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wù)劇对娊?jīng)》

悲觀聲浪里的樂觀 作者:胡適 著


談?wù)劇对娊?jīng)》

這是民國十四年九月在武昌大學講演的大意,曾經(jīng)劉大杰君筆記,登在《藝林旬刊》(《晨報副刊》之一)第二十期發(fā)表;又收在藝林社《文學論集》。筆記頗有許多大錯誤。現(xiàn)在我修改了一遍,送給顧頡剛先生發(fā)表在《古史辨》里。

《詩經(jīng)》在中國文學上的位置,誰也知道,它是世界最古的有價值的文學的一部,這是全世界公認的。

《詩經(jīng)》有十三國的國風,只沒有楚風。在表面上看來,湖北這個地方,在《詩經(jīng)》里,似乎不能占一個位置。但近來一般學者的主張,《詩經(jīng)》里面是有楚風的,不過沒有把它叫做楚風,叫它做《周南》《召南》罷了。所以我們可以說:《周南》《召南》就是《詩經(jīng)》里面的楚風。

我們說《周南》《召南》就是楚風,這有什么證據(jù)呢?這是有證據(jù)的。我們試看看《周南》《召南》,就可以找著許多提及江水、漢水、汝水的地方。像“漢之廣矣”“江之永矣”“遵彼汝墳”這類的句子,想大家都是記得的。漢水、江水、汝水流域不是后來所謂“楚”的疆域嗎?所以我們可以說《周南》《召南》大半是《詩經(jīng)》里面的楚風了。

《詩經(jīng)》既有楚風,我們在這里談《詩經(jīng)》,也就是欣賞“本地風光”。

我覺得用新的科學方法來研究古代的東西,確能得著很有趣味的效果。一字的古音,一字的古義,都應該拿正當?shù)姆椒ㄈパ芯康?。在今日研究古書,方法最要緊;同樣的方法可以收同樣的效果。我今天講《詩經(jīng)》,也是貢獻一點我個人研究古書的方法。在我未講研究《詩經(jīng)》的方法以前,先講講對于《詩經(jīng)》的幾個基本的概念。

(一)《詩經(jīng)》不是一部經(jīng)典。從前的人把這部《詩經(jīng)》都看得非常神圣,說它是一部經(jīng)典,我們現(xiàn)在要打破這個觀念;假如這個觀念不能打破,《詩經(jīng)》簡直可以不研究了。因為《詩經(jīng)》并不是一部圣經(jīng),確實是一部古代歌謠的總集,可以做社會史的材料,可以做政治史的材料,可以做文化史的材料。萬不可說它是一部神圣經(jīng)典。

(二)孔子并沒有刪詩,“詩三百篇”本是一個成語。從前的人都說孔子刪《詩》《書》,說孔子把《詩經(jīng)》刪去十分之九,只留下十分之一。照這樣看起來,原有的詩應該是三千首。這個話是不對的。唐朝的孔穎達也說孔子的刪詩是一件不可靠的事體。假如原有三千首詩,真的刪去了二千七百首,那在《左傳》及其他的古書里面所引的詩應該有許多是三百篇以外的,但是古書里面所引的詩不是三百篇以內(nèi)的雖說有幾首,卻少得非常。大概前人說孔子刪詩的話是不可相信的了。

(三)《詩經(jīng)》不是一個時代輯成的?!对娊?jīng)》里面的詩是慢慢的收集起來,成現(xiàn)在這么樣的一本集子。最古的是《周頌》,次古的是《大雅》,再遲一點的是《小雅》,最遲的就是《商頌》《魯頌》《國風》了。《大雅》《小雅》里有一部分是當時的卿大夫做的,有幾首并有作者的主名;《大雅》收集在前,《小雅》收集在后。《國風》是各地散傳的歌謠,由古人收集起來的。這些歌謠產(chǎn)生的時候大概很古,但收集的時候卻很晚了。我們研究《詩經(jīng)》里面的文法和內(nèi)容,可以說《詩經(jīng)》里面包含的時期約在六七百年的上下。所以我們應該知道,《詩經(jīng)》不是那一個人輯的,也不是那一個人做的。

(四)《詩經(jīng)》的解釋?!对娊?jīng)》到了漢朝,真變成了一部經(jīng)典?!对娊?jīng)》里面描寫的那些男女戀愛的事體,在那班道學先生看起來,似乎不大雅觀,于是對于這些自然的有生命的文學不得不另加種種附會的解釋。所以漢朝的齊、魯、韓三家對于《詩經(jīng)》都加上許多的附會,講得非常的神秘。明是一首男女的戀歌,他們故意說是歌頌誰,諷刺誰的。《詩經(jīng)》到了這個時代,簡直變成了一部神圣的經(jīng)典了。這種事情,中外大概都是相同的,像那本《舊約全書》的里面,也含有許多的詩歌和男女戀愛的故事,但在歐洲中古時代也曾被教會的學者加上許多迂腐穿鑿的解說,使他們不違背中古神學。后起的《毛詩》對于《詩經(jīng)》的解釋又把從前的都推翻了,另找了一些歷史上的——《左傳》里面的事情——證據(jù),來做一種新的解釋?!睹姟费芯俊对娊?jīng)》的見解比齊、魯、韓三家確實是要高明一點,所以《毛詩》漸漸打倒了三家詩,成為獨霸的權(quán)威。我們現(xiàn)在讀的還是《毛詩》。到了東漢,鄭康成讀《詩》的見解比毛公又要高明。所以到了唐朝,大凡研究《詩經(jīng)》的人都是拿《毛傳》《鄭箋》做底子。到了宋朝,出了鄭樵和朱子,他們研究《詩經(jīng)》,又打破毛公的附會,由他們自己作解釋。他們這種態(tài)度,比唐朝又不同一點,另外成了一種宋代說《詩》的風氣。清朝講學的人都是崇拜漢學,反對宋學的,他們對于考據(jù)訓詁是有特別的研究,但是沒有什么特殊的見解。他們以為宋學是不及漢學的,因為漢在一千七八百年以前,宋只在七八百年以前。殊不知漢人的思想比宋人的確要迂腐的多呢!但在那個時候研究《詩經(jīng)》的人,確實出了幾個比漢、宋都要高明的,如著《詩經(jīng)通論》的姚際恒,著《讀風偶識》的崔述,著《詩經(jīng)原始》的方玉潤,他們都大膽地推翻漢、宋的腐舊的見解,研究《詩經(jīng)》里面的字句和內(nèi)容。照這樣看起來,二千年來《詩經(jīng)》的研究實是一代比一代進步的了。

《詩經(jīng)》的研究,雖說是進步的,但是都不徹底,大半是推翻這部,附會那部;推翻那部,附會這部。我看對于《詩經(jīng)》的研究想要徹底的改革,恐怕還在我們呢!我們應該拿起我們的新的眼光,好的方法,多的材料,去大膽地細心地研究;我相信我們研究的效果比前人又可圓滿一點了。這是我們應取的態(tài)度,也是我們應盡的責任。

上面把我對于《詩經(jīng)》的概念說了一個大概,現(xiàn)在要談到《詩經(jīng)》具體的研究了。研究《詩經(jīng)》大約不外下面這兩條路:

第一,訓詁。用小心的精密的科學的方法,來做一種新的訓詁工夫,對于《詩經(jīng)》的文字和文法上都重新下注解。

第二,解題。大膽地推翻二千年來積下來的附會的見解;完全用社會學的,歷史的,文學的眼光重新給每一首詩下個解釋。

所以我們研究《詩經(jīng)》,關(guān)于一句一字,都要用小心的科學的方法去研究;關(guān)于一首詩的用意,要大膽地推翻前人的附會,自己有一種新的見解。

現(xiàn)在讓我先講了方法,再來講到訓詁罷。

清朝的學者最注意訓詁,如戴震,胡承珙,陳奐,馬瑞辰等等,凡他們關(guān)于《詩經(jīng)》的訓詁著作,我們都應該看的。戴震有兩個高足弟子,一是金壇段玉裁,一是高郵王念孫及其子引之,都有很重要的著作,可為我們參考的。如段注《說文解字》,念孫所作《讀書雜志》、《廣雅疏證》等;尤其是引之所作的《經(jīng)義述聞》、《經(jīng)傳釋詞》,對于《詩經(jīng)》更有很深的見解,方法亦比較要算周密得多。

前人研究《詩經(jīng)》都不講文法,說來說去,終得不著一個切實而明了的解釋,并且越講越把本義攪昏昧了。清代的學者,對于文法就曉得用比較歸納的方法來研究。

如“終風且暴”,前人注是——終風,終日風也。但清代王念孫父子把“終風且暴”來比較“終溫且惠”,“終窶且貧”,就可知“終”字應當作“既”字解。有了這一個方法,自然我們無論碰到何種困難地方,只要把它歸納比較起來,就一目了然了。

《詩經(jīng)》中常用的“言”字是很難解的。漢人解作“我”字,自是不通的。王念孫父子知道“言”字是語詞,卻也說不出他的文法作用來。我也曾應用這個比較歸納的方法,把《詩經(jīng)》中含有“言”字的句子抄集起來,便知“言”字究竟是如何的用法了。

我們試看:

彤弓弨兮,受言藏之。

駕言出游。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這些例里,“言”字皆用在兩個動詞之間。“受而藏之”,“駕而出游”,……豈不很明白清楚?

蘇東坡有一首《日日出東門》詩,上文說“步尋東城游”,下文又說“駕言寫我憂”。他錯看了《詩經(jīng)》“駕言出游,以寫我憂”的“駕言”二字,以為“駕言”只是一種語助詞。所以章子厚笑他說:“前步而后駕,何其上下紛紛也!”

上面是把虛字當作代名詞的。再有把地名當作動詞的,如“胥”本來是一個地名。古人解為“胥,相也”,這也是錯了。我且舉幾個例來證明?!洞笱拧ずV公劉》一篇有“于胥斯原”一句,《毛傳》說:“胥,相也?!薄多嵐{》說:“相此原地以居民?!钡覀兗毧创嗽姽卜秩蠖危瑢懝珓⒔?jīng)營的三個地方,三個地方的寫法是一致的:

(1)于胥斯原。

(2)于京斯依。

(3)于豳斯館。

我們比較這三句的文法,就可以明白,“胥”是一個地方的名稱,假使有今日的標點符號,只要打一個“——”兒就明白了?!毒d》篇中說太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也是這個地方。

還有那個“于”字在《詩經(jīng)》里面,更是一個很發(fā)生問題的東西。漢人也把它解錯了,他們解為“于,往也”。例如《周南·桃夭》的“之子于歸”,他們誤解為“之子往歸”。這樣一解,已經(jīng)太牽強了,但還勉強解得過去;若把它和別的句子比較起來解釋,如《周南·葛覃》的“黃鳥于飛”解為“黃鳥往飛”,《大雅·卷阿》的“鳳凰于飛”解為“鳳凰往飛”,《邶風·燕燕》的“燕燕于飛”解為“燕燕往飛”,這不是不通嗎?那末,究竟要怎樣解釋才對呢?我可以說,“于”字等于“焉”字,作“于是”解?!把伞弊钟迷趦?nèi)動詞的后面,作“于是”解,這是人人可懂的。但在上古文法里,這種文法是倒裝的?!皻w焉”成了“于歸”;“飛焉”成了“于飛”?!包S鳥于飛”解為“黃鳥在那兒飛”,“鳳凰于飛”解為“鳳凰在那兒飛”,“燕燕于飛”解為“燕燕在那兒飛”,這樣一解就可通了。

我們誰都認得“以”字。但這“以”字也有問題。如《召南·采蘩》說:

于以采蘩?于沼于。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澗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宮。

這些句法明明是上一句問,下一句答?!坝谝浴奔词恰霸谀莾??”“以”字等于“何”字。(這個“以”字解為“那兒?”我的朋友楊遇夫先生有詳說。)

在那兒采蘩呢?在沼在。又在那兒用呢?用在公侯之事。

在那兒采蘩呢?在澗之中。又在那兒用呢?用在公侯之宮。

像這樣解釋的時候,誰也說是通順的了。又如《邶風·擊鼓》“于以求之?于林之下”,解為“在那兒去求呢?在林之下”。所以“于以求之”的下面,只要標一個問號(?),就一目了然了。

“詩經(jīng)”中的“維”字,也很費解。這個“維”字,在“詩經(jīng)”里面約有二百多個。從前的人都把它解錯了。我覺得這個“維”字有好幾種用法。最普通的一種是應作“呵,呀”的感嘆詞解。老子《道德經(jīng)》也說“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可見“唯”“維”本來與“阿”相近。如《召南·鵲巢》的維鵲有巢,維鳩居之。維鵲有巢,維鳩方之。

若拿“呵”字來解釋這一個“維”字,那就是“呵,鵲有巢!呵,鳩去住了!”此外的例,如“維此文王”即是“呵,這文王!”“維此王季”即是“呵,這王季!”你們記得人家讀祭文,開首總是“維,中華民國十有四年”?!熬S”字應頓一頓,解作“呵”字。

我希望大家對于《詩經(jīng)》的文法細心地做一番精密的研究,要一字一句地把它歸納和比較起來,才能領(lǐng)略《詩經(jīng)》里面真正的意義。清朝的學者費了不少的時間,終究得不著圓滿的結(jié)果,也就是因為他們?nèi)鄙傥姆ㄉ系闹R和虛字的研究。

上面已把研究《詩經(jīng)》訓詁的方法約略談過,現(xiàn)在要談到《詩經(jīng)》每首詩的用意如何,應怎樣解釋才對,便到第二條路所謂解題了。

這一部《詩經(jīng)》已經(jīng)被前人鬧得烏煙瘴氣,莫名其妙了。詩是人的性情的自然表現(xiàn),心有所感,要怎樣寫就怎樣寫,所謂“詩言志”是?!对娊?jīng)·國風》多是男女感情的描寫,一般經(jīng)學家多把這種普遍真摯的作品勉強拿來安到什么文王、武王的歷史上去;一部活潑潑的文學因為他們這種牽強的解釋,便把它的真意完全失掉,這是很可痛惜的!譬如《鄭風》二十一篇,有四分之三是愛情詩,《毛詩》卻認《鄭風》與男女問題有關(guān)的詩只有五六篇,如《雞鳴》《野有蔓草》等。說來倒是我的同鄉(xiāng)朱子高明多了,他已認《鄭風》多是男女相悅淫奔的詩,但他亦多荒謬?!蛾P(guān)雎》明明是男性思戀女性不得的詩,他卻在《詩集傳》里說什么“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為之配”,把這首情感真摯的詩解得僵直不成樣了。

好多人說《關(guān)雎》是新婚詩,亦不對?!蛾P(guān)雎》完全是一首求愛詩,他求之不得,便寤寐思服,輾轉(zhuǎn)反側(cè),這是描寫他的相思苦情;他用了種種勾引女子的手段,友以琴瑟,樂以鐘鼓,這完全是初民時代的社會風俗,并沒有什么希奇。意大利、西班牙有幾個地方,至今男子在女子的窗下彈琴唱歌,取歡于女子。至今中國的苗民還保存這種風俗。

《野有死麇》的詩,也同樣是男子勾引女子的詩。初民社會的女子多歡喜男子有力能打野獸,故第一章:“野有死麇,白茅包之。”寫出男子打死野麇,包以獻女子的情形。“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北銓懗鏊挠靡饬?。此種求婚獻野獸的風俗,至今有許多地方的蠻族還保存著。

《嘒彼小星》一詩,好像是寫妓女生活的最古記載。我們試看《老殘游記》,可見黃河流域的妓女送鋪蓋上店陪客人的情形。再看原文:

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實命不同。

嘒彼小星,維參與昴。肅肅宵征,抱衾與稠。實命不猶。

我們看她抱衾裯以宵征,就可知道她的職業(yè)生活了。

《芣苢》詩沒有多深的意思,是一首民歌,我們讀了可以想見一群女子,當著光天麗日之下,在曠野中采芣苢,一邊采,一邊歌??丛模?/p>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采芣苢,薄言裯之。

《著》詩,是一個新婚女子出來的時候叫男子暫候,看看她自己裝飾好了沒有,顯出了一種很艷麗細膩的情景。原文: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cè)A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

我們試曼聲讀這些詩,是何等情景?唐代朱慶余上張水部有一首詩,妙有這種情致。詩云:

洞房昨夜停紅燭,

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

“畫眉深淺入時無?”

你們想想,這兩篇詩的情景是不是很相像。

總而言之,你要懂得《詩經(jīng)》的文字和文法,必須要用歸納比較的方法。你要懂得三百篇中每一首的題旨,必須撇開一切《毛傳》《鄭箋》《朱注》等等,自己去細細涵詠原文。但你必須多備一些參考比較的材料:你必須多研究民俗學,社會學,文學,史學。你的比較材料越多,你就會覺得《詩經(jīng)》越有趣味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