個新天體的邊緣一直很清晰,并無長出彗尾的跡象,而且它的軌跡似乎又接近圓形。最終,這顆陌生的星被認定為太陽系中的一顆新行星——天王星,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比當時知道的最遠的土星的距離大一倍。
對光的追問是無窮無盡的,即便在太空技術的一切方面都突飛猛進之后,依然如此。
早在1666年,牛頓就發(fā)現(xiàn)一束白色的陽光透過一枚三角形玻璃棱鏡之后以扇形展開,成為各種顏色的彩虹。這使牛頓驚訝,卻沒有來得及深究,顏色中的秘密后來又隱伏了200年。原來,任何光譜的性質都是由光源的密度和化學成分來決定的,從此星星不再是難以理解的針尖般的小光點,而是各具個性的天體。
原子理論的進步能使光與暗的神秘圖形,成為透露與太陽、星星物理性質及化學組成有關聯(lián)的訊息,日益精密的分光儀器出現(xiàn)之后,光譜學已是天文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宇宙的所有現(xiàn)代理論都建立在光譜學的基礎上。
天文學的基本工具已經(jīng)從肉眼變成一個組合的精密系統(tǒng)——望遠鏡、照相底片和攝譜儀——解釋星光的唯一儀器。
盡管天文學家早已知道星云發(fā)射的是有色光,但因為星云的顏色實在太模糊而使肉眼無法看清。直到高速感光的彩色底片問世之后,人們才能用相片取得光輝的天體圖像。而把一個透鏡形的棱鏡安置于望遠鏡的物鏡前面,每一顆恒星便都會顯示出一個彩色光譜,天文學家喜歡稱之為恒星各有個性的“指紋”。用物端棱鏡拍照一次能照下幾百顆星的光譜,這些光譜很小,但足以顯示重要的特點。這類光譜并非是五彩繽紛的虹影,而是巧中有拙的黑白圖形。
一顆星朝向或遠離地球移動的速度,可以從它光譜線的位移看出來,如果這顆星接近地球,位移就朝向光譜的藍色一端;如果是遠離地球而去的,位移就朝向紅色一端。
哈勃紅移告訴我們:離開地球越遠的星系,正以越快的速度遠離地球而去。
它們去向何方?
人類又將如何追問它們?
太陽系素描
太陽直徑為1390000千米,它不可思議地包含了1396億億立方千米極高熱氣體,重量比1027噸的1.8倍還多。在太陽核心處的每一平方米面積要承受上述物質的壓力高達4500億千克,而那里的原子仍然保持著氣體的自由游蕩能力,絕對無視一切難以置信的壓迫。
太陽核心是太陽一切力量的中心和出發(fā)點。
堅持使太陽核心不致崩潰和固體化的是純粹的能。
核心是熾熱的。不絕而來的極大量的能,使太陽內部溫度升高到1390萬攝氏度,不但有大量包裹著太陽的氣體,而且使太陽系的所有角落都能獲得熱。這種能是物質轉化產(chǎn)生的,這個過程其實驚心動魄,近似一顆氫彈爆炸時的反應,只不過其中的核聚變由環(huán)繞太陽核心的無數(shù)萬億立方千米的氣體所緩和,人類被保護著,看不見、聽不見、有所不知罷了。
對于人類而言,毫不夸張地說太陽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那顆恒星。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太陽系中其他地方可能存在的生物,無不仗有太陽中心的火海才得以生存,所謂光與熱,倘無太陽便是夢想。
盡管在酷暑時人們會走避驕陽,但更多的時候更多的人總是眷戀并且懷念陽光。
我們知道太陽嗎?用肉眼看到的太陽確切地說是一個發(fā)光的圓面,天文學上稱之為光球。幾乎全部可見光都是從這光球發(fā)出的,其厚度約500千米。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太陽圓面的中間部分要比邊緣亮一些,這就是“太陽臨邊昏暗”現(xiàn)象。其道理并不復雜,光球中間部分的光是從太陽深處發(fā)射出來的,其光也強烈;邊緣部分的光則是從太陽較淺、較冷(相對而言)的層次發(fā)出的,其光便略淡。
總之與離開太陽核心的距離有關。
在北京天文臺的天文望遠鏡里,我們可以看見光球上面有均勻分布的米粒狀氣團,用文學的語言說太陽表面是粗糙的,甚至疤痕累累。此種米粒狀氣團表現(xiàn)為激烈的起伏運動,而成為“米粒組織”。這是讓人目瞪口呆的“米?!薄恳涣5闹睆郊s1000千米到2000千米,它們時而出現(xiàn)時而消失,平均壽命為10分鐘。
以發(fā)光發(fā)熱為本能的太陽,本身卻也一直在振蕩中。
在1960年發(fā)現(xiàn)“太陽5分鐘”震蕩后,70年代又發(fā)現(xiàn)了周期為160分鐘上下的太陽表面氣體的起伏振動。
我們每天看見的金色的陽光遠不是太陽的全部色彩。
1997年3月9日上午9時零7分40秒至9分30秒,我國黑龍江漠河境內發(fā)生日全食的罕見天象,當太陽光球被月球完全遮住的瞬間,在“黑太陽”——月掩日輪——周圍有一層美麗的玫瑰式的閃光,這就是太陽“色球”。它位于光球之上,厚約2000千米。色球物質遠較光球稀薄,其輻射僅及光球的萬分之一,因而其美其色只能在難得一遇的日全食的難能可貴的瞬間閃現(xiàn)。
但,它是存在,并且顯現(xiàn)。
可以說真正使太陽不僅極為熱烈而且極為美麗的是“色球”。
“‘色球’好像是燃燒著的草原,那玫瑰紅色的舌狀氣體如烈焰升騰,有的還形成巨大的環(huán)狀,即‘日珥’,大的‘日珥’可升起達好幾十萬千米后,又落回日面?!保ā稌r空通道中的機遇與挑戰(zhàn)》,卡德培、李良著)日輪邊緣被稱為“日面針狀物”的,是在我們看來細小而明亮的火苗,但它們也像數(shù)不清的小小的針插在球面上,它們寬約1000千米,高達數(shù)千千米,出現(xiàn),消失,再出現(xiàn),再消失,存在時間一般為10分鐘。
這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
出現(xiàn)時便快要消失了。
消失時便快要出現(xiàn)了。
日全食時太陽被月球全部掩蓋的短暫時間里,日輪周圍浮現(xiàn)出銀白色的光區(qū),此為“日冕”。日冕氣體動能極大,且具有高溫,可以克服太陽的引力向太空膨脹,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不斷發(fā)射的粒子流,也被稱為“太陽風”。
“粒子流”是宇宙流嗎?
“太陽風”是宇宙風嗎?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太陽黑子的記錄見于中國古籍《漢書·五行志》:“漢成帝河平元月三日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边@是公元前28年5月10日的一次寶貴的天文記載,可惜古人惜墨如金,不知道這一太陽黑子現(xiàn)象給漢成帝和他的臣下帶來了怎樣的震驚與困惑?
太陽黑子仿佛是塊大磁鐵,壽命很短,往往在出現(xiàn)后幾個小時或幾個月便告消失,以11.1年為周期。太陽黑子的極性固執(zhí)而頑強,它們出現(xiàn)時總是成對的,一個為正極,另一個緊隨其后是負極。在一個周期內,一系列太陽黑子緩緩地朝太陽赤道移動,然后失去蹤跡。在另一個周期開始后,新的黑子群又在太陽的高緯度地帶形成,極性會倒轉過來,即負極在先正極斷后。在每一周期內,黑子會無緣無故地增多、減少,甚至完全消失。
太陽黑子是一種深色的孔穴,寬800~80000千米,大多數(shù)太陽黑子一對對地成一路縱隊越過太陽表面,每個黑子的磁場等于地球磁場的1000倍。黑子其實不黑,只是因為它的溫度為4650攝氏度,低于太陽表面的6100攝氏度,所以看起來它便是黑色的昏暗的,所有黑子總是由一個比較亮些也更熱烈些的半影包圍著。
太陽黑子至今還是神秘的。
對人類而言,“太陽也有黑子”這句話更多地被當作社會學、人文學的語言在使用。對太陽來說假如沒有黑子或者有太多的黑子,其結果如何都還是難以想象的。不過,考慮到太陽黑子所具有的強大的磁場,它的活動導致諸如無線電干擾、磁暴以及極光等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了。有的科學家正在把太陽黑子的缺少和地球上發(fā)生的某些事件聯(lián)系在一起,聽起來除了可怕以外還會讓人對黑子肅然起敬:“1645年至1715年太陽黑子驟然消失,正好是地球上小冰期最寒冷的日子,歐洲被凍得麻木癱瘓了,把移民美國的清教徒凍僵了,消除了斯堪的納維亞人在格陵蘭的殖民地?!保ā队钪妗?,大衛(wèi)·伯爾格米尼)
太陽不是靜靜地燃燒自己的。
太陽上可見的各種物質均處于不安定狀態(tài),這一切組成了太陽全面不安定的征兆。
當太陽活動趨于猛烈,太陽黑子便是太陽表面多種類型活動的一端,而且并不是最引人注目的。日珥在靜靜地連續(xù)幾天拱越幾千千米后可能突然發(fā)生爆炸,把原子猛然間推進太空,其速度甚至高過逃逸速度——每秒623千米,這是由太陽的強大引力場造成的。而磁放電則造成龍卷風日珥和燃燒的氫噴出的火舌,并且貿然躍升到太陽表面上方160000千米或更高的空中。太陽的一切大爆發(fā)之中,最巨大最明亮的是耀斑,而且會形成極光的閃爍帶。
太陽的一切爆發(fā),在爆發(fā)中燃燒自己,而且這樣的爆發(fā)與燃燒似乎是完全放任自流的,它光輝是光輝了,它艷麗是艷麗了,它光輝艷麗已經(jīng)幾十億年了,靠的是分秒不斷地消耗自己的能??茖W家告訴我,即便太陽能夠從星際質點的云霧中網(wǎng)羅到更多的供燃燒的原子,以帶著跟隨它的行星漫游,其所得的也遠遠不足補充它的損耗。
太陽也會衰老嗎?是的,太陽必然會衰老。
在太陽衰老之前——那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了——約略描述太陽系的其他星星,我們或許能看到行星對太陽的依戀,或許能聽到隕星墜落時的嘆息。
太陽系的成員包括我們稱為太陽的1個恒星、9個行星、36個衛(wèi)星、大約50000個小行星、數(shù)以百萬計的隕星以及約1000億個彗星,外加無數(shù)的塵粒、氣體分子以及電離原子。太陽系的物質有99.86%集中在太陽內,在剩下的0.14%的物質中,地球與月球合起來所占的份額還不足1%。
行星的英文名詞源出希臘文(planetai),意為流浪者,這是指行星的運行總是漂流于恒星之間,而于渺茫天外不知歸宿何處。
最接近太陽的內行星是水星,水星無水,只有熾熱。它的橢圓形軌道一端與太陽的距離略小于4500萬千米,另一端則為6900萬千米。因為沒有大氣層的保護,太陽風與太陽光使水星朝向太陽一面的溫度高達427攝氏度,而背著太陽一面的溫度則降至零下171攝氏度。水星離太陽如此之近,經(jīng)常被太陽的光輝所淹沒,地球上的觀星者看起來,水星與太陽之間的角距離很小,從不超過28度,因而尋找它看見它都是相當困難的。波蘭人哥白尼直到辭世也沒有見過水星,并以此為憾。
因而,在很長時間內,關于水星大多是傳聞與推測。
水星真正進入人類的視野是20世紀70年代的事情了。
1973年11月3日,“水手10號”發(fā)射成功,飛行140多天后于1974年3月29日到達水星區(qū)域。探測器離水星表面最近時只有300千米,水星的部分真相終于暴露:水星表面密布著環(huán)形山,有大有小,千姿百態(tài),足可與以環(huán)形山著稱的月亮媲美。差別只在于:月球環(huán)形山一般都在高地,水星環(huán)形山集中在平原區(qū);另外月球環(huán)形山有大山,水星上卻都是小山了。水星的直徑為4800千米,是地球的38%,但水星表面有一個特大的地形構造,即位于赤道附近的卡路里盆地,直徑約1400千米,周圍是高約2千米的環(huán)狀山脈,這個盆地有可能是一次極為猛烈的隕星撞擊后形成的。
水星上空幾乎沒有大氣。
但,同大多數(shù)科學家的推測相反,水星上有磁場而且是兩個極的偶極磁場,現(xiàn)在尚不知水星磁場是怎樣產(chǎn)生的。
金星是顆明亮而美麗的星。
1761年,當時的世界曾為罕見的金星凌日現(xiàn)象震驚,所謂凌日就是看似金星從日面穿越而過的現(xiàn)象。俄國人羅蒙諾索夫是眾多的在地球上觀測此一現(xiàn)象的觀星者中的一個,根據(jù)金星圓面邊緣的狀態(tài),他準確判斷并發(fā)現(xiàn)了金星大氣。
當?shù)厍蛏系娜诉h望金星時,又怎么知道金星上的風暴閃電?
你說你看見金星了,其實你沒有看見金星的真的顯現(xiàn)。
在金星60多千米的高空中,風速為每秒100米,地球上12級臺風的速度也只是每秒32米。前蘇聯(lián)于1978年9月發(fā)射的“金星12號”行星探測器到達金星區(qū)域后發(fā)送了一個著陸器,當著陸器在大氣中朝金星下降時,在很短的一段距離內,接連不斷地記錄下了上千次閃電,其中有一次為15分鐘的長時間閃電!
金星上的雷暴?。?/p>
金星上的閃電??!
金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達97%,低層約為99%。濃密的金星云層主要集中在100千米以下的大氣中,而在金星地面上空三四十千米范圍內,那密布的濃云是由濃硫酸霧組成的。濃硫酸的腐蝕性自不待言,它在金星上是取之不盡的天然物,成為霧和云,自由自在。
大氣中如此之多的二氧化碳使金星始終在“溫室效應”的籠罩下。二氧化碳對光線來說是透明的,但對熱輻射而言則是不透明的。當熱輻射無法散逸到太空,熱量在金星表面進一步積累,便形成了“溫室效應”。金星的溫度一般都在465攝氏度與485攝氏度之間。此種“溫室效應”以后達至的高溫,使任何金星有生物存在的解釋都化作了煙霧。
明亮而美麗的金星其實是灼熱且荒涼的金星。
確切地說,金星是地球人的警醒之星。
地球已經(jīng)開始被“溫室效應”初步困擾了。隨著無節(jié)制的人類活動的日益增多,愈來愈多的二氧化碳不僅改變了大氣之中天然的二氧化碳的比例,大氣溫度繼續(xù)上升的趨勢已經(jīng)是鐵定的事實,一旦迄今為止還被禁錮在地球巖石中的更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釋放出來,地球除了成為第二顆金星之外便別無選擇。
金星是一顆奇特的星。
金星的公轉周期是224.7天,而自轉周期卻是243天。也就是說金星一日比太陽系中任何一個行星的一日都要漫長,漫長到比它自己的一年還要長19天左右,這很容易使地球村里的中國人想起度日如年的成語。另外,金星的自轉方向與除了天王星以外的所有行星的自轉方向正好相反——如站在金星的北極看金星的自轉是順時針方向,倘在金星上仰望天宇,太陽是西升東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