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一首
(1881—1936),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F(xiàn)代最偉大的文學(xué)家?!拔逅摹毙挛幕\(yùn)動(dòng)主將,著有《魯迅全集》。
湘靈歌[1]
昔聞湘水碧如染,今聞湘水胭脂痕。
湘靈妝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窺彤云[2]。
高丘[3]寂寞竦中夜,芳荃[4]零落無余春。
鼓完瑤瑟人不聞[5],太平成象[6]盈秋門[7]。
【注釋】
[1]這首詩見于《魯迅日記》1931年3月5日。湘靈即湖南湘水的神靈,系女神,這里實(shí)暗喻楊開慧烈士。
[2]彤:赤色。
[3]高丘:《離騷》有“哀高丘之無女”句。高丘,神山名,即閬風(fēng),神話中的山名,在昆侖山上,為眾神所居之處。
[4]芳荃:芳草,比喻善美之人。
[5] 唐錢起《湘靈鼓瑟》有“曲終人不見”句,這里用其意。
[6]太平成象:成太平象。反諷國民黨反動(dòng)派自以為殺掉楊開慧,就以為“天下太平”了。
[7]秋門:李賀《自昌谷到洛后門》有“蒼岑竦秋門”句,曾益注“洛陽有益秋門、千秋門”。這里借秋門指南京,諷刺南京當(dāng)局自以為得計(jì)。
【說明】
魯迅為何寫這首詩,有兩種不同說法:一是為毛澤東成功進(jìn)行第一次反“圍剿”而作;一是為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被害所作。
我們贊成為楊開慧烈士而作,理由是:詩中三次提到的湘水在楊開慧犧牲的長沙附近,而距井岡山太遙遠(yuǎn);湘靈本是女性神,喻指楊開慧更貼切。持反“圍剿”說的周振甫認(rèn)為:“用‘湘水’來指革命根據(jù)地”,用“湘靈”“指革命根據(jù)地人民的美好純潔”,實(shí)在是太牽強(qiáng)了。
這首詩是魯迅在白色恐怖下為犧牲的女烈士致悼念之意,又不能不用暗喻、反語,因而寫得委婉隱晦,倘若抓住楊開慧遇難去理解,則顯豁易懂。
魯迅寫這首詩三十年后,即楊開慧遇難三十年后,毛澤東又寫了《七律·答友人》,說自己這首詩是寫楊開慧的。
毛澤東肯定注意到魯迅這首詩,并受到了啟發(fā)。
【備考】
答友人 毛澤東(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fēng)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dòng)地詩。
我欲因之夢(mèng)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