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慈悲
孕育著生命
也生出苦難與背叛
馬蹄敲打著地獄的屋頂
野外的盲人任意盲目
而我獨坐須彌山巔
看雪地上閃耀著幾顆
前世的櫻桃
詩篇一 好多年
好多年了
你一直在我的傷口中幽居
我放下過天地
卻從未放下過你
我生命中的千山萬水
任你一一告別
世間事
除了生死
哪一件事不是閑事
誰的隱私不被回光返照
殉葬的花朵開合有度
菩提的果實奏響了空山
告訴我
你藏在落葉下的那些腳印
暗示著多少祭日
專供我法外逍遙
賞析
每讀一次,都要為這開篇嘆息。
“好多年了”,是多么哀傷而深遠的一句嘆息。
那么的輕描淡寫,卻是那么的聲聲嘶吼。
仿佛是無可奈何的惆悵,又像是意猶未盡的凝望。
這樣的開篇,讓我相信,這首詩,是寫給母親的。
早早就湮滅在動蕩中的倉央嘉措,一世修于禪境,短短一生不過二十三載,他“好多年”的記憶中,除了母親,還能有誰?
無論是立地成佛的天人,還是匍匐塵世的小民,對母親的依戀與思念,都是一生最難割舍的情愫,而對幼年就離開母親從師學法的倉央嘉措來說,這種感情更加深重。
與母親的別離成為他不能愈合的傷口,而母親的影像,便一直靜靜地幽居在他的傷口中。
他在修行的道路上,放下過天地,卻從未能放下過母親的影像。
蒼天如此遼闊,大地如此厚重,都被詩人在心中放下,而獨獨是母親那柔弱溫和的小小的身影,一直停留在他的心上。
幽居,便是隱居。安靜地,無聲地,不為外人所知地,她就藏在他的身體里,藏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
他能將身心修得圓滿,平靜地放下天地,但在他傷口的裂痕處,藏著不能言說的秘密。
他的生命中有千山萬水,秀原奇峰,他將高聳磅礴的喜馬拉雅裝入生命,也將寬廣滂沱的雅魯藏布收入襟懷,而這壯麗山水,以及他所有的故事,都任由那個身影一一告別。
鄭重地,緩慢地,一聲又一聲,仿佛是永遠不會停歇的轉經(jīng)筒,嗡嗡地唱誦,就這樣,永遠不要停歇吧。
但他們不能就這樣長久地告別。
因為世間除了閑事,還有生死。
是有了生死,才會懂得,世間的事,都是閑事。
于是他問世間,哪一件不是?
他生于斯,生于那個幽居在傷口中的身影,而她的離去,絕不是天地世間的閑事。
真的不是。
她成了他的隱私,一個不可言說的秘密。
當大地的回光與心內(nèi)的回光將他映照,他的身影,佇立在內(nèi)與外的光芒之下,分毫可見。
于是那隱私中的她,便漸漸變得清晰。
傍晚的夕陽落向山的那一方,回光普照萬物,他的內(nèi)心一片祥和,于是在身心的平靜中,她的身影浮現(xiàn)于心中。
趺坐中身心俱靜,靈光浮動自內(nèi)而外,將她的身影,從心底清晰地投射而出,躍然心頭。
即便是想隱瞞,也瞞不過。
即便那是他的隱私,也一樣要被回光返照。
殉葬的花朵,總讓人聯(lián)想起睡美人的面容,和環(huán)繞著她身體的鮮花。
然后,在寂靜中落入泥土,不見天日。
離開根莖的花朵,不可能開合,于是殉葬的花朵,便化為滿山鮮活的生靈,它們在時序的流轉中,靜靜地開花、合攏、盛放、凋零。
就像母親的生命,流淌、凝滯、歌唱、消亡。
但后面的奏響空山,又將這首詩整體推向另一番景象。
尤其是將這兩句放在一起品賞時。
為母親殉葬的花朵開合有度,并不因自然的時序流轉,而是因為菩提的果實奏響了空山。
詩人將自己傷口中的隱私暴露在燦爛的回光之下,喚著那花朵盛開。
而菩提的真言卻在山巒空谷間回響,提醒著他,悲愴的祭情之心,合而有度。
如果說殉葬的花朵代表詩人對母親的追思,那么菩提的果實,便明確地指代了經(jīng)法。
佛祖在菩提樹下得道,而菩提的果實,便是佛祖的成就。
在菩提果的聲響中,詩人急急地告了別。
當空山落葉滿地,遮蓋了明明有過的腳印,殉葬的花朵業(yè)已合攏。
他向幽居在自己傷口里的人,向那個告別了千山萬水卻依舊戀戀不舍的人,問著他們的下一次。
下一次,是哪次呢?
花朵凋零,腳印無蹤。
但花朵開在幽心底,腳印藏在落葉下。
當離別的真言奏響空山,
母親啊,請告訴我,那些你留下的痕跡,暗示了多少祭日?
你的每一個祭日,都會有殉葬的花朵盛開。
就像在每一次的回光返照中,我的心頭現(xiàn)出你的身影。
那時,我會輕輕地,輕輕地走來,踏著你暗藏在落葉下的腳印。
我從法中而來,踏入你幽居的傷口,
我落腳在這逍遙的法外,
送你一枝殉葬的花朵,
在那菩提果實奏響的真言,
響徹之前。
題外小注
1.隱私
隱私的原意中,隱是隱避、隱藏,私是個人的、自己的。
但隨著很多公眾人物私人生活的日漸低俗化,隱私慢慢多了一種“難以啟齒”的含義,而變成了一個貶義詞。
但在這首詩中,隱私,只是指個人的、隱藏的心思。
如果嚴格去討論,出家之人如此懷戀母親,確是一種“難以啟齒”的羞慚之事,恐怕多少有些牽強附會。
我寧愿相信,詩人的內(nèi)心是純潔無瑕的,他不會有那些“不可為人道”的“隱私”。
2.回光
回光最科學的釋義,是日落時由于反射作用,天空發(fā)生的短時光亮的現(xiàn)象。
但從醫(yī)學的角度來說,就是人臨終前生命機體的一次熱血拼搏。在佛家修行中,它是已經(jīng)飄離的神思和靈魂重返軀殼的表現(xiàn),而這所謂的神魂,或者說是我們更常所聞的元氣之類,應是沉于丹田,當詩人靜坐時,便徐徐而起繞周天而走,這大概也是詩中回光返照的另一層意思。
我并不認為詩人所說的回光返照,和誰的行將離世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因為常人的元氣不會游走,但作為達賴喇嘛,這是他觀想時最為常見的體驗。
詩篇二 少年的愛情
少年的愛情
永遠不夠用
一杯酒足以了卻一件心事
為午后預設的獨木橋
在天亮前就被
一個女子夢斷了
漸悟也好
頓悟也罷
誰能說清
從刀刃上失蹤了多少情人
賞析
少年、愛情、女子、情人,從字面上看,這似乎是一首愛情詩。但是富于比喻和抒懷的詩歌,總比實寫的東西多了一層含蓄。與其理解成情詩,不如說,這首詩是詩人在表達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
愛情永遠是最讓人感到幸福的字眼,它由我們內(nèi)心深處迸發(fā),充盈了我們眼中的天地,摹之無盡,嘆之不竭,而詩人到這里,卻為何又生出一句“永遠不夠用”的感慨?
詩人一生中,絕大部分的時光,都處在少年時期,少年時的他,應該是充滿活力、心懷追求與抱負的。他苦讀、他吟誦,在學業(yè)中奮發(fā),在禪境中參悟,可是,他又為何憂愁?
愛情之所以不夠用,是因為只要一杯酒,就足夠了卻心事。
一杯一杯,一件一件,被了卻的心事,如同一盞盞失了燭焰的燈,沉寂地堆放在被人遺忘的角落,慢慢地,終將被灰塵侵蝕,徹底暗了光明。
所以,愛情才會不夠用,因為它要不斷地燃燒自己,填補那杯酒了卻的心事。
這里的心事,真的是情事嗎?其實,真的不見得。
與愛情同樣能激起熱望的,還有少年的抱負,那種籠罩在精神追求下的升華體驗,不亞于愛情的洗禮。
我們知道,倉央嘉措身為活佛,他最大的抱負,便是能像他的前世——第五世活佛那樣,成為一個政治上的強人。
而這種“少年的愛情”,在那個局勢復雜的年代,卻永遠都是那么虛弱無力,那么的不夠用。只要一杯酒,或者說,只要一席有酒的聚首,當眾人舉起酒杯,“少年的愛情”,倉央嘉措的政治抱負,便轉瞬變成一盞熄滅的枯燈,被遺忘在墻角。
為了那一杯一杯的酒,少年到底要捧出多少愛情,才足夠它們了卻?這樣弱小無助的愛情,又怎能夠用?
這時的少年,開始感到力不從心,就連那辛苦架好的木橋,竟也早早地斷落。
獨木橋,戰(zhàn)戰(zhàn)兢兢,全神貫注,是為難行,可那畢竟是通往對岸的一條生路。為了那個午后的涉渡,他早已預先架好,只等第二天的太陽劃過中天,他便可以出發(fā)。
但就在天亮前,在太陽還未升起之前,一切,夢碎。
女子啊,你夢見雪山,夢見芳林,夢見鮮花與枯葉,卻夢斷在那刻滿心事的獨木橋。
這是好美的一個故事,那渡人走向對岸的橋,被女子夢斷,總好過被刀刃砍斷。
當那架在水上唯一的一條路徑被夢斷,便是詩人醒悟之時。
漸悟,頓悟,無論何種,總是開悟,得見事之真諦。
于是,無須細想,那數(shù)不清的美好的念想,又有哪一個,不是在刀刃上終成煙消云散呢?就像,那座被女子夢斷了的橋,無緣無故,無聲無息。
這是一首混雜夢境與現(xiàn)實的詩,和愛情相似的追求是美的,卻敵不過席上的酒盞,追求是夢境,酒盞是現(xiàn)實;獨木橋雖窄,還是充滿希望的,竟然會被女子的夢葬送,獨木橋似乎是現(xiàn)實,而女子成了荒誕的夢境。但和前面的詩句對照來看,獨木橋就和“少年的愛情”一樣,也是一種美好的夢想,而女子莫名生出的夢,反而成了現(xiàn)實阻礙的一種隱喻。
當詩人游移在夢境與現(xiàn)實之中,當它們彼此傷害,當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夢想被現(xiàn)實吞沒,就像被酒澆熄了愛情,夢境纏碎了木橋,他卻只能說一個悟,感嘆著他曾丟失的夢想,那些如同情人一般美好的追求。
所以,是漸悟,是頓悟,又有何妨,這殘忍的現(xiàn)實,讓他已無能為力。
于是,這又成了一首盤繞著哀傷的詩,虛弱無力的愛情,求而不得的通路,一個個在刀刃上失蹤的情人,是政治上欲訴無門的弱小,是少年熱血無處傾灑的阻隔,也是一番又一番的風聲初起,轉眼落成無跡可尋。
于是此中一悟,遠比一個莽撞少年丟失了情人,更加深重,更加無奈,也更加慘淡。
題外小注
1.酒
在詩歌中,酒的出現(xiàn),通常會對應著“忘憂”“放歌”“縱情”等情緒,似乎也有人認為,本詩中的酒很可能是詩人倉央嘉措意圖借酒澆愁。但正所謂借酒澆愁愁更愁,不要說喝下一杯酒,便是灌下千杯酒,也未必會了卻一件心事,所以要了卻心事的,絕不是詩人自己,所以喝酒的,也絕非詩人自己,若不然,“一杯了卻心事”這樣的常識性錯誤,又怎會出現(xiàn)?
2.獨木橋
一直以來,橋的含意都與渡河密不可分。橋,是一種跨越阻隔、通向對岸的工具,換言之,在被水流或斷崖阻隔時,唯有它能使人踏上通途。從佛家的“渡”來說,橋的意義便更加深遠。這里的橋雖是獨木,簡陋卻實用,一樣有渡人之意,可以說,它成了詩人跨越阻礙登上彼岸通達之路的唯一工具。
3.女子與刀刃上失蹤的情人
賞析中已經(jīng)說到,情人是詩人追求和抱負的指代。而夢斷了獨木橋的,是女子,而并非“情人”,也就是說,這個女子,是和詩人筆下的情人寓意不同的。情人是深深愛著卻又不幸在刀刃上失蹤的,而女子卻沒有任何限定,仿佛就只是某一個路人甲,或者,是代表了很多個普遍意義上的路人甲,就像那些倉央嘉措并不認識也從未聽說過的人,在政治上施加著影響,夢斷了他的橋。
詩篇三 雪中彈琴
一個人在雪中彈琴
另一個人在雪中知音
我獨坐須彌山巔
將萬里浮云一眼看開
此外
便是不敢錯過死期的眾生
他們紛紛用石頭減輕自己的重量
他們使盡一生的力氣撒了一次謊
僅僅撒了一次謊
雪就停了
雪地上閃耀著幾顆
前世的櫻桃
賞析
圣潔的白雪紛紛落下,紛亂了目光,也遮住了世間所有的灰暗。
天地寂靜,只有一個人,在雪中彈琴。
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畫面,雪花落,琴聲起,一切都寧靜得那樣恰到好處。
但比這畫面更美妙的,是雪中還有另一個人,坐在雪落之處,聽琴,知音。
雪花落在頭上,鋪在肩上,一層層堆積在心里,融成一片圣潔。
一時間,全世界便只剩下這兩人,一個是閉目彈琴的俞伯牙,另一個,是閉目知音的鐘子期,他們相逢在難得一見的大雪中,相逢在詩人眼中的世界里。
而詩人自己,卻不在雪中。
他獨坐在世界的中心,在須彌山的山巔,遠遠地看去,雪中的景象,遙遠清晰。琴者與知音,這份世間難求千載一遇的良緣,在須彌山巔,在詩人的面前,被一眼看開。
琴聲寧靜,人影安詳,一切都只是浮云過眼,在須彌山巔,再沒有什么能遮蔽慧眼。就連天空中那傾灑落雪的濃云,也只是詩人身下的小小一方。
他的目光,仿佛有一種力量,撥開浮云,一擲萬里,直看向三千世界的盡頭。這是多么寬廣的一觀,一眼便觀盡世間萬象。
雪中的琴聲,雪中的知音,還有坐在宇宙中心的詩人。除了這些,天地間還有什么呢?
此外,便是眾生。
眾生萬象,似乎是早已成俗的說法,世間事,浮華翻覆,我們窮盡一生都不曾也不能參透些什么,可在倉央嘉措眼中,這大千世界中,卻只有一象。
那是一直在懼怕著死亡的眾生,是一直在等待著死亡的眾生,是從一出生,便艱難向前,一步步走向死期的眾生。
這是多么大的諷刺,活著的人,都在懼怕著死亡,卻因為懼怕,而拼命念想著自己的死期,仿佛那是一個不容錯過的儀式。他們緊緊地抱著恐懼,無時無刻不在惦記著最后的一刻。
他們活在死亡黑色的濃云之下,像一個個聽候審判的罪人,無時無刻不在牢記,自己終將死去;他們專心地等待,一心要好好地迎接,令他們終生懼怕的死期。
于是,他們又胡作非為了。
在前行的路上,他們撿起一塊塊石頭裝入行囊,當成自己的寶貝。他們說,這樣會讓他們感覺好一些,他們會感到富足、踏實,這樣,行走在生命里,便會輕松些。
蒙昧的眾生,竟然撿起石頭來減輕自己的重量,這番苦厄的景象,怎能讓詩人不心生悲憫?哪怕他獨坐在須彌山巔,早已將浮云看開。
除了紛紛撿起石頭,眾生還在奔走著,盲動著。
他們用盡一生的聰明,耗盡一生的時間,使盡一生的力氣,欺騙了自己。
僅僅是那么一次,也只能有那么一次,他們抱著對死亡的恐慌,就像牢牢地攥著手中的石頭,走向了那不敢錯過的死期。
最后,還要說一句,終得解脫!
仿佛閉上眼睛,咽下最后一口氣,便可以將他們懼怕的、逃避的,紛紛放下,用那種他們一度懼怕的方式。
可是,那只是,他們使盡一生力氣撒的一次謊啊。
僅僅這一次謊,承載著他們艱難而惶惶不安的一生,他們的一生,也只能承受這一次謊言,最后的謊言。
于是紛紛的雪,停了。仿佛是要驗證他們這一世的終結,仿佛是在靜默他們這一世的碌碌。而雪地上,有幾顆前世的櫻桃在閃耀。
照遍前世,不忘來生。
雪落時,天地間只有琴聲,而你們只顧在世上埋頭地走,用生命精心挑選石頭,卻忘了抬頭看雪花,聽琴聲,做個知音。
雪停時,你們用謊言寫下今生,用盡全部力量想要圓滿一個自己,而我獨坐須彌山巔,感嘆你們原本鮮艷多汁的美妙。
就像前世的櫻桃,在雪域圣潔的高原上,向天空閃耀光芒。
題外小注
1.雪
在詩的起首和結尾,都出現(xiàn)了雪,雪落和雪停,并不是真正的天氣景象。這里很可能是用雪花紛落的樣子,比喻世事的紛亂。雪落安靜,所以世間事皆是無聲,雪落紛紛,所以世事迷蒙不清。這里的雪,是世間紛擾的象征,就像詩人看開的浮云一樣,是擾亂眾生的外物。所以雪落時,詩人說自己看開浮云,所以眾生死時,詩人說雪停了。
2.彈琴知音
說到知音,歷史上最著名的大概就數(shù)俞伯牙和鐘子期這一對了。從倉央嘉措的年代來看,他對這一組合是可能知曉的,但或許,這里的“知音”只是譯者的意譯而非直譯。所以當然了,活在現(xiàn)在的譯者馬輝先生必然是知曉這個典故的。
3.須彌山
須彌山,源于古印度神話,是傳說中位于世界中心的山。據(jù)經(jīng)卷記載,須彌山“高出水面八萬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達八萬四千由旬”。在傳說中,簡單說,傳說中的須彌山,日月繞其行走,是天地乃至宇宙的中心,而它遠遠高于水面,懸于空中。試想一下,坐在離水面八十萬公里的山巔,望觀三千世界,是何等景象。
4.櫻桃
目前并沒有找到關于櫻桃更多的引申意義,如果單獨從物相的角度考慮,選擇櫻桃這種意象,是因為它的色澤,映在雪地上,即使是坐在須彌山巔的詩人,也能一眼看到。
詩篇四 馴服野心
用多少美人和香草才能馴服一顆野心
馬蹄敲打著地獄的屋頂
大量的手段和智慧都棄置于荒野
一些人被另一些人用舊了
也只能在酒色中輝煌地度日
唯獨那個努力不幸的人
卻依然幸運地一步一步死去
而空門內(nèi)外
誰又是誰呢
一想到這些
春苗就一直綠到我的枕畔
賞析
這首詩,將政治和戰(zhàn)爭的面貌寫得無比清晰。
詩從野心寫起,卻不寫野心是多么大,只是感慨一句,要用多少美人和香草才能馴服?
似乎自從世上有了屈原,美人和香草這兩個詞,便總是成對出現(xiàn),人世間的美好,便被賦予了新的名字:“美人”和“香草”。
可是要馴服那永不滿足的野心,卻是無論多少美人和香草都不夠的。它會在胸膛內(nèi)膨脹著翻滾,騰起的心火,將供奉在面前的美人和香草熏黑,失了鮮麗的顏色。
終于,這顆未被馴服的野心,脫韁而來,就像強健的駿馬,永遠向著前方奔馳,堅硬的馬蹄,無休止地落在同樣堅實的地面上。
但那不是地面,而是地獄的屋頂,詩人分明聽到,聲聲的馬蹄,敲醒地獄的烈火,喚起地下的刀兵,震耳的吼聲從地下涌起,仿佛怒濤沖擊著山崖。詩人分明看到,漆黑的迷霧,是戰(zhàn)斗的號角,它撕扯著身體,在澄凈的空氣中,將自己無限地放大了。
于是戰(zhàn)爭的烈火燃燒著,燒盡了車馬與旗幡,將那些高超的智慧和奸詐的手段,一并拖入無人的荒野,讓它們沉睡在地獄的屋頂上,散作如煙的細草與輕沙般的殘雪,凋落成一段記憶的象征。
戰(zhàn)死沙場的人,終成枯骨,伴著破碎的旗幡,嗚咽聲在風中飛揚,而那些活著的人呢?
大量的手段和智慧,依然在人群中驕傲地笑著,它們幫著這些人,將那些人用舊,榨取了他們的價值,磨光了他們的鋒芒。終于,那些人的輝煌,成了過去,成了只有在酒香繚繞的酒席上才會聽到的故事,或者,連故事都不曾剩下。
這些人卷走了那些人的榮耀、野心和他們所謂的夢想,而那些人,只能沉浸在酒色之中,嘶吼著自己輝煌的酒令,一日一日地醒來再睡去。
野心,就這樣引著地獄的業(yè)火,焚毀了那個奔騰著野心的年代,以及澎湃在那個時代里的人們,無論是一些人,還是被用舊了的另一些人。
只有詩人自己,懷揣著一顆悲天憫人的善心,行走在世上,腳踏著地獄的屋頂,在一片荒蕪的手段和智慧中,品嘗著人間所有的不幸。
所有的不幸,那些人知道的,或是不知的,現(xiàn)在,已全都落在他的眼中,成為他內(nèi)心最大的不幸??伤麉s還是努力地前行,努力地感受,感受那些并非他造成的不幸,為了那些沉淪在不幸中的人。
他體察、品嘗、感嘆著世間的不幸,他是不幸之源的體察者,是苦果的收割者,卻因著佛法的庇護,在奔赴死期的道路上,變得異常幸運。
佛光遠照,無聲有力,安詳?shù)鬲z的高歌,拂去荒野中喧囂的塵埃,將所有野心和輝煌教化,和于掌中,在安樂的世上,努力背負起不幸之人,走在幸運的通途上。
而當幸運的腳步跨過空門,融入那片佛光,背負的不幸已然消散,而在空門內(nèi)外,詩人是誰?那些湮滅在時光和野心中的人又是誰?
這世上,真的有你我之分嗎?
于是詩人笑了。
無量的佛法面前,本沒有幸與不幸,我們誰也不是,又好像,是我們中的任何一個。
一想到這些,春的生機便從四面涌來,走遍馬蹄敲打過的地面,裝飾了地獄的屋頂,滋潤了荒野上被棄置的人們,從那些在野心和酒色中度日的人腳下劃過,最后,一直綠到詩人的枕畔,綠到詩人的思想里,綠到詩人的夢境中。就像,無邊的佛光,照遍他的生命。
題外小注
1.用舊
這里的表達非常含蓄,用舊,其實與上文的棄置是同理,無論是野心、武力、手段或是智慧,都在被利用,是為“用”;之后被人奪去了所有的價值,再被遺棄,是為“用舊”。
2.努力不幸的人
單從字面上看,“不幸的人”可以理解為兩種意思:一是世上沉于不幸的眾生,二是背負著世人不幸的自己。無論是哪一種,其實都在幸運地一步一步死去。但是“唯獨”和“努力”,卻將這個人與眾生劃清,他是在他們之外的,特別的那個,也就是,看見他們不幸的那個人。
3.空門
空門指的是佛法,因大乘以“觀空”為其入門,便有了空門這樣一種看似實在的說法。佛法中不存在門,一切皆空,自是無門??臻T內(nèi)外,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開悟與蒙蔽。
詩篇五 天氣與我
天氣先于我的心情而變化
災難比信譽
還突然
心一冷
所有的人都在一句咒語上打滑
我從莫須有的罪名起步
行色簡單
心術復雜
前程被充滿殺機的預言一誤再誤
唯有刻在骨頭上的經(jīng)文
為我推托世事
一眼望去,浮塵中的英雄個個落魄
鏡中的美女悄悄遲暮
我為了死 才一次又一次地活了下來
而其他的人卻隨處羞愧
賞析
那一年,桑結嘉措死了,死在拉藏汗王妃的手里。
那一年,倉央嘉措二十二歲,一年后,他便被拉藏汗強行押往京師。
這首詩,應該就是寫在這一年之中。
這個時期,詩人的心情是非常低落的,陪伴和指導他多年的師父,在戰(zhàn)爭中殞命,讓倉央嘉措的心情變得異常灰暗。
而天氣,仿佛是孩兒臉,變得那么快,竟然搶在了他的前頭,變得晦暗無光。這里的天氣,當然不會是五月的一場陰風,或是七月的一場大雨,天氣,本身就代表了形勢。
在他還來不及從桑結嘉措去世的悲痛中轉醒,拉藏汗就挾著暴戾的殺氣奔向了他。充滿惡意的空氣,就像是多變的天氣,將詩人籠罩。這突然降臨的災難,比終日辛苦構建的榮譽來得容易得多,無論是他,還是桑結嘉措。
原來世間的事,并不那么美好啊!
詩人的心,瞬間冷了。因為他看到,那些口中念念有詞的人,那些號稱虔誠的信徒,那個曾在五世達賴靈塔前虔誠地立下協(xié)議的人,沒有一個是真誠的。
于是,他們都在六字真言上狠狠地失足打滑,他們制造了新的罪孽,他們制造了事端。
所有的人,都愧對了那句真言。
而詩人則被推向一個孤立無援的險地,他的腳下,被刻上莫須有的罪名:一個假喇嘛。
是如此恐怖的罪名,是將詩人之前的二十三年毀于一旦的謊言,拉藏汗想將他推下政治的深潭,那罪名,必須要有啊!但這并不能讓詩人感到懼怕,也沒有絲毫的委屈和憤恨。
他從這樣的一個罪名安然起步向前,虔靜地活著,面容平和,舉止如常,那簡單的行色,仿佛只是像往常一樣,行走在布達拉宮悠長的走廊里。
可是又有誰能知道,他心中的復雜?
并非是心機叵測,并非是城府深重,那份復雜,是單純的情緒。桑結嘉措死了,美麗的高原,落在蒙古汗王手中,就連詩人自己,也即將成為他手中的一枚棋子。
并非是他要復雜,可縈繞在他周圍的天氣,將他逼向了復雜的境地,他平靜地在詩行中寫著:“前程被充滿殺機的預言一誤再誤。”
拉藏汗沒有說什么,他當然也不會說什么,但詩人已經(jīng)從他那充滿殺機的眉目間,看到了殺戮的預言,一個牢不可破的讖言。
它像是無法翻越也來不及翻越的高山,橫在詩人眼前,將他所有可能的前程,一誤再誤,圍殺在越來越寂靜的布達拉。
他們還給他留下了什么呢?除去他座下那莫須有的罪名,陪伴他的,只剩下刻在骨頭上的經(jīng)文。一行行,一字字,開合,滌凈,在一聲聲的誦讀中,它們從沉默的骨頭上走下,遍布在空氣之中,驅散那善變的天氣,將悲慘的世事推托,將詩人護在這小小的一方屋宇之下。
在熟悉的文字間,詩人得到庇護,得到解脫,得到安慰。
即使是這樣,眼前的一切,依舊是那樣的令人痛心!
一眼望去,須彌山巔的浮云已經(jīng)遠去,在大地的浮塵中,真正的英雄一個個消沉落魄,衰弱無力,仿佛是被蒸干了氣息的野果,散落在灰蒙蒙的世界。
師父桑結嘉措的身影,早已如鏡花水月一般,消散在高原的風中,關于他的回憶,就像鏡中美麗的女子,容顏漸老,無言遲暮。
詩人真的察覺到痛了。
他并沒有喊冤,更沒有呼天搶地地為師父留下一曲悲歌,他只是痛心地說:
“我為了死,才一次又一次地活了下來。”
我是為了最終的死亡,才努力著活下去,哪怕有再多不幸,也要努力不幸地活著。
在叵測的天氣里,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在充滿殺機的語言中,在美好凋零的每一刻,我伴著那些刻在骨上、不生不滅的經(jīng)文,不幸地活著,只為了去死。
而那些人??!那些不知羞愧的人??!那些在佛的意志和真言上打了滑、跌了跤的人?。∷麄冋陔S處播撒著自己令人羞愧的身影,那些讓我看了都要羞愧的行跡,竟然是那樣,在天光下昭然,俯首可拾。
題外小注
1.天氣變化、災難與信譽
在這里天氣變化指的就是災難,災難來得太快,就像天氣的突變。信譽則是一種虛無的成就,相比災難,信譽的到來似乎應該是個更漫長的過程,但是對詩人來說,可能并非如此。從一個天賦稟異的孩童,被確定為靈童,對倉央嘉措來說,并非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信譽對他來說,也會有一定的突然性。
2.一句咒語
這里的一句咒語,指的是六字真言。無須去想他們當年說過最多的咒語是哪一個,既是所有人,便一定是最尊崇的那一句:唵嘛呢叭咪吽。在西藏,這六個字是最高佛號,象征著神圣、力量、功德與佛法。無論是僧侶還是俗人,若能反復念誦,便能消除身上的罪孽,為來世造福,所以,這句真言在西藏隨處可見。
誦念真言是為了祈愿功德圓滿,與佛融合等等,正因為如此,詩人才會說人們在咒語上打了滑,偏離功德,顛倒蓮花。
3.英雄與美女
這里指的應該都是詩人的支持者。與拉藏汗的戰(zhàn)斗,桑結嘉措手下傷亡慘重,而詩人將自己一直信賴的師父比作美女,并非是他平生耽于美色,而只是在借由一種美麗的意象,表達自己對師父的仰慕之情,這和屈原作品以及很多文學作品中的美人并無差異。
4.為死而活
死與活的矛盾,在前幾篇詩歌中也提到過,比如“不敢錯過死期”“幸運地死去”,在這里,這種字面上的矛盾更加明顯。從佛語的角度來看,死生無異皆是空靈,但詩人還是強調了自己是為死而活,并非是糾纏生死,他只是想告訴我們,他是懷著必死的覺悟在用力地活著,哪怕只是不幸,也要活,因為,他很快將死。除了他的悟,我們還可以體味到,他面對近在咫尺的厄運時,內(nèi)心真正的勇敢與超群的坦然淡定。
詩篇六 我一走
我一走
山就空了
所有的鳥都朝著相反的方向偏激
我被俗世隱瞞
轉身時又被自己撞倒
從此言行曖昧
對自身毫無把握
而一再遭受目擊的人
大都死于口頭禪
有的甚至死于美德
當那條唯捷徑省略了朝拜者
我便在一滴花露中瞬間徹悟
賞析
這首詩中,滿是詩人的迷惘和糾結,但他的這些迷障,又只是短暫的。
“我一走,山就空了?!?/p>
那么,當詩人盤桓在山中時,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他存在于山間,山在他的身體里、精神里。他在山中,山便聳立,他走了,山便成空,此間所有的鳥,都飛向了相反的方向。
可以想見這樣的景象,詩人正在緩緩步出青山,而成群的飛鳥,從身后乍起,沖向另一方天空。它們拍打翅膀的速度那么快,飛翔的速度那樣迅猛,那么,它們真的是鳥嗎?
若此行詩中,“我”是詩人自己,“所有的鳥”是不是那些心懷反意的人呢?
佛像前,只有詩人一人,他一走,便無人誠心向佛,是為山空,而眾鳥偏激奔向反方向,是為另一種山空。只不過,詩人在這一方,眾鳥在那一方,本應糾連在一起的因果,在空山和佛前被狠狠撕裂。
詩人被空山遺忘,也被俗世隱瞞,無論時局、政局、戰(zhàn)局,他都只是一名方外客,面前成堆的經(jīng)卷,挽留著他激昂的心智,高高的宮墻,隔絕了他遠眺的視線。
如此,就轉個身吧,收回遠眺的眼睛,將它們獻給經(jīng)卷,或許是另一種出路。誰料到,一轉身,卻迎面撞上了自己。
這個自己,不是轉身的自己,而是依舊向前的自己,當前驅和回首一齊出現(xiàn)在詩人的意識中,他便被另一個念頭阻礙,甚至,被自己牢牢地縛住。
撞倒詩人的,并非是他分裂出的第二精神,更不可能是他的另一個肉身,在這里,他只是用詩歌中最直接的方式,向我們展現(xiàn)著他腦海中意識的搏殺。
兩個自己,仿佛是左手與右手,難分勝負,詩人的斗爭似乎也是無果的,因為他從此“對自身毫無把握”,只能含糊其詞,言行曖昧,因為他分不清,在自己的意識里,到底哪一方勝出,就像他說不出,是他一走山則空,還是他一走引得眾鳥飛走,于是山空。
當詩人在疑惑中度日,他看向了身邊那些意欲隱瞞他的人。
他們是那些遭受目擊的人,他們不斷地出現(xiàn)在眾人面前,他們很忙,忙到無暇用心領會世間深意,忙到每個人都在嘴上掛一副口頭禪,說著,念著,背著,卻早已忘記它們的含義。
這些忙碌的人,已經(jīng)可悲地淪入眾生之門,他們是活著的,但在詩人眼中,他們身上的佛性已然消亡。
而那些被美德覆蓋周身的人,曝露在更多眼球之下,被貪婪地凝視,直到他們身上最后的一絲恬淡也被人吸去。
那些人,是活在風口浪尖上的人,政務、軍務,他們殫精竭慮,民生、民事,他們親力親為。就這樣,他們放棄了好好活著的權利,一步一步地,在眾人的注視下,走向了詩人眼中的死亡。
曾有多少人以為,那是一條通向圓滿的捷徑。
他們在偏離修為的險路上攀登,想從山的另一側,登上那令人矚目的高峰,他們一路朝拜而上,想要領受佛光,但這條路卻將他們不動聲色地抹掉了,仿佛他們從未踏上過這條路一樣。所有的艱辛和修為,一樣平等地被拋在路邊,不管是死于口頭禪,或是死于美德。
只有詩人還坐在地上,看著朝拜者們登上崎嶇的“捷徑”,看著他們在“捷徑”上消亡,連一絲蹤跡都不剩。
他正坐在地上,那是他被自己撞倒的地方,濃郁芬芳的花露從瓶中墜下,只一滴,便映照了所有朝拜者的身影。而詩人便在一滴花露中,瞬間徹悟,照見心內(nèi)的自己,解惑,解惘,解了所有的糾結與混沌。
題外小注
1.口頭禪
現(xiàn)在口頭禪的含義,已經(jīng)演變成“每個人的習慣用語”“最喜歡掛在嘴上的詞”等等。
但最早,口頭禪這個詞來源于佛教中禪宗一派,帶有一定的貶義。
它的本意是指有些人不去用心體悟,而是把那些現(xiàn)成的經(jīng)言或公案掛在口頭,裝作自己得道高深的樣子,這種“不知也說知”的行為,被列在參禪的誤區(qū)中。
不過,禪宗一派看重頓悟,很少通過文字來講解,所以很多時候,師父會借助已有的經(jīng)言和公案來點悟弟子,只不過這種行為就像“濫竽充數(shù)”中的南郭先生,懂與不懂,悟與未悟,只有自己知道。
2.唯捷徑
初看到這個詞,首先想到屈原《離騷》中的“夫唯捷徑以窘步”,若是這樣,那這里的“唯捷徑”就可以按《離騷》中那樣,解成“只尋找偏離正軌的捷徑去走”。
可是,在詩中,“唯捷徑”的前面還有“那條”,于是這個“唯”字就變得有些令人費解了。似乎也只能將它解成“唯一”的意思,或者干脆不負責任地無視它,才能解釋得通。
3.花露
花露在通用的解釋中,有花上露水、酒,以及以花葉蒸餾而得的液體幾種含義,此處的含義,可能是花上露水,也可能是花葉蒸餾而出的液體,個人更偏向于解為“花上的露水”。詩人選擇了一個很小卻芬芳的物象,記錄自己的徹悟時刻,向我們說著“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婆娑”。
詩篇七 拉薩河兩岸
先是在拉薩河兩岸遙相誤解
不久便在細節(jié)中彼此注釋
穿過一張張喪失了性別的面孔
來到群山中安息、修行
一粒無意間丟入土中的種子
無意間便轟動了高原
這時,戀人們騰出最敏感的地方
供我痛心
下雨了
很多人等著用雨傘辜負我
而我在接受捍衛(wèi)的同時
內(nèi)心也正在接受著雷劈
賞析
十五歲那年,倉央嘉措第一次踏上拉薩的土地。他自藏南而來,渡過美麗寬闊的拉薩河,走入高聳的布達拉宮。
當他來到拉薩城,站在拉薩河畔,眺望著遠處雄偉的布達拉宮,他并不清楚,他的那位師父是怎樣的一個人,想必,他的師父桑結嘉措,也同樣站在高頂之上,想著他是怎樣一個人。
于是,兩個彼此不甚了解的人,在拉薩河的南北兩岸,遙相誤解。
不過很快,在日常的接觸與交往中,他們彼此了解、彼此熟悉,在每一個點滴的細節(jié)中,為彼此精心注解,就像讀一首美妙的詩歌,逐字逐句地品味。
師父引領著他,穿過那些業(yè)已成佛的面孔,循著他們的路,一直走向安靜的山巒,在那里安息、修行,他們被群山懷抱,恬然安詳,物我皆靜。
似乎一切,都那樣和諧而美好。
可是,一粒天外飛來的種子,被人無意間丟入了土中,那是桑結嘉措同門的兄弟噶爾丹。他在征戰(zhàn)的道路上走得太遠,終于引得康熙親征,悲壯地死于戰(zhàn)亂,而這片他曾駐留的高原,也為這粒種子長成的苦果狠狠地震顫著。
政局動蕩中,看著師父日漸煩愁的眉宇,詩人感到痛心了。這深深的痛苦,只有戀人分離時候才會體驗,只有沉浸在愛情中最敏感的心田,才能生出這樣真切的痛苦。
善良的戀人們,為詩人騰出了這敏感的部分,專供他獨自痛心,在那個下著雨的時節(jié)。
那一天,我看見師父去了,于是天也灰了,天地間,下起雨來。
好多人拿著雨傘,看著我微笑,他們是打定主意,要讓我在雨中淋濕,他們在等著大雨瓢潑時,用手中的雨傘,狠狠地辜負我。
我靜默地立在雨簾下,仿佛只是在承受清風中的日照,身后有人在叫囂,有人在捍衛(wèi),我被好多把雨傘辜負,又被不知名的人捍衛(wèi),可是誰又知道,在接受捍衛(wèi)的同時,我的內(nèi)心,正接受著雷劈。
那些曾經(jīng)穿過的面孔,那一座座修行的山巒,全都化進雨水,消失在令人震驚的電閃雷鳴之中,而我立在茫茫高原上,迎接下一道電光。
題外小注
1.拉薩河
拉薩河發(fā)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脈中段北側,從拉薩市中穿過,最后匯入雅魯藏布江。拉薩河流經(jīng)拉薩市的南側,而布達拉宮在河流的北岸,南北直線距離不足兩公里。
2.喪失了性別的面孔
所以詩中“喪失了性別的面孔”,指的就是一尊尊佛像的面孔。
性別是指男性或女性的分別,不過這個詞只限于欲界六道眾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俗世,而天道眾生,身心都無,更不要說是性別了。四圣更是如此,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都超越了男女性別,是“大丈夫身,絕無男女之相”,只在教化眾生時,依教化對象現(xiàn)男身或現(xiàn)女身。
3.無意的種子:噶爾丹
噶爾丹生于1644年,是準噶爾部首領之子,青年時來到西藏,投在達賴五世門下學習,或許是因為政治原因的考慮,達賴五世對他很器重,在西藏期間,噶爾丹與桑結嘉措建立了非常親密的關系。不過,生性彪悍的他一直不能潛心學佛,只對舞刀弄槍感興趣。
1671年,噶爾丹的哥哥,當時的準噶爾部首領僧格在內(nèi)訌中被殺害,噶爾丹拜別達賴五世和桑結嘉措,趕回準噶爾奪取政權,成為準噶爾部首領。但他后期與清政府越來越深的矛盾,導致了最后的兵敗身亡,也將素來與他交好的桑結嘉措推進了西藏與清朝政治斗爭的旋渦中心。
詩篇八 野蠻的盲人
野花無法解救野蠻的盲人
野外的盲人任意盲目
用想象中的糧食度日是詩人的事
任何平頭百姓或王孫貴族誰都窮不起
如果落難 骨頭越賤越硬
人與人越愛越輕
死不瞑目的人就該睜著眼睛客觀
活得不像話的人就該豎起耳朵聽話
一想到人生沒老沒小
便去佛堂堅信沒大沒小
沒你沒我
想了想 一個好人
怎么活都活不好
好了好了好了
見好就收
賞析
都說佛祖悲天憫人,我們的詩人也是這般,只不過,有時除了悲憫,他的詩中還流動著憤怒,那是將顛倒眾生相看在眼里、看入心底之后產(chǎn)生的憤怒,是抱怨、是憤慨,更是另一種更深刻的悲憫。
生性野蠻的人,從來不懂得欣賞,他們不會從一朵花開去看世界的美好,更不會從一顆晨星中體會宇宙的靜謐。
若這個野蠻之人,恰好是個盲人,那么,他們只能永遠在野外任意地橫沖直撞,即使他們腳下,就是連天開放的野花,也無法解救他們一絲半點。
所以,那些美好而常見的事物,那些在寰宇中俯拾即是的體悟,對于那些慧眼被蒙蔽之人,毫無用處,他們依舊盲目地前行在生活的泥潭中。
但這些人,也有苦衷的吧?比如,生活的重擔。
是了,精神食糧僅限于詩人,他們懷抱著自己超凡脫俗的愛好,只有他們才能滿足于想象中的食物。剩下的人,下到平頭百姓,上到王孫貴族,任何一個都要糊口,他們哪一個也不敢站出來,與貧困相守。
而當真正的苦難降臨,身體安康的王孫貴族們反而筋酥骨軟,哆哆嗦嗦;反倒是那些卑賤的小民,露出他們的錚錚鐵骨,奮勇地與苦難斗爭,因為他們每一個,都曾在苦難中活過來。可他們的勇猛,卻留不住愛。
流連在人與人之間那無私的愛,比詩人的體魄還要不堪一擊。在苦難面前,人活著,愛卻死了,在匆匆忙忙的窒息中,它越來越輕,越來越縹緲,終于從一個嘆息中飛出人們的身體,再不曾回來。
看到這里,詩人真的憤怒了。
那些死不瞑目的人,活著時欺騙了自己,死了卻遲遲放不下執(zhí)念,何至于此!既然不瞑目,就睜開眼看吧,好好地看看那些不曾面對的客觀,是怎樣真實的存在。
還有活著的人,那些口中念著經(jīng)文,卻活得越發(fā)不像話的人,早該豎起耳朵,好好聆聽響徹天地的真言。
到那時,他們又開始變得軟弱無助了。
因為想到了命數(shù)輪轉,想到輪回的無休無止,想到年老與幼小只是這一世的區(qū)別,這時,他們才會重新記起佛堂。
人們涌入佛堂,誦讀、參拜,細數(shù)著經(jīng)文上的筆畫,開始大聲地說他相信無始無終、物我皆空,相信你與我是同一個你,是同一個我,是他們許久之前便已遺忘的無我。
這樣一來,他們竟又是一個個好人了。
不過好人為什么怎么活都活不好呢?
詩人終于不耐煩了,為了虛偽的表象,為了佛堂中野蠻的盲人。
“好了好了就這樣吧,這樣吧,你們見好就收,就這樣好了!”
再多的證悟,也無法解救野蠻的盲人,他們不是因為野蠻而變得盲目,而是因為眼盲才越加野蠻。明明佛就在眼前,就在身邊,就像遍野開放的花朵,可他們就是看不見。
題外小注
關于這首詩的節(jié)奏和氛圍:
這首譯詩的氣息,讀起來和之前的幾首很不一樣。詩人的詩歌,很多都有開闊的襟懷和淡然的態(tài)度,就連寫一場命懸一線的災難,都是那樣舉重若輕,但這首詩中,卻滿是抱怨和激憤?!霸劫v越硬”同“越愛越輕”,接下來的一對“就該”,后面的“沒老沒小”“沒大沒小”“沒你沒我”,重復再重疊,再加上最后段落中每行都出現(xiàn)的“好”字,讓這首詩的節(jié)奏顯得異常短促,透著一種深深的嫌惡和不耐煩,仿佛詩人連這首詩,都不耐煩寫下去,才會留一句“見好就收”。
詩篇九 生來渴酒
生來渴酒
那么誰去造就寶劍
鋒芒中小人奮起
羞煞漫天云霞
酒色、福田、功德
無法標價
互相用眼睛煮著對方
誰能把誰放下
走吧走吧走吧
孽緣 隨緣 緣緣不斷
白云飄飄
一了百了
賞析
緣起緣滅,緣緣不斷,緣在世上,世在緣中。
高大威猛的勇士,有著直上云霄的氣勢,誰人見他不會減了三分氣焰?
可惜呀可惜,他如猛虎般驍勇,如雄鷹般敏銳,卻偏偏愛那醇酒的香氣。若是這樣的勇士也生來渴酒,那么又有誰還能去造就寶劍,成就一番真正偉大的事業(yè)呢?
唉!還是不要談偉大了,你們看,在那劍尖的鋒芒中,小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終于跟著那噴涌而出的光芒,一同奮起。他們興致高昂,眼里放著光,同劍鋒的光彩一樣閃亮,看著他們擁向天地的樣子,漫天云霞都羞得紅透了臉,恨不能夜色來臨,天地閉合。
勇士是沉默寡言的,小人卻是鋒芒畢露的。他們帶來了酒色歡愉,擺在福田和功德旁,仿佛它也是可得福祉的沃土。
他們甚至笑著說:“這和功德一樣,也是無法標價的呀!”真是荒謬。
那個睡在酒壇旁的勇士醒來,發(fā)現(xiàn)了同劍鋒一起生出的小人,他瞪大眼睛,兇惡地看著他們,當然,對方也不示弱,同樣瞪大眼睛去回瞪。一雙雙眼中熾熱的光芒,猶如鍋中沸騰的熱水,將對方的身影映入,再拼命煮著。
勇士厭惡小人,小人排擠勇士,勇士無視小人,小人詆毀勇士,從開始,到結束,又是下一個開始,無止無休,誰又能將誰從眼中驅除,誰又能將誰放下?
還是走吧,按照你們各自的方向,走吧走吧,該去哪里就去哪里,不要在這里固執(zhí)。
既已無從標價,何必費盡心思,將劍鋒在目光的對決中挫鈍了光芒,連天上紅紅的霞光都映照不出。
就這樣走吧,各自遠去,就像一段孽緣,就請你們隨緣,不要不服,緣緣不斷的三千世界,還有你們未盡的緣。
就安分守己、各守福田地隨緣而去,像那天上褪去了羞色、輕輕飄蕩的白云一樣相遇,再散去,就這樣好自為之,一了百了。
這首詩仿佛是一語成讖,當拉藏汗的矛頭直指向詩人,當詩人看到自己的身影投影在那滿是惡意的雙眼中,被苦毒的濃湯熬煮,他又想起了天上的白云飄飄。于是他從那個莫須有的罪名上起步,牽著孽緣,隨緣而起,隨緣而去,走下布達拉,走向高原的邊界,就此,一了百了,只此而已。
題外小注
福田的含義
這是佛教中的一個專用詞。顧名思義,福田,就是能生出福德的田地。
佛家觀點,信徒敬侍佛僧、父母、悲苦之人,便可得福德、功德,就像農(nóng)夫埋頭耕種可得收成一樣,而這些能助信徒修得福德功德的佛僧、父母、悲苦之人,被形象地稱為福田。
其中以佛為大,是大福田、最勝福田,父母為孝善,是三界之中的最勝福田,按其福田對象不同,又有敬田(恭敬、功德)、恩田(報恩)、悲田(憐憫)三種,合稱三福田。
詩篇十 一粒種子
一粒種子毀滅了多少人的夢想
混戰(zhàn)時,好鋼與好人一起被用在刀刃上
話題與話題之間僅僅隔著一場夢
解夢者是風
嫩芽 飛絮 春秋輪回
誰的寶劍能氣貫長虹
盡快地活著
清新的早晨懷揣詩歌超度草木
省悟后低頭認真回到廚房
一五一十地避免了一天的盛宴
誕辰之日從鐵腕延伸到劍鋒
飽受哀悼
……
到底誰配言歸正傳
賞析
還是那一粒名叫噶爾丹的種子。
許多年前,他從蒙古而來,又向蒙古而去。他無意間落在高原,一晃十年,縱是最堅硬的種子,也該長成一棵大樹,不過這棵高大的樹木,并沒有給高原帶來蔭庇,卻在盤根錯節(jié)中,毀滅了無數(shù)人的夢想。他毀掉了五世達賴的夢想,毀掉了桑結嘉措的夢想,也毀掉了詩人應有的夢想。
在砸毀的夢想前,世間只剩下混戰(zhàn),他們一個追著一個,仿佛是奔走在混沌中的蒙昧之人,只能看到前方幾寸的土地上,有仇人在飛奔。但至少還有領袖是清醒的,他還記得要將好鋼和好人都用在刀刃上,去砍殺另一方的好鋼與好人。
他們的話題也匱乏得幾乎像是同一個人說出的那樣,帶上多少士兵,去到哪里會合,吞并了多少陣地,擊潰了多少敵軍。
如此相似的話題,仿佛是一個人走入了另一人的夢中,在同樣的夢中,他們見過彼此,當夢醒時,彼此口中的號令,軍令之中的話題,變得僅僅只是隔著一個夢。
隔著那個相似又縹緲的夢境,隔了那個彼此都沒有喚醒對方的夢境。
而解夢者,是跨過高山的長風。它不會停留,不會憐憫,更不會為了誰去喚醒另一個誰。它只是自顧自地低低念著,誰在夢里,遇見過誰。
接著,是漫長的時節(jié)更迭,歲月在戰(zhàn)亂中被無限期地延長,活一天,便是一世,而誰的一世,停在了哪一天?
嫩芽從曾經(jīng)的凍土中奮然萌發(fā),一綠,就是整片土地。柳林的飛絮彌漫在眼前,一飄,便落成了整個春夏。
當春秋的光影在時序中輪回,哪個勇士的寶劍可以刺破時空,讓那滿身正氣直達云霄。在混戰(zhàn)中,好多人來不及拔劍,就已死亡,誰又能懷著正義,成為那活下來的人。
他明明不該是勇士,不該是好鋼一樣的勇士,而該是這樣的一個人——
在美妙的清晨,踏著清新的空氣來到庭院中,用一首首婉轉的詩歌,超度初醒的草木,他也會伴著草木一起,欣然省悟。
接著,他像最虔誠的信徒那樣低下頭,緩步走向廚房,就像他懷著虔敬的心情走入庭院一樣,一步步地認認真真,就像那一年,走在朝圣的路上。
他這樣走回去,即使是廚房,也變得一樣清靜。做著最簡單的飯食,埋下頭,用虔誠的行動,一五一十地簡單。
日間的盛宴,并非他所想,更非他所愿。他只是安靜地端著小小的碗盤,進一天的飯食,觀一天的清心,這便是他的夢想。
無奈,一粒種子毀了許多個夢想,命數(shù)仿佛高山流水,從鐵腕滑下,順著指縫,落上寶劍,流淌到劍鋒的寒光中,鑄成了氣貫長虹的好鋼。
種子誕生成苗,有力的鐵腕,舞動寶劍,飛滿話題的混戰(zhàn)之中,誰還記得有位勇士,曾認真省悟。
誰還在嘆息,有位勇士,一出生,命數(shù)便從腕間延伸向了劍鋒,他面對著誰的劍鋒,被毀滅夢想,毀滅清心,明明才剛剛超度了草木,轉身卻要飽受哀悼。
而時序流轉,轉了一圈,又一圈,世間的人們,流亡在精誠之外,隨處散落,哪一個才配被時光收回帳下,認認真真、一五一十地言歸正傳?
這首詩中的悲傷已經(jīng)超出了看破生死,而是轉為一種命數(shù)無常的絕望和感嘆。戰(zhàn)爭的殘酷,就像一場夢,夾在每天每夜的每個話題之間,當一切隨風時,這些悲慘是否可以消解?奮力地刺出寶劍,只為了活下去,本該安靜認真的行蹤,被劍鋒攪亂。當周圍的人、事、物都在混戰(zhàn),詩人卻在心痛,到底哪一方、哪一人才應該被認真地記住,認真地詮釋,認真地,讓他真真正正地活過一次,而不是淹沒在春秋輪回的時序中。
題外小注
1.解夢者是風
風最大的特點,便是它的不穩(wěn)定性,何時起、何時住、從何起、至何住,完全沒有定數(shù),所以這樣的一個解夢者,就不要指望它會有什么實質性的幫助了。詩人在混戰(zhàn)中提到夢,又說解夢者是風,幾番轉折,便讓人絕望地意識到,混戰(zhàn)也好,話題也好,都永遠不會有停息的時候。
2.廚房
廚房的意象,并非一定是庖廚之人。廚房的產(chǎn)物是餐飯,是世人賴以生存的食糧,這未嘗不是一種務實于佛法的暗喻,佛法是信眾的全部慰藉,如同飯食是世人行走的脊梁。
3.鐵腕與劍鋒
鐵腕本該與武器相對而生,但詩人在這里還是特別地提出了“延伸”,便是先有鐵腕的種子,再生出閃光的劍鋒。從誕生之日便走向殺戮的劍鋒,從一出生,便注定將被哀悼。這生不逢時的勇士,比喻的應該是詩人自己。他被那粒種子毀滅了夢想,又被它拖著,奔赴混戰(zhàn)中的劍鋒,于是在詩的最后,他哀悼著自己,也哀悼著不知多少個氣貫長虹卻沒能活著的勇士。
詩篇十一 觀棋不語
坐在菩提樹下
我觀棋不語
前世
今世
來世
患得
患失
賞析
菩提樹婆娑,葉影落向三生三世,在寂滅的輪回中搖曳。
樹下有一盤棋,或是,天下有一盤棋,正在靜謐的世界中開合。
落子,有聲;觀棋,不語。
人生如棋,落子無悔,但若真到落子時,卻又猶疑了。
一盤棋,要下多久,一個人,要在棋局中徘徊多久。
菩提樹下,已經(jīng)沒有成敗對錯,卻還是有那么多人,放不下那一顆輕巧的棋子,就像放不下自己那一顆負累的憂心。
詩人靜坐一旁,看著一個人在三世中輪回,看著他在每一世每一時的患得患失,彷徨無助,卻一個字也不說,就像佛觀眾生苦難,亦不言不語。
前世,已是曾經(jīng),今世,在你手中,來世,只在今世,何必要得到時憂慮,失去時憂愁,在患得患失的糾纏中,空數(shù)棋盤。
觀棋不語者,是為修養(yǎng)高深,觀眾生三世之相而不語者,是為大徹大悟。
詩人從一切皆空的虛無中走來,在悟道的菩提樹下,用一盤棋,寫盡了眾生的全部,只有十個字,卻說盡了往生與來世中的輪回,也說盡了眾生每時每刻盤繞在心間的患得患失。
于是,他還有什么可說的呢?
他唯一能說的,便是不語吧,因這三千世界中的浮沉煩擾,也不過只此而已。
題外小注
所觀之棋
無須懷疑,詩中的棋,必是圍棋,有氣有勢,開合萬象,一子可定乾坤。如同人生,一步可改命輪,落子之時,便是氣象更迭之時,也只有圍棋構架出的變換之勢,才能容得下大千世界中的顛沛迷茫,敵得過三生三世中,無休止的緣起緣滅。
詩篇十二 世間所有的路
我用世間所有的路
倒退
從哪兒來回哪兒去 正如
月亮回到湖心
野鶴奔向閑云
我步入你
然后
一場大雪便封住了所有人的嘴
賞析
世間的道路,錯綜復雜,擾人耳目。牛馬在土地上踏出道路,蒼鷹在天空中飛出軌跡,還有人類,走在牛馬踏出的道路上,讓思想追逐著雄鷹,在天際追逐太陽與月亮。
那么,到底哪一條路,才是我們走來的那條?是哪一條路,引領我們走到今時今日?還分得出嗎?
我們早已記不得,就像記不得流年是何時將我們的身體拉長,讓我們在正午陽光下的影子,也跟著越來越長。也許詩人也不記得了,不記得他是怎樣走過家鄉(xiāng)門隅雨后的小路,又是怎樣離開那里,一步步走進布達拉宮。
不過一切無妨,因為詩人說,他將用世間所有的路倒退,他來時走過的,他未曾走過的,他聽說的,他未曾聽說的。
他會找到它們,從腳印消失的地方,從雨水沖刷過的原野,一條條,一寸寸地,將它們倒退著走過。
他要從哪里來,回到哪里去,回到那個讓他身心安詳?shù)臉吠痢?/p>
就像,月亮回到湖心,在澄明的水中沉靜,卸下一世的喧囂,從容地顯出它那圣潔的光芒。又像是野鶴終于奔向了閑云,在水天一線的那一邊,追著乘風的云朵,自在飛翔。
詩人看著它們各得其所,看著它們回到了最初,他倒退著,用盡力氣,用著世間所有的路徑與通途。
他說:“我也將步入你,仿佛月影踏入湖水,仿佛白鶴睡在云端,我也這樣步入你,融入你的所在。”
他用自己的全部,用世間的全部走向的,那個他從此出,又歸于此的,到底是什么呢?
是無量的佛法。他從那里來,又像一個迷途的孩子一樣,奔回那里。
就像月亮倒映在湖心才最恬靜,野鶴伴隨著閑云才最自在,詩人只有投入佛法之中,才能得到大自在。
他自佛法中生,從佛法中來,但世間的一切,又讓他迷失了道路,于是他掉過頭,用他的全部倒退,一步一步走回去。
當他步入它,一切便祥和了。世間的紛亂與嘈雜都離他而去,佛光恩澤,就像一場大雪,純凈了整個天地,也封住了,所有庸人的嘴。
題外小注
1.月亮、湖心、野鶴與閑云
月亮代表寧靜,野鶴是為自在,在文學作品中,這兩種物象是經(jīng)常被人提到的,甚至不需要過多解釋,就能將其中的寓意傳達給讀者,因為它們一直都是這樣的存在。
而湖心明月、閑云野鶴的意象,將月亮和野鶴,循著它們本身的寓意又加深了一層,本已經(jīng)寧靜自在的物象,因為回歸了自己本心,而變得更加美好,詩人也是一樣。
2.大雪
這里的大雪也是意象化的,并不是發(fā)生了客觀事件,才有“封嘴”一說。高原地區(qū)常見大雪,在這種極寒天氣中,是很少有人愿意出門的,所以雪天總是異常寧靜。在雪天立于廊下,就像將身心供于佛法,清靜悠遠,世間只有無聲一人,佛前只有無我一人。大雪封住了嘴,只是詩人在用一個客觀的場面,向我們解釋“月亮回到湖心”“野鶴奔向閑云”,以及他融入佛法的寧靜、自在、滿足的心理體驗。
詩篇十三 滿身春色的女子
那個女子
滿身都是洗也洗不盡的春色
眸子閃處,花花草草
笑口開時,山山水水
但那塊發(fā)光的松石
卻折射著她一生的因緣
她坐在自己的深處避邪
起來后再把那些誤解她的人白白錯過
一揮手
六塵境界到處都是她撒出的花種
賞析
我遇見的那個女子啊,實在是太美好,滿身春色,夭夭如桃花之色,就是落進那奔騰的雅魯藏布江,也洗不盡那甜美的春色。
她黑白分明的眸子閃了閃,冬天的花草也為之開放,她紅白分明的唇齒笑了笑,天地間的山水都在震顫,她是那么的,春意盎然。
一切美好,都在女子的身旁圍繞,可是,那塊閃閃發(fā)亮的精致松石,悄然無聲地臥在那里,卻泄露著她所有的秘密。那璀璨的光線折射而出,正映照著她一生的因緣。
緣起緣滅,一塊松石,看穿今世。
那女子將春色敷于言表,卻將自己安于深處,就像那顆辟邪的名貴松石,用它的外表迎著光線,而將堅硬的石心藏在光芒之下。
她靜坐在自己的深處,觀念,觀心,觀己。她將自己從塵世嘈雜中抽離,避這世間所有的邪。當她感到內(nèi)心已足夠寧靜,她便從心的深處站了起來。
周圍環(huán)繞著誤解她的人,有人在說著她的眼中春色蕩漾,有人在說著她的手指有如春花嬌嫩,有人在說著,她就是春色,是一切惹人遐想的源泉。
但是那女子,看也不看地向前走去,將這些誤讀的聲音拋在身后,將這些人一個個錯過。
她不需要他們付出代價,雖然,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誤讀、誤解著她。就讓他們白白地誤解她好了,她會和他們白白地錯過,和他們口中的“非真”的她錯過。
她從自己的深處起身,走向世界,她只是揮一下手,六塵之境,便落滿她撒下的花種,等待著下一個春天,絢然開放。
在于道泉先生和曾緘先生的譯本中,找到了與這首譯詩相似的詩,以做參考和對比。
于道泉先生譯詩其四:“邂逅相遇的情人,是肌膚皆香的女子,猶如拾了一塊白光的松石,卻又隨手拋棄了?!痹}先生譯詩其四:“邂逅誰家一女郎,玉肌蘭氣郁芳香??蓱z璀璨松精石,不遇知音在路旁。”
在三個版本的譯詩中,都有形容女子香氣如蘭的描述,“洗不盡的春色”“肌膚皆香”“玉肌蘭氣”,都是極言這名女子之美。
本首譯詩中雖然沒有提到“邂逅”,但“那個女子”本身,因為有了“那個”一詞,直接化身一個有距離的稱呼。
三個版本的譯詩中,也都提到了松石,“發(fā)光的松石”“白光的松石”“松精石”,總之這是一塊非常好非常貴重的石頭,就像那個女子,是惹人矚目的。
之后便是“錯過”,本詩中,錯過的原因,是因為人們對她的誤解,這種誤解本身,切斷了她和眾人之間溝通的紐帶,是一種有具體原因的錯過。
絕大部分研究者認為,于道泉先生的譯詩是偏重直譯的,但這種直譯,有時會顯得過于簡單,以至于意義不明。比如,拾了松石又隨手丟棄,這必然也是一種錯過,但這種錯過卻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邂逅的情人,是那么美好的女子,為什么要拋棄呢?
到了曾緘先生的譯詩中,就顯得多少明確一些,女子是有的,卻沒有遇見知音,就像一顆松精石,無人懂得它的價值,只將它隨意地扔在路旁。
在寓意上,于道泉先生和曾緘先生的譯詩是相近相通的,說的都是“女子如何被錯過”,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成一首“擦肩而過的情詩”。
在本詩中,寫女子的錯過,是觀照了她的內(nèi)心,譯出了她將別人錯過的含意,而這種錯過,更像是女子有意為之的。
是為了安于自己,是為了避邪,是為了遠離那些誤解她的人。
詩中女子的形象,便也跟著豐滿生動起來。不過,這個用墨如此多的女子,到底是誰呢?還是不要糾纏在“女子”這個字眼上了,因為很可能,詩人只是想用女子,暗示佛法,或借喻自己。
若女子是暗示佛法,那么任何夸贊她美好的詞匯,都能說通,發(fā)光的松石也成了一種辟邪護身的物象,佛光普照,觀念,觀心,觀己成佛。
所以自然地,當她飄然起身,那些誤解和不信她的人,便如浮云一般頃刻飄散,而她揮一下手,就在世間撒滿了蓮花。
如果說這女子是在暗喻詩人自己,也是解得通的,只不過“誤解她的人”,恐怕是詩人在暗喻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中,那些誤解、反對甚至迫害他的人。
無論如何,詩人是將他對佛法最美好的想象寫成了這個女子的印象,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在這種春光般的美好中,一切的誤解都能避過,六塵境界中,定有蓮花朵朵盛開。
題外小注
1.松石
松石是藏族人民最喜歡的一種寶石,它的意義也非比尋常。在第一個藏王的王冠上,就鑲嵌了綠松石。松石還被作為神壇的供品,藏王會將松石當作禮物送給身居高位的喇嘛,也會將它們當作貢品送給鄰國。
松石大量地出現(xiàn)在藏族人民佩戴的飾品中,根據(jù)傳說,綠松石代表人類的靈魂,如果人們將綠松石丟進河里,那個人的靈魂就很可能離他而去。即使是現(xiàn)在,松石仍然是藏族人民最常裝飾的寶石,他們相信好的松石可以避邪、護身,保佑他們安康長壽。
2.六塵
佛家將色、聲、香、味、觸、法稱作六塵。這里的塵是污染的意思,也就是說,它們會污染人們的情識。色、聲、香、味、觸、法分別對應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感以及人的意識。
因為有六塵的污染,人們的心中才出現(xiàn)好壞、美丑、高下、貴賤之分,由此生出妄想、執(zhí)著、煩惱,衰減善心,劫持功德,所以六塵又被稱為“六妄”“六衰”“六賊”等。
簡單說,六塵蒙蔽世人感官和心智,污染慧根,令人生出雜念,是佛家清心修行的大患。
詩篇十四 為了遇見你
為了今生遇見你
我的前世
早已留有余地
天一黑
家家丟人
那些任性的女孩
都在虎皮花紋中走散
那些不任性的高僧
都在頑強地舉例
而一場秋雨
卻篡改了
世上所有的鸚鵡與畫眉
忘我的我
在寒風中
舒舒服服地
坐失江山——
我不是我
誰又是我呢
賞析
這是詩人寫給自己的導師——第巴桑結嘉措的詩。
為了今生的相遇,詩人在前世便開始準備,這一世,他是達賴六世倉央嘉措,而前世,他是五世羅桑嘉措,是桑結嘉措的老師。
世上的關系,就是這樣奇特,上一世,他是桑結嘉措的老師,而這一世,桑結嘉措又成了他的老師,而詩人的轉世,仿佛就是要與桑結嘉措相見,而這前一世留出的余地,便顯得更加意味深長。
在前世,那些詩人沒有說的話,沒有做的事,可以一一完成。前世的他留下一本書,還沒有讀完,這一世,他可以聽著桑結嘉措為他講解。前世的他,還有未完成的事業(yè),這一世,他們可以一起完成。
前世里,所有的未完成,都是為了在這一世里,共同體味。
這便是詩人和桑結嘉措的全部,在輪回中,他們互為師徒,在往生中,他們互相扶持。前一世,詩人等候桑結嘉措的到來,這一世,桑結嘉措等待他的成長。
他們在流轉的時光里,一直擁有彼此,在今生的時光中,填補前世的余地。
而世間的黑夜,卻在未曾察覺時,悄然來臨。
它籠罩了天地,籠罩了高原,也昏暗了兩人的前世與今生。
當黑夜來臨,眾生陷入茫然境界,五感盲目,慧根蒙塵,每扇家門,都有人在走失。他們就像被蒙住雙眼的盲人,在黑夜中,追隨妄念的指引任意地走著,他們就這樣跨出了自己的心門,迷失在塵世之中。
蒙昧無知的世人,仿佛一個個任性的年輕女孩,因為年輕,所以既危險又脆弱。他們勇敢而不畏兇險地沿著歧路向前,走在地毯的虎皮花紋中,仿佛是走在真正的虎皮上,可他們很快便走散了,消失得無影無蹤。
剩下那些謹守身心的高僧,正在昏暗中頑強地舉例,解釋這無邊的夜色。他們大聲地誦經(jīng),想要循著虎皮花紋,找回那些走失了的、如同女孩一樣脆弱的世人。
可一切都已經(jīng)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