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意須盡歡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fù)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李白《將進(jìn)酒》
病好之后,李白便離開淮南,前往會稽,也就是今日的紹興。那又是一個風(fēng)景優(yōu)美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他先后游訪了會稽山、鏡湖、天姥山、蘭亭、東山等一系列名山名景。在那里游玩期間,他留下了近百首詩。在荊門停留大概三個月后,他回到了洞庭湖,打算將吳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去。他一直未曾忘記吳指南,在他的心中,這位好友的離世始終是最大的遺憾。當(dāng)初因環(huán)境不便,他不能將好友厚葬,當(dāng)時他便已下定決心他日再為好友厚葬。這一次移墓,算是完成了他的心愿。
李白將吳指南的尸骸移到江夏葬好之后,又在江夏逗留了許多日子。在這些日子里,他很幸運(yùn)地結(jié)識了當(dāng)?shù)氐囊晃桓呱?,法號行融。也許李白當(dāng)真是謫仙吧,不然他為何總能與道人高僧等結(jié)交?他雖身在凡塵,心卻總是超脫塵外的。
銅鐘古寺大多隱在山中,那里因青山樹木而與世隔絕,是常人不會去的地方。在這樣的地方,若是有一只長壽的飛蟲,它定能時常聽到最富禪理的人生哲學(xué)。若是這飛蟲能活上幾百年,必然也能羽化登仙了??上m世中的人往往過于在意蠅頭微利,無心向道,若是人人都能審視內(nèi)心,時常清靜,那么人世間將會到處充滿著大智慧。
行融是有著大智慧的。在江夏的日子里,李白時常與其攀談,探討人生的深意與塵世的意義。僧人因無欲無求,所以看問題總會更加透徹。在他那里,李白悟到了許多,并再度激發(fā)了他的詩人情懷。他心中感念,寫下一首《贈僧行融》:“梁有湯惠休,常從鮑照游。峨眉史懷一,獨(dú)映陳公出。卓絕二道人,結(jié)交鳳與麟。行融亦俊發(fā),吾知有英骨。海若不隱珠,驪龍吐明月。大海乘虛舟,隨波任安流。賦詩旃檀閣,縱酒鸚鵡洲。待我適東越,相攜上白樓?!?/p>
在行融那里,李白得知了隱居在鹿門山的孟浩然。其實在這之前,他對孟浩然已經(jīng)早有耳聞,只是始終無緣得見。恰好行融與孟浩然有一段交情,這便促成了李白與孟浩然的結(jié)識。
孟浩然比李白大了十多歲,始終在鹿門山過著隱居的生活,與許多盛唐時期的隱士一樣,他在隱居期間寫下了許多作品。盡管他過著隱居的日子,他的名聲卻早已揚(yáng)在遠(yuǎn)方。有趣的是,當(dāng)時許多詩人都是這樣,先出名,后入仕。也許是因為那時當(dāng)真是盛世吧,在盛世之時,文化往往會達(dá)到鼎盛,文人也會十分好過。
在行融的促成下,李白與孟浩然,這兩個當(dāng)世紅極一時的詩人終于碰了面。他們簡直就是一見如故。孟浩然也是一個性情中人,雖然他每日里也是縱情詩酒,但心中始終有一顆報國之心,希望能夠“忠欲事明主”。這更與李白此時的心境不謀而合。
事實上,在與李白見面之前,孟浩然去過一次長安。當(dāng)時是采訪使韓朝宗來到江夏,他早聞孟浩然的大名,來到江夏與孟浩然相見。他與孟浩然暢談許久,十分愛惜孟浩然的才華,更感念他的忠君報國之心,并與他約下日子,在長安再次相會。那時,他將舉薦孟浩然入朝為官。韓朝宗是惜才愛才之人,他素來喜愛舉薦良才入朝,這對孟浩然來說無疑是非常好的機(jī)會。
孟浩然當(dāng)然不愿錯過這個機(jī)會,在約定的日子里,他如約來到了長安。長安之地繁花似錦,街道人群熙熙攘攘,到處都是幸福生活的百姓。那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那是一個沒有困苦沒有戰(zhàn)爭的時代,朝廷公正用賢,百姓安居樂業(yè)。孟浩然心有所感,他想起自己一位身在長安的友人,此時還沒到與韓朝宗約定的時間,他決定先去拜訪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