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jié) 高手云集的南渡詞人之林

南宋詞史 作者:陶爾夫,劉敬圻 著


第二節(jié) 高手云集的南渡詞人之林

什么是南渡詞人?南渡詞人的起止時間如何界定?南渡詞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對于這些問題,前人與當(dāng)代評家持論差異較大。前人的“南渡”概念比較寬泛。如俞彥《爰園詞話》、王士禎《花草蒙拾》、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中的“南渡”詞人的概念均與“南宋”詞人的概念相通。當(dāng)代有論者則“以宣和至慶元間為南渡詞之大體界限?!?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0/13/16195023739877.png" />本書的界定比較簡單。即:凡是由北宋渡江南下的詞人,或在北宋時出生至南宋后始以詞名家者,可視為南渡詞人。起始時間從南渡之日算起,終止時間以這批詞人中的最后一名退出詞壇時為止。南渡詞人的主要特征是:經(jīng)歷了“靖康之變”與南渡之苦,詞風(fēng)有明顯變化,或為抗金復(fù)國而呼號,或為壯懷激烈而高歌,或為撫時感事而詠嘆,或為破國亡家而悲吟。凡此,均寓有“南渡”這一特定時期的時代色彩。其中,是否經(jīng)歷過“靖康之變”,是否嘗受過“南渡”的顛沛流離之苦,是最為重要的。否則,便不能歸入“南渡詞人”。比如,辛棄疾雖也由北至南,但他生活的年代與他的“南渡”背景,嚴(yán)格說來已與“靖康之變”的“南渡”有所不同。所以,對辛棄疾一般不宜以“南渡詞人”目之?!澳隙伞敝皇且粋€時間與歷史的概念,并不涉及詞人與作品的高低優(yōu)劣。所以,“南渡詞人”應(yīng)有較嚴(yán)格與較妥當(dāng)?shù)慕缍榧选榇?,我們將稱辛棄疾以及與辛棄疾詞風(fēng)相近的詞人為“后南渡詞人”或辛派詞人,以示區(qū)別。

如上述標(biāo)準(zhǔn)可以成立,則“南渡詞人”的范疇要比前引各論著中提及的小了許多。除本章第一節(jié)中已經(jīng)評價過的“南渡”文臣武將中的詞家以外,還有許多“南渡”的詞壇高手。他們有的在北宋時期即是詞壇耆宿、詩界元老,南渡后又為詞壇的重建做出新的貢獻。下面試分論之。

一、葉夢得、朱敦儒、周紫芝、王以寧

葉夢得(1077—1148),字少蘊,號石林居士,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居烏程(今浙江湖州)。哲宗紹圣四年(1097)進士,累官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吏部尚書、龍圖閣學(xué)士,帥杭州。南宋高宗朝,除尚書右丞、江東安撫使兼知建康府,行宮留守。移知福建。晚居吳興卞山。有《石林詞》,存詞102首。

葉夢得能詩工詞。早年受賀鑄婉麗詞風(fēng)影響,中年以后傾向蘇軾。南渡后,曾兩度出任建康(今江蘇南京),兼總四路漕計,以給饋餉,軍用不乏,使前線諸將得以全力對金作戰(zhàn)。凡此,都影響到他南渡詞由一己之閑愁轉(zhuǎn)向家國興亡之感。詞風(fēng)也由早期的婉麗轉(zhuǎn)為沉雄簡淡。代表作如《八聲甘州》,題為“壽陽樓八公山作”:

故都迷岸草,望長淮、依然繞孤城。想烏衣年少,芝蘭秀發(fā),戈戟云橫。坐看驕兵南渡,沸浪駭奔鯨。轉(zhuǎn)盼東流水,一顧功成。 千載八公山下,尚斷崖草木,遙擁崢嶸。漫云濤吞吐,無處問豪英。信勞生、空成今古,笑我來、何事愴遺情。東山老,可堪歲晚,獨聽桓箏。

這首詞借登壽陽樓之機,歌詠八公山草木皆兵故事,吊古傷今。壽陽樓在今安徽壽縣(,東晉改壽春為壽陽)?!鞍斯健保趬劭h城北,淝水流經(jīng)其下。晉孝武帝太元八年(383),東晉謝安命謝石、謝玄等在這里完成了以八萬兵力巧勝前秦苻堅百萬大軍的“淝水之戰(zhàn)”,李綱在他的詠史詩里寫過。葉夢得于紹興元年(1131)間任江東安撫大使兼知建康府并壽春等六州宣撫使,這首詞約寫于這一任職期間。上片寫淝水之戰(zhàn),先從目之所見落筆?!肮识肌敝笁坳?,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曾遷都于此。“迷”,迷濛不清。從八公山下望,壽陽城煙草迷離,輪廓模糊,但淮河卻依然戀繞著它。至此,詞人已進入當(dāng)年“淝水之戰(zhàn)”的歷史時空?!跋搿弊忠韵?,直貫上片結(jié)尾。這七句中只寫兩個內(nèi)容:一是謝家少年子弟,年輕有為,滿腹韜略,用兵如神;一是苻堅所率“驕兵”,勢如“沸浪”,狀如“奔鯨”,但結(jié)果卻在謝家“坐看”“轉(zhuǎn)盼”與“一顧”之間,大敗而歸?!盀跻隆?,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東南,晉王、謝等名門大族所居之地?!爸ヌm”,喻年輕有為,秀拔挺出。下片借古慨今。換頭從“八公山”寫起,詞人想象山上的“草木”還擁抱著當(dāng)年的“崢嶸”歲月,而當(dāng)時的“豪英”,卻已在“云濤吞吐”之中消逝了身影。年去歲來,人生碌碌,我為什么跑到這里來傾瀉吊古之幽情?還不如像謝安那樣去東山隱居,聽桓伊撫箏高唱《怨歌》,度此余生。據(jù)《晉書·桓伊傳》,桓伊撫箏歌《怨歌》,諷諫晉孝武帝猜忌謝安。孝武帝聽之“甚有愧色”。所以,這首詞不僅慨嘆南宋未能像“淝水之戰(zhàn)”那樣以少勝眾、以弱敵強,同時,也對自己因受投降派排擠外放,表示不滿。這首詞聲情沉郁,悲慨蒼涼,與詞人前期作品有明顯之不同。此外,在《水調(diào)歌頭》中還多次以謝安自況:“誰似東山老,談笑凈胡沙。”“念謝公,平生志,在滄洲?!?/p>

在《水調(diào)歌頭》詞中,抒寫老當(dāng)益壯的情懷。其中詞題為“九月望日與客習(xí)射西園,余偶病不能射。”全詞如下: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fēng)。寒聲隱地,初聽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關(guān)河千里,一醉與君同。疊鼓鬧清曉,飛騎引雕弓。 歲將晚,客爭笑,問衰翁。平生豪氣安在,沈領(lǐng)為誰雄。何似當(dāng)筵虎士,揮手弦聲響處,雙雁落遙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這首詞通過“習(xí)射”活動,聯(lián)及南宋現(xiàn)實,抒寫老而不衰的愛國豪情。一起四句,用“霜降”“西風(fēng)”“寒聲”等,布置出一個肅殺的時代與季節(jié)背景,在此背景下,詞人導(dǎo)演出來的卻是熱氣騰騰的習(xí)武場面與老當(dāng)益壯的報國詩翁形象。從“起瞰高城回望”,作者已把目光射向被金人霸占的“關(guān)河千里”,失去了的中原大地。一想到異族的入侵,詞人便止不住熱血沸騰,“一醉與君同?!庇写藬城橛^念,這次“習(xí)射”,就變成了實戰(zhàn)演習(xí):“疊鼓鬧清曉,飛騎引雕弓?!蓖ㄟ^“鬧”“引”表達出同仇敵愾與報國殺敵的熱情。過片三短句,從練兵場轉(zhuǎn)向詞人自身。客人含笑問:當(dāng)年走馬麾軍的氣概如今哪里去了?借此,詞人還插入習(xí)射中出現(xiàn)的英雄人物與精彩場面:“何似當(dāng)筵虎士,揮手弦聲響處,雙雁落遙空。”這里寫的“虎士”,也是當(dāng)年詞人的縮影。不論詞人當(dāng)年是否像這位“虎士”那樣,一箭雙雁,但面對酒席筵前的眾位嘉賓,其“豪氣”,肯定是非同尋常的。所以他才敢于在結(jié)尾兩句回答說:“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云中”即漢文帝時云中太守魏尚的,他抗擊匈奴,使匈奴遠避不敢進犯。這兩句也寫出了詞人不服老的武健精神。全詞豪氣縱橫,酣暢淋漓,一氣如注,是石林詞中不可多得的壯詞,與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脈相承,上下輝映。

再看《點絳唇·紹興乙卯登絕頂小亭》:

縹緲危亭,笑談獨在千峰上。與誰同賞。萬里橫煙浪。 老去情懷,猶作天涯想。空惆悵。少年豪放。莫學(xué)衰翁樣。

“乙卯”,即紹興五年(1135)?!敖^頂小亭”,即詞人在卞山絕頂修筑的亭子。“卞山”,又名弁山,在吳興西北。此亭初建于紹興元年(1131),亭基將成,詞人即被任為江東安撫大使兼知建康府,兼壽春等六州宣撫使。紹興二年去職歸鄉(xiāng)居卞山。雖是登臨,但既非寫景,也非吊古,而是直寫登絕頂亭時的審美體驗。這首詞似乎可用四個字來加以概括:登、望、感、懷。四字之中應(yīng)以后二字為主。頭兩句寫“登”,但起筆先不寫“登”,而先寫“絕頂亭”之高?!敖^頂”二字本身就意味著最高,但這還不夠,而是在虛無縹緲間。第二,不寫登的過程,只寫到達絕頂后的情態(tài):“笑談獨在千峰上?!边@一句雖只七字,卻刻畫出詞人健步如飛與樂觀豪爽的性格。“笑談”,是跟自己獨言獨語開玩笑,這是由“獨在”二字決定的,即使有人跟隨也被遠遠拋甩在山下了?!扒Х迳稀保附^頂。這兩句通過“登”的過程,寫出了詞人的性格。詞人的性格還表現(xiàn)在構(gòu)思的絕妙上,也就是說第二句以下所有詞句,都是詞人自己“笑談”的內(nèi)容。三、四兩句寫“望”,正確點兒說是詞人跟自我“笑談”。這一“望”字,意思說,用不著跟別人同賞,有什么好賞的?萬里之外烽煙遍地,遮空蔽日!下片頭三句寫登望之所“感”,即跟自己“笑談”內(nèi)心矛盾。意思說,你已是59歲的老人了,情懷恬淡,怎么又不著邊際地關(guān)懷起國家大事了?這豈不白操那份心。最后兩句,寫對下一代(對國家)的“關(guān)懷”。意思說:少年人要豪放一些,可別像我這老頭子一樣。由上可見,詞人雖被迫歸鄉(xiāng),復(fù)出也未必有望,但他還是時刻關(guān)懷國事,壯志不衰。這首詞在構(gòu)思方面別具一格,在登臨詞中也極為少見。其妙處是通過自白(即“笑談”)的真實性來塑造詞人的自我形象,使短章有巨大容量。語言質(zhì)樸,洗盡鉛華,明快簡凈,充分體現(xiàn)詞人晚期風(fēng)格。

為了與詞人的早期風(fēng)格做一比較,特引其早期名篇《賀新郎》供讀者欣賞:

睡起啼鶯語。掩青苔、房櫳向晚,亂紅無數(shù)。吹盡殘花無人見,惟有垂楊自舞。漸暖靄、初回輕暑。寶扇重尋明月影,暗塵侵、尚有乘鸞女。驚舊恨,遽如許。 江南夢斷橫江渚。浪黏天、葡萄漲綠,半空煙雨。無限樓前滄波意,誰采蘋花寄取。但悵望、蘭舟容與。萬里云帆何時到,送孤鴻、目斷千山阻。誰為我,唱金縷。

上片記初夏薄暮,見寶扇,思戀人,引起新愁舊恨。下片寫無法解此孤寂情懷。南宋劉昌詩《蘆浦筆記》(卷十)中說,葉夢得“賦此詞時年方十八。”沈際飛說這首詞“一意一機,自語自話,草木花鳥,字面迭來,不見質(zhì)實?!保ā恫萏迷娪嗾罚?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0/13/16195023739877.png" />

通過《賀新郎》與上引諸闋相比較,石林詞前后變化可一目了然。關(guān)注《題石林詞》說:“葉公以經(jīng)術(shù)文章,為世宗儒,翰墨之余,作為歌詞,亦妙天下?!镀湓~婉麗,綽有溫、李之風(fēng)。晚歲落其華而實之,能于簡淡時出雄杰,合處不減靖節(jié)、東坡之妙。豈近世樂府之流哉?”毛晉《石林詞跋》說:“少蘊自號石林居士,晚年居卞山下,奇石森列,藏書數(shù)萬卷,嘯詠自娛。所撰詩文甚富。……《石林詞》一卷,與蘇、柳并傳,綽有林下風(fēng),不作柔語人,真詞家逸品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0/13/16195023739877.png" />上面這些評語都涉及其詞風(fēng)之轉(zhuǎn)變,對其南渡后作品,評價尤高。

還有一首《虞美人》也為后世所欣賞。詞題是“雨后同譽幹、才卿置酒來禽花下作”:

落花已作風(fēng)前舞。又送黃昏雨。曉來庭院半殘紅。惟有游絲千丈、罥晴空。 殷勤花下同攜手。更盡杯中酒。美人不用斂蛾眉。我亦多情、無奈酒闌時。

雖寫柔情,卻用健筆。沈際飛評曰:“下場頭話,偏自生情生姿,顛播妙耳。”(《草堂詩余正集》卷二)

朱敦儒(1081—1187),字希真,號巖壑老人,洛陽人。早年以布衣著名,靖康間召至京師,辭官不就。金兵南侵,經(jīng)江西流落嶺南。高宗紹興初召右迪功郎,賜進士出身,歷秘書省正字、兵部郎中、遷兩浙東路提點刑尉。后與反對秦檜的李光相“交通”而被罷官。晚年屈于秦檜籠絡(luò),受鴻臚少卿。檜死,旋亦被廢。暮年居嘉禾(今浙江嘉興)。有《樵歌》三卷,又名《太平樵唱》,存詞240余首。

朱敦儒是一個經(jīng)歷復(fù)雜、詞風(fēng)不斷變化的詞人,也是南渡初期詞人中存詞最多的名家。早年因有“朝野之望”,被召至京,將處以學(xué)官,但他“固辭還山”,過的是風(fēng)流浪子生活。他的《鷓鴣天·西都作》說明他此時生活態(tài)度: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fēng)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靖康之變”以前,他幾乎無憂無慮,全然是名士風(fēng)流架式??梢韵胍?,他不可能有明確的理想與政治目標(biāo),與當(dāng)時貧苦百姓水深火熱的痛苦生活相去甚遠,也從不曾預(yù)感到時代會有什么變化。

“靖康之變”,粉碎了他的名士風(fēng)流夢。當(dāng)達官顯貴占有大量交通工具,滿載金銀珠寶南遷時,他卻因無一官半職,而被拋到普通逃難百姓之中,目睹逃難者破國亡家,妻離子散,饑寒交迫甚至死于道途的慘狀。他自己的狀況也好不多少。他的《卜算子》寫南奔時的所歷所感:

旅雁向南飛,風(fēng)雨初相失。饑渴辛勤兩翅垂,獨下寒汀立。 鷗鷺苦難親,矰繳憂相逼。云海茫茫無處歸,誰聽哀鳴急。

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進逼洛陽,詞人從插梅醉酒中清醒過來,倉促南逃。一路上伴隨他的是從頭頂飛過的大雁。南飛的孤雁與他拋家傍路的現(xiàn)狀形成了異質(zhì)同構(gòu)的心靈共振。于是,詞人寫下了這首表面描寫孤雁實際上象征逃難人群苦痛艱辛的詠物詞。詞中對造成這場災(zāi)難的原因?qū)懙檬智宄骸帮L(fēng)雨初相失?!薄帮L(fēng)雨”,對雁來說是自然現(xiàn)象,對詞人及流離失所的逃難者來說,是金兵的南侵。詞中指出,孤雁的苦難還不僅僅是“饑渴辛勤”,還有到達陌生地歇腳時同類相處的復(fù)雜關(guān)系以及隨時被射殺的危險。地下,天上,到處都是痛苦、災(zāi)難、死亡以及走投無路的困境:“云海茫茫無處歸,誰聽哀鳴急。”叫天天不應(yīng),呼地地不靈,哀鳴又有什么用處?可以看出,從這首詞開始,朱敦儒的詞風(fēng)已發(fā)生顯著變化。

詞人歷經(jīng)千難萬險,僥幸逃過長江。當(dāng)他登上金陵(今江蘇南京)城樓時,真是百感交集。經(jīng)過生死考驗,他的詞又有新的超越。如《相見歡》: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fēng)吹淚、過揚州。

這首詞境界開闊,氣魄宏大,情辭慷慨,寄意深長,容涵量很大,但用筆省凈而形象豐富。詞人考慮的不再是“無處歸”,也不再是“哀鳴急”。通過“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諸句,表達了他的故國之思?!氨L(fēng)吹淚、過揚州”,又顯示出抗金復(fù)國,還我河山的急切情懷。在用短小令詞抒寫壯大景物與愛國豪情方面,朱敦儒是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朱庸齋說:“《相見歡》調(diào),字句忽長忽短,宜于表達蘊藉之情,而難于表達憤慨、悲涼、豪邁、淋漓痛快之感。然亦有例外者”。其所舉例外者,即朱敦儒的這一首。在引全詞之后,又說:“朱詞以賦體一發(fā)忠憤之氣,實乃獨一無二。此詞上闋寫景,下闋敘情。下筆重,境界大,不僅在朱詞中不可多得,即千古以來亦允推上乘之作?!保ā斗执吼^詞話》卷四)

無獨有偶,同樣寫于金陵的《朝中措》,雖說不上是上乘之作,但其憂國之情仍斑斑可見。現(xiàn)特錄于下,可并參讀:

登臨何處自銷憂。直北看揚州。朱雀橋邊晚市,石頭城下新秋。 昔人何在,悲涼故國,寂寞潮頭。個是一場春夢,長江不住東流。

此后,詞人繼續(xù)在江南各地流浪?!端堃鳌穼懰骼诉^程中憂國傷時的悲憤心情: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為吳山留顧。云屯水府,濤隨神女,九江東注。北客翩然,壯心偏感,年華將暮。念伊嵩舊隱,巢由故友,南柯夢、遽如許。 回首妖氛未掃,問人間、英雄何處。奇謀報國,可憐無用,塵昏白羽。鐵鎖橫江,錦帆沖浪,孫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淚流如雨。

就內(nèi)容看,似寫于舟行長江途中。上片憶舊,從“放船”起筆,表示出飄流無定的心境,但對“吳山”卻略有留戀?!霸仆汀比鋵懰畡??!氨笨汪嫒?,壯心偏感,年華將暮”三句,寫思想與情志的轉(zhuǎn)變。意謂從北南逃作客他鄉(xiāng),翩然醒來,發(fā)現(xiàn)45歲以前的生活原是一場春夢。此時雖懷報國壯志,但已垂垂暮年。結(jié)四句,回憶洛陽隱居生活,再點“南柯”一夢。下片,換頭三句承上片“壯心”發(fā)揮?!捌嬷\報國”以下六句照應(yīng)開頭“吳山”,用三國時東吳被西晉滅亡的史實,向南宋統(tǒng)治集團提出警告,憂國情懷,躍然紙上。其中還含有報國無門之嘆。結(jié)拍三句,以隱居南陽高吟《梁甫》的諸葛亮自許,然不在其位,對危險重重的現(xiàn)實無可奈何,只能淚落如雨。憂國傷時,沉痛迫烈,在繼承蘇軾詞風(fēng)方面,明顯向現(xiàn)實生活、向情感深層次跨進一大步,也顯示出詞人的適應(yīng)能力與創(chuàng)作潛力。

隨后,詞人流浪至江西?!恫缮W印づ砝舜墶繁闶沁@一時期的作品: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 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xiāng)去國人。

詞將情景打并成一片,大處著眼,小處落墨,概括性極強,但用筆深細,虛實錯落,相得益彰。扁舟江南,何其寬廣,但不放過用“旅雁孤云”從旁相襯。萬里煙塵,中原板蕩,但灑過去的卻是閃光的淚花。如今避亂江南,遠離戰(zhàn)禍,面對“日落波平”的和平景象,心中并未感到任何安慰。詞人面對老去的蘆根,凋零的楓葉,身心瑟縮著對付冷空氣南下的襲擊。“愁損辭鄉(xiāng)去國人”一句,不僅是自身多年流離的實際體驗,同時也抒發(fā)出所有南逃難民的共同心聲。

最后,詞人又經(jīng)江西流落嶺南,留下了更為悲愴的歌詞。如《雨中花·嶺南作》:

故國當(dāng)年得意,射麋上苑,走馬長楸。對蔥蔥佳氣,赤縣神州。好景何曾虛過,勝友是處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斷狂游。 胡塵卷地,南走炎荒,曳裾強學(xué)應(yīng)劉??章f、螭蟠龍臥,誰取封侯。塞雁年年北去、蠻江日日西流。此生老矣,除非春夢,重到東周。

上片寫當(dāng)年“清都山水郎”的無限得意:射麋走馬,勝友相留,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均有他的吟蹤游跡?!罢紨嗫裼巍?,是恰如其分的概括。下片,換頭用“胡塵卷地”四字,將上片所寫收拾凈盡,詞人也從空際跌到炎荒的嶺南,做曳裾他人門下的難民“空漫說、螭蟠龍臥,誰取封侯”三句,實際是對南渡前四十五年名士風(fēng)流浪子生涯的總結(jié)。詞人說,“固辭還山”的目的,并不是韜光晦跡,或者以臥龍自居,或者為掛印封侯?!叭恪眱删溆醚闳罕比?、蠻江西流這兩個帶有動態(tài)性的客觀形象,引發(fā)歸思。所以結(jié)拍才慨嘆說:“此生老矣,除非春夢,重到東周?!薄皷|周”都洛陽,故以“東周”代指自己的故鄉(xiāng),同時還寓有故宮黍離之悲。所以,這首詞并非一般思歸之作,而是從統(tǒng)一中原的角度來反思早年的“狂游”,并由此而產(chǎn)生某種悔悟之情。詞人南渡后之所以接受官職似與此覺醒有關(guān)。

這一時期,他還寫有《采桑子》:

一番海角凄涼夢,卻到長安。翠帳犀簾。依舊屏斜十二山。 玉人為我調(diào)琴瑟,顰黛低鬟。云散香殘。風(fēng)雨蠻溪半夜寒。

首二句借“夢”字把詞人流落南雄州(今廣東南雄)與北宋京城聯(lián)系起來。以下四句寫夢中所見、所聞。最后二句寫夢后的“凄涼”,烘托流落南國的凄愴。

從紹興五年(1135)至紹興十九年(1149)的十五年時間里,朱敦儒被召至臨安為官,他的詞也黯然失色了。但有的詞卻仍可看到他深沉的故國之思。如《臨江仙》:

直自鳳凰城破后,擘釵破鏡分飛。天涯海角信音稀。夢回遼海北,魂斷玉關(guān)西。 月解重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今春還聽杜鵑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如果從靖康二年(1127)算起,十四年之后已是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了。頭兩句直接敘述國亡家破,夫妻離散,各在東西的慘狀。值得玩味的是:“鳳凰城破”?!傍P凰城”原指長安,在此代指汴京。但是當(dāng)它與第二句“擘釵破鏡分飛”中的“分飛”聯(lián)系到一起時,“鳳凰”的分飛,又象征夫妻離散了。“天涯海角”喻兩地相隔遙遠?!皦艋剡|海北,魂斷玉關(guān)西”兩句,其中含有更深的憂慮。雖然“遼?!薄坝耜P(guān)”泛指極北邊地,金人的后方在遼地,徽、欽二帝即被擄至五國城。在歷次異族入侵,中原被洗劫一空時,“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蔡琰《悲憤詩》)就成為習(xí)以為常的現(xiàn)象。對此,詞人實有隱憂,但只能用“遼海”之類詞語輕輕帶過。下片用三種不同客觀事物襯托破鏡重圓的殷切希望:一是月亮的重圓聚,二是杜鵑啼聲“不如歸去”,三是大雁的回歸與雁足傳書。因有以上內(nèi)涵,詞人所寫已非個人、家庭、夫妻間的小事,其中有深刻的時代印痕。

紹興十六年(1146),秦檜等人陷害李光等主戰(zhàn)派,朱敦儒因“與李光交通”被罷官,紹興十九年(1149)致仕。在嘉禾隱居。紹興二十五年(1155),他以75歲高齡被秦檜起用為鴻臚少卿。但起用還不到一個月,秦檜突然死去。他第二天就被罷免致仕,為他一生的大污點。一個很有才華、很有作為的詞人被當(dāng)時與后人另眼相看,甚至因此影響到他的詞的傳播與客觀評價。

據(jù)現(xiàn)有材料,他很可能活到近百歲。那么他第二次被罷以后至少又活了十五至二十余年。這期間,他主要寫隱居生活情趣,反映了他生活與思想的另一側(cè)面。退休后,他在嘉禾(今浙江嘉興)城南放鶴洲筑別墅。厲鶚《宋詩紀(jì)事》引《澄懷錄》:“陸放翁云:‘朱希真居嘉禾,與朋儕諧之。聞笛聲自煙波間起,頃之,棹小舟而至。則與俱歸。室中懸琴、筑、阮咸之類。檐間有珍禽,皆目所未睹。室中籃缶貯果實脯醢,客至,挑取以奉客。’”可見其生活的恬淡瀟灑。從他用《好事近》寫的六首“漁父詞”,可窺其思想境界之一斑:

搖首出紅塵,醒醉更無時節(jié)?;钣嬀G蓑青笠,慣披霜沖雪。 晚來風(fēng)定釣絲閑,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鴻明滅。

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詞人似乎早已忘記南逃時曾作孤雁之泣了。

再看他經(jīng)營小圃的生活情趣,如《感皇恩》:

一個小園兒,兩三畝地?;ㄖ耠S宜旋裝綴。槿籬茅舍,便有山家風(fēng)味。等閑池上飲,林間醉。 都為自家,胸中無事。風(fēng)景爭來趁游戲。稱心如意。?;钊碎g幾歲。洞天誰道在,塵寰外。

信筆寫來,活潑自然,口語白描,通俗淺近。詞人把這種生活認作是人間天堂,似乎忘記了“中原亂。簪纓散”的慘痛歷史,忘記了“妖氛未掃”的現(xiàn)實責(zé)任。他是否真正在田園山水中得到徹底的超越與解脫?未必。因為他企圖借用其他方法的幫助來實現(xiàn)這種解脫。如《西江月》: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云。不須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片時歡笑且相親。明日陰晴未定。

命運、花酒,都可以幫助精神的解脫,哪怕是“片時歡笑”也可。從這方面看,他的精神境界遠不如李綱、趙鼎、張元干、胡銓這些南渡詞人。他的軟弱性從一開始便顯示出來,貫穿他的一生。這種軟弱的個性,決定了他后期詞作的低沉與弱化。雖然這種低沉與弱化是那一時代偏安享樂風(fēng)氣造成的,但他個人性格與思想境界卻是釀就自身悲劇的主要原因,因為并不是所有南渡詞人盡皆如此。于是,朱敦儒只能成為名家卻無法成為大家。

作為名家,朱敦儒在文學(xué)史上自有其不可忽視的位置。他在蘇軾與辛棄疾之間架起某種橋梁。南宋詞人汪莘(1155—?)在其《方壺詩余自序》中說:“唐宋以來詞人多矣,其詞主乎淫,謂不淫非詞也。余謂詞何必淫?顧所寓何如耳。余于詞所愛喜者三人焉。蓋至東坡而一變,其豪妙之氣隱隱然流出言外,天然絕世,不假振作。二變而為朱希真,多塵外之想,雖雜以微塵而其清氣自不可沒。三變而為辛稼軒,乃寫其胸中事,尤好稱淵明。此詞之三變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0/13/16195023739877.png" />汪莘講朱敦儒之變,在“多塵外之想”,但似乎更應(yīng)重視朱敦儒繼承蘇軾超曠飄逸,“變”在抒寫國破家亡憤激悲愴這方面;重視他學(xué)習(xí)蘇軾“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變”在內(nèi)容的開拓與詞境略有擴大這方面;重視他學(xué)習(xí)蘇軾詞“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變”在形式多樣、藝術(shù)表現(xiàn)與語言的俚俗求新這方面。這樣,或許更能了解朱敦儒在蘇軾與辛棄疾之間的橋梁作用。

周紫芝(1082—1155),字少隱,號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城)人。早年兩赴禮部試,不第。家貧,并日而炊,同里多笑之。后從呂本中、李之儀、張耒游,始得顯達。紹興中進士,紹興十二年(1142)始得官,已年滿花甲。歷右迪功郎敕令所刪定官、樞密院刪定官、知興國軍。晚年屢以詩文諛頌秦檜、秦?zé)绺缸?。著有《竹坡詩話》《竹坡詞》,存詞150首。

周紫芝詞雖比一般南渡詞人為多,但其題材面卻較少開拓。北宋淪亡與南宋初建期的重大事件、生活經(jīng)歷與朝野普遍關(guān)注的和戰(zhàn)之爭等,在他詞中均較少反映。因此《竹坡詞》中的《臨江仙·送光州曾使君》《瀟湘夜雨·濡須對雪》《水調(diào)歌頭·丙午登白鷺亭作》《水龍吟·須江望九華作》等,便是其中難得的亢爽豪宕的佳篇了。

《臨江仙·送光州曾使君》不僅有時代氣息,而且還有邊地前沿的戰(zhàn)斗氛圍:

記得武陵相見日,六年往事堪驚?;仡^雙鬢已星星。誰知江上酒,還與故人傾。 鐵馬紅旗寒日暮,使君猶寄邊城。只愁飛詔下青冥。不應(yīng)霜塞晚,橫槊看詩成。

詞寫別情,但卻刻畫出曾使君抗金衛(wèi)國不愿離開前沿的愛國斗士的英雄形象。上片寫送別。開篇從六年前相見之日著筆,然后摶虛作實,用驚心動魄的“驚”字概括六年間的往事,戰(zhàn)亂、逃亡、仕途坎坷均涵括其中。然后再以星星雙鬢來具體化,暗示國難當(dāng)頭,流離奔波,歲月空擲,年華已晚。如從南渡“武陵”(今湖南常德)“相見”算起,詞人至少53歲左右了。此時尚未入仕(周61歲得官)。從“江上酒”來看,可能是江上行船,偶然重逢,來去匆匆。下片寫人。“光州”(今河南潢川),地處淮河南側(cè),是南宋抗金邊地重鎮(zhèn)。過片“鐵馬紅旗寒日暮”,便是邊鎮(zhèn)抗金特有戰(zhàn)斗氣氛的總體描畫:戰(zhàn)馬嘶鳴,紅旗獵獵,朔風(fēng)蕭蕭,平沙落日,一派蒼莽壯闊境地。大約從“相見”之日起,曾使君便堅守“邊城”,故下句用“猶”字來加以強調(diào)。不獨如此,他還生怕被調(diào)離前線,或被宣召入朝,他愁的是“飛詔下青冥”。因為一旦入朝,便不會再有霜寒日晚,橫槊賦詩的豪興了。曾使君何等眷戀抗金前線!這種精神狀態(tài),不知要比那些一聞鼙鼓便不戰(zhàn)自潰直至望風(fēng)而逃的鼠輩高出幾多倍。在南宋畏敵如虎,妥協(xié)投降之聲甚囂塵上的時代,周紫芝這樣的詞章,更為難得。

《瀟湘夜雨·濡須對雪》反映南逃的悲憤:

樓上寒深,江邊雪滿,楚臺煙靄空濛。一天飛絮,零亂點孤篷。似我華顛雪領(lǐng),渾無定、漂泊孤蹤。空凄黯,江天又晚,風(fēng)袖倚蒙茸。 吾廬,猶記得,波橫素練,玉做寒峰。更短坡煙竹,聲碎玲瓏。擬問山陰舊路,家何在、水遠山重。漁蓑冷,扁舟夢斷,燈暗小窗中。

“濡須”,水名,源出安徽巢湖,經(jīng)無為縣東南入長江。三國時孫權(quán)在濡須水口造塢修堤以抵拒曹操,為魏晉兵家必爭之地。從詞中看,詞人正阻雪舟中?!皽啛o定、漂泊孤蹤”,說明流離失所,無處安身,前途茫茫,暗淡無光?!翱掌圜觥?,并非只寫凍云暗淡與“煙靄空濛”,而是時代暗淡的反映。下片寫故園之思。即使有雪,也是“玉做寒峰”;有水,則“波橫素練”。更令人難忘的是家園的竹坡,雪中的景觀:那坡上的竹林竟像是罩在搖蕩不定的煙靄里,隱約朦朧;寒風(fēng)襲來,落滿積雪的枝葉,相互摩擦,竟然發(fā)出仙樂般悅耳聲響。詞人怎不歸心似箭?須知,周紫芝自號“竹坡居士”,就是從這“短坡煙竹、聲碎玲瓏”的詩情畫意中得來。他用這首詞為自號做出了最好的解釋。正因思歸心切,詞人全然忘記他逃難南下,阻雪舟中,竟然升起“雪夜訪戴”的豪興。晉王子猷居山陰,大雪夜眠覺,開室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詠史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溪,即便衣輕船就戴。經(jīng)宿方至,既造門,不前便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見《世說新語·任誕》)后用此典形容思友、訪友之放達情懷。詠雪及寫雪夜也多用之。詞中是暗用,只以“山陰舊路”四字拈出。但,此時所訪,已不是“舊路”(過去曾有類似豪興,故說“舊路”),而是歸家:“家何在、水遠山重?!边@里的“家”,乃指汴京;汴京陷賊,無可回歸,只有夢中重見。又因寒冷難耐,從夢中凍醒過來,面對小窗的暗淡孤燈。這首詞不是直寫故國之思,而是從情景交融的畫面與心態(tài)的描述中逐步滲透出來,別具感人魅力。

與此相近的撫事興悲、登臨感懷之作,還有《水龍吟·須江望九華作》。其下片云:

堪笑此生如寄,信扁舟、朅來江表。望中愁眼,依稀猶認,數(shù)峰林杪。萬里東南,跨江云夢,此情多少。問何時還我,千巖萬壑,臥霜天曉。

在寫漂流無依之情同時,詞人要求還他以“千巖萬壑”。后面雖說有歸隱之想,但就全詞的整體傾向而言,則是要打回老家去,還我舊山河。只不過,蘊意深隱,徒具呼喚而已。閱讀時不應(yīng)略過其深潛層面的內(nèi)涵,否則就與全詞亢壯激越之情游離了。

在少數(shù)登臨懷古詞中,還表達了對亡國的隱憂。如《水調(diào)歌頭·丙午登白鷺亭作》:

歲晚念行役,江闊渺風(fēng)煙。六朝文物何在,回首更凄然。倚盡危樓杰觀,暗想瓊枝璧月,羅襪步承蓮。桃葉山前鷺,無語下寒灘。 潮寂寞,浸孤壘,漲平川。莫愁艇子何處,煙樹杳無邊。王謝堂前雙燕,空繞烏衣門巷,斜日草連天。只有臺城月,千古照嬋娟。

“丙午”,即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宋徽宗于上年十二月退位,欽宗即位。第二年正月改元靖康。按詞首句所說“歲晚念行役”,那么這首詞當(dāng)作于靖康元年冬未,詞人登金陵(今南京)白鷺亭所作。欽宗趙桓在這一年正月下詔親征,李綱為兵部侍郎,親征行營使。在李綱積極準(zhǔn)備、堅決抵抗下,金兵本已從汴京退走。但后來李綱被投降派排擠出朝,靖康元年八月金兵便再次大舉南侵。十一月下旬,金兵已抵汴京。閏十一月初攻城,不久城破。閏十一月三十日,欽宗出城到金營投降。十二月初二,金兵放回欽宗。金兵隨即入城。這首詞即寫于此時。按“歲晚”,當(dāng)指十二月末,除夕之前;即使提前為十二月下旬,從欽宗出城投降算起,消息也該傳到金陵了。這首詞之所以借登臨之機憑吊六朝遺跡,并非一般地抒發(fā)思古之幽情,而正是吊古傷今,哀悼北宋的滅亡?!傲奈锖卧?,回首更凄然?!薄澳钔ё雍翁?,煙樹杳無邊?!毙那楹蔚瘸镣??!巴踔x堂前雙燕,空繞烏衣門巷,斜日草連天”,這樣的詞句,也并非劉禹錫詩句的一般化用,寫的就是北宋所面臨的現(xiàn)實。詞中聯(lián)及六朝滅亡,指出“倚盡危樓杰觀,暗想瓊枝璧月,羅襪步承蓮”等淫靡腐朽現(xiàn)象,不也是北宋敗亡的原因嗎?人世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歷史是無情的,正如結(jié)拍所寫:“只有臺城月,千古照嬋娟?!钡鳛槟慷脟萍彝龅脑~人來說,又豈能無動于衷?“桃葉山前鷺,無語下寒灘?!边B白鷺洲上的白鷺也默默無言,似在為北宋的敗亡表示哀悼,詩人的情感則可想而知。

此外,《卜算子·席上送王彥猷》:“君似孤云何處歸,我似離群雁”,《漢宮春·己未中秋作》:“除盡把,平生怨感,一時分付離騷”等,均將個人身世飄零與感時撫事打并在一起。

竹坡詞藝術(shù)成就較高的,多為個人生活感受之作,如放情山水,流連詩酒,念遠傷離與秋愁春恨等類作品。這些詞,主要繼承二晏、歐陽修、秦觀、周邦彥的傳統(tǒng)。他在《鷓鴣天》(“樓上緗桃一萼紅”)小序中說:“余少時酷喜小晏詞,故其所作,時有似其體制者?!钡砟杲?jīng)過“靖康之變”與顛沛流離的折磨,詞風(fēng)與好尚已有很大不同。所以他又說:“晚年歌之,不甚如人意。”這種轉(zhuǎn)變,除上述原因之外,也許和他早期作品在仿效前人時,尚未臻爐火純青的境地有關(guān)。例如,《減字木蘭花》中“春閑晝永。城下江深山倒影。凈掃風(fēng)埃。收拾煙光入句來?!薄耳p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薄渡樽印罚骸按汉氪溽。碌苼砣??!倍际谷讼氲疥處椎?、毛滂、李煜、張先等詞人及其名作。當(dāng)然,竹坡詞中更多的是藝術(shù)上具有個人獨創(chuàng)的作品。如《踏莎行》:

情似游絲,人如飛絮。淚珠閣定空相覷。一溪煙柳萬絲垂,無因系得蘭舟住。 雁過斜陽,草迷煙渚。如今已是愁無數(shù)。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過得今宵去。

詞寫離愁別恨,開篇便將所見景物與人物內(nèi)心活動巧妙地綰合在一起,比喻貼切自然。結(jié)拍簡截快當(dāng),癡情敞顯厚重,別饒韻致。

再看《醉落魄》:

江天云薄。江頭雪似楊花落。寒燈不管人離索。照得人來,真?zhèn)€睡不著。 歸期已負梅花約。又還春動空飄泊。曉寒誰看伊梳掠。雪滿西樓,人在闌干角。

口語白描,流暢自然,純用賦體,但用情卻宛曲峭折,人物心態(tài)也與常態(tài)有別。此詞在傳統(tǒng)婉約詞中,當(dāng)屬創(chuàng)調(diào)。

王以寧(1083?—1146?),字周士,湘潭(今湖南湘潭)人?;兆诖笥^、政和間入太學(xué),宣和三年(1121)以成忠郎換文資從事郎,又任京畿提刑,從李綱救太原。南渡后為張浚所辟,以宣撫司參謀制置襄、鄧,京西制置使,升直顯謨閣,后落職降三官責(zé)監(jiān)臺州酒稅。紹興五年(1135)特許自便。紹興十年(1140)復(fù)右朝議郎、知全州。有《王周士詞》,存詞32首。

王以寧以“知兵”名世,勇而有謀。其詞極少風(fēng)月流連側(cè)艷之體。南渡后,詞筆更加激壯豪宕,昂揚開闊。在北宋末年與南渡初期繼承與弘揚蘇軾豪放詞風(fēng)方面,表現(xiàn)最為突出。如北宋滅亡前夕所作《念奴嬌·淮上雪》:

天公何意,碎瓊珰玉佩,書空千尺。箬笠蓑衫扁舟下,淮口煙林如織。飛觀嶙峋,子亭突兀,影浸澄淮碧。綸巾鶴氅,是誰獨笑攜策。 遙想易水燕山,有人方醉賞,六花如席。云重天低酣歌罷,膽壯乾坤猶窄。射雉歸來,鐵鱗十萬,踏碎千山白。紫簫聲斷,喚回春滿南陌。

境界開闊,想象奇警,氣勢恢宏。在詠雪詞中,與前周紫芝《瀟湘夜雨·濡須對雪》相比較,則風(fēng)格迥異。這首詞當(dāng)作于靖康元年,王以寧被征召從真州(今江蘇儀征)回京途中。因已得悉金兵圍京事,故下片有“膽壯乾坤猶窄”之句。他深信有擊退金兵,“喚回春滿南陌”的一天。

南渡后,又有《水調(diào)歌頭·呈漢陽使君》等憤激之作:

大別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見,依舊秀色照清眸。常記鮚碕狂客,邀我登樓雪霽,杖策擁羊裘。山吞月千仞,殘夜水明樓。 黃粱夢,未覺枕,幾經(jīng)秋。與君邂逅,相逐飛步碧山頭。舉酒一觴今古,嘆息英雄骨冷,清淚不能收。鸚鵡更誰賦,遺恨滿芳洲。

這是王以寧寫給漢陽友人的詞。詞題所說的“使君”(古代對州郡長官的敬稱,乃是知府一類級別的官職。)據(jù)《宋史·地理志》載,荊湖北路南宋后有“府三”“州九”“軍三:漢陽、荊門、壽昌。”“軍”,也是行政區(qū)劃之一,設(shè)“知軍”,其職權(quán)范圍略同知府。故詞題中的“漢陽使君”當(dāng)為漢陽軍的知軍?!按髣e”,久別。含一別之后永難再見之意。據(jù)詞中所寫,這是闊別十年之后的重逢。其間,因經(jīng)歷北宋滅亡,金兵南下與宋金對峙的戰(zhàn)斗,水火刀兵,地覆天翻,相見無望,然而卻意外重逢。所以詞中用“大別”二字以突出時代特點。“知友”,又說明二人友情的誠篤。“突兀起西州”,指十年闊別后,這位“知友”突然成為漢陽軍的知軍,其中還包括抗金戰(zhàn)斗中的軍事建樹?!笆辍眱删?,寫“知友”秀色明眸,不減當(dāng)年?!俺S涻^碕狂客”以下五句,寫十年前那次結(jié)伴共游時的豪情逸興。“鮚碕”,山名,在今浙江奉化縣東南。因“知友”出生于此,故稱“鮚碕狂客”。在此同游過程中,詞人特別拈出披裘賞雪的鏡頭加以描畫?!吧酵淘虑ж?,殘夜水明樓”二句,雖襲用杜甫《月》詩“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但用以狀雪夜輝光,上下皎潔,清明澄澈,恰到好處。下片換頭,“黃粱夢”三個短句,是上片首句“大別”的注腳?!芭c君邂逅”以下才轉(zhuǎn)賦當(dāng)前:“相逐飛步碧山頭。”只此一句,便見出當(dāng)今豪興仍不亞十年前披裘賞雪。然而,十年后畢竟與十年前大不相同了。國難當(dāng)頭,國事堪憂,于是筆鋒一轉(zhuǎn):“舉酒一觴今古,嘆息英雄骨冷,清淚不能收?!边@兩句極沉痛,并非一般吊古傷今,疑其必有具體所指??冀B興四年(1134)五月,岳飛任鎮(zhèn)南軍承宣使、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兼黃復(fù)州漢陽軍德安府制置使,在其兼職中就包括漢陽軍在內(nèi)。他先后多次屯兵鄂州(今武昌)。是年七月收復(fù)襄陽六郡后,岳飛又升任靖遠軍節(jié)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統(tǒng)轄襄陽府路,不久又晉封武昌開國侯。但這位在抗金衛(wèi)國戰(zhàn)斗中立下過不朽功業(yè)的民族英雄,卻被秦檜一伙投降派害死。“英雄骨冷,清淚不能收”,應(yīng)是結(jié)合這一當(dāng)?shù)噩F(xiàn)實所抒發(fā)的悲悼之情。結(jié)拍兩句再點東漢禰衡被黃祖所殺埋骨鸚鵡洲故事。禰衡被殺前曾寫《鸚鵡賦》,如今斯人永逝,再無人寫此賦文了。對禰衡懷感,也是用以補足對岳飛的緬懷,因岳飛在武昌黃鶴樓上曾高吟《滿江紅》。如今還有誰能寫出這樣的詞篇呢?這首《水調(diào)歌頭》憂國傷時與緬懷英烈的描寫結(jié)合在一起,激越亢爽,豪邁悲壯,音節(jié)響亮,在王以寧詞中堪稱佳作。

似此作品尚多。如《水調(diào)歌頭·裴公亭懷古》:“孫郎前日,豪健頤指五都雄。起擁奇才劍客,十萬銀戈赤幘,歌舞壯軍容?!薄稘M庭芳·重午登霞樓》:“笑問江頭皓月,應(yīng)曾照、今古英豪?!薄稘M庭芳·鄧州席上》:“英姿豪氣,耆舊笑談中?!痹谥性迨?,南宋也岌岌可危的現(xiàn)實形勢下,英雄豪氣最為時代所需,所以他在詞中反復(fù)抒寫,并著力于英雄氣勢的渲染烘托。

另有《驀山溪·和虞彥恭寄錢遜叔》《浣溪沙·艤舟洪江步下》及上引《滿庭芳·重午登霞樓》等。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附錄》引錄阮元《四庫全書未收目·王周士詞提要》說:“以凝詞,句法精壯?!薄敖^無南宋浮艷虛薄之習(xí)。其他作亦多類是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0/13/16195023739877.png" />但除此類佳篇外,其存詞中也有南渡初期粗淺荒率之弱點。

王以寧也是蘇軾與辛棄疾之間的過渡性詞人之一。

二、蘇庠、向子諲、陳與義

蘇庠(1065—1147),字養(yǎng)直,澧州(今湖北澧縣)人。因眼疾,自稱眚翁。后徙居丹陽后湖,更號后湖病翁。紹興間,居廬山,與徐俯同被召,不赴。能詩詞,其詞曾得蘇軾賞識。有《后湖詞》,存詞23首。

蘇庠詞沿北宋婉約余緒,多寫風(fēng)月留連與閑適情趣,而北宋滅亡與金兵南侵以及江浙平民百姓逃散流亡等時代氛圍則很少入詞?,F(xiàn)存詞中多有“醉眠篷底。不屬人間世”(《點絳唇》),“甕中春色,枕上華胥,便是長生”(《訴衷情》),“身到十洲三島,心游萬壑千巖”(《清平樂》)等語。所以,其《虞美人·次虞仲登韻》《菩薩蠻》(“年時憶著花前醉”“照溪梅雪和煙墮”)《木蘭花》《鷓鴣天》(“楓落河梁野水秋”)等,均屬難能可貴了?!队菝廊恕ご斡葜俚琼崱罚?/p>

軍書未息梅仍破。穿市溪流過。病來無處不關(guān)情。一夜鳴榔急雨、雜灘聲。 飄零無復(fù)還山夢。云屋春寒重。山連積水水連空。溪上青蒲短短、柳重重。

從“軍書未息”一句,可以嗅到當(dāng)時戰(zhàn)爭氣氛。正因如此,才“病來無處不關(guān)情”。但詞人關(guān)情也無能為力,。他所能聽到的也不過是鳴榔聲、急雨聲與灘流聲。從過片“飄零”二字,還可看出戰(zhàn)亂使詞人四處飄流,無處存身,加之時局緊張,再也難圓“還山”舊夢。特別是濃重的春寒,透過肌膚,不斷向內(nèi)心侵襲,那“云屋”,那“積水”,那“青蒲”都加重了時代的哀感?!氨淙~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保憴C《文賦》)如果一個詞人連春天都感到無限憂愁,那么,秋天對他來說就更無歡樂可言了。

請看《鷓鴣天》所寫的秋恨:

楓落河梁野水秋。澹煙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塢黃茅店,夢倚高城赤葉樓。 天杳杳,路悠悠。鈿箏歌扇等閑休。灞橋楊柳年年恨,鴛蒲芙蓉葉葉愁。

這類詞篇,已不屬寄情山水或一般的羈旅閑愁,而是深寓時代之感的悲歌?!耙八薄八ゲ荨薄敖记稹?,全是一派衰颯景象,更何況“楓落”點綴其間。于是,詞人無暇他顧,只想借夢境回至故山。不止此也,連排遣憂愁的樂歌,詞人也十分煩厭。何以如此?結(jié)拍兩句以形象鮮明、對仗工穩(wěn)的語言,道出亂離后欲歸不得的凄苦情懷。楊慎評此詞“黃茅店”“赤葉樓”二月說:為“鷓鴣天之佳句也?!保ā对~品》卷三)

《菩薩蠻》對此作更多的補充,不妨參看:

年時憶著花前醉。而今花落人憔悴。麥浪卷晴川。杜鵑聲可憐。 有書無雁寄。初夏槐風(fēng)細。家在落霞邊。愁逢江月圓。

一起二句深含今昔之感,對早年“憶著花前醉”的浪漫生活,不再有留戀之情。詞人面對“而今花落人憔悴”的現(xiàn)實,不僅能認真對待,而且在仔細品味。詞人從麥浪的波動與杜鵑的哀鳴聲中升起一片濃重的鄉(xiāng)愁。一個孤獨的飄泊者面對此情此景,內(nèi)心有千言萬語急于傾訴,但寫成書信以后,又因戰(zhàn)亂隔阻無法投遞,當(dāng)然也更難接到家書。在此無可奈何之際,只見輕微細柔的風(fēng)絲在撫摸著槐樹的枝葉,送來一陣幽香。于是,詞人一直望著落霞從天邊升起。但當(dāng)落霞消失、明月倒映入江水之時,說不清的愁情又猛然襲上心頭。這首詞在描述別情愁緒時,多以景物從旁烘托、陪襯,而且專用美景來襯托哀情,有倍增其哀的藝術(shù)功效。

《菩薩蠻·宜興作》,有相近的特點:

北風(fēng)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歸鴻。夕嵐千萬重。 荒坡垂斗柄。直北鄉(xiāng)山近。何必苦言歸。石亭春滿枝。

詞人歸心似箭,所見所聞無不增此思歸的焦急之情。但欲歸不得,結(jié)拍只能自我勸慰,但這勸勉只能更顯其凄苦無告的心境。

張元干評蘇庠詞說:“吾友養(yǎng)直,平生得禪家自在三昧,片言只字,無一點塵埃。宇宙山川、云煙草木,千變?nèi)f態(tài),盡在筆端,何曾氣索?”(《蘇養(yǎng)直詩帖跋尾》)這僅指其放情山水、陶寫性情之作而言。蘇庠深蘊時事感憤之詞,則有不平之氣行乎其間。雖山水花草也似有哀情鼓蕩其中,非禪家“三昧”可包容得了。

向子諲(1085—1152),字伯恭,號薌林居士,河南開封人。南渡后寓居臨江(今江西清江)。哲宗元符時,以蔭補官?;兆谛蜁r,任淮南轉(zhuǎn)運判官。南渡后,歷徽猷閣直學(xué)士,知平江府。晚年因忤秦檜意,乃回鄉(xiāng)隱居。向子諲詞以南渡為限,分為兩部分:一為南渡前作品,稱《江北舊詞》;一為南渡后作品,稱《江南新詞》。向子諲以“南渡”為界的概念是很清楚的。不僅如此,他在晚年結(jié)纂的《酒邊集》中,竟然置“江北舊詞”于后,進“江南新詞”于前,表示他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棄舊圖新的價值取向。一般而言,他早期詞主要繼承晏歐、秦柳及周張余緒,后期則明顯繼承蘇軾曠達超逸詞風(fēng)。但直接抒寫抗金復(fù)國、重整河山的作品很少,而多有抒寫故國之思與寄情山水、飄然物外之作。存詞176首。

抒寫豪放情懷與愛國志意之作有《阮郎歸》,詞題曰:“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

江南江北雪漫漫。遙知易水寒。同云深處望三關(guān)。斷腸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難。頻聞遣使問平安。幾時鸞輅還。

“紹興乙卯”,即紹興五年(1135),“鄱陽”,即今江西波陽縣,位于鄱陽湖東岸。這首詞即景抒懷,從“江南”大雪聯(lián)想到“江北”,甚至聯(lián)想到“易水”“三關(guān)”。其實,詞人聯(lián)想到的是被擄北上的徽、欽二帝。所以,這是一首愛國抗金與反對屈辱投降的詞篇?!耙姿?,在今河北?!叭P(guān)”,指淤口關(guān)、益津關(guān)(二者均在今河北霸縣)與瓦橋關(guān)(在今河北雄縣)。五代時周世宗曾以此三關(guān)與契丹分界。在此,“易水”“三關(guān)”均代指徽、欽二帝被拘囚之地。“斷腸”與“消除此恨”亦即岳飛矢志要洗雪的“靖康恥”。“頻聞遣使”二句表急切盼望二帝南歸之情。其中“鸞輅”代指二帝車駕(“鸞”為馬鈴,“輅”為車上橫木)。在詞人寫此詞之前,南宋曾派使臣赴金“通問二帝”。實際徽宗已于寫此詞的同年四月死于“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縣),但兇信是兩年后才傳到江南的,所以詞人仍在通過漫天大雪悵望極北之地,盼望二帝南歸。南歸雖已不可能,但詞人愛國雪恥的情感卻是十分可貴的。不僅如此,詞人還含而不露地批判了南宋對金的妥協(xié)投降政策。詞人寫此詞時,岳飛、韓世忠已屢敗金兵及偽齊軍隊,形勢有利于宋,但南宋統(tǒng)治集團卻不思進取,致使坐失良機,造成南北長期分裂對峙局面,使二帝南返的希望成為泡影。詞中“斷腸山又山”“消除此恨難”即寫此。

與前首詞情相近的還有《秦樓月》:

芳菲歇。故園目斷傷心切。傷心切。無邊煙水,無窮山色。 可堪更近乾龍節(jié)。眼中淚盡空啼血??仗溲W右?guī)聲外,曉風(fēng)殘月。

詞寫故國之思。“芳菲歇”,雖指暮春百花凋殘,春意闌珊,但這里并非實景,而是作為暮春的象征。這里的春天又非簡單的季節(jié),而是象征宋朝曾經(jīng)有過的美好時節(jié)(全盛之日)。這美好時節(jié)已去而不返,所以下面才直寫“故園目斷傷心切”?!肮蕡@”,非指故鄉(xiāng)(因作者家在江西),而是泛指“北宋”與當(dāng)年盛極一時的都城汴京。接下去,用“傷心切”三字反復(fù)唱嘆,隨之又用“煙水”迷離,“山色”隔阻,來抒寫望而不見之悲。下片換頭點明具體節(jié)日,使感情傾向具體化。據(jù)《宋史·禮志》,“乾龍節(jié)”是宋欽宗趙桓的生日,靖康元年(1126)四月十三日舉行過慶祝儀式。由此可見,這首詞當(dāng)寫于宋徽宗死訊傳至江南以后的又一個春末夏初的四月。因被拘囚的二帝已先逝去一位,詞人對剩下的欽宗是否能南歸,就更為關(guān)切了。詞的下片明確點出“乾龍節(jié)”,因之“傷心切”的“切”字,就不僅是極度悲傷,也含極度關(guān)切之意,二者交織在一起。正因如此,詞人才“眼中淚盡空啼血?!痹~人的泣血悲啼感動了子規(guī),使郊原上所有啼血的子規(guī)都雜入這一悲啼,直至?xí)燥L(fēng)輕吹,殘月西下,這啼聲依舊此起彼伏,無止無休,是詞人的悲啼,還是子規(guī)的悲啼?事實上已難分辨,也用不著分辨了。

回憶北宋的繁華全盛,可以聯(lián)及很多內(nèi)容,其中上元之夜給宋人的印象則是最深刻、最難忘的。所以南渡伊始的趙鼎寫過,向子諲也寫過。向子諲寫的是《鷓鴣天》,詞題是“有懷京師上元,與韓叔夏司諫、王復(fù)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賦”:

紫禁煙花一萬重。鰲山宮闕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陸海中。 星轉(zhuǎn)斗,駕回龍。五侯池館醉春風(fēng)。而今白發(fā)三千丈,愁對寒燈數(shù)點紅。

關(guān)于北宋上元節(jié)之盛,除《東京夢華錄》有詳細記載外,《大宋宣和遺事》有著更為形象、細致的描繪。其中雖雜有小說家言,但對鰲山的描寫卻極近現(xiàn)實,可以說是相當(dāng)忠實的記錄:“東京大內(nèi)前,有五座門:曰東華門,曰西華門,曰景龍門、神徽門,曰宣德門。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鰲山高燈,長一十六丈,闊二百六十五步,中間有兩條鰲柱,長二十四丈;兩下用金龍纏柱,每一個龍口里,點一盞燈,謂之‘雙龍銜照’。中間著一個牌,長三丈六尺,闊二丈四尺,金書八個大字,寫道:‘宣和彩山,與民同樂?!噬綐O是華麗:那彩嶺直趨禁闕春臺,仰捧端門?!?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0/13/16195023739877.png" />這等描述真是壯觀非凡。詞人當(dāng)年在汴京游歷過,故印象最深。如今思之,猶歷歷在目。上片四句及下片頭三句即寫此盛景。但是好景不長:“而今白發(fā)三千丈,愁對寒燈數(shù)點紅。”數(shù)點“紅燈”映著“白發(fā)”,回憶當(dāng)年“鰲山”與“嬉游陸?!保M不是一個地下、一個天上?詞人未指出這“天上人間”的巨變原因,但讀者亦可想而知矣。

此外,其《水調(diào)歌頭》:“誰知滄海成陸,萍跡落南州。忍問神京何在,幸有薌林秋露,芳氣襲衣裘?!痹诨貞浌蕠畷r,更多一重幽隱之思。還有些詞抒寫歸隱的樂趣,如《滿江紅》:“老我來、懶更作淵明,閑情賦?!薄端{(diào)歌頭》:“同醉入青州?!l似薌林老,無喜亦無憂?!边@些情緒雖皆因南宋妥協(xié)投降、壓制人才引發(fā),其他南渡詞人亦間或?qū)懠?,但都不能過此。向子諲學(xué)東坡僅得其飄逸曠達,而未得其健舉豪邁,更未得東坡“西北望、射天狼”的主導(dǎo)激情。胡寅在《題酒邊詞》中說:“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擺脫綢繆宛轉(zhuǎn)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焙鷮μK軾的評價是允當(dāng)?shù)?,但對向子諲的評價則未免有溢美之嫌。他說:“薌林居士步趨蘇堂而嚌其胾者也。觀其退江北所作于后,而進江南所作于前,以枯木之心,幻出葩華,酌元酒之尊,而棄醇味,非染而不色,安能及此?”這些話的確有所夸飾。向子諲學(xué)蘇并未得蘇之真魂。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人。政和三年(1113)進士,累遷太學(xué)博士。金兵陷汴,避亂襄湘。紹興初至行在,為中書舍人,出知湖州,后拜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至參知政事,以病乞祠,提舉洞霄宮。有《無住詞》,存詞18首。

陳與義是江西詩派三宗(黃庭堅、陳師道與陳與義)之一。他不僅工詩,詞亦甚佳。其詞雖不足20首,但正如黃升所說:“詞雖不多,語意超絕,識者謂其可摩坡仙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0/13/16195023739877.png" />胡薇元說得更明白:“陳與義簡齋《無住詞》才十八首,而首首可傳?!薄捌湓~吐言天拔,無蔬筍氣。然山谷詞利鈍互見,后山則免強學(xué)步,迥非與義之?dāng)场!保ā稓q寒居詞話》)意謂:江西詩派另兩宗(黃庭堅、陳師道)寫詞都在陳與義之下。陳與義在詞史上也是以少勝眾,詞少而評價甚高的著名詞人?!端膸烊珪偰刻嵋吩谠u價時沿用了“吐言天拔”,同時又補充說:“殆于首首可傳,不能以篇帙之少而廢之。”

陳與義這18首詞幾乎多是提舉洞霄宮以后所作,故多回憶早年生活。如其名篇《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此詞上片回憶二十年前洛陽良朋雅集,下片抒寫流落江南的感慨。前后形成鮮明對比。首句點雅集地點:午橋。午橋在洛陽南。唐時裴度為牛僧儒排擠,徙東都(洛陽)留守,加以朝廷宦官專權(quán),不再有仕進之想,乃于東京治第,作別墅名綠野堂,與劉禹錫、白居易觴詠其中,甚得文人雅集之樂。午橋,即其綠野堂舊址?!白卸嗍呛烙ⅰ?,“豪英”,當(dāng)是仿效劉、白,與陳與義詩酒流連的精英名家,故于此特別點出,以示人物之盛。風(fēng)物之盛何在?“長溝流月去無聲?!边@就是詞人直觀印象中終生難忘的詩圖畫面:長長的溪水靜靜流淌,寂然無聲,明月投入溪水的懷抱,默默地體味著溪水的溫柔。此刻,所有世間萬物都屏神靜氣地注視著這畫面的變化、發(fā)展,只見月的顫動,水的撫慰,相互擁抱著緩緩向西流去……突然,從“杏花”的“疏影里”,傳來悅耳的笛聲:悠揚,清脆,低婉,綿長,這笛聲一直延續(xù)到迎來第二天玫瑰色的黎明。這樣的雅集,實在令人心醉神迷。難怪詞人二十年后的一個夜晚登閣,又回憶起洛中的少年豪情。這上片,用俊語快筆,精煉地概括出當(dāng)時的詩情畫意與歡樂氣氛。下片感今。雖心情沉重,含思婉折,但用筆輕靈,意余言外。過拍,“二十余年如一夢”七字,將戰(zhàn)火紛飛、天翻地覆的巨變輕輕翻了過去,同時用“此身雖在堪驚”作畫外音來加以唱嘆。詞人與讀者皆從上片的夢中醒來:“閑登小閣看新晴。”通過這一句,將無窮悲感盡藏心底,以便更好地面對現(xiàn)實。但“新晴”并不能完全消除舊恨,于是詞人又從更廣闊的歷史時空來觀察這“二十余年”的變化:“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古往今來興衰替廢,從無終歇。只要太陽從東邊出來,三更天的漁歌,便能按時在空中蕩漾。詞人所經(jīng)歷的“堪驚”的變化,一旦進入歷史長河之中,就只不過是提供給后人的“漁樵閑話”而已。詞人曠達情懷也由此凸現(xiàn)出來。這首詞寫得疏暢明快,自然渾成。既簡潔,又豐富;雖沉痛,卻超曠。前人對此評價甚高。胡仔評闕道:“此數(shù)語奇麗,簡齋集后載數(shù)詞,惟此詞為優(yōu)。”張炎說:“真是自然而然”。這種自然,是經(jīng)過百鍛千錘之后復(fù)歸為自然的藝術(shù)結(jié)晶,非率意偶然拾得者也。彭孫遹對此有詳盡分析:“詞以自然為宗,但自然不從追琢中來,便率易無味。如所云絢爛之極,乃造平淡耳。若使語意淡遠者,稍加刻畫,鏤金錯繡者,漸近天然,則骎骎乎絕唱矣。若《無住詞》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石林詞》之‘美人不用斂蛾眉,我亦多情,無奈酒闌時’,自然而然者也?!保ā督鹚谠~話》)這首詞的另一特點是佳句甚多,詩情畫意,賞玩吟味,令人口齒留香。沈際飛說:“意思超越,腕力排奡,可摩坡仙大壘。‘流月無聲’,巧語也;‘吹笛到天明’,爽語也;‘漁唱’‘三更’,冷語也。功業(yè)則歉,文章自優(yōu)?!保ā恫萏迷娪嗾罚┰~中“長溝流月去無聲”,不僅是巧句,亦有來源,黃氏(石《蓼園詞評》中說:“長溝流月”“月涌大江流”(即杜甫《旅夜書懷》)之意,“言自去滔滔,而興會不歇?!?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0/13/16195023739877.png" />但細按詞句與所引詩句,似并非同一境界。杜詩境界較寬宏開闊,陳詞則主要是細膩傳神。這首詞里的“長溝流月”句,如可方比,當(dāng)與白石“波心蕩、冷月無聲”相近。白石此句也正是來自此詞。

從下面《虞美人》詞中,也可探知陳與義對姜白石的影響: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來游。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長恨拏舟晚??找姎埡蓾M。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

小序說:“余甲寅歲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無復(fù)存者。乙卯歲,自瑣闥以病得請奉祠,卜居青墩。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斷也。以長短句記之?!薄凹滓睘榻B興四年(1134)。八月,詞人自禮部侍郎(即“春官”)出知湖州,九月下旬到任?!耙颐睘榈诙?,二月被召入朝為給事中(“瑣闥”)。六月,詞人從朝廷托病辭職,以顯謨閣直學(xué)士提舉江州太平觀,實領(lǐng)祠祿閑居青墩鎮(zhèn)。鎮(zhèn)于湖州之南,與湖州烏鎮(zhèn)僅一水之隔。詞寫擺脫官場污濁氣氛投身大自然后的心曠神怡與美感享受,表現(xiàn)出詞人對祖國山川景物特別是對荷花的賞愛。詞人正是以荷花來激勵自己,最終從被投降派搞得烏煙瘴氣的朝廷中退了出來,在大自然中尋求心理的平衡安定。正因有此情感基礎(chǔ),詞人才視荷花為知己并賦予荷花以人的情感。上片寫尋找荷花并投身于荷花的懷抱,在荷花叢中暢游三天:“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平度”,即平穩(wěn)地航行,實亦心情恬淡平和的反映?!安》蛞虿〉脕碛?。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陳與義是以“病”為借口,才得奉祠休閑的,故說“病夫因病”。這里有兩層意思:一是告訴荷花以“病”為借口才能來此;二是真“病”。句中出現(xiàn)兩個“病”字,并非巧合,它反映了作者潛層的心理狀態(tài):他把自己的病已看得相當(dāng)重了。寫此詞后還不到三年,陳與義就與世長辭了。所以詞中透出來日無多的潛意識。在上片交代“三日行”之后,下片立即轉(zhuǎn)入對去年的回憶:“去年長恨拏舟晚??找姎埡蓾M?!薄伴L恨”,即對去年失去一次賞荷佳期而無比惋惜?!伴L恨”,用的是高級形容詞,足見詞人對荷花的情感之深。“空見”,也有感情深度。而“殘荷”二字,又不禁令人想起李商隱“留得殘荷聽雨聲”這一名句?!叭ツ辍钡氖湫膽B(tài),畢現(xiàn)無遺。也正因如此,今年對荷花的情感就更為深摯:“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边@兩句的正確理解,關(guān)鍵在“君”字的解釋?;蛞詾椤熬奔锤咦谮w構(gòu),因為皇帝的允準(zhǔn)才能有此三日之行。但后句“一路繁花相送”,就未免與“君恩”不太扣題了。實際上,“君”字在詞中應(yīng)為第二人稱指示代詞,即您或你。這最后兩句是用擬人手法代荷花立言的。詞人對荷花如此一往情深,荷花有知,又怎能不生投桃報李之想?于是,在詞人反復(fù)敘述他對荷花如何多情之后,荷花立即打斷詞人的娓娓絮語,并貼近詞人的耳邊悄聲說:今年用什么來報答你對我一片深恩?看,我將用一路盛開的繁花殷勤地一直送你到青墩!有什么比這更好的報答么?沒有。由此,我們一方面看到詞人體物入神,深得其妙;另方面又見出詞人移情入景,物我兩忘,以及與天地萬物相往來的宏闊細膩的審美情感世界。荷花與詞人便是物我兩忘的友朋。正因后兩句寫物我兩忘的友情,所以姜夔在他的《惜紅衣》詞序中,才不惜篇幅把這兩句字不易地照引無誤。于此也可見陳與義詞影響之于。

陳與義直接反映抗金主戰(zhàn)的詞很少,因此與南渡有關(guān)的詞篇就顯得特別珍貴了。但他這些詞也非直白,而多是寄意題外。如《臨江仙》: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jié)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fēng)。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建炎三年(1129),陳與義避亂流寓湖南。這首詞借端午節(jié)憑吊屈原以抒寫愛國情懷,首句點明詞旨。作為詩人,憑吊屈原的最好辦法是高聲吟詠《楚辭》,從中汲取精神力量?!疤煅摹秉c地,說明詞人是在南奔途中,不知不覺端午節(jié)已匆匆過去。但是在節(jié)序匆匆更替的過程中,詞人還經(jīng)歷了另外一種時序的變換:“榴花不似舞裙紅。”詞人從眼前湖南的榴花,聯(lián)及當(dāng)年汴京的歌舞,昔盛今衰的情感便油然而生。五月是石榴花盛開季節(jié):“五月榴花照眼明?!保ㄖ祆洹额}榴花》)因石榴花色彩鮮艷,常用以比女裙:“芙蓉為帶石榴裙”(梁元帝《烏棲曲》)、“開箱驗取石榴裙”(武則天《如意娘》)。前后對比有今昔盛衰之感。詞人高詠《楚辭》,正是要張揚其忠言直諫,導(dǎo)夫先路,至死無悔的精神。但對此卻無人理解。過拍,慨嘆:“萬事一身傷老矣”,是對“無人知此意”而發(fā),也是對時代而發(fā),對自身而發(fā),內(nèi)容十分復(fù)雜,故用“萬事”二字概括之。詞人老而自傷不已,可墻東的葵花依然向陽凝笑。詞人并不灰心,他舉起往昔一樣的杯酒,灑向橋下,叮囑江水在端午這天夜里把杯酒送到屈原投水的汨羅江。情懷如火,感慨沉摯,一腔忠憤,難以盡言。一杯水酒,寄托著詞人的赤心與希望。元好問早就指出“憶昔午橋橋上飲”與“高詠楚詞酬午日”這樣的詞句含義極深。他說:“詩家謂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傳之妙,隱然眉睫間,惟具眼者,乃能賞之?!保ㄒ姟蹲灶}樂府引》)

這一特點,同樣表現(xiàn)在陳與義其他許多作品中。如《虞美人》:

張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詩日日待春風(fēng)。及至桃花開后、卻匆匆。 歌聲頻為行人咽。記著尊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滿載一船離恨、向衡州。

詞題為“大光祖席,醉中賦長短句?!薄按蠊狻?,是陳與義同鄉(xiāng)席益的字。“靖康之變”,兩人各自南渡,建炎三年(1129),又巧遇于衡山(今湖南衡山)。翌年正月,陳與義離衡山赴邵陽。在席大光送別宴上,陳與義寫此詞寄慨。

此詞一起兩句便寫詞人與大光的誠篤友情:所以船帆高掛又踟躕“搔首”,欲罷不能?!耙髟娙杖沾猴L(fēng)。及至桃花開后、卻匆匆”,是詞中秀句。這兩句也是詞人“搔首”遲疑的原因之一。因為與大光一起,日日吟詩,約定春天到來會有更多詩詞共覽,不料剛到正月就買船遠行,對此怎能不深感遺憾?劉熙載在《藝概·詞曲概》中說這兩句的好處是:“此好在句中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0/13/16195023739877.png" />而《臨江仙》中“杏花”兩句,則與此不同。他說:“‘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艘蜓龀小畱浳簟┳ⅰ粔簟?,故此二句不覺豪酣轉(zhuǎn)成悵悒,所謂好在句外者也。倘謂現(xiàn)在如此,則騃甚矣。”可見,“吟詩”二句寫的是眼前,與搔首流連不忍遽別綰合在一起,增大了情感與審美的內(nèi)涵。下片從“酒”轉(zhuǎn)寫送別的歌聲。歌女雪兒哽咽抽泣之狀,從此也加入難忘的離恨之中。結(jié)拍“明朝酒醒大江流。滿載一船離恨、向衡州”寫離別時曾經(jīng)痛飲,揚帆啟航時依舊酒醉難醒。及至明晨醒來,發(fā)現(xiàn)這艘在大江急流中航行的船,仍載滿昨日的離情,不堪重負似的緩慢駛向上游120里之遙的衡州(即湖南衡陽)。患難之中的友情也由此顯示出來。在這首詞里,偶然的會面與驟然分手均與國破家亡聯(lián)系在一起,雜有時代感愴,所以又不能以簡單的友誼別情視之。

在陳與義的詞里,有的詞很近似他的詩,如《漁家傲·福建道中》:

今日山頭云欲舉。青蛟素鳳移時舞。行到石橋聞細雨。聽還住。風(fēng)吹卻過溪西去。 我欲尋詩寬久旅。桃花落盡春無所。渺渺籃輿穿翠楚。悠然處。高林忽送黃鸝語。

此詞在捕捉形象與提煉審美感受方面,與詩更為接近。

陳與義是宋代杰出詩人,存詩600余首。他的詞不及詩的三十分之一,但幾乎篇篇都是力作。他堅持詩言志,詞言情,詩莊詞媚的傳統(tǒng)觀念,只以余力為詞。所以,他的詩多直抒愛國深情,感慨時事,在詞里則以曲筆達之,或深隱而含茹不露。在填詞時,他還適當(dāng)運用為詩之法,使詞境參差錯落,疏密相間,起伏頓挫,饒有變化。上引五首詞便都具此特色。方回說陳與義詩善于“兩句景即兩句情,兩句麗即兩句淡?!贝送?,還有“一句景對一句情者,妙不可言?!保ㄒ姟锻┙肪砦澹?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0/13/16195023739877.png" />錢鍾書說陳與義的詩“盡管意思不深,可是詞句明凈,而且音調(diào)響亮,比江西派的討人喜歡。”陳與義的詞也是如此。陳廷焯說他的詞“未臻高境”,但“筆意超曠?!保ā栋子挲S詞話》卷一)

以詩為詞,是詞的發(fā)展趨勢之一,特別是在南渡詞壇轉(zhuǎn)型期。繆鉞說:“將作詩的方法運用到填詞中去,而又能保持詞的情韻意味,那么,這些作品,雖然缺少許多詞作中的那種隱約幽微、煙雨迷離之致,然而疏快明暢,也自有其可取之處。蘇東坡在這方面的嘗試是很有效的,其他詩人也是這樣做的。陳與義就是一個?!保ā墩撽惻c義詞》)陳與義在以詩為詞這方面獲得成功,還跟他只寫小令而不寫長調(diào)慢詞有關(guān)。在這18首小令中,他承繼兩方面的詩歌傳統(tǒng):一是將晚唐的綿邈風(fēng)神納入令詞的創(chuàng)作,如上引前三首詞都不同程度具有這一特點;一是將他詩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特別江西詩派的瘦硬之體吸收于形象的捕捉、句式的安排與語言的錘煉等方面來,如上引最后一首《漁家傲》。這兩方面,在稍后姜夔的藝術(shù)追求中,均有所繼承并有新的發(fā)展。陸游在以詩為詞這方面注意到陳與義的成功,但他還未悟出陳與義為詞時并非將為詩之法原樣照搬,而是在最大程度上維護與詩有所不同的詞心之審美感受,以保持有別于詩的隱約幽微與煙雨迷離之致。上面四首詞都是以詩為詞但又保持煙雨迷離這一詞之特色的典型之作。陸游詞因缺少這樣的領(lǐng)悟,盡管作品比陳與義多出八九倍,名氣更大,但就詞之美質(zhì)來說,陸游在以詩為詞方面不及陳與義純熟、精致。所以陸游的部分詞章,難免給讀者以淺露、粗硬的感覺。

三、陳克、蔡伸、呂渭老、呂本中、黃公度

陳克(1081—?),字子高,自號赤城居士,臨海(今浙江臨海)人,寓居金陵。紹興初為敕令所刪定官。紹興七年(1137)呂祉節(jié)制淮西兵馬,辟陳為參謀,后驪瓊兵變殺呂祉,陳克被送吏部為遠小監(jiān)當(dāng)。有《赤城詞》,存詞55首(內(nèi)孔凡禮《全宋詞補輯》4首)。

前人對陳克詞評價偏高。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說:陳克詞“詞格頗高麗,晏、周之流亞也。”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在論及陳克詞時,說:“昔人謂晏、周之流亞,晏氏父子俱非其敵;以方美成,則又?jǐn)M不于倫。其溫、韋高弟乎?比溫則薄,比韋則悍,故當(dāng)出入二氏之門?!?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0/13/16195023739877.png"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說:“陳子高詞,婉雅閑麗,暗合溫、韋之旨。晁無咎、毛澤民、萬俟雅言等,遠不逮也。”這些評語皆是就陳克繼承溫、韋以來“花間”傳統(tǒng)而言。在北宋滅亡、宋室南渡的悲劇時代,陳克仍沿襲北宋詞風(fēng)而絕少變化,即形式也絕無長調(diào)慢詞之作。其詞學(xué)思想之保守,亦可想而知。因此,陳克詞中有《臨江仙》一首,便彌足珍貴了。詞曰: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塵直到江城。歲華銷盡客心驚。疏髯渾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齏鹽何處是,我緣應(yīng)在吳興。故人相望若為情。別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燈。

詞寫紹興四年(1134)金兵糾合劉豫偽齊政權(quán)合力南下,建康(今南京)正面臨嚴(yán)重威脅,但詞人卻從十年前金兵南下起筆,其側(cè)重面顯然在嘆息南宋政權(quán)的無能了。這種一戰(zhàn)即潰的局面,不僅江北拱手讓人,江南也難自保。“胡塵直到江城”,就是其必然結(jié)果。只是后來韓世忠于是年十月?lián)魯〗鸨蝿莶诺镁徍?,不過這是后事了。當(dāng)時陳克只能哀時傷世:“衰涕欲生冰?!毕缕瑒t想到應(yīng)選個地方度此晚年?!褒W鹽”即腌菜,是最起碼的生活要求。繼之,則又感到故友知交還值得留戀,于是赴吳興的想法又多出一重負擔(dān)。最后兩句以景結(jié)情:窗下,如豆的燈光映照詞人孤獨的身影,耳邊傳來秋雨淅瀝之聲,別愁就像這連綿不斷的雨絲一樣,把自己罩在其中。

另首《臨江仙·秋夜懷人》把這種孤獨感與憂國傷時的情緒交并在一起。詞曰:

老屋風(fēng)悲脫葉,枯城月破浮煙。誰人慘慘把憂端。蠻歌犯星起,重覺在天邊。 秋色巧摧愁鬢,夜寒偏著詩肩。不知桂影為誰圓。何須照床里,終是一人眠。

杜甫《詠懷五百字》中的“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之所以成為名句,是因為他廣闊無邊難以形容的“憂端”來自對國家前途的憂慮。這首詞里的“憂端”自然也與“蠻歌犯星起”所引起的廣泛聯(lián)想有關(guān),只是因為篇幅短小,不能像杜甫那樣把所有社會癥結(jié)形象地納入詞內(nèi),而只能用“秋色巧摧殘鬢”這樣抒情詞句來烘托渲染。“為誰圓”與結(jié)拍兩句,雖是寫離愁與孤獨感,但國土破碎,南北分裂帶來的恨憾不也與此相似么?

前人評價最高的作品主要是那些描寫離情相思與閨閣庭院的小令。如《菩薩蠻》:

綠蕪墻繞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階飛。烘簾自在垂。 玉鉤雙語燕。寶甃楊花轉(zhuǎn)。幾處簸錢聲。綠窗春睡輕。

詞寫“綠窗春睡”的深閨,但卻是從極富動態(tài)的畫面中使之逐漸呈現(xiàn)出來。全詞八句,句句都有動態(tài),依次是“繞”“卷”“飛”“垂”“語”“轉(zhuǎn)”“簸”,最后才牽出詞中的重點:“睡”字,繳足詞意。在視覺形象之外,詞中還涉及到觸覺的體膚之感,如“烘”字。既是寫“睡”,最怕音聲,但詞中偏用一些刺激聽覺的字眼來渲染幽靜的氣氛,如“玉鉤雙語燕”“幾處簸錢聲”(“簸錢”為古代宮中的一種游戲,王建《宮詞》有“暫向玉花階上坐,簸錢贏得兩三籌”)。詞的最后,才用“綠窗春睡輕”來結(jié)束全篇。“語燕”“簸錢”之聲,使這位少女似睡未睡,似醒未醒,但畢竟還是進入了夢鄉(xiāng),哪怕這夢極輕、極輕。陳廷焯所說“婉雅閑麗”,正是指這類詞而言的。

蔡伸(1088—1156),字仲道,號友古居士,莆田(今福建莆田)人,蔡襄之孫。政和五年(1115)進士,宣和中任太學(xué)辟雍博士,知濰州北??h,通判徐州。歷知滁州、徐州、德安府、和州,任浙東安撫司參議官,秩滿,提舉臺州崇道觀。有《友古居士詞》,存詞177首。

蔡伸詞中不乏感慨時事之作,如《水調(diào)歌頭·時居莆田》:

亭皋木葉下,原隰菊花黃。憑高滿眼秋意,時節(jié)近重陽。追想彭門往歲,千騎云屯平野,高宴古毬場。吊古論興廢,看劍引杯長。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涼。當(dāng)時坐間英俊,強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鬢,漂泊水云鄉(xiāng)。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觴。

此詞作于晚年家居時。起拍寫重陽所見風(fēng)物,引出當(dāng)年戎馬生涯。宣和中,作者在徐州通判任上,曾率兵北援燕山?!芭黹T往歲”,即指此而言?!扒T”兩句寫軍中豪風(fēng)英氣,酒酣耳熱,談古論今,頓時肝膽開張,并以“看劍引杯長”(杜甫《夜宴左氏莊》詩句)來表達殺敵衛(wèi)國的決心。下片轉(zhuǎn)為暮年的悲嘆:一是當(dāng)時“英俊”,如今強已半“凋亡”;二是“平生豪放”,如今卻已兩鬢如霜;最后以慨嘆功名未立而自傷。造成這一后果的原因,當(dāng)然是南宋以妥協(xié)求生存的錯誤政策。所以在蔡伸詞中多次出現(xiàn)“醉擊玉壺缺”(《水調(diào)歌頭》)、“玉輦想回鑾”(《驀山溪》)、“男兒此志,肯向死前休”(《驀山溪》)、“看盡舊時書,灑盡今生淚”(《生查子》)之類的詞句,這些都是詞人傷時憂國情懷的自然流露。

在蔡伸詞中有兩個現(xiàn)象頗值得一提。一是他的詞在模仿民歌方面有新的進展,如《長相思》:

村姑兒。紅袖衣。初發(fā)黃梅插稻時。雙雙女伴隨。 長歌詩。短歌詩。歌里真情恨別離。休言伊不知。

通俗淺近,口語白描,于村女的裝束心態(tài)反復(fù)詠嘆,這在南渡詞人中頗為少見。如另首《長相思》上片:“我心堅。你心堅。各自心堅石也穿。誰言相見難?!边@幾乎就是采風(fēng)得來的民間戀歌了。有的詞,當(dāng)時的口語味很濃,如《御街行》:“算來各把,平生分付,也不是、惡著處。”《惜奴嬌》:“咫尺地、千山萬水。眼眼相看,要說話、都無計。只是。唱曲兒、詞中認意?!边@些都是揀選當(dāng)時口語入詞的范例。

在吸收口語入詞的同時,詞人還喜歡襲用前人詞語,加以融合,改造生新,使語言更為豐富。襲用前人詞語,除已指出用杜詩“看劍引杯長”外,還有許多。如《婆羅門引》中的“誰適為容”,來自《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小重山》中的“千里暮云平”,來自王維《觀獵》;《柳梢青》中的“數(shù)聲鶗鴂”,來自張先《千秋歲》。對此,薛礪若在《宋詞通論》中說:“他好融詩句而未能渾化,其作品全模仿賀方回。如《七娘子》‘憑高目斷桃溪路,屏山樓外青無數(shù)。綠水紅橋,瑣窗朱戶,如今總是銷魂處?!约啊饵c絳唇》‘水繞孤村,亂山深鎖橫江路。帆歸別浦,冉冉蘭皋暮?!枷祵W(xué)方回而尚未變體之作?!?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0/13/16195023739877.png" />此評語指出蔡伸學(xué)習(xí)前人尚未融會貫通、化成自己血肉的缺憾。其實薛氏所指最后幾句,不只學(xué)賀鑄,實亦從周邦彥《蘭陵王》“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取來意境。

蔡伸有首《蒼梧謠》(又名《十六字令》)頗為流傳,亦為其他詞人所無。茲錄于下,以備一格:

天。休使圓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嬋娟。

短短十六字中,通過民族文化心理積淀而成的大團圓意識,月亮被作為一個象征意象,自古及今誘發(fā)出多少打動人心的詩句、詞句,但作者在此最短詞調(diào)中,卻能出奇制勝,以怕見團圓明月,委婉曲折地抒發(fā)相思離恨之情。這首詞同樣具有民歌風(fēng)味。

呂渭老,一作濱老,生卒年不詳。字圣求,嘉興(今浙江嘉興)人。宣和間,以詩名。詞風(fēng)爽暢平易,亦有刻畫工麗,婉媚深窈之作。有《圣求詞》,存詞134首。

寫南渡后寥落情懷者,有《好事近》:

飛雪過江來,船在赤欄橋側(cè)。惹報布帆無恙,著兩行親札。 從今日日在南樓,鬢自此時白。一詠一觴誰共,負平生書冊。

飛雪渡江,患難余生,對友人書報平安,亦一大欣慰。然而讀書報國卻了無機緣,只能在一觴一詠之中浪擲時光,這難道是當(dāng)年的憧憬么?對此,千言萬語,無處可訴。自慚中雜有感時傷世的悲憤。

《薄幸》雖屬傳統(tǒng)題材,但于工致中見婉媚,允稱佳作:

青樓春晚。晝寂寂、梳勻又懶。乍聽得、鴉啼鶯弄,惹起新愁無限。記年時、偷擲春心,花間隔霧遙相見。便角枕題詩,寶釵貰酒,共醉青苔深院。 怎忘得、回廊下,攜手處、花明月滿。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閑對芭蕉展。卻誰拘管。盡無言、閑品秦箏,淚滿參差雁。腰支漸小,心與楊花共遠。

詞寫少女對游子的戀情與相思。上片寫“偷擲春心”到“題詩”“貰酒”“共醉”的熱戀過程。下片寫眼前凄涼畫面,與熱戀成鮮明對照。情致婉轉(zhuǎn),曲折成文。在通過細節(jié)與動作烘托情感波動方面,匠心獨運。趙師秀說:“圣求詞,婉媚深窈,視美成、耆卿伯仲?!币陨蟽墒自~與此評價較為接近。

呂本中(1084—1145),字居仁,號紫微,人稱東萊先生,壽州(今安徽壽縣)人?;兆跁r任樞密編修官等職。南渡后任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等職,曾向趙構(gòu)直陳恢復(fù)大計,觸怒秦檜而被免職。為詩屬江西派。作《江西詩社宗派圖》。詞以婉麗見長,天然渾成。有《紫微詞》,存詞27首。

《采桑子·別情》極富民歌風(fēng)味: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團是幾時。

詞以“江樓月”作比,貫穿全篇。上片是贊詞,雖然伊人遠去,四處漂泊,而明月卻隨人所至,永不分離。在贊美月的同時,反襯出對“君”之恨。下片是恨詞。同樣以“月”作比,缺多圓少,意味著離多會少,難得團圓。同一個“月”字,在詞中所比不同,構(gòu)成多邊。自然貼切,復(fù)疊回環(huán),口語白描,清新暢爽,極富民歌情調(diào)。

《南歌子》雖非淺近民歌作法,但仍通俗爽朗,語近情遙:

驛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 旅枕元無夢,寒更每自長。只言江左好風(fēng)光。不道中原歸思轉(zhuǎn)凄涼。

詞寫旅途中過重陽節(jié)的復(fù)雜感受?!靶痹隆薄皶运保涤脺赝ン蕖半u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商山早行》)詩意,“殘菊”點季節(jié)。結(jié)穴渲染時代氣氛;雖身在江左,卻無時不思念淪陷的中原。欲歸無計,夜不成寐,倍增凄涼況味。

《踏莎行》,可與前《采桑子》參看: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惱人風(fēng)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 記得舊時,探梅時節(jié)。老來舊事無人說。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

上片傷今。以“似”與“不似”兩極背反,比況雪、梅相映生輝的奇絕情景。想亦奇絕?!皭廊恕本湟还P宕開,設(shè)問,確問而不答,把“傷”字裹在問號里踢給了“南樓月”。下片憶昔,以“梅”字上下綰合,卒章點題。胡仔說:“呂居仁詩,清駃可愛。”詞亦如是。曾季貍說:“東萊晚年長短句,尤渾然天成,不減唐《花間》之作?!保ā锻S詩話》)這是從藝術(shù)技法方面說的,其思想內(nèi)容確比之更具時代感。

黃公度(1109—1156),字師憲,號知稼翁,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紹興八年(1138)進士。簽書平海軍節(jié)度判官,受秦檜誣陷而罷歸。檜死,復(fù)起,仕至尚書考功員外郎。有《知稼翁詞》,存詞15首。

陳廷焯對黃公度詞評價很高,認為他的詞“氣和音雅,得味外味。人品既高,詞理亦勝?!?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0/13/16195023739877.png" />對其《菩薩蠻》最為激賞。詞曰:

高樓目斷南來翼。玉人依舊無消息。愁緒促眉端,不隨衣帶寬。 萋萋天外草。何處春歸早。無語憑欄桿。竹聲生暮寒。

據(jù)公度之子黃沃案語,這首詞作于泉州幕府時期,“有懷汪彥章而作。以當(dāng)路多忌,故托玉人以見意。”在離泉州赴行在路上,又有《青玉案》:

鄰雞不管離懷苦。又還是、催人去?;厥赘叱且粜抛?。霸橋月館,水村煙市,總是思君處。 裛殘別袖燕支雨。謾留得、愁千縷。欲倩歸鴻分付與。鴻飛不住,倚欄無語。獨立長天暮。

黃沃案語說:“公之初登第也,趙丞相鼎延見款密,別后以書來往。秦益公(檜——作者注)聞而憾之。及泉幕任滿,始以故事召赴行在,公雖知非當(dāng)路意,而迫于君命,不敢俟駕。故寓意此詞?!?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0/13/16195023739877.png" />因黃公度在主戰(zhàn)與主和派斗爭中始終站在主戰(zhàn)派趙鼎一邊,為秦檜所忌。此次赴召再次進入斗爭漩渦,內(nèi)心充滿矛盾。詞中所謂“離懷苦”,即難以言傳之苦衷是也。因整首托意言外,不用正鋒,所以陳廷焯說黃詞“氣和音雅,得味外味”,“洵《風(fēng)》《雅》之正聲,溫、韋之真脈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0/13/16195023739877.png" />

又赴召過延平所寫《卜算子》:

寒透小窗紗,漏斷人初醒。翡翠屏間拾落釵,背立殘釭影。 欲去更踟躕,離恨終難整。隴首流泉不忍聞,月落雙溪冷。

案語說:“公赴召命,道過延平,郡宴有歌妓,追誦舊事,即席賦此?!?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0/13/16195023739877.png" />陳廷焯謂此詞“遠韻深情,無窮幽怨?!?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0/13/16195023739877.png" />

在受秦檜誣陷而被貶嶺南時,作者表現(xiàn)了他的憤慨,但仍出之以委婉。如《眼兒媚·梅詞二首和傅參議韻》:

一枝雪里冷光浮??兆栽S清流。如今憔悴,蠻煙瘴雨,誰肯尋搜。 昔年曾共孤芳醉,爭插玉釵頭。天涯幸有,惜花人在,杯酒相酬。

詞以傲雪凌霜、孤艷高潔的寒梅自比:即使處于蠻荒偏遠之地,零落憔悴,無人珍惜,也決不略改初衷。故陳廷焯評曰:“情見乎詞矣,而措語未嘗不忠厚?!?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2/10/13/16195023739877.png" />

在南渡詞人中,黃公度是用和婉之詞抒寫忠愛之深情的。與岳飛《小重山》等詞合參,可以看出,婉約詞向豪放詞風(fēng)傾斜并與之相互滲透這一歷史現(xiàn)象,在南渡詞一開始便清晰地表現(xiàn)出來了。

當(dāng)然,高手云集的南渡詞林除上述詞人之外,還包括杰出女詞人李清照。有了她,南渡詞壇就更加絢麗多彩。

  1. 薛瑞生《南渡詞略論》,見《西北大學(xué)學(xué)報》1987年2期。該文在注(一)中解釋說:“此論以周邦彥之后至姜夔之前為南渡詞界劃?!度卧~》共收詞人1326家,北宋詞人167家,南宋詞人571家,南渡詞人488家??梢娔隙稍~人約為北宋詞人的3倍。又《全宋詞》共收詞約2萬首。除無名氏詞與小說靈怪詞1500首不計,則余18500首。南渡詞為8854首,約占全宋詞的48%?!?/p>

    1. 見《晉書》第7冊,第2119頁,中華書局1974。

      1. 見[宋]劉昌詩《蘆浦筆記》第79頁,中華書局1986。

        1. 見引于黃氏《蓼園詞評》,見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4冊,第3092頁,中華書局1986。

          1. 見施蟄存主編《詞籍序跋萃編》第133~134頁,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4。

            1. 見施蟄存主編《詞籍序跋萃編》第134頁,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4。

              1. 見引于上彊村民重編,唐圭璋箋注《宋詞三百首箋注》第12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 朱敦儒卒年一般作1159。此用劉揚忠說,見《關(guān)于朱敦儒的生卒年》,《文學(xué)遺產(chǎn)》1984年3期。該文考定朱敦儒卒于1178—1187年之間,“享年約一百來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