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歷史星辰
在中華民族漫長、廣闊、深邃的歷史天空中,閃耀著無數(shù)顆星辰。正是他們的光芒,照亮了中華民族前進的道路;正是他們的精神,潤澤著中華民族萬代子孫的心田。本書所要介紹的陶淵明,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天空中算不上是最明亮的一顆星。事實上,也沒有誰敢說,天空中哪一顆星最大、最亮,只有繁星滿天,相映成輝,夜空方能星光燦爛。但是,陶淵明絕對是中國歷史天空中一顆璀璨奪目、光耀萬代,而又別具一格的巨星。
或許,在本章的開首,簡單地陳述一下陶淵明的生平,不失為一種開門見山的方式。究竟,陶淵明何許人也?
陶淵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他出生于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東晉開國元勛,死后追封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做過太守;父親早死。陶淵明的青少年時代,生活貧困,但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覽群書。29歲起,陶淵明出仕,為江州祭酒,后賦閑;繼而為荊州刺史桓玄屬吏,后因母喪辭職歸家,在家鄉(xiāng)潯陽開始躬耕;后入劉裕幕下任鎮(zhèn)軍參軍,繼而轉(zhuǎn)任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再任彭澤令,僅80余日即辭官回家;41歲后,歸田躬耕,直至63歲貧病交加而死。而陶淵明無論是做官,還是務農(nóng),都始終筆耕不輟,他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直接影響到唐代及其后的田園詩派。其現(xiàn)存作品包括詩125首、文12篇,最重要的作品有《桃花源記并詩》、《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飲酒》20首、《歸園田居》5首等。
這樣的一個晉宋之人,個人仕途斷斷續(xù)續(xù),文學作品百十來篇,似乎也沒有什么特別驚人之處,他可堪“一顆璀璨奪目、光耀萬代,而又別具一格的巨星”這樣的評價嗎?事實上,我之所以敢于如此高度地評價陶淵明,是基于千百年來歷史的結論,是古今中外無數(shù)學者、專家和百姓大眾的共識。從陶淵明出現(xiàn)到現(xiàn)在,光陰荏苒,已經(jīng)1600多年了。在這1600年間,幾十代人對陶淵明進行了無數(shù)的研究和思考,絕大多數(shù)人都給予他極高的評價。不僅在中國,就是在全世界,陶淵明也得到了國外學者的充分肯定。所以我認為,對陶淵明的高度評價應該說是一個歷史的公論了。可是,在最近的幾十年里,對陶淵明這個偉大的人物、這個民族的驕傲,我們不是過于拔高他了,而是對他冷淡得太久了。這種狀況應該予以改變。
那么,陶淵明是怎樣的一顆巨星呢?他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獲得了怎樣的評價呢?讓我們先來看一看在陶淵明評價方面一些耐人尋味的情況,以便在介紹他的一生經(jīng)歷之時,我們能站在一個應有的高度之上。
1.地位不高卻引人注目
首先,在一般人眼里,陶淵明可能只是一個詩人。他不愿意當官,最后歸隱田園,回家種地去了,所以是一個無職無權的平民詩人、普通詩人。梁啟超先生甚至說:“他不過是廬山底下一位赤貧的農(nóng)民,耕田便是他唯一的事業(yè)?!?sup>就是這么一個平民,一個農(nóng)民,一個普通的詩人,他活著的時候,社會地位肯定是不高的。可是與他同時代的人無論職位高低都想結交他,和他做朋友。有的人為了結交陶淵明還煞費苦心。陶淵明死后,更多的人關注著他。歷代研究陶淵明的人不可勝數(shù),其中不乏知名的大思想家、大學問家或大詩人,比如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tǒng),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宋代的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朱熹、辛棄疾,清代的龔自珍,近現(xiàn)代的王國維、梁啟超、胡適、魯迅、朱光潛、朱自清、陳寅恪、林語堂,等等。這些人物都非等閑之輩,而他們都對陶淵明推崇有加,下了很大工夫進行研究。這是為什么?絕非偶然。
我們這個時代的眾多學者,也對陶淵明情有獨鐘。且不說在思想改革開放的今天,各個圖書館中都可以看到研究陶淵明的專著每年接二連三地出版,就是早在新中國建立之初,《光明日報》就開展過對陶淵明的大討論。1958年12月到1960年3月這長達15個月的時間里,《光明日報》的《文學遺產(chǎn)》副刊以陶淵明為主題,開展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學術大討論,連篇累牘發(fā)表學術文章,后來這些文章中有代表性的篇章被結集出版,即中華書局1961年出版的《陶淵明討論集》。對一個古代的平民詩人進行如此大規(guī)模的討論,而且觀點針鋒相對、情緒劍拔弩張,在有關中國古代詩人的討論中,除了陶淵明,還沒有第二個人能獲此殊榮,可見陶淵明的不同尋常。
2.時間越久名聲越大
另一個令人驚奇之處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陶淵明的名字不是漸漸被淡忘,反而越來越響亮。一般情況下,人死后,其影響呈遞減趨勢。盡管在隆重的葬禮上人們會說“某某人永垂不朽”,可這句話中的“永垂”是肯定的,“不朽”卻很困難。因為,一旦儀式完了,逝者也就漸漸淡出社會群體的記憶,逐漸被歷史的塵埃所掩埋。就像陶淵明為自己寫的《擬挽歌辭》中說的那樣: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保ā稊M挽歌辭》其三)陶淵明對死亡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才這么說,多數(shù)人的情況也的確如此??墒翘諟Y明卻沒有僅僅是“托體同山阿”。1600多年過去了,人們對他總是難以忘懷。他死后的100多年中,似乎還沒有被人們理解,但是到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編訂《文選》時,就有了陶淵明的傳記,還收錄了他的許多詩文。
唐代,陶淵明的名字已經(jīng)在文人中傳遍了,唐代幾乎所有著名大詩人的詩文中都有陶淵明的影子。而到了宋代,王安石、蘇軾、朱熹、辛棄疾等人簡直要把陶淵明捧上天了。蘇軾干脆說自己就是陶淵明的化身:“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p>
(蘇軾《江城子》)辛棄疾更把陶淵明比作諸葛亮:“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辛棄疾《賀新郎》)蘇軾終生為官,陶淵明終生歸隱,蘇軾為何對陶淵明偏愛有加?陶淵明是一介布衣、一個詩人,從來不說假話,而諸葛亮是一個宰相、一個軍事首領、一個頗有謀略的人,辛棄疾為什么把陶淵明比作諸葛亮?我想,這是因為蘇軾、諸葛亮、陶淵明都有大智慧,都是代表中國最高智慧的人,所以他們彼此有相似之處。
到了元代,文人們更加喜愛陶淵明了,個個都標榜自己是“當代陶淵明”。例如,元代散曲作家滕賓就寫過:“蝸角名,蠅頭利,輸與淵明陶陶醉。盡黃菊圍繞東籬,良田數(shù)頃,黃牛二只,歸去來兮!”(滕賓《普天樂》)更多的文人,則在敬佩陶淵明的同時,感嘆像陶淵明那樣的人實在是太稀少、太珍貴了。例如,元代散曲作家薛昂夫?qū)懙溃骸氨M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見?至今寂寞彭澤縣?!保ㄑΠ悍颉度櫱铩罚┰谠?,類似“東籬”、“黃菊”、“彭澤”之類的詞匯數(shù)不勝數(shù),這都是寓意陶淵明的。
蘇軾:“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p>
中國近現(xiàn)代的思想家、文學家們對陶淵明的贊譽也絲毫不亞于前代。王國維先生說:“屈子之后,文學上之雄者,淵明其尤也。”梁啟超先生說:“這位先生身份太高了,原來用不著我們恭維?!?sup>
朱光潛先生說:“可以和他比擬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林語堂先生用英文寫作,稱贊陶淵明是“中國最偉大的田園詩人”。
其他如魯迅、朱自清、陳寅恪等人也都各有評價。就連一代偉人毛澤東,其青年時期也以陶淵明為楷模,和一些同學好友實實在在地組織了一個類似“桃花源”的真實社團,想要親身嘗試一下桃花源的生活。1959年6月,毛澤東在登上廬山之際,面對眼前綺麗的山川,也不禁追念陶淵明說:“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澤東《登廬山》)
更為難得的是,陶淵明在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國家里也找到了越來越多的知音。前蘇聯(lián)陶淵明研究專家艾德林在《陶淵明和他的詩》一書中,贊同他的老師阿翰林的提法:“陶淵明在中國詩歌史上顯然起了俄國普希金的作用?!逼障=鹪诙砹_斯是最受崇拜的詩人偶像,把陶淵明比作普希金,可以說是對陶淵明至高無上的評價。日本學者一海知義是傾畢生之力研究陶淵明的專家,但他仍然說:“雖說和陶淵明打交道的歲月不算短,可直至今天,我還沒能完全把握這位復雜的詩人的全貌?!綄ぬ諟Y明之旅是要繼續(xù)下去的。”
3.非儒非道非佛的哲學社會學詩人
陶淵明還有一個更加令人欽佩之處,那就是,他不僅僅是一個農(nóng)民,一個田園詩人,還是一個哲學家,一個頗有思想見地的高人,他的經(jīng)歷和思想都非同一般。通常,詩人與哲學家常常難以合二為一,因為詩歌重在形象與情感的描述和宣泄,屬于邏輯推理并不嚴謹?shù)母行运季S的范疇;而哲學則重在概念、命題的思考和辨析,屬于邏輯推理嚴謹?shù)睦硇运季S的范疇,二者比較難以找到共同的契合點??墒翘諟Y明的詩歌中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常常成為哲學家們熱烈討論的話題?,F(xiàn)代著名學者胡適就曾說過:
陶潛的詩在六朝文學史上可算得一大革命。他把建安以后一切辭賦化、駢偶化、古典化的惡習都掃除得干干凈凈……他的環(huán)境是產(chǎn)生平民文學的環(huán)境;而他的學問思想?yún)s又能提高他的作品的意境。故他的意境是哲學家的意境,而他的言語卻是民間的言語,他的哲學又是他實地經(jīng)驗過來的,平生實行的自然主義,并不像孫綽、支遁一班人只供揮麈清談的口頭玄理。所以他盡管做田家語,而處處有高遠的意境;盡管做哲理詩,而不失為平民的詩人。
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以儒家為主流、道家為支流、外來佛教也并駕齊驅(qū)的思想傳統(tǒng)。中國古代文人多數(shù)情況下會傾向于其中某一家,思想雜糅的情況雖然不少見,但每個人思想中的主流傾向通常還是可以看得出來的??墒翘諟Y明的思想傾向卻讓后人千百年來爭論不休。朱熹說:“淵明之辭甚高,其旨出于莊、老?!?sup>可見,朱熹認為陶淵明的思想傾向于道家。梁啟超卻說:“他雖生長在玄學佛學氛圍中,他一生得力處和用力處都在儒學?!?sup>
顯然,梁啟超認為陶淵明傾向于儒學。而陶淵明生前與當時的高僧慧遠過從甚密,談吐甚歡,因此又被認為有佛教傾向。時至今日,對于陶淵明的思想傾向,各家看法也莫衷一是。所以,現(xiàn)代學者陳寅恪先生便提出一種“新自然主義”說,認為這才是陶淵明信奉的主要思想。而劉大杰先生更是義正詞嚴地總結說:
陶淵明是魏晉思想的凈化者,他的哲學文藝以及他的人生觀,都是浪漫的自然主義的最高表現(xiàn)。在他的思想里,有儒、道、佛三家的精華而去其惡劣的習氣……我們在他的作品里,時時發(fā)現(xiàn)各家思想的精義,而又不為某家所獨占……陶淵明之所以為陶淵明,就在他獨有的性格、時代的環(huán)境,以及各家思想的精華,混合調(diào)和而形成那種特殊的典型。這種典型不容許旁人模擬學習也不受任何思想家派的限制。
這一段話真可謂高論。當今北京大學教授袁行霈綜合上述觀點認為:
這個問題原本無可爭論,因為陶淵明的思想中既有儒家成分,又有道家成分,還有他本人從生活中體悟出來的道理。三者互不排斥,亦不可執(zhí)一端而非其他。
上面各位學者的言論足以證明,陶淵明是中國古代幾種重要思想體系的集大成者。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能夠比較精要地吸收某一學派思想的精華,已經(jīng)是很了不起了。而陶淵明卻能集“各種思想之精華”于一身,實屬罕見。所以在某些人眼中,陶淵明高于其他詩人,恐怕就是因為他具有其他詩人所不具有的深刻的哲學思想。他是一個詩人,詩名極盛,這掩蓋了他作為哲人的光輝。事實上,他是一個哲學詩人,這也是他不同于甚至高出于其他詩人之處。
4.得到各階層人們喜愛的詩人
特別要提到的是,陶淵明提出了桃花源的社會理想,為苦難的中國人民設計了一個美好的社會藍圖。這是社會學家們最感興趣的話題,也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民為之奮斗的理想,成為普天下人們共同的夢。所以,我們怎么能不感謝、不敬佩、不懷念陶淵明呢?
正是由于陶淵明經(jīng)歷非凡,思想深邃,又設計了桃花源的美妙藍圖,他成了被世人喜愛的偉大詩人。不論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不論文人還是勞動者,不論儒家、道家還是佛家,都對陶淵明喜愛有加。陶淵明活著的時候,人人以結交他為榮;他死后,后世的人們則更加喜歡他的詩,喜歡他的桃花源。或許有人會說,這是典型的階級調(diào)和論。我承認,在階級社會中階級調(diào)和論肯定是不對的,而且也行不通。但這與陶淵明的思想是兩回事。因為,在陶淵明心里,他希望生活在桃花源那樣美好的世界中,那是一個沒有階級的社會,沒有階級斗爭,更沒有大規(guī)模的人類沖突,人人都過著平等、愜意、幸福的生活。這樣的社會人人渴望。在桃花源的夢想中,人們成了陶淵明的擁躉。因此,陶淵明不是階級調(diào)和論者,他只是在做著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君臣的桃源夢而已。時至今日,又有誰不渴望桃花源的夢境世界?。?/p>
正因為如此,人們才常常會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桃花源式的幻想中,每逢困頓之際,又會不自覺地棲息在自己靜謐的“心靈桃花源”之中。
5.對陶淵明的評價始終存在分歧
最后一點,也是不可回避的。雖然陶淵明有許多過人之處,也得到了無數(shù)人的高度關注和評價,但完全理解他并身體力行向他學習的人卻不多。在他生前,盡管好朋友不少,但最終都一個個離開他做官去了。1600多年來,陶淵明的崇拜者甚多,但真正志同道合的知音卻很稀少。很多人無比贊賞和敬佩他,但能像他那樣去實踐的人幾乎沒有。宋代蘇軾、辛棄疾、朱熹等人對陶淵明的贊賞可謂高入云天,但他們自己卻始終難于徹底脫離官場。
只是到了元代,一貧如洗的文人才子才敢于大張旗鼓地宣稱自己是陶淵明的再生。
就是今天,對陶淵明的看法也總是莫衷一是。1958年12月至1960年3月,在《光明日報》的《文學遺產(chǎn)》副刊開展的關于陶淵明的大討論中,對陶淵明持肯定態(tài)度和持否定態(tài)度的人相持不下。雖然持肯定意見的似乎還是占著上風,但持否定意見的也不在少數(shù),而且觀點尖銳。一些否定意見堅持認為,陶淵明“基本上是反現(xiàn)實主義的詩人,無論在他當時還是對后代都起著引人走向消極道路的促退作用”。甚至有人說陶淵明的辭官歸隱是“逃避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他的不合作,乃是欲合作而不得,并不是什么對現(xiàn)實不滿的反抗”,“即或有些不滿情緒,那也是由于他自己的壯志不能伸展。陶淵明的退隱對統(tǒng)治階級無任何損失,對人民只有害而無益”。
直到目前,還有許多人認為,陶淵明不能夠多宣傳,因為他的生活態(tài)度消極避世,安于現(xiàn)狀,不符合現(xiàn)在積極進取的思想潮流。如果大家都學陶淵明,不肯當官,安于在農(nóng)村田園過貧賤的生活,那誰來管理國家呢?陶淵明把官場看得一無是處,這也不完全符合事實呀!中國歷代官員中不是出了不少清官嗎!陶淵明的言論對今天國家的穩(wěn)定沒有好處,等等。
我認為,這些看法恐怕有點以偏概全或者說是杞人憂天了。
因為任何時候,不管我們怎樣去贊揚陶淵明,宣傳陶淵明,真正能夠像陶淵明那樣看破名利、擯棄虛榮、腳踏實地地勞動自給,而又關心著全社會、關心著他人、有著高遠理想和堅定純正人生目標的人,永遠都只能是極少數(shù)。就像我們天天說學雷鋒,可是雷鋒永遠是少數(shù)一樣。我們今天完全用不著擔心陶淵明太多了,而應該感嘆陶淵明怎么那么難以被人理解,要學習陶淵明怎么就那么困難。事實上,如果大家都能理解陶淵明,學習陶淵明,那只會使人們的心地更純潔,使社會更美好,使國家更穩(wěn)定,使世界更和諧。所以,我們實在應該大聲呼喚“陶淵明精神”。
對陶淵明的爭論始終針鋒相對、高下不一,說來也不奇怪。
人們常說“曲高和寡”、“物以稀為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陶淵明不被某些人理解,不是陶淵明的錯,反而更證明了他的超前、稀有和珍貴。
然而,不管千百年來如何爭論,陶淵明在人們心目中永遠高高站立。人們對他的崇敬和贊許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極高的層次。梁啟超說:“古代作家能夠在作品中把他的個性活現(xiàn)出來的,屈原以后,我便數(shù)陶淵明?!蓖鯂S說:“屈子之后,文學上之雄者,淵明其尤也?!敝熳郧逭f:“中國詩人里影響最大的似乎是陶淵明、杜甫、蘇軾三家?!碑敶鷮W者劉大杰先生也說,陶淵明“不僅是魏晉時代的第一流詩人,并且是中國文學史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文學家。……其作品個性的分明,情感的真實以及人品的高尚,只有一個屈原,可以和他比擬”。看看這些大名鼎鼎的學者們對陶淵明的高度評價,可以斷言,陶淵明絕非等閑之輩,說他是中國歷史天空中的一顆巨星應該是符合事實的。
那么,陶淵明的魅力究竟何在?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他的思想和精神對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又有什么啟示和借鑒意義?
讓我們做進一步的分析。
- 梁啟超著《陶淵明》,商務印書館,第22頁。
- 參見《王國維遺書》第五冊《靜庵文集續(xù)編·文學小言》。
- 梁啟超著《陶淵明》,商務印書館,第23頁。
- 參見朱光潛1935年在《中學生》雜志上發(fā)表的《說“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一文。
- 林語堂著《中國新聞輿論史》,王海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39頁。
- [日]一海知義著《陶淵明·陸放翁·河上肇》,中華書局,2008年,第98頁。
- 胡適著《白話文學史》,新月書店,1928年,第130-131頁。
- 轉(zhuǎn)引自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fā)展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第140頁。
- 梁啟超著《陶淵明》,商務印書館,第19頁。
- 轉(zhuǎn)引自袁行霈著《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頁。
- 袁行霈著《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頁。
- 參見《陶淵明討論集》,中華書局,1961年。
-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fā)展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第1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