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部
《大學(xué)》
《大學(xué)》雖然只有2000多字,但卻講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孫中山先生稱之為中國最有系統(tǒng)的政治哲學(xué)。
【原文】
大學(xué)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親民③,在止于至善④。
知止而后有定⑤,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⑥。
物有本末⑦,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⑧。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⑨。
其本亂⑩,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注解】
①道:指一定的人生觀、世界觀、政治主張和思想體系。②明明德:前一個“明”為動詞,使……明顯。明德,就是美德,光明的德行。③親民:親,當(dāng)作“新”,動詞,使……革舊更新。民,天下的人。④止:達(dá)到。至善:指善的最高境界。至,極。⑤止:所到達(dá)的地方,作用名詞,指上文所說的“止于至善”。⑥得:獲得。⑦本:樹的根本。末:樹梢。⑧致知:致,達(dá)到,求得。知,知識。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⑨壹是:一切。⑩亂:紊亂。這里指破壞的意思。
【譯文】
大學(xué)的主旨,在于使人們的美德得以顯明,在于鼓勵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舊習(xí),在于使人們達(dá)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應(yīng)達(dá)到的境界是“至善”,而后才能有確定的志向;有了確定的志向,而后才能心靜不亂;心靜不亂而后才能安穩(wěn)泰然,安穩(wěn)泰然而后才能行事思慮精詳,行事思慮精詳而后才能達(dá)到善的最高境界。
世上萬物都有本有末,萬事都有了結(jié)和開始,明確了它們的先后秩序,那么就與道接近了。
在古代,想要使美德顯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國家,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家庭,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想要提高自身品德修養(yǎng),首先要使自己心正不邪;想要心正不邪,首先要自己意念誠實;想要意念誠實,首先要獲得一定的知識;而獲得知識的方法就在于窮究事物的原理。
只有將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到極處,而后才能徹底地了解事物;只有徹底地了解事物,而后才能意念誠實;只有意念誠實,而后才能心正不邪;只有心正不邪,而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而后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國家;只有治理好國家,而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從天子到老百姓,都要以提高自身品德修養(yǎng)作為根本。
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這個根本被破壞了,卻要家齊、國治、天下平,那是不可能的。正如我所厚待的人反而疏遠(yuǎn)我,我所疏遠(yuǎn)的人反而厚待我,這樣的事情是沒有的。
【原文】
《康誥》曰①:“克明德②?!?/p>
《太甲》曰③:“顧天之明命④?!?/p>
《帝典》曰⑤:“克明峻德⑥?!苯宰悦饕?。
【注解】
①《康浩》:是《尚書·周書》中的篇名。周公在平定三監(jiān)(管叔、蔡叔、霍叔)武庚所發(fā)動的叛亂后,便封康叔于殷地。這個誥就是康叔上任之前,周公對他所作的訓(xùn)辭。②克:能夠。明:崇尚。③《太甲》:是《尚書·商書》中的篇名。④顧天之明命:這是伊尹告太甲的話。顧,回顧,這里指想念。是,此。明命,即明德,古人認(rèn)為是天所賦予的,故稱為明命。⑤《帝典》:即《堯典》,《尚書·虞書》中的篇名,主要記述堯、舜二帝的事跡。⑥峻:大。
【譯文】
《康誥》中說:“能夠崇尚美德?!?/p>
《太甲》中說:“經(jīng)常想念上天賦予的美德?!?/p>
《堯典》中說:“使大德能夠顯明?!边@些都是說要使自己的美德得以發(fā)揚。
【原文】
湯之盤銘曰①:“茍日新②,日日新,又日新?!?/p>
《康誥》曰:“作新民?!?/p>
《詩》曰③:“周雖舊邦④,其命維新⑤?!?/p>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⑥。
【注解】
①湯:即商湯,商朝的建立者。盤:青銅制的盥洗器具。銘:是鏤刻在器皿上用以稱頌功德或申鑒戒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②茍:假如,如果。③《詩》:指《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這里所引得兩句詩,出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王》,這是一首歌頌周文王的詩。④周:指周國。邦:古代諸侯封國之稱。⑤命:天命。⑥君子:這里指統(tǒng)治者。極:盡頭,頂點。
【譯文】
商湯在盤器上鏤刻文字以警示,說:“如果能在一天內(nèi)洗凈身上的污垢,那么就應(yīng)當(dāng)天天清洗,每日不間斷。”
《康誥》中說:“振作商的遺民,使他們悔過自新。”
《詩經(jīng)》中說:“周國雖是一個舊的諸侯國,但由于文王初守天命除舊布新,所以它的生命力還是旺盛的。”
所以,那些執(zhí)政者在新民方面,沒有一處不用盡心力,達(dá)到善的最高境界。
【原文】
《詩》云:“邦畿千里①,維民所止②?!?/p>
《詩》云:“緡蠻黃鳥③,止于丘隅④?!弊釉唬骸坝谥?,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⑤?”《詩》云:“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⑥?!睘槿司褂谌?;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幫畿千里,維民所止。
《詩》云:“瞻彼淇奧⑦,菉竹猗猗⑧。有斐君子⑨,如切如磋⑩,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兮?!”“如切如磋”者,道學(xué)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云:“于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注解】
①邦畿(jī):古代指直屬于天子的疆域。即京都附郭地區(qū),以后多指京城管轄地區(qū)。千里:方圓千里②維:猶“為”。止,居住。③緡(mín)蠻:鳥鳴聲。緡。原詩為“綿”字。黃鳥:即麻雀。④止:棲息。丘:多樹的土山。隅:原詩為“呵(ē)”字,即較大的丘陵。這兩句詩引自《詩經(jīng)·小雅·綿蠻》篇。⑤“子曰”一句: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鳥都知道在應(yīng)該棲息的地方棲息,那么人更應(yīng)當(dāng)努力達(dá)到善的最高境界。⑥于:同“於”,烏的古字,嘆詞。緝熙:光明的樣子。止:語氣詞。這兩句詩引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王》篇。⑦淇:淇水,在今河南省北部。奧(yù):水彎曲的地方。⑧猗猗:優(yōu)美茂盛的樣子。⑨斐:有文采的樣子。君子:指衛(wèi)武公。⑩如切如磋:切,用刀切斷。磋,用銼銼平。指治學(xué)應(yīng)如切銼骨器那樣嚴(yán)謹(jǐn)。?如琢如磨:琢,用刀雕刻。磨,用砂磨光。指修身應(yīng)如琢磨玉器那樣精細(xì)。?瑟:莊重。僩(xiàn):威嚴(yán)。?赫:光明。咺(xuān):有威儀貌。?:忘記。?恂:惶恐。慄:恐懼。恂慄,即謙恭謹(jǐn)慎的樣子。?于戲:音義同“嗚呼”,嘆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哎呀”。?沒世:終身,一輩子。
【譯文】
《詩經(jīng)》中說:“方圓千里的京都,那里都為許多百姓所居住?!?/p>
《詩經(jīng)》中說:“緡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丘多樹的地方。”孔子說:“黃鳥在棲息的時候,都知道棲息在它所應(yīng)當(dāng)棲息的處所,難道人反而不如鳥嗎?”
《詩經(jīng)》中說:“端莊美好的周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jǐn)慎?!弊鼍鞯囊M力施行仁政,做臣子的要盡力恭敬君主,做兒女的就要盡力孝順父母;做父親的就要盡力做到對兒女慈愛,與他人交往,要盡力做到誠實守信。
《詩經(jīng)》中說:“看那淇水彎曲的岸邊,綠竹優(yōu)美茂盛。那富有文采的衛(wèi)武公,研究學(xué)問如切磋骨器,修煉自身如琢磨美玉,認(rèn)真精細(xì)。他的儀表莊重威嚴(yán),他的品德光明顯赫。這樣的一位文采斐然的衛(wèi)武公,真是令人難忘??!”“如切如磋”,是說他研求學(xué)問的工夫;“如琢如磨”,是說他省察克治的工夫;“瑟兮僩兮”是說他戒慎恐懼的態(tài)度;“赫兮喧兮”,是說他令人敬畏的儀表;“有斐君子,終不可兮”,是說他盛大德性臻于至善的地步,人民所以不能忘記他啊。
《詩經(jīng)》上說:“嗚呼!前代賢王的德行我們不能忘記??!”后世的賢人和君主,仰賴前代賢王的教化,尊敬他們所尊敬的賢人,親近他們所親近親人;后世的人民,也仰賴前代賢王的教化,享受他們賜予的安樂和福利。所以在他們沒世以后永久也不忘記啊!
【原文】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①!”無情者不得盡其辭②。大畏民志③,此謂知本。
【注解】
①“子曰”一句:引自《論語·顏淵》。聽:處理,判斷。訟:訴訟,爭訟。②無情:情況不真實。辭:此處指虛誕之辨。③畏:作動詞,讓……敬服。意謂在上者之明德既明,自然能使人民的心志為之畏服。
【譯文】
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最要緊的,在于使訴訟不再發(fā)生?!笔闺[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陳說虛誕的言辭來控告別人,自然沒有爭訟。讓人民敬服圣德,沒有爭訟,這才叫知道根本。
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
【原文】
此謂知本①。此謂知之至也②。
【注解】
①此謂知本:這一句和上一章的末句相同,程子以為是“衍文”,就是多余的一句,應(yīng)該該刪去。②此謂知之至也:朱子以為這一句的上面有闕文,這是闕文結(jié)尾的一句。
【譯文】
這才叫知道聽訟的根本。這才叫了解得徹底。
【原文】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①。如惡惡臭②,如好好色③,此之謂自謙④。故君子必慎其獨也⑤。
小人閑居為不善⑥,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⑦,揜其不善⑧,而著其善⑨。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⑩!”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注解】
①自欺:自己欺騙自己。②惡(wù)惡(è):前一個“惡”字,動詞,憎也。后一個“惡”字,形容詞,不善也。③好(hào)好(hǎo):前一個“好”字,動詞,愛也。后一個“好”字,形容詞,美也。④謙:同“慊(qiè)”,快也,足也。⑤獨:獨處也。⑥閑居:即獨處。⑦厭然:閉藏貌。就是藏藏躲躲見不得人的樣子。⑧揜:覆蔽也,就是遮掩的意思。⑨著:顯明。⑩其嚴(yán)乎:嚴(yán),敬畏也。其嚴(yán)乎,是說敬畏之甚也。?潤身:謂潤益其身,榮澤見于外也。可引申為修養(yǎng)身心之意。潤,益也,澤也。?心廣體胖(pán):廣,寬大之意。胖,舒坦。
【譯文】
經(jīng)文中所說“誠其意”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使厭惡不好的事物如同厭惡腐壞的氣味一樣,喜愛善良如同喜愛美色一樣,這就是求得滿足,沒有絲毫矯飾的意思。所以君子致力于自修,特別慎重在一個人獨處,所行所為沒有別人知道的時候。
小人在他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做壞事,無所不為,見到君子便藏藏躲躲地掩蓋他的壞處,彰顯他的善良??墒莿e人看來,看到他的壞處如同看見他的肺腑一樣清清楚楚,這樣掩飾,又有什么益處呢?這就是說,一個人內(nèi)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xiàn)于外的。所以君子致力于自修,特別慎重在一個人獨處,所行所為沒有別人知道的時候。
曾子說:“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就像有十只眼睛在注視著自己,十只手在指著自己,這是多么嚴(yán)峻而可畏啊!”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人身,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原文】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①,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注解】
①身:程頤認(rèn)為應(yīng)為“心”。忿懥(zhì):憤怒。
【譯文】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的意思,是說心里有了忿怒,于是心就不端正;有了恐懼,于是心就不端正;有了貪圖,于是心就不端正;有了愁慮,心就不端正。
如果心不專注,心中有了岔怒、恐懼、貪圖、愁慮而不知檢察,為它們所支配,那么,眼睛看著東西卻像沒有看到,耳朵聽著聲音卻像沒有聽到,口里吃著東西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了。
所以說修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
【原文】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①,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②,之其所敖惰而辟焉③。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④。”
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注解】
①之:同“于”,對于。辟:偏向。②哀矜:同情,憐憫。《詩經(jīng)·小雅·鴻雁》:“爰及矜人,哀此鰥寡?!雹郯剑嘿坡?。惰:怠慢,不敬。④碩:本謂頭大,引申為大,這里是茂盛的意思。
【譯文】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的意思,是說一般人對于自己所親近愛護的人往往有過分親近的偏向;對于自己所輕蔑厭惡的人往往有過分輕蔑厭惡的偏向;對于自己所畏服敬重的人往往有過分敬畏尊重的偏向;對于自己所哀憐憫恤的人往往有過分愛憐憫恤的偏向;對于自己所鄙視怠慢的人往往有過分鄙視怠慢的偏向。所以,喜愛一個人而又能了解他的壞處,厭惡一個人而又能了解他的好處,這種人真是天下少有了。
因此諺語有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兒子的缺點,不滿足自己禾苗的茁壯?!?/p>
這就叫作不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就不能整治好家庭。
【原文】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
《康誥》曰:“如保赤子①。”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yuǎn)矣,未有學(xué)養(yǎng)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②,一人定國。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③。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④;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國,在齊其家。
《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⑤?!币似浼胰?,而后可以教國人。
《詩》云:“宜兄宜弟⑥。”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
《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⑦?!逼錇楦缸有值茏惴?,而后民法之也。
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注解】
①赤子:初生的嬰兒??追f達(dá)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尚書·周書·康誥》原文作“若保赤子?!雹趦f(fèn)事:猶言敗事。僨,覆蓋。③帥:同“率”,率領(lǐng),統(tǒng)帥。④有諸己:為自己所有的。這里指自己有了善的品德。諸,“之于”的合音。⑤“桃之”四?句:這四句詩引自《詩經(jīng)·周南·桃夭》的最后一段?!短邑病愤@首詩是祝賀女子出嫁時所唱的歌。夭夭:草木茂盛的樣子。詩以桃樹喻少女。蓁蓁(zhēn):樹葉茂盛的樣子。之子:那個少女,指待嫁少女。于歸:出嫁。⑥宜兄宜弟:這句詩引自《詩經(jīng)·小雅·蓼蕭》。《蓼蕭》是一首感恩祝福的詩歌。宜兄宜弟意為使家中兄弟互相友愛。⑦“其儀”兩句:這兩句詩引自《詩經(jīng)·曹風(fēng)·鸤鳩》。儀:指禮儀。忒:差錯。正是:亦作“是正”“整正”的意思。
【譯文】
所謂“治理國家,必須首先治好家庭”,意思是說,如果連自己的家人都不能教育好而能教育好一國人民的人,那是沒有的。所以君子能夠不出家門,就把他的教化推廣于全國。在家里孝順父母,就是能侍奉君主的;在家里恭順兄長,就是能侍奉尊輩長上的;在家里慈愛子女,就是能善于使用屬下和民眾的。
《康浩》中說:“(愛護百姓)如同愛護嬰兒一樣。”這就要求做父母的以誠懇之心去忖度嬰兒的心情。雖然不能完全中意,但是也不會差得很遠(yuǎn)。愛子之心出于天性,人人都有。誰也沒有見過女子先學(xué)會撫養(yǎng)孩子的方法而后再出嫁的。
國君的一家能夠踐行仁愛,仁愛就會在一個國家里盛行起來;國君的一家能夠踐行禮讓,禮讓就會在一個國家里盛行起來;要是國君自己貪婪暴戾,那么一國的人也會跟著起來作亂了。國君所作所為的關(guān)鍵作用竟有這樣的重要。這就叫作一句話可以敗壞事業(yè),一個人的行為可以安定國家。
堯、舜用仁政統(tǒng)率天下,于是人民就跟隨著仁愛;桀、紂以暴政統(tǒng)率治天下,那么人民也就跟他們不講仁愛。他們要人民從善的政令,與他們喜好暴虐的本性是相違背的,于是人民不服從他們的政令。所以說,國君自己有了善的品德而后才能要求別人為善,自己身上沒有惡習(xí)而后才能去批評別人,使人改惡從善。如果自己不講恕道,卻去開導(dǎo)別人要講恕道,那是辦不到的事。
所以君主要治理好國家,首先要治好他的家庭。
《詩經(jīng)》中說:“桃花是那么嬌嫩美好,葉子又是那么茂盛,像花一樣美好的這個女子,嫁到夫家,一定會和他的家人和睦相處?!本髦挥惺挂患胰撕湍老嘤H,而后才能教育全國的人民。
《詩經(jīng)》中說:“家中兄弟和睦友愛?!本髦挥惺棺约倚值芎湍老嗵帲ハ嘤褠?,而后才能教育全國的人民。
《詩經(jīng)》中說:“他的行為規(guī)范儀容端莊沒有差錯,才能整正好各國。”國君要使自己家中的人,做父親的慈愛,做兒子的孝順,做兄長的友愛,做弟弟的恭敬,只有使他們的言行足以成為全國人民的標(biāo)準(zhǔn),然后全國人民才會效法。
這就是所說的治理國家在于先治好家庭。
【原文】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①,上長長而民興弟②,上恤孤而民不倍③,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④。
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詩》云:“樂只君子⑤,民之父母?!泵裰煤弥裰鶒簮褐?。此之謂民之父母。
《詩》云:“節(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⑥。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jiān)于殷,峻命不易⑦?!钡赖帽?,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⑧。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外本內(nèi)末,爭民施奪⑨。
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⑩。”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p>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p>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21],退而不能遠(yuǎn),過也。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22]。
唯仁人為能愛人。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23],則財恒足矣!
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24];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孟獻(xiàn)子曰[24]:“畜馬乘[26],不察于雞豚[27];伐冰之家[28],不畜牛羊;百乘之家[29],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贝酥^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長國家而務(wù)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30],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注解】
①老老:尊敬老人。②長長(zhǎnɡ):尊重長輩。③恤:體恤,憐愛。倍:同“背”,違背。④絜:量度。矩:制作方形的工具。⑤只:猶“哉”,語氣詞。⑥“節(jié)彼”六句:節(jié):高峻,雄偉的樣子。維:發(fā)語詞。巖巖:高峻的山崖。赫赫:顯赫。師尹:太師尹氏的簡稱。師,太師,周王朝執(zhí)政大臣之一。具:通“俱”。瞻:望。這里是“注視”的意思。僇(lù):通“戮”,殺戮。⑦“殷之”四句:喪:喪失。師:眾人??耍耗?。配:符合。儀監(jiān)于殷:是說應(yīng)以失敗的殷商為借鑒。峻命:指天命。峻,大。⑧乎:在。⑨爭民:使人民爭斗。施奪:進(jìn)行搶奪。⑩惟:只。命:指天命。不于常:沒有一定常規(guī)。?亡人:流亡在外的人。?斷斷:誠懇的樣子。?休休:平易寬容的樣子。?不啻(chì):不僅,不但。?寔:“實”的異體字。《尚書》為“是”,可以通用。是,“這”的意思。?媢(mào)疾:嫉妒?!皨u”,《尚書》為“冒”。?俾:使。不通:即不達(dá)于君。通,《尚書》為“達(dá)”。?迸:通“屏”,驅(qū)除。四夷:古代泛指我國邊境的少數(shù)民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謂之四夷。?中國:漢族多建都于黃河南北,故稱其地為“中國”。?“舉而”兩句:先:盡早地使用。命:當(dāng)作“慢”字,是怠慢的意思。[21]退:離去。引申為擯斥。[22]菑:“災(zāi)”的異體字,災(zāi)禍。逮:及,到。[23]舒:舒緩,適當(dāng)。[24]終:完成。[25]孟獻(xiàn)子:魯國的大夫。姓仲孫名蔑。[26]乘(shènɡ):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27]察:細(xì)看。引申為計較。[28]伐:鑿。[29]百乘之家:指諸侯之下的大夫,有封邑,可出兵車百輛。[30]彼為善之:朱注:“此句上下,疑有闕文誤字?!?/p>
【譯文】
所謂要使天下太平在于治理好國家,是因為國君尊敬老人,便會使孝敬之風(fēng)在全國人民中興起;國君尊敬長輩,便會使敬長之風(fēng)在全國人民中興起;國君憐愛孤幼,便會使全國人民照樣去做。所以,做國君應(yīng)當(dāng)做到推己及人,在道德上起示范的作用。
我憎惡上面的人以無禮待我,我就不能以無禮對待我下面的人;我憎惡下面的人以不忠誠待我,我就不能以不忠誠來侍奉我上面的人;我憎恨前面的人以不善待我,我就不能把不善加在我后面人的身上;我憎惡后面的人以不善待我,我就不能以不善施于我前面的人;我憎惡右邊的人以不善待我,我就不能以不善施于我左邊的人;我憎恨我左邊的人對我不善,我就不能以不善對待我右邊的人。這就是所說的道德上的示范作用。
《詩經(jīng)》中說:“快樂啊國君,你是全國人民的父母?!眹龖?yīng)當(dāng)喜愛人民所喜愛的東西,憎惡人民所憎惡的東西。這才能稱為人民的父母。
《詩經(jīng)》中說:“雄偉高峻那南山,石崖高峻不可攀。權(quán)勢顯赫尹太師,人民目光把你瞻。”掌握了國家大權(quán)的人不可以不慎重,如有偏差,就會被天下人民所不容。
《詩經(jīng)》中說:“殷代沒有喪失眾人擁護的時候,還能與上天的旨意相配合。今天我們周朝應(yīng)以殷商的失敗為借鑒,因為天命是不容易獲得的?!眹茉诘赖律掀鹉7蹲饔茫蜁玫奖娙说膿碜o,也就會得到國家;否則,就會失去眾人的擁護,也就會失去國家。
所以,國君首先要在道德修養(yǎng)上慎重從事,有了道德就會有人;有了人就會有國土;有了國土就會有財富;有了財富國家就好派用場。
道德像是樹的根本,財富像是樹的枝梢。
如果國君把道德和財富二者本末倒置,就會使人民相互爭斗、搶奪。
所以,國君只是聚斂財富,就會使人民離散;國君把財富散發(fā)給人民,就會使人民歸聚在他的周圍。
所以,用違背情理的言語出口去責(zé)備別人,別人也將以違背情理的言語來回敬;用違背道理的手段聚斂來的財富,最終也會被別人用違背道理的手段掠奪去。
《康誥》中說:“只有天命的去留沒有常規(guī)。”好的道德就能得到天命,沒有好的道德就會失去天命。
《楚書》說:“楚國沒有什么可以當(dāng)作寶貝的,只有把‘善’當(dāng)作寶貝?!?/p>
(晉獻(xiàn)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重耳的舅舅子犯教晉文公回答說:“逃亡在外的人沒有什么可以當(dāng)作寶貝,只有把熱愛父親當(dāng)作寶貝?!?/p>
《秦誓》中說:“假如我有這樣一個臣子,忠誠老實而沒有其他本領(lǐng),但是他品德高尚,胸懷寬廣,能夠容人,別人有才能,就像他自己有才能一樣;別人具有美德,他從內(nèi)心喜愛,不只是像從他口中說出來的那樣,這種胸懷寬廣的人如果加以重用,那是完全可以保住我子孫后代和人民的幸福的,是完全可以為我子孫后代和人民謀利益的。如果別人有才能,便嫉妒和憎恨他;別人有美德,便對人家進(jìn)行壓抑,使別人的美德不能被國君所了解,這種心胸狹窄的人如果加以任用,那是不能夠保住我子孫后代和人民的幸福的,這種人也是太危險了??!”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把這種避賢忌才的人流放,驅(qū)逐他到邊遠(yuǎn)蠻荒的地方,不許他們與賢能的人同留在中原地區(qū)。這就是說“只有有仁德的人,才懂得愛什么人,恨什么人?!?/p>
見到賢才而不能薦舉,或是雖然推舉卻又不能先于己而重用,這是以怠慢的態(tài)度對待賢才;見到壞人而不能予以黜退,或是已予黜退卻有不能驅(qū)之遠(yuǎn)離,這是政治上的失誤。
如果你喜愛大家所厭惡的壞人,厭惡大家所喜愛的好人,這叫作違背了人的本性,災(zāi)禍必然會降臨到你的身上。
所以國君要有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的大道理,必須以忠誠老實的態(tài)度才能獲得它,如果傲恣放縱,那就會失掉它。
創(chuàng)造財富有個重要方法,這就是讓眾多的人投入到生產(chǎn)中去,減少消費的人數(shù),并且要使生產(chǎn)加快,使用資財留有余地。這樣才能使國家財富經(jīng)常充足。
有仁德的國君會用散財使自身興起,沒有仁德的國君會用盡心機專門聚斂財富。
從來沒有在上的國君愛行仁政,而在下的臣民不以忠義事君的事情;從來沒有臣民都愛好仁義,而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功的道理;沒有聽說過人民愛好忠義,而不能把國家府庫中的財富當(dāng)成自家財富那樣給予保護的道理。
魯國的賢大夫孟獻(xiàn)子曾說:“有四匹馬拉車的大夫之家,不應(yīng)該去計較那些飼養(yǎng)雞豚的微利;能夠鑿冰喪祭的卿大夫之家,不應(yīng)該飼養(yǎng)牛羊以圖利;有兵車百乘并有封地的卿大夫之家,不應(yīng)該蓄養(yǎng)只懂得聚斂民財?shù)募页?。與其有這種斂財?shù)募页?,還不如有盜竊府庫的家臣?!边@就是說,一個國家不應(yīng)該以財貨為利,而應(yīng)該以仁義為利。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
治理國家的君主專門致力于財富的聚斂,這一定是受了來自小人好利心理的影響。那些小人想以此投其所好,以獲得國君的喜愛。如果國君重用那些小人來治理國家,那么天災(zāi)人禍就會同時到來。到那時,雖然有善人賢才,也是無可奈何,挽救不了的。這說明治理國家的人不能以自己的私利為利益,而應(yīng)當(dāng)以仁義為利益。
《中庸》
宋代朱熹說,《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吨杏埂返膬?nèi)容,論述了人性、社會、政治、哲學(xué),提出了具有普遍意義的中庸之道。
【原文】
天命之謂性①,率性之謂道②,修道之謂教③。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④,莫顯乎微⑤。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⑥;發(fā)而皆中節(jié)⑦,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dá)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注解】
①天命之謂性:人的本性是上天所賜予的。命,令也。性,指天賦予人的本性。②率:循,遵循。道:是指事物運動變化所應(yīng)遵循的普遍規(guī)律。③教:教化,政教。④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隱:隱蔽,暗處。⑤微:細(xì)事。⑥中:指不偏不倚,不過與不及。⑦發(fā):表露。中(zhònɡ):合乎,符合。節(jié):法度。
【譯文】
天所賦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著本性行事發(fā)展就是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廣于眾就是教化。
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就是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jǐn)慎小心的,在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要知道,最隱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發(fā)現(xiàn)的。最微細(xì)得看不見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此,君子要特別謹(jǐn)慎一個人獨居的時候。
人們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露出來的時候無所偏向,叫作中;表現(xiàn)出來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標(biāo)準(zhǔn)。達(dá)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萬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①,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②。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p>
【注解】
①中庸:不偏不倚,無過不及。②時中:做事恰到好處。
【譯文】
孔子說:“君子的言行都符合中庸不偏不倚的標(biāo)準(zhǔn),小人的言行違背了中庸的標(biāo)準(zhǔn),君子之所以能夠達(dá)到中庸的標(biāo)準(zhǔn),是因為他們的言行處處符合中道。小人之所以處處違背中庸的標(biāo)準(zhǔn),是因為他們無所顧忌和畏懼!”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①?!?/p>
【注解】
①鮮:少。
【譯文】
孔子說:“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了吧!可是人民已經(jīng)長時間不能做到了?!?/p>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①,我知之矣:知者過之②,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③。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薄咀⒔狻?/p>
①道:中庸之道。②知者:指智慧超群的人。知,通“智”,智慧,聰明。③不肖者:柔懦的庸人,與賢者相對。
子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譯文】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在天下實行,我知道原因了:聰明的人自以為是,實行的時候超過了它的標(biāo)準(zhǔn),而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達(dá)到它的標(biāo)準(zhǔn)。中庸之道不能為人所明了,我也知道原因了:有德行的人要求過高,因而把它神秘化了;沒有德行的人要求又太低,因而把它庸俗化了。這正像人們沒有誰不吃不喝,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滋味?!?/p>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①!”
【注解】
①其:助詞,表示推測。矣夫:感嘆語,意猶未盡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中庸之道恐怕不能在天下實行了??!”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①,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注解】
①邇言:淺近的話?!对娊?jīng)·小雅·小旻》:“維邇言是聽,維邇言是爭?!?/p>
【譯文】
孔子說:“舜帝可算是一個擁有大智慧的人吧!他樂于向別人請教,而且喜歡對那些淺近的話進(jìn)行仔細(xì)審察。他替別人包涵缺點而表揚優(yōu)點,他度量人們認(rèn)識上‘過’與‘不及’兩個極端的偏向,用中庸之道去引導(dǎo)人們。這就是舜之所以成為舜的原因吧!”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qū)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①,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②?!?/p>
【注解】
①罟(ɡǔ):網(wǎng)的總稱。擭(huò):裝有機關(guān)的捕獸木籠。罟擭陷阱,這里比喻利的圈套。②期(jī)月:一整月。
【譯文】
孔子說:“人人都說:‘我是明智的’,但是在利欲的驅(qū)使下,他們都卻都像禽獸那樣落入捕網(wǎng)木籠的陷阱中,連躲避都不知道。人人都說:‘我是明智的’,但是選擇了中庸之道卻連一個月也不能堅持下去。”
【原文】
子曰:“回之為人也①,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②,而弗失之矣?!?/p>
【注解】
①回:即顏回,字子淵,魯國人,孔子最得意的門生。②拳拳:奉持之貌,牢握不舍的意思。服膺:謹(jǐn)記在心。
【譯文】
孔子說:“顏回的為人,選擇了中庸之道。他得到了這一善道,就牢牢地把它記在心中,絲毫不敢忘卻。”
【原文】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①,爵祿可辭也②,白刃可蹈也③,中庸不可能也?!?/p>
【注解】
①均:平治。②爵祿:爵位俸祿。辭:辭掉。③蹈:踩踏。
【譯文】
孔子說:“天下國家是可以平治的,官爵傣祿是可以辭掉的,利刃是可以踏上去的,只有中庸之道是不容易做到的?!?/p>
【原文】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①?寬柔以教,不報無道②,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③,死而不厭④,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⑤。故君子和而不流⑥,強哉矯⑦!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span >⑧,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
【注解】
①抑:抑或,表示選擇。而:同“爾”“汝”,指子路。②報:報復(fù)。無道:橫暴無禮。③衽金革:枕著武器、盔甲睡覺。衽,臥席,這里作動詞用。金,指刀槍劍戟之類。革,指盔甲之類。④厭:悔恨。⑤居之:屬這一類。⑥流:隨波逐流,無原則地遷就。⑦矯:強盛的樣子。⑧不變?nèi)翰桓淖兏F困時的操守。塞,原指堵塞,這里指窮困。
【譯文】
子路問孔子要怎樣才算得剛強??鬃踊卮鹫f:“你問的是南方人的剛強呢,還是北方人的剛強呢,還是像你這樣的剛強呢?用寬容溫和的態(tài)度去教化別人,即便別人對我蠻橫無禮也不加以報復(fù),這是南方人的剛強,君子就屬于這一類。經(jīng)常枕著刀槍、穿著盔甲睡覺,在戰(zhàn)場上拼殺,戰(zhàn)死而不悔,這是北方人的剛強,性格強悍的人屬于這一類。所以,君子善于與人協(xié)調(diào),又決不無原則地遷就別人,這才是真正的剛強?。【诱嬲毩?、不偏不倚,這才是真正的剛強?。姨?、政治清明時,君子不改變窮苦時的操守,這才是真正的剛強??!國家混亂、政治黑暗時,君子到死堅持操守,這才是真正的剛強??!”
【原文】
子曰:“素隱行怪①,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②,唯圣者能之。”
【注解】
①素:據(jù)《漢書》,應(yīng)為“索”,尋求。②遁世:避世。
【譯文】
孔子說:“世上有些人總愛去追求那些隱僻的道理,去做那些怪異荒誕的事情,雖然后代有人稱道他們,但是我絕不會做這樣的事。有些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卻往往半途而廢,但我是不會中途停止的。有些君子依著中庸之道行事,雖然避世隱居不為人們所了解,他們也不悔恨,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p>
【原文】
君子之道,費而隱。
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①,及其至也②,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③。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④?!毖云渖舷虏煲病?/p>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⑤,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注解】
①夫婦:非指夫妻之夫婦,而是指匹夫匹婦。②至:最,指最精微之處。③撼:不滿意。④“鳶飛”兩句:這兩句詩引自《詩經(jīng)·大雅·旱麓》。《旱麓》是一首贊揚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求福得福,能培養(yǎng)人才的詩。戾:到達(dá)。⑤造端:開始。
【譯文】
君子所持的中庸之道,作用非常廣泛而且本體非常精微。
匹夫匹婦雖然愚昧,但是對于日常的道理他們也是可以知道的,若要論及這些道理的精微之處,那即使是圣人也會有不知道的奧秘。匹夫匹婦雖然不賢,但是對于日常的道理他們也是能夠?qū)嵭械?,若是達(dá)到這些道理的最高標(biāo)準(zhǔn),那即使是圣人也有不能達(dá)到的地方。天地可以說是十分遼闊廣大的了,但仍然不能使人一切都感到滿意。因此,君子所持的道,就大處來講,天下沒有什么能承載得了的;就小處來講,天下沒有誰能剖析得了的。
《詩經(jīng)》中說:“老鷹高飛上青天,魚兒跳躍在深淵?!边@兩句詩是比喻持中庸之道的人能夠?qū)ι蠈ο逻M(jìn)行詳細(xì)審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
君子所持的中庸之道,開始于匹夫匹婦之間,達(dá)到最高境界,便彰明于天地之間,到處存在。
【原文】
子曰:“道不遠(yuǎn)人。人之為道而遠(yuǎn)人,不可以為道?!?/p>
“《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yuǎn)①?!瘓?zhí)柯以伐柯,睨而視之②,猶以為遠(yuǎn)。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p>
“忠恕違道不遠(yuǎn)③,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p>
“君子之道四④,丘未能一焉⑤。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⑥,庸言之謹(jǐn),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⑦!”
【注解】
①“伐柯”兩句:這兩句詩引自《詩經(jīng)·豳風(fēng)·伐柯》?!斗タ隆肥且皇酌鑼戧P(guān)于婚姻的詩。伐:砍??拢焊"陧盒币?。③忠?。喝寮覀惱硭枷?。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④君子之道四:即孝、悌、忠、信。⑤丘:孔子自稱其名。⑥庸德:平常的道德。⑦胡:何。慥慥(zào):篤厚真實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中庸之道并不是遠(yuǎn)離人們的,假若有的人在行道時使它遠(yuǎn)離人們,那就不可以叫作中庸之道了?!?/p>
“《詩經(jīng)》中說:‘砍斧柄啊砍斧柄,斧柄的樣子在眼前?!弥鳂幼觼砜持聘?,斜著眼睛瞧瞧就看得見,但對砍制斧柄的人來說,還算是離得遠(yuǎn)的。所以,君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直到他們改了為止?!?/p>
“能夠做到忠和恕,那就離中庸之道不遠(yuǎn)了。何為忠???心中不樂意別人加給自己的東西,也施加給別人。”
“君子之道有四種,我孔丘一種也不能做到。做兒子的道理在于孝,我常要求做兒子的必須孝順父母,但我卻不能完全做到這一點;做臣子的道理在于忠,我常要求臣子必須忠于國君,但我自己卻不能對國君盡忠;做弟弟的道理在于尊敬兄長,我常要求做弟弟的這樣做,但我自己往往不能完全做到這一點;做朋友的道理在講信用,我常要求別人這樣做,但我自己往往不能首先這樣做。在平常道德的實行上,在日常語言的謹(jǐn)慎上,我有許多做得不夠的地方,這使我不敢不努力去加以彌補,有做得較好的地方,也不敢把話全部說盡。言語要照顧到行動,行動也要照顧到言語。如果能這樣做,那么君子的心中還有什么不篤實的呢!”
【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①,不愿乎其外②。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③。在下位,不援上④。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⑤,小人行險以徼幸⑥。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⑦,失諸正鵠⑧,反求諸其身?!?/p>
【注解】
①素:處在。位:地位。②愿:傾慕,羨慕。其外:指本位之外的東西。③陵:同“凌”,凌虐,欺壓。④援:攀附,巴結(jié)。⑤居易:處在平易而不危險的境地。俟:等候。命:天命。⑥行險:即冒險。徼:“僥”的異形字。⑦射有似乎君子:這句是以射箭的道理來比喻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的道理。⑧失諸正鵠:指未射中靶子。失,這里指沒有射中。正鵠,箭靶。
【譯文】
君子在自己所處的低位上行使自己所奉行的道理,從來不會傾慕本位之外的東西。處于富貴的地位上,就做富貴地位上所應(yīng)該做的事情;處于貧賤的地位上,就做在貧賤地位上所應(yīng)該做的事情;處在夷狄的地位上,就做在夷狄地位上所應(yīng)該做的事情;處于患難中,就做處在患難中應(yīng)該做的事情。君子無論處于什么地位,都不會感到不安適的。
君子高居上位,不會去凌虐居于下位的人。君子居于下位,也不會去巴結(jié)居于上位的人。自己正直就不會去乞求別人,這樣,就無所怨恨,對上不怨恨天命,對下不歸咎別人。所以,君子按照自己現(xiàn)時所處的地位來等候天命的到來,而小人則企圖以冒險的行為來求得偶然成功或意外地免除不幸。
孔子說:“射箭的道理與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的道理有相似之處。比如沒有射中靶子,應(yīng)該回過頭來從自己身上去找原因?!?/p>
【原文】
君子之道①,辟如行遠(yuǎn),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而妻孥②?!弊釉唬骸案改钙漤樢雍酰 ?/p>
【注解】
①君子之道:指求取君子之道的方法。②“妻子”六句:這幾句詩引自《詩經(jīng)·小雅·棠棣》?!短拈Α肥且皇追Q述家庭和睦、兄弟友愛的詩。鼓:彈奏。琴瑟:是古代兩種撥弦樂器的名稱,比喻夫妻感情和諧。翕:聚合。耽:久。原詩為“湛”字。妻孥:妻子兒女的統(tǒng)稱。孥,兒子。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譯文】
求取君子之道的方法,就像走遠(yuǎn)路一樣,一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一樣,一定要從低處開始。
《詩經(jīng)》中說:“你和妻子很和好,就像琴瑟聲調(diào)妙;兄弟相處極和睦。團聚快樂實在好。組織一個好家庭,你和妻兒感情深?!笨鬃淤潎@說:“像這樣,父母就能安樂無憂、心情舒暢?。 ?/p>
【原文】
子曰:“鬼神之為德①,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②,以承祭祀③,洋洋乎如在其上④,如在其左右?!对姟吩唬骸裰袼迹豢啥人?,矧可射思⑤?!蛭⒅@⑥,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注解】
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①鬼:古代迷信者認(rèn)為人死后精靈不滅,稱之為鬼。一般指已死的祖先。神:宗教及古代神話中所幻想的主宰物質(zhì)世界、超乎自然、具有人格和意識的精靈。②齊明:在祭祀之前必須齋戒沐浴,以示虔誠。齊(zhāi),同“齋”。盛服:衣冠穿戴整齊華美。③承:奉。祭祀:指祭鬼祀神。④洋洋:舒緩漂浮的樣子。⑤“神之”四句:這幾句詩引自《詩經(jīng)·大雅·抑》。《抑》主要寫的是規(guī)勸周朝統(tǒng)治者修德守禮,指責(zé)某些執(zhí)政者的昏庸。格:至,來。思:語助詞,無意義。矧(shěn):況且。射(yì):厭棄。⑥微:這里指鬼神的事情隱匿虛無。顯:指鬼神可將禍福顯現(xiàn)于人間,所以又是明顯的。
【譯文】
孔子說:“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它卻體現(xiàn)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天下的人都齋戒凈心,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去祭祀它,無所不在?。『孟窬驮谀愕念^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詩經(jīng)》說:‘神的降臨,不可揣測,怎么能夠怠慢不敬呢?’從隱微到顯著,真實的東西就是這樣不可掩蓋!”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nèi),宗廟饗之①,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p>
“《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②。’故大德者必受命。”
【注解】
①宗廟饗之:指在宗廟里受祭獻(xiàn)。饗,祭獻(xiàn)。②“嘉樂”六句:這是《詩經(jīng)·大雅·假樂》中的第一章。《假樂》是一首為周成王歌功頌德的詩。嘉樂:喜歡,快樂。嘉,原詩為“假”字。憲憲:原詩為“顯顯”,意同,即盛明的樣子。令德:美德。令,善,美。民:泛指庶人。人:不包括庶人的“民”在內(nèi),一般指士大夫以上的人,即在位的人。這句意為,周成王既能與在下之民相處得好,又能與在位之人相處得好。
【譯文】
孔子說:“舜帝可以說是個大孝子吧!他有圣人的崇高品德,有天子的尊貴地位,普天下都是他的財富,世世代代在宗廟中享受祭獻(xiàn),子子孫孫永保祭祀不斷。所以,像舜這樣有大德大仁的人,必然會獲得天下至尊的地位,必然會獲得厚祿,必然會獲得美好的名聲,而且必然會獲得高壽。所以,天生萬物,必定要由各自資質(zhì)的本身來決定是否給予厚施,能夠栽培的就一定會去栽培它,而要傾覆的也就只能讓它傾覆?!?/p>
“《詩經(jīng)》中說:‘歡喜快樂周成王,美德盛明放光芒。善處庶人百官中,獲得天賜厚祿長。上帝保佑周成王,使他福祿能長享?!哉f,有崇高道德品質(zhì)的人,一定會受到上天的命令而成為天下的君主?!?/p>
【原文】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①!以王季為父②,以武王為子③,父作之④,子述之⑤,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⑥,壹戎衣而有天下⑦,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nèi),宗廟饗之,子孫保之?!?/p>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⑧,追王大王、王季⑨,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dá)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⑩,達(dá)乎大夫;三年之喪,達(dá)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注解】
①文王:指周文王。②王季:名季烈,周太王子,周文王之父。③武王: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④父作之:指父親王季為文王開創(chuàng)了基業(yè)。作,開創(chuàng),創(chuàng)始。⑤子述之:指兒子武王繼承文王的遺志,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述,循、繼承。⑥纘:繼承。大王:“大”古讀“太”。大王,即王季之父古公亶父。緒:事業(yè),這里指前人未竟的功業(yè)。⑦壹戎衣:即殲滅大殷。壹,同“殪”,殲滅。戎,大。衣,“殷”之誤讀。⑧周公: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姓姬名旦,武王之弟,故又稱“叔旦”,因采邑周地,又稱“周公”。⑨王:第一個“王”為動詞,即尊……為王。⑩喪:喪禮。
【譯文】
孔子說:“自古帝王中,無憂無慮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吧!因為他有顯明的王季做父親,有英勇的武王做兒子,父親王季為他開創(chuàng)了基業(yè),兒子武王繼承了他的遺志,完成了他所沒有完成的事業(yè)。武王繼承了太王、王季、文王的未竟功業(yè),滅掉了殷朝,取得了天下。周武王這種以下伐上的行動,不僅沒有使他自身失掉顯赫天下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為天子,普天下都是他的財富,世世代代在宗廟中享受祭獻(xiàn),子子孫孫永保祭祀不斷。”
“周武王直到晚年才受上天之命而為天子,因此他也有許多沒有完成的事業(yè)。武王死后,周公輔助成王才完成了文王和武王的功德,追尊太王、王季為王,用天子的禮節(jié)來追祭祖先,并且把這種禮節(jié)一直用到諸侯、大夫以及士和庶人中間。周公制定的禮節(jié)規(guī)定:如果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的,當(dāng)父親亡故時,那就必須以大夫的禮節(jié)來安葬他,在祭祀時兒子只能用士的禮節(jié)。父親是士、兒子是大夫的,當(dāng)父親亡故時,那就必須以士的禮節(jié)來安葬他,在祭祀時兒子用大夫的禮節(jié)。為期一年的喪禮,只能在大夫中使用;為期三年的喪禮,就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至于父母的喪禮,沒有貴賤之分,天子、庶人都是一樣的?!?/p>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dá)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①,修其祖廟,陳其宗器②,設(shè)其裳衣,薦其時食③?!?/p>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④;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⑤,所以逮賤也⑥;燕毛⑦,所以序齒也⑧?!?/p>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p>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注解】
①春秋:四季的代稱。這里指祭祖的時節(jié)。②陳:陳列。宗器:古代宗廟祭祀時所用的器物。③薦:進(jìn)獻(xiàn)。時食:指古代祭祀祖先所進(jìn)獻(xiàn)的時鮮食品。④昭穆:是古代一種宗法制度。宗廟的次序是有規(guī)定的,始祖廟居中,以下是父子(祖、父)遞為昭穆,左為昭,右為穆。昭穆,在這里指祭祀的時候,可以排出父子、長幼、親疏的次序。⑤旅:眾。酬:以酒相勸為酬。⑥逮:及。⑦燕毛:指祭祀完畢,舉行宴飲時,以毛發(fā)的顏色來區(qū)別老少長幼,安排宴會的座次。燕,同“宴”,宴會。毛,頭發(fā)。⑧序齒:即根據(jù)年齡的大小來定宴會的席次或飲酒的次序。齒,年齡。⑨郊社:周代于冬至的時候,在南郊舉行祭天的儀式,稱為“郊”;夏至的時候,在北郊進(jìn)行祭地的儀式,稱之為“社”。⑩禘嘗:在此應(yīng)為宗廟四時祭祀之一,每年夏季舉行。嘗,也是四時祭祀之一,在秋季舉行。《禮記·王制》:“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示:同“視”。
【譯文】
孔子說:“周武王和周公,他們可以算達(dá)到孝的最高標(biāo)準(zhǔn)吧!所謂孝的標(biāo)準(zhǔn),就是要像周武王和周公那樣,善于繼承前人的遺志;善于完成前人所未完成的事業(yè)。在春秋祭祀的時節(jié),及時整修祖宗廟宇;陳列祭祀要用的祭器,擺設(shè)先王遺留下來的衣裳;進(jìn)獻(xiàn)時鮮食品。”
“按照宗廟的禮節(jié),就能把父子、長幼、親疏的次序排列出來;把官職爵位的秩序排列出來,就能將貴賤分辨清楚;排列祭祀時各執(zhí)事的秩序,就能分辨清楚才能的高低;在眾人勸酒時,晚輩必須為長輩舉杯,這樣就能使愛撫之情延伸到地位低下的人身上;以毛發(fā)的顏色來決定宴席的座次,就能使老老少少秩序井然?!?/p>
“站立在先前排定的位置上,行使祭祀的禮節(jié);奏起祭祀的音樂;尊敬那些理應(yīng)尊敬的人;愛護那些理應(yīng)親近的人;侍奉死去的人就像侍奉活著的人一樣;侍奉亡故的人就像侍奉生存著的人一樣,這才是孝的最高標(biāo)準(zhǔn)?!?/p>
“制定了祭祀天地的禮節(jié),是用來侍奉上天;制定了宗廟的禮節(jié),是用來祭祀祖先。”
明白了郊社的禮節(jié)和夏祭秋祭的意義,那么治理天下國家的道理,也就像看著自己手掌上的東西那樣明白容易啊!
【原文】
哀公問政①。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②。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③,地道敏樹④。夫政也者,蒲盧也⑤?!?/p>
“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⑥,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⑦。親親之殺⑧,尊賢之等,禮所生也⑨?!痹谙挛徊猾@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⑩
為政在人,取人以身。
“天下之達(dá)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dá)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dá)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p>
“或生而知之,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虬捕兄?,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p>
子曰:“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p>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yuǎn)人也?;懷諸侯也?。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21];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yuǎn)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齊明盛服[22],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yuǎn)色[23],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24],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25],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26],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yuǎn)人也;繼絕世[27],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28],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29];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30],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31]。
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xué),學(xué)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注解】
①哀公:即魯哀公,名蔣。春秋時魯國國君,在位二十七年,謚號哀公。②布:陳列。方策:指典籍。方,方版,古時書寫用的板。策,同“冊”,竹簡。③人道:是我國古代哲學(xué)中與“天道”相對的概念。這里指以人施政的道理。敏:迅速。④地道:謂以沃土種植的道理。⑤蒲盧:即蘆葦。⑥仁者,人也:意思是說,所謂仁就是人民之間相親相愛。⑦親親為大:意思是說,人們雖然相互親愛,但都是以愛自己的親屬為主要方面。親親,前一個“親”為動詞,意為“愛”。后一個“親”指親屬。⑧殺(shài):降等。⑨禮所生也:這句是說“親親之殺,尊賢之等?!倍际菑亩Y儀中產(chǎn)生。禮,泛指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貴族等級制的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⑩此句疑誤印,與下文重復(fù)。?昆弟:兄弟。昆,兄長。?知、仁、勇:這三種是儒家的倫理思想,被譽為通行于天下的美德。?一:專一,誠實。?所以:怎樣。?經(jīng):常規(guī)。?子:動詞,即愛……如子。庶民:眾民,指一般的人民。?來:招來,招集。百工:西周時對工奴的總稱,春秋時沿用此稱,并作為各種手工業(yè)工匠的總稱。?柔:安撫,懷柔,引申為優(yōu)待。遠(yuǎn)人:這里指遠(yuǎn)方的來客,即外族人。?懷:安撫。?眩:眼花,引申為迷惑。[21]報:報答。禮:這里是敬意。重:深厚。[22]齊明:這里專指內(nèi)心虔誠。盛服:衣冠穿戴整齊,這里指外表儀容端莊。[23]去讒:摒棄讒佞小人的壞話。去,摒棄。讒,讒佞小人的壞話。遠(yuǎn)色:遠(yuǎn)離女色。[24]官盛:官屬眾多。任使:聽任差使。[25]時使:使用百姓要適時。薄斂:減輕賦稅的征收。[26]既稟:與“餼廩”同。餼廩,古代指月給的薪資糧米。稱:相稱。事:工效。[27]絕世:指卿大夫子孫中已經(jīng)失去世祿的人。[28]朝聘:古代諸侯定期朝見天子?!抖Y記·王制》:“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盵29]跲(jiá):窒礙。[30]從容:舉止行動。[31]固執(zhí):堅守不渝。執(zhí),握住。
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譯文】
魯哀公向孔子詢問政事??鬃踊卮鹫f:“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治理論都記載在典籍上。如果今天有像周文王和周武王那樣的人存在,那么他們的政治理論便能實施;如果今天沒有像周文王和周武王那樣的人存在,那么他們的政治理論也就也就廢弛了。以人施政的道理在于使政治迅速昌明;以肥沃土地種植樹木的道理在于使樹木迅速生長。以人施政最容易取得成效,就像種植蒲葦那樣容易生長?!?/p>
“所以國君處理政事的方法就在于獲得賢才,而獲得賢才的方法,就在于國君努力提到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就在于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規(guī)范;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規(guī)范,就在于樹立仁愛之心。所謂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而以愛自己的親屬最為重要。所謂義,就是說人們相處應(yīng)該適宜得當(dāng),而以尊敬賢人最為重要。愛自己的親屬有等級,尊敬賢人有級別,這些都是從禮儀中產(chǎn)生出來的?!?/p>
“處在下位的人不能夠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那么他就不可能管理好人民。所以,君子不能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想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就不能不侍奉好自己的親人;想侍奉好自己的親人,就不能不知道尊賢愛人;想知道尊賢愛人,就不能不了解和掌握自然的法則?!?/p>
“天下普遍共行的大道有五種,而實行這些大道的美德有三種。就是說:‘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婦之道,兄弟之道,交朋友之道。’這五種就是天下共行的大道。‘智慧,仁愛,勇敢’這三種,就是天下共行的美德。而實行這些大道和美德的方法只能是誠實專一。”
“有的人生來就知道這些道理,有的人通過學(xué)習(xí)才知道這些道理,有的人是在遇到困難后去學(xué)習(xí)才知道這些道理。雖然人們掌握這些道理有先有后,但是到了真正知道這些道理,他們又都是一樣的了。有的人心安理得去實行這些道理,有的人是看到了它們的益處才去實行這些道理,有的人則是勉強去實行這些道理。雖然人們實行這些道理有差別,但是當(dāng)他們獲得了成功的時候,卻又都是一樣了?!?/p>
孔子說:“愛好學(xué)習(xí)的人接近智,努力行善的人接近仁,知道羞恥的人接近勇?!?/p>
知道這三項的人,就知道怎樣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知道怎樣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就知道怎樣治理別人;知道怎樣治理別人,就知道怎樣去治理天下國家了。
大凡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常規(guī),那就是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尊重賢人,愛護自己的親人,敬重大臣,體恤眾臣,像愛自己的兒子那樣去愛人民,招集各種工匠以資國用,優(yōu)待遠(yuǎn)方的來客,安撫四方的諸侯。
能夠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就能樹立一個良好的道德典范;能夠尊重賢人,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能夠愛自己的親人,就不會使叔伯、兄弟產(chǎn)生怨恨;能夠尊敬大臣,在處理事情時就不會感到迷惑不定;能夠體恤眾臣,那些為士的人就會重重報答恩德;能夠做到愛民如子,百姓們就會更加勤奮努力;能夠招集各種工匠,就可以使國家財務(wù)充足;能夠優(yōu)待遠(yuǎn)方的來客,四方的人都會歸順;能夠安撫各國諸侯,全天下的人都會自然敬畏。
必須內(nèi)心虔誠外表端莊,不符合禮節(jié)的事絕不要去干,這才是提高自身品德修養(yǎng)的方法;摒棄那些讒佞小人的壞話,遠(yuǎn)離那些誘人的女色,輕視錢財貨物,珍視道德品質(zhì),這才是勸勉賢人最好的方法;加升他們的爵位,重賜他們的俸祿,與他們的喜好厭惡相同,這才是勸勉人們?nèi)圩约河H人的好方法;為大臣多設(shè)屬官,這才是獎勵大臣的好方法;對待士要講究‘忠’‘信’,并以厚祿供養(yǎng)他們,這才是勸勉士為國效力的好方法;役使百姓要適時,賦稅征收要減輕,這才是勸勉百姓努力從事生產(chǎn)的好方法;天天省視工匠的工作情況,月月考查他們的技術(shù)本領(lǐng),發(fā)給他們的糧米薪資要與他們的工效相稱,這才是勸勉各種工匠努力工作的好方法;對于遠(yuǎn)方的客人,要盛情相迎、熱情相送,對其中有善行的人要給予嘉獎,對其中能力薄弱的人要給予同情,這才是招待遠(yuǎn)方來客的好方法;延續(xù)已經(jīng)絕祿的世家,復(fù)興已經(jīng)廢滅的國家,整頓已經(jīng)混亂的秩序,扶救處于危難之中的國家,讓諸侯各自選擇適當(dāng)?shù)臅r節(jié)來朝聘,貢禮薄收,賞賜厚重,這才是安撫四方諸侯的好方法。大凡治理天下國家有九條常規(guī),但是,實行這些常規(guī)的方法只是一條,即誠實專一。
無論做什么事情,如能預(yù)先確立一種誠實態(tài)度,就一定能成功,不能這樣,就不能成功。人們在講話之前能規(guī)定自己必須誠實,講起話來就會流暢而無障礙;做事以前規(guī)定自己必須誠實,做事時就不會感到有什么困難;行動之前規(guī)定自己必須誠實,行動之后就不會產(chǎn)生內(nèi)疚;實行道德之前規(guī)定自己必須誠實,實行時就不會有什么行不通的地方。
處在下位的人不能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那就不可能治理好人民。要想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有一定的道理,這就是在交朋友時要講信用,如果連朋友都不信任自己,那么就不能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要使朋友信任自己,有一定的道理,這就是要孝順父母,如果不能孝順父母,那么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要孝順父母,有一定的道理,這就是要使自己內(nèi)心誠實,不能使自己內(nèi)心誠實,就不能孝順父母;要使自己內(nèi)心誠實,有一定的道理,這就是要顯出自己善的本性來,如果不能使自己善的本性顯出來,那么就不能使自己的內(nèi)心誠實了。
誠,是上天賦予人們的道理;實行這個“誠”,那是人為的道理。天生誠實的人,不必勉強,他為人處世自然合理,不必苦苦思索,他言語行動就能得當(dāng),他的舉止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這種人就是我們所說的“圣人”,要實行這個誠,就必須選擇至善的道德,并且堅守不渝才行。
要廣泛地學(xué)習(xí)各種知識,詳盡細(xì)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對自己所學(xué)的東西要謹(jǐn)慎思考,辨清是非,當(dāng)獲得了真理之后,就要堅決地去實踐它。有的東西不學(xué)習(xí)也就罷了,學(xué)了,就一定要能掌握它,如果還不能掌握,那就不要停止學(xué)習(xí);有的東西不問也就罷了,問就得問一個清楚,如果還沒有弄清楚,那就不要罷休;有的問題不思考也就罷了,要思考就要有切身體會,如果不能獲得什么體會,那就不要停止思考;有的事情不辨別也就罷了,要辨別就一定要把是非辨清,如果不能辨清,那就不要停止辨別;有的措施不實踐也就罷了,要實踐就一定要做到徹底,如果不徹底,那就不要停止實踐。別人一遍能做好的,我做它一百遍也一定能做好;別人十遍能做好的,我做它一千遍也一定能做好。一個人如果能夠按照這個道理去做,那么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會變得聰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會變得剛強。
【原文】
自誠明①,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注解】
①自:由于。
【譯文】
由于內(nèi)心誠實而明察事理,這叫作天賦的本性;由于明察事理后達(dá)到內(nèi)心真誠,這叫作后天的教育感化。凡心真誠也就會自然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也就會做到內(nèi)心誠實。
【原文】
自誠明,謂之性。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①;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大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②。
【注解】
①盡其性:即盡量發(fā)揮自己的天賦本性。②與天地參:與天地并列為三。參,并立。
【譯文】
只有天下至誠的圣人,才能盡量發(fā)揮自己天賦的本性;能盡量發(fā)揮自己天賦的本性,就能盡量發(fā)揮天下人的本性;能盡量發(fā)揮天下人的本性,就能盡量發(fā)揮萬物的本性;能盡量發(fā)揮萬物的本性,就可以幫助天地對萬事萬物進(jìn)行演化和發(fā)展;能幫助天地對萬事萬物進(jìn)行演化和發(fā)展,就可以與天地并立為三了。
【原文】
其次致曲①,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注解】
①致曲:推究出細(xì)微事物的道理。致,推致。曲,鄭玄注:“猶小小之事也。”
【譯文】
那些次于圣人的賢人,如果能通過學(xué)習(xí)而推究一切細(xì)微事物的道理,那么由此也能達(dá)到誠;內(nèi)心誠實了就會表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出來了就會日益顯著,日益顯著就會更加光明,更加光明而后能使人心感動,就會使人發(fā)生轉(zhuǎn)變,使人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就可以化育萬物,只有天下至誠之人才能做到化育萬物。
【原文】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①,動乎四體②。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注解】
①見乎蓍(shī)龜:從蓍草、龜甲的占卜中發(fā)現(xiàn)。蓍龜,即蓍草和龜甲,古代用來占卦。②動乎四體:即從人們的儀表、行動中察覺。四體,四肢。
【譯文】
掌握了至誠之道,就可以預(yù)知未來的事。國家將要興旺,一定有吉祥的征兆;國家將要衰亡,必然會有妖孽出來作祟。這些或呈現(xiàn)在蓍草龜甲上,或表現(xiàn)在人的儀表上。禍福即將要來臨時,是吉兆,是一定可以預(yù)先知道的;是兇兆,也一定可以預(yù)先知道。所以說掌握了至誠之道的人就像神靈一樣。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原文】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①,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注解】
①誠:此處的誠,是從廣義上講,指的是貫穿于一切事物中的實理,即事物的本質(zhì)和發(fā)展規(guī)律。
【譯文】
誠,就是完成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要素;道,就是知道自己走向完成品德修養(yǎng)所應(yīng)該走的道路。誠,是天地自然之力,它貫穿在世界上萬事萬物之中,而始終不能離開,沒有“誠”就沒有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所以,君子把“誠”看作是一種高貴的品德。所謂誠,并不僅僅是完成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就算到頭了,而是要使萬物都得到完成。完成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便是“仁”;使萬物得到完成便是“智”,“仁”和“智”都是人們天性中所固有的美德,它們內(nèi)外結(jié)合,便是“成己”“成物”的道理,所以經(jīng)常實行就沒有不適宜的地方。
【原文】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①,征則悠遠(yuǎn),悠遠(yuǎn)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②,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③,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④,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⑤,振河海而不洩⑥,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⑦,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⑧,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詩》云:“維天之命,于穆不已⑨?!鄙w曰天之所以為天也⑩。“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鄙w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注解】
①征:驗證,證明。②不貳:無二心。③斯昭昭之多:這句是指天由小小的明亮所積累。昭昭,小小的光明。④星辰:星系的總稱。系:懸系。⑤華岳:即西岳華山,為五岳之一。⑥振:鄭玄注“振,猶收也?!贝颂幰隇椤笆杖荨钡囊馑肌和靶埂?,泄露。⑦一卷石之多:山由小小石堆積累而成。⑧勺:古代舀酒用的器具。⑨“維天”兩句:這兩句詩引自《詩經(jīng)·周頌·維天之命》?!毒S天之命》這首詩是祭祀周文王的樂歌。于:嘆詞。穆:莊嚴(yán),肅穆。不已:不止。⑩蓋:推原之詞。?于乎:與“嗚呼”同。顯:光明。?純:純潔無瑕。
【譯文】
所以,至誠的道理是從來不會止息的。不止息就會長久流傳,長久流傳就會得以驗證,得以驗證就會悠遠(yuǎn),悠遠(yuǎn)就會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會精明高妙。廣博深厚,所以能承載天下萬物;精明高妙,所以能覆蓋天下萬物;悠遠(yuǎn)長久,所以能生成天下萬物。廣博深厚可以與地相比,精明高妙可以與天相比,悠遠(yuǎn)長久則是永無止境。像這樣,雖然不加以表現(xiàn),卻自然彰明;雖然不去行動,卻自然可以感人化物;雖然無所作為,卻自然會獲得成功。
天地的道理用一句話就可以全部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而化生萬物,形形色色,難以測知其中奧秘。天地的道理還在于,廣博,深厚,高妙,精明,悠遠(yuǎn),長久?,F(xiàn)在就拿天來說吧,它只不過是由點點光明所積累,可是論到天的整體,那真是無窮無盡,日月星辰都靠它維系,世界萬物都靠它覆蓋。現(xiàn)在拿地來說吧,地,不過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積起來的,可是論及地的全部,那真是廣博深厚,承載像華山那樣的崇山峻嶺也不覺得重,容納那眾多的江河湖海也不會泄漏,世間萬物都由它承載了。再說山吧,不過是由拳頭大的石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高大無比時,草木在上面生長,禽獸在上面居住,寶藏在上面儲藏。再說水吧,不過是一勺一勺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浩瀚無涯時,蛟龍魚鱉等都在里面生長,珍珠珊瑚等值價的東西都在里面繁殖。
《詩經(jīng)》中說:“只有那天命啊,肅穆莊嚴(yán),運轉(zhuǎn)不停!”這大概就是天之所以為天的原因吧?!岸嗝达@赫光明啊,文王之德大而且純!”這大概就是文王之所以被稱為“文”王的原因吧,就是因為它純潔無瑕的品德常行不止。
【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①。優(yōu)優(yōu)大哉②,禮儀三百③,威儀三千④。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⑤。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⑥?!对姟吩唬骸凹让髑艺埽员F渖?span >⑦。”其此之謂與!
【注解】
①峻極:極其高峻。于:至②優(yōu)優(yōu):寬裕充足的樣子。③禮儀:經(jīng)禮,典禮制度。④威儀:曲禮,指禮的細(xì)節(jié)。⑤倍:同“?!?,違背。⑥其默足以容:謂緘默不語,足以為執(zhí)政者所容,因而也就可以遠(yuǎn)避災(zāi)禍。⑦“既明”兩句:這兩句詩引自《詩經(jīng)·大雅·烝民》?!稛A民》是一首歌頌仲山甫(周宣王的臣子)的詩。
【譯文】
偉大啊,圣人的道德!充滿于天地之間,使萬物生長發(fā)育,它高及蒼天,無所不包。真是充裕而又偉大啊,禮的大綱多到三百天,禮的細(xì)節(jié)有三千多條。一定要等那有才德的圣人出來才能夠?qū)嵭小K哉f,假如不是像偉大的圣人那樣具有最高的德行,那么偉大的道理就不會凝聚在他心中。因此君子一定要恭敬奉持天生的德行,廣泛學(xué)習(xí),探究事理,使學(xué)問和天賦德行日臻廣大,達(dá)到精深高妙的境界,不偏不倚,遵循中庸之道。在學(xué)習(xí)方面,要做到溫習(xí)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要使專誠之心更加充實,用以崇尚禮儀。所以身居高位不驕傲,身居低位不自棄,國家政治清明時,他的言論足以振興國家;國家政治黑暗時,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詩經(jīng)》說:“既明智又通達(dá)事理,可以保全自身?!贝蟾啪褪钦f的這個意思吧!
【原文】
子曰:“愚而好自用①;賤而好自專②;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③;如此者,災(zāi)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④,不考文⑤。今天下,車同軌⑥,書同文⑦,行同倫⑧。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做禮樂焉⑨;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子曰:“吾說夏禮⑩,杞不足征也?;吾學(xué)殷禮?,有宋存焉?。吾學(xué)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注解】
①自用:只憑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②自專:按自己的主觀意志獨斷專行。③反:同“返”,引申為恢復(fù),④制:制定。度:法度。⑤考:考訂。文:指文字的筆畫和形體。⑥軌:車子兩輪間的距離。古代制車,兩輪之間的距離都有定制。⑦書同文:書寫的是同樣的文字。⑧倫:指倫理道德。⑨樂:音樂。古代天子治理作樂,以治天下。⑩說:解說。一說為“悅”,喜愛。夏禮:夏代的禮法。?杞:古國名。?殷禮:殷代禮法。?宋:古國名,開國君主是商紂的庶兄微子啟。
【譯文】
孔子說:“愚昧的人往往喜歡憑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卑賤的人卻常常喜歡獨斷專行。他們生于現(xiàn)在的時代不遵守當(dāng)今的法律,卻一心想去恢復(fù)古代的法律。這樣的人,災(zāi)禍一定會降到他們的身上?!?/p>
不是天子,不敢議論禮制,不敢制訂法度,不敢考訂文字的筆畫形體?,F(xiàn)在天下車子的輪距一致,文字的字體統(tǒng)一,實行的倫理道德相同。雖然處在天子的地位,如果沒有圣人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禮樂制度的;雖然有圣人的美德,如果沒有天子的地位,也是不敢制作禮樂制度的。
孔子說:“我解說夏朝的禮制,但是夏的后代已經(jīng)衰敗,現(xiàn)在只有一個杞國存在,所以不足以驗證;我學(xué)習(xí)殷朝的禮制,現(xiàn)在還有它的后代宋國存在;我學(xué)習(xí)周朝的禮制,它正是當(dāng)今所使用的,所以我遵從周禮?!?/p>
【原文】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①,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②,雖善不尊③;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④,建諸天地而不悖,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⑤,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yuǎn)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⑥。”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于天下者也⑦。
【注解】
①上焉者:指遠(yuǎn)于當(dāng)今之世的禮儀制度,如前文所說的夏禮、商禮。②下焉者:指雖為圣人,而地位在下,他主張的禮儀制度雖善卻不能實施。③不尊:沒有尊貴的地位。④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姡和ā爸嚒?,錯誤。⑤質(zhì):證實,保證。一說為質(zhì)問。⑥“在彼”四句:這四句詩引自《詩經(jīng)·周頌·振鷺》。《振鷺》這首詩是周王設(shè)宴招待來朝的諸侯時,在宴席上唱的樂歌。在彼無惡:彼,諸侯所在國。無惡,無人憎恨。這句是說,諸侯勤于政事,本國無人憎恨。在此無射:此,指周王所在地,即朝廷。無射,不厭恨。這句是說,諸侯來到朝廷朝見天子,朝廷里沒有人厭恨他。庶幾夙夜:庶幾,差不多。夙夜,早晚,猶言早起晚睡。這句是說,各諸侯早起晚睡,勤于政事。以永終譽:永,長。終,“眾”的假借字。譽,贊譽。這句是說,各諸侯能長受眾人的稱贊。⑦蚤:通“早”。
【譯文】
君王治理天下能夠做好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文字規(guī)范這三件重要的事,他的過失就會減少了。離當(dāng)今社會很遠(yuǎn)的禮儀制度,雖然好,但由于年代相隔太遠(yuǎn),因而得不到驗證,得不到驗證就不能取信于民,不能取君王治理天下要做好議訂禮儀,制訂法度,考訂文字規(guī)范這三件大事。
信于民,老百姓就不會聽從。身為圣人而身處下位的人,他所主張的禮儀制度雖然好,但由于沒有尊貴的地位,也不能取信于民;不能取信于民,老百姓就不會聽從。所以君子治理天下的道理,應(yīng)該以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為根本,并從老百姓那里得到驗證和信任,用夏、商、周三代的禮儀制度來考察而沒有謬誤,建立于天地自然之間而沒有違背之處,得到了神明的證實而沒有疑問,這樣就是等到百世以后的圣人來實行也不會有什么疑惑之處了。得到神明的證實而沒有疑誤不明的地方,這是因為了解和掌握了天理;等到百世以后的圣人來實行也不會有什么疑惑之處了,這是因為知道了人的情理。
所以君王的言語行動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共行的道理,君王的所作所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遵循的法度,君王言談話語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必守的準(zhǔn)則。隔得遠(yuǎn)的則有仰慕之心,離得近的也不會有厭惡之意。
《詩經(jīng)》說:“諸侯在國沒有人憎惡,在朝同樣沒有人厭煩,早起晚睡政事勤,眾人稱贊美名存。”君王中沒有不這樣做而能夠早早在天下獲得名望的。
【原文】
仲尼祖述堯舜①,憲章文武②,上律天時③,下襲水土④。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⑤,無不覆幬⑥。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⑦。萬物并育而不相害⑧,道并行而不相悖⑨,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注解】
①祖述:遵循前任的行為或?qū)W說。這句是說孔子遵循堯舜二帝的道統(tǒng)。②憲章文武:憲章,效法。這句是說效法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典章制度。③上律天時:律,效法。天時,謂自然變化的時序,或言節(jié)氣、氣候或言陰晴寒暑的變化?!疤鞎r”在古時用意很廣。④襲:合符。水土:猶言地理環(huán)境。⑤“辟如”句:這句是說天地廣博深厚沒有什么不能承載。⑥無不覆幬:沒有什么不能覆蓋。覆幬,覆蓋的意思。⑦代:交替的意思。⑧并育:即同時生長。相害:互相妨害。⑨道:指天地之道,即四季更迭,日月交替之道。悖:違背。
【譯文】
孔子遵循堯舜二帝的道統(tǒng),效法文王、武王所定制的典范,上依據(jù)天時變化規(guī)律,下符合地理環(huán)境。譬如天地廣博深厚,沒有什么不能承載,沒有什么不能覆蓋。又譬如四季的更迭運行,日月的交替照耀。天地間萬物同時生長而互不妨害,天地之道同時并行而互不沖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樣長流不息,大的德行使萬物敦厚淳樸,無窮無盡。這就是天地之所以盛大的原因。
【原文】
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①;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②;發(fā)強剛毅,足以有執(zhí)也③;齊莊中正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⑤,足以有別也⑥。
溥博淵泉⑦,而時出之⑧。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⑨。
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⑩;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注解】
①臨:本指高出朝向低處,后引申為上對下之稱。②容:包容,容納。③執(zhí):操持決斷天下大事。④齊莊:莊重恭敬。中正:不偏不倚。⑤文理:條理。密察:詳察細(xì)辨。⑥別:分別是是非邪正。⑦溥博淵泉:溥博,普遍廣博。溥,普遍。淵泉,深潭?!读凶印S帝》:“心如淵泉,形如處女?!焙笠隇樗紤]深遠(yuǎn)。⑧而時出之:出,溢出。這句是說,至圣的人的美德就像淵泉外溢一樣,常常表現(xiàn)出來。⑨說:同“悅”,喜悅。⑩施:傳播。及:到。蠻貊:謂南蠻北狄等邊遠(yuǎn)少數(shù)民族。?隊:同“墜”,墜落。?尊親:尊重親近?!白稹⒂H”二字后面省略了賓語。
【譯文】
只有天下最圣明偉大的人,才能做到聰明智慧,足以居上位而臨下民;寬博優(yōu)裕,溫和柔順,足以包容天下的人和事;奮發(fā)圖強,剛強堅毅。足以操持決斷天下大事;莊重恭敬。處事中正,足以獲得人民的尊敬;條理清晰,詳辨明察,足以分辨是非邪正。
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知。
圣明偉大的人,他們的美德廣博而深厚,并常常會表露出來。他們的美德就像天空一樣廣闊,就像潭水一樣幽深。這種美德表現(xiàn)在儀容上,老百姓沒有誰不敬佩;表現(xiàn)在言談中,老百姓沒有誰不信服;表現(xiàn)在行動上,老百姓沒有誰不喜悅。
因此,他們美好的名聲充滿了整個中原地區(qū),并且傳播到邊遠(yuǎn)少數(shù)民族的地方;凡是船只車輛所能到達(dá)的,人所能通行的,蒼天所能覆蓋的,大地所能承載的,天陽和月亮所能照耀著的,霜露所能墜落到的地方,凡是有血氣生命的人,沒有不尊重和不親近他們的;所以說圣人的美德可以和天相配。
【原文】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①,立天下之大本②,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③,淵淵其淵④,浩浩其天⑤。茍不固聰明圣知⑥,達(dá)天德者⑦,其孰能知之?
【注解】
①經(jīng)綸:原指整理絲縷,這里引申為創(chuàng)制天下的法規(guī)。大經(jīng):指常道,法規(guī)。②大本:根本大德。③肫肫:誠摯,與“忳忳”同。忳,懇誠貌也。④淵淵其淵:意思是說圣人的思慮如潭水一般幽深。淵淵,水深。⑤浩浩其天:圣人的美德如蒼天一般廣闊。浩浩,原指水盛大的樣子。⑥固:實。⑦達(dá)天德者:通達(dá)天賦美德的人。
【譯文】
只有天下達(dá)到誠的最高境界的人,才能創(chuàng)制天下的法規(guī),才能樹立天下的根本大德,掌握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這怎么會有偏向呢?他的仁心是那樣的真誠,他的思慮像潭水般幽深,他偉大的美德像蒼天一樣廣闊。假如不是具有真正聰明智慧而通達(dá)天賦美德的人,誰又能真正了解他呢?
【原文】
《詩》曰:“衣錦尚①?!睈浩湮闹?。故君子之道,然而日章②;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③,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yuǎn)之近④,知風(fēng)之自⑤,知微之顯⑥,可與入德矣。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⑦。”故君子內(nèi)省不疚⑧,無惡于志⑨。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⑩。”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笔枪示硬毁p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鉞?。
《詩》曰:“丕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弊釉?,“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薄对姟吩唬骸暗氯缑?span >?。”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注解】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
①“衣錦”句:這句詩引自《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碩人》?!洞T人》寫的是莊姜初嫁莊公為妻時的場景。衣:動作詞,穿。錦:這里指色彩華美的絲綢服裝。尚:加在上面。用麻紗制作的單罩衣。尚:即加上麻紗罩衣。②然:暗淡的樣子。“暗”的異體字。日章:日漸彰明。章,同“彰”。③的然:鮮艷的樣子。的,鮮艷,顯著。④知遠(yuǎn)之近:意思是要往遠(yuǎn)去必從近開始。⑤知風(fēng)之自:風(fēng),謂教化。這句是說,教化別人必須從自己做起。⑥知微之顯:微,隱蔽之處。這句是說,隱蔽之處對明顯之處也有一定的影響。⑦“潛雖”兩句:這兩句詩引自《詩經(jīng)·小雅·正月》。《正月》是一首揭露現(xiàn)實的詩。潛:潛藏。伏:隱匿??祝汉?,甚。昭:明。⑧內(nèi)省(xǐnɡ):經(jīng)常在內(nèi)心省察自己。疚:原意為久病。引申為憂慮不安。⑨無惡:引申為“無愧”。志:心。⑩“相在”兩句:這兩句詩引自《詩經(jīng)·大雅·抑》。相:看。在爾室:你獨自一個人在室。尚:當(dāng)。不愧于屋漏:意指內(nèi)心光明,不在暗中做壞事或者起壞念頭。屋漏,指古代室內(nèi)西北角陰暗處。?“奏假”兩句:這兩句詩引自《詩經(jīng)·商頌·烈祖》?!读易妗肥巧痰暮蟠卧诩漓胱嫦葧r唱的樂歌。奏假:禱告。無言:默默無聲。?不賞而民勸:不需賞賜就能使人民受到鼓勵。?鉞:古代執(zhí)行軍法時用的斧子,與“斧鉞”同。這里引申為刑戮。?“丕顯”兩句:這兩句詩引自《詩經(jīng)·周頌·烈文》?!读椅摹肥侵芡踉谂e行封侯儀式上所唱的樂歌。丕顯,充分顯揚。丕,大。百辟,謂諸侯。刑,同“型”,法則。?“予懷”兩句:這兩句詩引自《詩經(jīng)·大雅·皇矣》?!痘室印肥且皇资吩?,敘述周朝祖先開國創(chuàng)業(yè)的歷史。?“德”句:這句詩引自《詩經(jīng)·大雅·烝民》。德,指德的微妙。古時候一種輕便車輛,引申為輕。毛,羽毛。?毛猶有倫:這句是說羽毛雖然輕微,但還是有東西可以類比的。?“上天”兩句:這兩句詩引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王》。載,事。臭(xiù),氣味。這句詩的大意是說,上天化育萬物的道理,沒有聲音和氣味,世上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形容它的高妙。
【譯文】
《詩經(jīng)》說:“身穿錦繡衣服,外面罩件套衫。”這是為了避免錦衣花紋太鮮艷。所以,君子為人的道理在于,外表黯然無色而內(nèi)心美德才日益彰明;小人的為人之道在于,外表色彩鮮艷,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便會日漸黯淡。君子為人的道理還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外表簡樸而內(nèi)含文采,外表溫和而內(nèi)有條理,知道遠(yuǎn)是從近開始,知道感化別人是從自己做起,知道微小隱蔽的地方會影響到顯著的地方,能夠掌握以上這些道理的,就可以進(jìn)到圣人崇高的美德中去了。
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
《詩經(jīng)》說:“即使魚潛藏很深,但仍然會看得明顯的?!彼跃咏?jīng)常在內(nèi)心省察自己,就不會有過失和內(nèi)疚,就不會有愧心。由此可知,人們之所以不能超越君子的原因,大概就是因為君子在這些不被人看見的地方也嚴(yán)格要求自己。
《詩經(jīng)》說:“看你獨自在室內(nèi)的時候,應(yīng)當(dāng)也無愧于神明?!彼裕泳褪窃跊]做什么事的時候也是懷著敬畏謹(jǐn)慎的心理,在沒有言語的時候就已經(jīng)誠信專一了。
《詩經(jīng)》說:“默默無聲暗祈禱,今時不再有爭斗?!彼?,君子不用賞賜而老百姓也會受到鼓勵;不用發(fā)怒而老百姓畏懼他就會勝過刑戮的威嚴(yán)。
《詩經(jīng)》說:“弘揚好的德行,諸侯們便會來效法?!彼裕雍V實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詩經(jīng)》說:“懷念文王光明的美德,從不用厲聲厲色?!笨鬃诱f:“用厲聲厲色去感化老百姓,這是沒有抓住根本?!薄对娊?jīng)》說:“美德輕如羽毛?!庇鹈m輕微細(xì)小,但還是有東西可以類比。《詩經(jīng)》中說“化育萬物上天道,無聲無息真微妙”,這才是達(dá)到了最高的境界啊。
《論語》
《論語》是記載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言行的典籍,全書20篇508章,一萬余字。一般認(rèn)為,《論語》是由孔子弟子所輯錄。
學(xué)而篇第一
【原文】
子曰①:“學(xué)而時習(xí)之②,不亦說乎③?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④?人不知而不慍⑤,不亦君子乎⑥?”
【注解】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①子:中國古代對有學(xué)問、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稱?!墩撜Z》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②習(xí):“習(xí)”字的本意是鳥兒練習(xí)飛翔,在這里是溫習(xí)和練習(xí)的意思。③說(yuè):同“悅”,高興、愉快的意思。④樂(lè):快樂。⑤慍(yùn):怒,怨恨,不滿。⑥君子:《論語》中的“君子”指道德修養(yǎng)高的人,即“有德者”;有時又指“有位者”,即職位高的人。這里指“有德者”。
【譯文】
孔子說:“學(xué)到的東西按時去溫習(xí)和練習(xí),不也很高興嗎?有朋友從很遠(yuǎn)的地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不生氣,不也是一位有修養(yǎng)的君子嗎?”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②!”
【注解】
①巧言令色:巧,好。令,善。巧言令色,即滿口說著討人喜歡的話,滿臉裝出討人喜歡的臉色。②鮮:少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偽裝出一副和善的面孔,這種人是很少仁德的?!?/p>
【原文】
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③?”
【注解】
①曾子:孔子晚年的學(xué)生,名參(shēn),字子輿,比孔子小四十六歲。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著稱,據(jù)說《孝經(jīng)》就是他撰寫的。②三?。▁ǐnɡ):多次反省。③傳:老師講授的功課。
【譯文】
曾參說:“我每天從多方面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守信了呢?對老師傳授的功課,是不是用心復(fù)習(xí)了呢?”
【原文】
子曰:“弟子入則孝①,出則弟②,謹(jǐn)而信③,泛愛眾,而親仁④。行有余力⑤,則以學(xué)文⑥?!?/p>
【注解】
①弟子:有二義,一是指年幼之人,弟系對兄而言,子系對父而言,故曰弟子;二是指學(xué)生。此處取前義。入:古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xué)習(xí)則在外舍。入是入父宮,指進(jìn)到父親住處;或說在家。②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xué)習(xí)。出則弟,是說要用悌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于自己的人。③謹(jǐn):寡言少語稱之為謹(jǐn)。④仁:指具有仁德的人,即溫和、善良的人。此形容詞用作名詞。⑤行有余力:指有閑暇時間。⑥文:指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順,出外要敬愛師長,說話要謹(jǐn)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愛相處,親近那些具有仁愛之心的人。做到這些以后,如果還有剩余的精力,就用來學(xué)習(xí)文化知識。”
【原文】
子夏曰①:“賢賢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
【注解】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高足,以文學(xué)著稱。比孔子小四十四歲,生于公元前507年??鬃铀篮螅谖簢麄骺鬃拥乃枷胫鲝?。②賢賢: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尊重的意思。賢賢即尊重賢者。易:有兩種解釋,一是改變的意思;二是輕視的意思,即尊重賢者而看輕女色。③致其身:致,意為“奉獻(xiàn)”、“盡力”。這里是要盡忠的意思。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尊重賢者而看輕女色;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xiàn)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即使他自己說沒有學(xué)過什么,我也一定要說他已經(jīng)學(xué)習(xí)過了?!?/p>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①,學(xué)則不固②,主忠信③。無友不如己者④。過則勿憚改⑤。”
【注解】
①重:莊重、自持。②學(xué)則不固:所學(xué)不牢固。與上句聯(lián)系起來就可理解為:一個人不莊重就沒有威嚴(yán),所學(xué)也不牢固。③主忠信:以忠信為主。④無:通“毋”,不要的意思。不如己者:指不忠不信的人,“不如己者”是比較委婉的說法。⑤過:過錯、過失。憚(dàn):害怕、畏懼。
【譯文】
孔子說:“一個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yán);即使讀書,所學(xué)也不會牢固。行事應(yīng)當(dāng)以忠和信這兩種道德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要不怕改正?!?/p>
【原文】
禮之用,和為貴。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①,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p>
【注解】
①先王之道:指的是古代圣王治國之道。
【譯文】
有子說:“禮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當(dāng)和順為可貴。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國家,最可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他們做事,無論事大事小,都按這個原則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順,卻并不用禮法去節(jié)制它,也是行不通的?!?/p>
【原文】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謂好學(xué)也已。”
【注解】
①有道:指有道德、有學(xué)問的人。正:匡正,端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對工作勤奮敏捷,說話卻謹(jǐn)慎;接近有道德有學(xué)問的人并向他學(xué)習(xí),糾正自己的缺點,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xué)了。”
【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謂與②?”子曰:“賜也③,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④?!?/p>
【注解】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淇奧》篇。意思是:好比加工象牙,切了還得磋,使其更加光滑;好比加工玉石,琢了還要磨,使其更加細(xì)膩。②其: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大概”。③賜:子貢的名。孔子對學(xué)生一般都稱名。④來者:未來的事,這里借喻為未知的事。
【譯文】
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jié)奉承,富貴卻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了,但還是不如雖貧窮卻樂于道,雖富貴卻謙虛好禮?!弊迂曊f:“《詩經(jīng)》上說:‘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樣,先開料,再粗銼,細(xì)刻,然后磨光’,那就是這樣的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xiàn)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jīng)》了。告訴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來的事?!?/p>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要擔(dān)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應(yīng)該擔(dān)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p>
為政篇第二
【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①?!?/p>
【注解】
①北辰:北極星。共(ɡǒnɡ):同“拱”,環(huán)繞。
【譯文】
孔子說:“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國家,自己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安然處在自己的位置上,別的星辰都環(huán)繞著它?!?/p>
【原文】
子曰:“《詩》三?百①,一言以蔽之②,曰:‘思無邪’?!?/p>
【注解】
①《詩》三百:《詩經(jīng)》中共收詩305篇。“三百”是舉其整數(shù)而言。②蔽:概括。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jīng)》三百多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p>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③,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注解】
①有(yòu):同“又”。古文中表數(shù)字時常用“有”代替“又”,表示相加的關(guān)系。②立:站立,成立。這里指立身處世。③耳順:對于外界一切相反相異、五花八門的言論,能分辨真?zhèn)问欠?,并聽之泰然?/p>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xué)習(xí),三十歲在人生道路上站穩(wěn)腳跟,四十歲心中不再迷惘,五十歲知道上天給我安排的命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分辨是非真假,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地說話做事,又不會超越規(guī)矩?!?/p>
【原文】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在溫習(xí)舊的知識時,能有新的收獲,就可以當(dāng)老師了?!?/p>
【原文】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p>
【譯文】
子貢問怎樣才能做一個君子??鬃诱f:“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然后說出來?!?/p>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p>
【注解】
①周:團結(jié)多數(shù)人。比:勾結(jié)。
【譯文】
孔子說:“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廣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結(jié),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結(jié)卻不顧道義?!?/p>
【原文】
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①,思而不學(xué)則殆②?!?/p>
【注解】
①罔:迷惘,沒有收獲。②殆:疑惑。
【譯文】
孔子說:“學(xué)習(xí)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思考而不學(xué)習(xí)就不切于事而疑惑不解?!?/p>
【原文】
子曰:“攻乎異端①,斯害也已②!”
【注解】
①攻:做。異端:中庸的兩端,指“過”和“不及”。②斯:連詞,這就、那就的意思。也已:語氣詞。
【譯文】
孔子說:“做事情過或不及,都是禍害啊!”
【原文】
子曰:“由①!誨女,知之乎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注解】
①由:孔子的高足,姓仲,名由,字子路,卞(故城在今山東泗水縣東五十里)人。②知:作動詞用,知道。
【譯文】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由啊,我教給你的,你懂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原文】
子曰:“人而無信①,不知其可也。大車無②,小車無③,其何以行之哉?”
【注解】
①而:如果。信:信譽。②大車:指牛車。(ní):大車轅和車轅前橫木相接的關(guān)鍵。③小車:指馬車。(yuè):馬車?轅前橫木兩端的木銷。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譽,真不知他怎么辦。就像大車的橫木兩頭沒有活鍵,小車的橫木兩頭少了關(guān)扣一樣,怎么能行駛呢?”
【原文】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①?”子曰:“殷因于夏禮②,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p>
【注解】
①世:古時稱三十年為一世,一世為一代。也有的把“世”解釋為朝代。也:表疑問的語氣詞。②殷:殷朝,即商朝,商王盤庚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后來就稱商朝為“殷”。因:因襲,沿襲。
【譯文】
子張問:“今后十代的禮制現(xiàn)在可以預(yù)知嗎?”孔子說:“殷代承襲夏代的禮制,其中廢除和增加的內(nèi)容是可以知道的;周代繼承殷代的禮制,其中廢除和增加的內(nèi)容,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以后如果有繼承周朝的朝代,就是在一百代以后,也是可以預(yù)先知道的?!?/p>
【原文】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p>
【譯文】
孔子說:“祭祀不該自己祭祀的鬼神,那是獻(xiàn)媚;見到合乎正義的事而不做,那是沒有勇氣?!?/p>
八佾篇第三
【原文】
孔子謂季氏①,“八佾舞于庭②,是可忍也③,孰不可忍也?”
【注解】
①季氏:季孫氏,魯國大夫。②八佾(yì):古代奏樂舞蹈,每行八人,稱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應(yīng)該用四佾。③忍:忍心,狠心。
孔子聞季氏舞八佾于庭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談到季孫氏時說:“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都狠心做得出來,還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來呢?”
【原文】
三家者以《雍》徹①。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②’,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解】
①三家:魯國當(dāng)政的三家大夫孟孫、叔孫、季孫?!队骸罚骸对娊?jīng)·周頌》中的一篇,為周天子舉行祭禮后撤去祭品、祭器時所唱的詩。徹:同“撤”,古代祭禮完畢后撤祭饌,樂人唱詩以娛神。②“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兩句:諸侯都在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見《雍》詩。相(xiànɡ),助祭的人。維,用于句中的助詞,可以譯為“是”。辟(bì)公,諸侯。穆穆,莊嚴(yán)肅穆。
【譯文】
孟孫、叔孫和季孫三家祭祖時,唱著《雍》這首詩歌來撤除祭品??鬃诱f:“《雍》詩說的‘諸侯都來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怎么能用在三家大夫的廟堂上呢?”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①?人而不仁,如樂何?”
【注解】
①如禮何:怎樣對待禮儀制度。
【譯文】
孔子說:“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禮儀制度呢?做人如果沒有仁德,怎么對待音樂呢?”
【原文】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①,美目盼兮②,素以為絢兮③’。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④!始可與言《詩》已矣?!?/p>
【注解】
①倩:笑容美好。②盼:眼睛黑白分明。③絢(xuàn):有文采。這三句詩前兩句見《詩·衛(wèi)風(fēng)·碩人》,第三句可能是逸詩。④起:闡明。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譯文】
子夏問道:“‘輕盈的笑臉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潔白的質(zhì)地上畫著美麗的圖案呀?!@幾句詩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畫畫。”子夏說:“這么說禮儀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產(chǎn)生的了?”孔子說:“能夠發(fā)揮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開始和你談?wù)摗对娊?jīng)》了?!?/p>
【原文】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①。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注解】
①去:去掉,廢除。告朔之餼(xì)羊:告朔,朔為每月的第一天。周天子于每年秋冬之交向諸侯頒布來年的歷書,歷書包括指明有無閏月、每月的朔日是哪一天,這就叫“告朔”。諸侯接受歷書后,藏于祖廟。每逢初一,便殺一頭羊祭于廟。羊殺而不烹叫“餼”(烹熟則叫“饗”)。告朔餼羊是古代一種祭禮制度。
【譯文】
子貢想把每月初一告祭祖廟的羊廢去不用??鬃诱f:“賜呀!你愛惜那只羊,我則愛惜那種禮。”
【原文】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p>
【譯文】
孔子說:“按照禮節(jié)去侍奉君主,別人卻認(rèn)為這是在討好君主哩。”
【原文】
定公問①:“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p>
【注解】
①定公:魯國國君,姓姬名宋,“定”是謚號。
【譯文】
魯定公問:“國君役使臣子,臣子服侍君主,各應(yīng)該怎么做?”孔子答道:“君主應(yīng)該按照禮節(jié)役使臣子,臣子應(yīng)該用忠心來服侍君主。”
【原文】
子曰:“《關(guān)雎》樂而不淫①,哀而不傷。”
【注解】
①《關(guān)雎(jū)》:《詩經(jīng)》中的第一篇。
【譯文】
孔子說:“《關(guān)雎》這首詩快樂而不放蕩,悲哀而不悲傷?!?/p>
【原文】
哀公問社于宰我①。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zhàn)栗?!弊勇勚?,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②,既往不咎?!?/p>
【注解】
①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廟也稱社。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學(xué)生。②遂事:已完成的事。
【譯文】
魯哀公問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應(yīng)該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說:“夏代人用松木,殷代人用柏木,周代人用栗木,目的是使百姓戰(zhàn)戰(zhàn)栗栗?!笨鬃勇牭竭@些話,告誡宰我說:“已經(jīng)過去的事不用解釋了,已經(jīng)完成的事不要再勸諫了,已過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p>
【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①!”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②,官事不攝③,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④,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⑤,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注解】
①管仲:名夷吾,齊桓公時的宰相,輔助齊桓公成為諸侯的霸主。②三歸:三處豪華的公館。③攝:兼任。④樹:樹立。塞門:在大門口筑的一道短墻,以別內(nèi)外,相當(dāng)于屏風(fēng)、照壁等。⑤反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別國國君時,放置獻(xiàn)過酒的空杯子的土臺。
【譯文】
孔子說:“管仲的器量太小啦!”有人問:“管仲節(jié)儉嗎?”孔子說:“管仲有三處豪華的公館,他手下的人從不兼職,怎么能稱得上節(jié)儉呢?”“那么管仲懂禮儀嗎?”孔子說:“國君在宮門前立了一道影壁,管仲也在自家門口立了影壁;國君設(shè)宴招待別國君主、舉行友好會見時,在堂上設(shè)有放置空酒杯的土臺,管仲宴客也就有這樣的土臺。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還有誰不知禮呢?”
【原文】
子語魯大師樂①,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②;從之③,純?nèi)缫?span >④,皦如也⑤,繹如也⑥,以成⑦。”
【注解】
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皦如也,繹如也。
①語(yù):告訴,作動詞用。大(tài)師:太師,樂官名。②翕(xī):意為合,聚,協(xié)調(diào)。③從(zònɡ):放縱,展開。④純:美好、和諧。⑤曒(jiǎo):音節(jié)分明。⑥繹:連續(xù)不斷。⑦以成:以之而成,即以從之純?nèi)纭萑?、繹如三者而成。
【譯文】
孔子給魯國樂官講奏樂過程:“奏樂過程是可以了解的:開始演奏時,各種樂器合奏,聲音宏亮而優(yōu)美,聽眾隨著樂聲響起而為之振奮;樂曲展開后美好而和諧,節(jié)奏分明,連續(xù)不斷,如流水綿綿流淌,直至演奏結(jié)束?!?/p>
【原文】
儀封人請見①,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span >②。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③?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④?!?/p>
【注解】
①儀:地名。封人:鎮(zhèn)守邊疆的小官。請見:請求會見孔子。②從者:隨從之人。見之:讓他被接見。③二三子:你們這些人。患:憂愁,擔(dān)心。喪(sànɡ):失掉官位。④木鐸:以木為舌的銅鈴,古代用以宣布政教法令。
【譯文】
儀地的一個小官請求會見孔子,說:“凡是到這個地方的君子,我沒有不求見的?!笨鬃拥膶W(xué)生們領(lǐng)他去見孔子。出來以后,他說:“你們幾位為什么擔(dān)心失去官位呢?天下無道已經(jīng)很久了,因此上天將以孔夫子為圣人來教化天下。”
【原文】
子謂《韶》①:“盡美矣②,又盡善也③。”謂《武》④:“盡美矣,未盡善也?!?/p>
【注解】
①《韶》:相傳是舜時的樂曲名。②美:指樂曲的聲音言。③善:指樂曲的內(nèi)容言。④《武》:相傳是周武王時的樂曲名。
【譯文】
孔子評論《韶》,說:“樂曲美極了,內(nèi)容也好極了?!痹u論《武》,說:“樂曲美極了,內(nèi)容還不是完全好。”
【原文】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譯文】
孔子說:“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人,不能寬宏大量,行禮的時候不恭敬,遭遇喪事時不悲傷哀痛,這個樣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里仁篇第四
【原文】
子曰:“里仁為美①。擇不處仁,焉得知②?”
【注解】
①里:可作名詞講,居住之地;也可以作動詞講,居住。均通。今從第二義。②知:同“智”。
【譯文】
孔子說:“居住在有仁風(fēng)的地方才好。選擇住處,不居住在有仁風(fēng)的地方,怎能說是明智呢?”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①,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p>
【注解】
①約:窮困之意。②知(zhì):同“智”。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夠長久地安于窮困,也不能夠長久地處于安樂之中。有仁德的人長期安心于推行慈愛精神,聰明的人認(rèn)識到仁對他有長遠(yuǎn)的利益而實行仁?!?/p>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①,能惡人②?!?/p>
【注解】
①好(hào):愛好。②惡(wù):厭惡。
【譯文】
孔子說:“只有講仁愛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喜愛某人、厭惡某人?!?/p>
【原文】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p>
【譯文】
孔子說:“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會去做壞事?!?/p>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①?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②,顛沛必于是③。”
【注解】
①惡(wū)乎:怎樣。②造次:急促、倉猝。③顛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頓,社會動亂。
【譯文】
孔子說:“金錢和地位,是每個人都向往的,但是,以不正當(dāng)?shù)氖侄蔚玫剿鼈?,君子不享受。貧困和卑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但是,不通過正當(dāng)?shù)耐緩綌[脫它們,君子是不會擺脫的。君子背離了仁的準(zhǔn)則,怎么能夠成名呢?君子不會吃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德,即使在匆忙緊迫的情況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準(zhǔn)則,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和仁同在?!?/p>
【原文】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子曰:“朝聞道①,夕死可矣。”
【注解】
①道:道理,指真理。
【譯文】
孔子說:“早晨能夠得知真理,即使當(dāng)晚死去,也沒有遺憾?!?/p>
【原文】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p>
【譯文】
孔子說:“君子心懷的是仁德;小人則懷戀鄉(xiāng)土。君子關(guān)心的是刑罰和法度,小人則關(guān)心私利?!?/p>
【原文】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p>
【譯文】
孔子說:“不愁沒有職位,只愁沒有足以勝任職務(wù)的本領(lǐng)。不愁沒人知道自己,應(yīng)該追求能使別人知道自己的本領(lǐng)?!?/p>
【原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弊映觥iT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①②?!?/p>
【注解】
①貫:貫穿,貫通。如以繩穿物。②忠?。簱?jù)朱熹注,盡己之心以待人叫作“忠”,推己及人叫作“恕”。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譯文】
孔子說:“曾參呀!我的學(xué)說可以用一個根本的原則貫通起來。”曾參答道:“是的?!笨鬃幼叱鋈ヒ院螅渌麑W(xué)生問道:“這是什么意思?”曾參說:“夫子的學(xué)說只不過是忠和恕罷了?!?/p>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義①,小人喻于利。”
【注解】
①喻:通曉,明白。
【譯文】
孔子說:“君子懂得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p>
【原文】
子曰:“見賢思齊焉①,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②?!?/p>
【注解】
①賢:賢人,有賢德的人。齊:看齊。②?。悍词。瑱z查。
【譯文】
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應(yīng)該想著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p>
【原文】
子曰:“事父母幾諫①。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②。”
【注解】
①幾(jī):輕微,婉轉(zhuǎn)。②勞:勞心;擔(dān)憂。
【譯文】
孔子說:“侍奉父母,對他們的缺點應(yīng)該委婉地勸止,如果自己的意見沒有被采納,仍然要對他們恭敬,不加違抗。只在心里憂愁而不怨恨?!?/p>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p>
【譯文】
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子女不遠(yuǎn)游外地;即使出遠(yuǎn)門,也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
【原文】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如果能夠長時間地不改變父親生前所堅持的準(zhǔn)則,就可說做到了孝?!?/p>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p>
【譯文】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jì)不能不知道,一方面因其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因其年邁而有所擔(dān)憂?!?/p>
【原文】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①?!?/p>
【注解】
①訥(nè):說話遲鈍。
【譯文】
孔子說:“君子說話應(yīng)該謹(jǐn)慎,而行動要敏捷?!?/p>
公冶長篇第五
【原文】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庇謫枴W釉唬骸坝梢?,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①,不知其仁也?!薄俺嘁埠稳?span >②?”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解】
①宰:古代縣、邑一級的行政長官。卿大夫的家臣也叫宰。②赤:公西赤,字子華,孔子的學(xué)生。
【譯文】
孟武伯問:“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嗎?”孔子說:“不知道。”孟武伯又問一遍??鬃诱f:“仲由呵,一個具備千輛兵車的大國,可以讓他去負(fù)責(zé)軍事。至于他有沒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庇謫枺骸叭角笤趺礃??”孔子說:“求呢,一個千戶規(guī)模的大邑,一個具備兵車百輛的大夫封地,可以讓他當(dāng)總管。至于他的仁德,我弄不清?!泵衔洳^續(xù)問:“公西赤怎么樣?”孔子說:“赤呀,穿上禮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讓他和賓客會談。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p>
【原文】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①?”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弊釉唬骸案ト缫?,吾與女弗如也②?!?/p>
【注解】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
①愈:勝過,超過。②與:有兩種解釋:其一,同意、贊成;其二,和。此處取后一種說法。
【譯文】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相比,哪個強一些?”子貢回答說:“我怎么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他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聽到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孔子說:“趕不上他,我和你都趕不上他?!?/p>
【原文】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①。于予與何誅②?”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p>
【注解】
①杇(wū):同“圬”,指涂飾,粉刷。②與(yú):語氣詞。誅:意為責(zé)備、批評。
【譯文】
宰予在白天睡覺??鬃诱f:“腐朽了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一樣的墻壁不能粉刷。對宰予這個人,不值得責(zé)備呀!”孔子又說:“以前,我對待別人,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現(xiàn)在,我對待別人,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我是因宰予的表現(xiàn)而改變了對人的態(tài)度的。”
【原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①?”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p>
【注解】
①孔文子:衛(wèi)國大夫,姓孔,名圉(yǔ),“文”是謚號。
【譯文】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謚他‘文’的稱號呢?”孔子說:“他聰明勤勉,喜愛學(xué)習(xí),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謚他‘文’的稱號?!?/p>
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
【原文】
子謂子產(chǎn)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p>
【注解】
①子產(chǎn):姓公孫,名僑,字子產(chǎn),鄭國大夫。做過正卿,是鄭穆公的孫子,為春秋時鄭國的賢相。
【譯文】
孔子評論子產(chǎn)說:“他有四個方面符合君子的標(biāo)準(zhǔn):他待人處世很謙恭,侍奉國君很負(fù)責(zé)認(rèn)真,養(yǎng)護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情理?!?/p>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①。子聞之,曰:“再,斯可矣?!?/p>
【注解】
①季文子:魯國的大夫,姓季孫,名行父,“文”是謚號。
【譯文】
季文子辦事,要反復(fù)考慮多次后才行動??鬃勇牭胶?,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p>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雹?/p>
【注解】
①左丘明:魯國史官,姓左丘,名明。一說姓左,名丘明。相傳是《春秋左氏傳》和《國語》的作者。
【譯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孔子說:“花言巧語,面貌偽善,過分恭敬,這種人,左丘明認(rèn)為可恥,我也認(rèn)為可恥。把仇恨暗藏于心,表面上卻同人要好,這種人,左丘明認(rèn)為可恥,我也認(rèn)為可恥?!?/p>
【原文】
顏淵、季路侍①。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②,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尽!弊釉唬骸袄险甙仓?,朋友信之,少者懷之③。”
【注解】
①季路:即子路。②伐善:夸耀功勞。伐,夸耀。③懷:關(guān)懷,照顧。
【譯文】
顏淵、季路在孔子身邊??鬃诱f:“你們?yōu)槭裁床桓髯哉務(wù)勛约旱闹鞠颍俊弊勇氛f:“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車馬、穿的衣服,和朋友們共同使用,即使用壞了也不遺憾?!鳖仠Y說:“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宣揚自己的功勞?!弊勇氛f:“我們希望聽聽老師的志向?!笨鬃诱f:“我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間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顧?!?/p>
雍也篇第六
【原文】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①,不貳過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則亡④,未聞好學(xué)者也?!?/p>
【注解】
①不遷怒:不把對此人的怒氣發(fā)泄到彼人身上。②不貳過:“貳”是重復(fù)、一再的意思。這是說不犯同樣的錯誤。③短命死矣:顏回死時年僅三十一歲。④亡:同“無”。
【譯文】
魯哀公問:“你的學(xué)生中誰最愛好學(xué)習(xí)?”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愛學(xué)習(xí)。他從不遷怒于別人,也不犯同樣的過錯。只是他不幸短命死了。現(xiàn)在沒有這樣的人了,再也沒聽到誰愛好學(xué)習(xí)的了?!?/p>
【原文】
子華使于齊①,冉子為其母請粟②,子曰:“與之釜③?!闭堃?,曰:“與之庾④?!比阶优c之粟五秉⑤。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注解】
①子華:孔子的學(xué)生,姓公西,名赤,字子華,魯國人。②冉子:姓冉,名求,字子有,魯國人。粟:小米。③釜:古代量器,六斗四升為一釜。④庾(yǔ):古代量器,二斗四升為一庾。⑤秉(bǐnɡ):古代量器,十六斛為一秉。一斛為十斗。
【譯文】
子華出使齊國,冉有替子華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小米??鬃诱f:“給她六斗四升?!比接姓埱笤僭黾右恍?,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比接袇s給了她八百斗??鬃诱f:“公西赤到齊國去,乘肥馬拉的車,穿著又輕又暖和的皮袍。我聽人說:君子應(yīng)該救濟有緊急需要的窮人,而不應(yīng)該給富人添富?!?/p>
【原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①,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注解】
①簞(dān):古代盛飯的竹器。
【譯文】
孔子說:“真是個大賢人啊,顏回!用一個竹筐盛飯,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簡陋的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能照樣快活。真是個大賢人啊,顏回!”
【原文】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譯文】
孔子說:“誰能夠走出屋子而不經(jīng)過房門呢?為什么沒有人走這條必經(jīng)的仁義之路呢?”
【原文】
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①,然后君子?!?/p>
【注解】
①文質(zhì)彬彬(bīn):文質(zhì)配合適當(dāng)。
【譯文】
孔子說:“質(zhì)樸多于文采就難免顯得粗野,文采超過了質(zhì)樸又難免流于虛浮,文采和質(zhì)樸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這才能成為君子?!?/p>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①。”
【注解】
①罔:誣罔不直的人。
【譯文】
孔子說:“人憑著正直生存在世上,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靠僥幸避免了禍害啊?!?/p>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譯文】
孔子說:“(對于任何學(xué)問、知識、技藝等)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p>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①;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p>
【注解】
①語(yù):告訴,講說,談?wù)摗?/p>
【譯文】
孔子說:“中等以上資質(zhì)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xué)問;而中等以下資質(zhì)的人,不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xué)問?!?/p>
【原文】
樊遲問知①,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②,可謂知矣?!眴柸?,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p>
【注解】
①樊遲:孔子的學(xué)生,姓樊,名須,字子遲。②遠(yuǎn)(yuàn):作及物動詞,疏遠(yuǎn)、避開。
【譯文】
樊遲問怎么樣才算聰明,孔子說:“努力從事人民認(rèn)為合理的工作,尊敬鬼神,但要疏遠(yuǎn)它們,這樣可以稱得上是聰明了。”樊遲又問怎么樣才叫作有仁德,孔子說:“有仁德的人先付出艱苦的努力,然后得到收獲,這樣可以說是有仁德了?!?/p>
樊遲問知。子曰:務(wù)民之義。
【原文】
子曰:“知者樂水①,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p>
【注解】
①樂(lè):喜愛。
【譯文】
孔子說:“聰明的人樂于水,仁德的人樂于山。聰明的人愛好活動,仁德的人愛好沉靜。聰明的人活得快樂,仁德的人長壽。”
【原文】
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p>
【譯文】
孔子說:“齊國的政治一有改革,便可以達(dá)到魯國的這個樣子;魯國一有改革,就可以達(dá)到合符大道的境界了?!?/p>
【原文】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譯文】
孔子說:“觚不像個觚的樣子,這還叫觚嗎!這還叫觚嗎!”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①!”
【注解】
①畔:通“叛”。矣夫:語氣詞,表示較強烈的感嘆。
【譯文】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xué)習(xí)文化知識,再用禮來加以約束,這樣也就不會離經(jīng)叛道了?!?/p>
述而篇第七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①?!?/p>
【注解】
①比于我老彭:把自己比作老彭。我,表示親近。老彭,商代的賢大夫彭祖。
【譯文】
孔子說:“闡述而不創(chuàng)作,相信并喜愛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p>
【原文】
子曰:“默而識之①,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注解】
①識(zhì):通“志”,記住。
【譯文】
孔子說:“把所見所聞默默地記在心上,努力學(xué)習(xí)而從不滿足,教導(dǎo)別人而不知疲倦,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p>
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
孔子說:“不去培養(yǎng)品德,不去講習(xí)學(xué)問,聽到義在那里卻不能去追隨,有缺點而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p>
【原文】
子曰:“不憤不啟①,不悱不發(fā)②。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注解】
①憤:思考問題時有疑難想不通。②悱(fěi):想表達(dá)卻說不出來。發(fā):啟發(fā)。
【譯文】
孔子說:“教導(dǎo)學(xué)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時候,不去開導(dǎo)他;不到他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給他指出一個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p>
【原文】
子在齊聞《韶》①,三月不知肉味②。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注解】
①《韶》:相傳是大舜時的樂章。②三月:很長時間?!叭笔翘摂?shù)。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這種樂曲后,很長時間內(nèi)即使吃肉也感覺不到肉的滋味,他感嘆道:“沒想到音樂欣賞竟然能達(dá)到這樣的境界!”
【原文】
子曰:“飯疏食①,飲水,曲肱而枕之②,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p>
【注解】
①飯:吃。名詞用作動詞。疏食:糙米飯。②肱(ɡōnɡ):胳膊。
【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清水,用胳膊當(dāng)枕頭,這其中也有著樂趣。而通過干不正當(dāng)?shù)氖碌脕淼母毁F,對于我來說就像浮云一般?!?/p>
【原文】
子曰:“加我數(shù)年①,五十以學(xué)《易》②,可以無大過矣?!?/p>
【注解】
①加:這里通“假”字,給予的意思。②《易》:《易經(jīng)》,又稱《周易》,古代一部用以占筮(卜卦)的書,其中卦辭和爻辭是孔子以前的作品。
【譯文】
孔子說:“給我增加幾年的壽命,讓我在五十歲的時候去學(xué)習(xí)《易經(jīng)》,就可以沒有大過錯了?!?/p>
【原文】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①,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②: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③?!?/p>
【注解】
①葉(shè)公:楚國大夫沈諸梁,字子高。封地在葉邑,今河南葉縣南三十里有古葉城。②奚(xī):何,為什么,怎么。③云爾:云,如此。爾,同“耳”,而已。
【譯文】
葉公問子路孔子是個怎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鬃诱f:“你為什么不這樣說:他的為人,發(fā)憤用功到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忘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如此等等?!?/p>
【原文】
子曰:“三人行①,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span >②,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解】
①行:行走。②善:優(yōu)點。從:順從,學(xué)習(xí)。
【譯文】
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值得我學(xué)習(xí)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yōu)點而學(xué)習(xí),如發(fā)現(xiàn)他的缺點則引以為戒而加以改正?!?/p>
【原文】
子以四教:文,行①,忠,信。
【注解】
①行(xìnɡ):作名詞用,指德行。
【譯文】
孔子以四項內(nèi)容來教導(dǎo)學(xué)生:文化知識、履行所學(xué)之道的行動、忠誠、守信。
【原文】
子釣而不綱①,弋不射宿②。
【注解】
①綱:動詞,用大繩系住網(wǎng),斷流以捕魚。②弋(yì):用帶生絲的箭來射鳥。宿:歸巢歇宿的鳥。
【譯文】
孔子只用魚竿釣魚,而不用大網(wǎng)來捕魚;用帶繩的箭射鳥,但不射歸巢棲息的鳥。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原文】
子曰:“奢則不孫①,儉則固②。與其不孫也,寧固。”
【注解】
①孫(xùn):同“遜”,恭順。不孫,即為不遜,這里指“越禮”。②固:簡陋、鄙陋,這里是寒酸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奢侈豪華就會顯得不謙遜,儉省樸素則會顯得寒磣。與其不謙遜,寧可寒磣。”
【原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p>
【譯文】
孔子說:“君子的心胸寬廣,小人卻總是心胸狹窄,帶著煩惱。”
泰伯篇第八
【原文】
子曰:“泰伯①,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注解】
①泰伯:又叫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長子。古公有三個兒子:泰伯、仲雍、季歷。季歷的兒子就是姬昌(周文王)。傳說古公預(yù)見到姬昌的圣德,想打破慣例把君位傳給幼子季歷。長子泰伯為使父親愿望實現(xiàn),便偕同仲雍出走他國,使季歷和姬昌順利即位,后來姬昌之子統(tǒng)一了天下。
【譯文】
孔子說:“泰伯,那可以說是道德最崇高的人了。他多次把社稷讓給季歷,人民簡直都找不出恰當(dāng)?shù)脑~語來稱頌他。”
【原文】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①,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②。君子篤于親③,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④。”
【注解】
①葸(xǐ):拘謹(jǐn)、畏懼的樣子。②絞:說話尖刻,出口傷人。③篤:厚待,真誠。④偷:淡薄,不厚道。
【譯文】
孔子說:“一味恭敬而不知禮,就未免會勞倦疲乏;只知謹(jǐn)慎小心,卻不知禮,便會膽怯多懼;只是勇猛,卻不知禮,就會莽撞作亂;心直口快卻不知禮,便會尖酸刻薄。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對待自己的親族,民眾中則會興起仁德的風(fēng)氣;君子不遺忘背棄他的故交舊朋,那民眾便不會對人冷淡漠然了?!?/p>
【原文】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①,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②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
【注解】
①啟:通“?”,看。②“戰(zhàn)戰(zhàn)兢?兢”三句:見《詩經(jīng)·小雅·小旻》。
【譯文】
曾子生病,把他的弟子召集過來,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詩》上說:‘戰(zhàn)戰(zhàn)兢兢,好像面臨著深淵,好像走在薄薄的冰層上?!瘡慕褚院?,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禍害刑戮了!學(xué)生們!”
【原文】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①。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yuǎn)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yuǎn)鄙倍矣②。籩豆之事③,則有司存④?!?/p>
【注解】
①孟敬子:魯國大夫仲孫捷。②鄙倍:鄙陋,錯誤。倍,通“背”,背理,錯誤。③籩豆:祭禮中使用的器皿,籩是竹制的,豆是木制的?;e豆之事,在此代表禮儀中的一切具體細(xì)節(jié)。④有司:主管祭祀的官吏。
【譯文】
曾子生病了,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說:“鳥將要死時,鳴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時,說出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應(yīng)當(dāng)注重的有三個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莊重嚴(yán)肅,這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粗暴和怠慢;使自己面色端莊嚴(yán)正,這樣就容易使人信服;講究言辭和聲氣,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錯誤。至于禮儀中的細(xì)節(jié),自有主管部門的官吏負(fù)責(zé)?!?/p>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
【注解】
①弘毅:弘大剛毅。
【譯文】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他肩負(fù)的任務(wù)重大而路程遙遠(yuǎn)。把實現(xiàn)仁德作為自己的任務(wù),難道不是重大嗎?到死方才停止下來,難道不是遙遠(yuǎn)嗎?”
【原文】
子曰:“興于詩①,立于禮②,成于樂③?!?/p>
【注解】
①興:興起,開始。②立:成立,建立。③成:完成。
【譯文】
孔子說:“從學(xué)習(xí)《詩經(jīng)》開始,把禮作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樂使所學(xué)得以完成?!?/p>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考慮它的政務(wù)?!?/p>
【原文】
子曰:“學(xué)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文】
孔子說:“學(xué)習(xí)就像追趕什么似的,生怕趕不上,學(xué)到了還唯恐會丟失?!?/p>
子罕篇第九
【原文】
子絕四:毋意①,毋必②,毋固③,毋我④。
【注解】
①意:通“臆”,主觀地揣測。②必:絕對。③固:固執(zhí)。④我:自以為是。
【譯文】
孔子杜絕了四種毛?。翰粦{空臆測,不武斷絕對,不固執(zhí)拘泥,不自以為是。
【原文】
顏淵喟然嘆曰①:“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②③,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④。雖欲從之,末由也已⑤?!?/p>
【注解】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①喟(kuì)然:嘆氣的樣子。②彌:更加,越發(fā)。③循循然:有步驟地。④卓爾:高高直立的樣子。爾,相當(dāng)于“然”。⑤末:無。
【譯文】
顏淵感嘆地說:“我的老師啊,他的學(xué)問道德,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努力鉆研,越鉆研越覺得深??粗孟裨谇懊妫鋈挥窒裨诤竺媪?。老師善于有步驟地引導(dǎo)我們,用各種文獻(xiàn)來豐富我們的知識,用禮來約束我們的行為,我們想要停止學(xué)習(xí)都不可能。我已經(jīng)用盡自己的才力,似乎有一個高高的東西立在我的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找不到可循的路徑?!?/p>
【原文】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①。病間②,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③,予死于道路乎?”
【注解】
①為臣:臣,指家臣,總管??鬃赢?dāng)時不是大夫,沒有家臣,但子路叫門人充當(dāng)孔子的家臣,準(zhǔn)備由此人負(fù)責(zé)總管安葬孔子之事。②病間(jiàn):病情減輕。間,空隙,引申為有時間距離,再引申為疾病稍愈。③大葬:指大夫的隆重葬禮。
【譯文】
孔子病重,子路讓孔子的學(xué)生充當(dāng)家臣準(zhǔn)備料理喪事。后來,孔子的病好些了,知道了這事,說:“仲由做這種欺詐的事情很久啦!我沒有家臣而冒充有家臣。我欺騙誰呢?欺騙上天嗎?況且我與其死在家臣手中,也寧可死在你們這些學(xué)生手中??!而且我縱使不能按照大夫的葬禮來安葬,難道會死在路上嗎?”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譯文】
孔子站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地流去?!?/p>
【原文】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p>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p>
【原文】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①,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jìn),吾往也?!?/p>
【注解】
①簣(kuì):盛土的筐子。
【譯文】
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xù),還是要自己去干的?!?/p>
【原文】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①,其回也與②!”
【注解】
①語(yù):告訴。②與:同“歟”。
【譯文】
孔子說:“聽我說話而能始終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顏回吧!”
【原文】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jìn)也,未見其止也?!?/p>
【譯文】
孔子談到顏淵,說:“可惜??!我看到他不斷地前進(jìn),沒有看到過他停止?!?/p>
【原文】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①!秀而不實者有矣夫②!”
【注解】
①苗:莊稼出苗。秀:吐穗開花。②實:結(jié)果實。
【譯文】
孔子說:“有只長苗而不開花的吧!有開了花卻不結(jié)果實的吧!”
【原文】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p>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是可敬畏的,怎么知道他們將來趕不上現(xiàn)在的人呢?一個人如果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還沒有什么名望,這樣的人也就不值得敬畏了?!?/p>
【原文】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①,匹夫不可奪志也②?!?/p>
【注解】
①三軍:古代大國三軍,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②匹夫:男子漢,泛指普通老百姓。
【譯文】
孔子說:“一國的軍隊,可以強行使它喪失主帥;一個男子漢,卻不可能強行奪去他的志向?!?/p>
【原文】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①。”
【注解】
①凋:凋零。
【譯文】
孔子說:“寒冷的季節(jié)到了,才知道松柏的葉子是最后凋零的?!?/p>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p>
【譯文】
孔子說:“聰明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不畏懼?!?/p>
【原文】
子曰:“可與共學(xué),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①;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②?!?/p>
【注解】
①立:立于道而不變,即堅守道。②權(quán):本義為秤錘,引申為權(quán)衡輕重、隨機應(yīng)變。
【譯文】
孔子說:“可以和自己一同學(xué)習(xí)的人,未必可以和自己走共同的道路;可以和自己走共同的道路,未必可以和自己事事依禮而行;可以和自己事事依禮而行,未必可以和自己一起變通靈活處事?!?/p>
鄉(xiāng)黨篇第十
【原文】
入公門,鞠躬如也①,如不容。立不中門②,行不履閾③。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④,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⑤。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jìn),翼如也。復(fù)其位,踧踖如也。
【注解】
①鞠躬:此不作曲身講,而是形容謹(jǐn)慎恭敬的樣子。②中門:中于門,表示在門的中間。“中”用作動詞。③閾(yù):門限,即門坎。④攝齊(zī):提起衣裳的下擺。齊,衣裳的下擺。⑤屏(bǐnɡ)氣:憋住氣。
【譯文】
孔子走進(jìn)朝堂的大門,顯出小心謹(jǐn)慎的樣子,好像沒有容身之地。他不站在門的中間,進(jìn)門時不踩門坎。經(jīng)過國君的座位時,臉色變得莊重起來,腳步也快起來,說話的聲音低微得像氣力不足似的。他提起衣服的下擺走上堂去,顯得小心謹(jǐn)慎,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樣。走出來,下了一級臺階,面色舒展,怡然和樂。走完了臺階,快步向前,姿態(tài)好像鳥兒展翅一樣?;氐阶约旱奈恢茫@得恭敬而不安。
【原文】
執(zhí)圭①,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zhàn)色,足蹜蹜②,如有循。享禮③,有容色。私覿④,愉愉如也。
【注解】
①圭(ɡuī):一種玉器,上圓下方。舉行典禮時,君臣都拿著。②蹜(sù)蹜:腳步細(xì)碎緊湊,宛如邁不開步一樣。③享禮:使者向所訪問的國家獻(xiàn)禮物的禮節(jié)。④覿(dí):會見。
【譯文】
(孔子出使到別的諸侯國,行聘問禮時)拿著圭,恭敬而謹(jǐn)慎,好像拿不動一般。向上舉圭時好像在作揖,向下放圭時好像在交給別人。神色莊重,戰(zhàn)戰(zhàn)兢兢;腳步緊湊,好像在沿著一條線行走。獻(xiàn)禮物的時候,和顏悅色。私下里和外國君臣會見時,則顯得輕松愉快。
【原文】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①。食而②,魚餒而肉敗③,不食。色惡,不食。臭惡④,不食。失飪⑤,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⑥。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⑦,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解】
①膾(kuài):切過的魚或肉。②(yì):食物經(jīng)久發(fā)臭。(ài):食物經(jīng)久變味。③餒(něi):魚腐爛。?。喝飧癄€。④臭:氣味。⑤飪(rèn):煮熟。⑥食氣(xì):飯料,即主食。氣,同“餼”。⑦脯(fǔ):肉干。
【譯文】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xì)。糧食腐敗發(fā)臭、魚和肉腐爛,都不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diào)不當(dāng),不吃。不到該吃飯時,不吃。切割方式不得當(dāng)?shù)氖澄?,不吃。沒有一定的醬醋調(diào)料,不吃。席上的肉雖多,吃它不超過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能喝到神志昏亂的地步。從市上買來的酒和肉干,不吃。吃完了,姜不撤除,但吃得不多。
【原文】
祭于公,不宿肉①。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解】
①不宿肉:從公家分回的祭肉(胙),不要留著過夜。
【譯文】
參加國家祭祀典禮,分到的祭肉當(dāng)天就食用,不放過夜。一般祭肉的留存不超過三天。放超過了三天,就不吃了。
祭于公,不宿肉。
【原文】
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
吃飯的時候不談話,睡覺的時候不言語。
【原文】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
馬廄失火了??鬃油顺貋?,說:“傷到人了嗎?”沒問馬怎么樣。
先進(jìn)篇第十一
【原文】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p>
【譯文】
季康子問:“你的學(xué)生中哪個好學(xué)用功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學(xué)生好學(xué)用功,不幸短命早逝了,現(xiàn)在沒有這樣的人了?!?/p>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
【原文】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①?!痹唬骸拔粗?,焉知死?”
【注解】
①敢:冒昧之詞,用于表敬。
【譯文】
季路問服侍鬼神的方法??鬃诱f:“人還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鬼神呢?”季路又說:“敢問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說:“對生都知道得不清楚,哪里能知道死呢?”
【原文】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p>
【譯文】
子貢問:“顓孫師(即子張)與卜商(即子夏)誰更優(yōu)秀?”孔子說:“顓孫師有些過分,卜商有些趕不上。”子貢說:“這么說顓孫師更強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趕不上同樣不好。”
【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①,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②。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p>
【注解】
①周公:泛指周天子的卿士。一說為周公旦。②聚斂:積聚和收集錢財,即搜刮。
【譯文】
季氏比周天子的卿士還富有,可是冉求還為他搜刮,再增加他的財富??鬃诱f:“冉求不是我的學(xué)生,你們大家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攻擊他?!?/p>
【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span >①,故進(jìn)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解】
①求也退:冉有性懦弱,遇事退縮不前。②由也兼人:子路好勇過人。
【譯文】
子路問:“一聽到就行動嗎?”孔子說:“父親和兄長都在,怎么能一聽到就行動呢?”冉有問:“一聽到就行動嗎?”孔子說:“一聽到就行動。”公西華說:“仲由問‘一聽到就行動嗎’,您說‘父親和兄長都在,怎么能一聽到就行動呢’;冉求問‘一聽到就行動嗎’,您說‘一聽到就行動’。我有些糊涂了,斗膽想問問老師。”孔子說:“冉求平日做事退縮,所以我激勵他;仲由好勇勝人,所以我要壓壓他?!?/p>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①。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②,毋吾以也。居則曰③:‘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④:“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⑤,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⑥,由也為之,比及三年⑦,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⑧?!狈蜃舆又?span >⑨。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⑩,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21]?”“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22],孰能為之大?”
【注解】
①曾皙:名點,字子皙,曾參的父親,也是孔子的學(xué)生。②以:認(rèn)為。爾:你們。③居:平日。④率爾:輕率,急切。⑤攝:迫近。⑥因:仍,繼。饑饉(jǐn):饑荒。⑦比及:等到。⑧方:方向,指道義。⑨哂(shěn):譏諷的微笑。⑩如:或者。?端:玄端,古代禮服的名稱。章甫:古代禮帽的名稱。?相(xiànɡ):儐相,祭祀和會盟時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相有卿、大夫、士三級,小相是最低的士一級。?希:同“稀”,指彈瑟的速度放慢,節(jié)奏逐漸稀疏。?作:站起來。?異乎:不同于。撰:具,述。?莫(mù)春:夏歷三月。莫,同“暮”。?沂(yí):水名,發(fā)源于山東南部,流經(jīng)江蘇北部入海。?風(fēng):迎風(fēng)納涼。舞雩(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東曲阜。?喟(kuì)然:長嘆的樣子。?與:贊許,同意。[21]唯:語首詞,沒有什么意義。[22]之:相當(dāng)于“其”。
【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陪同孔子坐著??鬃诱f:“我比你們年齡都大,你們不要因為我在這里就不敢盡情說話。你們平時總愛說沒有人了解自己。如果有人了解你們,那你們怎么辦呢?”
子路輕率而急切地回答說:“如果有一個千乘之國,夾在幾個大國之間,外面有軍隊侵犯它,國內(nèi)又連年災(zāi)荒,我去治理它,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里人人有勇氣、個個懂道義。”孔子聽后譏諷地笑了一笑。
又問:“冉求,你怎么樣?”冉求回答說:“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家,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禮樂方面,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來施行了?!?/p>
孔子又問:“公西赤,你怎么樣?”公西赤回答說:“不敢說我有能力,只是愿意學(xué)習(xí)罷了。宗廟祭祀或者同外國盟會,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儐相?!?/p>
孔子接著問:“曾點!你怎么樣?”曾點彈瑟的節(jié)奏逐漸稀疏,“鏗”的一聲放下瑟站起來,回答道:“我和他們?nèi)凰f的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么妨礙呢?也不過是各人談?wù)勚驹噶T了?!痹f:“暮春三月的時候,春天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還有六七個兒童一起,在沂水岸邊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風(fēng)納涼,唱著歌兒走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賞你的主張?!?/p>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出來了,曾皙后走。他問孔子:“他們?nèi)煌瑢W(xué)的話怎么樣?”孔子說:“也不過各人談?wù)勛约旱闹驹噶T了?!痹f:“您為什么譏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應(yīng)該注意禮儀,他的話一點也不謙遜,所以笑他。”曾皙又問:“難道冉求所講的不是有關(guān)治理國家的事嗎?”孔子說:“怎么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算不上一個國家呢?”曾皙再問:“公西赤講的就不是國家嗎?”孔子說:“有宗廟、有國家之間的盟會,不是國家是什么?公西華只能做小儐相,誰能做大儐相呢?”
顏淵篇第十二
【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①。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p>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p>
【注解】
①克己復(fù)禮: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歸到禮的方面去,即合于禮。復(fù)禮,歸于禮。
【譯文】
顏淵問什么是仁??鬃诱f:“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是由自己,難道是靠別人?”
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事不聽,不合禮的事不言,不合禮的事不動。”
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p>
【原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①,在家無怨②?!?/p>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注解】
①邦:諸侯統(tǒng)治的國家。②家:卿大夫的封地。
【譯文】
仲弓問什么是仁??鬃诱f:“出門好像去見貴賓,役使民眾好像去承擔(dān)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在邦國做事沒有抱怨,在卿大夫之家做事也無抱怨?!?/p>
仲弓說:“我冉雍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p>
在邦無怨。
【原文】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①。”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注解】
①讱(rèn):說話謹(jǐn)慎,不容易出口。
【譯文】
司馬牛問什么是仁,孔子說:“仁人,他的言語顯得謹(jǐn)慎?!彼抉R牛說:“言語謹(jǐn)慎,這就可以稱作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難,說話能不謹(jǐn)慎嗎?”
【原文】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痹唬骸安粦n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nèi)省不疚①,夫何憂何懼?”
【注解】
①疚(jiù):內(nèi)心痛苦,慚愧。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才是君子??鬃诱f:“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就叫君子了嗎?”孔子說:“內(nèi)心反省而不內(nèi)疚,那還有什么可憂慮和恐懼的呢?”
【原文】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弊酉脑唬骸吧搪勚樱骸郎忻?,富貴在天?!泳炊鵁o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弊酉恼f:“我聽說過:‘死生由命運決定,富貴在于上天的安排。’君子認(rèn)真謹(jǐn)慎地做事,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有禮貌,四海之內(nèi)的人,就都是兄弟,君子何必?fù)?dān)憂沒有兄弟呢?”
【原文】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①,膚受之愬②,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yuǎn)也已矣?!?/p>
【注解】
①浸潤之譖(zèn):像水浸潤物件一樣逐漸傳播的讒言。譖,誣陷。②膚受之愬(sù):像皮膚感受到疼痛一樣的誣告,即誹謗。愬,同“訴”。
【譯文】
子張問什么是明智??鬃诱f:“暗中傳播的讒言、切身感受的誹謗,在你這兒都行不通,就可以稱得上明智了。暗中傳播的讒言、切身感受的誹謗,在你這里都行不通,就可以說是有遠(yuǎn)見了。”
【原文】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ィ谒苟吆蜗??”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p>
【注解】
①兵:武器,指軍備。
【譯文】
子貢問怎樣治理政事??鬃诱f:“糧食充足,軍備充足,民眾信任?!弊迂曊f:“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弊迂曊f:“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兩項中去掉一項,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沒有民眾的信任,那么國家就站立不住了?!?/p>
【原文】
棘子成曰①:“君子質(zhì)而已矣②,何以文為③?”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④!駟不及舌⑤。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⒈A猶犬羊之鞟⑥。”
【注解】
①棘子成:衛(wèi)國大夫。古代大夫尊稱為“夫子”,故子貢以此稱之。②質(zhì):質(zhì)地,指思想品德。③文:文采,指禮節(jié)儀式。④說:談?wù)摗"蓠啠╯ì)不及舌:話一出口,四匹馬也追不回來,即“一言既出,駟馬難追”。⑥鞟(kuò):去毛的獸皮。
【譯文】
棘子成說:“君子有好本質(zhì)就行啦,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貢說:“可惜呀!夫子您這樣談?wù)摼?。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文采如同本質(zhì),本質(zhì)也如同文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皮毛,那這兩樣皮革就沒有多大的區(qū)別了?!?/p>
【原文】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①?”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②?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注解】
①盍(hé)徹乎:盍,何不。徹,西周時流行于諸侯國的一種田稅制度。舊注曰:“什一而稅謂之徹?!雹谑肱c:與誰,同誰。
【譯文】
魯哀公問有若說:“年成歉收,國家備用不足,怎么辦呢?”有若回答說:“何不實行十分抽一的稅率呢?”哀公說:“十分抽二,尚且不夠用,怎么能去實行十分抽一呢?”有若回答說:“如果百姓用度足,國君怎么會用度不足呢?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國君用度怎么會足呢?”
【原文】
子張問崇德辨惑①。子曰:“主忠信②,徙義③,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不以富,亦祗以異④’?!?/p>
【注解】
①崇德:提高道德修養(yǎng)的水平?;螅好曰?,不分是非。②主忠信:以忠厚誠實為主。③徙義:向義靠擾。徙,遷移。④誠不以富,亦祗以異:見《詩經(jīng)·小雅·我行其野》。這兩句詩引在這里,頗覺費解。有人認(rèn)為是錯簡。今按朱熹《四書集注》中解釋譯出。
【譯文】
子張向孔子請教怎樣去提高品德修養(yǎng)和辨別是非??鬃诱f:“以忠厚誠實為主,行為總是遵循道義,這就可以提高品德。對于同一個人,愛的時候希望他長期活下去;厭惡的時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長壽,又要他短命,這就是迷惑?!@樣對自己實在是沒有益處,也只能使人感到奇怪罷了’?!?/p>
【原文】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惫唬骸吧圃?!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譯文】
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治??鬃踊卮鹫f:“國君要像國君,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本肮f:“好哇!如果真的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即使有糧食,我能夠吃得著嗎?”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①,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②。
【注解】
①折獄:即斷案。獄,案件。②宿諾:拖了很久而沒有兌現(xiàn)的諾言。宿,久。
【譯文】
孔子說:“根據(jù)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訴訟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沒有說話不算數(shù)的時候。
【原文】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譯文】
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一樣。重要的是必須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fā)生!”
【原文】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p>
【譯文】
子張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居于官位不懈怠,執(zhí)行君令要忠實。”
子路篇第十三
【原文】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p>
【譯文】
子路問為政之道。孔子說:“自己先要身體力行帶好頭,然后讓老百姓辛勤勞作。”子路請求多講一些,孔子說:“不要倦怠?!?/p>
【原文】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痹唬骸把芍t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譯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總管,問怎樣管理政事。孔子說:“自己先給下屬各部門主管人員做出表率,原諒他人的小錯誤,提拔賢能的人?!敝俟f:“怎么知道哪些人是賢能的人而去提拔他們呢?”孔子說:“提拔你所知道的,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別人難道會埋沒他嗎?”
【原文】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①。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②,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③?!?/p>
【注解】
①闕:通“缺”。缺而不言,存疑的意思。②中(zhònɡ):得當(dāng)。③茍:隨便,馬虎。
【譯文】
子路說:“衛(wèi)國國君要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說:“首先必須正名分?!弊勇氛f:“有這樣做的嗎?您真是太迂腐了。這名怎么正呢?”孔子說:“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對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采取存疑的態(tài)度。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dāng)合理。說話不順當(dāng)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也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zhí)行就不會得當(dāng)。刑罰不得當(dāng),百姓就不知怎么辦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必須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一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行,是從不馬虎對待的?!?/p>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
孔子說:“(作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為端正,不用發(fā)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發(fā)布了命令,百姓也不會聽從?!?/p>
【原文】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子適衛(wèi)①,冉有仆②。子曰:“庶矣哉③!”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④?”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p>
【注解】
①適:往,到……去。②仆:動詞,駕御車馬。亦作名詞用,指駕車的人。③庶:眾多。④加:再,增加。
【譯文】
孔子到衛(wèi)國去,冉有為他駕車??鬃诱f:“人口真是眾多啊!”冉有說:“人口已經(jīng)是如此眾多了,又該再做什么呢?”孔子說:“使他們富裕起來?!比接姓f:“已經(jīng)富裕了,還該怎么做?”孔子說:“教育他們?!?/p>
【原文】
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譯文】
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己的言行,治理國家還有什么難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去端正別人呢?”
【原文】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①,遠(yuǎn)者來。”
【注解】
①說:同“悅”。
【譯文】
葉公問怎樣治理國家??鬃诱f:“讓近處的人快樂滿意,使遠(yuǎn)處的人聞風(fēng)歸附?!?/p>
【原文】
子夏為莒父宰①,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p>
【注解】
①莒(jǔ)父:魯國的一個城邑,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內(nèi)。
【譯文】
子夏做了莒父這個地方的長官,問怎樣治理政事??鬃诱f:“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貪圖小利。急于求成,反而達(dá)不到目的;貪小利則辦不成大事。”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p>
【注解】
①和:和諧,協(xié)調(diào)。同: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譯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說:“君子追求與人和諧而不是完全相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與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與人和諧。”
【原文】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p>
【譯文】
孔子說:“君子安詳坦然而不驕矜凌人;小人驕矜凌人而不安詳坦然?!?/p>
【原文】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p>
【譯文】
孔子說:“剛強、堅毅、質(zhì)樸、慎言,具備了這四種品德的人便接近仁德了。”
憲問篇第十四
【原文】
子曰:“士而懷居①,不足以為士矣?!?/p>
【注解】
①懷居:留戀家室的安逸。懷,思念,留戀。居,家居。
【譯文】
孔子說:“士人如果留戀安逸的生活,就不足以做士人了。”
【原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①;邦無道,危行言孫②?!?/p>
【注解】
①危:直,正直。②孫(xùn):通“遜”。
【譯文】
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時,言語正直,行為正直;國家政治黑暗時,行為也要正直,但言語應(yīng)謙遜謹(jǐn)慎。”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p>
【譯文】
孔子說:“有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論,但有好言論的人不一定有德。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原文】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痹唬骸拔慈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②,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③!如其仁!”
【注解】
①公子糾:齊桓公的哥哥。齊桓公曾與其爭位,殺掉了他。②九合諸侯:指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盟會。③如:乃,就。
【譯文】
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死?!苯又终f:“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說:“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原文】
子曰:“古之學(xué)者為己,今之學(xué)者為人?!?/p>
【譯文】
孔子說:“古代學(xué)者學(xué)習(xí)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現(xiàn)在的學(xué)者學(xué)習(xí)是為了做給別人看?!?/p>
【原文】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①?!痹釉唬骸熬铀疾怀銎湮??!?/p>
古之學(xué)者為己。
【注解】
①這兩句重出,見《泰伯篇第八》。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去謀劃那個職位上的政事?!痹诱f:“君子所思慮的不越出他的職權(quán)范圍。”
【原文】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①。”
【注解】
①而:用法同“之”。
【譯文】
孔子說:“君子把說得多做得少視為可恥。”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弊迂曉唬骸胺蜃幼缘酪??!?/p>
【譯文】
孔子說:“君子所遵循的三個方面,我都沒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懼怕?!弊迂曊f道:“這是老師對自己的描述。”
【原文】
子貢方人①,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p>
【注解】
①方人:譏評、誹謗別人。
【譯文】
子貢議論別人??鬃诱f:“你端木賜就什么都好嗎?我就沒有這種閑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