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讀王盛華自傳體長篇散文《夢中家園》

蕉皮論語 作者:孫見喜


讀王盛華自傳體長篇散文《夢中家園》

王盛華是從社會底層爬出來的作家。他從小沒有父親,一個幼小而孤單的靈魂在荒山野嶺間日曬雨淋;奄奄一息之際隨母投奔繼父,繼父是貧農(nóng),又是復(fù)轉(zhuǎn)軍人,政治上雖沒說的但脾氣暴躁、又愛罵人,使喚幼小的繼子一如槽上的黃牛;之后,初中沒畢業(yè)就卷入了“文革”,輟學后隨繼父去挖地、割草、做莊稼,受盡了一個“帶犢子”娃的悲苦與熬煎,甚至這個貧弱的生命在被斷絕口糧后不止一次想實施自殺;之后,他像風中的飛絮,被命運到處拋擲,到修路隊、到木器社、到建筑公司、到輕工局,等等,但不管當農(nóng)民工、合同工還是集體企業(yè)工,王盛華始終不放棄讀書和寫作。終于,歷經(jīng)八年“抗戰(zhàn)”之后成了正式工,且從事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到縣文化館、地區(qū)群藝館、省文聯(lián),編地方志、民間文化集成,因為工作成績突出,奉調(diào)陜西省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調(diào)令一下,卻出來了大麻煩:他的身份是工人!然后,以工轉(zhuǎn)干,從木器廠開始,逐級上報,每個臺階上,他的身心都被折磨得傷痕累累!終于,還是省人事廳見他是個“人才”,在“工轉(zhuǎn)干”的指標上“戴帽下達”,才使他得其所哉!

也終于,在他年屆40歲的時候結(jié)了婚,到42歲得了兒子,王盛華才真正到了“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人生佳境。至此,他已出版了長篇小說三部、散文集兩部,在全國文學界小有影響。

說的是,到了這般時候,他才認真打掃自己的精神廣場,才認真反思自己的來龍去脈,才探索自我靈魂的安妥之地。

他坦承自己是“地主、歷史反革命”的兒子,他姓王名盛華,卻是李言讓的血親之子。李言讓,一個20世紀40年代的中學教師,又當過三年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洛南縣永豐鎮(zhèn)的鎮(zhèn)長,雖然沒有民憤和血債,但也被判了10年徒刑,終于在16年后才見到自己的親生兒子,兒子雖早已改從了繼父之姓,卻在人生最初的血淚之路上仍然承受了“地主、歷史反革命”背景的凄風苦雨。王盛華無奈在政治上選擇了繼父,但血緣帶給它的骨骼之命他繞不開,也避不過。于是,在他的人生歷練達到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后,他“為言不妄誕,感悟是修齊”,向社會公開了曾經(jīng)給自己帶來無盡的尷尬與羞辱的身世,公開宣言自己的認祖歸宗。一個文化上的高度支撐著他徹底澡雪靈魂,這不是一個文人慎終追遠的認同,更不是一個無奈的生命為了趨附時勢而應(yīng)變角色,王盛華認祖歸宗的覺悟意識是一個民族在異化之后于痛苦呻吟中的覺醒與警示!

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歷經(jīng)了積弱積貧,從“五四”先賢始,人們就尋找民族的新生之路,只可惜,一代代的“賢者”都在挖根咒祖,他們把中華民族貧弱的根源歸結(jié)到祖先的文化上。于是,從“五四”到“文革”再到“新時期”,對中華文化的憎惡和羞辱一次甚于一次,對西方文化的推崇和認同一浪高過一浪,一股“全盤西化”的大風從“五四”刮到如今!如今,貧是解決了,但問題并不是“先賢”們想象的那么美妙,某些方面甚至糟糕到了中國歷史之最的地步!我們不得不追問,追問當代的中華民族變成了什么樣?你可以站在昆侖遠望九州現(xiàn)狀:被稱為國之四維的“禮義廉恥”全面喪失,以“仁”為本的惻隱之心、以“義”為本的羞惡之心、以“智”為本的是非之心、以“禮”為本的辭讓之心、百善孝為先的敬祖意識等等,在中國大地上淡如夕霧,由此而導(dǎo)致大中華的民族精神空前萎縮!中華文化三個重要支點儒、釋、道,解決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心靈的和諧,嚴密而博大,幾千年來穩(wěn)固地守護著我們的民族靈魂,但是,為什么近現(xiàn)代卻總是落后挨打?

究其根源,不在人家的船堅炮利,而在于我們自己精神缺鈣,在于傳家寶的失傳與質(zhì)變,我們丟棄了“道器并重”,反對對自然科學的鉆研和相關(guān)創(chuàng)造;我們丟棄了陰陽和合之道、丟棄了尚象制器的創(chuàng)造思維;我們失傳了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民主思想,失傳了敬天法地的自然觀,失傳了行而論道的實踐觀,失傳了“使民宜之”的執(zhí)政之道,失傳了“民重君輕”的公仆觀念,等等,這才使我們長期以來科技不發(fā)達、政治不民主、經(jīng)濟不發(fā)展、社會不和諧,以致東也敢打西也敢打,導(dǎo)致了中華民族的百年積弱和積貧。

于是,真正的“賢者”發(fā)聲了:中華民族的真正復(fù)興必須正本清源,必須認祖歸宗!一百年來向西方尋求中華民族的救贖之路是找錯了方向,中華民族的救贖與復(fù)興只能依靠返本才能開創(chuàng)新的中華文化!

中華民族,終于開始尋找自己的祖先并確認祖先創(chuàng)造的文化。民族是以文化分野的,人類精神生活的豐富性決定了世界不可能只向一種文化趨同,中華文化五千年的價值延續(xù)不可能在我們這一世斷代!

受了委屈的生命個體向家庭回歸,無所依系的家庭向自己的宗族回歸,被異化了的民族向祖先回歸,這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尋根,而是母乳的回灌和元氣的通聯(lián),是根脈的復(fù)活與族群的復(fù)壯。比如王盛華,他的回歸是我們民族的一個微縮景觀,那個文雅而詩文皆工的中學教員李言讓,他為善地方的胸懷、獨善其身的志向、達觀廣遠的情致、安貧樂道的心性等等,作為有價值的精神遺產(chǎn),晚輩唯有認祖歸宗才可能順理繼承。面對坎坷,李言讓發(fā)出自己的歌唱:“穿云踏霧有誰阻,攀枝折桂任我求。崎嶇既可成大道,荊棘豈能常塞途?!痹诙蜻\壓頂之時,李言讓發(fā)出豪邁的吶喊:“愈窮愈宜守本分,毅然安我老來貧!”在自己魂歸先祖之際,他給自己造墳,且賦詩曰:“目睹窀穸工告竣,歿后即為我佳城。此舉尚稱余心愿,滿腹愉快樂無窮。”這種達觀和安定的神氣,難道不是我輩應(yīng)該繼承的嗎?

這份遺產(chǎn),不會為王盛華所獨有,所有晚輩、所有讀者,都應(yīng)該從這份遺產(chǎn)中獲得永久教益,因為,李言讓的精神氣質(zhì)接源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民族生生不滅的毛細根脈,一個生命與一個生命網(wǎng)聯(lián),所有生命都聯(lián)結(jié)祖根,那么民族的強大是不言而喻的了。

綜觀王盛華的個人命運和成長史,也折射著我們民族的苦難軌跡和拼搏精神。這種精神從三皇五帝行而論道的生命實踐中續(xù)接下來,無論你摔得多么血肉模糊,只要朝前爬朝前走,總有曙光在前頭。也無論你后來多么發(fā)達與輝煌,精神上的家園意識萬不可丟。值此人生的曼妙之境,王盛華不僅是夢回家園,更在靈魂上認祖歸宗,哪怕是先人的一件蓑衣、一袋毛煙,甚或久掛檐下那只蒼老的扶犁……王盛華珍惜祖宗的一切并將繼續(xù)耕耘,在家園的土地上,他種植玉米、大豆,更種植那個蒼老的使命,種植那個炊煙裊裊的周秦漢唐、牧歌悠揚的宋元明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