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小令
〔黃鐘〕節(jié)節(jié)高
題洞庭鹿角廟壁
雨晴云散,滿江明月。風微浪息,扁舟一葉。半夜心,三生夢(1),萬里別,悶倚篷窗睡些(2)。
【注釋】
(1)三生:前生、今生、來生,屬于佛教觀念,三世可轉生。唐傳奇《甘澤謠·圓觀》講述了圓觀轉世與好友李源相認的故事,其中詩句為:“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
(2)篷窗:船窗。唐人鄭谷《江上阻風》:“水天春暗暮寒濃,船閉篷窗細雨中?!?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0/13/16114911727806.jpg" />
【評析】
題壁,是古代一種比較常見的傳播方式。文人出行,筆墨隨身攜帶,偶有詩興,就地取材,隨意揮灑,能把轉瞬即逝的靈感,化為優(yōu)美的詞句。尤其是人在旅途,諸多羈旅愁思無處排解,大筆一揮,題于寺廟、驛站墻壁甚至橋柱上。白居易和好友元稹,都有題壁的習慣,以至于白居易“每到驛亭先下馬,循墻繞柱覓君詩”(《藍橋驛見元九詩》)。
這首散曲,題在洞庭湖邊鹿角廟的墻壁上。午夜夢醒,夢中又重演離別情境,清醒了才知道人在萬里之外。臥于船上,從船篷的窗子向外看,雨停了,云散了,晴朗的夜空,明月在天,月光灑滿湖面,徒然思念又有何用?倚著篷窗再睡一會兒吧,明天還要繼續(xù)辛苦的旅程。
〔南呂〕金字經(jīng)
宿邯鄲驛
夢中邯鄲道(1),又來走這遭,須不是山人索價高(2)。時自嘲,虛名無處逃。誰驚覺,曉霜侵鬢毛(3)。
【注釋】
(1)邯鄲:戰(zhàn)國時代趙國的首都,今屬河北。
(2)山人:隱居在山中的人。
(3)曉霜:清晨的霜,比喻兩鬢開始變白,如同薄薄的白霜。
【評析】
與邯鄲相關的著名典故,一是邯鄲學步,即《莊子》所載:燕國少年仰慕邯鄲時尚,特地來學習邯鄲人怎么走路,結果沒學會,連自己原來怎么走的也忘記了,只好爬著回去。這是個十足的笑話。另一個是黃粱美夢,即唐傳奇《枕中記》所載:在邯鄲道中的旅舍里,向往功名富貴的盧生有些犯困,道士呂翁就給了他一個青瓷枕,盧生睡著了。這時候,店家正在做黃粱飯。枕著青瓷枕的盧生做了一場美夢,娶美女、當大官、立大功,無所不能,人生的各種滋味都嘗到了。一覺醒來,店家的黃粱飯還沒熟呢。盧生深感人生虛幻,原來富貴通達不過是一場夢。
《宿邯鄲驛》,就是感慨人生只為虛名奔忙。驛站是官方設置的,專供傳遞公文、公物,以及官吏們往來歇息的處所。詩人又一次投宿在邯鄲驛,多年過去了,仍然在仕途上奔波,而沒有如愿隱居在山中。并不是山中人要價高,而是官身不自由,必須要按照規(guī)定行事。
如此奔忙在邯鄲道中,何嘗不是在做一場富貴幻夢?可惜雖然像盧生那樣投宿旅店,黃粱夢卻不得醒來。有自嘲的覺悟,無抽身的力量,眼睜睜看著鬢毛變白,老了,仍然不能超脫。
〔雙調〕沉醉東風
避暑
避炎君頻移竹榻(1),趁新涼懶裹烏紗(2)。柳影中,槐陰下,旋敲冰沉李浮瓜(3)。會受用文章處士家(4),午夢醒披襟散發(fā)。
【注釋】
(1)炎君:炎熱的太陽。
(2)烏紗:裹頭發(fā)用的黑紗小帽,明代以后才成為官帽的通稱。
(3)沉李浮瓜:冰水里沉浮著新鮮瓜果,供人享用,為古人消暑的方式之一。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4)處士:沒有做過官的讀書人。
【評析】
中國古代很早就開始藏冰用冰,修筑嚴密的地下冰室,儲存冬天采鑿的冰塊,以備后用。周代專門設有“凌人”,掌管有關冰的事務。秦以后相沿成為制度,每年藏冰、出冰的時候,都會舉行相關的儀式。元朝建立之后,蒙古族入主中原,也承襲前代用冰制度。民間藏冰進一步普及,買賣冰塊成為一門生意,以往只有貴族才能享用的消暑方式,走入了普通人家。
沒有功名的處士,家居生活一定清貧,但是也能美美地消夏。避開炎陽,在樹蔭濃處,支上竹榻。柳樹影中,槐樹陰下,敲碎冰塊,制成冰水,把新鮮的瓜果梨桃浸泡其中。人躺在竹榻上,隨用隨取。如此愜意,不知不覺就睡著了。午覺醒來,散著衣襟,披著頭發(fā),看太陽又照過來了,再挪一下竹榻,繼續(xù)享受悠長的午后清閑。
閑居
雨過分畦種瓜(1),旱時引水澆麻。共幾個田舍翁(2),說幾句莊家話,瓦盆邊濁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風睡煞。
【注釋】
(1)畦(qí):田地被分成一塊一塊的區(qū)間,每個區(qū)間就是畦。古代五十畝也稱為一畦。
(2)田舍翁:年老的農夫。
【評析】
田園生活無非是忙些農事,雨下過趁著土地松軟,趕緊種瓜;要是總不下雨呢,就得引水來灌溉了。碰到老農夫,大家聊聊莊稼的長勢。閑下來,喝點自家釀的濁酒,沒有金杯玉卮,隨隨便便的瓦盆就是好食器。勞力者不勞心,隱居田園,躬耕壟畝,雖然疲勞了身體,精神上卻極為放松。醉意襲來,臥在高柳之下,任清風吹拂,沉沉入睡,夢中別有天地。
《水滸傳》第二十八回快活林酒店的對聯(lián)是:“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比嗽诂F(xiàn)實當中的不如意,似乎都可以躲在醉中排解。
恰離了綠水青山那答(1),早來到竹籬茅舍人家。野花路畔開,村酒槽頭榨(2),直吃的欠欠答答(3)。醉了山童不勸咱,白發(fā)上黃花亂插。
【注釋】
(1)那答:那邊。
(2)村酒槽頭榨:鄉(xiāng)村里的釀酒方法,糧食發(fā)酵之后,放在槽頭上壓榨出酒液。
(3)欠欠答答:迷迷糊糊,形容喝醉酒的樣子。
【評析】
元代時,無論城鄉(xiāng),釀酒風氣興盛,酒多而價廉,飲酒成為廣大民眾喜愛的消遣娛樂。其中發(fā)酵酒以谷物為原料,制作簡單。原料發(fā)酵之后,再經(jīng)過壓榨,濾出濃郁的酒漿。在綠水青山畔、竹籬茅舍邊,詩人盡情暢飲,醺醺然醉倒,小童仆見慣不驚,也不去勸止。任憑這白發(fā)詩人酒興大發(fā),把那菊花往頭上亂插。
唐人杜牧《九日齊山登高》云:“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逼錇t灑意態(tài),正是這首散曲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