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密札
看了影片《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使人想起《熱河密札》。在六十年前,商務(wù)印書館涵芬樓東方圖書館曾重價購得鄭親王端華、肅順遺事密札一巨冊,都是當(dāng)時在熱河避暑山莊軍機處的人寫給留在北京重要人物的秘密信件,這是研究那拉氏上臺事實真相的極重要文件。辛亥前半個世紀(jì)中,一直是那拉氏當(dāng)權(quán),無法研究其秘密。二三十年代間,公私家秘密文獻陸續(xù)公之于世,正好是研究其真相的時候,爆發(fā)了“一·二八”侵略戰(zhàn)火,上海閘北區(qū)一片火海,涵芬樓被燒,珍藏變?yōu)榛覡a,這部極為重要的《端肅遺事密札》也玉石俱焚。這是大劫數(shù)當(dāng)中的小漣漪。從整個歷史巨瀾看,甚至連滄海之一粟也抵不上,但從中華歷史文獻的價值看,那真是不可估量的損失了。因為這種絕密文件是任何官文書當(dāng)中所找不到的。
幸而好者,有位高勞,從這一巨冊密札中,抄出十二通,以后流傳于世,就是所謂的“熱河密札”,亦可叫“熱河密檔”。這里先引一封做個例子,以便于稍加解說:
玄宰折請明降垂簾旨,或另簡親王一二輔政。發(fā)之太早,擬旨痛駁,皆桂翁手筆。遞上,折旨俱留。又叫有兩時許,老鄭等始出,仍未帶下,但覺怒甚。次早仍發(fā)下。復(fù)探知是日見面大爭。老杜猶肆挺撞,有“若聽信人言,臣不能奉命”語。太后氣得手顫。發(fā)下后,怡等笑聲徹遠近。此事不久大變,八人斷難免禍,其在回城乎?密之密之。
這封信是咸豐十一年(即辛酉,公歷一八一六年)舊歷八月十二日后所寫,因董元醇疏請?zhí)舐犝?,是八月十二日的事,所以此信必在是日后。其時咸豐已死,死前詔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宣諭立太子,并命襄贊政務(wù)。載垣是怡親王,是康熙第十三子允祥的后代。端華是鄭親王。載垣、端華二人當(dāng)年是咸豐父親道光的御前大臣,道光臨終時,立皇四子奕詝為太子,都是召他二人及僧格林沁、穆彰阿等當(dāng)面啟匣宣示御書的。咸豐在位十一年,這二人始終是御前大臣。肅順是端華親弟弟,原是戶部尚書,咸豐十年十二月升為協(xié)辦大學(xué)士。沈兆霖為戶部尚書。
有的文章中,注此信時,說肅順是戶部尚書,那是不確切的。此密信中“玄宰折”是御史董元醇上的請母后垂簾聽政折。當(dāng)時端華、肅順極力反對,這時那拉氏還沒有“慈禧皇太后”的徽號呢。
當(dāng)時還沒有電報,更沒有電報密碼,即使傳遞秘密消息,也還是用信件。而這種信,又是要十分保密的,因之就用了許多辦法,第一是不寫姓名、日期,收信人寄信人是誰,只有當(dāng)事者知道,落在別人手中便不知是誰了。第二信中提到的人名,多用隱語。這是用唐人小說中的辦法,大多拆字,如董姓作“千里草”,怡親王之怡作“心臺”,鄭親王稱“耳君”等等。當(dāng)事者一看便知,別人難以亂猜。第三用套格。即把一封信的文字按所重空格紙的空格填寫,一一寫完,猛一看,文字雜亂,讀不成句,但收信人用同樣空格紙一套,便讀出全信了。這就是“套格密信”,有似乎密碼電報的方法了。
信是誰寫的呢?咸豐在熱河行宮,北京留下恭親王奕?與英法侵略者議和。奕?是道光臨終時朱諭封為親王的。其時軍機處辦事人員“章京”,部分在京辦事,部分跟隨咸豐在熱河行宮辦事。在政局變動的時候,這兩地章京自然要傳遞消息。因為他們官雖不大,但掌握著重要機密,又與大官關(guān)系密切,這些人都十分精明,觀察力敏銳,其時恭親王奕?尚未去熱河與那拉氏見面,八位顧命大臣權(quán)勢正熾,而寫信者已預(yù)見到“不久大變,八人斷難免禍”了。
兩個月之后,奉咸豐梓宮回京途中,端華、肅順等人就被捕了。
不過這十二封密信,并不是一人所寫,有阿附那拉氏的信,也有肅順等一伙人中的信,口氣不同,主張全不一致,據(jù)高勞發(fā)表在《東方雜志》上的原按語云:這些秘札的筆跡并不一致,而這種秘件,都是當(dāng)事者親筆所寫,主張不一,顯然是兩派的人,其收信對象,自然是當(dāng)時敵對兩派的要員,而奇怪的是,這些信能匯總在一起,這是很難想象的。這位匯總者,不只要有本事弄到這些秘札,而且還要秘密保存下來,真是不容易。此信中說:“八人斷難免禍,其在回城乎?”這話要先讓肅順看到,那歷史豈不要重寫了嗎?
這十二封信有高勞注、黃秋岳注、章士釗“疏證”、“疏證補”等文,但都也不能完全說清楚。據(jù)顧廷龍先生說,上海圖書館尚有密札,均待進一步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