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孟浩然的詩
一
孟浩然(689—740)既是一個熱衷仕途的知識分子,又是開啟了盛唐這個詩歌黃金時代的詩人之一。眾所周知,盛唐的詩歌不但在唐朝三百年間,而且在整個中國詩歌史上也是最為燦爛豐富的。孟浩然和王維、韋應(yīng)物、柳宗元等人一起被稱為“自然詩人”。
中國的詩歌,從最古老的《詩經(jīng)》、《楚辭》開始,就有對自然的鳥獸草木的描寫??墒牵@些詩里的自然是被用來作為各種人世現(xiàn)象的比喻,詩人們并非純粹地歌詠自然。到了六朝時期,雖然表面看來似乎是在純粹地歌詠自然,但那些詩也是將自然之美作為人世的理想典范來景仰崇拜,寫下了大量山水詩的謝靈運就是這樣的代表。陶淵明的詩,根據(jù)最近的解釋,也不例外。
以自然之美為美,直接率真地歌詠自然,是進入唐代以后的事,在這方面,孟浩然可以說是先驅(qū)之一。在這個意義上,他是自然詩人。
孟浩然之所以能夠凝視和歌詠自然本來狀態(tài)的美,首先應(yīng)該是源于他對自然的熱愛。讓我們先來看他的《夏日辨玉法師茅齋》(四部叢刊《孟浩然集》卷三,以下同):
夏日茅齋里,無風坐亦涼。
竹林新筍穊,藤架引梢長。
燕覓巢穿處,蜂來造蜜房。
物華皆可玩,花蕊四時芳。
夏日,孟浩然被邀往“茅齋”即茅草房的書齋做客,在這里,他很放松地表述了對自然的態(tài)度?!拔锶A皆可玩”?!拔锶A”,正如唐朝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所言“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謂美妙的風景事物。在這首詩里,“物華”指的是剛剛長出的新筍,掛在藤架上的長長的青藤,尋覓造窩之處的燕子,飛回造蜜房的蜜蜂。這些,就是美妙的風景事物,就是萬物中尤其美好的東西,同時也是非常美好的瞬間。對于這些奇妙美好的事物,必須主動地積極地去反應(yīng),應(yīng)該去看,去享受,去愛?!翱赏妗本褪沁@個意思。
這首詩還有一個應(yīng)該注意的地方,即孟浩然歌詠的自然是活動的。覓巢的燕子、飛向蜂房的蜜蜂自不用說,就是看似靜止不動的竹筍,也用“新”字加上從無生有的動感,還用“穊”字來加強不斷地簇生而出的動態(tài)。藤架上的青藤,也用“引”字增添“拉”和“被拉”的動態(tài)感覺。
也就是說,他對自然的愛,可以說是集中在自然處于活動狀態(tài)的瞬間。即使是靜止的自然,有時也要給它增添幾分動感。
孟浩然的這種傾向也以其他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里舉出他的著名的《宿建德江》(卷四):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在這首詩中,正如“天低樹”、“月近人”所示,孟浩然也將本來不動的“天”和“月”拉向“樹”和“人”,讓它們動了起來。還應(yīng)該注意的是,正如小川環(huán)樹博士在《唐詩概說》(巖波中國詩人選集)中指出的,“這首詩中的‘人’是作者自己本人,而王維的‘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里館》)中的‘人’是指他人,二者不同”。在這里,孟浩然將對自然的熱愛更推進一步,想要更加主動地參與其中。他自己想要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孟浩然熱愛活動的自然。與自然一體化的這種特點,通過與同被稱為自然詩人的王維作一比較,就更為顯著。例如,王維的輞川別墅連作之一《鹿柴》是這樣的: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聲。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這首詩里出現(xiàn)的“人”也不是王維本人。王維的自然始終作為客體存在著,他的態(tài)度始終是客觀的、繪畫性的。從詩中對“返景”即夕陽反照的描寫可以看出,王維始終在凝視著自然,不放過自然一瞬間的美、充滿靜寂的美。王維必然是一個旁觀者,他對自然看得很清楚。因此,對超自然的世界也抱有興趣。他對佛教信仰的虔誠以及與之相隨的厭世情緒,其原因之一也許與此有關(guān)。
二
與王維相比,孟浩然的顯著特點是,他歌詠的自然比王維的自然更具動感。王維始終是一個旁觀者,而孟浩然主動參與其中,與之成為一體。他的這種自然觀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認為,解釋這個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舟”。通覽《孟浩然集》全四卷,立即就會發(fā)現(xiàn),“舟”或與此相關(guān)的詞語出現(xiàn)得非常多。在《孟浩然集》的二百六十七首詩中,五十二首里出現(xiàn)了“舟”(包括“船”),十四首里出現(xiàn)了常用于表示舟旅的“帆”。單是“舟”就出現(xiàn)在全部詩作的五分之一中,如加上“帆”、“艫”這些船上設(shè)施用品,比例就更大了。孟浩然詩中的“舟”,雖然也有享受泛舟池上之樂的“舟”,但大部分是出現(xiàn)在乘舟旅行的詩中。也就是說,他的詩中有五分之一或更多,可以視為在舟中,在舟旅之間興起而作的。這表明,最能激發(fā)他的詩興的就是舟旅。
孟浩然的出生地襄陽(今湖北省北部),是幾條支流匯入漢水的形勝之地,同時也是軍事貿(mào)易重地?!蹲x史方輿紀要》卷七十九中也有“府跨連荊豫,控扼南北,三國以來,嘗為天下重地”的記載。關(guān)于家鄉(xiāng)風土,他自己在《送張祥之房陵》(卷四)中寫道:
山河據(jù)形勝,天地生豪酋。
在漢水江邊的生活中,舟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對他來說,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東西。在這首送張祥詩的開頭,他寫道:
我家南渡隱,慣習野人舟。
日夕弄清淺,林端逆上流。
第一句表明,孟浩然的祖先就像公元317年為避北方戰(zhàn)亂從洛陽遷都到建業(yè)的東晉元帝一樣,也是從北方遷到南方襄陽來的。第二句以下寫他如何地“慣習野人舟”。此時的他,對“舟”所具有的動感已經(jīng)非常熟悉親近了。
對孟浩然來說,使舟對于他的意義變得更為復雜更加擴大的,應(yīng)該是三十歲左右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這一經(jīng)歷。以失敗告終的他,路經(jīng)洛陽,前后三年旅行在吳越之間。那次旅行以會稽(相當于今浙江紹興)為中心,幾乎全為舟旅。那時,他因為科舉失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幾乎陷入絕望,在這種狀態(tài)下,自然是如何映在他心中的呢?
應(yīng)該稍加留意的是,他的舟旅大多是在經(jīng)歷某種挫折之后。比如,三十歲時科舉失敗、四十歲時趕赴長安卻未能謀得官職、四十七歲時去荊州成為張九齡的部下卻又很快辭職等等。孟浩然的舟旅都是在這些挫折之后開始的。
在這里,我們有必要對舟旅這種行為作一下考察。舟旅,就是乘舟旅行,更具體地說,就是乘舟隨江河上下。當然,孟浩然自己在舟上是靜止的。不過,他的視點雖然是靜止的,但載他的舟總是在移動。因此,他注視的自然也總是在不斷地變化。旅行這種行為狀態(tài)決定了他注視的自然只是一瞬間的風景,很可能是一期一會。所以,他對自然看得很深。舟在不斷地移動,只能相遇一次的自然一瞬即逝。對于自然,他不能不聚精會神專注地看。
另一方面,從舟上看到的自然是不斷變化的,如果熟視自然,對于自然本身的變化也應(yīng)該會變得敏感起來。四季的變化、一天里的變化、一瞬間的變化,孟浩然對自然的一切變化形態(tài)都很敏感。而且,他把自然視為一種與自身有關(guān)的東西來眺望的時候,總是在經(jīng)歷了挫折意氣消沉之際。對于意氣消沉近乎絕望的他,不斷變化的自然應(yīng)該是最能觸動他的心的。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哭啼中的嬰兒看到一個晃動的玩具,會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看而忘了哭。孟浩然對自然變化的敏感,可能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吧。
而且,舟旅還能解釋他詩中表現(xiàn)出的與自然的一體感。前面說到,坐在舟上的他視點固定不變,映入他眼中的自然在不斷變化。不過,如果換一個角度,從更宏觀的整體來看,很明顯,固定不動的應(yīng)該是自然,在自然之中始終與舟一起移動的是孟浩然本人。他沒有時間作為一個旁觀者客觀地對置于自然,因為舟決不會停??墒牵瑫r也可以說,他又是與自然一起在動。為什么呢,因為流動的河水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的活動。
總之,孟浩然詩中對自然變化的敏感和與自然的一體感互為表里,這兩種感覺的媒介則是他的舟旅。這樣的舟旅他不會不喜歡?!对绨l(fā)漁浦潭》(卷一)這樣寫道:
東旭早光茫,渚禽已驚聒。
臥聞漁浦口,橈聲暗相撥。
日出氣象分,始知江路闊。
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飲水畏驚猿,祭魚時見獺。
舟行自無悶,況值晴景豁。
充滿全詩的快活氣氛將舟旅的喜悅表露無余。尤其在經(jīng)受了痛楚的挫折之后,“舟行自無悶”,這帶給他無限的慰藉,又讓他將舟旅繼續(xù)下去。在《經(jīng)七里灘》(卷一)中,他也表達了舟旅的快樂:
余奉垂堂誡,千金非所輕。
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
五岳追尚子,三湘吊屈平。
湖經(jīng)洞庭闊,江入新安清。
復聞嚴陵瀨,乃在此川路。
疊嶂數(shù)百里,沿洄非一趣。
彩翠相氛氳,別流亂奔注。
釣磯平可坐,苔磴滑難步。
猿飲石下潭,鳥還日邊樹。
觀奇恨來晚,倚棹惜將暮。
揮手弄潺湲,從茲洗塵慮。
第二聯(lián)“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尤其明確地敘述了舟旅之樂。
由舟旅引發(fā)的對自然變化的敏感,在他的代表作《春曉》(卷四)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從第一句舒適的春眠到第二句突然聽到的鳥鳴,詩人通過從聽覺感知到的周圍自然的變化,來表現(xiàn)他已經(jīng)醒來這種作者本人的變化。
第三句強調(diào),第二句暗示的晴天是由昨夜的風雨變化而來的。還是聽覺。
作為結(jié)果,第四句說,開在庭院的花謝了。這個自然的變化,在用視覺感知以前,先用聽覺感知到了。視覺與聽覺之間的距離,用了“多少”這個詞來表達。
這首詩的杰出之處在于,對于實際的自然變化,僅僅只用聽覺來表現(xiàn),從而超越了基于視覺的自然描寫的局限?!疤澍B”和“風雨”的聲音使想像中的“花”的色彩更加鮮艷了。
三
孟浩然對活動變化的自然的敏感從別的事實也顯示出來。這就是出現(xiàn)在他詩中的大量的“水”。其中既有水本身,又有由水延伸開來的風景。
水的堆積呈現(xiàn)出各種形態(tài)。流動起來就成為“江”。如他在《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卷三)中寫道: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
還將數(shù)行淚,遙寄海西頭。
“建德”,浙江省縣名,位于桐廬江上流,是此詩寫作之地?!熬S揚”和“海西頭”都是廣陵,即揚州。
此詩為舟旅途中所作?!帮L鳴兩岸葉”,顯示出對自然變化的敏感,“月照一孤舟”,則將自己與自然一體化,孟浩然詩的特征在這里表現(xiàn)得很充分?!耙还轮邸碑斎皇侵杆约旱闹?,是他內(nèi)心的象征。
大量積聚的水如果停滯下來,就變成池、變成湖。讓我們來看他的名作《臨洞庭》(卷三):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此詩在《文苑英華》卷二五〇中題為《望洞庭湖上張丞相》。張丞相就是高度評價孟浩然的張九齡。
第一句,到了八月秋天,洞庭湖水漲滿,放眼望去一片平坦。第二句,這些水“涵虛”即填滿虛空,與“太清”即道家所謂的天空混為一體,天水不分。這第一聯(lián)只是平白地描寫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風景,孟浩然的獨特之處在第二聯(lián)才發(fā)揮出來。
第三句,籠罩湖面的水蒸氣,以宏大的氣勢升騰繚繞在“云夢澤”之上?!霸茐魸伞敝赴ǘ赐ズ趦?nèi)的湖北省南部一帶巨大的沼澤地。第四句,湖面翻滾的巨大波浪撲打搖撼著“岳陽城”?!霸狸柍恰蔽挥诙赐ズ|北端,是湖水注入長江的湖口城市。
第二聯(lián)很顯著地表現(xiàn)出孟浩然喜歡活動的自然的特質(zhì)。從第一聯(lián)描寫的從樓上眺望湖面時在他眼前展開的光景來看,湖水的氣勢決不會如此洶涌。當然,的確有“氣”騰騰升起,有“波”翻滾不止,但將范圍擴大到“云夢澤”和“岳陽城”,則源于他自己心中想要讓自然活動起來發(fā)生變化的欲望吧?!八保鳛橐l(fā)活動與變化的媒介,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孟浩然喜好“湖”、“江”等有水的風景,當然與他出生成長在襄陽這個環(huán)水之地不會沒有關(guān)系,但又不僅僅只緣于此。他在《夏日南亭懷辛大》(卷一)中寫道: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fā)乘夜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一瞬之間就收起余光的西山落日和與此相對照的從東邊慢慢升起照在池面上的月亮,這第一聯(lián)顯示出孟浩然對于活動變化的自然的敏感。
第二聯(lián),散開頭發(fā)享受夜晚的清涼,打開窗戶躺在安靜寬敞的房間。
第三聯(lián),拂過荷葉的清風送來荷香,竹葉上的露珠點點滴下發(fā)出清響。
這第六句值得注意。附在光滑的竹葉表面的露珠,滑出,滴下,發(fā)出清脆的響聲。這時,他已經(jīng)注視著“池”??墒牵麑Α爸衤丁边@種極為微小的水的變化的關(guān)注,與他對“池”的關(guān)注有所差異。在這里,他的興趣傾向于水這種自然界中最富變化最具活動性的事物。孟浩然關(guān)心的是,無論在地上還是在天上永遠變幻無窮的“水”。
四
由于對自然變化的敏感,孟浩然明確地把握了自然界里存在的秩序。他在寄給著名詩人崔國輔的《江上寄山陰崔國輔少府》(卷三)一詩中寫道:
春堤楊柳發(fā),憶與故人期。
草木本無意,枯榮自有時。
山陰定遠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蘭亭會,空吟祓禊詩。
從第二聯(lián)“草木本無意,枯榮自有時”可以看出孟浩然感知到了自然的規(guī)律秩序。
他還更進一步發(fā)現(xiàn),看似沒有變化的自然里其實也蘊含著悄悄的變化。《晚春》(卷三)是這樣的: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酒伴來相命,開樽共解酲。
當杯已入手,歌妓莫停聲。
第一聯(lián),早春二月,湖水清澈澄明,家家屋前有春鳥在快活地鳴叫。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聯(lián)。這里寫到,落滿林中的花朵,雖然看來總是不變,但其實是被掃去之后又落在上面的。看似同樣的狀態(tài),其實有不斷重復的動態(tài)變化在里面。路旁的野草也一樣,被踩倒又恢復原狀,也有反復重復的動作。這樣的自然,雖然粗看沒有什么變化,但實際上是由大量的變化來維持著一種平衡狀態(tài),孟浩然似乎想說出這一點。
當然,也有像山那樣似乎是象征不動的自然,但孟浩然對那樣的自然沒有表現(xiàn)出什么興趣。他喜好的是江湖這種變化無窮的自然。
五
對于孟浩然來說,自然是變化的,活動的。這種自然觀也反映在他對社會人世的看法中。讓我們來看看他的《與諸子登峴山》(卷三)?!皪s山”是位于襄陽東南九里外的名山,晉朝將軍羊祜曾多次登臨此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第一聯(lián)很明確地表述了他的社會觀或者說歷史觀。第一句,“人事”即人間社會的各種事物都必然有新舊交替的“代謝”。這里應(yīng)該也包含人既有生必定有死這種個體的變化在內(nèi)。第二句,古人去今人來,舊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出現(xiàn),正是這樣的時間空間的“往來”堆積形成了“古今”這種過去、現(xiàn)在以至將來的歷史。
第二聯(lián),峴山一帶的“江山”留有古昔“勝跡”,“我輩”今又“登臨”。
以上四句暗含晉朝羊祜的典故?!稌x書·羊祜傳》有如下記載:“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置酒言詠,終日不倦。嘗慨然嘆息,顧謂從事中郎鄒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百歲后有知,魂魄猶應(yīng)登此也?!吭唬骸鹿谒暮?,道嗣前哲,令聞令望,必與此山俱傳。至若湛輩,乃當如公言耳?!?/p>
第三聯(lián),水量減少,魚梁洲的水位變淺;天氣轉(zhuǎn)寒,云夢澤的水隱于深處?!棒~梁”,據(jù)《水經(jīng)注》沔水條,“襄陽城東有東白沙,白沙北有三洲……沔水中有魚梁洲,龐德公所居”?!皦魸伞?,即前面《臨洞庭》一詩中出現(xiàn)過的云夢澤。本來長江以南稱夢澤、長江以北稱云澤,后來合成了一個詞。
第四聯(lián),襄陽的人們?yōu)榉Q誦“羊公”即羊祜的功績而建的石碑依然還在,讀完碑文,和古人一樣,淚水沾滿我的衣襟。《晉書·羊祜傳》云:“襄陽百姓于峴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預因名為墜淚碑?!?/p>
這首詩整體上流露的情懷,還是集中表現(xiàn)在第一聯(lián)“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這兩句之中。對于變化十分敏感的孟浩然,對這一點體會得尤為痛切。
六
對于喜好活動變化的自然的孟浩然來說,被強加的、不得已的隱居生活,是不會讓他滿意的。在襄陽這個蔽塞的環(huán)境里,他總是渴求活動起來,驅(qū)動他的具體目標就是通過科舉走向仕途。他在大約三十歲時寫下的《書懷貽京邑故人》(卷一)一詩就很能體現(xiàn)他的這種心境。開頭四句這樣敘述道:
惟先自鄒魯,家世重儒風。
詩禮襲遺訓,趨庭紹末躬。
“鄒魯”,指山東省的鄒縣和曲阜,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是魯人,孟子是鄒人。第一聯(lián)可能因為孟浩然也姓孟所以與孟子攀上關(guān)系。他的名字“浩然”應(yīng)該也是來自《孟子·公孫丑篇》中的“浩然之氣”?!霸姸Y”,即詩經(jīng)和三禮,代指五經(jīng)?!摆呁ァ?,來自《論語·季氏篇》中的典故??鬃拥膬鹤硬~快步跑過庭院的時候,被父親叫住,要他學習詩禮。這里意為在父親身邊接受教育。孟浩然在這樣的家風之下自小就被灌輸?shù)娜寮医?jīng)典,一方面教導“仁”,即對人的廣博豐富的愛,一方面主張只有具備了詩禮等教養(yǎng)的人才能最好地管理政治?!墩撜Z·子路篇》云:“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辈坏绱?,孔子還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鬃邮钦f,如果由他來掌管政治,三年就能治理完善。孟浩然對政治的關(guān)心受到來自內(nèi)外的刺激,不可能不高漲。接下來的四句為:
晝夜常自強,詞賦頗亦工。
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
關(guān)于孟浩然年輕時的讀書生活,從另一首詩《南陽北阻雪》(卷一)中的“少年弄文墨,屬意在章句”一聯(lián)也可略窺一端。對“章句”最感興趣,這使他日后成為詩人。因此,他的“詞賦”頗“工”。不過,他并不只是為學詩禮而讀書,讀書最終還是通過科舉參與政治的手段。可是,他已經(jīng)到了孔子在《論語·為政篇》里說“三十而立”的三十歲,卻還未能離開襄陽去長安參與政治,他不能不為此嘆息,“嗟吁命不通”。
慈親向羸老,喜懼在深衷。
甘脆朝不足,簞瓢夕屢空。
慈愛的雙親日益“羸老”,想到這里,我內(nèi)心深處既喜又懼?!墩撜Z·里仁篇》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笨墒牵瑸楦改笢蕚涞摹案蚀唷奔慈彳浛煽诘氖澄锍32蛔?,像顏回的“簞瓢”即一簞飯一瓢水那樣的粗茶淡飯也屢屢不夠。
執(zhí)鞭慕夫子,捧檄懷毛公。
感激遂彈冠,安能守固窮。
處于這種天天孝養(yǎng)雙親蔽塞郁悶的狀態(tài)之中,孟浩然心中想到的人物是,連執(zhí)鞭御者這么低微的職位也要去仕官的孔子和接到升任安陽令的召書而喜形于色的后漢的毛義。《論語·述而篇》云:“子曰,富而不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薄逗鬂h書·劉平傳》載:“中興,廬江毛義少節(jié),家貧,以孝行稱?!ǘm至,以義守令。義奉檄而入,喜動顏色?!庇懈杏诳鬃雍兔x的故事,我也彈去冠上的灰塵,等待來自朝廷的詔令,無論如何也想去長安。雖然《論語·衛(wèi)靈公篇》說“君子固窮”,但就像子路也曾追問孔子“君子亦有窮乎”,君子的窮困是不得已的,并非君子自己希望如此?!肮谈F”的狀態(tài)怎么可能一直守下去呢?
當涂訴知己,投刺匪求蒙。
秦楚邈離異,翻飛何日同。
為了讓人理解我的價值,不斷向“當涂”即擔任要職的人們訴求,四方遞交名片請求見面。這并非是我在求對方,本來應(yīng)該是對方來求我?!兑住っ韶浴吩疲骸懊?,亨也。我匪求童蒙。童蒙來求我?!泵虾迫粸榱烁淖兲幘?,看來做了相當?shù)幕顒?,但效果并不顯著。你所在的“秦”長安即題中的京邑,與我所在的古代“楚”國之地襄陽,其間遠離千里,相異甚大。何日才能“翻飛”起來,與你同樣走上官途?“翻飛”一詞,見于南朝宋人謝瞻《于安城答靈運》(《文選》卷二十五)一詩中的“肇允雖同規(guī),翻飛各異概”。對于喜好活動,渴求變化的孟浩然,“翻飛”應(yīng)該說是最尖銳最精當?shù)乇磉_出他內(nèi)心狀態(tài)的詞匯。他在《送丁大凰進士赴舉呈張九齡》(卷一)一詩中,對因數(shù)次科舉失敗而意氣消沉的丁大凰詠道,“棄置鄉(xiāng)園老,翻飛羽翼摧”。在《送張子容赴舉》(卷三)中又說,“茂林余偃息,喬木爾飛翻”。這個張子容,可能就是他的“京邑故人”。
七
在同樣也是寫于大約三十歲時的《田家作》(卷一)中,孟浩然傾吐發(fā)泄了對依然無法活動起來的現(xiàn)狀的不滿。
弊廬隔塵喧,惟先養(yǎng)恬素。
卜鄰勞三徑,植果盈千樹。
我的茅廬之所以遠離塵世喧囂,是因為先祖?zhèn)円恢边^著安靜樸素的生活。擇隱士居所為鄰,植樹千棵,果實累累?!叭龔健?,晉朝陶淵明《歸去來辭》中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詩的開頭,孟浩然似乎在贊美隱居生活。可是——
粵余任推遷,三十猶未遇。
書枕時將晚,丘園日空暮。
啊,我將自己的命運任其“推遷”變化,年已三十卻依然不遇。“書枕”,即以書為枕,可能他整天都在讀書吧。
對他來說,隱居生活已經(jīng)沒有價值。渴望活動變化的痛切心理,使他開始對每天單調(diào)的生活感到焦躁不耐。
晨興自多懷,晝坐常寡悟。
沖天羨鴻鵠,爭食羞雞鶩。
孟浩然每天為各種瑣碎雜事而心煩意亂,完全不能達到悟透人事的隱者心境。尤其讓他十分介意的是,同齡的友人們已如鴻鵠沖天,在政府擔任要職??墒?,要像雞鴨一般去搶食,又讓他實在難以忍受。
望斷金馬門,勞歌采樵路。
鄉(xiāng)曲無知己,朝端乏親故。
到這里,他明白地傾吐了郁結(jié)在胸中的不滿。即使遠望“金馬門”這個象征朝廷的方向,視線也抵達不到,只能在采柴的山路上唱著勞作之歌。在這偏鄙之地,無人能理解我的真正價值,朝廷里面的親戚朋友也很少。
誰能為揚雄,一薦甘泉賦。
有誰為可比漢朝揚雄的我,將可與《甘泉賦》媲美的我的詩文,向當今陛下推薦呢?全詩以這兩句結(jié)尾。揚雄,前漢末期學者,年過四十始自蜀中來到長安。《漢書·揚雄傳》云:“孝成帝時,客有薦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畤汾陰后土,以求繼嗣,召雄待詔承明之庭。正月,從上甘泉,還,奏《甘泉賦》以風。”揚雄的這個故事,對渴求變化活動的孟浩然看來刺激很大。他在《題長安主人壁》(卷一)中,也用“欲隨平子去,猶未獻甘泉”兩句來表達在京城求職不遂萬般無奈之下只得歸鄉(xiāng)的心境。
另外,從大約四十歲時所作的《田家元日》(卷一)中,也可窺見孟浩然因追求活動變化而終究未能成為隱者的微妙心理。這一年,他終于無法忍耐,再次離開襄陽赴長安,此詩估計作于他出發(fā)之前。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nóng)。
野老就耕去,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第一聯(lián),昨夜除夕,北斗七星在北方轉(zhuǎn)了一圈;今朝元日,“歲”即木星在東邊升起。
第二聯(lián),我的年齡已經(jīng)到了被稱為“強”的四十歲,本應(yīng)已經(jīng)仕官,但卻尚未得到吃祿糧的身份,還在鄉(xiāng)下憂慮農(nóng)耕之事?!皬娛恕保瑏碜浴抖Y記·曲禮篇》的“四十曰強,而仕”。應(yīng)該注意他的“憂農(nóng)”感慨,他“憂農(nóng)”是由于“無祿”。
第三聯(lián)以下寫與他相反的自足的人們。老農(nóng)出耕,荷鋤走在牧童后面。
第四聯(lián),農(nóng)家到處都在占卜氣候,人人都說今年會豐收。在鄉(xiāng)村期待作物收成的快活氣氛中,只有他獨自一人在“憂農(nóng)”。
的確,孟浩然也有歌詠田園之樂的詩,如《東陂遇雨率爾貽謝南池》(卷三)一詩中就有“余意在耕稼,因君問土宜”這樣的句子。但從他的詩整體來看,這樣的作品毋寧說是例外。他無法安于襄陽的隱居生活,總是考慮著朝廷仕途的事。這是他喜好活動變化的自然的性情將他自身也引向活動變化的結(jié)果吧。因此,他忍受不了在偏僻的襄陽鄉(xiāng)下和農(nóng)民們一起謳歌田園生活的日子。他的詩集里享受田園生活的詩很少,在這一點上,與晉朝田園詩人陶淵明很不一樣。
八
不過,孟浩然雖然并非出于自愿,但也是過著隱居的生活,所以他對過去的隱士抱有很強的共鳴。其中,也許由于自己也是詩人,他對陶淵明的興趣尤其濃厚。他的詩集里有好些提及陶淵明的詩。比如,在《仲夏歸南園寄京邑舊游》(卷一)中很直接地寫到:
嘗讀高士傳,最嘉陶征君。
日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
從前曾讀過晉朝皇甫謐撰寫的《高士傳》三卷,其中最為中意的是陶征君。他每天耽溺于田園之趣,自以為就是古代帝皇伏羲時代的人?!疤照骶?,當然是指陶淵明。南朝宋人顏延之的《陶征士誄》(《文選》卷五十七)云:“有晉征士尋陽陶淵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征君”,即征士,謂被朝廷征召卻未就官職的人。陶淵明的《與子儼等疏》中有:“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p>
可是,孟浩然和這樣的陶淵明正好相反。詩中繼續(xù)寫道:
余復何為者,棲棲徒問津。
中年廢丘壑,上國旅風塵。
和他相比,我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為何總是要四處問津,徒然奔波,不想隱居下來呢?《論語·憲問篇》云:“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薄段⒆悠酚衷疲骸伴L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币褜弥心甑奈遥▽崬槿畾q左右),還拋棄丘壑之間的隱居之樂,向著“上國”首都長安出發(fā),去到紅塵俗世之中。
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親。
歸來冒炎暑,耕稼不及春。
雖然來到了京城,從忠義來說,應(yīng)該在那里為“明主”即當今的天子陛下效力;但從孝道來說,又應(yīng)該回到故鄉(xiāng)侍奉在年老雙親的身邊。結(jié)果,下定決心回到故鄉(xiāng)時,已值炎暑,錯過了耕田撒種的春天。
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澗濱。
因聲謝朝列,吾慕潁陽真。
在北窗之下,就象后漢孝子黃香一樣,用扇子為老人的枕頭送涼;去南邊山澗之濱,為雙親采集長壽妙藥靈芝。“扇枕”,指《東觀漢記·黃香傳》中記載的黃香孝敬父母的事跡,“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溫席”。“北窗下”,應(yīng)該來自前面提到的陶淵明《與子儼等疏》中的“北窗下臥”?!安芍ァ保[居商山的四皓有琴曲名《采芝操》。“南澗濱”,出自《詩經(jīng)·召南·采蘋》中的“于以采蘋,南澗之濱”。在這里,我有句話要告訴與朝廷有關(guān)的人們:我是真正景仰隱居在潁川之北拒絕接受堯帝轉(zhuǎn)讓天下的許由。許由之事亦見于《高士傳》。
一面向往完美的隱士陶淵明,一面又不能不自覺到自己與陶淵明本質(zhì)的不同,這首詩把孟浩然的這種形象刻畫得非常鮮明。使孟浩然在內(nèi)心深處與陶淵明產(chǎn)生距離的,是他自己喜好動態(tài)變化之自然、喜好活動的氣質(zhì)性格。
盡管如此,孟浩然在別的詩里還是表達了對景仰對象陶淵明的傾慕之情。他在《李氏園臥疾》(卷四)的開頭寫道:
我愛陶家趣,林園無俗情。
陶淵明的《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中有“閑居三十歲,遂與塵事冥。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
《口號贈王九》(卷四)一詩則表達得稍為委婉:
日暮田家遠,山中勿久淹。
歸人須早去,稚子望陶潛。
最后一句來自陶淵明《歸去來辭》中的“僮仆歡迎,稚子候門”。
孟浩然的詩集里還常常能看到陶淵明的作品及生活的投影。如《途中九日懷襄陽》(卷四)中有:
誰采籬下菊,應(yīng)閑池上樓。
這來自陶淵明《飲酒》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廬明府九日于峴山宴袁使君張郎中崔員外》(卷二)中有:
酒邀彭澤載,琴輟武城彈。
“彭澤”,位于現(xiàn)江西省北端,陶淵明曾任此地縣令?!稌x書·陶潛傳》載:“〔刺史王〕弘每令人候之,密知當往廬山,乃遣其故人龐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潛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進?!?/p>
提及陶淵明任彭澤縣令一事的詩還有:《秋登張明府海亭》(卷三)中的“歡逢彭澤令,歸賞故園間”;《尋梅道士》(卷三)中的“彭澤先生柳,山陰道士鵝”。
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有關(guān)的詩有:《高陽池送朱二》(卷二)中的“殷勤為訪桃源路,予亦歸來松子家”;《游精思題觀主山房》(卷三)中的“誤入花源里,初憐竹徑深”。
不過,孟浩然對陶淵明的傾慕也許并非那么單純。宋代的蘇軾、朱子以及魯迅都曾指出,吉川幸次郎博士在《陶淵明傳》中也論到,陶淵明的詩,在隱士的靜穆的表面之下潛藏有熱烈而復雜的東西。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孟浩然對陶淵明的感情應(yīng)該是更為復雜的??墒?,孟浩然本人是否自覺地意識到這一層,尚不能確定。在唐代,陶淵明被視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他的靜謐的一面得到很高的評價。不過,憑著詩人的直感,孟浩然在無意識中感知到了陶淵明詩中潛藏的熱烈而復雜的東西,也不是沒有可能。如果是這樣的話,兩位詩人在隱居的態(tài)度上雖然有明顯的不同,但在某種意義上卻又可以說是相似的。
九
孟浩然好酒,也好“宴”。這應(yīng)該是因為在襄陽這個非常蔽塞的地方,他想要活動起來的欲求受到壓抑,而酒和宴能為他帶來對于變化的期待。他的確常常去赴宴。還總是等待著赴宴。這里舉出《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卷四)一詩:
林下愁春盡,開軒覽物華。
忽逢青鳥使,邀我赤松家。
丹灶初開火,仙桃正發(fā)花。
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
第一聯(lián),我在山林下為春日將盡而愁,打開窗戶眺望晚春美妙的風物?!拔锶A”,在本文最初舉出的詩里已經(jīng)說明,是體現(xiàn)他的自然感的一個關(guān)鍵詞。
第二聯(lián),就在這時,西王母的使者青鳥突然降臨,把我?guī)У较扇顺嗨勺拥募?。這當然是指梅道士。
第三聯(lián),今天是清明節(jié),寒食期間熄了火的煉丹砂的灶里剛剛?cè)计鸹鹧妗O扇顺缘捏刺乙不ㄩ_正盛。
第四聯(lián),如果這仙酒“流霞”能讓人童顏常駐,怎能不痛痛快快地喝下呢?
這首詩很能表現(xiàn)孟浩然在宴席上的快活心情。可是,赴宴的他總是這么快活的嗎?未必?!堆鐝堄浭艺罚ň矶┦沁@樣的:
甲第金張館,門庭軒騎多。
家封漢陽郡,文會楚材過。
曲島浮觴酌,前山入詠歌。
妓堂花映發(fā),書閣柳逶迤。
玉指調(diào)箏柱,金泥飾舞羅。
誰知書劍者,年歲獨蹉跎。
詩的大意是:漢代號稱第一的豪宅是金日、張安世的邸宅,門庭總是擠滿車馬。當代同姓的張記室家也是如此。其家世代被封為湖北漢陽郡,這里舉辦的文章盛會有天下才士前來參加。園中曲島有人浮起酒杯對酌交飲,前面假山有人傳來歌聲。聚滿藝妓的廳堂如鮮花盛開,而主人的書齋則有長柳垂枝。光潔的玉指在調(diào)整箏柱,演奏就要開始,舞女的羅紗衣裳上飾有華麗的金泥??墒牵葡险l會知道,有個書劍在身的文人,年年歲歲獨自蹉跎。
這首詩除最后兩句以外都在贊美記室官張某人的宴會,從中能感受到宴會的華美和孟浩然的酒氣??墒?,到了最后,孟浩然突然黯然神傷,他那興高采烈的心情以及對主人的感謝頓時蕩然無存。這個飛躍實在將他內(nèi)心的苦楚表露無余。
十
同樣是隱者,孟浩然在詩集里不時提及的人物還有晉朝高僧支遁。支遁,字道林,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世說新語》中。孟浩然注意到支遁,應(yīng)該是因為支遁位于隱遁與佛教的連接點之處。例如,《晚春遠上人南亭》(卷三)中有“給園支遁隱,虛寂養(yǎng)閑和”。“給園”,指佛典中的祇樹給孤獨園,這是給孤獨長者用黃金鋪滿祇陀太子的園林,把這個園林買下來建起的精舍。另,《宴榮山人池亭》(卷四)中也有“櫪嘶支遁馬,池養(yǎng)右軍鵝”等句。這來自《世說新語·言語篇》中的“支道林常養(yǎng)數(shù)匹馬。或言,道人畜馬不韻。支曰,貧道重其神駿”。
從對支遁的關(guān)注可知,孟浩然對佛教抱有興趣,他的這種興趣還表現(xiàn)在其詩集收有不少歌詠與僧人的交往和關(guān)于寺院的詩?!睹虾迫患分羞@樣的詩有二十多首。他本人也在詩中表述了對佛教的興趣?!哆€山贈湛禪師》(卷一)中寫道:
幼聞無生理,常欲觀此身。
“無生理”,指佛教的既無生也無死超越生死的教理。我從小就聽到這樣的理法,總是以之“觀”此身,想要悟得本質(zhì)。詩的后面將湛禪師比做支遁,陳列了大量的佛教用語。
他在《宿終南翠微寺》(卷一)中寫道:
儒道雖異門,云林頗同調(diào)。
佛教與儒教、道教雖然“異門”,但這云霧繚繞的樹林醞釀出的佛寺的氣氛卻與我的心情頗為“同調(diào)”。這種抒懷很能顯示出孟浩然對佛教的傾斜,尤其因為他原本是學習詩禮的“儒”教徒。
不過,他的興趣不僅在佛教。從前面舉過的《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可知,他對道教也有共鳴。詩集中有十五首左右關(guān)于道教的詩??梢赃@么說,他從佛教里追求靜謐,從道教里尋求夢幻。
孟浩然對佛道的傾斜,與其說是對其教理有感悟,不如說是想要通過這兩種宗教來窺知變化的世界和變化的自然。佛教和道教,為身體處于十分壓抑而閉塞的環(huán)境中的孟浩然帶來精神上的變化,在他眼前現(xiàn)出一個已經(jīng)變化了的自然的新的形態(tài)。這以佛寺道觀這樣的環(huán)境為媒介,所以更能觸動他的心。
十一
在此,讓我對以上論述稍作綜合整理。孟浩然的詩,首先是面向活動變化的自然。這同時又驅(qū)使他自己活動起來,去追求變化,其方式便是通過科舉走上仕途。他抱有這個愿望,當然是因為自幼接受的知識分子必備的儒家教養(yǎng),即,從大處說,成為政府官員為民眾服務(wù);從小處說,對自己周圍的人懷有仁愛之情??墒牵@條道路最終還是對他關(guān)閉了。那之后的孟浩然,任其自身的性情氣質(zhì),乘舟旅行,出席宴會,傾向佛道。
孟浩然的詩的世界,可以用《夜登孔伯昭南樓時沈太清朱升在座》(卷一)中的這兩句來概括象征:
山水會稽郡,詩書孔氏門。
(1971年1月初稿,1980年9月16日補定)