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王導

人物中國·兩漢魏晉南北朝 作者:《人物中國》編委會 編


第13章 王導

扭轉危局 以靜治政

王導

Wang Dao(276~339)

寧為忠臣而死,不為無賴而生。 --王 導

王導是東晉政治家。出生于晉武帝咸寧二年(276),字茂弘,瑯玡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北)?,槴e王氏,是名門望族,族兄王衍累任至司空、司徒、太尉,是朝中數(shù)一數(shù)二的人物。王導的祖父王覽,官光祿大夫;父親王裁,任鎮(zhèn)軍司馬。出身于豪門世家的王導,在少年時代就很有識量,氣度不凡。成人后為司空劉蹇所知,被任為東閣祭酒,遷秘書郎、太子舍人,東海王司馬越軍事。終為東晉王室立足于江南立下了汗馬功勞。

扭轉晉室危局

王導平素與瑯玡王司馬睿交往甚密,永興二年(305),司馬睿鎮(zhèn)守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王導為司馬,參與政要機密的商討。永嘉元年(307),晉懷帝任命司馬睿為安東將軍,出鎮(zhèn)建業(yè)(后改建康,今南京)。司馬睿南渡后,王導跟隨居于南京。不久司馬睿督揚﹑ 江﹑ 湘﹑ 交﹑ 廣五州軍事,成為首屈一指的江南最高軍政長官。王導是司馬睿的主要幕僚,推心親信,任安東司馬。司馬睿凡事一定向王導咨詢。

為避戰(zhàn)亂的北方士族南遷至長江流域后,由于顯示特權,侵占土地,與土著豪族之間的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再加之, 司馬睿本人向來缺乏才能和聲望,又為晉室疏屬,被江南士族所輕視。當時南方的一些士族大姓又聯(lián)合起來與北方南下的士族抗衡,戲稱他們是"傖父"。司馬氏處于十分孤立無助的弱勢,不知用何種辦法擺脫尷尬的局面。為此,王導首先勸司馬睿虛心吸引各方人士,特別是優(yōu)禮江南士族以維系人心,竭力籠絡處于對立方的江東士族。王導主動拜訪江南首望參與軍府政事,再薦引名流于司馬睿,許以高官厚祿,保證他們的財產身家安全。同時對南下的士人也不冷漠,選取名士為屬官,組成了"百六掾",這樣司馬睿在江南才得以站穩(wěn)腳跟。

為使司馬睿在江南的威望得以提高,王導處處維護司馬睿,尤其在一些盛大的公開場合,更注意司馬睿的威嚴和形象,為其樹威。一次,王導利用三月初三上巳修稧(源自漢代的的習俗,每年三月初三上巳日到河邊沐浴,以除不祥)的機會,請司馬睿盛具威儀地乘肩輿出游,自己則和在南方已經有實力的從兄王敦,以及自北方南下的大族名流騎馬緩緩隨從,以示對司馬睿的敬畏。南方士族看到司馬睿得到北方士族的支持,從此才改變態(tài)度,投向司馬睿。為避免和南方士族正面沖突,又不至于傷害北方南渡士族的感情,王導精心謀劃,在南方豪族勢力較弱的地區(qū)設立僑州、僑郡、僑縣,安置北方士族和移民,使土著與僑民各得其所,司馬睿轉危為安。

輔佐建東晉

西晉末年王室衰微。王導希圖自江南"戮力王室﹑ 克復神州"。于是,這位出身中原著名士族的老練政治家,外倚督江、揚六州軍事的揚州刺史王敦的實力,內則利用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優(yōu)越地理經濟條件,協(xié)同江南士族,復興晉王室。建興四年(316) 劉曜攻陷長安,俘愍帝,西晉亡。次年三月,瑯玡王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改元,史稱東晉。

因王導扶持晉室功勛卓著,所以朝野傾心,號為"仲父"。司馬睿視王導為蕭何,十分感激地說:愛卿,你就是我的蕭何??!正是由于王導力勸王敦輔佐司馬睿,位居顯要,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不過,作為一位成熟老練的政治家、東晉的丞相,王導居高位而不橫。大興元年(318),司馬睿在即帝位受百官朝賀時,再三請王導同坐御床,王導也再三辭讓,沒有應允。不過,晉元帝司馬睿登帝位后,對王導、王敦大權在握表示不滿,暗中培植軍事力量,削弱王敦兵權,給王敦難堪。為此,王導也被疏遠,但王導仍能保持鎮(zhèn)靜,不與計較。面對王敦不滿晉元帝做法,起兵欲篡奪政權時,王導及時控制時局,阻止事態(tài)的擴大,以維護晉元帝。無奈的王敦只好退到武昌。

太寧元年(323),晉元帝病逝,太子紹即位,是為明帝。王導輔佐朝政。王敦以為有機可乘,又加緊圖謀欲篡權,王導站在維護帝室立場堅決反擊。時王敦病重,兄王含為元帥,以水陸軍五萬陳于江寧南岸。王導堅決表示"寧為忠臣而死,不為無賴而生"。同時具體部署兵力堅決抵抗。后來,王導聽說王敦病重,率子弟為王敦發(fā)喪,以鼓舞士氣。又乘勢命將軍段秀、中軍司馬曹渾在一天夜晚,率甲兵千余人渡江偷襲,王含無備,被殺得大敗。王敦得報氣急敗壞,不久死去。王導以功封太保。太寧三年(325),晉明帝病逝,幼主成帝(司馬衍)繼位,王導與外戚庾亮輔政。又派兵擊敗自淮南舉兵入都歷陽(今安徽和縣)內史蘇峻,堅持維護了司馬氏政權的利益。王導的行為,再一次維系了封建時代的綱常倫紀,使得君臣關系更加牢固。

以清靜治政

東晉偏安江左,是北方士族和民眾大量南渡后,在尚未開發(fā)的南方建立起來的一個政權。各種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為此,王導采取了"鎮(zhèn)之以靜,群情自安"的治政方針,這對東晉政權來說,是安置流亡士族、緩和南北士族矛盾的重要措施。但卻是犧牲了廣大民眾的利益,使豪強占田霸民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如東晉初年,石頭倉米一萬斛為豪強所盜,朝廷不去追究,卻以處置倉庫監(jiān)守來塞責。江南萬頃江湖,盡被世家豪族霸占,不許百姓下一網、安一篆,否則沒收魚器,罰絹十匹。

為維護南北士族共同的利益,王導用人治世采取了"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的辦法,對違法亂紀采取了"以不加處置的靜而制動"的措施。一次,王導派人考察地方州郡官吏的政績,回來的人報告了地方出現(xiàn)的問題,要求王導懲處。但王導問頤和聽到些什么事。頤和說,您是國家的首輔,應該讓吞舟大魚也能漏出網去,何必計較地方官的好壞。王導連聲稱贊他說得對??梢姡鯇У闹握且院康陌察o為宗旨的。追求安靜,客觀上對保持東晉社會安定,經濟開發(fā)有益處。據(jù)《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舊晉陵地廣人稀,且少陂渠,田多惡穢。自淮北民眾遷徙來后,開發(fā)墾殖,修建新豐湖,增加灌溉之利,促進了農業(yè)經濟的繁榮發(fā)展。

王導十分重視人才和教育,面對東晉初立,軍旅不息,學校未修的局面。向元帝提出了"尊道而貴士","先教而后戰(zhàn)","取才用士咸先本于學"等發(fā)展教育的辦法。主張建立學校,"選明傅修禮之士"為師,"擇朝之弟"入學, 對東晉文化教育發(fā)展十分有益。

王導歷三帝宰輔,死后賜葬幕府山西南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