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太史公書稱史記考

學(xué)不已齋雜著 作者:楊明照 著


太史公書稱史記考

《太史公書》,原不名《史記》(1),夫人而知之矣。然其稱始於何世,言人人殊。非標(biāo)舉過蚤,即推定太晩,或渾侖爲(wèi)無端崖之辭;求其斟酌得宜,不中不遠(yuǎn)者,固鮮見也。余厝意乎斯,已非一日,終以徵證單弱,弗敢持論,今所得稍多,思復(fù)一鳴;指瑕匡謬,敬竢博雅君子。

前人成説,約有十派(2)。茲依其類別後先迻録如次,並略加判斷焉。

一 謂始於《漢書》者

顔師古《漢書·五行志》注云:“此志凡稱‘史記’者,皆謂司馬遷所撰也?!?span >卷二七中之上頁二下,虛受堂補(bǔ)注本,後同

梁玉繩《史記志疑》云:“《史記》之名,當(dāng)起叔皮父子,觀《漢·五行志》及《後書·班彪傳》可見?!?span >卷三六,《廣雅叢書》本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史記名稱》載《史記總論》中云:“《史記》之名,朱氏即朱筠,原文見下以爲(wèi)始於《隋書》,梁氏即梁玉繩以爲(wèi)出於班彪父子,後説爲(wèi)是?!?span >第十冊,日本東京開明堂本

二 謂始於《隋書》者

朱筠《笥河文集·與賈雲(yún)臣書》云:“《隋書·經(jīng)籍志》云:‘《史記》、《漢書》,師法相傳,並有解釋’;於是並列裴駰、徐野民、鄒誕生三家注撰,始以遷書謂之《史記》?!?span >卷八,嘉慶二十年刊《笥河全集》本

孫德謙《古書讀法略例·言公例》云:“且其書本名《太史公》,《史記》之稱,《隋志》乃如此?!?span >卷六,頁三二六,商務(wù)印書館排印本

陳伯弢《史通補(bǔ)釋》《六家篇》云:“太史公百三十篇,《漢志》不名《史記》,至《隋志》始稱之?!薄?span >史學(xué)雜誌》第一卷第五期

(以上以書爲(wèi)次)

三 謂始於東漢者

靳德峻《史記名稱之由來及其體例之商榷》云:“然竟以‘史記’名其書者,除《漢書》外,亦不乏其人。荀悅《漢紀(jì)·平帝紀(jì)》:‘彪子固,明帝時爲(wèi)郎,據(jù)太公史司馬遷《史記》自高祖至於太初以紹其後事?!鲪偅瑬|漢末年人,是以‘史記’稱遷書,起於東漢也?!?sup>(3)《國學(xué)叢刊》第一卷第一期

四 謂始於後漢末者

高閬僊《史記舉要》云:“‘史記’者,古史之通名也。司馬遷所作,但稱《太史公書》;亦稱《太史公記》;亦稱《太史公》;又稱《太史記》;不稱《史記》。荀悅《漢紀(jì)》曰:“司馬子長,既遭李陵之禍,喟然而發(fā)憤,遂著《史記》。自黃帝及秦漢,爲(wèi)《太史公記》?!庇衷唬骸鞍啾胱庸蹋鞯蹠r爲(wèi)郎,據(jù)太史公司馬遷《史記》,自高祖至孝武太初,?即以紹其後事原注:案太初?原作大功臣,誤,今改。稱司馬遷書爲(wèi)《史記》,蓋始於此。《三國志·魏書·王肅傳》稱魏明帝又問:‘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內(nèi)懷隱切,著《史記》,非貶孝武?!侵浴妒酚洝贩Q《太史公書》,殆起後漢之末年,魏以後因之。”(4)北平和平印書局排印本

五 謂始於漢以後者

沈欽韓《漢書疏證》云:“遷書在漢,自名《太史公書》?!?sup>(5)卷二,浙江書局本

丁壽昌云:“《漢藝文志》稱《太史公書》按《漢志》無書字,不稱《史記》,觀馮商續(xù)《太史公》可見。稱爲(wèi)《史記》,或始於漢以後。”又云:“《東平王蒼傳》亦言求《太史公書》按求《太史公書》者,乃東平思王,見《漢書》卷八十本傳;東平王蒼,光武帝子,《後漢書》卷七二有傳,此誤,是東漢不稱《史記》?!薄?span >愈愚録》卷四引,《廣雅叢書》本

六 謂始於三國者

朱希祖《太史公解》云:“《太史公書》之改稱《史記》,蓋起於三國時。《魏志·王肅傳》:‘明帝問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內(nèi)懷隱切,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是也?!薄?span >制言》第十五期

七 謂始於魏晉間者

王國維《太史公繫年考略》云:“稱《太史公書》爲(wèi)《史記》,蓋始於《魏志·王肅傳》,乃《太史公記》之略語?!侗阕觾?nèi)篇》,猶以《太史公記》與《史記》互稱??芍浴妒酚洝访麜检段簳x間矣?!薄?span >學(xué)術(shù)叢編》本

梁啓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史記之名稱及其原料》云:“《史記》之名,蓋起於魏晉間。”《史地學(xué)報》第二卷第七期

八 謂始於晉者

迮鶴壽云:“然馮與褚少孫所補(bǔ),並無《史記》之名,至宋中散大夫徐廣作《史記音義》十二卷,中郎外兵參軍裴駰作《史記集解》八十卷,然則《史記》之名,其起于晉代乎?”《蛾術(shù)篇》卷九,世楷堂本

九 謂始於晉以後者

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云:“《史記》之名,疑出魏晉以後。”卷五,《廣雅叢書》本

蘇輿云:“自晉以後,始有《史記》之稱?!薄?span >漢書補(bǔ)注》卷八十引

王先謙《漢書補(bǔ)注》云:“《隋志》題《史記》,蓋晉後箸録,改從今名?!?span >卷三十

十 謂始於唐者

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引旨篇》云:“至《史記》之名,唐以前原無此稱?!?span >卷下頁六九下,四益宧刊本

(以上以時爲(wèi)次)

上列諸家,似皆言之有故,夷考其實(shí),多所未安僅高閬僊之説爲(wèi)是。按班志引爲(wèi)“史記”者,凡十六見。其“晉惠公時童謡”、“秦始皇帝三十六年,鄭客從關(guān)東來至華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魯定公時季桓子穿井得土缶”、“秦始皇八年,河魚大上”、“周幽王二年,周三川皆震”、“魯哀公時有隼集于陳廷而死”、“夏后氏之衰,有二龍止於夏廷而言”、“魏襄王十三年,魏有女子化爲(wèi)丈夫”九條,今《史記》誠有之詞句間有不同,然中已有先見於《國語》者凡四條(6);“成公十六年,公會諸侯于周,單襄公見晉厲公視遠(yuǎn)步高”、“周單襄公與晉郤錡、郤犫、郤至,齊國佐語”、“魯襄公二十三年,穀洛水鬭”三條,則出《國語》而非《史記》;“秦二世元年,天無雲(yún)而雷”、“秦武王三年,渭水赤者三日”、“秦孝公二十一年,有馬生人”、“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四條,匪特《國語》、《史記》皆無,他書亦不經(jīng)見。(7)是孟堅所稱之“史記”,固非史公書矣。(8)其符合者,蓋古籍佚亡,今不可考,遷書中獨(dú)存之耳。茍執(zhí)此孤證,即以概定,殊嫌武斷。且“史記”之名,古多有之(9),如太史伯陽所讀見《史記·周本紀(jì)》,孔子所因見《十二諸侯年表》及《儒林傳》,周室所藏,秦皇所燒並見《六國表》,其時皆先於子長《史公書》中標(biāo)有“史記”者,凡十三見(10)然則“史記”乃自古史官記載之通稱,非如後世之專指遷書然矣。儻規(guī)規(guī)焉強(qiáng)爲(wèi)傅會,寔難踸踔而行。縱班氏所引,塙有出乎史公書者,亦應(yīng)援西漢以前人於乙部書通名之例視之(11),否則《國語》今何不稱爲(wèi)《史記》邪?是其説之不可立,彰彰較著矣。(12)至謂始於魏晉及《隋書》諸説,或汎而無當(dāng),或相見恨晩,皆異乎吾所聞。

遷書始名《史記》,既不如上來諸家説,折衷一是,究在何時?必曰起自後漢靈、獻(xiàn)之世。無徵不信,試以例證之:

一 以武榮碑文爲(wèi)證

《隸釋·執(zhí)金吾丞武榮碑》:“君諱榮,字含和。治《魯詩經(jīng)韋君章句》。闕幘,傳講《孝經(jīng)》、《論語》、《漢書》、《史記》按此以《漢書》先於《史記》,與《抱樸子內(nèi)篇·論仙篇》同、《左氏》、《國語》?!庑⒒复髴n,屯守玄武,原注云:慼字哀悲,加遇害氣,遭疾隕靈原注云:闕四字。君即吳郡府卿之中子,敦煌長史之次弟也?!?sup>(13)卷十二,《四部叢刊三編》本

按:此碑刊立年月雖闕,尚可觸類以推。洪適跋云:“敦煌君名班”按當(dāng)作斑,蓋據(jù)《敦煌長史武斑碑》言之。彼碑亦載《隸釋》,其文曰:“建和元年大歲在丁亥,二月辛巳朔廿三日癸卯,長史同原注云:下闕敦煌長史武君諱斑,字宣張?!杂兰卧?span >原注云:闕月原注云:闕日,遭疾不原注云:闕原注云:闕於是金鄉(xiāng)長河間高陽、史恢等,追惟昔日,同歲郎署,……故原注云:闕石銘碑,以旌明德焉?!?span >卷六《榮碑》云:“遭孝桓大憂,慼哀悲,遭疾隕靈?!笨蓟傅郾漓队揽翟晔露〕?span >見《後漢書》卷七《本紀(jì)》,則榮之卒,蓋在靈帝建寧元二年間。(14)斑卒於沖帝永嘉元年,桓帝建和元年二月,高陽、史恢等即爲(wèi)立碑;其間首尾相距,不過二載。則榮碑之立,疑亦在靈帝建寧三四年,或熹平元二年內(nèi)建寧四年後改元熹平,見《後漢書》卷八《靈帝紀(jì)》。撰文之人,雖不見於本碑,然由《蔡中郎集》及《隸釋》所載諸東漢碑譣之,非出當(dāng)代鴻筆之士,即其門生故吏所爲(wèi)。據(jù)此,以“史記”專名史公書,今可考信者,宜以是碑爲(wèi)稱首。碑文以《漢書》與《史記》並列,決非泛指其他乙部書也

二 以蔡邕《獨(dú)斷》爲(wèi)證

《獨(dú)斷·四代獄之別名》:“唐虞曰士官,《史記》曰:‘臯陶爲(wèi)理?!?span >卷上,《四部叢刊三編》本

按:《史記·五帝本紀(jì)》云:“臯陶爲(wèi)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shí)?!?span >卷一,集成圖書公司重印二十四史本,後同伯喈所引,殆此文也。《後漢書·蔡邕傳》:“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歎,有動於色。允勃然叱之曰:……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遂死獄中?!?span >卷九十下,集成圖書公司重印二十四史本,後同考卓之被誅,在獻(xiàn)帝初平三年四月辛巳《獻(xiàn)帝紀(jì)》及《卓傳》並言之;《獨(dú)斷》所列兩漢諸帝世繫,至獻(xiàn)帝而止;則蔡氏是書之成,當(dāng)在靈帝中平六年九月後,獻(xiàn)帝初平三年四月前靈帝中平六年九月,獻(xiàn)帝即位,次年改元初平。其目史公書爲(wèi)《史記》,固後於武榮碑也。

三 以荀悅《漢紀(jì)》爲(wèi)證

《孝武皇帝紀(jì)》:“司馬子長既遭李陵之禍,喟然而歎!幽而發(fā)憤,遂著《史記》。始自黃帝以及秦漢,爲(wèi)《太史公記》?!?sup>(15)卷十四,《四部叢刊》本

《孝平皇帝紀(jì)》:“彪子固,字孟堅。明帝時時字據(jù)他本補(bǔ)爲(wèi)郎,據(jù)太史公司馬遷《史記》,自高祖至於孝武大功臣(16)紹其後事,迄於孝平、王莽之際,著帝紀(jì)、表、志、傳,以爲(wèi)《漢書》,凡百篇?!?sup>(17)卷三十

按:《漢紀(jì)序》云:“建安元年,上巡省幸許昌,以鎮(zhèn)萬國。……允亮聖業(yè),綜練典籍,兼覽傳記。其三年,詔給事中祕書監(jiān)荀悅鈔撰《漢書》,略舉其要。其五年,書成?!笔侵僭ツ窟w書曰《史記》,爲(wèi)時在獻(xiàn)帝建安初年也。

四 以穎容《春秋例》爲(wèi)證

《春秋例》(18):“漢興,博物洽聞著述之士,前有司馬遷、揚(yáng)雄,後有鄭衆(zhòng)、賈逵、班固,近即馬融、鄭玄;其所著作違義正者,遷尤多闕略,舉一兩事以言之:遷《史記》不識畢公、文王之子,而言與周同姓:揚(yáng)雄《法言》不識六十四卦,云所從來尚矣(19)?!薄?span >太平御覽》卷六百二引,《四部叢刊三編》本

按:《史記·魏世家》云:“魏之先,畢公高之後也。畢公高與周同姓?!?span >卷四四穎氏所譏,當(dāng)即此文?!夺釢h書·儒林·穎容傳》:“穎容,字子嚴(yán),陳國長平人也。博學(xué)多通,善《春秋左氏》。……初平中,避亂荊州,聚徒千餘人,劉表以爲(wèi)武陵太守,不肯起。著《春秋左氏條例》五萬餘言。建安中卒。”卷七十九下范書於子嚴(yán)撰述及其卒年,均未明言,如成書於初平、興平之際初平四年後改元興平,二年後又改建安。見《後漢書》卷九《獻(xiàn)帝紀(jì)》,則較荀悅《漢紀(jì)》爲(wèi)蚤;如垂卒始?xì)⑶?,則在建安中建安凡二十五年,或晩於荀紀(jì)。皆無顯證,姑廁其次。又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富辰諫曰:……昔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魯、衞、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倍蓬A(yù)注云:“十六國皆文王子也?!?span >卷十五,脈望仙館石印《十三經(jīng)注疏》本子嚴(yán)治《左氏傳》者,以史公説與左氏舛馳,故駁之云爾。穎氏此文,他書未見徵引,《御覽》雖出李昉等撰輯,然由其原文以遷《史記》與揚(yáng)雄《法言》對舉觀之,當(dāng)是本來面目如此也。

五 以高誘《呂氏春秋訓(xùn)解》爲(wèi)證

《呂氏春秋·先識覽》:“晉太史屠黍見晉之亂也,見晉公之驕而無德義也,以其圖法歸周?!备呤稀队?xùn)解》:“屠黍,晉出公之太史也。出公,頃公之孫,定公之子也?!妒酚洝吩唬骸遣コ龉?,出公奔齊,而道死焉?!?span >卷十六,《經(jīng)訓(xùn)堂全書》本

按:《史記·晉世家》云:“知伯與趙、韓、魏共分范中行地以爲(wèi)邑,出公怒,告齊、魯,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齊,道死?!?span >卷三九高氏蓋節(jié)引此文也。(20)高氏《呂氏春秋訓(xùn)解序》云:“誘正《孟子章句》,作《淮南》、《孝經(jīng)解》畢訖,家有此書,尋繹案省,大出諸子之右?!蕪?fù)依先師舊訓(xùn),輒乃爲(wèi)之解焉。”考誘《淮南注》告成於建安十七年見《淮南注序》,則《呂氏訓(xùn)解》竟業(yè),最晩不出建安之末。(21)是後漢人稱史公書爲(wèi)《史記》之可考者,此其殿軍矣。

綜上五證觀之,其時跨歷靈、獻(xiàn)兩朝,前後約距五十年,吾故曰:起自後漢靈、獻(xiàn)之世。(22)繼此以降,沿用必衆(zhòng);惟初意在彼不在此,故每於涉獵魏、晉後人書時,未嘗弋釣。謹(jǐn)就所知者録之如下方:

魏文帝《典論·自敘》:“余是以少誦詩論,及長而備歷五經(jīng)四部《史》、《漢》(23)諸子百家之言,靡不畢覽?!薄?span >三國志·魏志》本紀(jì)評注引

《三國志·魏志·王肅傳》:帝又問:‘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內(nèi)懷隱切,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肅對曰:‘……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jì)覽之?!?/p>

《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贊》:“然劉向獨(dú)序趙廣漢、尹翁歸、韓延壽,馮商傳王尊,揚(yáng)雄亦如之。”顔注引張晏曰:“劉向作《新序》,不道王尊;馮商續(xù)《史記》爲(wèi)作傳;雄作《法言》,亦論其美也。”

《文選·東京賦》:“趙建叢臺於後。”薛綜注:“《史記》曰:‘趙武靈王起叢臺?!?sup>(24)

同上:“秦政利觜長距?!毖ψⅲ骸啊妒酚洝吩唬骸厥蓟?、秦襄王子,名政。’”(25)

同上:“黔首?!毖ψⅲ骸啊妒酚洝吩唬骸鼗矢裨磺??!?sup>(26)

同上:“欃槍旬始?!毖ψⅲ骸啊妒酚洝吩唬骸迹瑺钊缧垭u也?!?sup>(27)

同上:“信天下之壯觀也?!毖ψⅲ骸啊妒酚洝吩唬骸煜轮畨延^也?!?sup>(28)

《文選·思玄賦》:“文君爲(wèi)我端蓍兮。”舊注(29):“《史記》曰:‘蓍,百莖一根?!?sup>(30)

同上:“問三丘于句芒?!迸f注:“《史記》云:‘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傳在海中,去人不遠(yuǎn),及到三山,反在水下?!?sup>(31)

《傅子》(32):“《史記》云:‘吳起吮癰。’”(33)意林》卷五引,《四部叢刊》本

皇甫謐《高士傳·老子傳》:“《史記》云:‘二百餘年,時稱爲(wèi)隱君子,謚曰聃。’”(34)卷上,涵芬樓景印《古今逸史》本

同上,《任安傳》:“任安,字定祖。建安中,讀《史記·魯連傳》。”卷下

荀勖《穆天子傳序》:“案所得《紀(jì)年》,‘蓋魏惠成王子,令王之塚也;於《世本》蓋襄王也。案《史記·六國年表》,自令王二十一年,至秦始皇三十四年燔書之歲,八十六年?!?sup>(35)

張華《博物志》:“《史記·封禪書》云:‘齋冥燕昭遣人乘舟入海,有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神人所集,欲採仙藥,蓋言先有至之者,其鳥獸皆白,金銀爲(wèi)宮闕,悉在渤海中,去人不遠(yuǎn)也?!?sup>(36)卷一,《士禮居叢書》本

《三國志·蜀志·張裔傳》:“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漢》?!?/p>

《文選·魏都賦》:“廣成之傳無以疇?!睆堓d注:“《史記》:‘藺相如奉璧西入秦,秦舍相如廣城傳。’”(37)卷六

同上:“不鬻邪而豫賈?!睆堊ⅲ骸啊妒酚洝吩唬骸赢b治鄭不鬻賈?!?sup>(38)

同上:“齊被練而銛戈?!睆堊ⅲ骸啊妒酚洝罚骸K代曰:強(qiáng)弩在前,銛戈在後?!?sup>(39)

同上:“振旅???!睆堊ⅲ骸啊妒酚洝罚骸K秦曰:??殷殷,若三軍之衆(zhòng)?!?sup>(40)

同上:“親御監(jiān)門,……則信陵之名,若蘭芬也。”張注:“《史記》曰:‘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爲(wèi)大梁夷門監(jiān)者。……當(dāng)是之時,公子威振天下?!?sup>(41)卷六上

同上:“張儀張祿,亦足云也?!睆堊ⅲ骸啊妒酚洝罚骸畯垉x者,魏人也?!胤鈨x爲(wèi)武信君,爲(wèi)秦將,取陝,築上郡塞。’”(42)卷六

同上:《吳都賦》:“金鎰磊砢?!眲㈠幼ⅲ骸啊妒酚洝吩唬骸w孝成王一見虞卿,賜黃金百鎰?!?sup>(43)卷五

同上:“猿臂骿脅?!眲⒆ⅲ骸啊妒酚洝ど叹袀鳌罚骸w良謂鞅曰:君之出,多力而駢脅者參乘?!?sup>(44)卷五

同上:“直髮馳騁?!眲⒆ⅲ骸啊妒酚洝吩唬骸G軻怒,髮直衝冠?!?sup>(45)卷五

《爾雅·釋丘》:“右陵,泰丘。”郭璞注:“宋有太丘社亡,見《史記》?!?sup>(46)卷中,《四部叢刊》本

郭璞《山海經(jīng)序》:“按《史記》説穆王得盜驪、騄耳、驊騮之驥,使造父御之,以西巡狩,見西王母,樂而忘歸?!?sup>(47)《四部叢刊》本

《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黃帝乃令應(yīng)龍攻之冀州之野。”郭璞注:“黃帝亦教虎豹熊羆,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而滅之,見《史記》。”(48)卷下

《穆天子傳》:“天子乃奏廣樂?!惫弊ⅲ骸啊妒酚洝吩疲骸w簡子疾不知人,七日而寤,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遊於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其聲動心?!?sup>(49)卷一

同上:“天子之駿、赤驥、盜驪、……華騮、緑耳?!惫ⅲ骸鞍浮妒酚洝吩旄笭?wèi)穆王得盜驪、華騮、緑耳之馬,御以西巡遊見西王母,樂而忘歸。”(50)

《抱樸子內(nèi)篇·對俗篇》:“《史記·龜策傳》云:‘江淮間居人,爲(wèi)兒時,以龜枝床,至後老死,家人移床,而龜故生。’”(51)卷三,《四部叢刊》本

《神仙傳·老子傳》:“按《史記》云:‘老子之子名宗,仕魏爲(wèi)將軍;有功,封於段。至宗之子汪;汪之子言;言之玄孫瑕,仕於漢;瑕子解爲(wèi)膠西王太傅,家於齊?!?sup>(52)卷一

《西京雜記》(53):“司馬遷發(fā)憤作《史記》百三十篇。”(54)卷下,《龍谿精舍叢書》本

《華陽國志·先賢士女總讚》:“故《耆舊》之篇,較義《史》、《漢》?!?span >卷十,《四部叢刊》本

同上:《後賢志》:“(陳壽)鋭精《史》、《漢》?!?span >卷十一

同上:“(常寬)博涉《史》、《漢》?!?span >卷十一

同上:《序志篇》:“《史記》:‘周貞王之十六年,秦厲公城南鄭?!?sup>(55)卷十二

《法言·寡見篇》:“魏武侯與吳起浮於西河,寶河山之固;起曰:‘在德不在固?!崩钴壸ⅲ骸稗o在《史記》?!?sup>(56)卷七,《四部叢刊》本

同上:《重黎篇》:“問長者,曰:‘藺相如申秦而屈廉頗。’”李注:“相如申理於秦王,屈意於廉頗;義在《史記》?!?sup>(57)卷十

同上:《君子篇》:“多愛不忍,子長也?!崩钭ⅲ骸啊妒酚洝窋⑹?,但美其長,不貶其短,故曰多愛?!?span >卷十二

《陶靖節(jié)集·讀史述九章序》:“余讀《史記》,有所感而述之?!?sup>(58)卷五,明萬曆休陽程氏刊本

同上:《集聖賢群輔録》:“伯邑考、武王發(fā)、管仲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鐸、霍叔武、郕叔處、康叔封、聃季載,右太姒十子。太史公曰:‘太姒十子,周以宗強(qiáng)?!姟妒酚洝??!?sup>(59)

同上:“趙無恤襄子、范吉射昭子、智瑤襄子、荀寅文子,魏多襄子、韓不信簡子,右六族,世爲(wèi)晉卿,……見《左傳》、《史記》漢?!?sup>(60)卷九

同上:“檀子、盼子、黔夫、種首,右齊威王疆埸四臣?!姟妒酚洝芳啊洞呵镝嵴Z》?!?sup>(61)卷九

同上:“齊孟嘗君田文、魏信陵君無忌、趙平原君趙勝、楚春申君黃歇,右戰(zhàn)國四豪。見《史記》。”(62)卷九

《後漢書·班彪傳》:“武帝時,司馬遷著《史記》?!?sup>(63)卷七十上,集成圖書公司重印二十四史本,後同

《三國志·魏志·王凌、毌丘儉、諸葛誕、鄧艾、鍾會傳評》:“此古人所謂目論者也。”裴松之注:“《史記》曰:‘越王無疆與中國爭強(qiáng),當(dāng)楚威王時,趙北伐齊,齊威王使人説越云:……今王知晉之失,而不自知越之失,是目論也。’”(64)卷二八

《世説新語·言語篇》:“張茂先論《史》、《漢》,靡靡可聽?!?span >卷上之上,《四部叢刊》本,後同

《宋書·裴松之傳》:“駰注司馬遷《史記》?!?sup>(65)卷六四,集成圖書公司重印二十四史本

《世説新語·言語篇》:“(溫嶠)懽然言曰:‘江左有管夷吾?!眲⒕ⅲ骸啊妒酚洝吩唬骸苤僖奈嵴撸瑵}上人。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66)

同上:“(摯)瞻曰:‘方於將軍少爲(wèi)太蚤,比之甘羅已爲(wèi)太老?!眲⒆ⅲ骸啊妒酚洝吩唬骸柿_秦相茂之孫也?!胤飧柿_爲(wèi)上卿,賜以甘茂田宅。’”(67)

同上:“荀中郎在京口,登北固,望海云:‘雖未覩三山,便自使人有凌雲(yún)意?!眲⒆ⅲ骸啊妒酚洝し舛U書》曰:‘蓬萊、方丈、瀛洲,此三山世傳在海中,……於是上欣然東至海,冀獲蓬萊者?!?/p>

同上:《識鑒篇》:“此藺相如所以下廉頗也?!眲⒆ⅲ骸啊妒酚洝吩唬骸嗳缫怨Υ蟀萆锨?,位在廉頗右;……頗聞謝罪。’”卷中之上

同上:“山公謂不宜爾,因與諸尚書言孫吳用兵本意?!眲⒆ⅲ骸啊妒酚洝吩唬骸畬O武,齊人;吳起,衞人?!?sup>(68)

同上:《品藻篇》:“庾道季云:‘廉頗、藺相如雖千載上死人,懍懔恒如有生氣?!眲⒆ⅲ骸啊妒酚洝吩唬骸H者,趙良將也;……藺相如者,趙人也。……趙以相如功大,拜上卿,位在廉頗上?!?span >卷中之下

同上:《規(guī)箴篇》:“漢武帝乳母,嘗於外犯事,帝欲申憲,乳母求救東方朔……?!眲⒆ⅲ骸啊妒酚洝せ鼈鳌吩唬骸疂h武帝少時,東武侯母嘗養(yǎng)帝,後號大乳母?!妒侨酥鲬z之,詔止毋徙,罰請者?!?sup>(69)中之下

同上:“王大不平其如此,乃謂緖曰:‘汝爲(wèi)此歘歘,曾不慮獄吏之爲(wèi)貴乎?’”劉注:“《史記》曰:‘有上書告漢丞相欲反,文帝下之廷尉。勃既出,歎曰:吾嘗將百萬之軍,安知獄吏之爲(wèi)貴也!’”(70)卷中之下

同上:《賢媛篇》:“陳嬰者,東陽人?!啬┐髞y,東陽人欲奉嬰爲(wèi)主……?!眲⒆ⅲ骸啊妒酚洝吩唬骸畫牍蕱|陽令史,……梁以嬰爲(wèi)上柱國?!?sup>(71)卷下之上

同上:《任誕篇》:“張驎酒後挽歌,甚悽苦?!眲⒆ⅲ骸啊妒酚洝そ{侯世家》曰:‘周勃以吹簫樂喪?!?sup>(72)卷下之上

同上:《排調(diào)篇》:“王(簡文)曰:‘此非拔山力所能助?!眲⒆ⅲ骸啊妒酚洝吩唬骸椨馉?wèi)漢兵所圍,夜起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73)卷下之下

同上:“郗重熙與謝公書,道王敬仁聞一年少懷問鼎?!眲⒆ⅲ骸啊妒酚洝吩唬骸f王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迎勞楚王;王問鼎大小輕重。……楚國折鈎之喙,足以爲(wèi)九鼎也?!?sup>(74)卷下之下

同上:《輕詆篇》:“周(伯仁)曰:‘何樂?謂樂毅邪!’”劉注:“《史記》曰:‘樂毅,中山人;……率諸侯伐齊,終於趙?!?sup>(75)卷下之下

同上:《汰侈篇》:“王曰:‘不知餘人云何?子貢去卿差近?!眲⒆ⅲ骸啊妒酚洝吩唬骸四举n,字子貢,衞人。嘗相魯,家累千金,終於齊?!?sup>(76)卷下之下

《文心雕龍·諸子篇》:“昔東平求諸子《史記》,而漢朝不與。蓋以《史記》多兵謀,而諸子雜詭術(shù)也?!?span >卷四,養(yǎng)素堂本

《金樓子·聚書篇》:“爲(wèi)東州時,寫得《史》、《漢》、《三國志》、《晉書》?!?span >卷二,《知不足齋叢書》本

同上:“又使孔昂寫得《前漢》、《後漢》、《史記》、《三國志》、《晉陽秋》?!?span >卷二

同上:《雜記篇》上:“《尚書》云《金縢》是周公東征之時,《史記》是姬旦後。”(77)卷六

《顔氏家訓(xùn)·勉學(xué)篇》:“元氏之世,在洛京時,有一才學(xué)重臣,新得《史記音》(78)而頗紕繆?!?span >卷上,《四部叢刊》本

同上:“明《史記》者,專皮鄒而廢篆籀。”

同上:《書證篇》:“《史記·始皇本紀(jì)》:‘二十八年,丞相隗林、丞相王綰等,議於海上?!?sup>(79)卷下

按: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引史公書而標(biāo)爲(wèi)《史記》者,都七十有七見;以其繁多,故未録列。

稱史公書爲(wèi)《史記》,起自後漢靈、獻(xiàn)之世,固已;然其前必有他名。據(jù)諸書所載(80),可得下之五類:

一 稱《太史公書》者

《史記·太史公自序》:“凡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爲(wèi)《太史公書》?!?sup>(81)卷一百三十,《漢書》卷六二本傳同

《漢書·東平思王傳》:“上疏求諸子及《太史公書》,上以問大將軍王鳳。對曰:‘……《太史公書》有戰(zhàn)國從橫權(quán)譎之謀。’”卷八十

同上:《敘傳上》:“自東平思王以叔父求《太史公》(82)諸子書,大將軍白不許?!?span >卷一百

《後漢書·班彪傳》:“其《略論》曰:‘……若《左氏》、《國語》、《世本》、《戰(zhàn)國策》、《楚漢春秋》、《太史公書》,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由觀前,聖人之耳目也?!?span >卷七十上

《論衡·超奇篇》:“班叔皮續(xù)《太史公書》百篇以上,記事詳悉,義淺(83)理備?!?span >卷十三,《四部叢刊》本

同上:《佚文篇》:“班叔皮續(xù)《太史公書》,載鄉(xiāng)里人以爲(wèi)惡戒。”卷二十

同上:《案書篇》:“皮(84)續(xù)《太史公書》,蓋其義也。”卷二九

同上:《對作篇》:“《太史公書》、劉子政序、班叔皮傳,可謂述矣?!?span >卷二九

班固《目録》:“馮商,長安人,成帝時,以能續(xù)書待詔金馬門,受詔續(xù)《太史公書》十餘篇。”《漢書·張湯傳贊》如淳注引,卷五九

《後漢書·楊終傳》:“(終)後受詔刪《太史公書》爲(wèi)十餘萬言。”(85)卷七八

《史記·孝武本紀(jì)·索隱》引韋稜云:“《褚顗家傳》:褚少孫、梁相褚大弟之孫,宣帝時爲(wèi)博士,……續(xù)《太史公書》?!?span >卷十二

二 稱《太史公》者

《法言·問神篇》:“或曰:‘《淮南》、《太史公》(86)其多知與?曷其雜也!’”卷五

同上:《君子篇》:“《淮南》説之用,不如《太史公》之用也?!短饭罚}人將有取焉。”卷十二

《漢書·藝文志》:“《太史公》百三十篇?!?span >卷三十

同上:“馮商所續(xù)《太史公》七篇。”

《論衡·超奇篇》:“長生之才,非徒鋭於牒牘也,作《洞歷》十篇,……與《太史公》表、紀(jì)相似類也。”卷十三

《後漢書·竇融傳》:“(光武)帝深嘉美之,乃賜融以外屬圖,及《太史公》五宗、外戚世家、魏其侯列傳?!?span >卷五三

同上:《范升傳》:“時難者以《太史公》多引《左氏》,升又上《太史公》違戾五經(jīng),謬孔子言,及《左氏春秋》不可,録三十一事?!?span >卷六六

同上:《陳元傳》:“臣元竊見博士范升等,所議奏《左氏春秋》不可立、及《太史公》違戾,凡四十五事?!?span >卷六六

按:韋昭亦稱遷書爲(wèi)《太史公》,見《漢書·藝文志》馮商所續(xù)《太史公》七篇下顔注引?!?span >晉書·孝友·劉殷傳》云:“有七子,五子各授一經(jīng),一子授《太史公》。”是亦稱遷書爲(wèi)《太史公》也。

三 稱《太史公記》者

《漢書·楊惲傳》:“惲母,司馬遷女也。惲始讀外祖《太史公記》。”卷六六

《論衡·道虛篇》:“《太史公記》誄五帝亦云:黃帝封禪已仙去,群臣朝其衣冠,因葬埋之?!?sup>(87)卷七

《漢紀(jì)·孝武皇帝紀(jì)》:“《太史公記》,凡百三十篇,五十餘萬言?!?span >卷十四

《風(fēng)俗通義·皇霸篇》:“謹(jǐn)按《戰(zhàn)國策》、《太史公記》,秦孝公據(jù)殽、函之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sup>(88)卷一,《龍谿精舍叢書》本

同上:《聲音篇》:“謹(jǐn)按《太史公記》:‘燕太子丹遣荊軻欲西刺秦王,……舉筑樸始皇,不中,於是遂誅?!?sup>(89)卷六

同上:《祀典篇》:“《太史公記》:‘秦德公始?xì)⒐讽菀厮拈T,以禦蠱蓄?!?sup>(90)卷八

按:《抱樸子內(nèi)篇·論仙篇》及《顔氏家訓(xùn)·書證篇》,尚有《太史公記》之稱。

四 稱《太史公傳》者

《史記·龜策列傳》:“褚先生曰:‘臣以通經(jīng)術(shù),受業(yè)博士治《春秋》,以高第爲(wèi)郎。幸得宿衞,出入宮殿中十有餘年,竊好《太史公傳》?!?span >卷一二八

按:《帝王世紀(jì)》尚有《太史公傳》之稱,見《太平御覽》卷一五五引。

五 稱《太史記》者

《風(fēng)俗通義·正失篇》:“謹(jǐn)按《太史記》:‘燕太子丹留秦,始皇遇之益不善;……燕亦遂滅?!?sup>(91)卷二

同上:“謹(jǐn)按《太史記》:‘秦始皇欺於徐巿之屬,求三山於海中,……辭窮情得,亦旋梟裂?!?sup>(92)卷二

史公書稱謂原委既如是之繁,其命誼當(dāng)各有指;以非本文所及,故不復(fù)贅。學(xué)者茍欲明其究竟,有朱筠《笥河文集》卷八、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卷五及卷七、梁玉繩《史記志疑》卷三六、俞正燮《癸巳類稿》卷十一,《太史公釋名》、劉寶楠《愈愚録》卷四、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卷下,《稱公篇》、王國維《太史公繫年考略》、梁啓超《要籍解題及其讀法》、靳德峻《〈史記名稱之由來及其體例之商榷》、朱希祖《太史公解》諸家之書在。

一九三九年七月六日於蔚秀園

(原載一九三九年《燕京學(xué)報》第二十六期)


(1) 劉子玄《史通·六家篇》云:“《史記》家者,其先出於司馬遷?!螋斒放f名,目之曰《史記》?!庇謴埵毓?jié)《史記正義·論史例》云:“古者帝王,右史記言,左史記事,言爲(wèi)《尚書》,事爲(wèi)《春秋》;太史公兼之,故名曰《史記》?!编嶉浴锻ㄖ尽た傂颉吩疲骸肮耪哂浭轮分^之志,……是以宋、鄭之史,皆謂之志;太史公更志爲(wèi)記。”似皆謂史公自名其書爲(wèi)《史記》然者,其説非是,無庸申辨。

(2) 此皆據(jù)其説之有所斷限指實(shí)者録列,若錢大昕《潛研堂文集·答問九》(卷十二)及《二十二史考異》(卷七)謂史公未嘗以《史記》自名,王鳴盛《蛾術(shù)編》(卷九)、劉寶楠《愈愚録》(卷四)謂爲(wèi)後人所題者,説並空闊,故未廁入。

(3) 靳君例證甚善,惟謂起於東漢,則語涉渾侖(東漢凡百九十餘年)。蓋過信班志所稱之“史記”爲(wèi)史公書,故論斷如是耳。

(4) 《文選李注義疏》卷六略同。

(5) 沈氏本未明言始於漢以後,以其語近似,姑列入此派。

(6) “周三川皆震”條,見《周語上》:“季桓子穿井得土缶”,“隼集于陳廷而死”兩條,並見《魯語下》;“二龍止於夏廷而言”條,見《鄭語》。

(7) 班志引稱“史記”十六條,錢大昕(見《二十二史考異》卷七),高閬僊(見靳君文引)皆有考證,以行文之便,故未援引。又按渭水赤條,《水經(jīng)注·渭水篇》,《太平御覽》卷五九又六二,並引爲(wèi)《史記》文,蓋據(jù)班志轉(zhuǎn)引,未嘗檢覛史公原書也。梁玉繩以爲(wèi)今本奪佚(見《史記志疑》卷三六),誤矣。

(8) 齊召南云:“按單襄公見晉厲公一段,《史記·晉世家》不載,此《國語》文也?!秶Z》本於各國之史記,故以史記稱之。師古以司馬遷所撰爲(wèi)解,非也。”(見殿本《漢書·五行志》所附考證)錢大昕云:“此志(《五行》)引《國語》單襄公、晉惠公諸條,皆稱史記,此前代紀(jì)載之通稱,非指太史公書?!保ㄒ姟稘撗刑梦募肪硎饐柧牛┯衷疲骸鞍嗍贰段逍兄尽匪酚洠喾翘饭珪??!保ㄒ姟抖房籍悺肪砦澹?/p>

(9) 朱筠《與賈雲(yún)臣書》、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卷五、梁玉繩《史記志疑》卷三六、劉寶楠《愈愚録》卷四、王國維《太史公繫年考略》等,皆有所舉似。

(10) 同上④注。靳君文最完備。

(11) 錢大昕云:“古者、列國之史,俱稱史記?!保ㄒ姟抖房籍悺肪砥撸?/p>

(12) 齊召南、錢大昕、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十三)、沈欽韓(《漢書疏證》卷二一)、洪頤煊(《讀書叢録》卷十七),有所論定。

(13) 此證於肄業(yè)重慶大學(xué)時,得之陳師季皋先生。

(14) 洪適云:“榮之亡,在靈帝初。”(見《隸釋·跋》)。婁機(jī)云:“當(dāng)在靈帝時?!保ㄒ姟稘h隸字源》碑目一百十二)

(15) 此證高閬僊曾引之(以《史記》與《太史公記》互稱,蓋《史記》之名,其時尚不甚通行)。

(16) 大功臣三字,當(dāng)從高閬僊説作太初?。

(17) 此證靳德峻、高閬僊並曾引之。

(18) 嚴(yán)可均《全後漢文》卷八六有序字,蓋意增也。

(19) 《法言》中言易卦者,僅見《問神篇》,辭句與此異(《解難》文又異)。

(20) 《訓(xùn)解》明引史公書者,共四見;僅此標(biāo)其大題,餘則署△世家之小題(《樂成篇》引《魏王(衍)世家》,《適威篇》引《魯世家》,《慎小篇》引《衞世家》)。

(21) 《淮南注》曾經(jīng)重補(bǔ),歷七年始成(見高氏《淮南解序》);訓(xùn)解《呂子》,先後無間,需時當(dāng)不如彼之久,且《呂子》書中多有與《淮南》同者,故意斷如是。

(22) 按《列仙傳·老子傳》引《史記》云:“二百餘年,時稱爲(wèi)隱君子,謚曰聃?!保ň砩?,《古今逸史》本)史公書中(《史記》卷六三《老子傳》)塙有此文(詞句次序略有改移,與皇甫謐《高士傳·老子傳》同),以其時考之,中壘不應(yīng)有此稱謂,《漢書·藝文志》可驗(yàn)。今本或出後人追改耳。

(23) 蓋《史記》、《漢書》之?。ê喎Q馬、班書爲(wèi)《史》、《漢》,當(dāng)以此爲(wèi)首見)。

(24) 按今本《史記》無此文,前人辨論者,各異其詞(詳高閬僊《文選李注義疏》卷三所徵引);然《太平御覽》卷一七七,《玉?!肪硪涣?,亦並引之;高閬僊以爲(wèi)今本有脫佚,事或然也。

(25) 見卷六《秦始皇本紀(jì)》。

(26) 同④注(又見卷十五《六國表》)。

(27) 見卷二七《天官書》。

(28) 見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

(29) 注者姓名,李善已不得其詳,然摯虞《流別》,題云張衡(見善注),雖不可信,其爲(wèi)魏晉人作,蓋無疑也。

(30) 見卷一二八《龜策傳》。

(31) 見卷二八《封禪書》。

(32) 今本錯入楊泉《物理論》中,此從嚴(yán)可均《全晉文》卷四七説。

(33) 見卷六五《吳起傳》。

(34) 見卷六三《老子傳》。

(35) 按《六國年表》及《魏世家》,襄王止十六年,與勖言二十一年異;由其結(jié)語八十六年計之,自魏哀王二十年至秦始皇三十四年,凡八十六年。然《史記》惠王子襄王,襄王子哀王;《世本》惠王生襄王,而無哀王(見《魏世家·集解》);《竹書紀(jì)年》魏惠成王薨,今王繼位,其書終於今王二十年,即周赧王之十六年。以《六國年表》相較,今王二十年即哀王二十年,是勖此文參用《史記》、《紀(jì)年》也(令王當(dāng)依《紀(jì)年》及《魏世家·集解》作今王)。

(36) 同上頁④注(齋冥當(dāng)依《史記》作齊宣)。

(37) 見卷八一《藺相如傳》。

(38) 見卷一一九《循吏·子産傳》(鬻賈當(dāng)依《史記》作豫賈)。

(39) 見卷六九《蘇秦傳》。

(40) 同④注(?《史記》作輷)。

(41) 見卷七七《信陵君傳》。

(42) 見卷七十《張儀傳》。

(43) 見卷七六《虞卿傳》。

(44) 見卷六八《商君傳》。

(45) 見卷八六《刺客·荊軻傳》。

(46) 見卷十五《六國年表》及卷二八《封禪書》。

(47) 見卷四三《趙世家》。

(48) 見卷一《五帝本紀(jì)》。

(49) 見卷四三《趙世家》及卷一〇五《扁鵲傳》。

(50) 見卷四三《趙世家》及卷一〇五《扁鵲傳》。

(51) 見卷一二八。

(52) 見《老子傳》。(至當(dāng)依《史記》作干,汪當(dāng)作注,言當(dāng)作宮,並形近之誤,瑕字與《正義》合。)

(53) 《西京雜記》作者,人各異辭,茲據(jù)《史通》中的《探賾》、《忤時》兩篇(前人皆未引及),仍從舊題以爲(wèi)葛洪撰。

(54) 王國維最初標(biāo)出。

(55) 卷十五《六國年表》:“周定王十八年,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左庶長城南鄭?!钡缹⑺?,當(dāng)即此文,則十六應(yīng)作十八。

(56) 見卷六五《吳起傳》。

(57) 見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

(58) 淵明所述者,爲(wèi)夷、齊、箕子、管、鮑、程、杵、七十二弟子、屈、賈、韓非、魯二儒、張長公,皆見史公書(或?qū)?,或附見),故云?/p>

(59) 見卷百三十《自序》。又今本《史記》太姒作太任,大謬。《詩·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薄端箭R》:“思齊大任,文王之母?!庇郑骸按箧λ没找?,則百思男?!编嵐{:“大姒,文王之妃,大姒十子。”《列女傳·母儀·周室三母傳》:“太任者,文王之母?!φ?,武王之母?!薄逗訄D著命》:“太姙夢長人,感生文王”(《太平御覽》卷一三五引)。是大任爲(wèi)季歷妃文王母,大姒爲(wèi)文王妃武王母矣。史公於《管蔡世家》(卷三五)云:“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笔且嘁源箧?wèi)武王母文王妃也。若作大任,則失倫矣。(《群輔録》亦有誤字,當(dāng)依《史記·管蔡世家》校正。如管仲鮮,仲當(dāng)作叔;霍叔武,武當(dāng)作處;郕叔處,處當(dāng)作武〔武處二字淆誤〕,是也。)

(60) 見卷三九《晉世家》(漢字衍)。

(61) 見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春秋後語》、《黃氏逸書考》佚此條)。

(62) 見卷七五至七八。

(63) 錢大昕首先標(biāo)出。

(64) 見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

(65) 《南史》卷三三《松之傳》同。

(66) 見卷六二《管晏傳》。

(67) 見卷七一《甘羅傳》。

(68) 見卷六五《孫武吳起傳》。

(69) 見卷一二六。

(70) 見卷五七《絳侯世家》。

(71) 見卷七《項羽本紀(jì)》。

(72) 見卷五七《絳侯世家》。

(73) 見卷七《項羽本紀(jì)》。

(74) 見卷四《周本紀(jì)》。

(75) 見卷八十《樂毅傳》。

(76) 見卷六七《仲尼弟子傳》。

(77) 見卷三三《魯周公世家》。

(78) 《隋書》卷三三《經(jīng)籍志》云:“《史記音》三卷,梁輕車都尉參軍鄒誕生撰?!敝扑?,當(dāng)即是書。又《隋志》著録,尚有裴駰《史記注》、徐野民《史記音義》;其所冠“史記”二字,蓋皆仍舊有,《家訓(xùn)》文可案也。

(79) 見卷六。

(80) 錢大昕、梁玉繩、劉寶楠、王國維、靳德峻等,皆有所録列。

(81) 此從朱筠、錢大昕、梁玉繩斷句。

(82) 以《東平思王傳》文例之,此省書字與下避。

(83) 宋本作浹(據(jù)黃暉君《校釋》),是也?!妒吠ā肪砥摺惰b識篇》自注:“王充謂彪文義浹備,紀(jì)事詳悉?!奔匆宋模嘧鳑?。

(84) 皮上原有“盡也”二字,孫詒讓《札迻》卷九謂當(dāng)作班叔。

(85) 《華陽國志》卷十上《先賢士女總讚》文與此同,可證蔚宗亦因舊史也。

(86) 此似亦可不必作書名解,下同。

(87) 見卷二八《封禪書》。

(88) 見卷六《秦始皇本紀(jì)贊》(《史記集解》引徐廣曰:“一本有此篇,無前者‘秦孝公’已下?!薄蛾惿媸兰摇吩疲骸榜棸赴喙獭蹲嗍隆吩疲骸愤w取賈誼《過秦》上下篇以爲(wèi)《秦始皇本紀(jì)》、《陳涉世家》下文?!薄稘h書·陳勝傳贊》顔注引應(yīng)劭曰:“賈生書有《過秦》二篇,言秦之過,此第一篇也,司馬遷取以爲(wèi)贊,班固因之?!睋?jù)此,今本《秦始皇紀(jì)贊》不應(yīng)有秦孝公云云一篇;仲遠(yuǎn)此文,當(dāng)亦引自《陳涉世家贊》也。

(89) 見卷八六《刺客·荊軻傳》。

(90) 見卷五《秦本紀(jì)》。

(91) 見卷八六《刺客·荊軻傳》。

(92) 見卷二八《封禪書》。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