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鑿空西域的探險家·張騫

中外名人一本通(全彩圖解典藏版) 作者:文娟 編


·鑿空西域的探險家·張騫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原與西域少數(shù)民族的聯(lián)系,促進了西漢王朝和中西亞各國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張騫鑿空西域,在中國歷史、亞洲歷史以及東西方交通史上都有深遠的意義和巨大影響。

名人檔案

姓 名 張騫

生卒年?~公元前114年

祖 籍 漢中城固(今陜西城固)

性 格 堅韌剛強/富有冒險精神

身 份 探險家

西漢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一直是西漢王朝的最大威脅。他們不斷地南下,掠奪人口、牲畜和財物,侵擾漢朝的北部邊境。有一次甚至逼近了長安附近的甘泉宮。漢朝雖想進行軍事反擊,但由于漢初實力不夠,而無法實現(xiàn),因此,一直以和親的方式來羈縻匈奴。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漢朝進入全盛時期,國富兵強,武帝開始籌劃反擊匈奴。

恰逢匈奴單于殺死游牧民族大月氏人的王,繼位者很想報殺父之仇。漢武帝探知這一消息后,決定利用這一大好時機,派人去聯(lián)絡大月氏,夾擊匈奴。公元前139年,在武帝身邊擔任郎官的張騫毛遂自薦,帶領隨從100多人,第一次出使西域。

張騫此行充滿了危險。當時匈奴的勢力已經(jīng)延伸到西域,控制了天山一帶和塔里木盆地的東北部以及河西走廊地區(qū)。河西走廊是通往大月氏的唯一的一條路,張騫一行剛一進入,就遇見匈奴騎兵,結果全部被俘,被扣留了10年之久。但他不忘使命,在公元前129年,拋下妻兒,逃離匈奴,繼續(xù)西行,終于到達了大月氏??墒俏鬟w的大月氏征服了富饒的大夏以后,已不想再與匈奴交戰(zhàn)了。張騫在大夏地區(qū)考察了一年多,起程回漢。歸途中雖然改走天山南路,但還是再次被匈奴俘獲,又被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公元前126年,張騫等人才趁著匈奴內亂,帶著妻子和兒子,逃了出來,回到漢朝。

張騫像

他人評價

不是張騫通異域,安能佳種自西來?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完成使命,卻開辟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為進一步發(fā)展?jié)h族和西域各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友好關系,促進國際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得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芝麻、石榴、黃瓜、大蒜、胡蘿卜、蠶豆等在中原地區(qū)生根落戶;西方的毛皮、毛織品、玻璃以及名馬、駱駝、獅子、鴕鳥等珍禽異獸也都源源東來;中原地區(qū)的絲綢、鐵器、農產(chǎn)品、鑄鐵技術、井渠灌溉方法等也相繼傳到了西域、印度等地。這種頻繁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域的進步,也極大地豐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名人逸事

第一次出使西域時,張騫一行出隴西,過敦煌,進入匈奴地界不久,就被匈奴兵俘獲。匈奴兵要奪張騫的旌旗,張騫義正詞嚴地說:“旌旗是我出使的憑證,你們膽敢侮辱我!”匈奴兵無奈,只好把他押去見單于。單于扣下張騫、堂邑父以及所帶財物,把他的隨行人員分到各個部落去當奴隸。單于不斷地提審盤問張騫,卻一無所得。單于又軟硬兼施,下令把張騫和堂邑父押送到匈奴西邊的游牧地區(qū),表面上優(yōu)禮相待,暗地里則嚴加看管,還指派一名美女給張騫當妻子。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單于病逝,匈奴發(fā)生內訌,張騫乘機逃出虎口,攜妻兒回歸長安。

公元前122年,張騫在漢武帝的支持下,連續(xù)派出了十幾批使者試圖打通去往身毒(今印度)的道路,繼續(xù)尋找前往西方的道路。這一舉動雖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卻恢復了內地和西南的交通,加強了漢族和西南各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友好關系,為后來漢朝經(jīng)營開發(fā)西南地區(qū)奠定了基礎。

漢朝取得對匈奴戰(zhàn)爭的勝利后,為了進一步發(fā)展?jié)h朝和西域各族的友好關系,加強和中亞、西亞各國的聯(lián)系,孤立、打擊匈奴在西域的殘存勢力,公元前119年,張騫建議武帝聯(lián)合烏孫,共同對付匈奴。漢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再次派他出使西域。由于烏孫的內亂,漢烏聯(lián)合之事被擱置下來。張騫只好派部屬分別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地訪問考察。公元前115年,張騫回到漢朝,第二年就去世了。

后來,漢朝不僅和烏孫結成了同盟,還在西域設置了行政機構西域都護府,對西域地區(qū)進行管轄。漢朝和西方各國也建立起友好關系。

張騫是一位卓越的探險家、英勇的將軍。在抗爭匈奴中,他憑借自己對西域的經(jīng)驗,尋找水源和草地,指點行軍路線,為漢軍的勝利屢立大功,被封為博望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