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的“三十年河東”與“送去主義”論
葉渭渠(中國社會科學院)
季羨林先生在我國首創(chuàng)了東方學,推動了東方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成為我國東方學的奠基人。晚年季先生站在一個新的高度,提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宏觀分析論和“送去主義”的實踐科學觀,并且身體力行,埋頭撰寫《文化交流的軌跡》和編選《東西方文化議論集》等學術巨著的同時,投入全副精力,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和《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來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傳播東方文化。
季先生提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后,引起了學術爭鳴,贊成者有之,反對者亦有之,這是在開明社會的正常學術現(xiàn)象。在這里,我也想就這個問題,談些粗淺的看法,因為這是事關指導我們繼續(xù)努力從事東方文化研究和傳播工作的一種思想基礎、一種思想動力。季先生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科學論斷,并不像某書評人所言“是一個大而空的論斷”,季先生是用唯物辯證方法論,總結了幾千年來古代中國、印度、古希伯來·埃及·巴比倫以至伊斯蘭阿拉伯三大東方文化體系和古希臘·羅馬一大西方文化體系互相間盛衰消長的歷史經(jīng)驗,并且認為思維模式是一切文化的基礎,客觀地分析了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維模式和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模式優(yōu)劣異同,然后用宏觀的歷史眼光做出東西方文化變遷“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樣的前瞻性的科學論斷,并稱之為“東西方文化互補論”。
毋庸置疑,西方文化是在幾千年世界人類文化、包括東方文化發(fā)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中以中國文化為例,儒學文化的“人為本”的古代人文主義哲學思想和“四大發(fā)明”——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的古代先進技術,在某種意義上對于西方文化,特別是歐洲文藝復興和發(fā)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舉幾個具體例子來說,兩千多年前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通過“絲綢之路”,開辟了一條東方文化傳播到西方的通道,推進第一次大規(guī)模“東學西漸”的活動。15世紀初明代鄭和下西洋,打通了東西方海道,又一次實現(xiàn)大規(guī)?!皷|學西漸”,不僅擴大了東西方的貿(mào)易,而且再一次把東方文化傳播到西方,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16世紀西方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傳教的同時,苦心鉆研儒學,向西方介紹儒家思想,對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成為“溝通中西文化”的第一人,對于17—18世紀的儒學西傳及其對于歐洲古典哲學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梢哉f,“西學東漸”之前,早已存在“東學西漸”的悠久歷史。
當然,西方吸收古代東方文化,是在繼承其古希臘·羅馬一大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的。它通過文化復興,蒸蒸日上,無論在物質或精神方面,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近代文明的輝煌,有許多東西是值得東方國家學習的。特別是前近代以來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多次“文化危機”,比如清末在西學的沖擊下、1905年廢止科舉制后、1919年“五四運動”中乃至“文革”十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面臨的際遇。19世紀起“西學東漸”,比如我國清末以來的近代文化啟蒙者從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到孫中山、黃興、蔡元培、胡適,再到陳獨秀、李大釗等,直接或通過日本學習西學之法,以圖中國富強。尤其是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提倡西學,推行“百日維新”和1919年“五四運動”呼喚拿來“德先生”和“賽先生”,也就是西方的“科學與民主”。但是,自此以后,我們曾經(jīng)不斷反復困擾在“全盤西化”或“全盤東化”中。美籍學者黃仁宇認為:“‘全取’或‘全棄’是中西文化交流不成熟的反映”。〔1〕用我們的話來說,都是在中西文化沖突中對兩種不同文化缺乏自覺的認識。就是在新中國成立頭30年,我們反對一個“全盤西化”,卻又推行另一個“全盤西化”,從政治體制到經(jīng)濟體制都全盤照搬蘇聯(lián)的那一套模式,無論哪個“全盤西化”,都給我們帶來深刻的或沉痛的教訓。正如季先生指出的:“‘全盤西化’和文化交流有聯(lián)系,‘西化’要化,不‘化’不行,創(chuàng)新、引進就是‘化’,但‘全盤’不行,不能只有經(jīng)線,沒有緯線?!?sup >〔2〕“人類歷史證明,全盤西化(或許任何什么化)理論上講不通,事實上辦不到。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向西方學習。我們必須向西方學習,今天要學習,明天仍然要學習,這是決不能改變的?!薄跋胝衽d中華,必須學習西方,這是毫無疑問的?!?sup >〔3〕可以說,這個“拿來”至今依然不變。當然,“拿來”應扎根在本國的文化土壤上加以吸收和消化,不是盲目照搬。
就筆者從事研究的對象國日本來說,在1868年明治維新以后,結束長期的鎖國政策,是從向西方學習開展文化啟蒙運動開始的。當時日本就提出了“東洋道德西洋藝”的方針,所謂“藝”者,指技術文明而言。具體地說,也就是作為東方國家的日本,向西方國家主要學習西方技術文明,在經(jīng)濟上實現(xiàn)了近代化,可是所謂“東洋道德”,就是當時日本無批判地繼承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仍然維持傳統(tǒng)的封建天皇制政治體制,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跛腳而行,最后在天皇制絕對主義體制下,對內(nèi)實行專制政治,對外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二戰(zhàn)以后,日本展開第二次文化啟蒙運動,在恢復戰(zhàn)后經(jīng)濟,并經(jīng)歷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努力建立現(xiàn)代政治體制。剛剛結束長達50年自民黨一黨獨大的局面,實現(xiàn)了平穩(wěn)的政黨輪替,說明日本已經(jīng)建立或是初步建立起民主與法制的公民社會。
日本大學問家加藤周一先生總結日本現(xiàn)代化的經(jīng)驗教訓時早就指出:日本現(xiàn)代化最大障礙是封建的天皇制政治體制,他認為日本現(xiàn)代化,技術文明是重要的,然而這也只不過是一種手段,如果沒有民主主義體制的保證,就很難實現(xiàn)這種手段。但是,如果現(xiàn)代化僅僅停留在這兩個文化層面上而沒有發(fā)揮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再生作用,要完成日本式的現(xiàn)代化也是困難的。因此,他提出日本現(xiàn)代化的模式就是:“日本現(xiàn)代化,只能采取民主主義原則、技術文明和日本文化傳統(tǒng)相結合的形式”。〔4〕可以說,加藤周一的這一日本“現(xiàn)代化模式論”,是對日本文化思考的深化,也是值得我們現(xiàn)在迫切思考的一個緊迫的問題。
胡耀邦主政時就找出“文革”災難的根源,在于一言堂、家長制的封建主義,主張進行全面改革,即政治體制改革與經(jīng)濟體制改革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溫家寶作為一國總理,在今年第十一屆人大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宣示:“我們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jīng)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領域的改革。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經(jīng)濟體制改革和現(xiàn)代化建設就不可能成功。要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切實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民主權利。”他還曾直接指出:“科學、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并非資本主義獨有,而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笨倳浐\濤也強調(diào):“沒有民主,就沒有現(xiàn)代化?!边@些都是有針對性的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是嚴防“文革”發(fā)展到極點的封建集權主義的回潮,成為實現(xiàn)現(xiàn)代民主轉型和現(xiàn)代化的指針。可以說,經(jīng)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改革跛腳而行,是實現(xiàn)不了現(xiàn)代化的。我們向西方學習,不僅是科學技術和企業(yè)管理,而且還要根據(jù)中國國情,認真學習西方的其他優(yōu)秀文化及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歷史經(jīng)驗與教訓,吸取人類經(jīng)過漫長歷史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普遍價值,切切實實地確立民主與法治,以維持社會真正的長治久安,和諧與穩(wěn)定。
但是,并非一切西方文化都優(yōu)越,西方文化發(fā)展到今天,許多弊端也暴露了出來,其根源正如上述季先生宏觀性地概括指出的,東西方兩大文化體系最根本的不同是思維模式方面的不同,其思維的基礎一是綜合,一是分析。綜合者從整體著眼,著重事物間的普遍聯(lián)系。分析者注重局部,少見聯(lián)系。
西方文化體系所謂分析者,可以說是繼承古希臘文化“天人二分”的分析思維模式,也就是“征服自然”,將人與自然分離,乃至人與人對立相爭,這種分析思維給人類帶來很大福利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種種災難,從環(huán)境污染到生態(tài)失衡,乃至如美國那樣爭霸世界等等。因而,要以東方文化“天人合一”——我國的“天人合一”、印度的“梵我一如”日本的“貫道一如”、韓國李朝的“天人相交為勝”等的綜合思維模式,順從自然,回歸自然,與自然渾然一體,再創(chuàng)造新的文明,以造福人類。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東西方文化的不同,東方文化的“天人合一”理論基礎是“和”,西方文化的“天人二分”理論基礎是“爭”。西方學者也承認:“在環(huán)境危機和生態(tài)平衡受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強調(diào)儒家的‘天人合一’,或許可以避免人類在危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中略)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強調(diào)‘天人合一’,人際關系的和諧,似乎可以彌補西方思想的局限,對于人類應付后現(xiàn)代社會的挑戰(zhàn),也許具有超越民族界限的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5〕因此,季老說:“人類到了今天,三十年河西要過,我們就像接力一樣,在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接過一棒,用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方式解決這些問題?!痹诖擞^點的基礎上,他主張:“在過去幾百年來西方文化所達到的水平的基礎上,用東方的整體著眼和普遍聯(lián)系的綜合思維方式,以東方文化為主導,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華,把人類文化的發(fā)展推向一個更高的階段?!?sup >〔6〕這是季老這一前瞻性的科學論斷的基本點。
季老談到21世紀東西方文化“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關系時,雖然說過東方文化將逐漸“取代”西方文化,但他一再解釋“取代”并不是“消滅”,而是“代之而起”,“消滅西方文化是根本不可能的,也違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的做法是繼承西方文化在幾百年內(nèi)所取得的一切光輝燦爛的業(yè)績,以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濟西方文化分析思維之窮,把全人類文化提高到發(fā)展到一個更高的階段。”〔7〕
因此,我們對季老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主張不能孤立來解讀,必須聯(lián)系季老在關于東西方文化不同思維模式的基礎上而提出的“東西方文化互補關系論”來思考,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其立論的基礎是“文化交流論”。為此,季老反復說明他的主張,不是要消滅西方文化,西方迄今所獲得的光輝成就,決不能抹殺。他的意思是,在西方文化已經(jīng)達到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把人類文化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季老引用德國學者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Oswald Spengler)有關文化有個青春、生長、成熟、衰敗的過程,以及斯賓格勒和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Toynbee)兩人有關反對“歐洲中心主義”的論述,在說明東西方文化需要的是交流,文化交流不獨占山頭后,特別言明:“我們既反對‘歐洲中心主義’,我們反對民族歧視,但我們也并不張揚‘東方中心主義’。如果說到或者想到,在21世紀東方文化將首領風騷的話,那也是出于我們對歷史的觀察與預見,并不是出于什么‘主義’。”〔8〕因而季老的著力點,所謂“取代”者,是“取代”“歐洲中心主義”,主張東西方文化的互補關系,實現(xiàn)“文化多元主義”。事實上,東西方文化是各有所長,也各有其短,是應該互補而且是可以互補的。而“文化多元化”是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為前提的,而不是以誰為中心,以誰來抹殺誰,這才得以最終走向和諧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