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版前記

永遠的朝內(nèi)166號:與前輩魂靈相遇 作者:王培元 著


新版前記

此書2006年中草草寫畢以后,頗有精疲力盡之感。桌上放著印出來的書,幾乎沒有勇氣再翻看。這些粗淺的文字,竟也印成了書嗎?

好意的同事和朋友,提議再繼續(xù)往下寫,但那時意興闌珊,一點寫下去的念頭也沒有。

直至去年底,因了友人的約稿,才又慢慢重新燃起熱情,勉力陸續(xù)寫了幾篇,《聶紺弩的“獨立王國”》、《無限夕陽樓主人陳邇冬》、《初冬懷王仰晨先生》等。另細讀若干新舊材料,對原來的內(nèi)容文字,做了程度不同的增補、刪削和潤色,以盡可能彌補所感到的某些缺憾。

這次增訂,本打算原書名不變,但排版的時候,不知怎么就想到了明年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建社六十周年,而且朝內(nèi)大街166號,這座灰磚老建筑,也將要被拆除,廢棄,蕩然無存,不再有任何蹤跡。在原址,或許不久就又會矗立起新的大廈來。然而,不管是否還是166號,那都已不是我們的前輩以及我們,曾經(jīng)工作于斯、歌哭于斯的,這座親切而又熟稔的灰樓了。

166號,這座即將不復(fù)存在的灰色的老樓,只能在我們的記憶里,恒久地留存下去。

因了這個緣由,遂與責(zé)編周君及兩位同事商議,決定將新版書名改為:《永遠的朝內(nèi)166號:與前輩魂靈相遇》。

月初的一天,曾到清華園去,路過近春園,順便到那灣池塘去轉(zhuǎn)了一過。時候是黃昏,落日的余暉籠罩著,漸起的暮靄,彌漫浮蕩開來,滿塘高低錯落的荷葉,雖依舊密實而東倒西歪地立著,然而大半已經(jīng)變黃,甚至枯萎了。

一些淺淡下去的綠葉子,點染其間,顯得格外稀罕。干死的蓮蓬,雖寥寥無多,但極觸目。

忽憶起朱自清先生筆下的夏夜荷塘,那是何其柔媚旖旎呢;再看眼前的秋日景致,枯索、蕭瑟的氣息,分明地透示、散發(fā)出來。

從春至夏,再到秋冬,四時不同,萬物皆有榮枯生死,一切都將老去、逝去,沒有例外。

走著,看著,想著,魯迅1932年寫的一首詩《偶成》,隨即浮上了心頭:

文章如土欲何之,

翹首東云惹夢思。

所恨芳林寥落甚,

春蘭秋菊不同時。

2010年10月28日王培元記于燈市口

〔再版附記〕

此次再版,主要增加了兩篇文字,一篇是記述1957年作協(xié)黨組擴大會對馮雪峰進行批判的過程的《他走進“無物之陣”》,另一篇為《杰出的翻譯家汝龍》。此外,還對《馮雪峰:一只獨棲的受傷的豹子》、《韋君宜:折翅的歌唱》、《蔣路:編輯行的圣徒》等篇內(nèi)容做了少量的增補。

出上一版時,就聽說這座樓已被鑒定為“危樓”,即將面臨拆除。但幾年過去了,鄰居人民社早已搬走,我們還在這里“留守”著、堅持著。

“園有桃,其實之殽。心之憂矣,我歌且謠?!彼疫@個增訂版編好、付印時,年華已經(jīng)老去的166號尚在。

2014年8月12日王培元記于史家胡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