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楊五郎出家

中國民間故事大全集 作者:張蒙瓊 編


楊五郎出家

楊五郎是楊業(yè)的第五個兒子,楊延德。五郎的武功了得,以善戰(zhàn)著稱。太平興國初年,宋太宗剛坐穩(wěn)龍椅,他率領(lǐng)楊家將等大批兵馬親征遼國晉陽。雙方勢均力敵,宋軍一直圍城四十多日,也未能攻破晉陽。宋太宗想不出其他的辦法,干脆挖開了汾河的大壩,晉陽城遭受了水災,遼兵倉皇逃跑。宋軍乘勝追擊,繼續(xù)北征,一直打到五臺山南臺附近的一座山上。突然,云間出現(xiàn)異象,文殊菩薩的面容竟然浮現(xiàn)在空中。

宋太宗認為這是文殊菩薩希望他罷兵,使五臺山的百姓眾生遠離戰(zhàn)亂。于是,他在山嶺上插上一支箭,表示自己放下武器,一心向善。

隨后,楊業(yè)父子跟隨宋太宗,來到五臺山的行宮。因宋太宗早就聽說,五臺山白鹿庵的住持睿諫法師是一位人人敬仰的高僧。剛進入白鹿庵,睿諫就搬了個蒲團讓太宗坐下,楊業(yè)父子侍立兩旁。

睿諫一邊同太宗講佛經(jīng),一邊上下打量著楊業(yè)父子。當他看到楊五郎時,發(fā)現(xiàn)他聽得津津有味,似乎有所感悟,便記住了這個年輕人。

講經(jīng)結(jié)束后,宋太宗由楊業(yè)陪著回到行宮。他很尊敬佛學,命令擴建白鹿庵,賜一塊匾額“太平興國寺”。楊五郎卻有意留在后面,等眾人離開寺院,他馬上返回身來,卻見睿諫法師正雙手合十,笑瞇瞇地看著自己。五郎還沒說話,睿諫法師就搶先問道:“五將軍,為何還回來找老僧?”

五郎便說出了自己心中對善惡的疑惑。睿諫道:“佛法是自省,不見非善乃勸眾生自謹,若眾生皆愿去惡從善,世間何惡之有?恩恩怨怨,卻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楊五郎聽罷,似乎有所感悟。睿諫法師一眼就認定,楊五郎有心向佛,便說:“塵世的紛紛擾擾,不過一場戲而已,請五將軍日后好自為之?!?/p>

楊五郎在五臺山住的那幾天,每天都要去與睿諫談天,二人聊得十分投機。幾天后,宋太宗要下山,楊五郎與睿諫道別。睿諫送給他一個黃包袱,說:“五將軍,請拿好這個包袱,倘若遇見了大難,就打開包袱吧,它可以幫助你脫離困境。”而后,又向他贈送四句偈語:“須防我中仇,謹記道中道,決心應堅固,臨危莫焦躁。”

后來,遼國的蕭太后再次南下,宋遼兩國在金沙灘交戰(zhàn),潘仁美意圖陷害楊家將,使得他們大敗,楊家眾兄弟四個戰(zhàn)死,兩個被遼軍所抓,楊五郎突出重圍,躲進一片樹林中。

此時,他想起五臺山上得到的那個包袱,打開一看,里面放著一把剃刀、一頂僧帽和一件袈裟。原來,睿諫師父所言是指潘仁美多次設(shè)計陷害楊家將,這些東西是為他脫離困境準備的。楊五郎眼看著父親和兄弟都戰(zhàn)死沙場,心灰意冷,就卸下戰(zhàn)袍,自剃須發(fā),穿上了僧裝。而后,他騙過層層敵兵,一路來到五臺山,找到睿諫法師并拜他為師,出家為僧。

后來,五郎感念父親慘死,偷偷將楊業(yè)的遺骨帶到五臺山,在九龍崗下葬,為父親建起了一座六角的墓塔,以便自己節(jié)日祭祀。以后,人們把這座墓塔稱為“令公塔”,成為人們紀念楊家將的其中一個地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