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
許地山
南普陀寺里的大石,雨后稍微覺得干凈,不過綠苔多長一些。天涯底淡霞好像給我們一個天晴底信。樹林里底虹氣,被陽光分成七色。樹上,雄蟲求雌底聲,凄涼得使人不忍聽下去。妻子坐在石上,見我來,就問:“你從哪里來?我等你許久了。”
“我領(lǐng)著孩子們到海邊撿貝殼咧。阿瓊撿著一個破貝,雖不完全,里面卻像藏著珠子的樣子。等他來到,我教他拿出來給你看一看。”
“在這樹蔭底下坐著,真舒服呀!我們天天到這里來,多么好呢!”
妻說:“你哪里能夠……”
“為什么不能?”
“你應當作蔭,不應當受蔭?!?/p>
“你愿我做這樣底蔭么?”
“這樣底蔭算什么!我愿你作無邊寶華蓋,能普蔭一切世間諸有情;愿你為如意凈明珠,能普照一切世間諸有情;愿你為降魔金剛杵,能破壞一切世間諸障礙;愿你為多寶盂蘭盆,能盛百味,滋養(yǎng)一切世間諸饑渴者;愿你有六手,十二手,百手,千萬手,無量數(shù)那由他如意手,能成全一切世間等等美善事。”
我說:“極善,極妙!但我愿做調(diào)味底精鹽,滲入等等食品中,把自己底形骸融散,且回復當時在海里底面目,使一切有情得嘗成味,而不見鹽體。”
妻子說:“只有調(diào)味,就能使一切有情都滿足嗎?”
我說:“鹽的功用,若只在調(diào)味,那就不配稱為鹽了?!?/p>
作者簡介
許地山(1894—1941),祖籍廣東揭陽,生于臺灣,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花生,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先驅(qū)者之一,20世紀20年代問題小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許地山一生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多以閩、臺、粵和東南亞、印度為背景,在梵文、宗教方面研究頗深。著有《危巢墜簡》《空山靈雨》《印度文學》《花》《落花生》等。
朗讀指導
許地山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個重要人物。他一生作品頗豐,以學術(shù)著作居多,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較大貢獻。他的散文《落花生》被選入小學課本。本文讀起來頗有一番獨特的異域風情,這與作者對梵文的研究和國外留學的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許地山的文章擅長以佛理和哲學理論來探究生命的真諦和人生的意義,以小見大,將人生道理浸潤在生活細節(jié)中,給人以淡定從容之感。
本文所體現(xiàn)的藝術(shù)美感和對未來美好的向往,需要讀者細細品味。它表達了作者對探索人生意義的執(zhí)著,適合我們在放空心靈時朗讀,也可以表達自己對家人的眷戀和熱愛,在閑暇的周末,用充滿感情的語調(diào)朗讀,體會家人互相關(guān)愛的溫暖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