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杜牧詩選 作者:


前言

清代詩人田雯《讀樊川集后》:“自是詩翁矜格律,鳳凰得髓舊編存。一般俎豆先生處,慷慨論兵又《罪言》?!闭驗槎拍恋脑姷枚鸥υ娋瑁省缎绿茣贩Q:“人號為小杜,以別杜甫云。”宋人王安石《和王微之秋浦望齊山感李太白杜牧之》,則合杜牧與李白同詠,贊其“末世篇章有逸才”。清人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二至為推崇:“樊川真色真韻,殆欲吞吐中晚千萬篇……小杜之才,自王右丞以后,未見其比。其筆力回斡處,亦與王龍標、李東川相視而笑?!迸c杜牧同時的著名詩人李商隱曾寫過《杜司勛》詩:“高樓風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桃鈧簭蛡麆e,人間惟有杜司勛?!崩钌屉[與杜牧堪稱晚唐詩壇上光芒閃爍的雙子星座,時人稱為“小李杜”。李商隱贈杜牧的這首詩雖僅四句,卻淋漓盡致地寫出了晚唐社會那種風雨飄搖的政治形勢和詩壇的寂寞,以及廁身其中的詩人那種砭骨的寂寞落拓和無可奈何的悲哀。李商隱將杜牧視為詩壇知己,在詩中極力地表現他對杜牧的滿心傾倒與相互惋惜的情誼,是對杜牧詩歌的深切理解與地位的確認。杜牧無愧于晚唐詩壇的杰出代表。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南)人。出身于仕宦之家,京兆杜氏歷來是豪門望族。這一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漢時的御史大夫杜周。杜氏在唐代威望更加煊赫:杜牧曾祖杜希望,玄宗時為鴻臚卿、恒州刺史、西河郡太守,官至涼州節(jié)度使,封襄陽公,贈左仆射。祖父杜佑,做過德、順、憲宗三朝的宰相。父親杜從郁,官至職方員外郎,早卒。他的從兄杜悰一生官運也很好,位至宰相。

杜牧出生于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他年輕時很有抱負,在二十余歲尚未中進士之前,就寫了《阿房宮賦》和《感懷詩》,表現出對于時局的關切。唐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二十六歲時,應進士試,受到了禮部侍郎崔郾的重視,以第五名及第;又連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授校書郎,在當時傳頌一時。其年十月,沈傳師出鎮(zhèn)江西,杜牧入其幕府為從事;大和四年(830),沈傳師移鎮(zhèn)宣城,杜牧也隨之前往。大和七年(833),沈傳師內擢為吏部侍郎,杜牧又應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之辟,至揚州為淮南節(jié)度掌書記,頗受器重。唐代的揚州,已是非常繁華的都市。杜牧在供職之余,常游冶其中,故后世流傳了關于他的不少風流佳話。大和九年(835),杜牧由揚州調往京城,任監(jiān)察御史。當時的朝政已潛伏危機,杜牧見到情況對他不利,就移疾分司東都。果然在當年的十一月,就發(fā)生了震驚朝野的“甘露之變”。這一事件對杜牧的心靈觸動很大。開成二年(837),杜牧又應宣歙觀察使崔鄲之辟為殿中侍御史內供奉、宣州觀察判官。三年(838)冬遷左補闕。四年(839),又為膳部員外郎,轉比部。武宗會昌二年(842),受李德裕的排擠,出為黃州刺史,移池州、睦州。宣宗大中二年(848)因宰相周墀之力,內遷為司勛員外郎。四年(850),又轉吏部員外郎,出為湖州刺史。在湖州一年,回京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六年(852)歲中,遷中書舍人。卒,年五十。

少年時期的杜牧,生于宦門世家的書香中,長于鐘靈毓秀的山川上,幼小的心靈就萌發(fā)了經世的大志,也培養(yǎng)出文學的胚胎。十歲時,祖父杜佑去世,不久,父親杜從郁也病死,家道中落,開始過著清貧的生活,故杜牧自稱“某幼孤貧”。中了進士走上仕途后,做了十年的幕府吏,又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擠,做了七年的州刺史。直至李德裕被貶逐,他才有出頭的機會,于大中二年(848)回朝任司勛員外郎。又因家庭困難所迫,為京官并不得意,故自請出為湖州刺史。最后卒于中書舍人任上。人生有幸有不幸,得意與失意之間,對于士人來說,都是憂喜所系的,而這一切對于杜牧性格及詩風的形成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杜牧的家世和經歷對其思想影響很大。他繼承祖父杜佑作《通典》經世致用的傳統(tǒng),注意探討“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上李中丞書》),對于政治、軍事、地理形勢、歷史諸方面都非常熟悉。他反對宦官專權,反對佛教,主張削平藩鎮(zhèn)。并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44)寫了《罪言》,縱論天下大事,提出了精辟深刻的政治見解。他還注重研究軍事,在曹操注《孫子》的基礎上,結合歷代用兵的形勢虛實,重新注釋《孫子兵法》十三篇。另撰有多篇有關軍事的文章,并為時相所用,在平定澤潞時發(fā)揮了作用。

一個人的生命情態(tài)與其家世及周邊人物都是息息相關的,杜牧的世族家庭,他的家庭教育、骨肉情誼、一生中的交往,造就了他風流倜儻的性格,并由此形成豪邁奇崛的詩風,這也是他在詩壇獨步千古的原因。

杜牧是杰出的文學家。其文學主張是“凡為文以意為主,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wèi)”(《答莊充書》),提出了文章內容和形式的主從關系與構成諸要素。認為作文要以情意為主,既要有真情實感,又要有氣勢,還要重視語言與結構。他“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于中間”(《獻詩啟》)。所謂“不今不古”,就是要追求自己的詩歌風格特點,既不同于中唐后期以元白為首的追求華美通俗的詩風;也不同于以韓孟為首的主要寫古體詩,追求古奧奇崛的詩風。他的詩能感人至深,也就在于言之有物,不作無病呻吟之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性。

杜牧對于唐代詩人,最推重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他曾作《讀韓杜集》詩:“杜詩韓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天外鳳凰誰得髓,無人解合續(xù)弦膠?!庇衷凇抖寥占男≈栋⒁嗽姟分姓f:“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近者四君子,與古爭強梁?!表n愈的奇警,杜甫的整練,在杜牧詩中都有所表現。在他所推崇的諸人之中,繆鉞先生以為韓愈對杜牧影響最深,此說甚為精辟。從句法而言,韓愈喜別出心裁,用別人很少用的句法。如普通五言詩句法多上二下三,韓愈則不同,“有窮者孟郊”(《薦士》),上三下二;“乃一龍一豬”(《符讀書城南》),上一下四。杜牧詩則有“誓肉虜杯羹”(《感懷詩》),“如日月縆升,若鸞鳳葳蕤”(《雪中書懷》),“取蝥弧登壘,以駢鄰翼軍”(《史將軍》),均為上一下四句式。七言詩句式一般為上四下三,而韓愈卻上三下四:“子去矣時若發(fā)機”(《送區(qū)弘南歸》)。杜牧詩有“邯鄲四十萬秦坑”(《東兵長句十韻》)、“故鄉(xiāng)七十五長亭”(《題齊安城樓》),“留警朝天者惕然”(《商山富水驛》),均為上五下二句式,與一般詩句迥異。韓愈詩頗有散文化傾向,杜牧也是如此,其特征之一就是多用虛字。韓愈詩如《南山詩》連用了五十一個“或”字:“或連若相從,或蹙若相斗,或妥若彌伏,或竦若驚雛……”杜牧詩《雪中書懷》:“如日月縆升,若鸞鳳葳蕤。人才自朽下,棄去亦其宜……臣實有長策,彼可徐鞭笞。如蒙一召議,食肉寢其皮。斯乃廟堂事,爾微非爾知。”虛字也很多。

杜牧詩情致豪邁,風格峭拔,受韓愈的影響,并進一步發(fā)展而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作詩喜用翻案法,以求得風格的超越與意境的獨創(chuàng)。這種手段,前人早有論述。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十一:“杜牧之作詩,恐流于平弱,故措詞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語,無一平正者。方岳《深雪偶談》所謂‘好為議論,大概出奇立異,以自見其長’也?!庇制洹抖拍猎姟贩Q:“詩家欲變故為新,只為詞華最忌陳。杜牧好翻前代案,豈如自出句驚人?!?/p>

翻案法在其詠史詩中最為突出。不僅史識高卓,論斷精警,而且風華掩映,具有含蓄清麗之美。如: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赤壁》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題烏江亭》

呂氏強梁嗣子柔,我與天性豈恩仇?
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

——《題商山四皓廟一絕》

或對赤壁之戰(zhàn)提出新的看法,認為周瑜的勝利完全出于僥幸,如果不是東風相助,孫吳的霸業(yè)將成為泡影;或以為項羽剛愎自用,缺乏男兒應有的氣質,經不起失敗的挫折,否則該卷土重來;或言商山四皓扶助太子,名為安定劉家天下,實際上是促使其盡快滅亡。皆反說其事,獨抒己見,議論驚人,既暗寓深沉的感慨,又對當朝統(tǒng)治者提出警誡。

不僅如此,對各種體裁、各種題材的詩,他都可以運用這種寫法。如寫景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山行》)一反常理,以為秋天的楓葉勝于春花,清爽中寓有剛健。又如紀游詩:“驛名不合輕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保ā渡躺礁凰A》)富水驛即陽城驛,在杜牧之前,元稹、白居易都寫詩贊成改易驛名,而杜牧卻認為保留驛名可以對入京的官員起到警戒的作用?!翱偠灾拍翞榍螽愑诹魉?,故不惜搜奇抉怪,以求自成一家,不受聲律所羈縶,不拾前賢之牙慧,其用心蓋亦苦矣?!保ㄗT黎宗慕《杜牧研究資料匯編》223頁,臺灣藝文印書館1972年版)也正因如此,杜牧對于當時影響甚大的元白詩,并不認可,他曾借李戡之口說:“嘗痛自元和已來,有元白詩者,纖艷不逞,非莊士雅人,多為其所破壞。流于民間,疏(書)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語,冬寒夏熱,入人肌骨,不可除去?!保ā短乒势奖R軍節(jié)度巡官隴西李府君墓志銘》)

在杜牧的各體詩中,最受人稱道的還是絕句。杜牧的懷古絕句,常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選取典型的歷史事件并做出評價,再上升到對歷史發(fā)展的哲理思索。日本學者澤田總清在《中國韻文史》中說:“(杜牧的)特色是懷古詠史的作品,猶能喚起讀者無限之感慨,這是后人所不能企及的。其風神真可以說是獨絕……他以豪麗的詩,在晚唐時蔚然成一大家。”這方面的詩如《登樂游原》: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似業(yè),五陵無樹起秋風。

樂游原在長安城南,地勢很高,四望寬敞,京都士女多來登臨游賞。杜牧登上樂游原,思緒已跨越漫長的歲月,想到千秋萬代,人世滄桑,都消失在澹澹的長空中。即使是強盛的漢代,也僅存留秋風蕭瑟中的寂寞陵園而已。感慨既深刻又沉痛。尤其是前二句,“有包攬一切之概,猶岑參《慈恩寺詩》:‘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糁蒙黹侊L之巔,俯視萬象,類泡影之明滅也。宋人詞‘銷沉今古意無窮,盡在長空淡淡飛鳥中’,即襲用此詩?!保ㄓ岜菰啤对娋硿\說》續(xù)編)

他的寫景抒情絕句,在藝術上富有創(chuàng)造性,情韻悠揚,意境深邃,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我們舉幾首以見一斑: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泊秦淮》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江南春絕句》

前山極遠碧云合,清夜一聲白雪微。
欲寄相思千里月,溪邊殘照雨霏霏。

──《寄遠》

無論寫景,還是抒情,皆清新爽健,明快雋永,饒有風致,都是自然天成的上品。

朱自清以為,唐人絕句有兩種作風:一是鋪排,一是含蓄。而含蓄的絕句似乎是絕句的正宗,如杜牧《秋夕》,“是說這人秋夕的幽怨,可作淺中見深的一例”(《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這些含蓄的絕句,很有風調。杜牧既要表現含蓄的風調,又要包孕豐富的內涵,常常通過對比進行強調,如《泊秦淮》《過華清宮絕句》等都是如此,讀之覺其既含蓄又明快。

讀杜牧的詩歌,我們還要注意到一點,就是對于都市生活的反映。因為唐代都市發(fā)達,商業(yè)繁榮,隨之而來的是人們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斷增長,因而唐代的文人,特別是新及第進士,生活較為放蕩。在中晚唐商業(yè)經濟發(fā)達的情況下,市民的生活氣息,也給杜牧的詩歌染上了鮮明的色彩。他的真性情,也在這些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落拓江南載酒行,楚腰腸斷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遣懷》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贈別》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寄揚州韓綽判官》

這類詩或寫放蕩不羈的行為,或寫與歌姬舞女的戀情,或寫對友人的調侃,都表現出一種市民生活的氣息。他徘徊于歌樓,浪跡于舞榭,陶醉于杯酒之時,就不拘成法,放蕩縱逸,身世兩忘,發(fā)而為詩,既是披肝瀝膽,又得天然真趣。這些詩是杜牧豪俊性格與抑郁情懷的表露,是杜牧生命情態(tài)的真實表現。他有些戀情詩描寫的對象往往是妓女,這與中晚唐時文人游冶風氣有關。但即使如此,“詩中所表現的情感還是相當真摯溫厚,對待她們像朋友一樣,并無狎褻玩弄之意。他作這一類愛情詩,多是用他最擅長的絕句體,在纏綿悵惘之中,仍有英爽俊拔之致”(繆鉞《杜牧詩簡論》,載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唐詩研究論文集》360—370頁)。故與元白的艷情詩有所不同。這一類詩與杜牧其他詩相比,雖格調稍嫌柔弱,但藝術成就很高。古今學者對這一類詩毀譽不一,杜牧風流才子之名,或由這些詩而產生。

從形式上看,杜牧詩眾體皆備,在晚唐詩人中也是很突出的。他是一位卓越的詩人,其政治詩,往往通過敘事表現自己的政治見解。這一特點突出地表現在他的古體詩中。如《杜秋娘詩》通過杜秋娘一生的起伏變化,展現了唐代的宮廷斗爭和藩鎮(zhèn)的專橫跋扈,反映出置身其中的下層女子的悲劇命運。這些詩大都是長篇巨制,又多選取社會政治題材,敘事洋洋灑灑,略無拘滯,格調豪健跌宕,寓風骨于流麗之中。既有遠大的政治識見,又有豪邁俊逸的風調。后世學者對于杜牧古體詩往往多有異議,“牧之《樊川集》,古體常病猥雜率易”(《瀛奎律髓匯評》卷四引許印芳語),實在是過于片面的印象。

他的懷古詩更達到了完美的境界,常常將哲理的思索與歷史的議論融化于鮮明的形象之中,其議論又一反常人,具有獨到的見解與史識,還能做到千變萬化。這類詩在近體詩中居多,除了前面所論述的七絕以外,就要數律詩。他的七律數量雖然不多,但卻美不勝收??胺Q情致俊爽,筆調輕利。在豪邁中流露感慨,讀來又覺抑揚頓挫,情思起伏,變化多端。明楊慎《升庵詩話》卷五:“律詩至晚唐,李義山而下,惟杜牧之為最?!闭\非虛語。他有時用比興象征手法抒發(fā)感慨,如“金河秋半虜弦開”(《早雁》);有時用曠達的口吻表現抑郁,如“江涵秋影雁初飛”(《九日齊山登高》);有時借詠懷古跡以感諷時事,如“碧溪留我武關東”(《題武關》),表現出一種高華綺麗的情致。再以《題宣州開元寺水閣》詩為例: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澹云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
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杜牧在開元寺水閣登臨憑眺,感慨萬端,想到此地曾經有過六代的繁華,如今卻只見連天的秋草,其他什么也沒有留下。古今千年,同樣是天澹云閑,但人世已經歷過多少滄桑!當此風物長存而繁華不再之時,不由想起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范蠡,但東望太湖,也只有參差煙樹而已。這首詩即景抒情,融寫景與懷古于一爐,并賦予深邃的人生哲理,涵容極大,且俊爽明快,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清人薛雪評論說:“杜牧之晚唐翹楚,名作頗多,而恃才縱筆處亦不少。如《題宣州開元寺水閣》,直造老杜門墻,豈特人稱小杜已哉!”(《一瓢詩話》)

杜牧的五言律詩雖稍遜于七律,但也別具一格,堪稱佳作者很多。如《揚州三首》表現揚州的繁華景象,用“明月滿揚州”概括;而長律《華清宮三十韻》,層層推演;《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韻》,排比鋪敘,都達到完美的藝術境地,在晚唐詩壇上是很突出的。

杜牧的詩,自唐代就開始受人們重視,除了同時代人張祜、李商隱等在相互贈答中極為推崇外,唐詩的選本也加以采錄,如韋莊的《又玄集》選其詩5首。五代前蜀時,韋縠編《才調集》,選其詩33首。隨后各代的唐詩選本大多選取杜牧詩。但由于各個時期文學環(huán)境、社會風氣及個人習尚的不同,各個選本選取杜牧詩,標準都不一致:《才調集》好選綺麗清新之作;《文苑英華》好選歌功頌德之詩;《唐詩鼓吹》好選聲調宏壯之音;《唐詩別裁》摒棄輕薄浮華之語;邵裴子《唐詩句選》只選絕句;曾國藩《十八家詩鈔》只選律詩。20世紀以來,杜牧詩的專門選本也相繼出現??娿X《杜牧詩選》,重在知人論世,故多選有關杜牧生平之作;周錫馥《杜牧詩選》,意在表現詩美,故多選清麗俊爽之篇;朱碧蓮《杜牧選集》、吳在慶《杜牧詩文選評》,則詩文并選,以表明杜牧成就。前人已經在杜牧詩的編選方面做了大量艱巨的工作,本書則吸取前人與時賢選本之長,并結合個人的體會,進行篩選與增補,特別注意選取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的篇章,著力于杜牧詩的個性特征,力求從較多的層面精選杜牧具有代表性的詩篇,并加以注釋。

杜牧的詩,主要收入《樊川文集》《外集》《別集》中?!斗ㄎ募肥撬耐馍嵫雍彩志?,其中有詩四卷,大致上可信。但該集收得不全,故自《文集》問世之后,后人常加補輯,以成《外集》和《別集》,因其抉擇不嚴,混入不少偽作。選編杜牧詩者,對此往往不甚注意。清人馮集梧作《樊川詩集注》,堪稱詳贍,但僅注正集四卷,因《外集》《別集》真?zhèn)坞y以判別,故不加注。清人所編《全唐詩》,旁搜博采杜牧詩,分為七卷,計五百余首。今人陳尚君纂輯的《全唐詩補編》,補逸八首。然《全唐詩》及《補編》偽作甚多,故杜牧詩的真?zhèn)慰甲C,是杜牧研究的一大難題。特別是有些名篇,如《池上偶見絕句》:“楚江寒食菊花時,野渡臨風駐彩旗。草色連云人去駐,水紋如縠燕差池?!薄肚迕鳌罚骸扒迕鲿r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古今選本多加以選入。但據筆者考證,前者是劉禹錫詩,后者當是許渾所作,故本書仍不入選。

本次選編杜牧詩作125題共135首,大抵以《文集》為主,其余各集,凡能斷定確為杜牧所作者,酌量選入。編選體例分編年與未編年兩部分,以《獨酌》為界。編年部分按年代排列,未編年部分則按原集順序排列,先《文集》,后《外集》,再《別集》。入選的作品,一般有題解,具體說明每首詩的作年、寫作背景、作品之特色、后人之評價等,但不求面面俱到,視作品的具體情況而定。注釋重點是解決字詞難點,說明典故含意,有時略作串講,對于人名地名,盡量注釋清楚。注釋文字力求簡明精當。原作文字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陳允吉先生校點的《樊川文集》為主,遇有疑義,則參照《樊川詩集注》《全唐詩》及其他有關資料加以校改,一般不作校記。

本書對杜牧詩的編年,參考了繆鉞《杜牧年譜》及吳在慶、郭文鎬等學者的研究成果,注釋參考了清人馮集梧《樊川詩集注》、朝鮮刻本《樊川文集夾注》及繆鉞、周錫馥、朱碧蓮、吳在慶等杜牧詩的注本,臺灣學者譚黎宗慕《杜牧研究資料匯編》,也給筆者提供了不少資料線索,特予說明,并致謝忱。本書在編纂過程中,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管士光、宋紅、楊華諸先生提出了不少寶貴意見,2005年中華書局又列入“古典詩詞名家”叢書之中,責任編輯張耕先生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此一并感謝。今次略加刪簡,收入“中華經典指掌文庫”叢書。由于本人學力水平所限,謬誤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祈方家學者賜教。

胡可先
二〇一八年三月于浙江大學中文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